金融的读后感

时间:2024-06-14 08:24:28 金融 我要投稿

[热门]金融的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融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金融的读后感

金融的读后感1

  周六上午翻了好久才看了30页,还停留在最前面的理论铺垫,叨叨说啥时候能看到挣大钱的章节呢,没想到还真有人信,说我“急功近利”,我黑人问号。懒得争辩咯。

  这本书,其实是20xx年写的,20xx年出版的,眼看着20xx年都快要结束了,这个战略规划周期也算是过了70%了,而两位作者又都是政府的智囊团成员,我想看看究竟有多少成为了现实。

  因为对经济理论确实不是那么关注推导过程,所以本书在后来读的过程中主要是跳读,一字一句读下去太费时间了,一共48万字呢,占了本周一半的阅读字数了,幸好很多内容是已有知识储备范围内的。

  本书主要是宏观经济研究,讲的重点就是汇率制度选择和人民币国际化。总结一下本书的一些主要观点:

  “货币的本质是信任,发生金融危机,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下降,社会协调成本大幅增加,从来带来经济增长(社会生产)的大幅下降。”信任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币值稳定,所以比特币注定也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吧,除非哪一天它的价格真的不再这么大起大落了。

  “货币金融是一个四维系统,需要内在四个要素的协调平衡才能有效的维持这一系统的稳定,这四个内在要素是指: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金融行为(即涉及国内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开放(即涉及汇率、资本流动的涉外金融活动)。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不在于金融监管不力,而在于货币政策问题,利用它的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庄家身份,超发了太多货币。”

  “一国选择何种金融机构,是以金融市场为主导,还是以银行为主导,这既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也与当时经济本身的结构特征有关,不存在绝对的谁优谁劣的标准问题。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模式,使投资者暴露在市场风险之下。而金融机构主导型的模式,能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风险平滑服务,从而使得风险主要集中于金融机构本身。”以中国目前投资者的水平,感觉还是只能以银行为主导,保守的一听理财有风险立马都只敢存定期,激进的么30%年化的P2P以及各种传销产品都敢上……

  “随着闲置投入要素的逐步减少,经济增长将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技术(含制度、组织等)和人口的变迁。从制度本身看,我国还存在大量需要改进的领域。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二是财税体制的改革。三是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国企的改革。四是金融行业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潜在空间。”制度上的这几点改革,这几年都有在做啊,比如营改增,国企改革,利率市场化等等。

  “目前我国金融现实的最大特征是: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金融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明显不足。货币供应过多、货币迷失与资本化不足、金融抑制严重并存,对外的大量金融投资逾较高水平的FDI并存,总体金融效率低下。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对外资产主要是债券为主,而且集中在国家手中,对外负债以股权为主,结果是中国总体净资产收益率极低。”如今金融行业吸收了那么多优秀的高端人才,有多少是抱着改变世界而非独独追求高薪的理念去的?他们可否能改变这个局面。

  汇率制度选择上来说,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并不会仅仅因为汇率制度就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说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就马上会变成发达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还是要根据国情来定,具体到中国上面,就是要继续选择有调整的浮动汇率制,而资本账户的管制要逐渐的放开。

  后几章限于时间篇幅没有摘录,但我以为比前篇更精彩许多,对于国内金融的弊病毫不留情。也有很直白很无奈的政策建议。

  其实本书最重要的观点还在于结束语,“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其实不在于经济本身,而在经济之外。“之外”为何物?作为赶超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其经济发展最大的福音,是期盼一个有效率决策体系的出现,拜托于民主政治制度框架的早日降临。”作者一再强调需要建立一个高于一行三会的经济金融决策机构,直接向国务院汇报,会实现吗?

金融的读后感2

  在没读本文之前,总会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和惯性思维,就是特别容易将身体锻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紧密的联系起来,再加上对金融的不了解,更会觉得做交易就做交易,跟身体锻炼有什么关联呢。结合半年的金融学习经历后,在看到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后非常的感同身受。因为我现在面临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必须在金融交易中战胜自己的恐惧、害怕、不自信和畏首畏尾的心理,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就没办法做好金融交易,这也是自己现在每次交易真实感受到的切身之痛。原来做好金融交易考验的不是知识的多少、不是交易技术的好坏,也不是智力的高低;而是能不能时刻战胜自己的恐惧和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理问题。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发现,原来身体锻炼不是仅仅能够让四肢变发达,它能够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提升我们的勇气、胆量、耐力和毅力,战胜我们内心的不自信和恐惧,而且使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去承载和践行知行合一。如果我们肉体不能去承载我们的思考、思维和思想,那我们的灵魂就注定了不断的在漂泊和流浪,只能水中捞月和天方夜谭,无法去追求和实现对美的期许。

  虽然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名利、地位、权力、幸福等等无一不是靠我们的身体去承载。然而身体锻炼不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承载这些,而且身体锻炼还能够让我们不断的去突破肉体带给我们束缚和缠累,每次对外在肉体的突破仿佛都能感受身体内在的新生,原来当肉体在锻炼的苦中几尽枯竭凋残的时候,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感知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虚无,在这种渺小虚无中不断的感受自己的新生,每当在锻炼中,好像更容易感知到自己的虚无和渺小是如何的小到无内,当把自己完全的.看空的时候,就能更真切的体会到整个宇宙和世界是如何的大到无外,从而更加的敬畏造物主的伟大和不可思议。如此真切的感受到肉体既可以是通入天堂的垫脚石,也可以是坠入地狱的绊脚石。

  原来刻苦的身体锻炼,能够一定程度的对付人性中的虚妄、自私、自大、恐惧、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同时又是金融交易中非常致命的影响因素,因为从小受的教育太过忽略德智体中的德和体的重要性,以致我们很容易轻看德和体的重要性,便自以为然的固执己见。猛然发现我们成长的路上已经错过太多太多美好的认知和追求,错过太多太多突破自己和成长的机会,但愿一切还为时不晚。

金融的读后感3

  大约一个星期以后,同事将他购买的 时 先生的著作《中国怎么办?》带给我,希望我也看看。我当然求之不得,断断续续用了3周时间,终于将书看完。由于年底的工作比较多,所以并没有将读书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现在,工作少了些许,就在此谈谈读书的体会。

  《中国怎么办?》是一部金融知识的普及著作,文字浅显易懂,所以连我这种非金融专业的普通人读起来也并不费劲。文章的主线是围绕本轮金融危机展开的,对那些比较关注当前经济前景的人来说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著作,也是非常及时的一本书。

  在所有阐述有关金融危机方面的文章中,不乏阴谋论者, 时 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金融危机是美国政府经过多年来筹划的一次阴谋。他的逻辑大致这样:要解决国民的住房问题就需要很多资金,而政府不愿意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来帮助解决,但这又是一个政府必须要来面对的问题。为此,布什政府以低首付、低利率的方式鼓励居民购房。在政府的默许下银行将购房贷款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衍生成为各种有价证券销售给世界各地。政府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部分低收入者拥有住房的需求,刺激了房地产和金融业的繁荣,由此扩大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从提供住房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将购房风险转化给了其他世界金融机构。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的供求和财政政策逐渐发生变化,国家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投放量时,很多购房者会因贷款利息的增加而无力偿还贷款,于是就产生了次贷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各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深陷其中,于是不得不纷纷引资援救。虽然不少美国低收入者会因本轮金融危机而失去房屋,但房屋被美国银行机构大量回收后,导致房价下跌,会使更多中低收入者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屋。虽然次贷危机冲击倒闭的银行系统虽然亏损严重,但却远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相反,却在恰当的时间点,给了正在冉冉升起的欧元一下重要的偷袭,使其遥遥欲坠。

  这就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我个人比较认同次贷危机是一次蓄意阴谋的看法,但不认为金融海啸也是美国故意制造的。金融海啸是玩火烧身的结果。)

  透过金融危机, 时 先生提出了建立亚元,中华货币,以及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之打造成位国际货币的种种建议。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展望金融危机以后的世界,黄金和资源将成为世界财富新的走向。货币,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由于其使用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等的客观因素,终将难逃剧烈贬值的厄运。

  金融危机过后,人们会发现,最富裕的美国巧妙地用金融危机中全世界拯救经济危机的钱来为自己的国民盖起了房子。这恰恰说明,金融危机中哭得最惨的一个,却未必是受伤最重的一个;而看似受灾不重的国家,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写到这里,我的脑中突然跳出了唐吉坷德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昨天看了北京大学 张维迎 教授的一篇演讲稿子,仍在力挺完全的市场经济学说,认为现在以及过去的金融危机的成因都是由于政府不恰当的监管造成的,呼吁建立一个全球的无监管的纯粹的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体系(我个人的理解)。他的观点也许是出于一片学者的社会良心,也许预示着未来社会变革的一个新的`方向,但我个人认为,他的言论还是一种容易误国误民的谬论,经不起实践的验证和逻辑的推敲。

  难以用什么恰当的词汇形 容时寒冰 先生,用普通的逻辑和浅显的知识,配以良知和社会的责任,挑战着周围的五颜六色的重重迷雾。无论这些迷雾多么浓重,他,或者他们,总有一些人,尽管很少,却能一直坚持着以自己的良知来呐喊。然而这个任务太过艰巨,他或者他们以一介书生之力,挑战黑暗利益集团的众多主流,以有限的清白对抗无限的抗黑暗,以有限的真诚对抗无限的虚伪,以有限的真理对抗无数的谬论,以有限的高尚情操对抗无限的卑鄙下流,以至于在我眼里,他就像是唐吉坷德一样,在进行着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一个勇于揭露黑暗,批判现实的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在此,我愿上帝赐给他更多智慧,愿他身体更加健康。

金融的读后感4

  我们知道汉代以前的八百年,中国基本都是在打仗,没有哪一朝真正坐稳了江山,秦朝虽然建立统一政权,但才十四年就完了。所以,汉朝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混沌的局面,管仲、范蠡、吕不韦等名相在金融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只是促进了局部的繁荣。直到汉朝,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集权政府。归根到底得益于汉朝的经济金融制度,也就中国最早的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这一制度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崛起。汉朝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分田地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让普通老百姓获得了土地这种生产资源,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通过较低的税赋,让利于民,进一步调动社会劳动的积极性,让财富得以不断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与一个汉朝的大夫分的田地差距是1:25;吕雉时代的税赋叫做“十五税一”,翻译过来就是6.6%的所得税)。这种政策,建立了皇权到官僚,再到小农的三级经济社会关系,并以税收作为纽带联结各个阶层,在之后的朝代也被历代帝王仿效。但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自身也有矛盾,其经济框架是一种单向的权力分级的机制(底层的小农根本没有能力和官僚讲价,只能被动接受官僚的管理),另外皇权通过官僚对小农进行管理,政令的执行和制定必然受到官僚的影响,所以官僚阶层会向上向下,双向挤压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皇权不能有效遏制官僚阶层对财富的掠夺,必然导致资源向官僚阶级迅速聚集,这就容易造成“民穷国弱,官僚富强”的局面,从此走向衰败。

  东汉末年,官僚已经通过代代积累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成为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封建豪强,当国库空虚、皇权衰弱时,这些豪强在对付外族的.入侵过程中还逐渐掌握了军事力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阀,例如袁绍、董卓、孙策、刘表等三国英雄。横向比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货币制度,来说明货币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国,进而影响三国最终历史命运的。曹魏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铸造货币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就会常常跟不上,造成钱少物多,钱不够用。通货紧缩会导致交易的难度增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积极性持续低迷,失业增加,经济进入恶性循环,全面衰退。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经济迅速发展的朝代,都会允许民间铸钱,通过开放铸币权,来适应社会上不断增加的货币需求。此外,曹魏还施行了较好的土地政策,逐渐摆脱了东汉末年的凋敝景象,农业经济在这里逐渐恢复,商业、手工业、制造业也随着农业的发展渐渐繁荣起来,为曹魏积累了财力和人气。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三分天下,却也仍然是力量最薄弱的一方。为实现其匡扶汉室的梦想,故需要大规模地增强军队的实力,需要大量的军费。到了蜀地,刘备立刻要官办铸币,拿出了一套抢劫式的货币方案,他造了一种货币,叫做“直百五铢”,就是价值一百枚普通五铢钱的意思,但是这种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五铢钱的3倍,官方非要强制按照100:1的价格,去市场上买买买,不接受,杀无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透支社会的财富,切断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通路。孙吴则效法曹魏,推行了类似的土地政策,振兴江南。但在货币制度上,孙吴和曹魏不同,孙权要自己铸币,铸造了一种“大泉五十”,规定一枚大泉五十换五十枚曹魏和孙吴都通用的五铢钱。这也是用行政命令,规定新版一块钱可以当五十块钱花,想用不足值的货币去抢劫。其初衷,是想去抢曹魏,可是曹魏不是孙权的地盘,曹魏老百姓不接受该交易,但在孙权自己的地盘上,这种大泉五十还是可以换五十个五铢钱的,所以就有曹魏的百姓在自己的家门口先把钱一比一换成这种大泉五十,这样到了东吴就变成五十块钱了,最后反被曹魏的百姓占了便宜。蜀汉、东吴都没有能够设计出一套长效机制,短期虽然可以通过一些货币手段来透支社会财富,但长期看,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曹魏最终胜出毫无悬念。

  三国之后,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和分裂,中国终于迎来了隋唐盛世。唐玄宗上台以后,裁撤了官办产业(垄断),搞唐朝版的“国退民进”,全面放开市场的进入门槛,给市场松绑,去掉各种条条框框,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颁布《检田括户》的政策,类似开元年间的“限购令”,要求官僚和大地主,只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持有土地,超过的部分,立即没收充公。面对通货紧缩,建立了三政策,第一政府建立粮食收储机制,以高于市价收购农民手里的米,相当于现在的价格补贴。第二废除义务徭役,变成雇佣制,给政府干活,政府就给发工资。第三取消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这些政策都是有益于穷人,是切切实实地把增发的货币给到了穷人手里,给到了流通领域,大大提振了经济。让利于民,藏富于民,让社会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这一政策将唐王朝推向了鼎盛的开元盛世。可最后唐朝的败落,却也败在了其身上。看着经济向好,唐玄宗对国富和民强的平衡发生了改变,政策也从让利于民变成了搜刮和打劫。截税收,建自己的大金库。把原高于市场价买百姓的米,变成了打折买,差额进了大金库。放弃了土地限购令,任由土地价格暴涨。对比唐玄宗前后的经济政策,让人不得不感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经济政策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国运就无法走强。

金融的读后感5

  《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是由知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所著,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金融的核心原理和逻辑,是一部非常适合金融入门人士阅读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金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本书中,陈志武教授首先明确了金融的定义和范围,指出金融是价值的跨时空交换,其核心是信用。这个定义使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金融的本质和基本功能。通过对金融史的回顾,作者展示了金融如何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以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陈志武教授从金融的历史渊源开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金融的核心要素,包括风险、投资、资产定价、银行与资本市场等。他运用大量的实证案例,使抽象的金融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感受到了金融的魅力。

  在众多主题中,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陈志武教授对于金融风险的分析。他指出现代金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风险的度量和防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风险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问题,它也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因素。教授引用了大量鲜活的实例,使我更加明白如何识别和控制风险。

  我对书中关于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别感兴趣。陈志武教授以美国大萧条为例,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起源和影响,同时也讨论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他的分析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加强监管和建立有效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性。

  此外,陈志武教授深入探讨了金融创新的意义和实现方式。他认为,金融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如何推动金融创新,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读。陈志武教授以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例,为我揭示了金融的逻辑。书中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于理解末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金融读物,它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金融的本质和运作机制。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金融感兴趣的速者。

金融的读后感6

  这是一本描述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描述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历史书。虽然也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总体上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本。由美国约翰·S·戈登著,祁斌译。讲述了从1653年华尔街诞生起350多年的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在漫长的历史硝烟里,大国崛起,传奇人物风起云涌。这是一本优秀的著作,读后感慨颇多。

  感悟一: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不管路途是多么的曲折。因为生产力和经济是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是在中学政治中背过的,现在才慢慢理解了它的意思。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的腐败是多么的彻底。由于证券法律法规严重缺失,在股市中兴风作浪的投机商无一例外地都豢养和控制着忠实于自己的法官。股市投机者的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腐败的立法官员竞相订立和随意篡改股市规则的游戏,股市博弈的结果,更多地取决于立法官员们侵害公权的无耻程度和技巧高下。”市场在疯狂的投机者和腐败的立法者的推动下,一次次地攀上高峰,又一次次地跌落低谷,狂热—崩溃—恐慌—衰退—复苏—狂热,周而复始,渐渐成熟。人类总是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没有失败的惨痛经历,就不会有变革创新。

  历史上华尔街和美国经济数次遇到危机时刻,南北战争打响的时候,林肯说“国家的根基已经动摇,我该怎么办?”一战爆发时,人们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将迅速崩溃,而在经历了短暂的恐慌后,战争创造的军需品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4年的战争,欧洲的明灯熄灭了,“美国世纪”开始了。美国不仅在实业上,而且在金融上,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联想到现在进行的毛衣战,我坚信中国必将大国崛起,不管遇到多大的外部阻挠,不管内部未来有多大的变数。这是由中国的基因决定的,中国的人口、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和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天生就是世界大国。历史上,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200多年前,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3。历经磨难、浴火重生,复兴之路尽管有曲折,但历史洪流,浩浩汤汤,不会回头。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繁荣富强的祖国王者归来。

  感悟二: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石,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只能是又一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重创了美国经济,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灾难。以至于大萧条成了那个时期经济衰退的专有名词,直到40年代大西洋彼岸的另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将美国经济从泥潭中挽救出来。而大萧条的起因,除了多年形成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盛顿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始作俑者就是时任总统胡佛。胡佛总统在竞选中许诺提高农产品的关税来救助美国农业。每一个主要的行业都在国会游说,要求给与保护,以免受到“不平等国际竞争”。历史惊人地重复,今天美国总统在推特上说美国遭WTO不公平对待。

  胡佛总统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与1930年6月签署法案,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同时大幅度提高。作为报复措施,其他国家立刻提高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崩溃了。而美联储将利率定在远远高于当时经济条件所要求的利率水平之上,更为这次崩溃雪上加霜。灾难性的后果是:美国的失业率超过25%,国民生产总值降到1929年峰值的一半。罗斯福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能够结束大萧条。直到大西洋彼岸爆发的另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将美国经济从泥潭中拯救出来。胡佛总统理所当然成为最大的替罪羊,而华尔街成为紧随其后的第二只。

  十九世纪中国的大清帝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闭关锁国,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一个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沦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而今作为自由经济体典范的美国却举起了贸易保护的大旗,而中国却将成为自由贸易的坚定旗手。时移世易,风云变幻,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金融的读后感7

  这次金融危机表现在舆论上的严重,足以应当让人类反思。我对于金融之腹诽早已有之,始于索罗斯以一人之力,竟然可以操纵、颠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秩序,那时候我想象不出原由来;当金融、资本运作、金融衍生品等等眼花缭乱,获利远远高于生产、流通、服务领域的时候,当石油、煤炭、钢铁、矿石、黄金等等价格忽而高冲忽而高落的时候,我对于金融经济的腹诽渐渐大起来,觉得金融的力量过于强大了,强大到我们只看到财富,却忽视了背后可能潜在的虚拟化、泡沫化危机。但是终究没有说起过,一是没有这么先见之明,二是怕让人笑话是穷人嫉妒得眼红。

  我并不是说,金融、虚拟经济就是恶的,非要回到中国传统的抱瓮老人那样的心态去,一定要生产、实际、物物交换、吃苦流汗、艰苦奋斗什么的,那也没有必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金融和虚拟经济也不能过于脱离有形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它们是好的有益的,但脱离到一定程度,就要带来害处和危机。这个道理我觉得是对的。

  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不清楚,但是像中国目前表现的那么乐观我不同意,我也从来反对崩溃的说法。由于西方盛行乌鸦嘴巴,所以西方崩溃论调很多,或者是我们拿“崩溃说”过来比较多,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危机会导致崩溃,其实也从来没有过,危机也一点儿都不可怕。危机是什么?说到底,危机是由于人类前进的步伐和方向出现偏差了而给予人类的警告,就象偏离了大路,踩了一脚泥或者陷了一只脚等等。它只能促使人类反思、在错误的方向上缓步、调整和找对方向继续前进,从来不会有崩溃。因为现代人对科学和自由的崇尚,已然成为普遍的价值,自由引导人类不断反思、改变和创新,不会一条道路走下去。

  只有一种情况才可能导致崩溃。在危机面前不懂得反思,不懂得改变和创新,甚至由于某种原因不承认危机的存在,在实际的危机中仍然就欺瞒和孤行,仍然只喊伟大和成就,不去反思、改变、适应和创新的,这样怕早晚要突然间崩溃掉。除此之外,对于现代人和社会,危机固然是有损害的,但是,危机却是人类和社会进步、保持正确方向和道路所必须的。没有危机,我们将在错误的道路上前行而不自知,没有危机,我们将在错误的方向上前行而不自量,一次次的危机,没有让人类倒下,而是让人类更健康有力地走在进步的道路上。

  同样,一次次的'危机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从来没有造成崩溃,相反,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共产主义的曙光,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其实就在于人类自身,简单地说:人是活的,人类是活的,灵活自由的,人类拥有的自由、理性和智慧,就是人类的希望,共产主义也并非空想。当然,社会主义就不用提了,社会主义者们短浅的想象力所描绘的社会,其实已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而欧盟等描绘的未来国际社会形态,早就超越了社会主义苍白的想象力了。

金融的读后感8

  首先,我读了一本《货币的性质和金本位制的崩溃》。这本书讲述了货币的性质及其发展史,并分析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原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货币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之间互相认可的价值交换媒介。货币制度本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信任体系,只要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本身有信心、对其流通或交换达成一致,市场就可正常运转。但是,金本位制的崩溃也提醒我们,世界货币体系的关键期限终将到来,如果不能创造新的货币制度,我们就会陷入更加恶性的货币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泥潭中。

  其次,我读了一本《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这是一本更加关注宏观风险的书籍。作者通过回顾历史和分析现状,提出黑天鹅理论,即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事件可能会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市场并不总能预见风险,而且这种不可预见性远比我们自己的逆境更令人担忧。因此,即使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对局势的最好判断,通常我们也必须要有一些改变和适应的能力。 再次,我读了一本《精益创业》,它是一本关于创业者和新公司如何通过创新和产品开发来实现商业成功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所学的精益创业理论应用于金融领域,发现它在金融领域以及银行、金融机构的运营上也同样有效。精益创业理论强调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这种理论可用于金融市场,从而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风险、制定更好的投资策略。

  最后,我读了一本《富爸爸穷爸爸》,它是一本从财务角度分析个人经济管理的书籍。这本书通过一个对话故事的形式,将人们的理财观很好地融入到情节中,帮助人们意识到责任意识和财务规划的.必要性。通过这本书,我明确了自己的理财观,学会如何收入、支出、规划财富,更好地认识到投资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忙碌和更焦虑。

  阅读金融类书籍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以及日常生活都大有裨益。阅读这些书籍仅仅是一个开始,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基于金融领域的读物。这些书籍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面,还帮助我拓展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并教会我如何做出更明智、更负责的投资决策。我相信,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我们都能更好地理解、掌握金融市场,做出更好的财务决策。在金融领域,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市场和经济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新的观点和理论层出不穷,我们需要保持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态度。除了前面提到的几本书外,还有很多其他值得推荐的金融类读物。

  比如,《华尔街投资人》、《股票市场常识》等,它们讲述了股票市场、投资人的故事,可以帮助普通投资者更好理解市场,寻找投资机会。而《金融风暴》、《华尔街金融风暴》等书,则通过实例介绍了金融危机的成因和教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此外,《金融市场和机构》、《国际金融管理》等书,则通过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场的本质和运作,掌握国际金融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阅读金融类书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场、掌握投资技能,还能提高我们的金融素养和思维能力。金融素养是指理解和运用金融知识的能力,包括理财、投资、财务管理等,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财务决策的必要前提。而阅读金融类书籍能够延伸我们的知识和视野,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金融市场,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技能,提升金融素养。同时,阅读金融类书籍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复杂和多变局面。

  总之,阅读金融类书籍是我们终身学习和提高金融素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必要条件。通过阅读金融类书籍,我们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掌握金融基础知识,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风险。同时,阅读金融类书籍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财务知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财务决策,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读书的习惯,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金融素养,成为更加理性、谨慎、稳健的投资者。除了阅读金融类书籍外,还有其他途径可以提高自己的金融素养。比如可以参加各类金融培训和研讨会,加强实践和交流。此外,可以参与金融社交和讨论平台,与其他投资者和金融从业者互动,分享信息和经验。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学习,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金融市场,拓宽知识面,提高个人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投资行为、风险偏好和金融知识水平,从而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财务安全。在投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把握市场机会。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和评估各种投资产品和工具的优劣,遵循民主、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投资,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金融市场中获得成功,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信念、前瞻性的眼光和扎实的基础知识。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思考,不盲目跟风和追逐热点。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配置资产,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和产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风险管理,确保自己的投资风险可控、可支配。

  最后,总之,拓展金融知识和提高金融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通过阅读金融类书籍、参加金融培训和讨论、交流社交等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场,锤炼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提高自己的金融素养和竞争力。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保护自己的财务安全和投资利益,合理配置资产,选择稳健的投资方向和策略,成为一个理性、谨慎、成功的投资者。金融素养是指个人在理财、投资等财务领域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金融素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把握投资机会,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金融素养的途径有多种,如阅读金融类书籍、参加金融培训和讨论、交流社交等方式,这些方式能够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场,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提高自己的金融素养和竞争力。同时,在投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时刻反思自己的投资行为和风险偏好,从而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财务安全。为了在金融市场中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前瞻性的眼光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思考,不盲目跟风和追逐热点,合理配置资产,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和产品。在此基础上,注意风险管理,确保自己的投资风险可控、可支配。最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成为一个理性、谨慎、成功的投资者。

金融的读后感9

  金融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在我国各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大都开设了相关客车。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学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金融学基础(第2版)》是经济学类学生的核心课程。全书主要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信托和租赁业、保险、货币供求与均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等内容。

  本书以金融全球化以和WTO后中国的金融现状为背景,将国际金融和我国的金融结合一起。介绍了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讲解了近年金融行业出现的新理论、观点和以及现象等。在经济全球换的大环境下,中国的金融业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有具有自身的特点,本书着重讲解了不同环境下的金融现状,根绝中国的.实际情况讲诉了很多现实的问题。这本书系统的讲解了金融学的各个分支情况,虽然看过了,但许多还是懵懵懂懂。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在看完一本书过后,时间会让它遗忘,但如果能记住书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观点,以及带给您的启示,或许这就是读书的价值。

  在众多学科中,我对经济、金融十分感兴趣,看的课外书也大都是这一系列,我也希望以后的工作能与此有点牵连。同时,为自己以后的投资理财提供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这也是很有用的。

金融的读后感10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20xx年发表的旧帖子,作者的视角和格局完全不同于见事说事的八卦讨论或者知识普及,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了制度、政策、人性、房产、货币等,纵观这八年的世事交替,作者当初的观点基本都变成了即成事实。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先知吗?被完全震撼到后,我充分发挥了多年工作养成的八卦精神,搜索到论坛作者的真实姓名和背景,终于明白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必然原因的。发帖者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有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为镜,还有什么是看不清楚的呢?

  然后,有幸读到了作者的著作之一《中国是部金融史》,一开始找这本书时卖家说已经停止印刷了,不过最后还是买到了。一直感觉所谓读后感说多了反而会误导别人,所以还是做个大自然的搬运工吧!原生态摘抄一些书中观点:

  1、真正的盛世,必然也是化极盛的时期。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六书"全部出自西周,此后,历朝历代也只能在西周的残迹里寻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索。与后世丰富多彩的金融货币现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现形式确实非常简单,但最适宜诠释金融的本质:诚信。

  2、人们经常鄙夷"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现在,我告诉大家,共患难是因为穷哥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利益,也就谈不上什么叛变;不可共富贵,实在是因为没有什么人不会选择背叛,暂时没有背叛是因为筹码还不够大。

  、管仲告诉我们,强国、弱国最大的区别是强国的钱都在黎民百姓手里,弱国的钱却在国王的钱箱子里。这一点,颇类似于穷国和富国的区别,穷国只想抢老百姓的钱,富国却在想着如何让老百姓赚钱。

  4、道德价值当然高于物质利益,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道德价值,眼中只剩金钱,那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丛林社会,所有的掠夺都会没有底线。这个时候,没有人能摆脱利益的诱惑,因为整个社会除了钱,已经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有价值了。

  5、在"不告缗令"引导下,有钱人很自然地发现了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渠道——土地!随着商人手中大量的货币迅速转向土地,汉帝国第一波土地兼并开始了。结果不言而喻,儒学大师董仲舒给出了那句最精准的评价: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6、汉武帝打击了商人和工商业者,却培植出一批比商人更为可怕的人。单纯的`商人、地主或者有钱人,很快被"官商"挤出,就算再有钱,找个理由整治你还不容易?现在,丞相、王侯、大夫才是帝国真正的有钱人。此后,历朝历代都没有超脱出"官商"的窠臼,工商业永远成了附属于封建官僚集团的牟利之道。"想致富、当干部"成为汉帝国每一个人的人生信条,富人必须先是官僚,然后才能集官僚、商人、地主于一身。与普通商人、地主不同,"官商"对金钱的渴求根本没有止境。毕竟单一的商人、地主或者官僚都有自己的规矩,就算欺行霸市,商人的价格也不能贵到离谱;就算地租再高,也不能不让小农生存。"商人+地主+官吏"就完全不一样了,此时整个社会的财富规律已经转变,人们不再热衷于生产财富,而是如何去抢劫财富。

金融的读后感11

  本书以作者在美国华尔街工作的经历,结合美国的金融发展史,并对其中的金钱政治交易、经济危机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循序渐进,浅显易读。相较于《货币战争》系列对大家族金融发展历史的叙述,本书更为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信息,如股票、期货、基金、债券等诸多领域。可能是本书作者长期工作于华尔街的缘故,因此书中所叙述的内容几乎清一色围绕华尔街展开。通过对华尔街财经新闻、周刊和报纸进行描写,进行阅读带入,进而以列举的方式对美国金融史、近一个世纪历次金融风暴,结合自己身边的金融案例的描写与分析,一方面反映出人性本恶的源头——贪婪;一方面反映人性贪婪背后的丑恶与可悲,丑恶在于华尔街的资本家以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包装风险,借助金融杠杆的操作方式以小搏大的赌徒心态。同时揭示出华尔街金融资本唯利是图的根本属性。对美国著名富豪家族的介绍、西方金融丑闻的讲解以及金融市场监管机制的分析对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发展或有参考意义。

  本书首先轻描淡写的描绘了在华尔街工作的日常——新闻,没有新闻才是好新闻。其次,本书对基本金融知识概念进行普及,作者以亲身经验,呼吁广大百姓脚踏实地,远离“毒品——股票、做空、期货。”再次,本书详细讲解了美国金融史,无央行——第一央行——无央行——第二央行——无央行——美联储,其间种种经历既是金融史也是血泪史,间接也说明了为何美国人在经济领域为何长袖善舞。更次,作者对美国历史上的富豪家族进行了大致罗列,并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与中国“富不过三代”不同之处在于:一、国家立法层面,严格苛刻的遗产税制度;二、宗教信仰,美国的富豪更多的选择回馈社会;三、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子女的选择并加以支持,而非定要子承父业。最后,本书通过对全球数起金融资本丑闻的叙述,尤其是英国银行丑闻、西门子丑闻、结合目前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银行由于目前只是贷款经营而未涉及债券业务,不属于混合经营,因而也就没有美国银行的弊端,但是相应的资本回报也就少了很多。同时,还对未来金融市场监管进行的展望。

金融的读后感12

  这是本好书。对于任何关注经济的人士都值得认真阅读。书中对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主要是共性分析。如危机发生国或地区都是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持有大量国际负债、大量经常账户赤字等。本书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欣赏:作者认为所有这些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来自于国际投机者的操纵,而是发生国自身的金融体制不健全,政府不恰当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及其它内部问题。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当然,这所有的危机都应该为我们今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找到了一个金融危机的共性,那就是这些所有危机都要么发生在固定汇率制度上,要么是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或者至少是有管制的汇率制度。我想,这问题就在于,采取固定的汇率制度一定会产生币种价值和金融体制的扭曲,当这个扭曲累计到一定的程度,由某一个诱因引发,就可能使这种扭曲在短时间内释放,而这种释放很有可能不单单将币值释放到正常位置,由于恐慌、投机和惯性的作用,币值可能在短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所有这个过程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经济体来说这种瞬间质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那些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质变可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完成。尽管面临汇率被炒家操纵的风险,但这个波动肯定不会像金融危机这般剧烈。当然,一个国家要采取何种汇率制度,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很多因素。

金融的读后感13

  终于看完了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确实略艰涩,看完时间也比预想有所推迟。

  之前看过网上评论,说这不是一本纯粹的金融类书籍,而是建议当成一本哲学书来看;同时也把这本书推崇的特别高大上。诚然,我承认索罗斯在金融操作上确实很厉害,我也曾一度把他的股票操作当成今生追赶的目标,但在我看来,《金融炼金术》这本书的讲述非常混杂,索罗斯应当是把它当作思想日志来写了。

  书的开端讲了作者的主要思想——反身性,说白了就是一种万事万物都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谁都离不开谁的思想,因导致果,果同时影响因,批判了当时科学界把事物的因与果割裂开来的思想,主张社会科学应该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来做研究。之后作者分别就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信贷管制三方面中的事物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性做了阐述,论证了反身性的观点。

  其实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体现,诸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如阴阳五行学说里的“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其实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人,很多事情背后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最复杂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最简单的道理,而往往最简单的道理也能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大道至简,大人至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这是全书的第一部分,也是作者的一生思想集大成。

  之后作者按时间顺序就当时的国际债务、国际贷款、里根总统时期的“大循环”政策表达了自己看法,也是之前的这一系列事件及政策导致了银行的演进与变革,及后面公司的大兼并潮。

  第三部分讲述了作者在1985—1986年之间的金融操作及心路历程,为什么这样操作能赚钱,那样操作因为疏忽了什么因素而赔钱。总之,市场永远是对的,并且在金融操作中,人永远都在跟自身的贪婪与恐惧作斗争。

  第四部分讲了作者对上一部分操作的总结与回顾,及反身性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尴尬与窘境。 最后作者讲述了1987年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引起的变革,并对未来的世界经济金融状况做了一个展望。

  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了爱因斯坦那张经典的吐舌头的照片,全书仿佛是一位很严谨但又很怪趣的老人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思想、他对身边世界的看法。

  看过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测试,索罗斯应该是INTP型。内向、思维远大开阔,思考深刻、思维发散。惟其如此,他才能预见英镑、墨西哥比索、泰铢兑美元汇率即将暴跌而放手一搏,顺应趋势成功狙击。 而他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对自己观点的倔强坚持与骄傲与当今美国总统特朗普倒也很像,都是内心深深坚持自己想法的人。

  至于书中所提到的一些经济理论及网友所说的每读一遍惊叹更加深一层的境界,也许我的金融经济知识还有些许欠缺,留待日后再翻阅吧。

金融的读后感14

  《我的第一本漫画金融书:98个金融学常识》根据金融学的知识体系,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详尽展现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用到的98个金融学常识,内容涵盖货币、信用、利息和利率、外汇和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共九个方面的知识,可帮助读者了解金融学的基本知识。

  当我认真的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这本书是秉承科学的金融学知识体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分章节介绍了生活中的常用的98个金融常识。它以漫画和图解的形式向你清晰呈现各种金融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你轻松建立金融学的知识构架。它没有大段枯燥的理论阐述,取而代之的是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图解和生动的漫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金融案例以及当今社会的金融热点事件,它们可以帮助你看清各种金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第一章货币它系统的介绍了货币的由来以及演化最终体系的的实现,货币是从交换开始的人们各自的'需求衔接成链条,使交换更复杂化。进而产生货币,货币的体系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布雷顿森林体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的解体意味着美元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就对抗美元中心而言,欧元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欧元的出现在增强欧元区经济实力,减少内部矛盾、降低交易成本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成员国输出统一的货币制度,需要实行以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为基础的统一经济政策,也需要建立监督机制以保证各成员国遵循同一经济发展标准。欧元之初忽视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今天的欧债危机在欧元诞生之初便已注定。

  第二章关于信用的介绍信用君子协定的开始到信用体系的建立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个人信用,企业的信用。信用的评级对希腊引发的市场动荡20xx年3月4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希腊的信用等级下调至最低等级C,这也是希腊短期内第三次主权信用等级遭到下调。希腊主权信用等级一再遭到下调,使得欧元持续承压下跌,也加深了投资人对欧元区债务的担忧,受这种情绪的影响,资金的避险需求增加外围股市纷纷走弱。我国A股也难独善其身。以后的几章分别介绍了利息和利率,外汇和汇率,经融市场,经融机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最后的金融监管。

金融的读后感15

  《金融的本质》完整记录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讲讲座,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第三讲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四讲危机的后遗症。媒体讨论较多是第三讲和第四讲,因为这两讲重点介绍了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决策程序,在某种程度也被视为是伯南克对其危机处理措施批评意见的辩解和回应,具有“揭秘”效应,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贷危机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栋,伯主席的评点虽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读《金融的本质》全书,反倒是前两讲关于央行职能和美联储历史这些看似ABC的内容,通过伯南克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解读,更引发我的兴趣。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市场规则制定权和监管权,因而成为金融市场的“首脑机关”。一般认为,央行应当具有独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观干预,目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也确实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权。长期以来,一种批评声音认为我国央行缺少与主要经济体央行一样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掣肘过多,金融部门成为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认为,政府干预央行决策并不能提高经济政策的'效率,相反还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两者搭配关系大致根据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水平决定。这种“两手抓”的经济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证据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深入,市场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异化,缺少可预测性和独立性的货币政策在效果上越来越表现出难以驾驭的复杂性,如同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货币政策的影响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层层传导,大家最熟悉的传导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关键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市场长短期流动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贷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导向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供给量的变动体现。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要明显强于利率渠道。近年来有学者还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渠道理论,即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改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偏好,经验证,货币政策的风险渠道在我国也显著存在。考虑到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认为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根据央行货币政策节奏而逆周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难解释了。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属于经济生活中的“顶层设计”,对每个企业乃至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无论是市场化的还是行政化的,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实施原则,盯紧主要矛盾,为核心目标服务。回归和坚守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两大本职,告别过多包揽经济社会发展使命的“父爱主义”,是对央行保持战略定力的考验。好的央行不会同时追逐两只奔跑的兔子,这也是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融求职类金融类07-03

金融知识07-31

金融的作文11-10

金融理财07-02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论文07-03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就业前景06-28

对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认识06-28

金融危机下金融专业就业前景07-14

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论文07-03

财经学金融系金融自我介绍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