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14 14:40:17 心理学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5篇(精选)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5篇(精选)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在“全名阅读”与“书香校园”活动的感召下,我也主动地参与的活动之中,捧起了久违的书籍,思绪万千,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我经历月余的时间,记下百余页的笔记,把刘国政主编的一部《小学教育心理学》终于读完了。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感悟颇深。

  《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具体地从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到让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也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理论知识,书中例举大量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和实验数据,使阅读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观念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从中真可谓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此书共十二章四十四小节详细具体的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对提交我们从教技能,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教育教学思路,也为广大教师避免走弯路开阔视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无穷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2

  一直以来,我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面。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我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怎样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型,语言的层次性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又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与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密切相关,这就充分说明了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是关键,即通过听、看、想等内在活动最终转化为说这一外部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探索学生的感知规律,构建我们想要的情感课堂,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

  在本书中,我重点研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书中将其列为数学基本素质的第五个要素,指出“数学语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对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则简略地提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建构……数学交流……组织学生讨论” 等等。要了解学生数学表达存在的困难具体有哪些情况,才能找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的路径。分析起来,情况有三:

  第一种:数学知识本来就没学懂,大脑里是空洞的或混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是一言不发或“胡说八道”,因为他无话可说,一说就错。

  第二种:对于一些极为抽象的数学语言无法转化为普通语言。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其中抽象性数学语言既高度抽象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比如概念的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有时学生就无法将其转化为他们所熟悉的、亲近的、容易理解的事物,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深刻,此时的数学语言就会显得更加抽象,在学生眼中就不再“通俗化”,反映到口中也就更难于表达。

  第三种,将“听、看、想”的内容和结果转化为“说”的`困难,这一点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存在,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就要求老师要尽量的多宽容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一些自信,大胆的,灵活的,创造性的去说。

  反思我自己的数学课堂,学生说的确实太少了。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过去的数学教育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的“英才教育”。今天,我们理应是“大众数学”“生活中数学”的倡导者,也完全应该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孩子们都喜欢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坚定的心声。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3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半年并且担任了班主任,有时候真的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所以我经常会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郑老师极少笑,要是能够多一些微笑,就更美了。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蒙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郑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郑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思仇“呢?但是又很害怕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现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瓶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成严,而吝告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4

  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既包含了普遍性共同性的教育教学原理,同时又结合学科,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因此,学习此书,一举两得,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自己班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科教学能力。

  一、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这本书强调了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知道了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时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了解孩子的内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要通读,更要精读。自古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本书很有价值,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期对《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5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6

  昨天听到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因为青春期的儿子不爱学习爱游戏,管教劝导无效,几次与母亲发生肢体冲突,母亲绝望了。在老外公的主导下,要前夫作为监护人之一,共同签署断绝母子协议书。

  就是说,她不要这个儿子了,从今往后,是死是活,都不管了。

  我这两天正在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他说:

  如果我们赞同个体心理学的看法,即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我们认为,总能找到帮助这个孩子的方法。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他还说: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阿德勒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交到他手里,想必也能重新回到人生的正轨。事实上,他确实这么做过,他曾在维也纳的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跟教育系统提供服务,一直持续了大约十五年,很多孩子深受其益。

  但我认为,意志和精神只是辅助手段,阿德勒真正地杀手锏,是他了解孩子,从而能理解孩子,然后,才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再然后,才能谈教育和引导。

  作为乖乖女长大的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没有清晰认识,她跟孩子之间更多只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完全不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号称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50种语言全球发行,畅销70年。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介绍过(看这里: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着重研究整体人格,是实践的知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拥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而教育问题,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如果成人想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要全面了解儿童。然而谈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确认识已经定型的自己,更何况是变化多端的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就像人类都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己,每个人的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上。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谈到这一点,阿德勒说:

  成人从自身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成人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是多么宽容的态度!

  成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轻易原谅,能给自己找到诸多借口,却对孩子找出各种借口而大发雷霆。他说:“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的确如此。

  这本书从人格统一性入手,逐一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儿童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怎样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成为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进入新环境表现出来的性格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青春期和性教育

  一个关于教育失误的案例分析

  对父母的教育以及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

  阿德勒反复强调,这是一本写给教师和父母的书。涉及到具体的处理方法,都是针对这两类人。他说:“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一定不要以为贬损或羞辱能够有效地改变孩子……”

  回到人格统一性。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们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做了个很好的比喻,把一个特定的表达孤立起来,他形容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抛开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

  我同意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可是他说一个人通常会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对世界的观念通常在5岁左右就已经确定并固定下来,并在今后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

  关于优越感和自卑感,他认为两者密切相关,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有几个观点: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

  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追求是天生的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

  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

  当自卑感阻碍了追求优越,会衍变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感,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

  我理解这个优越感其实是一种向上的愿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就像所有的孩子原本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原本都对学习有天然的兴趣。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理解,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只是在追求优越的道路上受到了阻碍,没能成功地转化为学校或者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抗拒。读书不行,捣乱我还是行的。这条路行不通,我就换一条。

  阿德勒非常强调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什么是社会情感他的定义是:

  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

  这就是现在大咖们反复提到的,未来社会强调的合作精神吧。

  我不太明白的是,他认为,如果要确定一个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要看他会不会为了追求优越感而总想表现自己,如果是,那么可以断定,跟那些没有这种行为表现的人相比,他更缺乏社会情感。是因为如果只顾表现自己就表示没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吗

  在这一点上,他赋予母亲很重大的责任,说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

  外界环境那一章,他列举了很多因素,诸如:经济因素,疾病,种族偏见,玩具,儿童读物,甚至亲戚,表兄妹,等等,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可能遇到的情况。

  说到青春期,他说:

  只有那些一直给孩子鼓励并成为其朋友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导。除他们之外,任何想提供指导的人都会遭到这些孩子的拒绝。孩子会对他们充满怀疑,把他们看作外人甚至敌人。

  何止充满怀疑,在我自己的青春期,对他们充满了不屑和鄙视。我其实一直很同情青春期的孩子,像文章开头那位儿子,一年到头都不见一次的亲戚,大过年的絮絮叨叨,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过来。如果是我,也只能表示:很烦!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还在青春期吧。

  他对性教育的观点是: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告诉他们这种性别是无法更改的——男孩长大变成男人,女孩当大变成女人。

  我们应该避免贬低女性和主张男性优越的观念,应该像孩子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的性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接受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等到孩子开始表现出这方面的好奇心、开始探究这方面情况的时候,再告诉他们。

  父母应该避免过于频繁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来刺激他们的身体,这对孩子非常不好,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应该让孩子接触那些超越起年龄理解水平的与性有关东西……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真实、简单的解释,而不是去刺激孩子的身体或性意识。

  在最后一章,写到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沟通,他显得很小心翼翼,提醒教师们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得罪了家长们。为此引用了很长一段富兰克林自传中的文字,关于谦卑。

  在表达一个确定观点时尽量不去使用“肯定”“当然”“我赞同”或“毋庸置疑”等词语,而是要使用“我认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或“目前在我看来”。

  事实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克制的就是骄傲……甚至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彻底克服了骄傲的情绪,我们也可能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感到骄傲。

  这很值得我引以为鉴。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7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8

  寒假里我加入了共读共享活动,共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让我感受到阅读的美好的同时,更感受到成长带来的能量效应。

  幸福是人生永恒的话题,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我想幸福的老师一定是孩子喜欢,家长、学校、社会认可的老师,一定是有师德的老师!一定是热衷不断成长的老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终身学习,学习,就是一个成长的.路径!

  心在哪,幸福就在哪儿!教书育人,任重而道远。作为老师,我们既渺小又伟大,渺小于工作的平凡、枯燥和琐碎,伟大于知识的传授和灵魂的塑造。孩子的成长路上总会有风有雨,只要你的努力、你的付出浸润着爱和阳光,只要你用心、用爱、用智慧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那孩子们就一定会回报你满满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做孩子幸福成长的引路人和守护者,做幸福成长的教育人!

  愿我们也拥有这份婴儿般美好的初心---成长自己,幸福学生,20xx,砥砺前行!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9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单凭专业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的,自己知识渊博并不等于能够把这些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自己专业本领过硬并不代表能够保证学生也能达到同样的程度,这其中还需要一定的行业技能技巧的辅助支持,《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而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这一行业的技能技巧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是我们学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简单结合,而是探究学校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其知识体系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和测量评价。这些知识,可能枯燥无味,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下去,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理论骨架和体系,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给别人一碗水,我们必须拥有一眼活的泉水;否则,我们只能是一位平庸的教书匠,永远劳心劳力地做着事倍功半的教学。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则是桑代克(e.l.thorndike)。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在桑代克看来,人类的本性,是先天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结合。这些先天的结合即是一切教育和人类其他控制作用的起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其中的某些结合加以保持,将某些结合加以清除,并将某些结合加以改变或引导。

  1、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正面的学习迁移。

  近百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史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亦称个人因素或内因)是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于正规学校教学一般是按年龄分班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如下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的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

  由这一公式可见,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动机水平、iq水平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增函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先前的学习对新学习的影响,即学习的迁移。

  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当前新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如何让这种迁移成为正面的迁移,并最终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成功转移是教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教学含义是很明显的。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认知心理学还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

  3、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不论何种具体技能的教学,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如小学生学习读、写、算基本技能,必须注重读、写、算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这样学生容易从一种技能的学习向另一种技能的学习迁移。从练习的来看,有研究表明,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否则先后两项任务因有共同成分而会导致混淆。也就是说,学生可能没有掌握他们的共同的产生式规则,只注意了表面上的相似而未发现实质上的差异。

  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之外,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教育家认为,“学会学习”与“学会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形式训练实现。科学心理学在否定了形式训练说之后,经过近100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形式训练说的认知策略迁移说,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读后感《《教育心理学》理论摘要及读后感》。但认知策略迁移研究的实验结果要转化为的教学实践,仍有许多路要走。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研究结果,我们应把策略性知识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心理学》读后感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述,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作为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1、了解教师特征,力求达到正面迁移式教学。

  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求必须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解读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材能够对知识体系有科学、全面的、陈述,便于老师讲解和扩展。不好的教材知识点凌乱,叙述冗长而缺乏重点,这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事倍功半,学生更是一知半解。对于教材的选择是一名教师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过程很重要的起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办学形式,它直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区经济为指导思想,要求教材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目前,作为高职教育的日语教材还没有非常合适的,要么过难,要么过易,这也是目前高职日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2、了解学生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作为学生,他们之间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所要求的内容。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

  我是一名日语教师,语言教学具有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包容性强、贴近生活、强调实用性等特点。而且外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学生语言的发音、语法、句型等语言学知识,还同时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有基础的学生就应该多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没有基础的学生就应该侧重于教师的讲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引入对象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动、实用的外语,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0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大学要学的一个科目,但读大学时,没有经过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时读书时学得没有不好,现在,随着自己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太薄弱,徐老师给我们看的书中,恰好有这本书,所以,现在,我又拿起这本书,细细阅读,虽然,还是感觉不是很能看懂,觉得很高深,但结合教学实际,还是有一些体会。

  该书有一段话对数学老师出题(例题、习题、考题等)较有指导性,因为它介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哪几种深度,于是启发了我们可以出哪几种难度的数学题:

  “如何判断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标准大致有:

  (1)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3)能否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即保持关键特征不变,改变非关键特征,从而使原来的关系体现在新情境中,这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含义有概括的把握;

  (4)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的整合是与知识的理解深度密切相关的,这就是建构主义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而灵活地应用知识,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初衷,这同样要依赖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这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建构主义的许多主张都与此相关。‘为理解而学习、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条。当然,深层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第71页)

  下面试着把这五个难度概括地予以表述,并略作些解释或补充:

  (1)转述:即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教科书对知识点的严谨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记硬背。比如“什么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那就是:一个数去乘一个加式时,可以先一个个乘,再把每个结果加起来”。此时不必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能基本说对就可以了。

  (2)揭示:把具体问题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揭示出来。给出算式45-78+55=100-78=22,问:“这里运用了什么算律?”[45-78+55=45+(-78+55)=45+(55-78)=45+55-78=(45+55)-78=22,用了两次加法结合率、一次加法交换律]。又如可问:“你觉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间的足球赛中有哪些数学知识?”

  (3)变式:该书指出“变式可以区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

  “概念性变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义但外表与标准式不同,如底边没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种即常说的“反例”,即外表相似但不符合概念定义,如有某两条边形成凹口的“多边形”(几何学里的多边形只指凸多边形)。

  “过程性变式”该书没给出严格定义,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种数学过程”。综合该书第118-119页和第166-167页内容,过程性变式无非是“化一为多”和“化多为一”两种:

  化一为多:得出或表达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如导出方程概念时,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别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后是x,它们等价;又如从一般四边形变到正方形可以有多条途径,先变成菱形或先变成矩形等。

  化多为一:把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化归为一。如学了简易方程之后,争取把过去那些用算术方法做的题目化为用方程方法来做。又如弄懂只要会做分数题,百分数、比和比例之类的题就不难。

  运用过程性变式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多种过程获得概念或原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记忆深、好应用。

  (4)综合:让一道题里综合多个数学知识点。

  (5)实践:设置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

  读书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充实了自己,即使培训结束,我都要坚持读书。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1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暑假里阅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甚至研究教育心理学,每次师德培训时也总是少不了“心理学”这三个字,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日渐深入。本书从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同时用教育心理学塑造自己和打造日常教学亮点,从而能够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在本书中,作者从一个个经典而真实的小故事、小案例入手,以简明而深刻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分的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总结教师怎样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利用教育心理学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更加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才能成为新教育的开拓者。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可以敲开学生的心的大门,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学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为了学生的进步,我们需要用教育心理学来寻找学生的这些闪光点。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角度。书上的例子用的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夺目的‘珍珠’,只是有些学生的优点直接露在了海滩的表面,而有些‘珍珠’不幸被埋在了下面。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掉这些“珍珠”上面的沙土,让他们像别的珍珠一样光彩夺目。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总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应该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人的内心都有被别人欣赏的渴望。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学生都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发现者和挖掘者,

  小学阶段是他们心理慢慢成长的阶段,这关系着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他们就像风雨中的小草,是易受伤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教师除了人生阅历、知识、年龄等之外,与学生没有多少区别。为了醋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共情心理去看待学生;同时教师的批评也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以最平和的心态和最宽容的心胸面对学生,慢慢地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到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教师外在的激励,

  会对学生起到积极地催化作用,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发展。教师一定要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利用信任的力量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要合理而充分地运用赞赏的艺术,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学习目标、道德理想,领悟人生意义。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期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和长处,改正缺点和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了期待。而这种期待,往往是让学生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也许我们对其有了期待,很奇怪,期待往往会变成了现实。当学生遇到很困难的事情而教师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以安慰,让他们要保持着一个勇敢自信的态度。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时,我们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但是在这期间,我们要合理利用变化的间隔强化方法,给学生们喜欢的不同种类的奖励。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会不加选择的对其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仪表、语言、行为等各方面都要为学生做好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发挥好这个作用,这样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会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彩而规律。其次,我们要用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变得不再无知,而挫折教育却能教给学生怎样在以后的社会中面对

  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应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这比教给他们无数的文化知识更加重要。另外,教育工作应变“灌”为“诱”,变“堵”为“疏”,遍限制型为引导型。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化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像这样能够多方面地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各方面的引导,因此教师本身应该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心理,要把握好各种教学因素的度。首先,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合理地照顾学生的自尊,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眼镜”来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然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要克服偏袒心理,要避免权威心理,更不要刻意去雕刻学生,要把握好教育中的各种“度”,以平常心对待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使使教育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最后,为了使日常教学不再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教育心理学知识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新亮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又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后,教师要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合作心理、集体心理、责任心

  理,并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远离嫉妒心理、战胜自卑心理和受挫心理、正确处理恋爱心理,从而多角度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把五星的教育化为有形的表现。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2

  积极心理学思想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赛利格曼提出,在20xx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吹响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号角。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和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积极心理学要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幸福在多数情况下是主观的,所以它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意即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事例:有一个聪明人和一个老实人一起到海边玩,聪明人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贝壳,而老实人也在海边捡了很多漂亮的鹅卵石。当他们走到一起时,聪明人提议两个人交换自已所捡到的东西,老实人爽快地答应了。聪明人在交换之前悄悄地把自己捡到的最好看的两个贝壳藏匿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老实人,而老实人则把自己捡起到的'所有鹅卵石都有交给了聪明人。回去之后的那天晚上,老实人睡得很香,但聪明人却彻夜难眠,他一直在想:老实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样把最好的石头藏匿了起来。在这里聪明人客观上占了便宜,但主观上却并不感到幸福;相反,老实人客观上吃了一点亏,但主观上却感受到了幸福,这就是主观幸福感。塞利格曼创造造性地提出了幸福的三个要素——乐趣、参与、和意义。乐趣通常表现为兴高采烈的外在情绪表现形式;参与是指对家庭、工作、爱情与业余爱好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意义则意味着个体对行为或事件深层价值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能发挥自我的力量,达成超越自我之上的目标。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真实的幸福,他必须要感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又可以使他更好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则必须要达到超越自我。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点”是: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个基本点实际上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基本路径的具体体现。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3

  军事心理学是研究军事活动中人的行为、心理和心理素质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位军人,我读了许多关于军事心理学的书籍,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下面是我对军事心理学读书心得的体会。

  第一段:心理素质对军人的重要性

  在军事活动中,军人们面临着许多身心挑战和压力。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军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阅读军事心理学的专业书籍,我认识到心理素质在战场上的重要性。一位军人要想在压力和紧张的情况下保持冷静、果断,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包括适应环境变化、处理冲突和压力的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于军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段:军事心理学在军人训练中的应用

  军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军事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阅读军事心理学的知识,我了解到军事心理学如何帮助军人们提高战斗力和完成任务。例如,在集训中,军事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军人们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军事心理学指导着如何正确地培养军人的意志力和毅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持到底的精神。此外,军事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军人们更好地适应军队的生活和组织文化。

  第三段:调整心态,处理挫折和压力

  军事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军人们调整心态,处理挫折和压力。一位军人在面临困难、挫折和压力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整心态的能力,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影响士气和执行任务的效果。通过阅读军事心理学的书籍,我了解到调整心态的重要性。军事心理学教导着军人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难和压力,如何正确地处理挫折和失败。这些知识在实战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军人们提高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第四段:培养军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军事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军人们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在战斗中,军人们需要与战友紧密合作,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军事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军人们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与战友们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另外,军事心理学也可以帮助军人们培养领导能力,学习如何领导团队完成任务。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军人的团队战斗能力至关重要。

  第五段:军事心理学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军事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军事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事心理学需要与军队的实战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军事心理学应该加强与实际实战的结合,进一步深化对军人心理的研究,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军事心理学也应该更多地应用于军事训练和战备建设,为军人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总结:通过阅读军事心理学的专业书籍,我认识到心理素质在战斗力和完成任务方面的重要性。军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军事训练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军人们提高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军事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军人们调整心态,处理挫折和压力。此外,军事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军人们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然而,军事心理学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军事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为军人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4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獨立,甚至於成家立業,教育子女,都會面臨很多的變化。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是跟家長的關係。

  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態度,方法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是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開啟。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首先是一個人,需要尊重,愛護,平等的關係??需要受教育,需要跟社會和人群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對社會做貢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運氣和明白所有的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比對,調整,再螺旋式提升,進而成長。懂得自己,了解他人,哪怕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所以,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兒童,也針對兒童的家長,老師,親戚,同學,未來的伴侶和夥伴朋友。所有的現象也許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判,也沒有一個結論來終止。這裏有很多很多的例證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或許,方法就在其中!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5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 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学生心理学读书教育心得12-23

教育心理学心得03-30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01-23

心理学教育心得10-24

教育心理学心得06-04

教育心理学的读书感受06-24

学生心理学读书教育心得2篇[优]05-15

《教育心理学》的读书心得07-02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1-12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