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4-06-14 15:12: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选)《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的是英文原版,没有刻意查单词,吭哧吭哧地也理解了大概意思。在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前提下,读英语原文比起读译文更有意趣,至少在理解作者风格和原意方面具有优势,也能感受到英语遣词造句的微妙美感。目前正快速地再读一遍中文译本,复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并体会译者怎样实现“信达雅”。

  在阅读之前,我知道《月亮和六便士》很有名,毛姆也很有名,知道这大概是一个股票经纪人抛下优渥生活和妻子儿女,一心追求绘画梦想的故事。在阅读之后,我知道原来本书主角原型为高更,原来主角不是一个典型的破釜沉舟、收获崇拜与赞誉的英雄,原来人的一生,舍弃与得到都必须作出坚定的选择。

  主角Strickland性格独特、复杂。书中的叙事人“我”感觉他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攫住,其力量之强大让人无法抗拒,甘愿冒险。在四十岁的年纪告别如日中天的事业,放弃舒适的生活,抛妻弃子,藏身于巴黎破旧的旅馆,五年来穿着同一身衣服,过着每天只喝一瓶牛奶吃一条面包的日子,只为了画画。关键是,几乎没有人认可他的画,而他也不在乎画画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名利——他只是要画,他不得不画。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Strickland简直可以说是个“恶棍”了,离开妻子子女,对热心帮助他的Stroeve冷嘲热讽,“拐跑”Stroeve的妻子,成为导致她自杀的原因......对于别人的评价,他从来嗤之以鼻。他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是真的不在乎。“有人也说他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而言,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别人看不出他们的怪异想法,最多因为三五知己的支持,他们才敢一意孤行。如果一个人的离经叛道切合他所在的阶层的行事作风,那他在世人面前违反常规倒也不难。这会让他洋洋得意。既标榜了自己的勇敢,又不用担风险。”但是,Strickland“就像是一个身上抹油的摔跤手,你根本抓不住他;这就给了他自由,让你火冒三丈。”传统对他无可奈何,所有的批评讽刺、风言风语都不能刺激他的自尊心,只能换得他的哂笑。

  也许这种特立独行恰是让他伟大的地方,他对于会占据时间精力的欲望、爱情、琐事和别人的看法感到愤懑,他想要摆脱它们的束缚,将全部精神集中在绘画这一件事上。他不善言辞,唯有通过画画来表达旺盛的生命力和深藏在心的感受。从井井有条的伦敦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再到原始而宁静的大溪地,Strickland终于找到了能够让耳朵清静,让灵魂栖息的地方。在孤岛山野里,在被麻风折磨的日子里,在眼盲之后,他不止息地画着,直到呈现出一幅幅摄人心魄的作品,直到生命的终结。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有些人看到嫦娥,有些人看到环形山,有些人看到飞船,有些人从不仰望。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现世安稳。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的安逸总让我惊惧。我的心渴望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险滩。”

  用这本书来开启新一年的冒险,甚好。

  我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不感兴趣!他的特立独行太过惊世骇俗,如果仅仅是惊世骇俗也就罢了。偏偏,他的惊世骇俗还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那些曾经爱过他,甚至给予他巨大帮助的人以巨大的伤害,这让我实在受不了。

  尽管从小到老,我一向以为我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与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相比,我简直太有人情味了。也许,正如书中所言:“假冒的特立独行也不能掩饰平庸的本质”。我想,我的特立独行只不过是想掩饰我平庸的本质罢了。

  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迪尔柯·斯特罗伊夫。他是一位长相滑稽的荷兰画家。虽然绘画天赋不高,但是富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虽然为人有点傻里傻气,不谙世情,但是真诚善良,宽容大度;虽然朋友一再有负于他,但是他总是以德报怨。他给我的震撼:一是他的爱才之心,尽管此“才”并不与他惺惺相惜;一是他的爱人之情,尽管他所爱的人并不爱他。

  这是我第一次读毛姆的作品,感觉书的前面部分语言非常幽默,后面部分语言非常富有哲理。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读完之后,我对“月亮”心生恐惧,对“六便士”却心有戚戚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书名: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徐淳刚麦克安德鲁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种浪荡浮华,连个影子也没有。斯特里克兰把椅子上胡乱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让我坐下。

  趾高气昂 梦想活在上层社会的可怜女人

  “有人建议让她当演员,我当然不同意。有名的剧作家我都认识,只要我张口,明天就有角色给她演。但我不想让她和那些人打交道。”

  欲情故纵 总得想点手段才能得到听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对于斯特里克兰近年的生活,我故意不闻不问。我没有表现出对他多有兴趣,最终,我得逞了。他开始谈论自己。但是,他的口才太差,这些年的.经历他讲得含糊不清,所以许多地方我只能凭自己的想象来填补。对

  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面包??????又算是什么呢

  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是令人钦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这么一副行尸走肉的状态嘛?!

  他走出来,带上了门。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见斯特里克兰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来,点燃了一根烟。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无知者无畏嘛!有限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不可放弃与浪费的奢侈品。因为无知,所以探寻,因为探索,所以才慢慢的明白我们真正追寻的生命的意义所在。人生的探索路上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谁又会喜欢?但是没有这种孤独与付出,又何来的幸福与快乐可言。这也许就是人活着的智慧,痛并快乐着!不然枯燥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冰冷而残酷。没有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深怀谦卑。我们必须看到宁静之美。我们必须隐忍地生活,这样命运之神才不会注目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善良者的爱吧。他们的无知比我们的知识更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我们小小的角落,像他们一样平静温顺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当你的所作所为超出一般人的认可范围之外,他们就是觉得你脑子有病,没有个性

  亚伯拉罕没个性。”“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读这本书是由于当初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还有网络语“等我攒够了六便士,便去寻找我的月亮”所吸引,于是抱着想要看看到底什么是月亮,什么是六便士的好奇心理,翻开了毛姆的书。

  书看了有三分之二,对这句话也有所了解,对于主人公克兰德来说,幸福稳定的生活是六便士,追求心中向往的画画是月亮,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读者来说,最好的解释是“月亮象征梦想,六便士象征着现实”

  书中主人公是一个有头有脸的.证券经纪人,有妻有子却放弃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孑然一身踏上追逐绘画的旅程。虽然我挺佩服他可以做到不顾世人的眼光去追逐自己的月亮,但是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个自私无情的人,抛妻弃子,对好朋友的帮助视而不见,作为这样一个极致的艺术家,我崇拜他的名声,但我绝对不想和他做朋友。

  每个人都有两面: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天使,谁不追求六便士呐?至少我不会为了追求月亮而放弃六便士,人都是很自私的,也可能有人两者都想拥有。作为平凡中的大多数,我想很少有人能做到查尔斯的豁达吧?而且我觉得也不存在什么正确的活法儿,手里握着六便士,闲下来抬头看看月亮,才是理想又可及的生活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 其本身具有伟大的前瞻性眼光 永不磨灭的创作激情 不会被任何事物影响的主观意识 真情流露 对美的独到见解 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依然坚持创作 对待周遭环境持有与众不同超脱的态度 以及无法窥视的灵魂

  然而这一切的基石是真实与热情 绝非刻意塑造的个性

  很想去到那个被称为“高更花”的鸡蛋花香气弥漫的热带岛屿 徜徉在岛上的博物馆咖啡店之间 吹着海风在礁石上钓鱼 在浅海湾的沙滩上挖贝壳期待有熠熠发光的珍珠藏在里面 捡起脚边的螃蟹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尝一尝鲜花旅店老板娘的椰子沙拉 鲜美多汁的热带水果 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 土著咕噜着听不懂的'语言 这似乎要比故事本身更吸引我

  一个证券经纪人最终成为了影响着无数人的伟大画家 半辈子几乎都在饿着肚子创作 为了油彩和画布不惜出卖廉价的劳动力 人世间的最后一年在病痛的折磨下双目失明依然坚持作画 死后被全世界认定为天才

  这个一直在私密地探寻艺术世界真谛的人 从不振臂高呼自己的创作价值 不在乎他人评价与看法 最终遗世的一切作品被赋予不可估值的艺术成就 在我看来 这不是一个努力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 而是一个寻求自我的哲学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这本书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朋友送给我的。当时的开封还没有窗明几净的大型图书馆,我便偶尔驱车60公里去郑东新区的图书馆细品此书。现在想来也许此举正如书名,在充满六便士的世界里我们有时也要追求月亮。

  五一的几天长假,终于有大段的时间让我重新回味。在公众号搜到之前已经有两位老师写了关于这本书的感想,看来真的很受欢迎,很值得一写。

  书的梗概大约就是40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查尔斯突然抛下一切,寻求自己心中的梦想的`故事。这就是所谓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是有人勇敢为之拼搏,有人不得不为生活所迫。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的一个真人秀,节目组一行来到了深圳,让明星体验当地的底层生活,在他们完工之前“日结大神”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无所谓喜不喜欢,我为了生活而已,我们这种人他没有很多选择。你老是跑的话,可能就日结工都找不到。”这令黄子韬感受颇深,他说:“以前有人跟我说,之所以我能这样能那样,是因为我是黄子韬,如果换成另一个身份就不能。”“我当时觉得我是谁都可以活出我人生的精彩。但如果天天把我放到这样一个环境,确实真的挺难的。”的确,当你被生活压的抬不起头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赚六便士,而无暇抬头去看月亮。在这一点上,我想我们是幸运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在几年前,读《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男主是个大渣男,抛弃妻子孩子,上了朋友的老婆,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大渣男。

  最近,我又把这本书翻起来读,和几年前读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以现在的心境去看男主,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一个很牛逼的人阿!

  他对梦想的狂热,以及追逐梦想的勇气,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步入中年的40岁男人而言,重拾梦想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和信心?这是我认为他牛逼的地方。

  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为什么取名为《月亮与六便士》?以前我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呢。

  月亮,挂在天上,是一个我们能看得见

  却永远无法触碰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虽然碰不着,却能感知它的存在。六便士,一种货币,代表着金钱,就像是人们所追求的一切世俗。

  作者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他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一些东西,但是他又不是直接告诉我们他想要说明什么,只是在讲故事,讲述一个与世俗对抗中年男子的故事。我就在想,作者为什么取名为《月亮与六便士》?

  按照我的理解,他是想告诉人们,人生不够完美,总有一些遗憾和遥不可及的梦,生活的选择,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项,月亮和六便士,其实我们都需要。

  当然他是通过男主这种极端的故事来冲击现实,不管是搁在他们那个时代,还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个40岁的男人,一个中产幸福家庭是不会做出这么荒诞的事情。正是因为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做,才显得男主很特别。

  也许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我们很多人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坟墓。结婚生子,过着稳定的生活,不再为自己而活,也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再狂热,就如同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为活着而活着。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也许我们有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三个问题,或者想过,却从来没有勇气面对过。是阿!做自己,是需要天赋的,就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无所畏惧,不被世俗束缚,只为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而奋进。

  作者在书里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我还不明白,人性其实非常复杂,现在,我清楚的意识到: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里。”

  读完这段话,我的心中微微一颤,他说出了我对人性的理解。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原本善良的人,他经历了一些磨难和挫折,也许变成了恶魔。原本十恶不赦的坏人,他在一次偶然的温暖和关怀之下,放下了屠刀,变成了好人。

  从小说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往后的日子里,我不再轻易去判断一个人是好人或是坏人,也不再轻易以世俗的道德准则去批判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因为未来的你,或者我,也许也会深陷其中,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徘徊,无从选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前段时间看欧丽娟教授讲读《红楼梦》,获益良多。她说我们要做一个好的读者,努力去练习尊敬每一个生命;他们那么努力那么认真甚至是那么辛酸的在走自己的人生之旅,没有彻底了解之前,请不要用自身价值观去厚诟他们。故而现在再看书,不免想尽力当一位合格的读者。不对书里的人抱有明显的偏见。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主人公斯特克里兰,就是“我”及斯特洛夫。

  “我”作为一个叙述主体,通读全篇,我们读者并不知道其姓谁名谁,也不知道其家庭、教育背景。仿佛是被作者有意模糊化以突出其他人物。只是因为“我”认识主人公及其夫人是通过伦敦文学界,故而我们读者可以知道,“我”是一个作家。一个年轻的,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人性因而时而孤高、时而敏感、时而野蛮、时而深刻又害怕一成不变却又有丝赞同天伦美的孤僻作家。

  所幸在经历斯特克里兰和斯特洛夫及他们的妻子等一系列事件后,凭借作家的敏感、深刻,“我”终于成长起来了。不再那么偏执的看待斯特克里兰。反而开始认同斯特克里兰的观点,他认为人生在世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只需要凝视自己的月亮;而“我”当时觉得我们应该注意脚下的六便士。——作者应该从写作本身,从思想的宣泄中获得快乐;至于其他,都不必介意。

  我认为本书有三个线索。

  其一,就是斯特克里兰夫人对斯特克里兰抛家弃子离家出走前后的由爱入恨,与斯特洛夫夫人对斯特克里兰的先恨后爱,为对比。斯特克里兰夫妇在“我”认识他们之后,觉得他们的生活模式是一副天伦美。紧接着,“我”心里却又觉得,“我”看到井然有序的幸福,同时,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或许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在听说丈夫是和一个女人离开伦敦前往巴黎后,斯特克里兰夫人对“我”说,我爱他,只要他回来,我可以既往不咎。这让“我”不得不第一次正视之前自己以为很简单的人性。那时,——“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虚伪,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我”开始怀疑斯特克里兰夫人所谓的爱,只是怕招人非议,也怀疑爱的'痛楚是否掺杂着虚荣心受伤的痛苦。

  在得知丈夫只是因为想画画而离开后,斯特克里兰夫人绝望却坚定的说,恨他。不会原谅他。这里,“我”见识到人性是多么复杂——“我”清楚地意识到: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也因此,让我们读者不得不也怀疑她对她丈夫先前的“爱”。后文中,已经成长起来的“我”这样给爱下定论——爱需要无私,或者至少将自私隐藏得了无痕迹。——再反衬斯特克里兰夫人的所谓爱。因而更让我们读者相信,她的爱其实只是爱自己。而非爱斯特克里兰。

  而斯特洛夫夫人即布兰奇,她先害怕甚至憎恨斯特克里兰。或许是已经意识到他粗犷外表下让人不得不爱的灵魂;而自己已经嫁人了,嫁给了在她因怀孕而被富商之子抛弃之后仍然愿意娶她、善待她的斯特洛夫。然而当斯特克里兰因为生病而被好心的她的丈夫接到家里居住后,她再也忍不住对他的疯狂的、占有的爱。

  她的恨在我们读者眼中、心中被模糊化了。我们只记得那个因为爱他而不惜和自己的“恩人”、深爱自己的丈夫决裂的女子。她抛弃原本安宁的家,而宁愿和他风餐露宿,哪怕他已经告诉她,自己迟早会厌倦她。当他终于离开了她,她也就再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哪怕丈夫还是在等待自己。她回不去了。或许,也并没有想过要回去。她的毅然决然,或许才更贴近爱的本质吧——爱是全神贯注,它需要一个人全力付出;爱给予的真实是虚幻,而且,明明知道是虚幻,不是别的,却依然爱得义无反顾;爱让一个人比原来的自己更丰富,同时又更贫乏。

  其实,经历了这件事前后的“我”也因此而逐渐成长。——“我”朝着种种不同的方向摸索实验,逐渐积累了不少书本知识、人情世故。也就因此知道了——作家更关心知悉人性,而非判断人性。

  其二,就是斯特克里兰夫人在丈夫离家前后的“变”与斯特洛夫在妻子离开前后的“不变”,为对比。

  “我”刚认识斯特克里兰夫人的时候,她风趣,风雅。她时常邀请各界名流来家里做客,并在聚会上游刃有余,能巧妙化解话题与话题之间衔接的尴尬。让人觉得亲近,温和。她觉得自己深爱着自己的家庭:丈夫,一双儿女。这就好似我们的古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在接受丈夫不再回来的事实并吼出“不会原谅他”之后,她开始自食其力。凭借之前认识的文化名流学起了速记和打字。一方面,她靠这个维持其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觉得自己为了生活抛头露面是一件很掉价的事。故而总喜欢把曾经怎样挂在嘴边。活脱脱就像我们很多人嘴里的“想当年……”你看,作者多么精确就写活了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啊——她很赚钱。但她觉得,自己开门谋生不那么体面,所以总提醒你,她出身高贵。与人谈话,她时不时就提她认识的一些人物,让你知道,她社会地位一点儿不低。“我”通过和她短暂的对话,由此看出——让人行动高尚的,有时是自满得以;而痛苦,往往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充满仇恨。

  而斯特洛夫,外貌上,一直没变——他还是“我”记得的那副可笑样子:又胖又矮,一双小短腿。——我在想,是不是作者有意要用他的外表丑来衬托他的灵魂美呢?

  感情上,在布兰奇怀孕被抛弃之后,依然愿意爱她,娶她。他说,自己崇拜她,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我见过世界上所有漂亮的女人,但没有谁能像德克·斯特洛夫夫人这样美。如果读者从这句话就觉得是因为布兰奇的外貌从而引发了斯特洛夫对她的爱,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后来布兰奇喝下毒药而自杀时,她的喉咙、下巴被毁了,甚至嗓子也被烧坏了。那时,他依然爱她。由此可见,他一开始看到并爱上的,就是她的灵魂。我们的外貌会随着时间、际遇而改变,我们的灵魂却应该是不变的。这样的我们才配拥有不变的爱吧!

  与人交往上,他哪怕被很多同行肆意嘲讽,依然愿意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赞助他们。——他出手大方;那些手头紧的,一面嘲笑他的天真,那么轻易就相信他们编造的不幸故事,一面又厚颜无耻地向他借钱。而斯特洛夫呢?——毒蛇咬了他,可他没有吸取教训,刚不疼了,就又好心地把蛇踹在怀里。

  甚至是对斯特克里兰,在他贫病交加之际,是斯特洛夫到处奔走找到了他;并且恳求自己的夫人,让他搬到自己家;在他大病痊愈后,提出和他共用一个画室;在发现斯特克里兰画出自己夫人的裸体画之后,惊于他的才华而不忍毁坏这幅画……哪怕在自己的夫人和他在一起后,宁愿自己搬走,把房子留给他们,免得他们颠沛流离;在夫人最终因为斯特克里兰的离开而自杀身亡后,他终于决定回去荷兰老家,离开之前,甚至真心邀请斯特克里兰。

  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说他傻吧?但是正因为还有这样的人,让我们看到生活最温暖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他的勇敢、真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也不是不可救药。

  其三,就是斯特克里兰在抛家弃子离家出走这种行为上的前后“变”,与灵魂上对艺术的疯狂执着的“不变”,为对比。

  他的前半生,活成了别人心目中该有的样子: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儿女,有成的事业。

  本书的转折点即是他的突然离家出走。他就这样简单甚至不失粗暴的推翻了前半生。而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艺术中。我们不知道他出走之前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在面临人生关键抉择的时候辗转反侧,犹豫不决,思前想后。但是他毅然出走,这股勇气,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这种时来运转的政治家或平步青云的军人的“伟大”源于他们的地位,而非本身的品质;形势一旦改变,这些人就微不足道了。而对于行动上改变了的斯特克里兰来说,——也许你不欣赏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很难抗拒这份天赐。他打动你,俘获你。

  他活出了我们都想活成却很少有人能活成的样子。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他。他就那么坦然的走在自己的路上。无视潦倒的生活,无视周围的嘲讽,只专注于自己的月亮。

  这三股线索互相纠缠,互相丰富,在“变”与“不变”中突出了本书的主题:变的是六便士;不变的是月亮。

  月亮始终高悬在我们的头顶;六便士却不知道会去到谁家。或许在我们为生活而不得不弯腰捡起六便士的间隙,我们也该看看头顶的月亮。在生活疲惫时,抽空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我觉得,有些人,并未生在他们的理想之所。机缘将他们偶然抛入某种环境,他们却始终对心中的故土满怀乡愁;这故乡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的出生地,他们是异乡人,从童年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巷,或者曾经玩耍过的拥挤街道,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他们仿佛身处异地,举目无亲,孤身一人。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才让他们远走他乡,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永恒居所。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 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斯特里克兰德却认为自己要画画,绝意离开家庭,只身来到艺术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艺术必定意味着孤独,因为艺术的逻辑必然高于生活的逻辑,生活逻辑的掌握者一定轻蔑并惧怕艺术逻辑的掌握者。沉溺于艺术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天赋平庸却忠厚热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似乎野性可以传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却爱上了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破坏了这个可怜的家庭后,我们的男主流落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上,在那里与土著居民阿塔同居。至此,他过上了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

  几年之后,斯特里克兰德死于麻风病,让妻子将自己最后的绝唱——石洞笔画付之一炬,他对自己证实了自己,也表达了作为天才对世俗的轻蔑,甚至不屑于留下什么供人赞叹。“雪上空留鸿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斯特里特兰德天才的一生与孤独、贫困、野蛮相伴,但他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天才本真的生活。随着他的去世,人们渐渐欣赏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那些带着原始野蛮精神的作品身价暴增,默默无闻的证券经理人斯特里克兰德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怨妇查尔斯太太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上流社会,她不愧是掌握生活逻辑的成功者,在接受访问时,虽然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假的,却句句暗示出她跟自己丈夫的关系一直燕好美满。

  她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个土著儿子。当查尔斯太太和他的子女在上流社会左右逢源时,那个快快乐乐,没心没肺的小伙子正在大海航行:他全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两片粗棉布;天黑了,他跟另一个小伙子在喘气般的手风琴伴奏下疯狂地跳舞。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灿烂的群星,还有太平洋上一片烟波浩渺……

  读到这里,不知为何我会想起王小波,两位作者似乎都在告诉读者,当有人想用一种生活安排我们时,他俩会说:哦,算了吧,伙计,你的生活是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们捧为圭臬,无比歆羡甚至去追逐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月亮与六便士是20xx年x月份读的第一本书。以前每年初都会要求自己每月读一本书,但是坚持下来的甚少,希望20xx年是坚持与自律的一年。不求读后理解与感悟深刻,个人观点明确,旨在打卡阅读,记录阅读,深化感悟,终能有所沉淀。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为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

  人们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斯特里克兰为了天上的月亮,为了诗和远方,放弃了众人眼中稳定的幸福生活,他原本有一份收入不菲的证券经纪人工作,有爱好文学的妻子,家庭幸福美满,生活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也是大多“小市民”穷其一生追求的生活,不过是想要稳稳的幸福,也许我身边不止有这样一个人,也许我也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也是众多人生的缩影,往往光顾着行走,而忘记抬头看天上的月亮。

  这一切在某一天悄然改变,斯特里克兰带走大部分现金,抛弃妻子,不告而别,只为对绘画艺术的神魂颠倒。走过半生,心中梦想的火苗再被点燃,已是难得之事。纵然在异国他乡,过得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亦然甘之如饴蜜。天分决定了你能不能走,而为梦想的追求与坚持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斯特里克兰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也许世人都有两面性,纵然她温柔爱护小动物,但也定然有她绝决冷情的一面。

  斯特里克兰浑身散发着艺术家的天赋才华,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创新锐意,勇于注入自我灵魂的秘密,风格自行一派,别具一格。

  斯特里克兰也是占据了道德批判的众多槽点。与之一生密切相关的三个女人,各有各的人生百态。

  结发妻子艾米徐娘半老被抛弃,置之不理,但好在最终也享受着成名画家妻子的头衔。异国他乡拐走仗义朋友的妻子布兰奇,舍弃深爱他的丈夫死心塌地爱上他,细心照顾其饮食起居,但最终只换来无尽厌恶和冷落后的绝望自杀和一副不俗的裸体艺术品。在其晚年,斯特里克兰再次远走他乡找到自己绘画的世外桃源,娶得一位18岁土著妻子阿塔,养儿育女,病床陪伴,为他送终,但最终被掩埋在时间的长河里,鲜为人知。

  为梦想告别结发妻子有多决绝,后面苟且朋友妻、娶18岁娇妻就有多打脸。就好似蚊子血劣迹斑斑不值一提,白饭粒干瘪无味却又能填饱肚子,千斤顶似的穷途末路后的保底选择。女性不过成为了他发泄欲望、寻找创作灵感的产物。天上的月亮有多明亮,周边的暗夜就有多黑暗。

  “离任的总理原来只是个能言善辩的口舌之士,卸职的将军也无非是个软弱可欺的市井之徒。”

  纯粹的灵魂世间少有,充满业障的人亦不常见。我们不要论断人,免得被人论断。

  月亮也好,六便士也好,纵然千沟万壑,纵然独善其身,纵然走走停停……

  抬头有月亮,脚下有六便士,身旁有沿途的风景。

  遵从内心,一切自有最恰当的平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这本书我最开始读不进去,所以我是从中间开始读的,读完以后,翻过来再从头开始,这样对于前边一些铺垫,倒是有更多理解。

  有好几个朋友都与我说: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

  正如这些朋友一样,我最开shi也不喜欢这个人,这种毫无责任感,毫无道义,违背友情、爱情的男人,竟然是一个故事的主人公,然后他竟然是一个天才。这让我们不能够接受。

  我想大多数人最开始都难以接受。

  但毛姆这个作者,他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他并不是要塑造一个让人民大众都喜欢的角色,他以一个与我们一样看客的身份在讲述这个人,甚至,书中的“我”,一度也非常的讨厌他,就连迎头碰上,都不想打招呼,想甩开他,所以作者,并不是要去写一个让万人敬仰的角色,他不仅在给我们展示一个天才的成长之路,也在展现一种人性,一种多样化的人性。

  正如书中所说:“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如果要给这本书画重点的话,我就画这一段,因为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它让书里主人公所有矛盾的行为,都得到了解释,也许我们还是不能够接受,但现实的存在,并不以我们是否接受为转移,试问我们自己,谁又没有隐瞒过或者欺骗过呢?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书中并没有明确的点出,但是我想,从每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读出他们心中的月亮与六便士。

  斯特里克兰在40岁以前的生活,是六便士;他要画画的梦想与信念是月亮。

  施特略夫的妻子,嫁给她并不爱的施特略夫这件事情,对于她来说是六便士,斯特里克兰是她的月亮。

  施特略夫把帮助有才华的画家当成他的月亮。

  书里还提到一个医生,他叫什么名字我不记得了,但他抛弃正在上升的职位而跑去一个镇上娶了一个平凡的女人为妻过着简朴但悠闲的生活,这正是他的月亮;而他的同学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了一个社会上大的视觉认为成功的人,也许这同样也是他的月亮吧。

  月亮与六便士本身并不冲突,更不会对立。在弯腰拣六便士的时候也可以优雅得体,如果不那么贪婪,我们原本不用那么卑微、虚伪的去对待六便士,金钱本没有罪恶,罪恶的是贪欲——永无止境的贪欲。如果让贪欲把控了人心,即使是纯洁的`月亮也会蒙上厚厚的灰尘,但最终,我们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共同读书的一位教授说:我们做不了斯特里克兰,那我们可以选择做施特略夫。

  这本书里,我特别怜惜与尊敬的人之一是施特略夫,其二是斯特里克兰的最后一个女人爱塔。

  这里先说施特略夫。

  这个世界上,有人是天生的天才,就像斯特里克兰;有的人就是天生的伯乐,就像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是一个画家,也是对于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一个人。

  但他穷尽一生,可能也没有画出他心中渴望的那幅画,这对于一个追求艺术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所以他对于那些有天赋的画家,及其的崇拜、欣赏、甚至怜惜。有的人手上拮据,找他借钱,哪怕明知有借无还,他也无所谓。他与斯特里克兰性格不合,总是说不来几句话就吵起来,但这完全不影响他对于斯特里克兰在绘画上的欣赏与支持,他得知斯特里克兰病得快要死了,就非常的难过自责,他说“我怎么可以任他这样呢?我应该早一点找他的”,他想方设法把斯特里克兰接到家里,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的照顾呵护,甚至后来,在斯特里克兰做了那件人神共愤的事情后,他心爱的妻子也为斯特里克兰自杀,他怒火中烧,心痛得恨不能去死,也许他甚至想杀了斯特里克兰。

  但是后来,他看到了那副画,就是那副斯特里克兰为他妻子画的画,他再次因为斯特里克兰的艺术天份而叹服那种艺术境界,可能是他自己一辈子都不能企及的境界,他陶醉其中,忘了怒火,忘了仇恨,心里只有一个天才的画家的存在——他要保护他呵护他,让他的天赋得以充分的表现出来,所以,可怜的施特略夫,又邀请斯特里克兰去他的家乡荷兰。

  这也是一个为艺术而痴狂的人吧,这个看似平常,窝囊,丑陋的男人心里,也烧着一团火吧,如果他不去做这些,可能也会被烧死。

  爱塔,是最后陪伴在斯特里克兰身边的人,她爱他,是一种至真至纯——纯粹得没有自我,没有任何要求,是单纯的只要爱你,只要你在我身边,至于你有没有那么爱我,你有没有钱给我,这些都不存在的,你在我看得见的地方,让我照顾你,让我为你生儿育女,我就很幸福很满足了。

  这样的爱是真正无私的爱,但现实里只有极少极少数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甚至我们活过一生,恐怕也难以见到。斯特里克兰何其幸运以及幸福,可以得到这样的爱。

  我们大多数时候在计较,在核算:你爱我多一点还是我爱你多一点。

  如果说到中年夫妻与家庭,应该也有很多在计算你为这个家付出多点还是我付出多一点。

  爱塔是不计较这些的,她照顾斯特里克兰的生活起居,做他的后盾,直到他得了人见人怕人见人恨的麻疯病,她都不曾离开他,当他为了她与家人的健康准备离去时,她说:除非我死,你要是走了我就去那棵树上吊死。

  她照顾他直到他死去。

  毛姆在述说这个女人的时候轻描淡写,没有刻意去宣扬她的伟大与无私,就好像人群中路人甲一样的不起眼,也许对于她来说,确实就这样普通平凡的。但她的平凡的爱却又让我们忍不住回想,忍不住慨叹。

  之前读了毛姆的另一部小说《人性的枷锁》,那本书我断断续续看的,所以很多情节已经无法连贯,一些想法也没能及时的记录下来,准备有时间再重新细读一遍,而且我准备把他的书都读一遍,因为毛姆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与思考,对世俗道德的追问,以及对爱情、对梦想这些东西的感悟。

  也许由于我的经历比较坎坷,从小外貌的胎记、疾病、残疾、寄人篱下、贫穷,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沧桑与裂痕,充满了自卑与委屈,我看到太多的人性的黑暗,但也感觉到许许多多陌生的关爱——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已经够了,可能正常人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才能够温暖,但我只要不被黑暗完全的吞没,只要我还能看得见一丝光,我也觉得够了。

  所以我喜欢静静的观察人性,我要自己知道人性的多样,让自己去接纳去调整。

  如果我终其一生都够不着月亮,那便让自己,让自己的六便士成为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一位步入老年的男人,大红胡子拉碴,行为怪癖。他是斯特里克兰,毛姆笔下的主角,令人厌恶又同时令人尊敬。

  他是一个毫无感情可言的人,脑子里也许只有画画。他放弃了证券经纪人的职位,抛弃了家庭,舍弃了富贵安逸,去到巴黎。这样做的目的却只是一个:画画。画画对他的诱惑胜过一切,饥寒与病痛都不能阻止他作画的欲望。这些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斯特里克兰从未得到任何人的充分理解,他的一举一动都难以被旁人猜测。加上他狰狞的面容,更加使人望而却步,害怕接近他。他给外人的感受从来是矛盾的,甚至读者对这个角色的感受也是交杂不清的。

  在斯特里克兰身边也是一大折磨。他生病了,服侍他的人得不到感谢;他经济困难,资助他的人没有回偿。斯特里克兰完完全全掉入了画画的魔咒,于他,根本没有人情。但同时,所谓的好友也对他怀着一种期待,一种渴望:期待他的画能出名,渴望他能一鸣惊人。这种矛盾的心情简直折磨死人。

  不过,话说回来,斯特里克兰到底值不值得尊敬?他到底是讨厌的死心眼还是伟大的艺术家?谁也成就不了一个人,但单凭着一个人也无法成就自己——只有自己获得突破并且让他人看到,这个人才能“成就自己”。斯特里克兰苦心于作画,献身于艺术,本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他也能被认为值得尊敬的大家。不过,懂艺术的人认同他,不懂艺术的人只能袖手旁观,即使略知一二也对他的认知变了味道。他成了一个弃妻弃子的负心汉……

  他对外人的感染力不扎实、不坚定,没能抓住人们的眼球,没能“规范”人们的认识。即使他在艺术领域多有成就,也绝对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博得信赖与欣赏。他的追求如月,很美好很诱人,但他忽视了生存的根本,没能珍惜每一枚“六便士”。

  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向往的,青睐的东西。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夙愿,不同的夙愿如不同的月。究竟是月朗星稀还是众星捧月,依人而定。有些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追求自己的目标,飞向高空的圆月,他们总有一种捉摸不透的仙气,难以接近但却有不可否认的抱负理想。更多的.人追求弯月,希望身边的明星同自己一道发光,把黑夜的天空照得更闪耀。

  “人生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求星辰的人。”他放弃城市,来到落后的岛屿,与土著交往,摒弃了红尘,靠近了星辰。那种活得毫无束缚,随心而行的人,就像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将抽象的理想无止境地放大,成为理想与现实的天平上下沉的一边。如此不谙尘世的男人,固然难以在城市立足。

  然而他用画笔和颜料勾勒出的尘世和现实,最终成了真正尘世与现实中的稀有财富。一位逃离都市的男人,将灵魂寄托在画笔上,将精神展现在画布上。他是斯特里克兰,毛姆笔下的主角,永远令人尊敬。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花了六个多小时,读完了毛姆的代表作之一《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经历不可复制,作为一个没有多少艺术熏陶的北方青年来说,对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人生经历也没有多少兴趣和关注。但在本书中,作者毛姆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对爱情、男女关系、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描述,非常有洞见。在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幅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巴黎上流社会文人阶层的日常交际画卷,和现今的时尚人士追求的附庸风雅的生活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作者在第五十章讲述亚伯拉罕的故事中所认识的那样,一个人只经过半小时的思考就放弃了他的职业生涯,这需要很强的个性,因为你能看出另一种生活方式有更重要的意义。一个人永远不为他突然采取的行动而后悔,这需要更强的个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在自己喜欢的条件下生活,淡泊而宁静,难道这就是把生活弄得一团糟吗?当个名医,每年赚一万英镑,有漂亮的妻子,难道这就是成功吗?我想,成功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社会的要求,如何看待个人的要求。我想,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我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毛姆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又孤独的离开。尽管在人生中的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人来陪我们走过一段生命旅程,但是没有谁会是谁永远的陪伴,我们注定孤独的走过自己的一生。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孤独,不是做一些事没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没有人理解。我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执着地希望被人所理解、所承认,但这个愿望似乎很难达成。

  现实社会中的钟子期和伯乐总是那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是不被理解,不被承认又如何,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过着我们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无论如何,请一定要记住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都只是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里微不足道的一员,我们疲于生计,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索然无味的生活。

  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主人公是个疯子,他不仅放弃了体面的工作,还抛弃了自己的妻儿,而这仅仅只是因为他头脑中突然冒出的一个荒诞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却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勇敢的人,在众人都只看见满地的六便士时,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自己的月光,为此他抛下一切不停的流浪,最终流浪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

  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渐渐磨平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耐心,我们不再对安稳生活以外的东西产生兴趣,我们慢慢地成为了一个个只会赚钱的机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那样一轮明月,那样一方田野,但未必人人都会有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放弃一切重新开始的勇气。

  也许只是我们心中某一时刻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许我们会觉得它很荒诞,但是人的一生总要为了自己而活着,为了自己心中所想疯狂一次又如何,愿所有人都能充满着激情去对待生活。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抬头看见自己的明月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最初,我本来是不看这本书的,不过,我同桌王福俊有一次说我读的书层次太低,我看见他正在读这本书,我想起我妈前几年买过这本书,于是,我也就开始读这本书。

  书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形是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梵高的好友,也是他刺激了梵高使梵高自己割掉自己的半个耳朵。在书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本未是一个生活安逸的证券经济人,可是,在某一天,他毫无征兆地放弃他的老婆孩子甚至工作,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为了一个女人走的,可事实恰恰相反,他是为了他的理想而走的,作者正开始是从柔斯·瓦特尔芙德家的一次宴会上认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后来,作者和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慢慢熟了起来。后来,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去了巴黎后,作者替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去寻找他,可是,我认为,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其实让作者去找他并不是想和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继续,而是不想有关于她的丑闻传播,到最后一章,她不停的表现出她与她的丈夫十分恩爱,那是为涨她的名声,可是我认为最不配评价的人就是她了。

  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与六便士》“月亮”指的是理想,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选择了它,“六便士”指的是安逸的生活,戴尔克·施特略夫选择了它,当一个追求理想和一个追求安逸生活的人碰一起,就会发生这样的事。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的那一句“低头轻踏六便士,抬头仰望明月亮。”说的就是一个人在理想与安逸中进行抉择。

  这本书我个人认为不错,推荐大家也去读一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人生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星辰,有人见尘埃。”这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句话。我觉得,这简直可以拿来概括整个小说。

  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一夜之间抛弃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画画。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她勾引朋友的妻子,导致她自杀,这些都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他的情人都非常残忍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得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最终,他厌倦了文明世界,来到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丽岛屿,娶妻生子,与世隔绝,终于创作出了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但在得了绝症之后,他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他花在房子四壁上的壁画,一件杰作就这样化为乌有……

  这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整个故事。这部小说的主题,往往被理解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约等于人民币六角钱,象征着世俗的生活。但是通读这部小说,既没有出现月亮,也没有出现六便士,小说的名字完全是信手拈来。

  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是小说的`四大主题,但这篇小说还有着更为深层的精神追问。在小说中,毛姆专注于对斯特里克兰这一人物身上的精神性的挖掘,揭示了一种更为原始的人类激情与创造本能。这种激情和本能不局限于艺术创作。这种激情在初期阶段,只是身不由己的情欲,而当他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就转变为人类的创造本能。这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绝对追求,既是对自然的追求,也是对美,对真理的追求。这正是尼采从希腊文明中所揭示过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一种舞蹈在万物之上的伟大的人类激情。

  王尔德曾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小说中的“我”也在与斯特里克兰的相处中,旁人的描述中逐渐意识到他的伟大。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主人公作品的名字,也是最终极的人生追问,而它伴随着作者付之一炬后,他便超越了自我与他人,肉体与灵魂。付之一炬是涅槃的象征——遥不可及的精神涅槃。

  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没有人能真正告诉你,需要你自己满怀勇气,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抛弃一切,用整个灵魂去探索。在这个以物质为上帝的时代,用浅薄的幸福,成功来量死你的世界,你该怎么样过完你的人生?人生如梦,你是希望枕着月亮还是六便士?很多人都在渴望名声,追求利益,很多人希望名利双收;大多数人按部就班,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也有一些人忽然如梦方醒,一咕噜爬起,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正像小说第五十章中所说:

  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1-11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2-05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7-04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05-22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阅读感想10-12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01-22

《月亮与六便士》心得体会03-30

月亮与六便士心得体会03-26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范文08-17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5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