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读后感

时间:2024-06-14 17:23:03 金融 我要投稿

金融的读后感[范例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融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的读后感[范例15篇]

金融的读后感1

  本书以作者在美国华尔街工作的经历,结合美国的金融发展史,并对其中的金钱政治交易、经济危机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循序渐进,浅显易读。相较于《货币战争》系列对大家族金融发展历史的叙述,本书更为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信息,如股票、期货、基金、债券等诸多领域。可能是本书作者长期工作于华尔街的缘故,因此书中所叙述的内容几乎清一色围绕华尔街展开。通过对华尔街财经新闻、周刊和报纸进行描写,进行阅读带入,进而以列举的方式对美国金融史、近一个世纪历次金融风暴,结合自己身边的.金融案例的描写与分析,一方面反映出人性本恶的源头——贪婪;一方面反映人性贪婪背后的丑恶与可悲,丑恶在于华尔街的资本家以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包装风险,借助金融杠杆的操作方式以小搏大的赌徒心态。同时揭示出华尔街金融资本唯利是图的根本属性。对美国著名富豪家族的介绍、西方金融丑闻的讲解以及金融市场监管机制的分析对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发展或有参考意义。

  本书首先轻描淡写的描绘了在华尔街工作的日常——新闻,没有新闻才是好新闻。其次,本书对基本金融知识概念进行普及,作者以亲身经验,呼吁广大百姓脚踏实地,远离“毒品——股票、做空、期货。”再次,本书详细讲解了美国金融史,无央行——第一央行——无央行——第二央行——无央行——美联储,其间种种经历既是金融史也是血泪史,间接也说明了为何美国人在经济领域为何长袖善舞。更次,作者对美国历史上的富豪家族进行了大致罗列,并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与中国“富不过三代”不同之处在于:一、国家立法层面,严格苛刻的遗产税制度;二、宗教信仰,美国的富豪更多的选择回馈社会;三、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子女的选择并加以支持,而非定要子承父业。最后,本书通过对全球数起金融资本丑闻的叙述,尤其是英国银行丑闻、西门子丑闻、结合目前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银行由于目前只是贷款经营而未涉及债券业务,不属于混合经营,因而也就没有美国银行的弊端,但是相应的资本回报也就少了很多。同时,还对未来金融市场监管进行的展望。

金融的读后感2

  大学时在学校附近的图书超市看到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阅读之后感觉作者实在是非常优秀,作者在书中推荐了一些书籍,我就按着作者的推荐,开始了阅读,作者推荐了一本金融类书籍《金融的逻辑》,我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开始看,因为图书超市当时找不到这本书。阅读之后感觉作者的一些观点非常有见地,深受启发。

  在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时作者指出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战胜法国,其关键之一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让它更能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正因为英国有着比法国远为发达的证券市场,是英国不仅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融到更多国债资金发展国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资成本也比法国低一半。更强的证券化能力使英国可以筹到更多的钱用于发展国家实力,使英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都一直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让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主宰世界两个世纪。正是由于金融的发达,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反观中国,当时落后的金融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分析的很深刻。

  作者另外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其实是一种保险,因为在古代社会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来承担,那就对家庭文化有相应的要求,在中国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这种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与此同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以兄弟姐妹间、长辈与晚辈间的感情交流为基础。因为西方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保险就可以用市场来取代,市场使个人更加自由,不再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父母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对于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选择自愿去照顾父母。但是没有了压力,人会更加的轻松。

  作者在分析公司时提出,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西方之所以强大,在于他们有汇集大量资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分散创业风险的方式,亦即公司。因为公司的强大,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作者从经济角度对于国家发展的分析非常到位。

  在谈到创新创业时,作者说到创新、创业成就的实现是由于资本市场培植、催化的结果。尤其是股市,股市给社会提供的不只是表面上的融资,更重要的是提前估价创业者的成功,并加速实现创新者的成果,给社会贡献活生生的创新榜样。没有金融市场,就没有股市,没有股市,就没有风投、PE投资,那么创业、创新风险就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这本书使我对于金融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是个金融小白,这本书算是金融的启蒙教材,其中的以上观点使我深受启发,影响了我以后的决策,也许一本好书的作用就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往好的方向改变,而这本《金融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金融的读后感3

  本书共分为8个主要部分,1。心理学基础;2。不完美市场;3。投资风格轮动;4。股票估值;5。投资组合构建与管理;6。资产配置;7。公司财务;8。指标。(这次主要是1,下次2)

  其中,5、6、7对小投资者意义不大,这里的介绍会简单带过(几万,十几万,小几十万,没必要研究股债与现金平衡,更没必要也没实力搞什么资产组合配置,老老实实工作生活,多挣点钱就ojbk了)。

  首先。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中的两个主要观点都是持质疑(也理解成否定)观点,1。理性人;2。有效市场。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交易过程中,交易者存在认知偏差,在交易过程中信息获取也不完全,进而导致,一段交易期内,”理性人“并不存在,进而导致”有效市场“并不能充分体现。

  尽管接受过经典理论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者很不舒服,但不可逃避的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确实不是传统经济学家所热爱的理性人。

  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并不能像经济学家那样,根据实际问题动态求解,他们更多地是用一般性经验法则来处理赢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在这种实际背景下,行为金融学更倾向于用心理学依据而不是“理性人”来研究交易者。

  接受信息不完整,处理信息不符合逻辑,必然会导致交易者出现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方向不同,会带来三种不同的心理学效应,偏差下的过度乐观,偏差下的过度自信,偏差下的认知失调。

  偏差下过度乐观主要是由于多种心理偏差引起,包括控制力错觉和自我归因偏差。这会使得投资者出现多种投资误区,包括被随机性事件欺骗,总以为自己掌控者局势。而自我归因偏差,则是指,挣钱了我牛逼,亏钱了你咋没去死个马。过度乐观地心理学偏差,简单地说,就是“正面朝上我就赢,而反面朝上不一定会发生”的赌徒心理。

  偏差下过度自信,则是指,人们总是比过高估计自己正确的概率(统计学显示,即使在人类确定自己正确的情况下,也只有80%的结果会如他们所料正确)。表达出过度自信的的个体,通常不太擅长纠偏,也就是校准自己的判断和预期。

  这两种认知偏差,表现在投资上,主要是大多数投资者的买进卖出交易,更多是出于偏差下过度乐观和自信的心理因素影响。投资者还存在偏差下的认知失调。这是指,当市场表现与自己的信念或者假设不符时,人们所经历的内心冲突,他们通常会迅速地自我否定,改变或者放弃原有认知,已规避认知失调带来的心里不适。

金融的读后感4

  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本的逻辑。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从本质上讲,市场在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压制。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各种金融市场出现后,中国人的个人空间终于出现并正在扩大。国内社会各界普遍觉得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不重视家庭,或者说西方人对家庭情感看得比中国人淡,陈教授认为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而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当然,传统儒家文化的转型是正在进行时,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的体系最终取代传统家庭和儒家文化的体系,则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创新的逻辑。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分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从媒体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从实际的美国社会生活看,都难以感受到或者看到这种危机。也就是说,危机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对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在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时,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作者承认层出不穷的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这是金融创新的过错吗?作者给予了否定,并认为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驱动模式不会终结,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要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关于金融创新,作者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恰恰是通过出现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中国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在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因为美国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说,美国金融的问题是创新过度带来的,那么中国金融可能恰恰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躲过了一次金融危机而暗自高兴。

金融的读后感5

  得益于指导老师的推荐,小编有幸拜读了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商业法教授费兰克·B.克罗斯(Frank B. Cross)与罗伯特·A.普伦蒂斯(Robert A. Prentice)编写的,由华东政法大学两位副教授伍巧芳与高汉合作翻译的《法律与公司金融》。

  此书从经济学与行为决定论方面分析了法律法规在公司和其他企业的发展与成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介绍了美国法律与公司金融的历史以及运用跨国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基础法、公司法和证券法对于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最后依据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以及美国市场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当前的有关争议。此书涵盖了大量的材料,运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了作者的学术成果,适合商务人士、法律专业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本科生阅读。

  如今,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愈加开放,金融创新服务不断涌现,金融产品的收益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高风险、高杠杆。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成为了今后几年优化中国经济结构、加大社会有效供给的重要任务。而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便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

  而应该制定怎样的法律及如何使法律价值最大化是目前我们急需进行探讨的。而此书运用回归变量分析方法,将法律变量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对最终的金融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以刻画出法律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效果。小编认为,在制定法律时可以参照适用此种方法,以探求制定更为有效的法律制度,这对指导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而事实上,在适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时,也是有一定的障碍的。一方面法律法规不同于金融数据,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能代表法律法规的现成及准确的量化测量。另一方面,就像有部分学者并不认同“恶法非法”一样,法律可能并没有好坏之分,这就导致了我们没有办法简单地用序数的方式来衡量法律的差别。但是我们可以将某一法律规定的存在与否用一个二元变量来表示,读书笔记.也能够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连续的变量,以此来刻画当某一自变量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导致用于衡量金融市场变化的因变量发生何种变化。如此便可探究此前的有关法律和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同时也可以将其引入到实践当中,便于确定已经颁布的某一法律规定对于过去的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进而评价该法律规定存在的必要性,为日后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指导作用。当然,确定了研究法律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效果的方法,还需要确定研究中需要用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法律与公司金融》一书中是运用了跨国实证分析的方法,其所确定的变量对于研究中国的金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鉴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仍需进行一定的修正。

  此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已经超出了传统法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经济学中的回归变量分析方法,因为其中的研究不仅覆盖了法学学科,还包括了经济学。事实上,此前类似的研究都是由经济学家进行的,虽然也为法律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但始终还未能成功地获得较好的法律变量。于是,此书的作者进行实证分析时,使用了一些前期研究相同的变量,同时利用自身法学研究的工作经验及丰厚的法学知识,增加了一些变量,使之更有效、更准确地研究法律规定对不同的经济收益措施产生的影响。

  此外,在此书的第三章中更是使用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从不同角度突出一项设计出色并且严格实施的法律在市场经济中所体现的优势和价值。凡此种种,都向我们法学院学生传达出了一种信号:在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除了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法律知识以外,还需要拓展性地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是跨学科学习。按小编的理解,在跨学科学习上,法学知识是最容易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因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法学学科是“最接地气儿”的。而基于法学的这一包容性,使得我们更愿意去学习其他学科,也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

金融的读后感6

  终于看完了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确实略艰涩,看完时间也比预想有所推迟。

  之前看过网上评论,说这不是一本纯粹的金融类书籍,而是建议当成一本哲学书来看;同时也把这本书推崇的特别高大上。诚然,我承认索罗斯在金融操作上确实很厉害,我也曾一度把他的股票操作当成今生追赶的目标,但在我看来,《金融炼金术》这本书的讲述非常混杂,索罗斯应当是把它当作思想日志来写了。

  书的开端讲了作者的主要思想——反身性,说白了就是一种万事万物都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谁都离不开谁的思想,因导致果,果同时影响因,批判了当时科学界把事物的因与果割裂开来的思想,主张社会科学应该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来做研究。之后作者分别就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信贷管制三方面中的事物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性做了阐述,论证了反身性的观点。

  其实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体现,诸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如阴阳五行学说里的“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其实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人,很多事情背后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最复杂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最简单的道理,而往往最简单的道理也能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大道至简,大人至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这是全书的第一部分,也是作者的一生思想集大成。

  之后作者按时间顺序就当时的国际债务、国际贷款、里根总统时期的“大循环”政策表达了自己看法,也是之前的这一系列事件及政策导致了银行的演进与变革,及后面公司的`大兼并潮。

  第三部分讲述了作者在1985—1986年之间的金融操作及心路历程,为什么这样操作能赚钱,那样操作因为疏忽了什么因素而赔钱。总之,市场永远是对的,并且在金融操作中,人永远都在跟自身的贪婪与恐惧作斗争。

  第四部分讲了作者对上一部分操作的总结与回顾,及反身性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尴尬与窘境。 最后作者讲述了1987年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引起的变革,并对未来的世界经济金融状况做了一个展望。

  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了爱因斯坦那张经典的吐舌头的照片,全书仿佛是一位很严谨但又很怪趣的老人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思想、他对身边世界的看法。

  看过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测试,索罗斯应该是INTP型。内向、思维远大开阔,思考深刻、思维发散。惟其如此,他才能预见英镑、墨西哥比索、泰铢兑美元汇率即将暴跌而放手一搏,顺应趋势成功狙击。 而他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对自己观点的倔强坚持与骄傲与当今美国总统特朗普倒也很像,都是内心深深坚持自己想法的人。

  至于书中所提到的一些经济理论及网友所说的每读一遍惊叹更加深一层的境界,也许我的金融经济知识还有些许欠缺,留待日后再翻阅吧。

金融的读后感7

  金融界里的确有一些奇才,他们赚钱的手段相当高明,赚钱的速度相当快。于是,许多电影、书本里就把那一部分人叙述成了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神奇小子”。梁凤仪的《金融大风暴》里并没有这么多华丽的描述。这本书讲的只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

  在西方世界,的.确存在着一群人(在中国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惜一切手段,哪怕牺牲别人的名誉、生命,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伴随着这种充满功利、自私的利益的,就是一些带着血腥的手段。《金融大风暴》里的故事从一个陷阱开始,到一个悲剧结束。

  殷家宝在美国的遭遇正是那个陷阱的结果,杨的死则成为了故事里第一个却非最后一个金融暴力的牺牲品。故事告诉了我们,一场金融大风暴是如何在某些权势集团中心酝酿,又是如何正式爆发的。大风暴是如何从精神上、物质上摧残大量的平民百姓的。可贵的是,有一些正直、善良如樊浩梅的人仍存,她见证了多少人在风暴中受折磨并痛苦地死去,好友、亲人,以及那些许多不相识的人。但却只有她才能在物质盛行的年代保持一颗良善的心。而故事的结局是无奈,以及悲哀的。那些制造恶果的人控制着整个体系,他们作恶却不必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有运用正义的暴力,才能最终为普通人众带来些许安慰。

  但恶果已就,逝者已去,就算元凶首恶已被惩处,又如何弥补芸芸众生被伤害了的心?金融危机仍有,巧取豪夺仍有,草菅人命的事件仍有,只要人类摒弃不了贪婪,这一切仍然会有。

金融的读后感8

  近期,有幸拜读了省联社肖四如理事长所编著的《大地金融》一书,这是一本对农村金融工作者具有深远意义的书籍。实践证明,肖理事长在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道路上画出了一抹江西特色,打造出了“江西尤努斯”模式,用小额信用贷款将金融服务送进了千家万户。书中内容详实、引经据典、论断精辟,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瞄准农村市场,准确定位服务。农信社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定位好自身的市场与服务。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全省是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众多的营业网点,并且绝大部分网点都分布于乡镇,形成了一镇一点的网点布局。宁都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的主力金融机构,已在辖内34个乡镇全部设立了服务网点,并结合当地的县情、民情及实情,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习惯和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做优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向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最优、最快捷、最满意的金融服务,让信用社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自家银行”。

  把握农村脉搏,做活小额农贷。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农信社要抓住这个有力时机,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大地金融》通过介绍“典型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农信社近年来的改革创新成果,同时也是在探索如何形成专业化、多元化、规模化的金融产品,把准农村发展的需求脉搏,以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市场发展需求。作为服务一方的农村主力金融机构,宁都农信社在近几年向农村累计发放了小额农贷近6亿元,充分满足了当地农民的各类投资与消费需求,帮助农民朋友购置了新型农机具,实现了创业梦,住进了新房。小额农贷也成为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主打品牌,要抓住和巩固农村市场,就要做活小额农贷,做好当前的小额农贷提升工作,推行好百福惠民卡。

  强化合规经营,推行流程服务。该书所讲诉的各类规制流程,都是在提醒着我们“合规操作、合法经营”的重要性。不久前发生的“鄱阳2·11案件”,就是对规制流程的熟视无睹,没有严格执行好制度,没有按章做事所引发的。这告诫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规制流程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各岗位风险点的预防,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更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为准绳,按流程操作,规范日常行为,大力推行流程化服务,逐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协力铸造商行,打响特色品牌。此书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改革促进发展的道理。当前农信社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成立农商行,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更好地服务“三农”经济,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捷的金融服务。宁都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将加快步伐,发挥好机制灵活的特性,扩大区域合作,不断做大市场规模,做优金融服务,强化内部管控,协力铸造商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打响特色金融品牌,让农信社成为农民兄弟的保护神,成为这片广袤农村大地的守护者。

金融的读后感9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这些国家为了拓展其海外贸易,维护海上霸权地位,大力发展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又大量发行国家债券,从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英国是最早发行股票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督契约制度,发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股票发展,从而逐渐在竞争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国取代。证券,保险,基金,债券,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资金的配置,将未来收入流现金化,也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这样做的好处: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理财与投资的模式,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美国还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源头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

  答案是:不是!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确来源于这种借贷消费,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带来的。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a想买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额资金,于是他向银行借贷,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买下这套房。假设还款期限为30年,那么银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连本带息收回所有钱,这就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回来这笔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即按揭贷款证券。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来源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

金融的读后感10

  二天读完《金融的逻辑》,慢慢觉得自己头脑里那点有限的经济学常识又复苏了。对于金融的理解,长期以来都是肤浅的、表面的,总觉得它是高大上的东西,非专业人士不能参透。读罢本书,全然没有晦涩的感觉,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的确是本不错的金融入门书。

  在具体内容方面,本书是由陈志武先生的若干篇文章汇集而成,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陈先生各种观点的集成,每篇皆有侧重,章节上又有丝丝联系。掩卷而思,本书带来的是一场彻底的头脑风暴,它在印证旧有观念:金融不仅关系国家强盛,也关系人民幸福的同时,更具体阐释了金融的神奇力量:举明日之物力建今日之生活,把现有的一切财富都提前转化为再度发展的动力。

  总的说来,以下几点体会较为深刻:其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超乎想象。政治制度作为发展的基石,在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适合的制度土壤,金融的种子难以破土萌发。同时,文化观念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一个时期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情形之下,也会成为阻碍金融发展的障碍。其二,从经济学的`视角解读历史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作者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也为正确看待历史,认识金融的力量,提供了独特的解题思路。历史之所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违背,经济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其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依赖于金融的发展,依赖于财富的积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自由的人,必定需要拥有一定之财富,才能够不依赖于他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在此基础之上,家庭也才能逐渐剥离掉经济契约的属性,真正发挥其情感载体的作用,帮助人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快乐。

  当然,本书的编排和内容也绝非无可挑剔。个人以为,部分章节的内容略有重复,个别问题的解读略显拖沓,而新颖的观点是否一定正确也还需要全面的分析和历史的检验。

  书籍的作用不在于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启迪更多思考。金融的逻辑很神奇,探究的过程很享受。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籍,你值得一读。

金融的读后感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的基石,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从华尔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资本市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民经济中难免有不被用于消费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就会闲散起来,发挥不了它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一旦有了资本市场,这部分闲散资金就能变成用于投资的金融资本。投资者将不用的金融资本投放于资本市场,以期获得相应收益,对资金有需求的需求者则会到资本市场寻求足够的资金。市场在需求与供应之间产生了价格来使供应与需求达到市场平衡。在这种平衡的作用下,原本闲散起来而对国民经济没有作用的资本被引导到了最可能有效的投资上,成为了经济的另一种推动力。需求者得到资本用于生产,供应者提供资本得到收益,这样两全其美的办法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财富。华尔街是资本市场的典型代表,它对美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就是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美国的现在。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从1981年发行和交易国债开始到现在,历经三十一年,资本市场成绩斐然:20xx年到20xx年8月,中国券市场境内融资额达2.7万亿,其中20xx年境内融资额近8000亿,创造了近十年的峰值;截至20xx年8月,此数据已达5735亿元,比20xx年全年的4561亿元高出25.7%。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推进了中国经济国际化、培养了公民投资意识、培养了一大批企业家与资本人才,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转轨。

  作为处在体制转轨期的新兴市场,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矛盾。市场主体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影响市场透明度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市场的结构和功能不健全,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面对日趋一体化的全球金融市场,我们不得不接受新的挑战…… 而华尔街这个经历了一路风风雨雨的“过来人”对我国资本市场来说,毫无疑问是最好的取经对象。虽然华尔街是美国发展崛起的推手,但回首它的历程却发现,华尔街的发展并不是一条斜率大于零的直线,而是一条不断上升又下降的曲线。就像凤凰涅槃一样,华尔街每一次的衰落都伴随着一次新生,每一次的新生都会使它更具生命力。因此,即使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们也不能对它绝望,蜕变的过程总是痛苦的,但是经历了这些痛苦后我们的资本市场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金融的读后感12

  最近读的《货币金融学》,从中获益良多,接下来谈谈我的感想。

  《货币金融学》是由《货币银行学》发展而来,金融的三大支柱是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本书也一这三大支柱为线索开展开来。在讲解内容的同时,更讲述了近年来这些的创新点,教材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一、本书的开头是先引入货币,对货币的定义,货币所包括的范畴,对各国货币不同时期采取的货币制度进行介绍,以及货币的演变过程,从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然后就是货币的职能。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可以了解到货币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的承接顺序如何和问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演变,再者可以了解货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我们了解到货币是我们经济不可或缺的'。

  二、第二部分主要是描述金融市场,其中有金融市场颇为敏感的利率、汇率和各种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对利率和汇率的了解,可以知道利率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是如此的强烈,他作用于企业的借款成本,也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同样汇率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差额。再次也了解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和运营模式,在这些机构的营运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相应的金融监管机构来约束。

  三、这部分主要涉及货币需求和供给,了解货币需求供给的决定因素和理论发展过程,接着中央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也就是从货币需求和供给出发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来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的读后感13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致力于阐述他自己的理论:反身性理论。

  索罗斯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自然现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但在社会科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客观标准。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论:由于不完备理解的问题,事件的参与者会形成固有偏见,他们根据这个固有偏见作出的决策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构成一种被索罗斯称为的反身性关系。在这里,不会有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

  反身性理论的确更符合人们的常识。书中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悖论”。索罗斯写道:“跨越国境的国际资本转移深受欢迎,应予鼓励,但投机资本的运动具有累积不稳定的危害,有必要建立一个令投机行为无利可图的体系。”众所周知索罗斯是管理投机资本最出色的'基金管理人,但他竟然主张完全遏制投机行为,真是颇为奇怪。只有索罗斯深知我们现在金融体制的缺陷,这才使他成为最出色的投资家。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超出人们的一般想象,它可能接受参与者某种思想的影响,但事实或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决不是参与者的想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思想也必须接受事态的影响,而且在相互影响中推进。

  在均衡和趋势面前,传统经济学家否定趋势的存在及意义,而金融投机家则相反。大凡金融投机家以追逐趋势为投机手段,在预期趋势来临和追逐趋势过程中获取利润。均衡概念意寓市场是即时静止的和终于静止的,而趋势概念或不均衡概念则意寓市场是运动的,运动是市场的本质。

  索罗斯金融理念在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一个方面是提出市场本质上不均衡、不稳定的观点,从而有别于传统经济学,指出它与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的区别是事实与幻想的区别,金融投机家对市场的研究着眼于认为市场的现实是什么,并根据趋利避害原理对现实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在理论上解释了价格趋势运动的过程和原因,从而解决了市场真正底和顶的意义。前者对是否存在干预市场的可能提供了新思路,后者对投资者如何分析市场、如何提高投机绩效提供了帮助。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索罗斯的分析法属于一种创新的分析方法。

金融的读后感14

  这是一本描述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描述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历史书。虽然也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总体上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本。由美国约翰·S·戈登著,祁斌译。讲述了从1653年华尔街诞生起350多年的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在漫长的历史硝烟里,大国崛起,传奇人物风起云涌。这是一本优秀的著作,读后感慨颇多。

  感悟一: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不管路途是多么的曲折。因为生产力和经济是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是在中学政治中背过的,现在才慢慢理解了它的意思。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的腐败是多么的`彻底。由于证券法律法规严重缺失,在股市中兴风作浪的投机商无一例外地都豢养和控制着忠实于自己的法官。股市投机者的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腐败的立法官员竞相订立和随意篡改股市规则的游戏,股市博弈的结果,更多地取决于立法官员们侵害公权的无耻程度和技巧高下。”市场在疯狂的投机者和腐败的立法者的推动下,一次次地攀上高峰,又一次次地跌落低谷,狂热—崩溃—恐慌—衰退—复苏—狂热,周而复始,渐渐成熟。人类总是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没有失败的惨痛经历,就不会有变革创新。

  历史上华尔街和美国经济数次遇到危机时刻,南北战争打响的时候,林肯说“国家的根基已经动摇,我该怎么办?”一战爆发时,人们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将迅速崩溃,而在经历了短暂的恐慌后,战争创造的军需品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4年的战争,欧洲的明灯熄灭了,“美国世纪”开始了。美国不仅在实业上,而且在金融上,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联想到现在进行的毛衣战,我坚信中国必将大国崛起,不管遇到多大的外部阻挠,不管内部未来有多大的变数。这是由中国的基因决定的,中国的人口、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和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天生就是世界大国。历史上,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200多年前,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3。历经磨难、浴火重生,复兴之路尽管有曲折,但历史洪流,浩浩汤汤,不会回头。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繁荣富强的祖国王者归来。

  感悟二: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石,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只能是又一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重创了美国经济,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灾难。以至于大萧条成了那个时期经济衰退的专有名词,直到40年代大西洋彼岸的另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将美国经济从泥潭中挽救出来。而大萧条的起因,除了多年形成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盛顿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始作俑者就是时任总统胡佛。胡佛总统在竞选中许诺提高农产品的关税来救助美国农业。每一个主要的行业都在国会游说,要求给与保护,以免受到“不平等国际竞争”。历史惊人地重复,今天美国总统在推特上说美国遭WTO不公平对待。

  胡佛总统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与1930年6月签署法案,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同时大幅度提高。作为报复措施,其他国家立刻提高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崩溃了。而美联储将利率定在远远高于当时经济条件所要求的利率水平之上,更为这次崩溃雪上加霜。灾难性的后果是:美国的失业率超过25%,国民生产总值降到1929年峰值的一半。罗斯福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能够结束大萧条。直到大西洋彼岸爆发的另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将美国经济从泥潭中拯救出来。胡佛总统理所当然成为最大的替罪羊,而华尔街成为紧随其后的第二只。

  十九世纪中国的大清帝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闭关锁国,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一个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沦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而今作为自由经济体典范的美国却举起了贸易保护的大旗,而中国却将成为自由贸易的坚定旗手。时移世易,风云变幻,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金融的读后感15

  最近,有幸阅读了李国平先生编著的《解码金融:了解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该书建立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下,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分为11个基本逻辑,并以通俗的语言与金融史上的故事说明金融为什么要按这些逻辑运行,全面讨论了金融现象和金融市场模型,并且加入了近代金融界最新提出的行为金融理论的探讨内容。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个人财富的增长,每个人最好都学一些金融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金融积累应该如何分布。

  我认为了解金融逻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已经越来越依赖于金触、越来越金融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金融,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通过金融活动创造出来。与此同时,金融的破坏力也日益强大。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政府,都应该了解金融。然而,金融异常复杂,金融现象千变万化。金融市场中的很多现象可能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并认为理所当然,但我们也许从来没想过,它们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不需要像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们那样,使用能够将火箭送上天的数学模型来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或者预测金融市场的千变万化。无论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如何千变万化,它们的背后总有共同或者相似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就是金融的逻辑。了解了这些理由,我们就足以认清金融的内在逻辑而不被各种现象所迷惑。

  对于个人,了解金融的逻辑,才能知道如何通过金融活动创造财富;对于公司,了解金融的逻辑,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起来;对于国家,了解金融的逻辑,才能采取措施降低各种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约束金融的破坏力,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金融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融求职类金融类07-03

金融知识07-31

金融的作文11-10

金融理财07-02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论文07-03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就业前景06-28

对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认识06-28

金融危机下金融专业就业前景07-14

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论文07-03

财经学金融系金融自我介绍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