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4-06-14 18:11:37 其他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评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数学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1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数学评课稿2

  李老师这节《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王老师的整堂课基本上都在一个个活动中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1、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2、这节课因为强调让学生在动中学,比如让学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评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敦化市大桥小学的孙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舌尖上的浪费》。

  一、主题的选择:

  选择主题我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也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因此选题必须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是大家的节约意识却日渐淡薄,在日常生活中,食物浪费现象处处存在,如:学校食堂、饭店、家里等地方,浪费食物现象非常严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食物浪费现象,探究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到节约食物的方法,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结合学期的训练目标。方法目标:引导孩子们通过调查、搜集、访问、整理等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知识目标:运用以上方法生成有效信息,通过对上一次活动方法和知识目标达成的总结与反思,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选择“食物浪费”的主题进行活动。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所以我选择《舌尖上的浪费》作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主题确定后,我制定了如下活动目标: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我们身边存在的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2.通过采用调查、访问、搜集、记录、整理等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设计节约的方法和制作节约的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

  3.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提升孩子们走向群体,展开调查活动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爱。

  根据我要达成的活动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活动计划及时间安排:活动将以四个阶段呈现给大家:

  (三、活动计划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活动起始阶段。(2课时)

  第1课时: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确定实践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选出小组的组长,给小组起好名字。

  第2课时:给小组人员具体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方案。填写活动计划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10课时)

  活动实施阶段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大的综合实践观,活动的指导方法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否则将面面不到,所以我主要抓住调查身边食物浪费现象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践。在指导小组调查时,首先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提纲,调查后写心得,并结合调查情况完成反馈评价表。对学生表现进行远程监督与指导,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会获得许多新的发现,新的成果。活动实施阶段虽然有十节课,但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一一指导到位,对学生在实践中生成的小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请教其他学科的老师或家长,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阶段。(2课时)

  我将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材料如:活动提纲、过程记录、调查、访问记录、活动感想及反思、图片等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制作成幻灯片、小品、宣传画、板报、倡议书等进行成果汇报,进行交流展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阶段。(1课时)

  我预设在研究活动结束后,不光是由老师进行活动的总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结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同时对学生自身参与的态度、合作交流、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情况这四个方面进行自评与互评,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能找到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适当的分析原因,为今后的拓展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四个阶段预设15课时完成,大约5—7周时间。

  今天我要进行活动起始阶段的主题生成课。

  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我制定了本节主题生成课的活动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我们身边存在的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初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浪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理解节约食物的意义,初步探究日常生活中节约食物的方法。

  3.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激起学生探究食物浪费的欲望,增强学生节约意识,为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爱。

  根据我要达成的活动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活动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以《舌尖上的`中国》相关视频导入活动,用舌尖上的美味直击学生的味蕾,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知道每一种美食的产生都离不开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和艰辛的付出。

  二、寻找身边的浪费食物现象

  三、初步探究浪费食物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如何避免这些浪费食物现象。

  五、找到节约食物的方法。

  六、形成本次活动的主题。

  七、根据学生的兴趣形成探究性学习小组。(基于以前活动经验,分组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示,学生分组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且分组后,老师也会对各个组的名字容易混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制作了分组牌,牌上写好预设生成的子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组活动。当然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舌尖上的浪费其它内容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我会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准备几个空的分组牌,学生可以自己填好子课题,进行分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八、给选出小组组长,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好听的名字。

  九、简介下次活动的任务。

  十、活动结束语。

数学评课稿4

  授课课题:《定义与命题》

  听课时间:20xx年12月11日

  听课地点:昆仑中学初二二班

  授课人:张艳琴

  评课意见:张老师上的这一节课《定义与命题》,从课堂的整个结构来看,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以幻灯片为主导,学生参与,老师引导,整体不错。

  本节课的优点是:

  (1)对于定义与命题的区别,能引导学生辨别,分析到位。

  (2)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回答问题。

  (3)课堂知识量饱满,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考察学生。

  (4)对于难点,老师能引导学生多方位讨论,突破难点。

  (5)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能够及时作出鼓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

  不足之处:

  (1)有一些学生一节课没有主动参与,老师若能引导这一少部分同学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能效果会更好。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见解,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们共同进步。

数学评课稿5

  第八周星期三上午第三节,黄冈镇新合小学林利丽老师执教《8和9的加减法》。林教师所上的这节课能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利用“对口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复习了8和9的组成,看图列式计算。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了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林老师出示了“8朵花图”,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初步总结出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用8的组成和分解进行计算,紧接着,出示“9根小棒图”让学生列式计算,从而引出课题——8和9的加减法。继而通过让学生填一填两组算式,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直观发展到抽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应用8和9的组成和分解就可以解决所有关于8和9的加减法,从而产生用8和9的组成和分解进行计算的自觉性。

  三、善于鼓励学生。林老师在鼓励学生方面的做法有二。

  一是言语鼓励,比如:“看谁最聪明?”“你真棒!”等;

  二是采用小礼物奖励。林老师课前准备了一些笑脸图作为奖品,学生上吧展示练习后,教师用送给每个学生一个“笑脸”,并说:“微笑送给你!”我看到,小孩一脸幸福,笑眯眯的,好可爱。我想,这样的好心情会陪伴着这个小孩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到她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临下课的时候,由于所剩时间不多,教师对一个回答正确的学生说:“一会儿下课的时候教师送个笑脸给你。”学生回答:“谢谢教师!”引来了听课教师会心一笑。学生感恩的心情自然流露,对教师来说,一句“谢谢”也许是最温暖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面对全体学生,造成一些学生听课精神不集中。比如一开始的“对口令”,练习的面可以再广一些,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不比如,让学生说“怎样算出8的?”也没有先让学生思考,只是面对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样,造成其他学生不认真听讲。如果换个方式,在提问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听,并且请其他学生当评委,让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使提问更有效。

  二、在让学生总结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当的说法没有及时纠正。比如在5+3=8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8的分解算出来的。这种说法不妥,加法运算的依据应该是8的组成,也就是6和2组成8,而8的减法依据就是8的分解。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只要求学生说出用什么?学生也只说用“8的组成”,而没有接着说什么和什么组成几。这样是有所欠缺的。

  三、对于课堂练习“做一做”第2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由于时间关系,教师除了让学生回答一个得数外,没有再让几个学生回答,也没有让学生对不同的答案进行比较,总结这道题的特点,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

数学评课稿6

  王老师的这节练习课内容设计非常丰富,题型形式多式多样都紧扣本单元的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数学生活化

  练习课对学生来说数学味太浓,但王老师以我们学校庆祝六一游园活动情境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先写出今年六一用两中不同格式表示年月日,到最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餐厅营业时间多长和妈妈出差几天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练习层次性

  本节练习课的层次性非常明显,并且又有针对性,每题练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巩固以及知识上的补充,如计算经过的天数和周年,方法上有相似又有不同,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比一比,对知识的一种延伸。

  三、学习方式单一

  整节课几乎采用个人独立思考方式,虽然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很多,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淡化了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力,我们应在其中找到这些学习方式整合的一个平衡点。

  四、优化教学设计

  一节课知识点很多,没办法做到每个点都落实,我们要有选择性地选几个点。王老师一开始用今年六一儿童节引入,是否将这个情景把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学得有趣,教师引得轻松。

  总之,行走在练习课这条路上,我们的思考不断,共同进步。

数学评课稿7

  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白板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姚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姚老师以买东西怎么付钱,学生的学号可能是几,握手等,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3个数字有几个不同两位数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在教学服装搭配时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衣服再去搭配;也可以先确定裤子再去搭配。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秦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在这里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在教学中渗透优化的思想还不到位。用1、2、3三个数字摆两位数时,让学生说说怎样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优选的 方案多几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会说?如果让学生从漏排的与有序排的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会加深印象。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把握和创造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的生成性的资源。

  2.3人握手问题的处理不够到位,学生自己说了说之后,就师生共同讨论由教师板书完成。我认为在这一环节最好发现不是正确的答案的学生组,可以让学生到台上来握一握,议一议这样更能使知识落到实处。

数学评课稿8

  本节课由蔡**老师执教,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首先前面两个问题通过复习前几课学过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以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为下面例子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好铺垫。紧接着通过回顾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引入新课,并结合图形深入探究每种关系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以及交点个数的情况。再通过例题的讲解与练习的训练去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最后师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共同小结,完成本节课的整体教学内容。

  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整体思路清晰、流畅,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后再进行相关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确保了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掌握。不过,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1、例1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应该着重分析这块。学生对带有绝对值符号的C的范围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涉及先前学过的内容,可举个适当小例子帮助学生回顾,如: ,则 的范围是什么等等。2、个人觉得练习一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计算得d= ,让学生求k的范围难度太大。本来学生才刚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还不能很好熟练的运用,现在式子中又有绝对值又有根号求k的范围,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打压,应当换个适当难度的,及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3、应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回答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是在直线和直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基本一直,都是从研究位置关系开始进而研究位置关系而发生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用类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其实,一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受教学细节的影响,比如:语言的描述是否准确,是否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等。每次听完课,我都会拿自己进行比较,看看还有哪些自己没做到的,或是没注意的,然后多多实践,尽量充实自己,收获不少啊。

数学评课稿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创设情境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沈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寻找密码游戏。通过观察、猜测出字母代表的.数字,从而引出课题。

  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说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但是因为数学是基础科学的基础,更是因为数学的思想方法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基础。沈老师的课中就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从引入部分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东西?在数学上有哪些?”到情境中的“用几根小木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拼两个呢?拼10个、100个呢?”都体现了沈老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面的重视。

  三、以生为本,放手讨论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这个“主人”?沈老师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n’可以用其它字母来代替吗?”“如果用x代替,该怎么处理?”“你认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什么?”……放手让学生思、让学生说,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本课集合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写与略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去处定律”等较多的内容,大容量的课堂势必会顾及不到“精讲”、“细讲”与部分学困生。因此,我认为,教学目标可以定得少一点,教学内容可以挖得深一点。

数学评课稿10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联片教研活动在仁河中心校的精心组织和四位承担公开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组长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就四位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指正。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三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四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成熟。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上午四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四、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四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四节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每位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我想,我们片区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数学评课稿11

  10月29日上午,受学校领导指派参加“四校教学研修共同体”的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一上午学习了两节三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一因为是新教材,二因为我是任六年级的数学课,对教材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到位,所以说对两位上课教师的课,谈不上是评课,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这两节课各有所长,各有特点,王xx老师的课侧重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王奕老师的课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形成。王xx老师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一些找规律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打下基础。课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动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如: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正方形和圆片,要做到一一间隔等),动笔圈一圈(一只小兔和一朵蘑菇圈成一组等),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等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就很值得我学习,我平时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够好。但是我觉得这节课中教师讲的有点多,学生说的太少了,低年级的学生爱表现,学会了一点知识他们就爱炫耀,练习时就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把学到的内容向老师、学生好好显摆显摆,这样不就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了吗?

  王奕老师上的是“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段内容并不是给学生建空中楼阁,学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从条件出发”的知识,而且在一年级的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中,已经渗透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例题是图中有2个小朋友在浇花,又走来3个小朋友,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条件出发(又走来),只不过那时学生的思考还处于经验阶段,并不知道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但又支撑着问题解决所应用的策略。而王奕老师在处理这段内容时,他把例题的条件一个一个的出示,每出示一个条件,就在下面划上红线做上标记并且写上条件一,给学生以适当的暗示,而且教师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问学生从这些条件当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向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地方不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学生的引领,都值得我学习,也许对于一些老师来说还不知道该怎么向学生讲明这是“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王老师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抓住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多么精彩的一次学习大餐哪!

  学习完这两节课我的最大感触是:教师怎么教可能只是一种形式,如何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才是根本。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参与度究竟关注了多少?

数学评课稿12

  高中数学课堂教法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相对来讲比较枯燥,怎么结合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法效益,已经成为每个数学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假期我有幸观看了一段苏州第六中学高丽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视频,感到很受启发。通过对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高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真正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高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高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同时,我发现高老师的基本功扎实,情绪控制得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高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学生去探索总结,这样学生可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比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数学评课稿13

  听了邓老师的这节课,收获很多。

  1、本节课是口算教学课,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落实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面向全体、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2、本节课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口算教学和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规律,总结规律。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组合作学习。

  4、课堂教学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并能引导学生选择优化算法,整节课教师比较重视口算算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5、小组活动有效,分工明确。

  6、邓老师说了一个“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后面的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这个很好,从后面的学习中可以看出,学生根据这个就能自行总结口算的类型。

  7、练习应该也很精彩。

  建议:

  1、80÷20=4,邓老师说应用应该怎样写才完整呢,学生说加单位,邓老师应该在黑板上写出来。

  2、每一类型的口算在学习过后应该及时巩固一下,我看到邓老师有设计,但应为时间问题没有呈现很可惜。

数学评课稿14

  今天听了郑老师的一节《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贯穿在中学代数的始终,从初一字母表示数开始引进了变量,使数学从静止的数的计算变成量的变化,而且变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量间的这种依存性就引出了函数。在初中已初步探讨了函数概念、函数关系的表示法以及函数图象的绘制。到了高一再次学习函数,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是利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的定义,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与数学中的其他知识紧密联系,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都互相关联、互相转化。函数的学习也是今后继续研究数学的基础。在中学不仅学习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等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函数的思想要更广泛地渗透到数学研究的全过程。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函数又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的枢纽,特别在应用意识日益加深的今天,函数的实质是揭示了客观世界中量的相互依存又互有制约的关系。因此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且知道可以用函数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然而,函数概念本身的表述较为抽象,学生对于动态与静态的认识尚为薄弱,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缺乏一定的认识,对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初中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虽然这种定义较为直观,但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例如,对于函数

  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它,就不好解释,显得牵强。但如果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因此,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就很有必要。由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学生因此会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接触了函数的概念,但在重新学习它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新引进的函数符号“ ”不甚其解。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函数符号的审美因素,以美启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思考,从而理解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注意运动变化观和集合对应观两个观念下函数定义的对比研究;注意借助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加深对函数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要重视符号 的学习,借助具体函数来理解符号 的含义,由具体到抽象,克服由抽象的数学符号带来的理解困难,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

数学评课稿15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相对整数有很大的区别,意义抽象,表达准确比较困难。通过邓老师的教学过程,使我对本节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一、联系平均分引入新课,过渡自然。

  本节内容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但邓老师在这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整数的不一样,而且还在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上对学生加以规范,我想这样对学生后面叙述分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描述粉饼的过程是,有小朋友说出每个小朋友分的二分之一。这时,教师追问,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和刚才月饼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样吗?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描述,将重要的读出来、重读。随后教师点拨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如果教师在这里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说法和书上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会对“这块月饼的”理解的透彻一些,或许引导学生发现与分到整数个的结果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由此来理解分数与整数表示意义的不同。

  三、有效预设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学生在读分数时会读,但写出读的方法时经常会大小学混淆,教师在课上故意出错引起学生注意吧,我想学生在练习时这样的错误会很大程度的降低。

  四、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

  分数是1说明什么?分母不一样说明什么?为什么是四分之一不是六分之一?

  等有价值的提问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了对分数各部分的理解。

  五、练习给学生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在形象的图形帮助下进一步巩固了对分数的认识。

  建议:练习中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折法并说说为什么用这样的分数。练习中有一题中出现卡通动画,建议删去。

【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评课稿01-28

数学评课稿07-03

数学评课稿(精选)10-01

数学评课稿03-01

数学课评课稿03-08

初中数学评课稿12-28

数学方程评课稿06-14

小学数学评课稿01-27

数学评课稿【荐】07-31

数学评课稿(推荐)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