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5 09:34:42 设计 我要投稿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二、新课程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五、教学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

  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找一名学生将四张卡片“嘴耳朵超声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所以课文的题目叫《蝙蝠和雷达》(师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二、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完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2、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⑴ 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4—6小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目的

  次序

  方法

  结果证明 1 2 3

  ⑵ 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3、学习7、8自然段。

  ⑴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齐读第7自然段。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师板书:

  ⑶ 看着教师的示意图说一说。

  ⑷ 自学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飞机与夜间飞行的蝙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仿照教师的方法给雷达画一个示意图。

  ⑸ 指名一生演板,说一说。

  ⑹ 对照两份示意图,说一说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⑺ 相机出示课后的填空题。

  ⑻ 小结:

  雷达的发明确实的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4、读写结合,仿写课文1、2、7、8自然段。来当一回小作家,从中选择潜水艇这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写得好的就投稿到我们的校刊上,好吗?(学生练写)

  5、课外延伸: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课后,大家可以阅读12课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文,相信将会带给你更多的启发。

  板书: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针对教材特点,我将本堂课的

  〖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阅读面广,在语文课上乐说善思,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1、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简单,而花时太多,挤占了后面仿写的时间。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目的复述课文的真正用品。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情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2、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3、这堂课上的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本应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可惜因为时间的原因没能显现出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有很强的预设性,未能凸显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评课〗

  罗建萍: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觉得万老师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最让我受益的是,万老师不是以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她在让学生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示意图之前,她先用示意图给学生画出了蝙蝠飞行的原理,再让学生自读第八自然段,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示意图,这不但让学生自己动手又动脑了,并且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有趣。

  李扬:《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文章,这样的课文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而且比较难懂。而万老师这堂课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枯燥,而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发言面广,而且回答很精彩。这与万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是分不开的。

  曾文:万老师执教《蝙蝠和雷达》这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课堂的精彩,整堂课,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注意了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堂课我还有个不成熟的看法,小练笔《鱼和潜水艇》的仿写,应给予一定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科学原理后再仿写,也许学生会写得更好。

  张丽娟:阅读教学贵在老师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课上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读、画、思、议、写”等方法一步步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意思。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语言。学习课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另一个仿生学的小短文,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补充文本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

  廖海云:语文教学要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从整体入手学习课文,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习题及其板书,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这样让学生饶有兴趣的再次回顾课文,让学生真正在文本里走了个来回。

  龚桂华:各类课文的教学,都要加强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训练的突破口。万老师在理清课文的思路后,让学生练习表达,进行巩固。这样安排,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力求使绝大多数学生均能熟悉课文内容,吸收课文语言。

  黄俐文:老师们说的我都很赞同,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就是科普类的课文除了教给学生需要懂得的知识外,语文学科的特点如何来体现?是不是就不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了?这篇课文描写科学家如何做试验的,写得很精炼准确,特别是“横七竖八的拉着绳子,蝙蝠飞了几个钟头,一个铃铛也没碰着”等词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科学家对科学的严谨认真的态度。等等一些这样类似的词语,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带着学生品词品句。

  李苏慧:听了黄老师的发言,我有同感,《蝙》是一篇科普短文,如何在学生弄懂仿生学初浅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值得大家思考。万老师在教材的整体把握及重难点的突破上处理比较到位。如课文第二部分(即科学家的三次试验),万老师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填表进行反馈评价,学生能较好把握教材这部分内容的整体,然后抛出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万老师引导学生读、说、画示意图等方法重点学习这部分。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效果明显。但如果在学生说完后,再指导学生有效地读,体会书本上缜密的精炼的语言。本堂课的另一特色,即学生的朗读、理解到位,说得准确充分。这正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虽然,“当小作家”这一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但通过学生大面积地说,反反复复地说,不难想象,学生写作方向、写作内容,甚至写作方法,都应该是胸有成“文”了。

  谈到万老师的学生,这更让我羡慕。从课堂常规到课外延伸,从学生的合作学习到他们主动探究、大胆表达……无一不体现了万老师对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的正确诠释,同时万老师在课堂内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课堂上,孩子们发言踊跃、准确、声音宏亮……倒如:一学生上台演板并当小老师讲解,书写漂亮、讲解清晰;资料的收集;学生合作时主动参与……

  教研室田敏老师:

  万老师在课前认真钻研了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清晰流利,简练畅达,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过程层次分明,课时任务目标明确,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整堂课有以下几处亮点:

  1、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老师们可能都留意到了,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让学生“练说”的环节,如:对照表格说一说科学家做实验的经过,对照示意图说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说的形式有自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等,学生“练说”的面广,参与的积极性高,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能准确把握“阶段目标”,落实《课标》的要求:

  《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万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仔细品味“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思考从“反复、终于”这两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从而明确: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这样的教学很好地落实了《课标》中关于“词句理解方面”的要求。

  3、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前,万老师让学生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资料,激起了阅读、探究的兴趣,同时巧妙地利用所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其他的一些发明创造”,体现了读写的迁移。

  同时,我还想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对这节课自己的一些思考: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标的实验教材中,新课文令人耳目一新,但教材仍保留了一些“老”课文,这些老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的特点,堪称经典。“老”课新教,教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⑴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因而要上好“老”课文,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今天这节课,上得很“顺”,但却没有看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整堂课,老师精心安排了每一个教学步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得很被动,这一步读哪几个自然段,下一步画什么示意图,都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发挥。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阅读的本质是思考,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有思。因此,这篇课文如果能按“问题情境──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点拨总结”的流程教学,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或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并用自己的方式汇报学习的结果,如画示意图,填空,小小解说员介绍,表演等等,教师再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引导。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不是就更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能体现《课标》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⑵ 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老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每篇课文在本单元所应担负的学习任务,《蝙蝠和雷达》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点是 “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万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本单元的这一训练点,没有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抓住要点进行归纳,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在学习中,老师能让学生在文中走一个来回,理一理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受到启示发明创造”,再按这一顺序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那么“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朗读课文、归纳大意、指导写字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1.出示所有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大多数是左右结构),教师范写难写的“避、揭、碍”等字,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学生在生字本上写一写所有生字。

  2.学生勾出新词语和重点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3.在写字训练上规范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将写字训练上的字词写完。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二、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完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2、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⑴ 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46小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目的

  次序

  方法

  结果证明 1 2 3

  ⑵ 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3、学习7、8自然段。

  ⑴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齐读第7自然段。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师板书:

  ⑶ 看着教师的示意图说一说。

  ⑷ 自学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飞机与夜间飞行的蝙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仿照教师的方法给雷达画一个示意图。

  ⑸ 指名一生演板,说一说。

  ⑹ 对照两份示意图,说一说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⑺ 相机出示课后的填空题。

  ⑻ 小结:

  雷达的发明确实的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4、读写结合,仿写课文1、2、7、8自然段。来当一回小作家,从中选择潜水艇这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写得好的就投稿到我们的校刊上,好吗?(学生练写)

  5、课外延伸: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课后,大家可以阅读12课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文,相信将会带给你更多的启发。

  板书: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针对教材特点,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阅读面广,在语文课上乐说善思,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1、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简单,而花时太多,挤占了后面仿写的时间。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目的复述课文的真正用品。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情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2、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3、这堂课上的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本应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可惜因为时间的原因没能显现出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有很强的预设性,未能凸显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5

  《蝙蝠与雷达》一课,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视野的扩大,动画、图像、声音等媒体的参与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观察、想象、语言、思维等方面获得有效的训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的主要内容。(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提出自己深入学习后仍不懂得问题,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自学重点段,解决问题。(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和雷达又有怎样的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

  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同学读4——5自然段时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画简图、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仿生学知道的较少,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什么是仿生学,收集仿生学的资料。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中有所思考、有所创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演示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填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继续《蝙蝠和雷达》一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2.蝙蝠的眼睛真的很敏锐吗?

  3.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的目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

  4.学生找到有关的段落读一读,说一说。

  5.教师课件演示后填写表格

  6.经过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先和同桌说,再汇报。理解“配合”

  7.从哪里看出科学家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很不容易?用“反复??终于”说话。

  8.学生找到有段落读一读,说一说,在填写到答题纸上。

  9.课件填空

  10.飞机在夜里能不能也安装上类似蝙蝠一样的装置,让飞机也安全飞行呢?于是科学家模仿蝙蝠发明了什么?

  11.课件填写雷达的工作原理。

  12.学生在答题纸上在填写一遍雷达的工作原理。

  13.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

  14.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在汇报,师板书。

  15.根据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完成书上课后的填空题,填好的汇报。

  三、拓展

  1.说一说什么是仿生学?

  2.你知道人们根据动植物还发明了什么?

  3.科学家的这种善于观察、思考、研究、发明的这种精神你羡慕吗?

  4.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感想?

  四、作业

  抄写有关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的语句。

  板书

  蝙蝠和雷达

  蝙蝠:嘴超声波耳朵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1.电教引路清晰呈现学习脉络

  学生找到蝙蝠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质疑,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我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蝙蝠夜里能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蝙蝠飞行的诀窍在于什么呢?学生继续读书找到是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理解“配合”后,继续用课件拖动文字表示飞行的方法。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2.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

  3.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

  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回顾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2.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还需启发,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组织学生玩“蒙眼听声寻人”游戏。

  2、引导学生谈发现和体会。

  在眼睛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用耳朵与其他东西配合起来,也可以发现目标。

  3、导入新课。

  为了发现目标,同学想出了办法,那么在漆黑的夜空中飞行觅食昆虫的蝙蝠是靠什么本领来去自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

  4、课文哪个部分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呢?科学家又是怎样揭开这一生物之谜呢?

  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3??6自然段,谈谈自己的发现。

  1、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顺序:条件:经过:结果:证明:

  3、师引导学生语言训练:

  (1)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4、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飞行的?

  5、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并指明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6、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板书)

  7、教师小结:

  (出示雷达图片)蝙蝠的这一特异功能被成功揭秘后,经过研究开发,人类发明了雷达,它被广泛地用于军事,科考等各个领域。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了不起的发明吧!

  五、合作阅读,前后联系,突破重难点

  1、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谈谈自己的发现。

  2、教师出示雷达工作情况的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表述清以下的问题:

  (1)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2)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夜行的秘密之间有什么具体联系?

  教师相应板书:

  天线

  障碍物

  无线电波

  荧光屏

  3、生根据两处内容的板书,理解“模仿”一词。

  4、引导学生填写课后练习题,说清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

  六、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夜航了,而雷达的发明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所以我们的课题就叫:蝙蝠和雷达。(齐读课题)

  (2)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3)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使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4)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18 蝙蝠和雷达

  嘴

  (研究)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7-09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4-1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3-13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6-11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精品01-21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后记07-03

蝙蝠和雷达教学后记07-03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07-02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5篇(荐)11-22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精华9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