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16 11:06: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数学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读书心得

数学读书心得1

  《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是我在数学暑假作业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苏步青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读了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感受,是我内心真正的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应该学好数学,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发展科学,才能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数学读书心得2

  《奇妙的数王国》——我一下子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和满脑子的问号,走进了数王国,看看这里究竟有多奇妙?

  小华和小强兄弟俩来到了整数王国,在这里他们帮零国王阻止了偶数军团和奇数军团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告诉他们偶数加1变成了奇数,奇数加1变成了偶数,他们之间应该像亲密的兄弟一样,永不争斗;小数王国的首都小数城发生了大地震,哥俩帮助受伤的小数臣民们治好了伤,零国王带着救援物资帮助0。1国王重建小数城。为了把小数城建设得既美观又结实,大家绞尽脑汁,最后一致决定,房顶修成三角形,房屋、门窗修成黄金长方形,一座漂亮的小数城重新耸立起来,0。1国王感激涕零;小华和小强又来到分数王国,当起了调解员,告诉大家假分数和真分数,都是分数王国的成员,大家今后不要再争下去了……

  数王国真的是太奇妙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在李毓佩爷爷的笔下,是那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现在看那些形形色色的.数字和符号,好像不再那么令人头疼,在我眼里,它们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唱起了欢快的歌。读了这本书,让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我们要用快乐的方式去学习,这样数学才会带给我们快乐,学习起来也就易如反掌。

  想要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吗?这本书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品读哟!

数学读书心得3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这里面包括了华老师的教以及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

  既有他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孩子那深深的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引用华老师的话:我们老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是的`,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华老师说过我们要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不怪孩子为什么上课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我们应该反问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课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的,要当一流剑客,就必须永远留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

  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看到这段话,我不由心虚。为何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时间读书,把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却不知,我们没有理论作指导,得出的教学东西也必然是肤浅的。想给学生半桶水,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所以我们要不时的饱读诗书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数学读书心得4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高深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一项挑战。然而,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我逐渐领悟到了数学的奥妙。下面我将就我在数学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来谈谈我对数学的理解。

  第一段:从应用中发现乐趣。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正是在那个年级,老师开始教我们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比如计算面积和周长。我发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处,比如选购文具时计算价格,或者计算家中物品的尺寸。这些实际的应用让我觉得数学不再是一堆枯燥的算式,而是可以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的有趣工具。

  第二段:发现数学的逻辑。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基础的代数知识。刚开始时我并不理解为何要用字母来代替数字,感觉这样增加了复杂度。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发现了代数思维的优势。代数不仅可以让我们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数学问题,还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数学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发现让我对数学兴趣更浓厚,也让我对解决数学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第三段:数学中的策略和技巧。

  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技巧。例如,找规律、逆向思维和分步解题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引入使我的数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我深刻地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有系统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填写正确的数字。掌握这些策略和技巧,我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不再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第四段: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数学,我体会到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数学思维不仅仅是计算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和推断,需要总结和归纳问题的特点和规律。这种思维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还能够提升我们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思维能力。

  第五段:数学学习中的挑战与动力。

  学习数学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在解决一个个难题时,我不仅增强了自己的数学能力,更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我相信,只要我不放弃,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种动力和坚持,正是我数学学习中的最大收获。

  通过数学的学习,我不仅增加了知识,提升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让我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我相信,数学将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数学读书心得5

  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李毓佩数学童话集》。其中有三本书,有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和小学高年级。我就选了一个小学低年级,这本书可有意思了,能帮助我学数学。里面有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数学大森林,第二个是智仁国历险记,第三个是数学怪物猪八猴。

  数学课本有太多的字,看不懂,但是这个有拼音。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人,它的名字叫大白兔。其中有一节,名字叫做《老狐狸成了算命先生》,其中就有大白兔。这个故事讲的`是老狐狸和白脸狼一起挖了一个陷阱,他们都是坏家伙。老狐狸当成算命先生,大白兔来算命。老狐狸说,你明天有难,还说可以躲过这个灾难,就是要躲到数底下去,那个陷阱就挖在树底下。大白兔太急了,匆匆忙忙跑了过去,但是猪八猴阻止了它。

数学读书心得6

  1985年6月12日,一个中国人民为之哀伤的日子。华罗庚这颗蜚声国际数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巨星陨落了。但是,蚕耗尽全身的精华,吐出的丝却能化为最美的衣裳;燃烧的流星划过天际,仅仅一瞬,却能够撕裂夜的暗淡。华罗庚便是那只蚕、那颗流星。

  华罗庚从小就特别淘气,一会用椅子当马骑,一会拿起父亲给他做的“青龙偃月刀”乱舞一阵。但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怎样会成长为一位享誉全世界的数学奇才呢?

  贪玩的华罗庚,上小学的时候靠着小聪明还能蒙混过关,可上了初中却玩不转了。幸好到初二时来了一位新老师——王维克 ,他讲课生动,华罗庚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的课。从那以后,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家境贫寒,高中时只好辍学回家。但是,这并没有打消华罗庚对数学的探究,他决定自学。每每夜深人静时,总有一盏菜油灯燃烧着微弱的光芒,而在光芒下,便是华罗庚入神的读着所谓的“天书”。与他相比,有些自惭形秽,在明亮的灯光下,并不是津津有味的读书,而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优越的环境并没有让我们将它用到学习里去,而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1929年的一场瘟疫在江苏一代肆虐,华罗庚也未幸免,他的妻子变卖了所有家当治好了华罗庚,痊愈后左腿落下了残疾,可是华罗庚并没有因为残疾而气馁,而是更加顽强地努力着。千年前的司马迁,在遭受严酷的宫刑后,没有向身体上的残疾和痛苦低头,也不向众人的讥笑和嘲讽投降,而是全情投入,一笔一划,一点一滴,最终铸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史书——《史记》。华罗庚就是这样在逆境在默默地钻研着!

  华罗庚是一位追求真理的人,他写的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反驳了人们早已认同的定理,这种勇气是常人之所不能的。

  华罗庚为了科学,远涉重洋;为了家人,拼命挣钱;虽然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在向他招手,但是当祖国需要他时,他却毅然放弃,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就像老师说过的这是一种境界。在茫茫人海中有几人能将机会拱手送出?

  如今千年已逝,岁月无声。《史记》却仍为我们所瞻仰,保留了无数的历史记忆。

  时光流逝,虽然华罗庚已经退出光鲜亮丽的“舞台”,但是他在数学界的贡献却永远的铭记在我们心里。

  逆境中奋斗,追随着梦想,执着于追求,全力以赴!这便是华罗庚的一生写照。

数学读书心得7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江苏教育界著名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授课的场景,第一次见到他上课的风采,让我深感兴趣。于是,我在网上搜寻了关于华老师的视频和专著资料。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非常有名,是全国特级教师,被授予了多项荣誉称号。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我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我这样教数学》和《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个书名吸引,我逐渐地进入了华老师的教学世界。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由我撰写的教育随笔,记录了我近十年来对于数学教学课堂的总结和感悟。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课前思考、课中探究、课后反思、听课感悟、评课心得和生活体悟。在书中,我会引用名言佳句,分享我的人生哲理,展现我广博的阅读面和丰富的智慧。同时,我对学生全方位的关爱也体现了我的人文情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执着更是值得我们所学习和借鉴的。

  华老师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感悟,他的教学思路让我们受益匪浅。有一次在上“角的.度量”的课程时,他巧妙地运用了滑滑梯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肯定会爱死这样的数学老师,因为他总能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有些同学甚至连下课铃声都听不见,这就是华老师的魅力所在!

  华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在课堂上,他经常会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来调节学生们的情绪,比如说戴着帽子上课,就会问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戴帽子,然后不管学生回答什么,他总是笑着说“这是个谜”。还有一次,他借了班上的橡皮擦,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要借橡皮擦,学生们纷纷献策,最后他笑着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些平凡无奇的话语里,透露出华老师随和又风趣的性格,更体现出他掌控课堂的能力和魅力。我记得,在《序》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过一篇文章,称赞华老师极少关注结果的好坏,却总是对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兴奋。他总是不断研究、琢磨,甚至会废寝忘食,直到找到答案。这样的态度和实践,塑造了华老师独具特色的个性和教育方式。

  我深受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所感染,他认为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一件非常踏实、惬意和幸福的事情。我也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理念让我从“误到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新领域。这种启迪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错误都可以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数学读书心得8

  今年寒假虽无法外出旅游,却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阅读到陈俊荣老师的《我用数学教素养》。最先这本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新时代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提到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可是对于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实际操作方面其实我是很困惑的。通过阅读陈俊荣老师的这本书籍,虽说方法不一定人人适合,但多多少少给了我些许收获与感悟,也让我对于怎样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方向。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教学

  我经常想不通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将知识点讲得那么清楚明白了,为什么学生碰到题目仍然不会做,哪怕有些题目都接触过好几次了。如果学生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事吗?现在我慢慢有点明白,也许我一开始的想法就是错误的,我想要学生按照我的思路、我的步骤按部就班,但是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而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要发展他们的学习力,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从而主动汲取知识。就像陈俊荣老师书中所说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发生的,教师应从学生视角思考课程、思考教学。”

  因此在我们设计我们的教学时应当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可这才是教学设计最困难的,因为我们对于学生了解的太少,所以我们往往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带着固有的思想认为学生的想法应该和我们一致。“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目他们就是做不对?”是真的题目太简单,学生太笨吗?我们是否应该想想原因出在哪,是否哪里的知识点是我们大人理解起来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复杂难懂的呢?“教师讲什么固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教师要读懂学生,教师的‘讲’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想’。”

  二、吃透教材把握知识要点

  从进入教师这个行业起,就有有经验的教师给我建议,要想教好数学,首先你必须把教材吃透,把课标啃透,把教参看透。你要教数学你必须非常清楚你自己要教的知识点,这样课堂上才不会出现重心跑偏,课堂效率低下。从陈俊荣老师的这本书里,我看到陈老师不管哪一课的设计都会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教材这样设计的原因,思考哪一个设计是较为合理的。同时他也会深入思考每堂课所需要教给孩子的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那些能力方面、情感态度方面等等的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三、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陈俊荣老师在书中说到,“数学教学不应求全,而要求联。”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中我往往习惯于就某一知识点不断强化,但却忽视了知识之间其实是紧密联系的。其实数学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部分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地知识体系尤为重要。所以现在我也会慢慢地在知识讲解的同时有意识地思考这些问题、这些知识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之后也可以借鉴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寻找、构建知识间联系也不失为一种直观有效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让我们的教学更适应当代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教育绝不应该至于眼前的分数,而应该着眼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着眼于孩子的成长。

数学读书心得9

  当我拿到论题,看到了科普性几个字,我就知道,这并不适合我。但是,我在想,有没有一种科普的方式适合当下较为浮躁的年轻人呢?比如现在的我,若说可以看进去深奥的数学科普书,那肯定是违心的。在网上一阵寻找过后,我锁定了这次要选择阅读的书目--《数学女孩》。

  不知道小杜老师是否曾经看过此书,但我很想与老师分享一下。最吸引我的是这本数学书居然是有剧情的!此书我阅读了两本(已经出了好几本了),第一本(代数)介绍了:数列与生成函数、不等式、微分与差分(连续与离散)、卷积、调和数、多项式展开(泰勒公式)、分拆数。第二本(数论)介绍了:质数、基本勾股数、互质、因式分解唯一性、复数、群、环、域、同余、欧拉公式、费马大定理。(基本都是离散数学的知识)这本书虽然主人公都是高中生,但是涵盖的内容之广,个人觉得,大学生也很适合这本书。书中,作者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推荐不同的参考文献,可谓是干货满满,分别包括面向大众的、面向高中生的、面向大学生的、面向研究生的。前两类一般就是推荐基础读物,类似于本书的简单易懂又不失深度的书籍,而后两类大多数就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还可能推荐相关数学论文。虽然说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但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切入十分自然平滑。问题的提出,基本都是始于木村老师给学生发出的卡片,卡片上的内容很简单,要么是一个公式,要么是一个短问题。从这些简单的卡片所延伸出来的数学内容,都是男主与后宫们讨论并思考出来的。又或者,男主自己根据卡片的内容进行提问,从而进一步思考问题背后更深层的内容。虽然以我现在的学历与学识可能看这个书也只是更偏向于看个新鲜,看个热闹,但是这本书对于启发我们如何去学习数学与思考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看到一些我们所闻但未所悟的数学知识。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数学概念之间是网状的。高中上课数学老师经常会对我们说:这个知识点不会没关系,你只要从别的知识点拿分就可以了。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材也好像很有默契地将知识点划分地零零散散。学生基本不会体系地思考问题,至少我那时不会。书中用了一个很巧妙的设定,老师给每个学生不同的卡片,卡片上的内容也是南辕北辙,最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卡片都会走向共同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通的!而且每章看似没有联系的概念,也是相通的,比如卷积与调和数这两章。这本书将各种概念巧妙地编制在一起,每一章都能让你醍醐灌顶。以我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办法完全身临其境,但我一定要提醒爱钻研的小杜老师,这本书千万别当睡前读物!因为对于有一定数学理解且极度热爱数学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读者睡不着觉。

  本书的第一章很有意思,也是我稍微能理解并解出来的一章,《樱花树下》故事的起点。作者用他的年龄15,16,17岁……毕业时他将18岁了。有一个4次方的数字与一个质数,作者他喜欢数学,她躺在树下念着“1,1,2,3,接下来的数字是什么呢?我知道了,1+1等于2,2+1=3,3+2=5了吗?哈!接下来是5,8,13…到后面虽然我理解不了什么函数图像什么定理了,但是我也可以根据作者的故事,慢慢去探索了。从这里其实我发现了我们大家现在学习数学的一个通病,就是不愿意去思考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这也不能怪大家,毕竟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学数学习惯性的去套用公式定理,因为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与现实情况中,他们认为只需要套用公式就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具体比如我的自身经历,高中数学辅导书的作者朱昊鲲所著的《真题必刷20xx》,其中有很多的二级公式与结论,而作为学生,只需要背下来,做题的时候能用上,并且疯狂刷题即可。而我的数学成绩,的确如梯云纵般上升,从最开始的35分,到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的107。可是呢,高考碰了一面数学理解之壁,所有的题都那么熟悉,可是就做不出来,背熟的公式一遍一遍不断重复。而直到走出考场我才发现,当时我如果理解了那个公式结论而不是只背下来,我只需要逆向思维反推就可以了,于是乎,我的数学因为习惯了原先的思考方式成了高考的拖油瓶。这便是我们当前应该改正的最大问题。

  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数学概念之间是网状的,我们都曾被科普书一词禁锢了思想,认为科普书只是在尝试教会我们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我认为,科普书更多地是在引导我们,培养我们去独立思考。本书最大的价值并不是他的知识点有多么的全面多么的深奥多么的前瞻,而是教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对于数学的思考与学习方式,这也是我为什么说特别适合于大学生,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急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大学的学习。序言中有一句话“拨开层层密林,找出宝藏,数学就是这样一种令人兴奋的寻宝游戏,比拼智力,寻找最牛的解法,数学就是这样一场激烈的战斗”。每一道数学题,都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慢慢地理解出来的,而在我们将一道数学题成功地并且清楚地理解出来时,心底的那股自豪感和成就感便是最珍贵的宝藏,解出来的题难度越大,自豪感和成就感就越大。

  以上多为个人理解,也是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发出的个人感慨。

  一本好的科普书,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语言艺术,还需要绝对的理论知识。这本书中其实很多知识都是我未曾听闻的。当然了,斐波那契数列这一类的.还是曾经有过接触的。同时呢,由于这本书出世较早,有很多知识在当下也是被替换了下去,也出现了一批新的方式方法去代替以前的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具权威的数学科普书。为什么呢?还是得提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结城浩。他是日本资深技术作家和程序员。在编程语言、数学、设计模式、加密技术等领域,编写了很多深受欢迎的入门书。他深知程序员在编程过程中经常遇到数学瓶颈,所以他专门为程序员写了一本数学书:《程序员的数学》。可以看出他本身是一个程序员,而借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编程的基础是计算机科学,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所以也不难看出他自身对于数学高超的理解。那么作为程序员,其实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为了编程,但作为数学科普读物也是一种极为不错的选择。作为此书的作家,面对有的读者说“但我数学不好啊”,特别是很多读者“一碰到算式就跳过不读”。他坦率而言:我自己遇到书中的算式也想跳过不看。于是乎,他将本书尽可能减少了“大家不想看的算式”,也没有过多的定义、定理和证明。这也造就了他专业又不失风趣,正统又不失诙谐的特点。

  我认为,读书是要有收获的。我在读《数学女孩》一书时,在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我逐步分析出了自身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大学的学习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考验自律,大学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提醒与监督,没有家长日日夜夜的叮嘱与告诫,也没有了奋战高考时的拼劲与勇气。取而代之的,是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放羊期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空话少说,还是对当前的数学学习下一个问题诊断书:

  1.上课听讲;也是书中多次重点描述的情节,在书中老师讲课时,主角们对数学思考方式的进步与对数学的兴趣也是随着他们听课状态不断变化的。

  2.课下作业;在书中,老师布置的题目对于主角们往往不只是一道数学题,更像是辩论题或者讨论题。他们在书中大胆的发散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像现在的我,只会做而没有自己的理解,哪怕错了也是在思考:那个公式套错了?而不是:我的理解哪里出错了?

  3.数学思维;拿到一道题,数学好的与数学不好的归根结底最不一样的还是数学思维。其实没有数学不好的人,只有不喜欢数学的人,而这一类人拿到题目往往都是在想:我的天啊,这个用哪几个公式可以套出来呀。而真正喜欢数学的人拿到题目都会思考这个题为什么这么出,为什么是这几个数。

  归根结底来说,这本书值得一阅。他或许不如教科书专业,也不如动漫书有乐趣,但他绝对是将两者中和的较为完美的那一批数学科普书。他让我知道了,或许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必要那么死板;或许我们可以多思考一些为什么;或许数学的世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最终会浓缩成最精华的一句告诫之语:年轻人善于创造而缺乏思考,强壮而缺乏讨论,创新而缺乏分量。

  当然了,我们现在还年轻,正如太白曾言: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我的读书报告到此结束,感谢小杜的用心审阅,期待您的评价与建议!

数学读书心得10

  这个系列的书我们每年都会读。这本书里的故事我全都很喜欢,比如:《警察破案》、《房间保卫战》、《疯狂追击》……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警察破案》。这个数学故事讲的是: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有一天其中一个被杀死了,警察来到现场后询问另一个,并且发现了一本工作笔记,警察通过分析判定双胞胎中的另一个就是凶手。原来,常被追杀的弟弟想冒充哥哥活着并制造了自己被杀的假象,然而他忽略了哥哥做科研记录的`习惯。记录本显示,一共有五次记录,每隔五小时记录一次,中间有四个间隔,所以一共是20小时。但是,从凌晨两点到晚上七点,一共只有17个小时,不应该有第五次记录,因此露出了破绽。

  在生活中也很需要数学。过年前,妈妈让我去门口的超市买东西,于是我就抓起钱包出了门。到了超市,我拿了一袋酸奶、一罐牛奶和一捆青菜。收银员说:“一共16.3元,谢谢。”我给了她20元,同时想:20减16.3等于3.7元!我拿了给她找的钱就往外走,我边走边数……突然,我停下了脚步因为我发现她找了我4.8元,我马上走回收银台把多找的一角钱还了回去。收银员阿姨夸我聪明又诚实,我也很有成就感。

  通过这次买东西,我才知道我的数学并没有那么差,只要多努力多练习,我有自信让我的成绩提高。

数学读书心得11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着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他,“为数学而来”——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数学读书心得12

  老师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寒假我拜读了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我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教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数学读书心得13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完了《的数学文化》这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靠课本有限的资源,可能会感到很单调。其实数学的美,数学的神奇,很多都是藏在故事当中的。数学故事可以让数学学习变得有温度、有深度、有趣味。因此,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先人一步,高人一层”,能够为的发展积攒后劲!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沉思,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素养主要是萌芽和积淀阶段,通过数学故事可以让素养慢慢生长出来。

  给小学生看的书设计一定要精致,让我们看到封面的插图就有一种阅读的欲望。就好比美食的“色、香、味”一样。这套丛书封面设计具有冲击力,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感,就像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样,要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要明白课文讲的是什么一样。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休戚相关。数学一直是人类中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进步。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虽说小读者们通过阅读故事也可以了解到数学的`来龙去脉,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阅读了解数学家研究数学的经历,学生到数学的美和奇妙之处,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滋养学生的并引领其成长。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有利于体会数学的内在美,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有利于拓展数学知识视野,知晓更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长见识,丰富学识。

  从《奇妙的数学文化》我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如何学习知识,没有理想,没有当担,那么就算有机会从头再来,最后还是一切如旧,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好习,每天坚持阅读课外书,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是好。

数学读书心得14

  莫里斯·克莱因(MorrisKline,1908—1992),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教授,荣誉退休教授,他曾在那里主持一个电磁研究部门达20年之久。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和《数学与知识的探求》等。

  本书论述了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重大数学创造和发展,目的是介绍中心思想,特别着重于那些在数学历史的主要时期中逐渐冒出来并成为最突出的、并且对于促进和形成尔后的数学活动有影响的主流工作。本书所极度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的成就的理解。

  本书的一些篇章只提出所涉及的领域中已经创造出来的数学的一些样本,可是我坚信这些样本最具有代表性,再者,为着把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主要的思想,我引用定理或结果时,常常略去严格准确性所需要的次要条件。本书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作者相信它已给出整个历史的一种概貌。

  本书的组织着重在居领导地位的数学课题,而不是数学家,数学的每一分支打上了它的奠基者的烙印,并且杰出的人物在确定数学的进程方面起决定作用。

  本书论述了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重大数学创造和发展,目的是介绍中心思想,特别着重于那些在数学历史的主要时期中逐渐冒出来并成为最突出的、并且对于促进和形成尔后的数学活动有影响的主流工作。本书所极度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的成就的理解。

  本书的一些篇章只提出所涉及的领域中已经创造出来的数学的一些样本,可是我坚信这些样本最具有代表性,再者,为着把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主要的思想,我引用定理或结果时,常常略去严格准确性所需要的次要条件。本书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作者相信它已给出整个历史的一种概貌。

  本书的组织着重在居领导地位的数学课题,而不是数学家,数学的每一分支打上了它的奠基者的烙印,并且杰出的人物在确定数学的进程方面起决定作用。

  阅读了《古今数学思想》一书后,有很多体会和感想: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在日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渗透,是很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很探索的。下面以讲授“圆”为例,就如何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一点做法与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数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可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

  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本章引入时,我便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数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可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还可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

  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吃透教材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把数学史融入日常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采取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初三几何教材第七章的7.3节的例题四,是通过计算赵州桥桥拱的半径,使学生掌据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好材料。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上课前可请美术教师画好赵州桥的彩色图画,当它在课堂上展示时,同学们一定会被这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的赵州桥画面吸引住,等待教师的讲解。教师可指着画面向同学们介绍道:“这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50多米,宽9米多。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这样巨型的跨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更显示其先进技术的,是大拱圈上的两肩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还增加了洪水季节桥下的过水面积,四个小孔可以辅助宣泄洪水,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了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使拱桥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比欧洲19世纪建造的同类拱桥早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经历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界的袭击和一千多年使用的考验,依然巍然挺立,雄姿焕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综合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多种科学知识的典范。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桥拱的半径??”这样引导,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数学读书心得15

  ”我的指导方法,显得很笼统,而华老师的指导方法很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我也把这样的读题方法介绍给了学生,结合本班学生读题时经常有跳读的现象,这是读0.7、0.8遍的现象,以及遇到学生做错题时,就问学生是否认真读题?

  读了几遍,用实例教育学生,相信效果会比直说道理更有效。另外,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望的目标工作是悲哀的。”这一句名言也很适合教育本班学生,因为他们经常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就看似轰轰烈烈地回答问题,可是这其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际上他们说的.话语该问题没关系,而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所以把这句名言跟学生分享后,不断提醒,要对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才是聪明的。通过这个事例逐渐达到改正“乱回答问题”的目标。

  我觉得这三个标准很实在,简单明了。第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我很认同,每次我们外出听课时,凡是能吸引在座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的课,都会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眼神中可以判断这节课是否成功,当学生的眼神能紧紧围绕你转的时候,学生正听得入神,当大部分同学的眼神是呆滞的,那么作为老师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学校里的主任来巡堂,当是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学生都转过身面向我,很有热情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她很惊讶,还以为我在讲故事呢!其实,我当是在讲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把这道题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身临其境,想象后再理解,那么学生会对这些题感到很熟悉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跟学生的眼神沟通、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和对知识的讲解方法是否到位都很重要。也就是说,一节好课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思维方式的巧妙。

【数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数学与哲学读书心得12-13

数学书籍读书心得11-19

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12-12

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11-23

小学数学教育读书心得12-10

《我教小学数学》读书心得05-26

数学书籍读书心得5篇11-19

数学书籍读书心得(5篇)11-19

《小学数学心育艺术》读书心得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