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
论文摘要:在现代性条件下。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判别人的道德行为的标准;所谓“更道德”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在古典作品中。它才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我们现实中确实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这在理论上是个困境。问题的出路在于。用“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道德更道德现代性
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经出台了这个新规范注入了很多时代的因素.但与此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样。仍然没有走出自身的理论困境。这个理论困境就是:在现代性方案中.道德的目标已经降低.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判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分界标准.而如果道德规范超乎了规范所应具有的内涵边界.则必定在理论上陷入困境所谓道德规范.应该是对基本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不是对美德或德性提出的要求作为一种规范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因此.道德规范应立足于底线而不是至高人性有恶。也有卓越。两者共生于个体之身心问题是.在道德规范上。我们不能用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卓越来要求人性.把偶然性的东西推及普遍的规定是不合逻辑的道德规范的构建立足于人性恶的设计或许更为稳健.而立足于人性之卓越则不免显得过于浪漫和乐观所谓规范的内涵也应在此。
从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看.有些内容还是超乎了一个规范应具有的边界“为人师表”一直作为教师的道德要求.但是这个概念还存在模糊的地方:是指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还是德性之表率?如果是后者。则任何偶然的德性卓越在教师那里都必须是一种普遍性的性质规定。否则教师何以表率别人。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规范所具有的边界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为人师表”的提法。作为一种口号或政治性的考虑.未尝不可以.但问题是不要使它空虚化.并以之随意指责教师并非不道德的行为。
一、现代性方案中的道德目标
在古典德性社会里.对“美好生活”的探讨成为古典作品的主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以戏剧的形式探讨了人的德性生活得以最高展现的可能性的社会.尽管柏拉图深深知道这样一个最高可能性的社会的实现要靠运气亚里士多德没有看到他的老师建立起来的美好城邦只是一个样板城邦.在他看来.这样的城邦无法实现.于是他把柏拉图的哲人工城邦转变为一个贤人城邦.这大概相当于中国儒家追求的君子社会然而.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美德社会自马基雅维利以来.现代性的思想家不再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性.他们把人性降至最低.人性恶成为现代人一切制度设计和道德设计的逻辑起点。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根本的道德事实变成了一种自我保全的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囝霍布斯等作家继承了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的精神霍布斯把道德奠定在人的激情之上.将道德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用人的权利取代了自然正当.把应当拉回到世俗的存在由于在现代性思想家那里已经没有了好坏与善恶之分.人性的根本在于自我保全.因此.他们不愿意相信柏拉图式的美好城邦.更愿意相信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于是.他们为了使自己相信成功.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他们必须降低人的目标.这样就致力于“以普遍的承认来替代道德德性。或者.以从普遍的承认获得的满足来替代幸福”于是。卢梭提出了普遍意志之说.康德用形式上的合理性、也即是普遍立法之原则来检验行为准则之善性.而不必要诉诸任何实质内容的考虑普遍承认的就是正义.就是善性。
就现代性思想家的设计而言.不是不道德而不是更道德应该是现代性道德的命运如此.不是不道德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的标准或所谓的底线.就象有人讲的.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崇高但不能允许无耻诚如霍布斯所说的.自我保全是人的本能和基本权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人放弃自我保全之权利做出道德崇高之事呢?要求他人崇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特别是.道德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
在现代性条件下.现代道德已经放弃了何为对错与好坏的追问.普遍承认的就是合乎道德的:或者说。道德不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而是实际上如何生活的问题这是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性方案的基本精神古典德性充分展示了人性得以最高实现的可能性.始终探讨何为美好生活的问题:而现代道德完全背离了这些:现代道德用权利置换了古典美德.不再相信人性美好可以建立起来的社会.不愿相信人性的卓越与光辉。其实。柏拉图当然知道一个美好城邦的建立需要靠运气.正因为如此他才展示了一个样板而不是一个理想我们现代人误把他的'样板当成理想或乌托邦.所以我们连运气也不相信。现代人相信的是普遍的民主平等.以及降低道德目标下的集体平庸如果现代道德还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重新拾起古典美德.道德虚无似乎可以避免。“更道德”似乎也能找到合理的依据。
道德的现代性境遇或者说现代性道德对古典德性的背离并不完全在于现代道德完全放弃了对好坏与对错的追问.用形式上的普遍承认代替实质内容的考虑.还在于现代性道德把古典德性泛化古典德性是指哲人美德而不是现代社会美德用社会美德取代哲人美德是现代性与古代性之间最为重大的决裂之一在此需要注意柏拉图意义上的哲人美德的内涵。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哲学戏剧.其形式也是其实质的最大特点在于文本展示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哲人的.一种是政治家的或大众的柏拉图的探索也就在于哲人如何在大众面前获得自身的生存方式.即对“美好生活”的追问柏拉图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样板城邦.即哲人美德统治的城邦.由此柏拉图展示了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城邦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在不同的篇章里表达不同的说辞.真的是因为在理论上无法探讨清楚吗?恐怕不能这样说。我们需要注意柏拉图的写作安排.尤其要注意区别两种声音或公开的教诲和隐微的教诲.即搞清楚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理”闸从柏拉图确立的样板城邦来看.对于大众而言.美德难教:但对于哲人而言。美德有可教的可能性.哲人美德有望接近在施特劳斯看来。古代经典确立了一个人性在其中有最高可能的社会样板.但他们知道由于人性的软弱或有限性.这个样板的实现要靠运气:而现代人则试图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为此它必须降低人的目标于是.现代人把原属于少数人的道德卓越推及到全体民众.把原属于哲人的自由教育或德性教育推及到全体公民现代人不再相信人的自然不平等。不再相信少数人的德性卓越与多数人的平庸之间的区隔。而宁可相信人人平等的大众性社会。所以。现代人在道德领域只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分类并依此提出人的道德要求。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条件下实在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重返古典.它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命题。
二、两个错误的前提性假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所以注入了德性上的要求。是与附加在教师身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样一种认识有关。而这种认识存在两个前提性的假定:一个是道德可以分层次.大致可分为道德水准高和低两类.或者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准高.还有一部分人道德水准低;一个是道德水准高的人有利于养成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因而更适合担任道德教育者身份这两个前提在现代性方案中是颇成问题的。
先看看第一个前提道德可不可以在水准上分层次或者有无水准之说?以往都把大公无私或先人后己看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不错。大公无私的行为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因此把它升为最为道德的品性。因为这样一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因而不能把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当作一种普遍的理性要求休谟就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情感之上.但我们知道情感具有任意性和偶然性.由情感激发出来的道德显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也不承认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因为在康德看来.任何经验或情感的东西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只有合乎纯粹的实践理性的要求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从道德的特性来看.道德是一种非理性下的行为按照康德的观点.真正的道德价值在于.道德是超脱于任何功利和经验的。或者说。道德既不是理性的产物。也不是非理性的产物因为道德行为有了理性的考虑必然就有了经过计算的功利因素.而任何情感或经验下的道德行为必然是因具有了偶然性而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于是.康德把真正的道德价值看作是纯粹的实践理性的产物但人何以具有纯粹实践理性呢?或者说.人何以预先知道某一规范必然会成为众人共同遵守的规范呢?康德给出了一个绝对命令.但他没有回答人何以具有这种能力的问题所以.康德要为道德奠定~个基础的努力实际上是失败了——他既不相信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也不相信非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最终。纯粹的实践理性因为无法谋求“他人的行动规范同时成为你的行动规范”这样的命令而转向为一种非理性.真正的道德也就成为了一种偶然性的行动结果。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道德可以区分为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和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两种所谓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并不是不道德.它也是一种道德。由此我们可以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区别某种道德上的行为.而不宜用道德与更道德或对道德做出水准上的分层。从实践上看。我们也无法准确地区分出有德之人与更道德之人.事实上.我们在选拔教师之时并没有把最有德之人作为首选。因为在理论上很难做出道德水准上的分层.因而也无法找到具体的考量标准。所以。第一个假定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个假定也相应地存在问题如果真正的道德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我们道德教育上的理性规划必然与这种偶然性相冲突:换言之。道德无法通过知识的传授直接获得。它只可能是在教育中的偶然性的获得。如此的话.我们学校道德教育恐怕“就得培养这种笼罩学生周遭的自学的神秘氛围.而贬低教师的任何公认的贡献。”网至少.是否可以培养道德崇高之人无法在理论上找到确凿的根据从经验上看.任何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以分为有道德之人与不道德之人两种。这充分表明: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都不是学校教育的必然性结果.换言之.我们不能把有德之人归结为学校教育之结果.把无德之人归结为其他因素影响之结果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正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道德水准高的教师必然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学生所以.第二个假定也存在问题。但是。反过来说。不道德之师肯定不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所以。教师职业需要有一个道德要求。但并非是更道德的要求进一步考察.所谓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能成为某种品性的判别.而只能成为具体行为的判断物这意味着一个人很难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的或都会做出道德的行为我们}j常对一个人进行道德上的考察时.通常只是依据他人有限的既往过去做出一种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大体上的判断。因此.某人是否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并没有科学的考量标准.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应该是针对教师的专业行为而不是针对教师的个人品性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都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看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在理论上是没有说服力的.或者说还有待于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所谓的“底线伦理”、“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无耻”、道德与不道德两分法都是现代性道德的真实定位与理论辩护换句话说。在现代性方案中。只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界。降低了的道德目标实质上就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方案中是缺席的因此.现代性道德理论无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惟有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标准
三、回到现代性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教育学上看.人们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尽管有德教师不一定培养出有德的学生但在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教师专业的更高的道德要求面临着理论困境其出路在于.或者着眼于现代性。用道德与不道德两分对教师专业提出道德要求:或者回到古典德性的视野.相信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社会.惟此才可能对教师专业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但由于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无法承担起人性最高可能的表现者.在重返古典之时.“教师”也同时回到了古典自由教育下的哲人教师古典哲人教师显然与现代的大众教育不相称所以.回归古典德性视野恐怕很难行得通惟一的出路就在于遵循现代性的设计方案.以道德与不道德(非道德领域除外)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分界标准.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为此.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守规范所具有的边界如果以合乎道德审察现有的教师专业道德要求.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合适的、甚至是虚空的加在教师身上的道德信条。不错。教师专业是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因为教师必定是道德教育者但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专业的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存在困境特殊的道德要求并不等于更道德的要求对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来说.也必须是合乎人性的人性固然是有卓越之处.但并非可以因此做出普遍的理性规定教师专业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在于.在其他人或专业看来是非道德的东西.但对教师或教师专业而言则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比如.在危机关头。一般人自顾逃生并非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对教师而言则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问题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而不是“更道德”的问题因为“更道德”是在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上面的例子并没有一个比较的坐标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既避免教师专业道德要求可能走向虚空或脱离人性.同时也可以依此对不合乎道德的教师行为进行令人信服的批评。
在现代性条件下.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要求并不反对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德性上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把教师的道德追求界定为道德崇高。但这仅仅是一种口号或者说是人们的期望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特别要注意口号与规范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泰西托雷.亚里士多德对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释[A].刘小枫陈少明.政治生活的限度与满足[C].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60.
[2]施特劳斯.马基雅维里[A].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327
[3]施特劳斯.重述色诺芬《希耶罗》。旌特劳斯.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C].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21;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xx.86—97.
[4]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xx.
[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72E—D.
[6]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的技艺(节译)[A].林国荣译。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xx.
[7]特雷安塔费勒斯.美德可教吗:政治哲学的悖论[A].刘小枫陈少明.美德可教吗[C].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13.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2
摘要:“特岗计划”实施4年以来对我国西部师资力量的充实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计划实施过程中,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社会道德环境影响、早期职业道德建设不完善、岗前培训及服务期忽略职业道德。对此,应从职前与职后、政策的“内塑”与“外省”、指标的“软性”与“硬性”、理论与实践入手,建立一套有效体系,完善特岗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关键词:特岗教师;职业道德
20xx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计划实施效果显著,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应聘。据统计,青海省20xx年“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数(1325人)与报名人数的比例为1:3.85,其中,小学招聘计划数与报名人数比例最高的语文学科达到1:6.11,初中招聘计划数与报名人数比例最高的政治学科达到1:7.91。[1]特岗教师在选拔上已满足优中取优的条件。所以,在考虑学科基数素质以外,招聘时还应充分考虑其职业道德水平。
一、关于“特岗计划”
(一)“特岗计划”实施背景及情况
1、实施背景
20xx年5月,在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的双重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在中央各实施省份的共同努力下,“特岗教师”整体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20xx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2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决定扩大实施“特岗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计划设岗增加到5万名,实施范围由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扩至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月13日,教育部召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会议,强调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周密部署,精心实施,全面推进。
2、实施情况
经过4年的建设,特岗教师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育部20xx年第16次新闻发布会在介绍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有关情况中,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介绍到:“最新统计的结果是,今年22个省区共招聘中央“特岗计划”教师65323人,其中,初中教师38214人,占58.5%;小学教师27109人,占41.5%。覆盖了22个省区的880多个县,1.5万多所农村学校,其中农村初中7500多所,农村小学7900多所。”“各地按照中央“特岗计划”的精神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地方“特岗计划”。各地克服很多困难,很多工作措施很到位,比如河南省按照1:1的配套比例中央计划设岗5000人,同时地方设岗也是5000人。”[2]“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有力的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的矛盾,并在扩大和充实农村师资力量、引导大学生就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特岗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特岗教师走进农村支教以后,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基本表现在工作热情降低,人性化弱,成就感较低等方面。
(二)特岗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差异
1、人口素质较低,特岗教师责任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领导下,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教育发展的同时,人口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为:家长文化偏低,大量西部农村孩子的家长缺乏关于学业的经验和体会,求知欲较弱,对于知识型能力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更愿意将孩子的学业问题以及其他一切有关孩子的问题交由老师去判断去处理。另外,小学、初中、高中适龄入学率低,学生辍学率大,大学被录取率低的现象也给特岗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知识的获取途径相对较窄,由此带来精神生活方面的贫瘠,给特岗教师的文化适应带来种种难题。
2、生活、教学等条件较差,特岗教师压力大
多年来,党和政府随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但目前来说,要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还是稍显不够,致使特岗教师教学压力大。主要表现为: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物质条件艰苦,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另外,教学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不配套,包括校舍、设备;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生活、教学等方面的压力大,无疑会影响到特岗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服务期限短暂,制度保障差,特岗教师流动性大
由于受西部发展环境、农村生活、XX补贴能力等现实社会因素的制约,政策的服务期只能是相对短暂的。但“特岗计划”缺乏有效的教师流动和监管机制,难以全面掌握、合理调控特岗教师的流失和流动。此外,特岗教师的评价和管理约束多激励少,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学校在更新设备,改进教育教学环境,给教师提供了一定的进修培养机会,而在农村学校,这方面的投入尚未列入时间表,难以分享优质培训资源。
总的说来,在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实际成就感的缺乏、工作上的压力、成长道路上的迷茫等“多重贫困”的环境下,特岗教师在个人的专业、学术、教学能力的发展上乃至个人生活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性。在这种环境下从事教育,这不仅仅需要相应的制度与政策的激励,更需要特岗教师在道德伦理方面有显著提升。
二、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也称师德,是一定社会为调整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本职工作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处于统帅和灵魂的地位。以往的师德要求的规定基调较高,缺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相关规范大多流于形式,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和功效。尤其是当面对特岗教师这一特殊性质的领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没能体现出特岗教师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产物的特殊身份象征,特岗教师的特殊岗位性质决定了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很多的薄弱和我们以往所忽视的环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社会道德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尽管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我国,教师职业吸引力却很低,教师职业还未成为未来从业人员向往和自觉选择的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下,每个特岗教师家庭出身不同,社会阅历不同,受到多元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再加上对特岗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援助的缺失和教师个体心理调控技巧的贫乏,个体对心理的调控缺少必要的理论的系统化支持。另外,尽管现在的师范生享受优厚的.师范待遇,但师范院校却依然难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即使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享有自我选择权,也往往是跳离中小学而选择社会地位高、声望高和效益好的兴业。因此,想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做到尊师重教,实现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就要努力把多元道德观和价值观统一到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上来,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
(二)大学期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许多师范生认同了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中深受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对过去传统的师德产生疑惑和动摇,道德价值观困惑。很多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毕业生从教意向不明确,甚至不愿意去执鞭任教,从教意向不明确。师范院校虽然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育人的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教育上出现了轻视,表现在师范生这一群体接受应试教育,将单纯的传授道德知识等同于教授文化基本知识,从而陷入读书、背诵、考试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形式主义误区,学校用考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师德教育的效果,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更多的是在校园中学习,在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职业道德认知方面也充满了矛盾。除此之外,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从学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开始,学校就应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三)岗前培训突出教学能力,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现实中,有些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愿意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他,也有些学生是由于一方面不清楚详细的政策和细则,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压力,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等一些消极原因选择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岗前培训是特岗教师进入职业角色的重要第一课,教育部曾就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期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实际情况距离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中小学师德教育存在着形式主义和简化主义等多种弊病,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寄希望于讲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这样只能让职业道德观停留在理论的层次,无法真正激发教师的职业道德行动力。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按照道德标准来规范行为,增强责任感,深层次理解自己从事的职业的意义,认识到特岗教师教育工作的光荣和艰辛。
(四)特岗服务期对职业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忽略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工作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科研工作,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在部分教师中存在着对教师德育培训工作的轻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做人和师德素质的内在要求很高。这些无疑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特岗教师繁多的教学、生活和心理问题使得他们疲于应付,再加上在……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特岗教师只突出教学能力而忽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离岗后对“特岗计划”支持力度的缺乏。俄罗斯别尔嘉耶夫说过:“没有欲望的质料,没有生命和创造的无意识的因素,人的美德就是枯燥的和极其无聊的”[3]因此,对于特岗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应建立一个连续的有效体系,完成构建特岗教师新时期职业道德要求的任务,报站特岗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根据“特岗教师”的特殊性和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探索出一条强化教师德育培训的途径,建立一个有效体系,是完成构建特岗教师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要求的重要任务。
三、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
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是一个时代所孕育出的新课题,既要有教师道德的基本内容,又要兼具特岗教师道德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对传统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职前”和“职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有专家将职业角色发展划分了几个阶段;空想期(1-17岁),职业角色只限定于想象、模仿、认同,不具有现实性;设计期(18-22岁),对职业生活已有明确的设计,开始小范围的职业生活尝试;定型期(22-25岁)职业角色形成并趋于稳定。[4]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特岗教师德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特岗教师职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他们在上岗前明确自身的责任、规范和纪律,做好心理调适、调整期望目标,明确特岗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要在理解和分析“特岗计划”的目标、内容基础之上,利用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原则,对构成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如会议、墙报、广播等,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特岗教师培训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听讲式、观摩式、讨论式、自学式、模拟式、实践式等,培训技术可以是课堂培训、网络培训,多媒体培训、实践培训等,在充分认识个人能力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调试能力。除此之外,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激发个体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岗前培训适时的调整自身的期望目标,明确特岗教师的角色定位,做好吃苦奉献的思想准备,把去农村地区服务,当成是一次锻炼自身和完善人格的难得机会和一笔财富。
如果说,职前教育对学生主要解决一个“知”的问题,那么,职后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知”的基础上去“行”。将各县(市)教育局对特岗教师的集中培训和各学校负责的单独培训相结合,既有有利于了解当地人文、精神、教育等发展情况,共享培训的优质资源,又利于加强各特岗教师的联系和交流。另外,在教育观念上要改变重视知识技能,轻视做人修养,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引导教师加强修养。除此之外,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奖惩制度等和职业道德规范相配套,根本目的在于对教师实施监督管理,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职前职后互相衔接,前者保证提供优秀的新型师资,后者则保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是落实特岗教师自身成长和特岗计划政策的保障。
(二)政策与环境的“外塑”和自由自觉的“内省”相结合
在现实中,特岗教师对待这份特殊职业的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情感淡薄。政府应引导使民众了解“特岗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的任务和目前现状以及它跟国家、民族和人民未来的关系。只有对“特岗计划”和特岗教师有较高的认识和认同,才能理解其实施意义,进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众所周知,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发挥师德教育大环境的作用,通过努力改善会大环境有利于师德教育的因素,抑制不利的因素。通过大众媒体宣传营造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育节日(教师节、五一劳动节)表彰和庆典活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的权益,严肃处理败坏师德、违法乱纪现象;依靠社会舆论,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评价,让教师这一职业富有活力和吸引力。另外,大学期间是职业观建立的重要时期,从入学到毕业,要有一套规范化的教育方法。学校以“两课”教学为契合点,开展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的职业道德观。内容应涵盖与教育相关的各项法律政策,组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献,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献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教师节献礼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突出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注重榜样示范,邀请有关专家和优秀教师到学校讲演,树立教师角色意识,逐步养成为人师表的自觉性,为加强师德修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榜样的支持。
与此同时,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外塑”阶段,如果道德主体不将道德规范“内省”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不能充分的认可和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将失去道德价值。特岗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依靠外塑性的政策措施,更需要西部农村教师自由自觉的持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水平。[5]“外塑”和“内省”相结合是进行特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也是必要的配套工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外化的约束力,教师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要从教育部门和教师群体中接受指导自己的各种道德标准,必然要受到外力的支配和制约。但是,要使职业道德规范真正的发挥实效,必须要将“外塑”和“内省”结合起来。
(三)“软性”的思想教育约束和“硬性”的量化及评价标准相约束
在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除了软性的思想教育约束外,还需要根据其职业规定的基本内容,制定出科学的“硬性”量化标准指标。因此,不仅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特岗教师的思想行为,还要建立量化及评价标准,做到“滴水不漏”。提供一套自上而下系统化的发展方向、配套方案及考核措施,使“特岗计划”成为促进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评价机制是推动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动力,评价应从实际出发,把教师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的道德行为进行归纳,吸收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以《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为标准。奖惩机制的建立使得特岗教师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实惠,作为今后选拔的重要参考条件,可以推动教师由不自觉向自觉,被动向主动转化。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的培养内容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方面。职业道德认识的深化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岗位实践培训中加强与老教师的沟通交流,积极汲取经验。特岗教师培训与新教师培训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由于特岗教师身份不同,根据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院的区别,培训要求就比新教师还要高。针对其身份的特殊性,将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紧密结合。理论是基础,实践是重点,最后再将职业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成为行为习惯,这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关系到“特岗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西部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特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使之成为保障“特岗计划”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http://teacher.eol.cn/mei_ti_guan_
zhu_8068/20090713/t20090713_390625.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站http://www.gov.cn/xwfb/20xx-11/25/content_1473017.htm
[3][俄]别尔嘉耶夫,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体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xx,184
[4]程新平.免费师范生职业品质教育[N].光明日报,20xx年1月9日第011版
[5]“自由自觉”是马克思对人类劳动本质的刻画,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发展创新、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造就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基础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人了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其实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它的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因为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的双重任务。这个任务的实现,呼唤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教师的诸多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首要的素质。只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使其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使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基础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的重要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这句话就意味着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人,应该德才兼备。有德无能的教师,无法给予学生知识和获取知识,会误人子弟;有才缺德的老师,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造成不良影响,更会误人子弟。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教师的道德力量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托,是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1.敬业爱岗是教师的基本道德标准
教师的职业是塑造人类灵魂和面向未来的神圣职业,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崇高使命。敬业爱岗是衡量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如果不敬业爱岗,就谈不上做好本职工作,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辛劳站好岗,用自己的才智育好人。鲁迅先生在为人师表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把学生比作花木,把教师比作泥土。他这样写道:“譬如想要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了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只要能培养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鲁迅先生这种为了培养学生而甘做腐草的奉献精神,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来说,不可或缺,因为它体现了教师的高尚品德,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2.关爱学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亦是教师这个职业不可没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生活中,应“爱生如子”。对学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论是非,不能以考虑个人的利损关系搞亲疏,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其实,无论耐心的教导、不失时机的鼓励、真心的喝彩、还是善意的撒谎,无一不盈溢着教师心底那份夕情真意切的爱。有爱,就会沉下心来聆听学生的心声;有爱,就会不计报酬、不计艰辛地付出。
3,求真务实是教师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要精益求精地去求真理,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除了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外,还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武装自己,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去传播科技知识。作为教师,应以自己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4.进取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时代呼唤教师应有进取和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永不满足,积极探索,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现阶段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师德”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对师德的基本内涵缺乏全面的认识。2.师德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受到“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忙于搞第二职业,不安心执教,工作马虎;有的教师观念陈腐,思想滞后,接受新思想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有的教师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握苗助长;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素质不高,生活的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障碍,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师德水平的提高,在学生中产生负面影响。3.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心罚”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教师,平时常爱动用体罚的同时,也常用“心罚”。对犯错误的学生态度冷漠,常采用讽刺、谩骂、训斥的方法,忽视学生的感受,侮辱学生的人格,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有位教师对两位学习欠佳的学生在姓名上故意挖苦说:李巧玲,你不巧也不灵,“刘进,你应该改为刘‘退”’,等等。这样的老师,怎能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呢? 四、新时期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措施
“德为师之本”,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办法和措施。
2.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强化师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者首先自己要接受教育。第一,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有关师德建设方面的制度、法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第二,应加强学习。要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启迪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人观、学生观。第三,要让教师作出师德承诺。教师应向学校作出明确的师德承诺,自觉接受学校和学生的监督。对于履行较好的,学校应给予表扬,对于履行不好的,学校应给予批评。
3.加强心理疏导,优化教师的心境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许多严峻的考验,形成了许多心理乒力。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网络,加强心理疏导,及时调整教师的心态,不断优化教师的心境,使他们能及时地摒弃不健康的心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
4.规范教师的执教行为,树立师表形象
教师的执教行为是“传道授业”的载体,又是实现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规范教师的执教行为.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使其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思想水平的提高,是培养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一个途径。学校应要求教师具有端正的外表,文明的行为。比如,进课堂之前,要检查自己的着装外表,不让“把柄”给学生抓住;调节好情绪,不让失态留给学生;精神充沛,不让疲态染学生;力求文明得体,不让废话脏话影响伤害学生。一句话,就是要求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教态完善起来,达到“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5、构建师德交流平台,推进师德教育向前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都结于经验。”在师德教育中,应该及时地总结经验并及时地进行相互交流,积极开展“师德论坛”、“师德经验交流会”、“师德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校园能形成“讲师德、树师表、铸师魂”的氛围,以达互相促进,使师德建设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6.制定师德评估标准,实行师德考评制度
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蕴含着较多的思想性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较不容易把握,为此,就更有必要建立健全一套师德考核评估制度。在师德考评上,不能由几个领导说了算,而应该引人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评价,通过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等,来评估教师的工作和师德。童真无欺,重视学生的评价,能使师德评价更真实。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在师德考核中不合格者,不能评优,不能晋级,不能拿奖金,不能评为教学能手,以此保住“师德底线”,铸造高尚的教师之魂。这样,才能促进教师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师德承诺,真正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外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真正使师德成为教师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要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就要着力构建一个良好与厚朴的人文与自然气息,求助于育人的校园环境,用环境陶冶人,用环境塑造人。硬件上,应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建造、绿化美化香化,让“每棵草都含情”,让“每堵墙都会说话”;要配备完善的设施,设立教师健身、娱乐场所等。软件上,要加大师德宣传力度,树立中外著名教育家雕像,树立修身立德的标语牌等。总之,学校要充分利用可具备的条件和优化的环境,以陶冶教师情操,提高教师的修养品位,丰富师德建设的内容,拓宽师德教育的渠道。
教育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铸就崇高的师德,就显得至关重要。让我们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丰厚的学识,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塑造学生,为国家、民族的事业勇于奉献自己,为人类文明、进步燃烧自己.将亮丽的光明留给未来。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或者绕开它,而是需要正视它们,并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挑战;内涵;道德行动
一、社会转型变革给教师职业道德带来的挑战
1.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繁荣使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但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向发达地区聚集与迁移,造成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催生了我国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也随之出现了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解决两个群体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2.对社会群体、个人权益的保护与尊重意识在不断增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个人权益越来越被重视、推崇,社会、家长与学生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
3.教师专业受到社会质疑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质疑,社会普遍认同的专业是医生与律师,而教师是专业的职业吗?许多人心中存有疑惑。似乎每个人都做过学生,都了解教师的职业内容与角色,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不再神秘,如同谁都可以当教师,而且一部分教师没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与理论,也加深了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质疑。
二、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职业道德
在新形势下,社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师德标兵,如马克、王颖等等,但每一个师德标兵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育人故事与非同寻常的辛苦付出。每一个师德模范,都是乐于奉献,时刻准备把自己的私人时间与知识投入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中,这样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成千上万普通教师的我们是否都能做到,是否都应该做到呢?我们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呢?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明确义务道德与超义务道德的含义。“道德义务”是指道德上带有强制性的应尽的责任或要求。超道德的行为指的是超出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而不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比如,一位路人没有给乞丐零钱,他的行为道德上是可允许的,通常只要没有违背行为道德往往都是可允许的,我们一般不会对道德上可允许的行为加以谴责。明确了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能更好地使我们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的义务道德。
三、作为教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道德地行动
1.明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义务道德如对工作高度负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等,都是我们教师的义务道德。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未必就能成为一个道德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专业实践中按照某种既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去行动。
2.关注教师的行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母诗灏的事件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通过教师的动机或者教师的行动结果来判断教师的行动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只能通过教师的行为来决定教师行为的规范与否。当一个教师的行为出了问题,你的目标、出发点、行动的结果都不能成为你行动合理规范的理由,因为教师的动机、出发点是不可见的,行动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要求教师自身的行为符合规范。如同俗语说的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不一定都做好事,动机和境界保障不了行为不出错。
3.培养教师在自身专业工作中的道德敏感与判断力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的职业就是与人打交道,我们不能保障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一个比较合理规范的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敏感度与判断力,努力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师德之所以重要,不只是为了“教书育人”为了学生,而且也是为了教师专业本身,为了教师自身利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和培育国家未来人才的大难题。面对家庭的希望,我们不能退缩;面对国家的要求,我们不能放弃;面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不能停滞与徘徊。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师德素养,立志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贾霞,陈定军.浅谈新时期如何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xx(3).
[2]胡建军.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分析[J].教育管理与艺术,20xx(1).
[3]覃克利.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J].高教论坛,1995(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5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当前新形势下,面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笔者建议从下面几个途径建设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让教师更好的回归到伟大的教学事业中去,更好的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1.完善自我,提高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教师是知识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其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也应是非常高的,对学生应起到引领表率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坚持完善自我,坚持有自律之心,坚守自律之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德修身。同时,教师必须自警,时刻警醒自己必须正确认识和使用学术权力,遵守学术道德。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是践行和建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石。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质量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机制,构建与教师价值相一致的机制和文化,以制度和文化保障教师职业道德。首先院校必须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本校的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具体到符合本校和教师的实际,公平考核评价教师,将高职院校教师责任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设立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机制,保障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3.融入文化建设,促进道德提升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是一种文化的聚集地,校园文化内涵深厚,在学校开展文化建设,让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促进教师道德提升。让文化建设渗透到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各环节,让教师有归属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以增强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
二、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教师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社会道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个别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因而,在高职院校中通过提升教师知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文化交融等,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6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课堂教学 作用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会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形式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书育人,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它首先承载的是一个社会道德和良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很精辟地诠释了“师范”的含义。“师”与“范”涵盖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闪耀着教师道德的光辉。其次,教师道德的光辉还体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往往把教师的职业比作“红烛”,这句诗饱含着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也只有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的称谓,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信任和爱戴。此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恪守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教出的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要看思想品德。因为,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人师”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将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育德”与“育智”能否结合好和出成效,关键是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安排好。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教知识”与“教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育人的工作渗透每一个环节,使育人的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2)动之以情。教师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教师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和他的学生,学生就容易受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不能一味说教,更不能板着面孔训人,否则就会把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缺点,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3)导之以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性格、品格尚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人生转折的紧要关口,如果引导得好,哪怕是一堂课、一次谈话、一句批语,其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反之,则会把思想搞乱,更甚者会使人产生颓废情绪。所以,对于阅历较浅、思想比较单纯的学生,抢在各种错误思想、消极情绪尚未占领他们头脑之前,加强正面引导,防止出现误导,以打牢思想为基础,增强其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抵御能力,是至关紧要的。
(4)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授渔比送鱼复杂得多,授渔比送鱼有用得多,授渔比送鱼所需的精力要大得多。授渔是向学生交出一把打开知识、科学、真理大门的金钥匙。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专门知识是重要的,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更加重要。要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把这些基本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5)示之以范。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用人格力量培育人格。以灵魂影响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示之以范的是他的品格和品质。首先是“学品”。尊重知识,善于学习,如饥似渴,广见博闻,吸纳众长,不断丰富知识的行囊,充实智慧的宝藏,最后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其次是“师品”。具有人梯精神,让学生从自己的肩膀上出发,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具有向导精神,不仅在学业上精心点传,而且在德行上细心导航。第三是“人品”。把“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学品、师品、人品,也就树立了崇高的师表形象,进而成为学生敬仰、效仿的楷模。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社会道德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不仅要把前人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把前人确定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师只有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关心、爱护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健康更茁壮的成长。而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要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去衡量自己,更要使其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使其成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学生做好每一件事情,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xx年修订)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刘晓明.评好课与师德行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7
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方就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谈一谈自我的点滴感受。
在眼下这个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越来越有点让人寒心了。每当看到新闻某某老师亵渎学生是在是太让人们干到寒心。家长有心送孩子去上学却不想羊入虎口。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好处。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我身上肩负的社会职责。当前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教师自身职责心显得不足。因此,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十分必要。
教师作为广大学生的'启蒙者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和栋梁之才的引导者,就务必具备好的职业技术道德和搞得素质。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里,教师不仅仅代表学校的形象更在必须程度上代表着祖国的素质形象。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必须要具有职业道德规范认识。要做到爱国守法。热爱祖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个性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进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革新潜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透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职责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我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以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仅会激励自我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
更加注意锤炼自我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完美
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用心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以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还有应对日新月异飞速进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主角,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潜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讨"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论述,运用论述,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讨和革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透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师风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一样方式,使教师明确自我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自我在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自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
教师都理应是社会公德的楷模,然而良好师德师风的持续和提高,光靠教师的自觉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制定必须的规范,从制度约束方面来保证提高师德师风措施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师德师风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行为指南,制定出贴合我校实际状况的师德师风规范,对教师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同时,还应出台一套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表彰激励先进模范。
所以我们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构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职业道德氛围人是在环境中存活的,环境对人的价值观构成与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营造有利于高职生职业道德构成的校园环境,务必推进以良好师德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不仅仅要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继续努力,扩大受益幅度,努力减少与其它职业的差距;而且要为学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用心营造健康向上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和职责心,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我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8
从教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新一代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工作作风扎实严谨,善于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领会其实质,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素质。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施教,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工作12年来,我始终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我的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本人身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师德要模范、班级管理要优秀、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时刻感到自我的不足。《校本教研》、《初中数学教与学》、《教学与管理》等理论书籍成为我业余时间的“朋友”。我阅读摘录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博采众家之长,用来不断充实自我,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各学科的示范课、教学论坛,都为我的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的认识也有了提高。另外,各级领导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学习机会,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我的实践活动。用心利用省市县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的业务水平。自我除了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本科学业外,还不断学习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钻研课程的`标准去吃透教材,在把握准教材中心,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写出详细教案。讲课以教学法为指针,用心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坚持“抓中等生、促优秀生、带学困生”的个人原则,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都能有所学,学有所得。作业全批全改,单元考试认真对待,期中期末、中考成绩常名列全校前茅。教书之余与教书同时,精心育人,我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很多名学生都有了光辉的前程。自我也多次荣获中考数学学科优胜奖。在去年的升级考试中我教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又取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提高教的技巧上,为我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在讲授数学课后,开展数学活动课;设置许多课外活动课,调节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多极兴趣,很快养成学生思维基本素质。在教学资料上不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应用资料和练习的功能分段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用多媒体教学,投影片、卡片、课件、模型教具经常使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潜力在教学中经常体现,而且还自制教具进行教学。
用心借鉴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在深入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用心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在最近一年来,我带领数学组对数学导学模式进行探索。使全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在过去的几年里,自我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用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最近一年里我主持开展数学组的教科研工作。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确立了以“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导学”为研究课题,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我校数学组的研究带给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的实施步骤以及相关的课题规划。在实验过程中,踊跃参加课题实验研讨活动,并用心上好课题研讨课、示范课。透过一阶段的实施探索,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有了用心的变化,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明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正在改变,学生的成绩有必须的进步。
精诚培育桃李,今后我会依然无怨无悔地用青春热血洒蓓蕾、育新苗、默默无语地做人梯、苦耕耘。用那坚实的足迹,敬业的精神去铸就师魂,谱写出一名人民教师永不休止的奋斗诗篇!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9
摘 要: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教师的德行如何,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20xx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在此背景下探讨、研究有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对策略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教师的德行如何,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20xx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在此背景下探讨、研究有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也将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决定了教师要负担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首先有更加强烈的示范性。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位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老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职业关系,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良好的师德是一位合格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我们一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因为它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只有整个教师队伍中形成了职业道德修养的氛围,才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修炼环境。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氛围是积极向上的,教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切实履行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毋庸讳言,由于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师之间的思想道德素质差距很大,很多学校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够,抓这项不作的力度和措施也不尽相同,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存在一些问题,尤其表现为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现象。所以,我们要认清现状,把握未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岗位上缺乏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仅把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在教堂上应付了事,得过且过;有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学生成绩如何、表现怎样都与己无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主动纠正与改过;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不安心本职工作,在校外从事商业活动,办各种补习班,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影响校内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教师善于学习,不认真备课,不钻研新教材,上课内容空洞,不能很好地把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补充到中,导致教堂方法落后,缺乏现代教育观念,更不能气氛新的要求。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力,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二、 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因素。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高分,因此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教书上,忽视了老师的另一天职:育人。只重教书而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是某些教师师德的严重缺陷,当教师处理师生关系时,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其影响很大,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我说什么你就得听什么,我教什么你就得学什么”的关系。由此引发了体罚甚至侮辱学生等违反师德的现象。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
2.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学校管理出现盲区,具体表现为:有些学校仍然只注重教学技师,而轻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些学校在教学管理层面上做得尽善尽美,如每周各个年级组、全校都要开会研究决定近期教学情况,但很少有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作具体要求,有时候只搞一些形式化的活动应付检查或填补此项工作的空缺,很少做到像教学管理制度那样有赏有罚;更有甚者,对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不重视,以至于谁来明确负责此项工作都没达成共识,加之上级领导机关也没有相应的明确机构来管理加强师德建设,只是偶尔搞搞活动,作些检查。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违规行为没有经常性地公示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学生缺乏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宣传,树立先进模范。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就务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下面引导教育,树立典型模范,以便产生积极影响,最终达到全员提升的目标。可以通过我们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来教育我们的教师,使他们感同身受。并努力挖掘教师潜在的闪光点,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从而树立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要把学校以往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模范教师筛选出来,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提炼出他们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报纸、广播、校反、标语等强有力的手段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开辟“师德先进人物”专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使广大教职工积极投身到这场“不追风、不夸大”切实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大潮中去。此外,也要通过家长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渠道加强社会各界人士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支持,用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巨大的约束力。
2.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和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建立机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要认真贯彻《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从教行为,道德不合格的教师实行“教师聘任一票否决制”。要大力弘扬师德正气,表彰师德模范教师,对各单位涌现出来的师德模范,积极给予肯定。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把职业道德规范的落实与教师的利益联系起来,一方面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使他们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订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了解职业目标,关心教师的物质并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综上,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成长,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的培养和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我国目前约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而保证教师队伍的与时俱进、保证整个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重中之重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中国教育导刊,20xx(5).
[2]对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xx(6).
[3]谈新课改视野下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20xx(3).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0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素。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重任,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关键词:忠职敬业;为人师表;严中有爱;精通业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本身决定着教师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素,也是教师对学生一片爱心的体现。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又要为人师表,以完美的形象去影响教育学生,从而产生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肩负党和人民交给的重任,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献身教育,忠职敬业
任何行业高尚的职业道德,都来源于一种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教育事业是为祖国培养接班人,为亿万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因此教育事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事业,但是教育工作是平平凡凡、琐琐碎碎、默默无闻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献身教育,要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献身教育,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这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维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自觉地履行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劳累的、繁杂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牢固树立“献身教育,忠职敬业”的思想,要有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青春与生命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不图名利,踏踏实实,忠职敬业,要具有实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甘愿为接班人的培养、为祖国的前途和将来做出贡献。
二、完美形象,为人师表
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传”,人民教师应是表里如一、言传身教,每位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又一主要要求。孔子作为教师,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揭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主要表现。在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学生最相信的是教师,最崇敬的是教师,最依赖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是高大的、完美的、纯洁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无不冲击着他们的心灵,无不指引着他们的行为,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学校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大熔炉,各项工作及生活方面都有一套规章制度,教师务必要经常要求、强调学生严格遵守,对于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教师往往要进行批评教育。对此说来,教师是否考虑到自己要模范遵守呢?比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是否准时到教室进行上课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师就要带头参加劳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学生,才能转化他们的思想,使其行为得到转变,只有教师能正自身,在学习、生活及道德情操等方面作出榜样,那么学生也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不令而行”。教师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文明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行为,完美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
三、热爱学生,严中有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学生都有对爱的本能要求,希望得到爱,当教师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时,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情景和氛围,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心灵互相沟通的桥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片火热的爱心,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就不能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要严慈相继、严中有爱,使学生对自己敬而爱之;热爱学生,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加倍爱护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热爱学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无用之人,而是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其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流畅的、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正确的、完美的实际操作能力;热爱学生,不能忽视德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及法制教育,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勤奋学习,精通业务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教师要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这是关系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与业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精通教材,了解全书的编制意图,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分析教材中哪些是重点,是主要的和本质的论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同时还要查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统领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该精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相互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好相应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质量等起着重要作用。
五、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教师的工作既较多地表现为个人的脑力劳动,但同时也是一种集体的活动,这就要求每个教师既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扬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需要自己刻苦钻研、认真探索、大胆实践,但更需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人民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而且担负着祖国的重任。教师要把“教师职业道德”看作是自己的准则,是自己的行为规范,是自己本职业的要素,应主动地、严格地、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的称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自己的重任。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1
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面就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谈一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在眼下这个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越来越有点让人寒心了。每当看到新闻某某老师亵渎学生是在是太让人们干到寒心。家长有心送孩子去上学却不想羊入虎口。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当前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教师自身责任心显得不足。因此,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十分必要。
教师作为广大学生的启蒙者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和栋梁之才的引导者,就必须具备好的职业技术道德和搞得素质。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里,教师不仅代表学校的形象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祖国的素质形象。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职业道德规范认识。要做到爱国守法。热爱祖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进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革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以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美好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以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还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进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讨"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论述,运用论述,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讨和革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通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师风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同方式,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自己在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自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
教师都理应是社会公德的楷模,然而良好师德师风的保持和提高,光靠教师的自觉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制定一定的规范,从制度约束方面来保证提高师德师风措施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师德师风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行为指南,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师德师风规范,对教师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同时,还应出台一套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表彰激励先进模范。
所以我们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职业道德氛围人是在环境中存活的,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形成与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营造有利于高职生职业道德形成的校园环境,必须推进以良好师德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不仅要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继续努力,扩大受益幅度,努力减少与其它职业的差距;而且要为学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心,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2
【论文摘要】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内化社会文化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社会化的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进步的前提。本文将着重分析贫困小学的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将给学生社会化和社会整合等带来的恶劣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儿童社会化;社会整合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了四次修改,从1997年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改为20xx年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修改后的《规范》虽然减少了条目,但内容得到了充实,新增添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和终身学习等内容。但无论哪一次修改,“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这两条规范都没有大的变动。因为责任是遵守道德规范的根本所在,教师的特殊的职业特点又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教师不专注于培养人,而致力于评职称,调整工资等,学校忽视师德建设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要描述的贫困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上述现象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一些山村地区的中小学的教师在爱岗敬业和仪容仪表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趴在讲台上,无精打采的授课;有的教师上课过程中一直照本宣科,不与学生交流互动,不管课堂纪律。毫无激情的老师不仅无法感染自己,也无法感染学生。学生也心不在焉的趴在课桌上、坐姿懒散、注意力不集中、或聊天,或睡觉。这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甚至,有些教师把鞋拖了,屈膝坐在凳子上上课。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坏的示范作用,很多学生也光脚上课,鞋子乱扔。
2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低水准对小学生社会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只是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在小学生身上发生的社会化主要是初始社会化,它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儿童要学习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对个人今后的整个社会化过程有决定意义。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一些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儿童在人学之后,教师是其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对小学生社会化的有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2.1从文化角度
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吐会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的“贫困文化论”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怀疑权威等等。贫困小学的教师由于贫困而对人生理想淡漠,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负面的“贫困文化”,必然会在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贫困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对学生,特别是对穷人的后代产生影响,代代相传。从长远看,这将更不利于这些贫困小学脱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将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始终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2从小学生人格发展角度
儿童在进入学校以后,学校便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学校和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权威,儿童可能会忤逆家长的意见但害怕敢违反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的形象和态度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缺失,敷衍塞责,衣着不得体,举止不文明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坏的示范作用。这些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特别是有志于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也可能缺乏职业责任感、办事拖拉散漫、不注意个人仪容仪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小学生从小接受的这种对待工作的敷衍态度和较差的精神气质将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譬如,不注重细节、缺乏竞争力等会减少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2.3从社会发展角度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很好的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就不能培养合格的学生,不能培养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长期以往,在日益注重人才竞争的国际社会中,将会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危害社会运行。
3针对贫困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现在全国上下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团结,社会整合。’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公共道德对社会整合能力又有限,因此,行业内的整合是整个社会实现整合的关键。行业的整合建立在遵守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基础之上,教师行业作为影响个人的一生特殊的职业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针对本文分析的贫困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3.1教师加强自身责任意识
小学教师被人们称赞为“社会的园丁”,儿童启蒙教师。小学教师更应该认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意识到该职业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更加配合自己的工作,只有率先做出表率。孔子曾经说过“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如正人何?
3.2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
只有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继续发展。学校应该定期举办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大力开展师德实践活动,如“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师德标兵评选等;强化考核制度,不定期视察,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教育、处分,严重的取消教师资格。同时,提高教师行业的准入标准,许多贫困小学的教师文化水准有待极大改善,很多教师甚至是初中毕业,只会用方言授课。
3.3国家加大对贫困小学的资助
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差距过大会淡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完善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减少教师身兼数职,维持家计的现状,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国家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其实是人力资本的培养,一个国家只有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3
摘 要:"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关键词:教师;爱;情感;学生
"教师爱"与"父母爱"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父母爱"。从爱的发生来讲,"父母爱"产生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爱"则是基于一种人道关怀的首先境界而产生的;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说,"父母爱"则表现为养护性较强,而教师爱则表现为教育性突出;从爱的广度来说,"父母爱"是家庭性的,而"教师爱"则是社会性的。从爱的量上说,"父母爱"只局限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包括众多的学生。可见"教师爱"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性和社会影响的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能够像父母那样对学生施之以爱,又不单纯停留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爱为执教导向。假如一个教师失去了爱的情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没有方向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爱"要做到广泛性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他(她)的爱当然也是爱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个别的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好坏、成绩的高低,而是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对后进生如何产生爱的情感呢?首先,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是产生关心和爱的感情的前提,不善于理解人则很难去关心人,很难对人产生爱的感情,所以我们教师对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师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差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对症下药,差是会变好的。其次要以心换心,也叫"位置互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后进生要以心换心,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也是常常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就会想到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学生出现的过失或错误,应用什么办法、什么态度去教育为好。再次,教师要经常想一想,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时不懂事,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要靠他们去建设。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爱他们。
二、"教师爱"要做到有引导性
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教之以知识,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做到引导,要给学生以温暖、以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师爱"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式的强制和压服。这样过分的爱,不正常的爱,最容易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正确的做法一般是不要伤害学生,要给予尊重,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这样学生才受到激励,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上来。
三、"教师爱"要做到纯洁性,不要偏狭、庸俗
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取私利而爱,都是以相互利用为基础,这都是庸俗的爱。这种爱只能导致执教行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这不仅丧失了"教师爱"的高尚性,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凡是这样的教师都不能教好学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师只有以纯洁的道德情感去爱学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所以"教师爱"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高度责任感去爱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应该是真诚的,而不能有半点的虚伪。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和而严格的,热爱美的事物而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四、"教师爱"要做到严肃性,也就是既爱又严
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只输入爱心,而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随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犯过错误,又想到严格要求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也不是合格的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又严,爱、严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在善于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教师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努力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条件。
(3)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到得体,又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方,严之有恒。也就是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爱与严中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教师爱"与"父母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一个学生要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必须得到这种爱的熏陶,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不仅要有教师的良心去关爱学生,而且还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将来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4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概括起来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教师所要遵循和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一、何为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引导,用自己良好的品质与言行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老师因人而异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形成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和启发学生,把疑问与困难解决在当下,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
二、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作明文规定并经数次修定,新规范从20xx年沿用至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艰难却是不言而喻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师风是学校、区域教育环境的风向标,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人民对教育最大的期盼,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重要体现。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讲,爱国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做到的。但作为一条职业道德规范来说,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国守法”看似容易,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言行却与这条规范背道而驰。比如:一些教师,利用职业和职务(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在工作时间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课堂抽烟,使用移动电话,无所忌惮;衣冠不整,形象邋遢等等。对此,一些教师不以为然,认为全国教师如此之多,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图些小利,偷偷懒,犯点小错,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倘若每一个人都这么想,国家的教育如何发展?祖国繁荣富强如何实现?中国的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由来已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老师。如果教师的德行和学识被社会、家长和学生所唾弃,那国家的繁荣昌盛,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密室 焚之突隙,身为教师,要严以律己,操守职业道德,才不负“人民教师 ” 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不仅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还应做到敬业和乐业。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抱什么样的态度?是把教书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看作一项事业,其中的态度决定了工作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说过:“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制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用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而,我们应该以敬业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
如果说敬业是教师的一种责任状态,那么乐业就是教师的一种境界追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以“不得不”的心态做一件事时,你总会感到烦躁、感到痛苦,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好学生!最后只会煎熬了岁月荒废了事业,耽误了学子。但如果我们是情愿的、喜欢的,就会感到轻松、愉悦。任何职业,当我们以乐业的心态去看待它时,才会产生满足感,教师尤为如此,它能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去面对工作,所以有些老师虽然尽职尽责但总难取得好的效果、很难出现真心笑容就不难明了。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就像湖南电视台《变形记》的孩子们一样,他们需要的只是信任和理解。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担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教育也就有了精彩的理由。
一些老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伤害。近来网络上常报道态度粗鲁甚至是粗野的老师,给整个教育环境造成极坏的影响,看过视频真是让人发指,如果没有监控录像真的无法想象还有多少孩子要被无情的摧残和伤害,这些披着教师美丽外衣的败类真是无法让人原谅。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体系只看成绩而忽略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学生不能依个人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一些天分早早被扼杀,学生学得累学得烦,恶性循环,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想想面对家庭、社会的诸多压力,我们的学生能缺少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吗?没有人愿意被讽刺、侮辱,学生也一样,他们渴望被表扬,而不是被讽刺。《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些话,发人深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可见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关系。一些老师认为,讽刺学生是为了刺激学生,让学生努力学习。但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关爱学生,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的是懂得真善美的活人。”
当今的学校,什么奥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学生刚踏进校门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唯分是好”取而代之,作为最重要的“德”被忽视甚至可有可无。学校、社会、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老师对如何育人概念模糊。教师仅仅为考试而教书,沦为了教书机器,学生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个现状如何改变?这样下去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吗?教育是人才的源泉,我们国人真正要从上到下重视和改革教育,不要让领导重视总成为报道或人民盼望却实现不了愿望。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孔夫子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孔夫子总是身体力行,孔子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认识有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正道的指引者,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中,老师是榜样,教师的行为、气质、谈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比如一些名人、大家对小学老师印象特别深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教师发展不竭的动力
学无止尽,天下何其大,知识何其多,更何况新鲜事物还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那“水”从何来?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有“水”。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有“长流水。”
三、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一个方向,它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为师”的根本在修身。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它不需要刻意去挖掘,而是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教师要做的,除了内省、慎独,更要在教育生涯中完善自我、升华自己,真正变成一个有师德的教师,当回首往昔可以无愧于教育事业的人。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15
【摘 要】近年来家长及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培养基础性素质人才是学生最重要的使命,增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现如今应该将素质教育改革方向转移到职业道德方面来,将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性作为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部分,探究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与现象;手段与措施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院校是培养专业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足的情况,仍需要高校院校提供更有效率的素质教育计划,现代社会中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问题,需要受到高度重视,在高校管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素质教育过程枯燥乏味,导致高校学生对专业素质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我国教育改革希望通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学生学习,这样的素质教育系统优点很多,尤其是能够在上加强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素质教育,另外通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系统,还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老师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管理系统都是有效改革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二、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一)教师职业道德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不能对进行有效的培养。老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在上将大量的知识点交给学生,或木讷的在“照本宣读”,使得老师不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实际的了解,并且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并未认识到这种素质教育方法有问题,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只会导致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既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学习,有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发展,因此,要老师正确认识到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素质教育中引进培养机制,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水平。
(二)由于在职业道德观中不重视加强培养的素质教育手段,导致学生对素质教育学习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刻。在高校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历史中,培养的手段一直没有被实际利用起来,没有受到教师职业道德观的重视,然而在职业道德中实施培养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更能有效对老师的素质教育进行反馈,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于安排之后的素质教育计划,由此可见培养在高校职业道德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之前的素质教育中,培养体系明显受到老师的轻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深刻,对知识的了解也不充分,是造成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观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探究加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水平的手段与措施
在高校教育通过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素质教育学习潜能。我国高校教师本身对关于素质教育的职业道德基础不牢固,需要基础性的职业道德观来带领学习,但是职业道德上灌输式的素质教育方法直接导致高校学生丧失了对素质教育学习的兴趣,所以要引进学生的培养体系。
积极进行高校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尝试,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高校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中,老师应该积极进行培养系统的方法探究与尝试,来完善我国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与体系,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及时根据自己班级的整体素质教育学习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调整素质教育方法,不能够继续使用那种灌输式的素质教育方法,那种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了解素质教育的兴趣,对素质教育学习的效率有负面影响,而且也不能体现出老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注意尝试那些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素质教育的方法,可以将职业道德的.测试代入素质教育中,这样既能够全面带动学生参与到素质教育中,又可以对职业道德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与培养,这需要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密切配合,所以老师要在素质教育中积极尝试新式培养的素质教育方法,为高校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意见。
老师可以通过培养体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道德计划培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班级中存在着不同的学习效果,而培养系统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老师可以通过素质教育来考察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以及其擅长的学习方式,将相似的学生分到一组,并在准备素质教育计划的时候按照不同的组别设计几种素质教育方案,在素质教育阶段,将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带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水平,尤其是那些素质教育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的个性化学生培养体系耗费的备课时间较长,但是素质教育效果却是极为喜人的,为我国的加强引导素质教育,需要得到高校教师及素质教育计划安排中心的重视与考核。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直接被凸现出来,国家也将不断大力扶持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发展,保证学生能够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基础,但是相对的,学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保证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素质也是过硬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能力已经成为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学生一定要注意加强职业道德效果,通过构建学生的培养体系来加强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学习,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学习效果,加强学生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观水平,并为我国教育界的素质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道德的论文06-29
职业道德论文11-02
教师职业道德反思论文07-0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题目06-28
谈教师职业道德论文06-28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论文07-02
幼儿老师职业道德论文06-28
职业道德论文推荐07-02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07-03
职业道德内容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