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

时间:2024-06-17 14:30:37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小故事[精华15篇]

历史小故事1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曾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挂六国相印。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是一个雄辩之士,并经常周游列国求仕,但却一直不为人所赏识。

历史小故事[精华15篇]

  在贫困潦倒之际,他无奈只好返回家乡。他的嫂嫂见到他一副神色枯槁的样子,便对他说:“做普通百姓或去经商,都可以赚到钱来糊口,可你呢?终日游荡,无所事事,难怪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一顿奚落之后,他嫂嫂也不下厨给他做饭吃。

  苏秦受到自家嫂嫂的如此冷眼相看,更加发奋学习,后来终于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哲理点拨:人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时运和命运只能困住凡夫俗子,却困不住适时而变、积极进取的人。

历史小故事2

  尉迟恭造寺

  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面少了个山门。这座不尴不尬的寺院,据说是唐太宗时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时候多灾多病,他老子怕他养不大,就让他拜一个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师父。后来,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听说杭州地方风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顶大的寺院,让他养老。

  唐太宗碍着师父的面子,不好推托,便答应下来。还差大元帅尉迟恭到杭州来,监造这座顶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迟恭到了杭州,两人便商量这座顶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么大。仙林和尚说:“这寺院是皇帝的师父养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迟恭一听火起来:“谁见过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没当大元帅时候,和七八个徒弟做生活,家里打铁的工棚炉房也不过五丈见方!你一个老和尚,除了吃饭、困觉、念经,又不做别样生活,要那么大的地方做啥?给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顶啦。”

  仙林和尚漫天计价,尉迟恭就地还钱,两个人从早晨争到天黑,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请尉迟恭再去商量。尉迟恭到了仙林和尚门口,刚刚跨下马鞍,只听仙林和尚在屋里大喝一声:“圣旨下!”尉迟恭一听圣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头。仙林和尚笃定站在屋里念圣旨,一字一板,拖长声调慢慢来,几十个字的圣旨,足足念了半个时辰,念了一遍又一遍,

  念了一遍又一遍,一直从清早念到响午。尉迟恭是个又黑又粗的大块头,你叫他驰马上阵,三日三夜也不会吃力的;如今却叫他跪着半日不动,真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差点爬都爬不起来了。仙林和尚念罢圣旨,笑嘻嘻地问尉迟恭:“大元帅,这回听清楚了吧?圣旨上讲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顶大的寺院给我养老。顶大的寺院嘛,方圆五里地少得了吗?”

  尉迟恭仍旧摇摇头,说:“圣旨上只讲造一座顶大的寺院,却没有讲要造五里大。我是钦差监造寺院的,说一无二,还是顶多五十丈!”

  两个人又争了一天,还是没有结果。过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请尉迟恭。尉迟恭心想: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尝点味道!就从箱子里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怀中,骑着马去了。他刚在门口下了马,仙林和尚的老办法又用上啦——“圣旨下!”这一回,尉迟恭不慌不忙地走进屋里去,往正中太师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赐如意在此,下跪宣读圣旨!”原来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给尉迟恭的,因为尉迟恭打天下的功劳大,应该让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没料想他会有这一着,只好跪下来,急急忙忙把圣旨念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迟恭说:“慢着,慢着,我耳朵不好,还没听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迟恭还是说没有听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从清早念到夜快边,念得仙林和尚差点断了气。尉迟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让他起来。仙林和尚触了这回霉头,知道自己拗不过尉迟恭,便乖乖地答应只造五十丈方圆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后,尉迟恭骑上乌骓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骑了一头秃驴,“的嗒的嗒”一路追赶上来,一直追到海宁县地界才追上尉迟恭。仙林和尚在后面大喊:“大元帅慢点走呀!还有一桩事要商量哩!”

  尉迟恭勒住乌骓马,问他还有什么事情。仙林和尚说:“大元帅还不曾造山门哩,你倒说说看,天下哪有没山门的寺院呀!”

  尉迟恭想想也是的,就答应再给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补造一个山门。本来,这事情就好了结;可是仙林和尚偏偏节外生枝,说要把山门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迟恭问他:“这又是为什么?”

  仙林和尚煞有介事地说:“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呀?我这仙林寺是大唐开国以来造的头一座寺院。山门造得远些,大唐江山就长久啦!”

  尉迟恭一听又火起来,狠狠唾了仙林和尚一口:“呸!我们汗马功劳打下的大唐江山,难道只有五里路长吗!”

  仙林和尚还当尉迟恭要给他比五里路还多,高兴得差点从秃驴上滚下来。

  尉迟恭跳下马,拿竹节钢鞭在地上画了个十丈见方的圈子,说:“喏,山门就造在这里!”便自顾回京去了。

  这一来,弄得仙林和尚啼笑皆非。他原想拿大唐江山来哄一哄尉迟恭这个老粗,好把山门以内五里路的田地都划归自己;哪知尉迟恭偏要把山门造得更远!海宁杭州隔着一府一县,一个和尚怎能管得这么宽呢,他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直到如今,这座仙林寺还是老样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门却孤零零在造在海宁。

历史小故事3

  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历史小故事4

  周瑜从小精通音乐,宴饮的时候如果陪宴的演奏者弹错了音,即使周瑜喝醉了酒,也能察觉并看向演奏者,提醒演奏者演奏错误。后世也流传了另外的.版本:每次宴会抚琴的歌女们为了让周瑜看她们一眼就尝尝故意弹错。唐代李端的《听筝》中有: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周瑜大人明明是个可以靠颜值吃饭的人,却偏偏要靠才华。

历史小故事5

  傅佩荣

  《庄子·外物》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元君与白龟的故事,最后还让孔子上场做了个评论:

  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神龟啊。”元君说:“有叫余且的渔夫吗?”左右的人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来朝见。”第二天,余且入朝。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龟,直径有五尺长。”元君说:“把你的龟献上来。”

  白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叫人来占卜,卜者说:“杀龟用来占卜,吉利。”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神龟能够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一语。武侠小说中,没有人可以独自对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战术。不论你如何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对付你?若想躲过这样的灾难,显然需要大智巧。

  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

  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啊!”颜不疑就去拜董梧为师,去除骄傲的态度,摒弃享乐,谢绝荣华,三年之后,国人都称赞他。

  以上这段故事中的猴子,确实本领高强,但是奈何万箭齐发,无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吴王最后对颜不疑说的话,显然有警示意味,而颜不疑也立即决定消解自己骄傲的态度,拜师修炼去了。

  古代国家设有卜人,是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的各种复杂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与爻写下卦辞、爻辞,说明其吉凶悔吝。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是归结其原理则是强调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譬如,“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话。修养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其六爻“非吉则利”。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小大之辩

  鲍鹏山

  《逍遥游》一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开篇即给我们说“大”。接下来,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冥灵(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久特闻),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连绵出场,都是大人大物大境界,弄得我们滚滚红尘中的'小人物目眩神迷,妒羡不已。

  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们,也可能是为了让渺小的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群体,与之相对,庄子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小”的人物:蜩与学鸠,狠命一跃才能飞上檀树和榆树树梢;斥鴳,攒足力量拼命一搏也不过飞上数仞之高。朝生暮死的菌,春生夏死的虫,还有,那些因为博取了富贵而自视甚高的人。

  并且,有意思的是,这些“小”东西,无一不沾沾自喜,无一不自以为是地去嘲弄“大”。

  于是,庄子感叹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就是小大之辩啊!

  文章写到这个层次,很心灵鸡汤。但庄子显然不是鸡汤大厨。因为我们知道,在庄子的观念里,世界上没有小大之别,他“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他“‘不谴是非’‘外死生’‘无终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在《齐物论》里,他甚至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他的意识里,哪里又有什么“小大之辩”呢?

  可是,他在此明白地说了“此小大之辩也”,还明白地说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小东西”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小”的: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开口即是赫然的“我”字,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大鹏:我如此,他何必如彼?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还是“我”,我在此,他何必在彼?更可笑的是,甚至把自己在蓬蒿之间的飞翔当作飞翔的极致。

  再看《秋水》篇中的河伯。秋水时至之时,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还是斤斤于一“己”之在。与斥鴳相似,它也以为天下的境界都在它的河里。

  问题是,一只鸟在飞翔,但飞翔不在一只鸟那里;蓬蒿之间是空间,但空间不在蓬蒿之间;河里是水,但水不在一条河里;天地之间有井,但天地不在一口井里。

  蜩啊学鸠啊斥鴳啊河伯啊,你们小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你们张口闭口即是我如何我如何天下之大唯我独在!何时你们才可以“吾丧我”?

  一个牙签,我们不会嘲笑它的小,人们用它剔牙时我们也不会笑。但是——当我们看到某人手执一根牙签,和手执大刀长矛的人对峙时,我们会掩口胡卢而笑。

  我们是在笑那个使用牙签的人。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秋水》)这不是嘲笑管锥,是在嘲笑我们使用管锥的方式:管锥不能用于囊括天地。

  所以,庄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在嘲笑用有限的“小”去判断无限的世界,嘲笑的不是“小之体”,而是“小之用”。庄子不会嘲笑我们知识的有限,但当他看到我们拿自己有限的知识去判别世界时,如同看到一个人拿着牙签自信地走上战场——庄子仁慈,他一定是无法忍住,才笑出声来的。

  我们的错误,不是由于我们的无知,而是源于我们的已知;让我们迷失方向的,不是我们不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让我们失败的,不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东西,而是那些被我们当成成功法宝坚执不放的东西。

  绊倒我们的,不是地面上“无”的东西,而是那些“有”的东西。

历史小故事6

  明末南京曲院名妓董小宛,可以说是个有相当水平的戏曲演员。当时南京妓家有“朱(珠)市”妓和“曲院”妓之分,朱市妓身份较低,“曲中羞与为伍”;曲院妓即所谓“倡兼优”者,擅于戏曲演唱,其中艺术水平较高者即为“名妓”。明末张岱《陶庵梦忆》“过剑门”一则记载:“南曲中妓,以串戏为韵事,性命以之。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以戏名”。董白即董小宛。董小宛后嫁给“明季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襄(辟疆)为妾。冒襄对戏曲也有特殊喜好,蓄有一个规模不算太小的家班,常教歌僮排演新剧。吴梅村有诗“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描写他们的相得之状。

  清末开始流行小宛入清宫为顺治帝所宠幸的传说和戏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这位名妓的个人命运,而且还涉及到满汉民族矛盾问题,故能长期引起人们的关心。一般剧中所谓小宛入宫是由洪承畴挟仇报复,当系编剧之虚构;但据近人刘成禺《世载堂诗》所称,近代训诂学家和文学家黄侃(季风)在大学讲授清史时,曾说“小宛入宫,实顾亭林主谋,有献西施沼吴之意”,而且“称获确证”,可又“匿不示人”。因而也无法确定其可靠性,只能姑存一说。后来,孟森(心史)、冒广生等都力辩小宛入宫之妄,因为顺治帝比董小宛要小14岁。

  然而,证明了董鄂妃不是董小宛,并不能同时解决董小宛下落的疑问。这个疑问不单单是后人出于对吴梅村的那些与董氏有关的“朦胧诗”的猜度。张明弼的《冒姬董小宛传》也同样使人感到迷惑。张明弼与冒襄、陈则梁等“四五人,刑牲称雁序于旧都”,是在南京义结金兰的兄弟。他对于董小宛嫁给冒襄之前的遭遇,嫁后的种种生活细节,知道得都很详细。文中的描写也很具体和动人;唯独对她的疾病与死亡只有轻描淡写的五个字:“以劳瘁病卒”,而且特别申明:“其致病之由,与久病之状,并隐微难悉”。

  既曰“久病”,以张明弼的盟兄弟身份不应一概不知;既若不知,尽可不写,何必来这么两句!故而罗瘿公日:“非不得已,何至言其致病之由与久病之状隐微难言!”(《宾退随笔》)而且张明弼似乎还有意无意地引导读者与冒襄自己的文字联系起来:“详辟疆忆语哀辞中”。其实《影梅庵忆语》和“哀辞”中对小宛久病之状也同样一笔带过,最为不详。结果弄得疑团越来越大。而所有持董小宛确病死于如皋的研究者,对这个疑团都未能作出针对性的解释。其实,吴梅村的诗也并不是每句都朦胧得不可理解的。比如“手把定情金盒子,九原相见尚低头”(《古意》),且不管下句究竟是指小宛失节自愧于冒襄,还是吴梅村自责有负于朱明王朝;上句的.“金盒子”按传统的修辞方法用以象征爱情是无疑的。那么《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之七“钿盒金钗浑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似乎可以理解为由于高杰的乱兵以及由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引起的兵匪相杂,使小宛和冒襄之间的情爱不得不“抛却”了。为避祸乱,冒襄曾挈家至浙江盐官(今海宁县)投奔盟兄弟陈则梁,途中多次遭险;后来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归”。鬼妾是谁呢?有人查出冒襄之妾除小宛而外,蔡氏、金氏、吴氏均娶于离乱之后,一同逃难之妾只能是董氏。《影梅庵忆语》中也有一段着重写了“秦溪蒙难”之状:“遇大兵,杀掠奇惨”,“姬之惊悸瘁阇,至矣尽矣”。要不是有什么奇祸落到了小宛头上,不至于使一路上始终比较镇静多智的她惊悸如此。有的研究者认为,也许董小宛就是此时落在乱军匪徒手中,受辱而亡或下落不明,故有秦海不归句。

  若此说能够成立,在《影梅庵忆语》中似乎也可找到多处暗示。清末民初“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衍(石遗)就曾指出《忆语》结尾处“姬曰,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是有所含意的(《石遗室诗话》)。而且文中又反复渲染小宛为救冒氏老小不惜自己落入乱军之手的决心。吴梅村《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引文”也说到“高无赖争地称兵,奔迸流离”则,董氏表示“苟君家免乎,勿复相顾,宁吾身死耳”。这和《忆语》也可相互参证。

  若此说能够成立,小宛的悲剧对世代官宦望族的冒家来说,是会感到不光彩的,公开的说法自然的病故,而外人对病状也自然“难悉”了。至于冒襄异母弟冒褒在陈迦陵《妇人集》中关于董氏的记载之后注明“姬后夭”,冒襄“哀辞”中说“安香魂于南阡”,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现如皋城南中学南面,龙游河边彭家荡旧时确实有个董小宛墓。笔者至如皋调查与冒襄有关的戏曲史料时,在冒襄别业水绘园中听得一位高龄的张老先生说,发掘董小宛墓时,穴中随葬之物有之,却不见骨殖,言之凿凿。

  若董小宛既未献入清宫,又未没于兵,上面一些诗文中的疑团怎么解释?她的骨殖又到哪里去了呢?

历史小故事7

  解释

  主要的意思是说背着荆条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给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历史小故事8

  空前绝后

  【解释】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相近词】绝无仅有、亘古未有、史无前例

  【相反词】比比皆是

  【成语故事】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所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善于画山水人物,传说他画龙点睛。唐朝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与书法于一身,让人叫绝。后人说顾恺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吴道子则是空前绝后。

历史小故事9

  古时候有一个叫王婆的,以酿酒为生。

  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后来,道士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了之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简生命的需求,不沉溺于各种欲望而不能自拔,才能获取人生真正的幸福。

历史小故事10

  祖冲之(公元429—500),字文远,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代南朝杰出的科学家,原籍是范阳郡遒县(今河北莱源县),因战乱,他的祖先迁居江南。公元429年,祖冲之诞生在南方宋朝一个士大夫的家庭。这家有几代研究历法,祖父掌管土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所以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他少年时代就开始钻研古代的经典。思想机敏。勇于创新,勤奋地学习,对各种事物敢于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并且勤于实践。他搜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与文献资料,并经常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就象自己说的那样;“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军筹策”。由于他既崇尚抽象的理论,又注重理论的应用,突破了天命论、神秘主义的桎梏,敢于实践,勇于改革,因此在当时劳动人民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特别是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曾经长期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作为历法来计算阴历。祖冲之经过仔细推算和研究,发现这种历法虽然可以使两种(阴历和阳历)天数大致相符,但还不够精确,过了二百年就会相差一天。因此,他决心打破传统观念改革闰法。总结了前人经验,经反复实验,科学计算,改为第三百九十一年中有一百四十四个闰年。这样就相当精确了。他在一文历法中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在历法计算中第一次应用了岁差,即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五周,不可能完全回到上一年的冬至点的现象。他算出了岁差为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后退一度(一度等于60分),并在他的《大明历》中加以应用。虽然尚不够准确,但这在天文学史上却是一个空前的创举。为了使历法更精确,他还算出交点月,即月亮连续两次经过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是27。21223日,这与现代测得的21。21222日极相近似。这为准确地算日食月食妇生的时间创造了条件。

  在上述基础上,他制成了当时最科学的历法——《大明历》。那时他才三十三岁,公元462年,他把《大明历》交给朝廷,请求予以颁行。但遭到以贵族官僚戴法兴为首的坚决反对。戴法兴是一个很有权势的人物,又稍稍懂一点历史,但思想非常保守,戴硬说太阳转动一周(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有快有慢,没有规律。祖冲之反驳说:“太阳的转动是有一眯规律的,这是有事实根据的”。戴又说:“日月星辰的快慢变化,凡人是测算不出的”。祖冲之说“这些变化并不神秘,只要人们进行精密的观测和细致的推算,是完全可以算出来的。事实上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把戴批驳得哑口无言,祖冲之终于击败了保守势力,取取得最后胜利,然而直到他死后十年在他儿子祖恒再三推荐下,新历法才在公元510年被正式采用。

  祖冲之在数学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圆周率的研究上,做出了在数学史具有深远影响的巨磊贡献。古代最早求得的圆周率是“3”,西汉末年刘又得到3。1547的'圆周率值。东汉的张衡算出3。1622的值,到了三国末年,数学家刘徽创造了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方法,得出3。141024的值。祖冲之地吸收了其中一些有的东西,又不为前人结论束缚,经过自己的精密测算,算出圆周率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以22/7和355/113作为用分数表示圆周率的疏率和密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最精确的圆周率,欧洲人奥托和安托尼兹直到公元1573年,才先后求出这个数值。实际上早在他们一千一百多年前,祖冲之就得到这个数值了,因而,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主张称名为“祖率”。

  祖冲之在推算圆周率时,对九位数的大数目,需要反复进行包括加减乘除与开方等方法的运算五百三十次以上。而且当时他还是用筹码(小竹棍)来计算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后来,祖冲之把数学上的研究成果写成一本书,叫做“缀术”,内容很丰富,可惜早已失传了。

  除了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外,在他五十岁那年,曾经仿制成功一辆指南车,这车子不管怎么转动,车上木人的手总是指着南方。他又看到群众用人力磨数值非常吃力,于是开动脑筋,反复实验,制成了水碓磨。同时还制造成功一种“千里船”,经过试验,日行百余里。此外,他还懂得音乐,注过多种经典。因而祖冲之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杰出而又博学多才的一位科学家。

  祖恒是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月已无可考。他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数学家,曾在公元504年、509年和510年三次上书建议采用祖冲之的《大明历》,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祖恒的主要工作是修补编辑祖冲之的《缀术》。

  祖恒推导球体积公式的方法非常巧妙,其理论依据是这样一条被他当作“公理”使用的命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其中“幂”是截面积,“势”是立体的高。把这命题翻译成现代汉文并写得详细一点就是:“界于二平行平面之间的确良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这二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命题在国外通常称为“卡瓦列利原理”或“卡瓦列利定理”。卡瓦列利(1598—1647)是意大利米兰人,伽利略的学生,波伦拿大学教授,为十七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这定理是他于1635年在波伦拿出版的名著《连续不可分几何》一书中提出的,但却比祖恒迟了1100多年。

历史小故事11

  齐庄公要到郊外去打猎,正准备上马车,发现车轮前有一只虫子举起前臂,要同车轮搏斗。

  “这是什么虫呀?”齐庄公问赶车人。

  赶车人回答说:“这种虫叫螳螂,它总以为自汉芾骱Γ恢狼敖恢篮笸耍衷谝德植罚媸遣蛔粤苛Α”说完准备赶车前进,把那只螳螂轧死。

  “慢着!”齐庄公制止了赶车人,“这虫子是个勇士啊!如果它是个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就命令把车子退回去,给那只螳螂让路。

  后来,齐国的士兵们听说了这件事,就议论说:“国王连勇敢的虫子都那么尊重,更何况勇敢的`人了。”从那以后,齐国的士兵打起仗来,都勇猛无比。

  哲理点拨:要影响别人,行动比说教更有效。

历史小故事12

  数学史家把0称作“哥伦布鸡蛋”,这不仅是因为0的形状像鸡蛋,其中还含有深刻的哲理。凡事都是开创时困难,有人开了端,仿效是很容易的。0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发明之前,谁都想不到,一旦有了它,人人都会用简单的方法来记数。

  我们知道,零不仅表示一无所有,它还有以下的一些意义;在位值制记数法中,零表示“空位”,同时起到指示数码所在位置的作用,如304中的0表示十位上没有数;零本身还是一个数,可以同其他的数一起参与运算;零是标度的起点或分界,如每天的时间从0时开始。

  在古代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零号已起到现今位值制中0号的作用,它一方面表示零位,另一方面也指明数码的位置。然而他们还没有把零看作一个数,也没有将它和“一无所有”这一概念联系起来。

  印度人对零的最大贡献是承认它是一个数,而不仅仅是空位或一无所有。婆罗摩笈多对零的运算有较完整的叙述:“负数减去零是负数,正数减去零是正数,零减去零什么也没有;零乘负数、正数或零都是零。……零除以零是空无一物,正数或负数除以零是一个以零为分母的分数”。每一个学过除法的人都知道,零不可以作除数,因为如果a≠0而b=0,那就不可能存在一个C使得bc=a。这个道理尽人皆知,但在得到正确结论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我国自古以来就用算筹来记数,早就用算筹来记数,用的'是10进位值制。巴比伦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进制。印度到公元595年才在碑文上有明确的10进位值制的记数法。位值制必须有表示零的办法。起初,中国使用空格来表示零,后来以○表示零,后来印度的0就传入了中国。

  在我们眼里,零的存在是那么自然、简洁,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零,却也有这么一段颇不简单的历史。

历史小故事13

  A college education is out of reach for most state and federal prisoners. California's San Quentin is one of the few prisons in the country that offers college-level courses.

  Jody Lewen has run the facility's college program for over a decade and she's the reason that the Prison University Project exists today.

  When Lewen joined San Quentin' s college program in 1999 as a volunteer instructor, it was run by a small volunteer staff with no budget. At that time, she was a graduate student, with plans to return to academic research. But a year later, when the part-time director suddenly quit, Lewen found herself in charge.

  "I thought for a long time it was just temporary and that somebody else was going to keep the program running," she says. "But once I started doing the work and got more deeply involved, I also began to see the potential the program had. And I started to think more and more about what this program could become. There was nobody else to run it. And I thought it would just be one of those failures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if I let it fold."

  Under Lewen's leadership, the Prison University Project has expanded, now offering 20 classes in English, math,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and Spanish. Three hundred inmates enroll every semester, earning college credits which can lead to an associate of arts degree. Lewen has recruited more than 150 volunteer teache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near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e says attracting teachers is not difficult, although some of the new instructors are nervous their first time at San Quentin.

  "When I talk to people about this work, very often they assume that the students are very aggresive and very difficult, all the stereotypes people have in their minds about people who are incarcerated." says Lewen. "They assume they're a lot of troublemakers and are goofing off and they don't want to do their work. That stereotyp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ality."

  Sook young Lee teaches a class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 She finds her students are curious and engaged. "I'm super surprised at how nice the students are. Most of the times, students are extremely respectful. way more motivated tha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ndergrads," says Lee. "It's always a pleasure for the teachers when the students are not taking learning for granted."

  Charles Spence is serving a life sentence in San Quentin and has a few more courses left to finish his associate's degree. "This experience really has changed my life. It's given me a lot of tools on how to express myself," says Spence. "This program is really rare in the prison setting, so I'm really lucky. AII of the guys feel the same. We're really lucky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et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way the economy is now. The odds are stacked against us when we get out, being convicted felons. This actually gives us a lot of hope and hopefully will help us succeed when we walk out the door."

  So far, 100 San Quentin prisoners have graduated with associate's degrees and many more have continued their college studies after releas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ore education a prisoner has. the less likely he is to return to prison. Lewen says the recidivism5 rate among prisoners with college degrees is less than 10 percent.

  "I remember one student saying to me. 'This college program is the best drug treatment program in the world.' And it was interesting because at first I really didn't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says Lewen. "And he was just saying 'This program gives you hope and to stay clean and to live a healthy life, you need to have hope.'"

  The Prison University Project survives on donations and foundation grants and receives no government funding. Lewen would like to see college programs in every prison but without government support, it's not likely to happen any time soon. In the meantime, there's a long waiting list of San Quentin prisoners who want to enroll in the college program. 80me day, Lewen hopes to expand her program, making a college education available for most of the 5,500 prisoners currently housed at San Quentin.

历史小故事14

  从前,有一个皇帝,这是一个朝代末年,这个皇帝不想被别人打败,他就逃哇逃,逃到了一片森林里,他看到了一块石头,石头上的蚂蚁爬成了7个字“皇帝必死在此处”。(其实这是敌人刻上字后倒上蜂蜜,蚂蚁来吃蜜形成的。)这个皇帝当年有点迷信,他想:蚂蚁都排成这样的`字,我今天肯定要死在这里了,他就拿起手中的剑自杀了。

历史小故事15

  悼公之治

  晋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晋襄公的小儿子,尽管襄公平时很宠爱他,但是他最终没能继承王位,号称桓叔。桓叔生下了惠伯谈,谈生下了悼公周。悼公即位时只有十四岁,但是他却显示出了与自己的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智慧。不久,悼公就下令全国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没能即位为君,他们避难到周京,客死在那里。我深知自己与先君的血缘关系疏远,没有希望即位。可是如今诸位大臣没有忘记文公、襄公的恩德,拥立桓叔的后代。我承蒙列祖列宗以及大臣们的爱护,得以主持晋国的宗庙祭祀,怎敢不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呢?诸位大臣应该全力辅佐我才是啊。”接着,悼公便开始清理门户,驱逐了七个不尽臣职的大臣,重修祖宗的旧业,施德惠于百姓,抚恤、重用文公时期功臣的后代。这年秋天,晋国攻打郑国,取得胜利,并且乘胜进攻到陈国。

  悼公三年,晋国会合诸侯,悼公询问群臣可以重用的人选。大臣祁奚推举了解狐,悼公感到很不理解,因为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祁奚就解释说:“大王只是让我推荐有才能的人,我没有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悼公再问其他的人选,祁奚又荐举自己的儿子祁午。君子得知此事,评论说:“祁奚的为人可以说是不偏不私了!推举外人不避弃仇敌,荐举内亲不埋没儿子。”正当会集诸侯的时候,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了军阵,大臣魏绛便依法处死了为杨干驾车的从者。杨干向悼公哭诉,悼公发怒,但是经过臣下的解说,悼公认识到了魏绛的贤能,任命他主持政务,后来又派他去安抚戎族,结果国家政治清明、戎族大为亲附。悼公赏赐给魏绛乐队,以此昭明他的功勋。

  后来,秦晋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悼公派遣六卿率领各路诸侯大举攻打秦国。晋国的大军渡过了泾水,大败秦军,深入秦境很远才班师回朝。一年以后,悼公向贤者师旷询问治国的道理,在师旷的建议下,悼公树立了以仁义为根本的治国方法,晋国的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正当悼公打算大展才华、富强晋国的时候,悼公却意外地英年早逝了。晋国的复兴之路也就因此中断了。

【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小故事07-27

历史小故事11-13

历史小故事05-12

历史小故事(精选)05-25

历史小故事集合05-22

历史小故事[集合]06-05

【热】历史小故事07-19

(荐)历史小故事05-25

历史小故事(优选)10-07

[优]历史小故事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