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芽的种类,描述枝芽的基本结构和发育过程。(重点)
2、了解木本植物的茎的大致结构。(重点)
3、了解顶芽和侧芽的关系,理解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主要说明茎是由芽发育成的。首先从芽的种类入手,使学生对芽的位置、外观及发育的方向有常识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重点探究枝芽的内部结构和发育结果。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小心地将枝芽剖开,结合教材上的模式图认识各个部分,使学生理解枝芽就是未发育的枝条。然后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顶芽和侧芽发育的相关性的具体利用。
三、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解剖刀、解剖盘、枝芽等试验用具。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
1、根的形态和根的组成是什么?
2、根尖指的是哪一部分,根尖有哪四个区组成,并说出各区域的细胞特点及功能?
3、根有哪些功能?
学生回忆,抢答,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多媒体视频展示“冬日萧瑟的植物、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初春各种植物竞相吐蕊争艳、发芽返青的怡人景象。花的盛开,枝叶的展放,他们的出现都与谁的发育有关系?我们这就一起来学和它有关的知识。.
生认真观看视频,根据老师的提示,引入本课的课题
利用视频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自然提出问题引入本节的课题,同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美好的生活。
自主学习
引导探究
5分钟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8分钟
一、芽的类型和结构
同学们,请阅读教材第33页内容,认识芽的两种分类情形:
多媒体出示各式各样芽的图片:
1、大家看这个枝条上有许多芽,它们的位置不同,有的芽位于枝条的顶端,有的位于枝条的侧面。如果我们按照芽的位置给它分类,你认为可以分哪几类?
2、如果按芽的性质和构造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将来分别发育成什么?3、小结: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
⑴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顶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的顶端;侧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侧面的叶腋处。
(2)按照芽将来发育结果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过渡:枝芽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动起手来,一起来探索吧!
1、讲述实验的注意事项:
(1)、使用解剖刀要注意安全。
(2)、纵切枝芽时,不要切偏,将芽在中央进行纵剖。
(3)、对照多媒体出示枝芽的图片,分清各部分名称。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枝芽结构图。
师生共同总结:枝芽由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轴、芽原基组成。
引导讨论:是不是枝芽、花芽和混合芽都具备这些特点呢?你能区分吗?
小结:枝芽的芽体顶端尖,基部较粗;花芽的芽体顶端钝圆,基部较细,内部具有花部原基;混合芽的芽体肥大,顶端钝圆,内部有叶原基和花部原基。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教材第33页内容,并自主完成填空部分。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总结。
请个别学生进行指图的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利用自己的观察结果将枝芽的结构画出来。
学生自学教材34-35页了解花芽和枝芽的区别指名回答
学生小结
利用图片让学生总结出芽的类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能力。对照图片指出相对应的结构名称,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更牢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解剖枝芽了解枝芽的结构,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指导多名学生根据图示说出部分的名称,强化知识的学习。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2分钟
二、芽的生长发育
过渡: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枝芽的就够分为五部分,大家知道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枝芽有这样的结构,它有什么功能呢?
1、结合图示,讨论枝芽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谁能把老师出示的两幅图片联系起来?3、如果你认为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过来帮助修改。
小结:枝芽的中间部分是芽轴,芽轴顶端的结构是生长点,生长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的芽结构。芽轴四周生有幼叶,幼叶展放后形成新的叶。生长点外侧的几个突起是叶原基,叶原基逐渐发育成幼叶。幼叶与芽轴之间的小突起是芽原基,芽原基能够发育成侧芽。芽轴的生长使茎不断伸长。花芽的花部原基逐步发育成雌蕊、雄蕊以及其他结构。混合芽的花部原基和叶原基分别发育成花和叶。
展示: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对棉花进行打杈。可以是棉花多生侧枝多开花多结果。让学生了解顶端优势的原因。
提出问题:“某些种类的蔬菜和花卉,在生长期间,常常要进行“打顶”(摘除顶芽)”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过渡:同学们,有些植物的茎非常细长,有些木本植物的茎很粗壮,你们知道这些木本植物的茎是为什么增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吧。
1、出示图片,找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并说出各自的功能。
2、绿叶在光合作用的作用下产生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怎样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呢?
3、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把两幅图连起来,并请同学修改。
小组讨论
交流反馈
教师指名回答学生读图分析并指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树皮内层为韧皮部,分布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有分裂增生能力,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髓:储存营养物质。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交流,最后共同得出结论。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播放几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去观察,找到生活中的顶端优势,理解顶芽的生长影响侧芽,从而体会利用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利用多媒体出示茎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增加学生的理解。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7分钟
同学们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你们来帮助老师释疑吧。
出示题目:剥去树皮枝条上的果实和未剥去树皮枝条上的果实相比,是长大了、长小了还是根本不生长?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彩,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自己。
学组织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发言。(重点解释原因)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每人一句话说一知识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反馈训练针对性强,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
A类:(知识目标①)1、芽按着生位置分和;按芽的性质和构造分、和。
2、(知识目标②)枝芽的结构与发育:
①生长点:能产生新的;②将来发育成叶;
③发育成叶;
④发育成茎;
⑤发育成侧芽。
B类:3、果农用斧的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树干的韧皮部受轻伤,所结的果实反而会更大的原因是()(知识目标④)
A、促使激素更多地运送到果实,刺激果实生长
B、阻断部分有机物向下运输,使有机物更多的输送到果实中。
C、刺激树干产生更多的激素,刺激果实的生长。
D、使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更多地运送到果实中,促使果实的生长发育
4、我国南方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初钻出地面的竹笋与长成后的竹子同样粗细,这说明竹茎的结构中没有()
A、韧皮部B、形成层
C、木质部D、髓
C类:(1)填写各部分名称:(知识目标①②)A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A的作用是使________不断伸长,D伸长成为________,E发育成__________。
(3)B逐渐发育成________,在芽生长展放后,会发育成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枝芽将来能够发育成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并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生物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的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三、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五、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
六、课时分配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活动建议:
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案: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明确什么是调查及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实例)
二、实地调查
活动建议: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注意爱护农田,有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方案: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地点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爱护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1、把握瞩查方法的准确运用
2、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3、寓学生的情感教育于实践之中
4、促进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三、整理统计
活动建议:
各组同学共同整
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方案: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整理要规范
四、展示、交流
调查报告
活动建议:
1、调查报告交流会。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调查报告展示会。各组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学互相观察,并从中吸取经验
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
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五、布置课下内容
活动建议: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登
2、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的健康及发育状况
3、课后各组整理照片,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1、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2、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1、明确调查方法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2、关注个人的健康状况
生物教学设计4
复习目标①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本章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能力目标: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与思考,调查和技能训练),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物具有一系列的生命特征,进一步加强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与学生一起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好调查表格(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些生物适于环境的特点。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进行复习。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预计给学生30分钟的时间)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在自然中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感受生物的勃勃生机。提出问题:“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就让我们尽情的呼吸洁净、清新的空气,尽情的放松自己,尽情的感受自然,在这优美的环境中,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仔细辨认在植物园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在观察时请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辨认!②注意做好观察纪录。③请注意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生物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特点(如茎、叶)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此处为下一章做好铺垫)”(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二、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学生休息,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以“击鼓传花”的方式来回忆生物的基本特征,花到谁手,谁就说出一个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需要营养;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呼吸。在游戏中完成单调的复习回忆过程。学生回忆做过的调查以及刚刚完成的第二次调查,并交流调查表格的最佳设计方案,对于2片相似的树叶,应该会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亲自进行调查也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畅所欲言:松树的叶子细长如针适合干旱环境、莲的叶子宽大适于水生,等等。教师主要起鼓励、协调的作用。(让学生从以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巩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教师启发:通过这一章的学习,除了获得许多知识外,你是否获得了一些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技能呢?同学们,请问我刚才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你们谁能告诉我一点你的看法?很好,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那么生物与环境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将系统的学习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三、通过对sars病毒的分析,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
是由sars病毒引起的。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通过平时视听获得的感性知识,结合第一章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sars病毒是生物的原因。例如,生物有一定的寿命,sars病毒可以存活一定的时间;生物能繁殖,sars病毒在人体内可以增殖;等等。同学们,去冬今春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是由什么引起的?很好,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sars病毒是生物吗?如果是,请你说出它具有哪些生命特征?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四、小结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说出来,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对环境的珍视,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这一章我们先告一段落了,那么学完这一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吗?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有多少可爱的生物呀,就让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创我们的美好家园吧!
五、反思反思这节课是否达到了我们第一章要求达到的目标。这节课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自然,使学生亲自感受大自然,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自然而然的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知识的引入,拓展了学生已有知识。利用小游戏,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复习有关知识,加深了同学间的交流、帮助。通过这节课增强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准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见P2。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三)生物的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和粪便获取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小叶片下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四、小结: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哪些特征?
五、课堂巩固:P6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了(B)
A.生物能生长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生物吗?
不属于,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计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学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弄明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效果较好。
生物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由于学生在生物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对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也掌握得比较清楚,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尝试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并能付诸于实践,完成果酒和果醋制作并掌握基本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先请学生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体会探索过程,认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三、具体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生活中的现象
导学
主动探索,设计实验。
成果的展示及分析与评价结果
课题延伸
加工信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设问:1.“欣赏有很多方式,品华东庄园,体会人生魅力……”这是一则推销葡萄酒的广告词,美酒飘香,韵味十足。你知道这样的美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吗?
2.酸度较低的果醋是一种新兴的饮料,适量饮用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美容养颜等,在享用它们的.同时,你想知道果醋是怎样酿造出来的吗?
介绍1、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展示幻灯片)请学生了解酵母菌的形态和生活场所。
2、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2H5OH+O2→CH3COOH+ H2O
1、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
2、分小组探讨发酵装置的设计。讨论书本所列两位同学所使用的发酵装置,看他们的方法有哪些可取之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讨论并设计本小组的发酵装置。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对学生的操作提出几点提示。
1)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并处理?
2)如何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3)怎样控制好发酵的条件?
注意提醒学生每天观察发酵液,看看发酵液会发生什么变化。
发酵7~8天后
1、观察发酵液的色、香、味。
2、尝一尝,说说心中的感受。
3、小组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包括①、在制作过程中,发酵液有哪些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发酵后多少天?你能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吗?
②、如何证实葡萄汁转化成葡萄酒是由于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有什么简易方法可以证明葡萄酒醋中有醋酸生成?
③、你制作的葡萄酒与葡萄醋口味如何?下次制作,有什么改进的方法?
果汁发酵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1、为提高果酒品质,也可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如何获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呢?
2、如何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
思考并鼓励学生去探究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方法。
了解果酒、果醋的制作方法。
明确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验装置和过程。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教学设计
掌握对实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了解检验酒精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基础知识,为接下来的实验开展打下良好的铺垫。
使学生认同科学研究成功的要素──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及技术手段的支持。
培养学生摸索发酵条件的意识,体会探索过程。
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
通过对实验成果的展示,不单巩固了课堂知识,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引起学生学习与动手实践的乐趣。
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科内知识。
四、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及对策
本课题是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的第一个教学内容,从这个实验开始,引领学生进入生物科技的新境界。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规范实验的程序,又要充分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 ;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 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
生物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北京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人、动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节以讲解和比较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为主。教材中分别以家蚕和蝗虫为例,介绍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资料,对常见的其它昆虫的生长发育类型进行分类、总结。同时比较昆虫、两栖动物、人类和绿色开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点,课上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与多学科的密切。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描述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尝试在基于本学科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三、教学重点
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所学,对常见昆虫的生殖发育进行分类;并尝试与多学科内容建立联系。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七、课后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
二、作者:
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据说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精彩章节。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现在,同学们先仔细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当然,在阅读时首先要疏通生字:
1、 字词注音:
鳟(zūn)鱼 蚁冢(zhǒng) 苜蓿(mù xu) 鲱(fēi)鱼 蹩(béi)脚
2、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论文,那说明文一般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升华主题吧,那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紧跟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写的是什么?
学生:(医学家举行年会的情景)
教师:他是怎样描述的呢?他把他们比喻成了什么?
学生:(群居性昆虫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教师:作者开篇把人类比作是蚂蚁,由人类社会的的活动情景联想到了生物社会的活动,引出了所要探讨的话题。
再看一下第二段,写的是什么?
学生:(传统生物学界的看法:“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物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是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教师:那他们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呢?
学生:(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教师:那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的呢?我们可以从哪一句话看出?
学生:(“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以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正好形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3、现在,请同学们总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完成,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全文主体部分探究:
1、接下来快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安排趣味性讨论:根据课文,分小组讨论,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学们可以尽量的发挥想象。
设置预案如下: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五、拓展探究:
1、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还举了几个例子,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据这种情形,在建造蚁穴的时候,它们可以做到先筑墙,然后再盖顶,碰到障碍时,会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白蚁更是奇特,它们在建造美丽的拱券的时候,往往利用群体力量,像艺术家一样地完成任务。蜜蜂觅食跳舞。)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实人类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我们人类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
5、最后,作者以科研为例,引用了权威人士的观点,再一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希望科学研究能有多一点的交流。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了解地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二是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学习过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也会在生活中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资料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在拓展环节中,要求学生课后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总结学习成果。
二、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学习过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学生也会在生活中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3.与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
4.了解自然之妙,感受生命之坚强,形成自然敬畏之心。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昼夜和四季对生物的.影响,感受自然的力量。
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感受自然之奇妙。
五、材料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质资料、小组展示板等。
教师准备:思维导图板贴、教学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测含羞草叶片闭合的原因。
2.昼夜对其他生物有影响吗?
3.一年四季中,生物有什么不同的行为表现?
4.昼夜和四季交替,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二)制作信息展示板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填写“已知”信息。
2.教师提供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多层次途径,获取更多信息,填写“新获得”的信息。
3.完成信息展示板,为资源共享做准备。
(三)分享信息,展示研讨
1.学生参观其他组分享的信息,达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参观的同时,选出三条最奇妙的信息。
2.对认为最奇妙的信息进行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赞叹自然之奇,万物之妙。
3.提出疑问,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反向思考,如果生物不这样做,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了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四)思维导图
回顾本节课及单元学习内容,形成思维导图。
(五)全课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老师带领几位同学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气息。
2、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冬天的萧零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请学生推测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随同学们踏青的脚步来到草莓采摘园,播放老师带领同学们采摘草莓的视频,借助情境,提出问题: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归纳总结出影响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师明确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引领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汇报展示,确定计划
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各小组设计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或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请各小组同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发现的问题,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黄粉虫生命力强弱不同;同学们围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环境。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同学们角色扮演作为小果农爱思考,借助影响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产量,小组合作交流,献计献策,同学们集思广益,办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农。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关系的视频,学生自学、记录视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汇报展示。老师归纳总结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借助这些生物之间关系思考提高草莓产量的方法。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学以致用: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菜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12
3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能说出淀粉在口腔的变化。
(2)说出人体的消化器官名称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3)描述消化器官的功能及食物大致消化过程。2.科学探究
通过间接的方法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的知识。3.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交流关于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2)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懂得怎样保护消化器官。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其消化过程
教具准备:馒头、记录表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食物的消化 媒体:出示食物馒头。
问题:今天我们将和馒头一起参加一个神奇的旅行,就是到我们身体内部去旅游一番,首先馒头来到出发地点:我们的口腔,想一想从我们的口腔出发,它的旅存行将到达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消化
(二)活动一: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观察口腔的结构
媒体:PPT展示馒头旅行的第一站口腔。问题:口腔这个旅游点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互相观察口腔的特点,填写观察记录,进行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同时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小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内有牙齿和舌等,口腔周围还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2.感受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媒体:出示慢头。
问题:当馒头进入我们的口腔,它的人体之旅就开始了,接下来,它在我们的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请每个同学都来体验一下。引导:注意让学生洗手,按要求有序取馒头。活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感受慢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发现。思考:为什么馒头越咀嚼越有甜味呢“
小结:口腔中的牙齿能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睡液腺分泌唾液使食物中的小部分淀粉初步被分解为麦芽糖。馒头中含有淀粉,被唾液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馒头在口腔中咀嚼后能感觉到甜味。
(三)活动二:食物消化的过程
1.认识其他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的正确位置 媒体:PPT展示人体轮廓(或人体模型)。
问题:咀嚼后慢慢咽下后,馒头第二站到达哪里?能否在人体轮廓图中正确画出的.旅游路线和景点呢?(也可以让学生把属于消化器官挑出来拼在人体模型里)引导:让学生仔细想一想,馒头在体内消化的路线。
活动:学生在人体轮图上画出消化器官(或在人体模型上安装消化器官)。
交流: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画的图,并交流有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展示:请2-3个小组展示画的路线图。并说说食物进入咽和经过的路线及器官所在的位置。讲解: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人体内脏器官模型,看看慢头经过的路线和器官是这样的先从口腔进入咽再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小结: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等器官。2.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媒体:人体内食物消化过程的视频。任务:观察课本中的图,尝试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活动:学生互相相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问题:食物营养物质主要在哪个部位被吸收了呢?食物从口腔到食物残渣排出肛门,需要经历多长时间?
小结:消化是人体将食物分解为身体能吸收的简单物质的过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通过消化系统被人体消化了。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营养物质被吸收后,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四)拓展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任务:分析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狼吞虎咽、饭后剧烈运动、贪吃冷饮等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交流: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这些习惯对消化系统有什么危害。
小结:小小的习惯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平时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促进身体健康
四、板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获得人类生存的警示。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组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勿勿,你是否注意过脚下的蚂蚁?也许我们所见到的蚂蚁也总在忙碌之中,我们仔细观察过它们的活动吗?有一个人就观察过,而且还对许多动物的集体活动做过研究。请看课文《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可结合课文注释适当作些补充(展示多媒体)。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点拨字词(展示多媒体)。
2、交流初步印象,点拨:首尾写到人,人与动物比较;中间写动物,把动物写成人。(板书)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逐个研究
问题一:作为生物,它们的“社会”是怎样的?
1、学生朗读前两段,让大家讨论交流问题一。
点拨:人类像蚂群;反过来,蚂蚁也像人类。生物社会行为与人类行为有极大的共性。
2、研究两段运用修辞手法,探究其意义
点拨:比喻、夸张等,表现了作者向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挑战的科学精神。
问题二:作为“生物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自读课文3-10段,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多媒体展示)。
生物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本节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②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③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④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能力目标:
①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②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③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实物及生活环境等活动,说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初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教学难点: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对农田、地衣、苔藓及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问题 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的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1、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从6000年前的伊甸园变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荒山秃岭?
2、这样的荒山秃岭千百年后会形成茂密郁葱的森林吗?
观看视频,思考
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讨论: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结课
完成练习,布置作业
展示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设疑: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多媒体投影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强调优势取代)
设疑:演替只发生在光裸的岩石上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演替?
生物教学设计15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培养珍惜并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树立与别人互助合作、融入集体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 警示。
【第一部分】借题发挥。提出问题:人类就像群聚的昆虫一样,终日忙忙碌碌,虽然偶尔碰头交流,但却为能脱离生物的属性*。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 “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人类虽然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需要联合,需要一团一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部分】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类比论证——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
对比论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方面做对比比较分析,突出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抓住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由现象层面到本质特性*逐步深化。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是反思人类行为,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作者的论述幽默调侃,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议论深刻,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启发】讽刺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启发】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是有些为难。“
※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启发】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一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启发】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启发】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的启示》的教学设计12-10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23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
【热】生物教学设计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