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的危害,从而积极地预防;正确对待传染病病人。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一般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关键
结合实例和概念认真分析、讨论。
学情分析
对于传染病,学生了解不多,但课前的调查对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应让学生做好。同时可以联系遗传病的知识作为比较。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具学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激发阶段
1、 知识准备:
l 什么是健康?
l 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病?遗传病传染吗?
2、 激趣导入:
肆虐的传染病曾经危害过多少人的健康,夺去过多少人的生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传染病的预防刻不容缓!
二、导学阶段
1、展示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哪些,传染病有哪些类型。
2、导学、自学、讨论和交流:
l 你患过哪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哪些是不传染的?为什么?
l 什么是传染病呢?
l 什么是病原体呢?
l 猜一猜,它们能引起什么疾病?
sp; 想一想,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l 阅读69页资料,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l 小组交流
l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l 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l 讨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各是什么?怎样看待艾滋病人?
l 以组为单位交流
l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应措施进行预防?
l 下列图片中所表示的是采取了什么措施?
l 在具体预防中,往往采取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收到最佳预防效果
l 猜一猜:传染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l 根据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l 根据引起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l 简介人类四大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和常见病举例
l 艺术归纳:
传染病的概念(略)
特点(略)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略)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略)
按病原体分(略)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略)
三、应用评价阶段
1、激趣练习:
以组为单位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课后练习题
2、达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回答《学习与检测》上的练习题,每个学生回答两个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播放课件导入部分
讲述(或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相关部分
出示传染病的概念
出示病原体的图片
打出传染病的特点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以流感为例,三个基本环节动画演示
强调概念的关键词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教师引导
展示图片
结合实例讲述
引导学生结合本节已学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
出示图表并讲解
给予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给予评价(对的该同学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认真观看课件,从而产生对学习本节的渴望。
思考和判断
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它们引起的.疾病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学生思考或看书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分别回答
认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并踊跃回答问题
认真思考每一个题并时刻准备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按病原体分: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教学后记:
本节按照和谐教学法的基本规则和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敏锐,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正确对待患有传染病的病人。
生物教学设计2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后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 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 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
(3)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自主性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 通过学习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计算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他们渴望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但思维的系统全面还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重点落实方案:
(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本课作好准备。
(2)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其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讨论,并对具体实例作详细分析。
(2)通过“能量金字塔”模型图形象说明能量流动特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由“神奇的'生态球”短片引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习。
1.多媒体展示教学情境:播放“神奇的生态球”,问:
(1) 生态系统应有哪些成分?上述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是什么?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什么? 请说出上述生态球中的食物链,并写出通用的食物链。
(3)要使小生态球长时期保持原状,需要把它放到有适宜阳光的地方。为什么?
2.引入:从以上可知,生态系统中的各营养级都需要能量的供给。那么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活动2【讲授】新课目标达成
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主动构建,生成概念
1.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让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出。
2.多媒体展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并强调重点: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 散失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提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包括三部分:无机环境到群落,群落内,群落到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自学提炼,梳理要点
1.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自学89页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递进式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能量主要以哪种形式和方式输入到生态系统内的?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哪些去路?
(4)每个营养级获得和传递能量的方式是否相同?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以什么形式散失?
2.借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过程:
(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在单位时间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传递: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
(4)能量散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剖析实例,合作探究
1.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引出能量流动图解。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要求学生据图合作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过程,列出以下讨论题:
(1)请以任一营养级为例,分析其能量的“流入”与“流出”数值。
(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平衡?
(3)请根据图中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数据计算能量传递的效率。
(4)能量传递效率为什么比较低(或高)?
(5)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什么规律?
3.小组讨论并交流后,师生共同梳理:
(1)赛达伯格湖中生产者的总能量为464.6 J/(cm2﹒a),植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 62.8 J/(cm2﹒a),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12.6 J/(cm2﹒a)。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3.5%,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0%。
(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其余80%~90%能量的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过渡:我们能否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用一个图形表示出来呢?
4. 展示能量金字塔的构建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意义,再由能量金字塔迁移至生物数量金字塔等。
提示: “能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而数量金字塔可能会出现倒置现象。
活动3【练习】教学目标巩固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各营养级从低到高能量呈金字塔形
D.食物链越短,可供养的消费者越多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根据右图所表示的食物网,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计算:
如果牧草固定了1000焦耳的能量, 则猫头鹰最少能获得____焦耳能量, 最多能获得____焦耳能量.(1、40)
5.假设你流落在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 )A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的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过程: 能量的源头是阳光;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 (网)是能量流动的总渠道
特点: 单向流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活动5【作业】课后巩固拓展
1.自学内容: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2.作业本作业:课本课后复习题二。
生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质疑问难,学会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屏显水葫芦图片,问:图片上的这种植物叫什么?(生答。)几十年前,我国为了净化水质引进了水葫芦,没想到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惊人,现在已给我国造成严重的危害。请看今年11月27日《大江晚报》的一则新闻:(屏显新闻链接)
“绿魔”侵入上海外滩
本报上海11月26日电绿!到处是绵延的绿!从11月23日开始,上海黄浦江景观水域满目都是随波漂荡的绿色水葫芦,或呈带状,或堆积成毯,绵延黄浦江中下游水域约20公里,看得游客触目惊心。
对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水上环境管理处表示,目前,水葫芦爆发的速度已经超过作业部门的打捞能力,因此黄浦江上游已告“失守”,漏网的水葫芦顺流而下,漂至外滩。这也是“绿魔”今年首次侵入上海景观水域。
记者昨天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看到,黄浦江景观水域四处漂着绿油油的水葫芦,尤其是江中心更是形成了两三条绵延数公里的带状水葫芦,如同一条条绿色丝带,在靠岸的滩涂上,被潮水带来的水葫芦更是堆积成片,如同一块块绿毯,而在一些死角处,水葫芦更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挤得“水泄不通”。江中,一条打捞船正奋力地捞着水面上的水葫芦,而船上的水葫芦已堆得如同小山一样。
请学生朗读新闻。
去年,黄浦江、苏州河打捞水葫芦总量达10万吨,今年估计将达100万吨。因此,水葫芦在记者的眼里成了“绿魔”。那么,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是怎么称呼它的呢?(生答:生物入侵者。)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梅涛的文章《生物入侵者》,了解有关生物入侵的知识。
二、质疑探究
1、读题目,说说学习本文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生提出问题,师生相互交流答疑。
教师准备问题:
屏显想一想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怎样的?
3、本文还介绍了那些生物入侵的知识?
4、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屏显本文写作思路,明确本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这是逻辑顺序。)
速读课文比赛,圈点勾画出相关知识点,回答问题。
三、重点探究
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为了把事物说明得清楚明白,还要运用说明方法。
屏显品一品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例句,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屏显: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列数字:
① “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
①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说明:
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
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四、拓展延伸
屏显说一说
1、从文章中你知道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作介绍、相互交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克式鳌虾、一枝黄花等,屏显图片)。
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畅所欲言。
五、教学小结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设计
屏显做一做
在搜集生物入侵者材料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解课意,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出现的词语、语言点知识。
先进行听读训练,听教师朗读,学员自读文本,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测学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本文是一篇科技文,术语较多,本以为学员有阅读难度。但从学员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员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陌生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进行得比较流畅。
词语、课文教学阶段,矫正发音依旧是个难以突破的障碍,尤其是声调。民族学员的母语语境对他们学习汉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读不准、辨不清,矫正起来很费力。但是对于双语教师来说,口语不过关,语音不标准,错误的示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太大。因此,我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地反复地示范领读,及时纠错和强化,强化朗读训练。在语音教学方面,耗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
造句训练是我在进行词语和语言点教学时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让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对意义的讲解不展开、不延伸、不繁琐,主要是通过例句的形式呈现,让他们在鲜活的言语材料中去感知,找感觉。尽管学员造句的错误比较多,千奇百怪,但针对每一错误趁热打铁,指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这对学员来说也是多有裨益的。
生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重点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最早的生物是怎样的?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呢?其实这些问题我们虽然无法通过亲眼观察或模拟实验得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或现有的资料来了解几亿年前的地球。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物的进化。我们先来一起探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学生阅读教材51页的科学方法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推测?
2、推测需要哪些要求?
二、学生阅读教材51—52页的资料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总结出生命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3、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4、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4、米勒的实验装置几个部分各模仿了原始地球的哪些条件?
5、根据米勒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样的推测?
6、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部分有机物,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四、学生阅读教材53页的内容,了解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以及原始生命的形成的过程。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
A、水蒸气、氨、甲烷等
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
A、小分子有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 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陆地上 D、大气层中
4、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学家是( )
A、爱因斯坦 B、米勒 C、爱迪生 D、牛顿
5、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A、氨 B、水 C、氧气 D、氢
6 、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
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
D、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
7、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
A、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原始生命起源于外星球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绩优学案55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二、原始地球
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
2、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印象中的细胞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人听说过有些细胞是能够通过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鸵鸟蛋真的是最大的细胞?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资料是怎么说的?(看资料)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才正确呢?(鸵鸟的蛋黄才是最大的细胞)。
二、显微镜的发展历史:鸵鸟的'蛋黄有10CM长,可以通过我们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像鸵鸟的细胞那样容易看到,对于我们体内的细胞,植物体内的细胞我们靠肉眼是看不到的,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这些细胞,那你们知道这工具叫什么吗?(显微镜)。显微镜,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体显示出来。那一开始是怎么有显微镜出现的呢?书本P40~41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同学们先自己找出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我们能看到生物的细胞,并作出比较,那你们猜想一下,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是不是一样的?不同在哪呢?给你们时间自己找出书本上关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介绍。让学生认清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并简单介绍我们下星期做实验的植物细胞观察图。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四、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作比较,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叶绿体、液泡、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进一步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两者的区别。做课后练习。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的区别。
六、介绍典型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教学反思:
细胞的结构讲起来比较单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好像我们吃的西瓜里流出来的汁液和甜味来自细胞中的液泡,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让有用的物质进来,没用的物质挡在外面,细胞产生的废物也排出外面。
生物教学设计8
一、 教学设计
1、 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 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五、 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 教学步骤
(一) 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二)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 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 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
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 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第2——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七) 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生物教学设计10
增殖“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
1、教材分析
“细胞的增殖”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意义等。分析其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整合和优化,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作为第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作为教学重点,将细胞增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复制与平均分配作为教学难点,通过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三维动画,利用图形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完成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到静态图像的转变,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通过建立模型、小组写作互动等形式,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明确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的特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有丝分裂期细胞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概述有丝分裂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如何平均分配的猜测和分析,提高科学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②通过分析与识别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特点,培养读图、分析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勇于探索、克服困难、合作探究等科学素养;
②认同“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展示“同卵双胞胎”图片,并提问:
为什么同卵双胞胎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讲解同卵双胞胎的成因,并设疑:细胞一分为二,而遗传性状保持不变,怎样做到的呢。
思考疑惑
想到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从现实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借助模型,展示染色体的复制
1.以电话线为例,说明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2.展示自制模型,通过模型介绍染色体、着丝粒、染色体的复制及复制结果,引出染色单体的概念。
观察模型,思考染色单体如何成为染色体。
通过染色体模型,对染色体不同形态和行为的变化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明确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一内容做好知识铺垫。
协作互动,小组讨论与探究
活动一:饶实现染色体从当前状态到目标状态,有几条途径。(图片展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途径。
活动二:小组通过模型探究
发给学生相应材料,让其构建模型
并思考下列问题:
1..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过程中,会自己“走”到相应位置吗。需要什么来牵引。
2.所给材料模拟对象分别是什么。
3.上述的两种途径,哪种才是正确的。为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构建模型
各小组拍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思考讨论,判断之前的猜想
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摆弄模型的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体会模型构建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观察讨论,构架科学的概念
展示问题:为了帮助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细胞内进行了哪些活动。
播放动画: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三维动画。并让学生描述各个时间的特点其背后的原因。
思考,归纳各个时间的特点及背后原因
通过引导、动画演示,包抽象的'变化过程形象化,提报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视图分析,巩固深化
活动三:以一条染色体为例画出整个细胞周期中的行为变化;
活动四:判断“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照片”并排序
画出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图形
读图并排序
通过画图和读图,是学生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国的变化记忆的更为牢固,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归纳总结,突出意义
从复制次数、分裂次数、分裂结果等几个方面归纳有丝分裂的特征,引导出有丝分裂的意义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有丝分裂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意义的理解,把握生命物质的内在联系,认识生命科学的价值。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样”该教学片段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该片断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2、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描述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并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二、环节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2、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手段、方法
1、使用多媒体辅助
2、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四、环节用时:10分钟
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通过刚才我们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析者的关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
2、授课过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尝试完成食物链的链接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2、教师用课件展示正确的食物链连接图。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食物链书写方法。提问:食物链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箭头由什么指向什么?能不能倒过来?为什么?
5、在掌握食物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食物网的概念。
生物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技能:辩证地认识以及能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习策略:回顾梳理,类比推理,联系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需要知道: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堂学习】
1、复习巩固:
指导学生翻开课本第23页,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鸟类,鸟类有哪些特征?
2、新课导入:
鸟类是恒温动物,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另一种恒温动物——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的哺乳指什么呢?是怎样呢?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想一想,议一议:
哺乳动物用乳汁哺育幼崽。动物一般在出生后,就会吮吸(shǔn xī)乳汁。与其他抚育后代的方式相比,哺乳有什么优越性?
特征一:胎生、哺乳
展示小狗喂奶图片,列出胎生、哺乳的几个要点,对其进行简单解释。
提问: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展示较为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的图片,讲授其生殖方式的特殊点;简单提及针鼹。
特征二:大多体表被毛
展示图片,带动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类群的体表特点: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的.体表特征,进而过渡到哺乳动物的体表特征;列举体毛退化的鲸鱼。
提问:水牛和耗牛体表的毛有何差别?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引出体毛的作用
特征三: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让学生看课本“观察与思考”,观察兔子和狼的牙齿,思考讨论的三个问题。
通过分析兔子、狼的生活习性与其牙齿的特点,讲解各种牙齿
(门齿、犬齿和臼齿)的作用、牙齿分化的作用。
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Ⅱ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简单介绍几种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野马、非洲象、猎豹、北极熊、猕猴、河马、袋鼠、鲸、海豚。
【课后作业】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 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 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学生准备:抹布、水样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
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1、倒水
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
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生物教学设计14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生物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生物教案备课的发展和变革,我们往常的教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所以本文在根据传统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区别分析中,优化教学设计,讨论生物学教学中从传统教案像现代教学设计转变的必要性。
关键词:生物学 教案 教学设计
自从初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往常的教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相对应的是生物教学设计已经成为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一个必要的手段。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生物学教学的备课中,教师应该大力的彰显这门学科的个性特征,倡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出特点不同,风格和个性多样教学方案,促使教师的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认真的备课,在教师的备课阶段,有很多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和教案在本质上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教案即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案的补充版本的概念和想法,这是明显不正确的,所以树立教师对教案和教学设计的正确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的备课,更好的完善课堂教学。
1.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1.1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概念区别
教案是教学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编写是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1998年)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的学习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宗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教学设计也被称作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
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2] 整个教学设计大体应当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程序:“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实现教学
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1.2教学设计与教案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辅助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是教师把某一个课题或者课时作为研究对象儿编写的,对应的范围比较集中,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教学设计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宏观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其中的微观教学设计。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教学设计中运用的最多的一个层次。虽然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最多,但是教学设计的对应范围是远远大于教案的。
1.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学生、教师的地位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怎样学习去做设计和准备,生物教学设计秉持以人为本,基于学生学习和知识的创新的“学习者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充满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和独立个性的人,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和积极互动的过程。因为“任何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学习者中心’,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3]所以,生物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结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使学生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的目的。例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讲解八年级上册“鸟”这一节的教学设计时候。多学生都喜欢鸟,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从小就一直保持着观鸟的习惯,一到周末就会带着鸟类图谱外出观鸟,积累了许多鸟的知识和实地考察的经验,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起来。课前指导学生从鸟的起源、鸟的习性、鸟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的分类、鸟的趣事、观鸟的收获等方面查资料、准备PPT,给学生提供讲鸟的机会和平台。不少同学做了准备,讲得很精彩。
传统教案秉持 “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教师怎样把教学内容讲好。传统教案则往往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怎样教做准备,教师大多时候只是在意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而对学生的思考有无并不关心。学生只是教师课堂中的一个听从者的角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并居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在传统教案中,教师更多地体现为控制者、解疑者和传递者,教师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传授教学方法。
1.4教学设计与教案构成不同
生物教学中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分析、教学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进程)以及教学后记等因素构成,还包含了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大致环节。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而生物教学的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教学目标的该分析和制定、学习者情况的有关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其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代表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程序,也是人们讨论最多的主要构成元素。
具体来分析下教学设计和教案构成的具体区别:
1.4.1教学目标与设计理念的区别
生物备课设计理念上,教学设计和教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知识观方面,教案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是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而教学设计认为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与外在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学生观上,教案认为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而教学设计认为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的,有社会意识,有潜力和独立人格的人。在教学观念上,教案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教导学生的过程,而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观应该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师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而目标的的制定是教学设计应该重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教案中常称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大纲要求。在生物备课教学目标上,教案主要以教师为阐述为主体,使学生掌握双基和培养能力,教学设计则以学生为阐述主体,在双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1.4.2教学重难点分析上的区别
生物教学教学设计在分析教学重难点上,一般会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之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后得到重点和难点,然后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具有针对性。而生物学教案,传统教案对重难点很多时候只是参考教学大纲,大纲上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就设定为什么,对具体情况没有做出具体分析,同时这些重难点也成为了教师教学上课时的主要内容,对其它的方面的生物学知识可能就忽略教学。
1.4.3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之间两者的构成元素在大致环节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还要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有关分析是传统教案所不具备的,而在教学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教案中,教师往往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缺少对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能力的考虑,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备好一节课。
1.4.4在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生物教学设计注重现代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以及运用,而且在媒体的选择上都比较先进,随着技术在不断的升级,同时教学利用媒体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和跟新,强调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结合御用,注意使用时候的最佳作用和时机,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有时候可能在后面的同学观察实验并不是很清晰,但是教师利用投影仪技术,可以清晰的将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而传统教案需要的教学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是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信息承载和传递功能比较有限。
1.4.5教学评价效果上的不同
教案一般在编写的过程中体现的不明显,常常有时候内容宽泛,没有严格要求,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而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是三个基本程序之一,是有不可缺的比重。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能力的形成状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要同时从三个侧面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显示出对价值观的充分注重。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2.生物教学设计的优化
生物教学要求教学设计前,应该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对生物课程标准的解读,是指教师对课表相关条目和内容的理解和说明,教学设计虽然有许多教案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盲目使用,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这几点:(1)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准确性和可量性。少用课标中高水平要求的目标动词,如确立、形成、养成,尽量不用课标中未列出的目标动词,如培养、提高、发展等。注意目标的阶段性。每一节课都是有限目标。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应改为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的能力目标。(2)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更加衔接和完善,导入、展开(包括提问)、总结、等环节应各得其所并有机衔接。(3)教学策略设计应该更加开放和多选择性。生物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个预设,但是真正的生物教学课堂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相结合。(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更加凸显先进性和组合性。(5)在生物教学设计中,应该彰显个性特色,每个教师都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不同,所以生物教学设计的编写,应该结合各个方面,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通过这些对教学设计提出的见解和看法希望能够有效的帮助到教师的发展,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3.生物教学设计的优势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只有弄清了这两者的区别,才能真正的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备课教学的时候不会将二者混淆。传统教案作为人们长期以来经验性教学行为的产物,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实是现代教学设计赖以产生的必要基础,但是面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经表现出显见的理论性不足和教学理念滞后,必须加以改革。相信大家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课堂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可以发现现代教学设计比传统的生物教案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在强调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教学过程,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因而提议教师在教学中学习运用、改进提高、熟练完善现代教学技术,摒弃原来传统生物教案的不足之处,使现代教学技术理念走进生物课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xx (2).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指导思想
以安图县教育局20xx年教育工作重点为指导,结合学校和教学,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通过上学期期末统考的成绩分析以后,争取及格率要达到90%,优秀率要达到50%。这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对生物学困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设计和实施。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教育局安排课时进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实施。
五、教研课题
《怎样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的启示》的教学设计12-10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23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
【热】生物教学设计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