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锦集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已经准备好了,请大家欣赏。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生机勃勃、大地复苏,百花盛开的美好气息。
2、冬天寒冷,大地一片萧瑟,树叶凋零,草木枯黄。而随着春天的到来,一切都焕发出勃勃生机,树木抽出新芽,鸟儿开始筑巢筑窝,花朵绽放五彩斑斓。这些变化背后可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阳光的增加、降雨的滋润等因素所致。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奥秘吧!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走进草莓采摘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采摘草莓。他们聚精会神地摘取着红红的草莓,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呢?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畅所欲言,最终总结出影响草莓生长的关键因素。老师特别强调,这些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好的,让我们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接着进行背景调查,然后制定假设,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最后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合作,共同思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希望这个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 汇报 展示,确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代表们开始展开汇报和交流。每个小组都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方案,既借鉴了教材的内容,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将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老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产生影响。在实验中发现,黄粉虫幼虫更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下。然而,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明暗环境对比不够明显,导致结果不够明确。此外,黄粉虫幼虫的生命力强弱可能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另外,同学们围在一起也可能形成了黑暗的环境,这也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上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光照、温度、湿度、风等。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需要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小果农们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小果农,思考如何通过影响草莓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来提高草莓的产量。他们积极讨论,合作交流,各显神通,提出各种方法和建议,共同努力为草莓的生长增产出谋划策。经过集思广益,小果农们都展现出了优秀的果农素质。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了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学生们观看视频后,记录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汇报展示。老师总结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草莓的生长受到多种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鸟类等。这些生物与草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比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帮助草莓吸收养分,促进生长;而昆虫可能会传播病原体,对草莓造成危害。因此,了解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草莓种植,提高产量。例如,可以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害虫和病害的传播,保护草莓的生长。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不适合这两种热带植物的生长。香蕉树和椰子树通常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这是因为菜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例如,他们可以利用温室种植技术,在温室内控制温度和湿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他们也可以选择适合冬季种植的品种,如耐寒的黄瓜和西红柿品种;此外,菜农还会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地膜、棚架等,保护蔬菜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确保冬季蔬菜的生长和收获。
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自然科学小记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托马斯。刘易斯《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的科学散文着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其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即据此设计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课前准备(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学思路:
(一)导入: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每个家庭成员有分工,有合作:父亲工作、母亲做家务,孩子读书……共同组建起一个家庭,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时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都有家,那么生物社会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社会行为,进行了哪些分工协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走进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个世界——————生物社会,激发学生思索人与生物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换位思考
1、提问: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组合作探究
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将学生分为四组:蚂蚁组、蜜蜂组、鲱鱼组和粘菌细胞组,各组分别思考自己应当进行的社会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从文中归纳出答案)
各小组选出几位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课内带动课外。
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营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
大雁在集体出动进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
看守羊群时只需看好威猛的羊头,羊队会自动追随首领而不会丢失;
鸡的首领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
(四)探究主旨
提问: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提问: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提问: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明确: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使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是需要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讲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材安排了两大类活动:观察和探究。通过第一个观察活动,说明草履虫是一种生物;通过第二个观察活动,让学生能感受到草履虫既是一个细胞,同时这个细胞还能完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吗?”这个活动,更进一步说明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在这两大类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平时对草履虫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动难以理解。
设计理念
本节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题,采用的是美国教育家萨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维、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技能性目标
提高制作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通过科学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本节教学需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①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糖、食盐水、牛肉汁。
②挂图或录像(有关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方面)。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一种藻类植物——小球藻,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导入:象这种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被称为单细胞生物。今天我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台上放置的培养液,你知道里面培养的是哪种生物吗?
学生状态:观察、思考,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还可利用学生自编的有关人得了某些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培养的也是单细胞生物的一种——草履虫。这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已给的实验仪器(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设计实验:怎样才能观察到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实验、观察。
教师引导:老师观察到每组同学都操作地非常认真、仔细。有的组实验很成功,有的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可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的或请教其他组同学帮助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吸取教训、学习经验。
学生总结:草履虫的外形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它是翻转着向前运动的,由此,可证明草履虫是生物。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我们共同分析了判断生物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再谈一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设疑:其中判断标准之一是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
学生状态:思考。
教师引导:同学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结合“技能卡”和“小词典”,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此问题。
学生表现:自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看到绝大多数的同学实验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请小组代表总结一下你们组探究后得出的结论,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作出评价。
学生总结:草履虫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证明草履虫是生物。
教师承转:同学总结得非常好!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从草履虫的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判断出它是生物。那么,你们认为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吗?
(可能有的小组由于草履虫运动速度过快而没有观察到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通过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组织活动并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组织交流,重点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对有特色的设计方案要给予肯定性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生表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究竟哪一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要求:总结从录像中获取的信息,然后,通过从中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判断草履虫的身体是否由一个细胞构成。
(放映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的录像。)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总结信息、作出判断。
学生总结:草履虫的身体里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也就是一个细胞的结构,所以说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另外,它可以通过身体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缩泡、口沟、食物泡、胞肛等结构帮助它来完成生命活动。
教师讲授:所以,我们把这种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其中,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动物体叫做单细胞动物,例: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植物体叫做单细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师承转:其实,像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还有很多,并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上网……。
教师评价:很好,同学们知道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通过以上途径,亲自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手抄报(或电脑打印)在班内展示。
教师引导:在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板书设计:
与人类的关系
↓
单细胞生物体
↓
草履虫
↓↓
单细胞生物
练习巩固:略。
课后实践:完成“试试看”。有条件的学校可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利用挂图或课本彩图。
生物教学设计4
检查自学效果:
师:上一节课我们发了张05、06、07、08这4年的表格练习题,下面我们检查大家的自学效果。师:先请吴海潮讲讲你统计出来的这个4年高考题中,表格题所占的分值。
吴海潮:08年共22分,07年共17分,06年共39分,05年共15分
师:很好!请坐。下面请梁梓强讲讲表格题是如何考查知识点的。
梁梓强:表格题一半都是新情景,通过新情景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不错!请坐。还有没有补充?
生:(摇头)
师:其实,梁梓强已经点出了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讲得不够具体,我们来看看(投影课件)
含表格的生物题统称生物表格题,其特点是:
1.新材料、新情景:通过表格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2.重基础、重能力:生物表格题既有利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生物表格题主要有: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设计表格题、表格综合题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首先解决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这三大表格题。
进入正课:
一、投影课件,教师向学生分析数据表格题的解题关键。
1.数据表格题:用表格提供各种数据的题。
解题关键:
一是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如上升还是下降?
二是要注意特殊数据,如最多、最少、平均、总和等,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小心,想清道理。
三是要认真分析表格数据:要进行纵横格比较,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注重分析引起数据变化规律的原因;注意分析表格中两格之间数据的差值或总和及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燕麦大麦燕麦
0.20.842133
0.40.68156
0.60.49832
0.80.210513
2.习题反馈
(03广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是 (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3.学生做题并回答
师:何宏杰你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何宏杰:这是一道数据表格题。表格含有的信息:①随着播种量的增大,大麦、燕麦各自的产量提高。② 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2∶0.8时,产量比接近1∶3,而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4∶0.6时,产量比接近1.6∶1,可见,大麦的适应性强于燕麦,所以大麦的竞争力远大于燕麦,在数量上越来越占优势。所以选B。
生物教学设计5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生物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4.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2.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
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2.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
揭示什么是变异。
3.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
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5.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
学生阅读并讨论三叶草发生了什么变异。
6.巩固
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发生差异。 什么是生物体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生物教学设计7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该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源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操作与教学有关的电脑平台,能够根据教学思路和要求,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位置。
2、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和变异后,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究竟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呢?”等相关问题,学生对这类有关“生物进化的过程及原因”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以“跨越式”教学理念作指导,“跨越式”生物教学旨在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为基础,以创新性教学设计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抓住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关健期,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本节课教学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英国曼彻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二是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另外,在分析完曼彻斯特殊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事例后,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
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启发思考
教师出示“恐龙灭绝”,“各品种鸡的形成”和“生物进化树”三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三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和震动,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思考问题,让他们就自己已有的知识贮量在脑海里形成雏形的解释,但并不要求即时做出回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三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为植物及其分类,植物界是学生学习生物分类知识后接
触到的第一个生物类群,也是学生感性认识最丰富的部分。因此在学习植物主要类群时,教师要创造条件把本节的活动开展好,并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主题思想:自然界的生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尤其表现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在植物类群的讲述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体现生物又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为以后学习进化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了植物主要类群后,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
切关系,如粮食植物、蔬菜植物、中药植物和珍稀植物等等,并形成一个观念:植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让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植物的情感,促使学生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教学目标: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2、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
1、说出植物的主要类群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说出植物各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探究水生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教学理念:通过对植物世界客观的认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分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述:在初一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问:绿色开花植物又被称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较为高等的类群。包在果皮里的种子可以不受虫害和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花,所以又称为有花植物。也就是说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被子植物的生长形式多种多样,有木本(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有常绿的和落叶的,有自养的和寄生的,也有食虫的。被子植物分布十分广泛,已知有300余科、10000多属,25万余种,占植物界种数一半以上,一般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例如,玉米、水稻、小麦、白菜、茄子、葱、向日葵、草莓、板蓝根等。
大家还记得被子植物有哪六大器官吗?
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述:这是被子植物的第一个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种子外有
果皮包被。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所以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珠被。
问:在上学期我们讲植物有性生殖时曾经提到过,被子植物的受精方式很特殊,称为什么?
答:双受精
述:而且这个过程不需要水
特征二: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受精方式为双受精
述:第三个特征,被子植物体内多数具有导管
述:被子植物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根据生存环境不同,结构上也会有些差异
问:水生和陆生的被子植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回答:水生:气道,陆生:发达的根系,述: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常见的植物多为被子植物(举例,图片)
述:和被子植物相对应,还有一类植物也有种子,但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这类植物被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较为低等,裸子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少数是木质藤本,没有草本类型,并且多数是常绿树。根、茎、叶都很发达,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因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组成大面积的森林。裸子植物的全盛期是中生代,目前裸子植物约有850种,中国约有250种。裸子植物主要包括各种松、柏、以及银杏、苏铁等。
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约占全世界的一半。我国裸子植物的资源,占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我国的银杉、水杉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现已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
大多数裸子植物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用材树种,有些是纤维、单宁、树脂和药用的原料植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述:由于种子裸露,所以裸子植物的胚珠外没有珠破为第一特征。
述:裸子植物的第二个特征:根茎叶发达,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图片,举例)
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合称为种子植物
第二课时
复习:1、被子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2、裸子植物主要特征有哪些?代表植物有哪些?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一类比较高等的植物,在植物界还有三类其他的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上这三类植物,首先来看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地球上古老的植物类群,在15亿年前的地层中已发现与现代藻类相似的化石。现在地球上藻类植物约有30000多种。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按其所生活的水体中含有盐分的多少,可以分为淡水藻(主要是绿藻)和海藻(主要是褐藻和红藻)。有些水生藻类能够忍耐低温和高温,如冰雪藻能够生长在终年积雪的雪线以上以及南北两极零下数十度的冰雪中,使雪的颜色改观成为红雪、绿雪和黄雪。
问:提起藻类植物,大家最熟悉是什么?
答:海带、紫菜
述:海带和紫菜是常见的食用藻类,海带具有肉质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优点。富含粗蛋白、维生素B 、碘等,此外还含有钙、铁、脂肪等。海带又称做“特种蔬菜”,它既可以炖食、炒食、凉拌,也可以加工成海带丝、海带片等各种便于贮存和食用的方便食品。
远在1 500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开始食用海带,并且用海带来治疗和预防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等疾病。明代的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已经记载了海带的功用。
海带除食用外,综合利用的价值也很大。海带的碘化物是各种火箭燃料不可缺少的添加剂。甘露醇和褐藻胶也有广泛的用途
紫菜是一种常见的红藻。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南沿海一带都有出产。紫菜一般生长在潮间带的礁石上,从十一月到第二年五月是紫菜的生长季节。紫菜的颜色呈紫红色,它的形状有圆形的和心脏形的,也有带状的。小的紫菜只能生长到3~5 cm,大的最长可达8~9 m。紫菜的藻体呈膜状,是由一二层细胞组成的。藻体的底部有盘状的固着器。紫菜的体内富含蛋白质和碘、磷、钙等物质,可供食用,还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
述:还有一些藻类植物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称为单细胞藻类,比如衣藻、小球藻等,还有一些是多细胞藻类。水绵
问:藻类植物的'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
答:简单
问: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答:没有述:这是藻类植物的第一个特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较简单,没有根、
茎、叶的分化
述:因为是植物,所以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充合作用。
问: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第三个特征)
答:水中
述:所以有句诗:“春来江水绿如蓝”正是因为春天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可改为提问)
问:谁来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答:1、结构特点: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分布:大都生活在水中
3、种类:单细胞多细胞
问:藻类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答:1、为鱼类提供食物和氧
2、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3、有些可以食用
4、有些可供工业或医药上用
述:苔藓植物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类植物,苔藓植物分布很广,约有20000种,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个体都很矮小,一般不超过10 cm。有地钱、葫芦藓等。苔藓植物有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问:我们经常会在什么地方找到苔藓植物呢?
答:阴暗潮湿
述:这说明苔藓植物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因为苔藓植物的受精过程离不
开水(第一特征)
述:苔藓植物比藻类植物要高等一些,在结构上没有根,只有起固着作用的细小的假根,但是有茎和叶,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第二特征)
述:苔藓植物的用途也很广,生长在岩石上的苔藓植物能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面逐渐溶解,为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定居创造条件。因此,苔藓、地衣和蓝藻被人们称为“拓荒先锋”。苔藓植物的吸水和保水能力特别强,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园艺上用苔藓植物作为运送苗木的包装材料就是利用了苔藓植物的这一特点。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苔藓植物因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快速敏感性,已被国内外作为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第三课时
复习:1、藻类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2、苔癣植物主要有哪些特征?代表植物有哪些?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本节课我们学习蕨类植物。
述:蕨类植物大家可能比较陌生,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分布于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为多。蕨类植物已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有输导组织。根为须状根,茎多为根状茎,叶形变化很大,有单叶和复叶之分。蕨类植物通常生活在山的阴坡、溪旁沟边等阴湿环境,热带雨林中蕨类植物十分繁茂。
述:最常见的是花店的肾蕨,除此之外,石松、铁线蕨等都是蕨类植物。
述:蕨类植物又比苔藓植物更为高等,它有哪些特征?
答:1、具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体内具输导组织;
2、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多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叶生背后有褐色隆起——生殖细胞孢子的孢子囊,孢子成熟后由孢子囊释放出来,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发育成原叶体。原叶体生有♂生殖器官和♀生殖器官。原叶体被水浸湿,精子游入♀生殖器官与卵细胞结合)
述;蕨类植物中很多种类可供食用,如有“山珍之王”美誉的蕨菜。许多蕨的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用植物,如石松、狗脊、贯众等。有些蕨类植物还可作为土质指示植物,如卷柏、石苇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石松、芒萁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也是一类美丽的观赏植物。今天人类使用的煤炭其重要来源就是远古时代蕨类植物的遗体。
阅读讨论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阅读资料,归纳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课件、图片)讨论
述: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命活动需要的氧气。
植物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关注珍稀植物
我国珍稀植物有400多种(结合图片介绍)
问:什么是珍稀植物?
答:珍稀植物一般是指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破坏而处于绝灭边缘的植物。
问:珍稀植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有多少珍稀植物?包括了哪些?
答:略
作业:自我评价题
课外探讨:让世界充满绿色
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植物开花情况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动植物录像、图片资料、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见的现象引入)同学们,到了晚上你为什么会睡觉?早上即使没有人叫你,你也会按时醒来?出示投影:“夜来香傍晚时花朵都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学生自由猜想、交流、汇报)
由此引入新课:《昼夜与生物》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人生命的四大特征包括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在一天中,你的这四个特征会有变化吗?如果有,在各个阶段是如何变化的?
让同学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脉搏、呼吸、体温、血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简单汇报)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什么?
(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
身体的活动情况
(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
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的各项数据等资料,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交流仔细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二、小组合作探究一:认识一天中人的生活节律
1.同学们,下面分小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情况的记录进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同学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大胆发言交流发现)
3.同学们:当早晨醒来时,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变化;傍晚时分,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C,血压也从早晨起床时的一天最低点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点;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下降。这是人类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节律。
三、小组合作探究二: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1、(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牵牛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中的牵牛花是什么时间开放的吗?
生物教学设计10
课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关键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课型将授课教学方法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电脑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导入介绍,教师点拨
默读思考,活动了解
回答学生活动
总结
练习作业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熟读课文,看有关昆虫的科普书籍
课后记事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生物分类的内容抽象难懂,老师讲起来费力、学生也不易懂。但本节的课标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是尝试,就意味着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认识生物分类的方法,从而轻松列举出植物的主要类群。
本节知识的基础位置: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而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首先必须了解各种生物,认识生物的主要类群;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方法;
2、初步体会分类在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利用分组探究活动,在组内互相帮助、体验与人合作学习;
4、锻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说出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四、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探究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对七年级上册书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相信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遗忘,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进行分类活动,我在cai课件中把讨论探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如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区别,网状叶脉与平行叶脉特点)介绍给学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分析、讨论、交流。
(二)、课前准备:预习、调查生活中分类应用的例子,以及利用互联网查阅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制作cai课件。
(三)、教学步骤:
课前游戏活动引入:找缺失扑克牌了解身边的分类现象旧知识回顾: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分组讨论探究: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交流评价引导分析完成讨论题巩固活动小结:分类依据练习总结拓展:关注身边分类的应用。
教学步骤内容学生活动
一、导入1.游戏:查找缺失的扑克牌;
2.举例说明身边的分类现象;
3.也来当一回分类学家,分类植物。通过游戏活动了解分类的.好处以及身边的分类现象。
二、分类活动1.知识准备: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植物类群以及种子结构和叶脉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2.认真观察,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3.交流评价探究结果(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4.引导分析,完成讨论问题1-5:
①六种植物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②各类植物是否属于同一分类等级?
③有种子植物可分哪些类群?
④无种子植物可分哪些类群?
⑤能把六种植物所属类群按顺序排列?回顾旧知识,为植物分类活动作准备。
分组讨论完成分类探究活动。
小组代表展示、交流讨论结果。
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个别回答问题。
三、巩固活动(课件)展示多种植物,让学生分组竞赛分类。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准。(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先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不太熟悉的植物的有关资料。)分组观察、分析、讨论,对十种植物进行分类。
四、小结根据二次分类活动和“讨论”中的第6题得出植物分类的依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子叶和叶脉)通过分类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归纳。
五、练习根据要求完成填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六、总结1、植物主要类群;
2、分类的基本方法;
3、生物分类的意义。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
七、拓展1、关注身边分类的应用:注意观察动物园、植物园、图书馆、中药房、超市中的分类方法,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运用你掌握的分类方法,整理自己的衣柜、书架、旅行袋、书包等。回家之后,利用今天学到的分类技能,把家里整理干净,以及在学习上的利用等。
八、补充练习
(备用)选择、填空
(根据课堂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大家一起回答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 (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
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
们
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
五.课堂练习: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是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接触过系统的概念,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对系统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应对学生明确系统的概念。学生刚刚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可以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进一步巩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搞混,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给予简单明确的分析。
3.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生物课有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标:
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防与吸收有关的疾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和交流,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学难点:明确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3.消化主要场所在哪里?
二·推进新课
1、学习任务一: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小肠的结构
(2)学生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小结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2、学习任务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
(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学生观察。
(2)讨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
(3)教师搭建平台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展示多媒体对讨论结果该出恰当的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梳理展示知识体系。
三.自觉练学 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题目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为下节课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图片、题目
1.为什么我吃那么少却还是长了这么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么我使劲地吃,却还是这么瘦啊?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P13页16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二课时
1.小肠适合吸收的结构特点
2.吸收的.定义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
第一,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小肠的功能。因此,当要学生复述小肠的功能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14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培养珍惜并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树立与别人互助合作、融入集体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 警示。
【第一部分】借题发挥。提出问题:人类就像群聚的昆虫一样,终日忙忙碌碌,虽然偶尔碰头交流,但却为能脱离生物的属性*。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 “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人类虽然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需要联合,需要一团一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部分】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类比论证——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
对比论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方面做对比比较分析,突出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抓住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由现象层面到本质特性*逐步深化。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是反思人类行为,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作者的论述幽默调侃,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议论深刻,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启发】讽刺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启发】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是有些为难。“
※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启发】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一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启发】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启发】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 (漂浮)
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 爬行 奔跑 跳跃
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 (滑翔)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1、有利于个体生存
2、有利于种族繁衍
学生学校情况
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事先布置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的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讨论
1、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
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3、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燃料。
4、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可以主动改变自己身体的位置,有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有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有利于有效躲避天敌的危害。
“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活动问题展开讨论。有条件时可利用多媒体提供资料学习。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完成运动的器官、运动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相的适应。
标题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的启示》的教学设计12-10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23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
【热】生物教学设计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