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锦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模拟操作和数学运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情感 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科学知识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授
㈠“疯狂”繁殖的细菌
1、讲解:细菌是通过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适宜条件下,有的细菌大概每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画一画
100分钟后,一个细菌会分裂繁殖为多少个?
4个小时(240分钟)后呢?
3、小结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确实让人惊讶。
㈡、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1、提出问题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强,从古到今,不停繁殖,现在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吗?原来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呢?
2、 猜想
小组内交流猜想,班级汇报。
(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筛选出有争议的观点
3、指导实验设计
a. 思考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b. 集体交流
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c. 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课后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三、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生物教学设计2
在提高生物课堂效益的众多途径中,生物教学设计的优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可从课题导人、课堂提问、实验教学这几个方面来体现优化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1 、精心设计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教学课题的导入,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在密封一层玻璃纸的长颈漏斗里注入蔗糖溶液,将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了。然后用纱布代替玻璃纸,让学生仔细观察,液面是否上升了,再将蔗糖溶液换成清水,液面将会怎样变化呢?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导人生物教学课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生物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细胞确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这样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就会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设计好生物课堂提问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点。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处于不断的积极思维状态。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以主动启发,步步引入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被提问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回答不出难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时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
3、认真设计生物学实验的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师按照生物教科书上给定的操作程序和药品种类进行实验。在高一开设的生物实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试行改变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实验技能,自主地设计生物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操作程序,预见实验的操作结果。如学生在自制泡菜的实验中,很多学生过去很少知晓或没有接触,在进行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程序,使他们感受到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无法体验到的生活乐趣。在生物实验选修课中,实验专题的选择多数也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生物实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生物学。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物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内心萌发出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比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生活中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以及工业化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生物学的角度用最、科学、经济的方法加以探讨。让学生提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切实感到学好生物学对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现实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将来研究更高层次的生物学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从课题的精心导入,提问方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实验教学的创新这几个方面人手,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这样才能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高地提高课堂效益。
生物教学设计3
第一节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1)自由扩散: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①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密切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述: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对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情况。)
提问:如果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浓度却是血浆中Na+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能力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达到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须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②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讨论,最后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K+
生物教学设计4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生物教学设计5
1 教学目标
1.1 基础知识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1.2 能力培养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2)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父母交流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
2 重点和难点
(1)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的过程;、
(2)胎儿和母体间的物质交换;
(3)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3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的资料。从父母那里了解生育、养育自己的情况;
(2)教师:自制CAI,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结构模型。
4 课时安排
1课时。
5 教学过程
5.1 引入: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亲情氛围中引入课题,非常自然、轻松地与学生交流:
①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古代的类人猿,那么你又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②为什么一定要爸爸、妈妈两个人才能生出你来呢?
③先想想被子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启发学生回忆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等知识)
④看来,爸爸妈妈的生殖细胞也一定要经过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生出你来。可见,我们人的生殖并不神秘,而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⑤那么我们人的生殖细胞分别叫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结合的呢?我们得从我们人体的另外一个系统──生殖系统开始谈起。
5.2 第1部分: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2.1 指导学生自学,要求 1)按顺序认识生殖系统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联想一下在自己身上的位置,哪些已在发生变化?2)试着填写侧剖面图中的结构。
5.2.2 思考与讨论:(分组交流)l)男、女生殖系统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什么?为什么?2)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为什么?小结:结合模型,利用CAI认识备器官的功能。
5.2.3 指出:结构上男女确实有别,但功能上也存在着共同点。CAI展示书本上的练习题2,分组讨论交流。小结指出:男女又是平等的。
5.3 第2部分:生殖的过程
5.3.1 设疑: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是怎么跟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的呢?从哪进?在哪与卵细胞结合?最终又到哪“安家落户”?利用CAI讲述排卵、受精、怀孕、胚胎发育的过程。
5.3.2 再设疑: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怎么“吃喝”、呼吸、排泄?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及有关插图,然后得出结论:胎儿是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
5.3.3 CAI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酒精、烟草及药物对胎儿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孕妇怀孕期间身体各部分增重的一组数据。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l)你对母亲怀孕有了什么新的认识?2)你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些什么?
5.3.4“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经过40周的发育就成熟了。成熟了的胎儿和胎盘从哪排出呢?CAI展示分娩过程,指出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排出就叫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对母亲来说却是十分不易,伴随有剧烈的阵痛,如不顺利、难产,则必须剖腹手术,以确保母子平安。让学生明白母亲生育之艰辛,再要把子女养育成人就更不容易了,不知还要花费多少心血。分小组交流:l)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怎样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2)妇女节就要来到了,母亲节也不远了,你想为妈妈做些什么?在Flash MTV《烛光里的妈妈》的深情氛围中,与同学们一起,祝所有的妇女们、母亲们:节日快乐!
5.4 结束语:正常的人有生育能力,但有的夫妇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如愿。然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给他们带来福音了,课外阅读“试管婴儿──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思考: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的社会问题。
5.5 作业设计: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短文,在班内展示交流。
生物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
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摆出现象: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揭示态度:
采取措施:
五、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六、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七、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
生物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技能:辩证地认识以及能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习策略:回顾梳理,类比推理,联系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需要知道: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堂学习】
1、复习巩固:
指导学生翻开课本第23页,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鸟类,鸟类有哪些特征?
2、新课导入:
鸟类是恒温动物,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另一种恒温动物——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的哺乳指什么呢?是怎样呢?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想一想,议一议:
哺乳动物用乳汁哺育幼崽。动物一般在出生后,就会吮吸(shǔn xī)乳汁。与其他抚育后代的方式相比,哺乳有什么优越性?
特征一:胎生、哺乳
展示小狗喂奶图片,列出胎生、哺乳的几个要点,对其进行简单解释。
提问: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展示较为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的图片,讲授其生殖方式的特殊点;简单提及针鼹。
特征二:大多体表被毛
展示图片,带动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类群的体表特点: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的体表特征,进而过渡到哺乳动物的体表特征;列举体毛退化的鲸鱼。
提问:水牛和耗牛体表的毛有何差别?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引出体毛的作用
特征三: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让学生看课本“观察与思考”,观察兔子和狼的牙齿,思考讨论的三个问题。
通过分析兔子、狼的.生活习性与其牙齿的特点,讲解各种牙齿
(门齿、犬齿和臼齿)的作用、牙齿分化的作用。
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Ⅱ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简单介绍几种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野马、非洲象、猎豹、北极熊、猕猴、河马、袋鼠、鲸、海豚。
【课后作业】
生物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自然科学小记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托马斯。刘易斯《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的科学散文着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其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即据此设计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课前准备(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学思路:
(一)导入: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每个家庭成员有分工,有合作:父亲工作、母亲做家务,孩子读书……共同组建起一个家庭,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时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都有家,那么生物社会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社会行为,进行了哪些分工协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走进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个世界——————生物社会,激发学生思索人与生物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换位思考
1、提问: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组合作探究
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将学生分为四组:蚂蚁组、蜜蜂组、鲱鱼组和粘菌细胞组,各组分别思考自己应当进行的社会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从文中归纳出答案)
各小组选出几位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课内带动课外。
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营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
大雁在集体出动进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
看守羊群时只需看好威猛的羊头,羊队会自动追随首领而不会丢失;
鸡的首领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
(四)探究主旨
提问: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提问: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提问: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明确: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使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是需要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生物教学设计11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
(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12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教学可以说是本章的一个小结,第一、二节学习的内容都能用于解决本节所涉及的问题。因此,本节的教学可以较好的体现出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本节教材的引入也很有特色,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叙述,而是利用报纸上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重视。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收集当地近期各种宣传媒体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以便用于课堂教学。总之,本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感情。
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了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调查的基本方法,并且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这个时期的学生也处于一个比较叛逆的阶段,很多同学与父母的沟通是比较少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多方面的能力,也是学生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的一次好机会,因而本节课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知道什么是食品安全。
能力目标:
1、能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亲自下厨烹饪。
2、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亲自为长辈烹饪可口的饭菜,关心长辈的饮食和健康。
2、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准备小品《不吃早餐的坏处》;
2、学生早餐和正餐情况的调查报告;
3、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拍相片、整理评价意见;
4、收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
5、制作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手抄报;
6、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教师:
1、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
2、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
3、电视报刊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信息;
4、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录相带;
5、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
6、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五、教学媒体运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运用电脑平台和实物投影。
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习:
本节课是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习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设计说明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栖的事情。
本课教学目的及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界这一有趣的现象及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且内容浅显,因此设计教学时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自学,有困难的同学可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抓住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谁与谁共栖,有那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从文中找到答案。当所有的问题解决以后,“什么是共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鼓励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其它生物共栖的'现象的资料,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通过学文后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引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这一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思想以及激发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共栖。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栖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一. 激趣导入
1. 导入新课
2. 板书质疑
3. 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例:什么是共栖,谁与谁共栖,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等。 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二. 自主学习.
1. 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读懂课文
(2) 以表格式进行摘录
(3)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交流学习情况
3.回答什么是共栖 学生自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做笔记 。
引导学生通过所填表格总结并发言。
生物共栖指不同物种间互惠共生的现象。
三.知识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继续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积累 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锻炼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人文教育
1. 学习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说给大家听。
2. 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在表格的旁边,并表格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生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qīfānjiù
2、A、√B、√C、√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
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业
1、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2、阅读《灯光污染》,回答问题。
灯光污染
西方一位环境学家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论点:人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个世界。他的话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合乎事实。煤的发掘,石油的开发显著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城市被尘雾所笼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样,当爱迪生的电灯第一次闪现出那划时代的光芒后,几代人都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千万个不夜城诞生了。对着那灯火辉煌的景象,人们不禁赞颂:天上银河落人间。然而当学生开灯夜读的时候,当工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市民沉浸在节日之夜的灯海之中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这给人类以光明的灯光也会成为一种污染?
1950年,英国一架运输机在夜间着陆时,误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灯认作机场跑道的指示灯,从而导致一场机毁人亡的惨剧。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阳整夜整夜地直射卧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导致精神失常,跳楼身亡。
至于夜间行车,由于对面驶来的汽车的灯光使驾驶员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则不计其数了。
由于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使用灯光,而使灯光成了一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种污染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亮度过大,超过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时人们所用的灯光亮度大约是80~120勒克司,当光亮度过高,超过180~200勒克司,就会对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视、失明等病症,甚至会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二、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飞机失事就是由此而导致的。
为了消除灯光污染,人们针对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规定了日常生活用灯亮度最高指数,就是保护人体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产环境中,给作业者配以防眩镜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车上安置双焦防眩照明灯,大大降低了与此有关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当今,人们对以前较为忽视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认识。在西欧一些国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条例载入了环境保护法中。对医院、居民住所、旅馆等设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它们集合亮度的最大值。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光污染问题也在逐步得以解决。此外,军事专家还变废为宝,把光污染作为战略防御的一种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浊转清一样,光的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人类不但善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辉煌灿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它通过运输机坠毁、老人精神失常、因灯光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实例,阐明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说明材料。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举例子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06-19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的启示》的教学设计12-10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23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