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评课稿优秀

时间:2024-06-19 17:25:15 其他 我要投稿

优秀评课稿优秀(集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评课稿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评课稿优秀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 “告别小马虎” 。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认识到马虎是一种不良习惯,它给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从活动中懂得消除马虎的办法,以实际行动告别小马虎,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好习惯。这节课从二年级学生当前自我需求和自我行为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使学生体验到自我调节给自己产生的积极感受,使学生产生自己能够不断完善自我的感受。

  陈老师这节课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陈老师这节课活动目标的确立,是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确定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其次,教学思路清晰。本课活动由小故事“马虎的来历”---- 谈身边马虎的事---- 克服的好办法----送宝物“聪”字来帮忙---勇闯三关:第一关,寻宝(整理书包)、第二关,火眼金睛(找不同)、第三关,打电话(传话)----放飞纸飞机远离小马虎几个环节组成,让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愉快的游戏中提高认识,感悟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童话故事,游戏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第三,活动设计目的性强。本节课的活动设计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活动开展扎实深入,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空间。活动中,陈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景,灵活多样地开展各项活动,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健康地发展。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形成内化的品质,从而达到活动目标。

  第四,关注每个学生。陈老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状态,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能够亲自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形成内化的.品质,并在活动中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第五,本节课陈老师没有用过多负面的事例强化马虎行为,而是从如何克服马虎的方法、有意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方面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用心的良好意志品质,给孩子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陈老师这节课需要改进的方面:

  1、谈身边马虎的事环节中,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经历,但老师只给两个学生讲了自己做过的马虎事的机会。这一环节应该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充分说出自己的马虎事,找出共性问题,并相互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克服马虎的坏习惯。教师不必顾忌学生不愿谈,让学生认识到,马虎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或许都有过马虎的经历。老师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谈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顾忌,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马虎给自己带来哪些烦恼,什么样的情绪,是学生认识到马虎的危害,产生要克服马虎坏习惯的强烈欲望,为下面的找客服马虎方法的教学环节做铺垫,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送宝物“聪”字来帮忙环节,可以调整到勇闯三关环节之后,让学生在活动后自己体会到克服马虎的好方法,而不是老是说教,教给学生方法。

  3、放飞纸飞机远离小马虎,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给学生列举了几条学生容易出现的马虎事,欠慎重考虑例如鞋带钮扣系不好可能是学生能力问题,不会系,而并非属于马虎。最好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做过的马虎事,而不是老师给出去选择。

  4、教师还需要多学习心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此外,心理辅导课的根本取向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原理,或掌握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帮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发展。

  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优秀评课稿优秀2

  在备课过程中,李老师把困惑提出来,跳房子这样一个体育活动到底应该怎样组织,能让孩子更加喜欢。于是,所有的教师都将目光集中在这个活动上,有教师说:直接采用一块塑料板两块塑料板间隔放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单脚跳和分脚跳的快乐。建议一提出,有老师提出说这样的话和中班时候没有太大区别,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也没有挑战性。那么该采用什么策略来组织呢?李老师说:我突然又想到一个方法不错,有点像民间游戏的形式。其他老师很想了解其中的情况,于是我们请她把过程说出来。

  她完整地进行了描述:

  将0——10个数字贴在塑料板上,按顺序排好队伍,排成一排。另外还需要准备每人一个沙包。活动开始,教师和幼儿一起复习10以内各数的单数还是双数,让幼儿清楚的知道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教师又问,单数可以怎样表示,双数可以怎么表示(让幼儿知道单数的时候就是单脚跳,双数的时候就是双脚并拢跳)。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身体动作并进行了再一次说明和解释:说单数就用单脚跳,双数就用双脚跳。为了巩固幼儿的对单数和双数的掌握情况,教师又随便地说出其中的几个数字,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示,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和表达。

  然后,李老师介绍要组织的游戏就跟单数和双数有关。幼儿排好四队队伍,第一名幼儿先扔沙包,沙包扔在哪个数字上面,幼儿就跳到哪个数字上。跳的.时候注意分清楚是单数和双数,单数就用单脚跳,双数就用双脚跳。用同样的方法,教师让其他幼儿完成跳房子的游戏。

  听完李老师的介绍,我们都觉得这样的过程不错,既复习了单数和双数,又能和跳房子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和直观的出示两块板一块板,有了一定的难度,能让幼儿在区分和巩固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数学的内容,同时又在玩的过程中,复习相关的内容,真可谓玩中乐,玩中更发展。相信孩子们一定会乐在其中!

优秀评课稿优秀3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荷兰教育家弗赖塔尔告诉我们:源于生活,让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归于生活,学生们会自觉注意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关系和数字。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用、有情……xxx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就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凸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米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在循循善诱中,完成了对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

  一、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分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既然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课上,米老师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去春游,帮助他们分苹果、矿泉水、披萨等食物的教学情境,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平均分是最公平的,于是成功地帮助了淘气和笑笑分了苹果和矿泉水,每人分到了2个苹果,1瓶水。

  披萨只有一块,平均分后,每人都得到了披萨的半。披萨的一半是多大呢?孩子们拿出了手中披萨的学具,动手折了起来,很快就找到了披萨的一半,并用阴影表示出来。敖老师借机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这样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孩子们都陷入深深地思考中,是啊,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敖老师引导孩子结合自己分披萨的过程想一想。在老师的引导孩子,孩子们最终想到了用“1/2”或“2/1”来表示披萨的一半,敖老师在表扬孩子的同时,对学生说:科学家和你们一样,也想出了这两种方法,最后他选择了用“1/2”来表示一半。然后再引导孩子们说说“1/2”表示什么意思。值得一提的是,当有学生不能准确说出“1/2”的意义时,敖老师就会耐心地引导,使其能准确说出它的含义,不但如此,她还会找更多的学生重复说,使学生正真理解了“1/2”的意义。

  二、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敖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米老师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正方形纸,引导他们找出正方形纸的“1/4”,并将折法不同的正方形贴到黑板上,使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化。在学生理解四分之一的基础上,敖老师又问:“在这个图形中,出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找到几分之几呢?”,就这样,在米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又认识了“2/4”,“3/4”,“4/4”。米老师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在层次练习中,创造分数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米老师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层次练习题,先让孩子判断每个图形涂色的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在学生充分理解“1/2”的含义后,又引导孩子找出正方形的“2/4”“3/4”,“4/4”。为了深化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发散孩子的数学思维,米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学具,任意创造一个分数。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分数,并能准确说出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这种层次性的练习中,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优秀评课稿优秀4

  “浙江名师课堂”初中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在二外举行。这次的研讨会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二外美丽的风景,也让我认识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专家----他们幽默风趣而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点评让我们如沐春风。而且这次研讨会各地特级、新秀汇聚一堂,为我们展示不同风格的数学课堂,让我大开眼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张于炎老师那种放荡不羁的点评,他的需要原则道出了学生主动学习、有兴趣学习的原因。下面,我就戚彤彤老师的这节《线段、射线、直线》来说一说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

  戚老师通过三个环节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掌握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表达方式等,发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规律。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与感受,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初步学会数学说理。而我对于这节课在以下几点有一些看法:

  (1)第一环节:做一做。戚老师直接以开门见山的形式让学生来画这三条线,这里让我很欣赏。因为学生对于三线在小学已经有过接触,不需要过于细致的再去实例导入,这也恰恰体现了张于炎老师所说的需要原则,学生已经认识了已经不需要导入了,我们老师又何必再去画蛇添足呢。所以,我个人认为一节课的开头不一定需要多么的花里胡哨,直截了当也是一种美。到了做一做的第二小题,戚老师给出了一些线让学生去表示三线并让学生交换检查,这种设计确实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是个人感觉给出的线都已经标好了字母只是

  单纯的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去说这些线是不是预设太强了?如果我们只给学生线而不带字母来让学生来表示这些线,这样是否更能体现字母在表示线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张于炎老师所说的需要原则;同时也能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来探讨三种线有哪些不同的表示方式并总结,这样就不需要在第三环节的练一练中来跟学生讨论直线mB这种表达方式的正误,也能让整个流程显得更加的顺畅、不突兀。

  (2)第二环节:画一画。这个环节中我感觉到了学生的需要。应该说明下线段、射线、直线他们之间的关系,说的白话文一点:线段是射线上的一小段,射线是直线上的一段,直线最长最大,射线第二,线段最小。说明了之后再让学生去找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几条直线,就不会有缺。当然戚老师的这种设计更让人欣赏,先让学生做,让学生暴露出问题,体现出一种需要,然后再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戚老师这节课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位老师箱上好一堂课,首先基本功要扎实,面对各种问题游刃有余;其次临危不乱,面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超出预期的问题要坦然面对、仔细处理;第三,抓住学生的需要去教学。

优秀评课稿优秀5

  从第一个环节开始,李老师的提问就很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回答越来越接近她的目标,可见她的提问非常的机智且有效。这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因为在实践中,我经常困惑的就是提问的有效性,我园现也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如何做到提问有效性呢?今天看了李老师的课,发现她给我一个很好的启发,要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心中应该始终装着这次活动的'目标。

  第二环节的交流讨论教师也是充分给予孩子自由讨论的时间,教师心中始终装着孩子,注重孩子学习的过程。并且教师的小结很清晰,很好的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第三环节的游戏也是本次活动的精华部分,教师设计新颖,破译的电话号码竟都是一样的,这有些出乎我的饿意料,但孩子们却从中体会到了集体成功的乐趣。教师进而又对怎样打电话订奶茶进行了提升,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但在数人数的数量时,教师应该对每位孩子想到的办法给予鼓励,而不是否定。

  这次活动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无论是从活动的设计还是活动的进行,都能看出李老师的智慧。

优秀评课稿优秀6

  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想,张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其次,张老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老师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张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张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三、课堂教学明确体现因材施教分层学习的策略或方法

  张老师以“感动中国”作为切入点,以这一条线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吸引学生的,毕竟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老师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作为他们本次阅读的话题,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在语文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张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有特色。

  四、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三分钟的录像通过声音、画面立体地介绍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五、评价合理及时。

  张老师整堂课的评价语,语言优美,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教师的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六、板书井然有序。

  老师的板书就是他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以下谈几点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1、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2、我觉得詹天佑这《詹天佑》评课稿课文的内容很平实,就象詹天佑所说的话一样,课文的内容其实也不难理解,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否借鉴一些詹天佑平时的为人处事,与人说话的语句来作为铺垫,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一些呢?

  3、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悟,有不对的地方还望多多给予指导。

优秀评课稿优秀7

  今天有幸听了范老师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缝沙包》,在整堂课中,教师能够在活动中做到扶、放结合,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又给了学生适时的指导与帮助,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沙包的缝制方法和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做人品质。这节综合实践课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方面有很多。

  1、创设情境,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教师能贯穿始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上课伊始启发学生谈话,你最喜欢的课间活动是什么?沙包能做什么游戏?最后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缝沙包,这样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缝制沙包的热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沙包激发了学生缝制自己喜欢的沙包的热情。

  2、始终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课程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活动中强调学生要有不同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做到了只要有学生举手就让他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还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对有特别想法的学生给予鼓励,这些做法都指向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课程核心。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针法,缝制沙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实践的参与。本节课学生缝制沙包的针法是多样的,缝制出来沙包的款式也是多样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角色把握恰到好处

  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把自己始终处于帮助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地位,不去安排支配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一员,参与其中,与学生交流。在学生缝制的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巡视指导, 对缝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指导,使学生建立起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实践活动课亮点很多,在彰显了教师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匠心独运的设计思想,灵活自如的课堂调控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地享受了活动的乐趣。

优秀评课稿优秀8

  以前,我总认为统计课很难上,在知识上很难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绘制统计图花费时间长,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作用。听了邓老师的这节统计课,让我眼前一亮,哦,原来可以这样上!

  1、从统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只数引入新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统计数据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统计,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难点地方处理巧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当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时,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教学思想。确实有同学就想出来了。教师创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的需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也预设了多个解决办法,沸羊羊的、懒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学们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样,很有成就感。

  4、教学目标的呈现时机恰到好处,达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识,又让学生及时了解目标的目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总结前面学习内容,又过度倒下面的学习任务。

  5、练习时要求明确。教师强调在绘制条形时要一一对应,做到快、静、齐。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由于是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插不上手,操作困难,所以凸起来要慢一些。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刻度后记号记号在涂色,准确率要高。

  6、后面的统计图欣赏很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商讨的地方:统计的数据一定要让学生核对清楚,可能会有学生多数,或少数会严重影响后面的练习。最好能用数一个标记一个的方法。再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时,个人觉得先找信息,再提问题比较合适。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顺序。

【优秀评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优秀评课稿优秀06-20

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评课稿12-26

优秀评课稿经典11-26

(经典)优秀评课稿04-11

优秀评课稿01-09

【优秀】《雷雨》优秀评课稿优秀02-13

【优秀】坐井观天优秀评课稿08-24

优秀评课稿优秀(精)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