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1 10:11:17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精选】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说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

  3、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5、举例说明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鸟的主要特征,鸟与人类生活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想一想,议一议”引入。让学生阅读教材“想一想,议一议”,思考讨论:有些鸟能够飞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它具有这么强大的飞行能力呢?如果人在双臂上缚上人工翅膀,也能像鸟一样飞吗?

  (二)、通过观察对比,学习鸟类的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鸟的图片、标本或视屏资料的观察,比较它们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并归纳它们在外型上的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并完成教材31页的表格。

  (三)、指导探究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概括鸟的'主要特征

  (四)、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请学生观看后回答下面的问题: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鸟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你还能作补充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我们应该爱鸟护鸟。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课程资源一定要充分,这样,学生才能认真观察,合理推理,顺利得出探究结论。

生物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的名称及对人体的作用。

  2 说明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及缺乏症。

  重点: 六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难点:举例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重点难点突破:提供营养缺乏症的图片,让学生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有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内容:

  一. 预习提纲 (看谁的收获最多)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1. 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其中是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

  2. 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是备用能源物质, 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 、 、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

  3. 夜盲症是缺乏 引起的,应多吃 等食物。但植物性食物中不含 ,胡萝卜、玉米中所含的 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它。

  4 神经炎、脚气病是缺少 ,建议多吃(粗糙、精细 )的米、面。坏血病是缺少 ,建议多吃含__________.它能使____________退色。缺少维生素D时,儿童会患 ,成人患 。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_____、_____的吸收.

  5. 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水占人体体重的 ,在 、 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6. 无机盐是构成组织的原料,在无机盐中, 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缺少时儿童易患 病,中老年人易患 症。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饮食中长期缺乏易患 。 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乏易患 ,俗称 ___________病。

  二 师生探究(动手动脑共提高)

  1. 青春期的青少年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营养学专家建议青少年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食品,为什么?

  2. 天气炎热和激烈运动时,大量出汗以后,是喝清凉的`饮料还是淡盐水,为什么?

  3.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铁锅做饭和炒菜,为什么?

  三 总结:

  四 当堂达标 (检测你自己)

  1.在我们的食物中主要有六类营养成分,其中既能给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是组织细胞构成物质的是( )

  A水、无机盐、蛋白质 B维生素、糖类、蛋白质

  C糖类、蛋白质、脂肪 D维生素、水、糖类

  2.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甘油 D水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4.防止夜盲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最佳食物是 ()

  A.胡萝卜

  B.动物肝脏 C.新鲜蔬菜

  D.标准面粉

  5.下面是给佝偻病小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A.钙片,鱼肝油 B.钙片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生长激素

  6. 连线找朋友

  ①维生素A a 神经炎、脚气病

  ②维生素B1 b 夜盲症、干眼病

  ③维生素C c 骨质疏松症

  ④钙 d 贫血

  ⑤铁 e 地方性甲状腺肿

  ⑥碘 f 坏血病

  五 中考链接

  1.小新同学最近刷牙时经常牙龈出血,应多吃一些富含哪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2.小强没有吃早饭,接近中午时感到头晕,你建议他补充什么食品最快获得能量?( )

  A 鸡蛋 B 牛奶 C 花生 D巧克力

  3.《齐鲁晚报》刊登一副大头娃娃的照片,患儿是一个不满4个月的男婴,由于出生后一直服用一种几乎不含蛋白质的劣质奶粉,现已出现了头大,脸肿的症状。就此图的因果关系,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找出错误的选项( )

  A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组织

  B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蛋白质

  C组织细胞的更新离不开蛋白质

  D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最重要功能物质

  4.如果你给贫血患者提供饮食建议,你认为应该选择的食物组合是( )

  A大骨汤、红薯、 白菜 B鸡蛋、鲜血、猪肝

  C海带、紫菜、胡萝卜 D肥肉、土豆、冬瓜

  5.人体一旦缺乏某种维生素,就容易患病。饮食中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可能患( )

  A夜盲症 B佝偻病 C坏血病 D贫血

  6.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些志愿军战士到傍晚眼睛看不清东西,应给志愿军提供下列哪些食品( )

  A动物肝脏和萝卜 B大米和白酒

  C黄瓜和西红柿 D鸡、鱼、肉、蛋

  7.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和基本物质分别是( )

  A维生素、无机盐 B蛋白质、水

  C水、蛋白质 D糖类、水

  8.下面是李医生给佝偻病患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

  A钙片、生长激素 B钙片、鱼肝油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

  9.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这是因为( )

  A维生素A可以由其他物质代替

  B植物性食物也会有维生素A

  C新鲜水果中也含有维生素A

  D有些植物性食物内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

生物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概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的探究方法。

  3 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学习重点:

  1、 探究蚯蚓、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3、 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4、 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

  学习过程: 教法、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

  1、制多媒体课件。

  2、收集蚯蚓、蝗虫、鱼类、家鸽和家兔的生活图片和视频资料 ,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精彩片断。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动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动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蚯蚓、蝗虫、鱼类、家鸽和家兔等动物方面的资料。

  新课导航

  播放《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新知探究:

  一、 环节动物

  阅读课本(80—81页)内容(包括相关链接),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 :

  1、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并注意区分前后端。进一步观察蚯蚓的体节和刚毛,体会对其运动有什么意义?

  2、亲手摸一摸蚯蚓的体表粘液,讨论蚯蚓的体表湿润的意义。

  3、教师提供水蛭、沙蚕的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与蚯蚓的共同特点。

  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节肢动物

  观察蝗虫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探究问题:

  1、蝗虫的身体可以分为 、 、 三部分

  2、 蝗虫的足、翅、触角均 ,有利于 。这对蝗虫的 生活有怎样意义,

  3、蝗虫的体表有坚硬的外壳叫 ,即保护了 ,又支持了 ,又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 ,对蝗虫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4、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的原因是 。

  5.推测气门的作用。

  小牛试刀:

  1、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主要原因是( )

  A、有利于蚯蚓的正常运动 B、有利于蚯蚓的血液循环 C、有利于蚯蚓的正常呼吸 D、有利于蚯蚓的正常消化

  三、鱼类

  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探究问题:

  四.鸟类

  观察家鸽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探究问题:

  1 . 家鸽的身体呈 型,体表被覆 。家鸽的变成翼。家鸽骨骼有的很 ,有的 在一起,比较长的骨骼内部大部。分是 的。这样的骨骼 既 ,又 ,有利于 。

  2.气囊的作用:

  3.家鸽的消化系统适应飞翔的特点:

  4.总结鸟类的特征

  小牛试刀::

  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排水,其主要意义是( )

  A.调节方向 B.进行呼吸 C.协调运动 D.摄取食物

  2.我国的“四大家鱼”只的是( )

  A、鲤鱼、鲫鱼、青鱼、金鱼 B、黄鱼、草鱼、鲢鱼、鲫鱼 C、草鱼、鲢鱼、鲢鱼、鳙鱼 D、鲤鱼、鲫鱼、青鱼、草鱼

  3.下列不是与鸟类飞翔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特征是( )

  A.龙骨突上有发达的胸肌 B.具有坚硬的'角质喙

  C.身体成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 D.长骨中空,充满空气番茄果

  小结:同学们谈体会, 小组间进行交流

  五.哺乳类 观察家兔

  探究问题:

  1、家兔的体毛有 作用,

  2、家兔的胎生、哺乳对家兔的繁殖意义 。

  3、家兔的门齿、臼齿的作用 ,与 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4、发达的神经系统对家兔在陆地的生活的意义。

  课后检测:

  1.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靠( )

  A、体表 B、 口 C、 肺 D、 肠壁

  2.下列各种生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

  A.鲸鱼 B.章鱼 C.鳄鱼 D.鲟鱼

  3. 动物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是 ( )

  A.鱼类 B.鸟类 C.哺乳动物 D.昆虫

  19.下列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

  A.蜥蜴 B.青蛙 C.家鸽 D.蝗虫

  4.一下列动物类群中,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是 ( )

  A.鱼类 B.鸟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5. 鲫鱼的身体分为( )

  A、头、躯干、尾三部分 B、头、躯干、尾鳍三部分 C、头、躯干、鱼鳍三部分 D头、躯干、腹三部分

  6.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A.珊瑚虫 B.河蚌 C. 龟 D. 虾

  7.蝙蝠属于哺乳类而不属于鸟类的特点是( )

  A.心脏有四腔 B.体温恒定 C.体腔内有膈 D.大脑发达

  连线中考 :

  1、大雨过后,大量蚯蚓钻出地面,这是因为( )

  A、土中温度低 B、地面食物多 C、土中没有食物 D、土中水多,氧缺少

  2、鱼不断地用口吐水,再从鳃盖后缘排水,这样做的意义是( )

  A 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B 完成呼吸和摄食 C 散发体内的热量D交换体内多余的水

  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下列哪项不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 外型特点? (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 B、全身被羽 C、前肢变成翼,生有大型正羽D、身体呈流线型

  4、

  课外拓展: 家鸽排尿吗?

  教后学后记:(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收集资料,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集中精力听课,相信成功就在前面等着你!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珍惜自己的每一次机会,感觉自己掌握得如何。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合作探究,表达交流

  善于总结,才能及时查缺补漏,不断完善和提高。

  师生合作共同提高

  开阔视野

  挑战自我,挑战潜能。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教师写出教后记

生物教学设计4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常较为年轻,他们在生活经验方面还比较欠缺,但是却对生活表现出极高的好奇心,喜欢积极地探索。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已经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积累了一些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对于"神经系统是如何进行调节的"这个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他们通常更喜欢与他人合作。因此,适当安排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非常必要。在我们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与父母的交流较少。设计课前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简单的活动促进学生与家人的交流,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知识点解读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中介绍的内容。该节课主要讲解了反射、反射弧、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等基础知识。教材没有明确提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而是用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这两个概念来进行阐述。这样的表述符合教育部颁布的课标要求,即对知识的“概述了解”进行说明。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神经系统的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知道神经系统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扮演了一个连接上一节课和下一节课的重要角色。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提前录制“膝跳反射”微课推送给学生,微课中说明该实验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家中和父母一起体会膝跳反射这一生理现象。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

  课前作业的设计意图:

  在家中完成这一实验,可增强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共同探索这一生理现象的缘由。而且实验简单,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了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课中作业:

  实践性作业进行“指东往西,不听指挥”游戏,白板展示随机动作指令,学生执行相反指令,并在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是由什么系统完成的,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组成等有关知识点。

  课中作业的设计意图:

  1、实践性作业通过游戏,避免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课堂中。

  2、合作性作业检查课前自主完成的'实验效果,投屏展示学生成功和失败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

  3、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合作性作业中的现象,并找出失败的原因,来引入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预先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可以节省后续学习的时间。

  4、探索性作业的要求是两人一组完成,其中一人尝试了沙棘果后,需要向同桌描述其味道,并体会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概念。修改后的内容:探索性作业要求我们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在这个任务中,我尝试了沙棘果,并将其味道描述给我的同桌,同时也体验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感受。

  5、探索性作业由吃沙棘果、讲沙棘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别。

  课后作业

  必做作业:四人一组合作设计并完成课后探究:“测定反应速度”,思考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

  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图

  1、必做作业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和组织能力,因小组中各层次学生均包含,完成实验没有难度,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帮助较弱学生设计及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选做作业:

  A类,有探究欲,并主动学习的学生:选择易得材料制作反射弧结构模型,并根据模型讲述反射弧、简单反射、复杂反射等概念。

  B类,学习被动、不喜欢思考的学生:绘制反射弧示意图,并列举五个简单反射和五个复杂反射的实例。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边界时改变方向的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说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绘制一个反射弧示意图。在这个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画出从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及它们在与物体边界相交后的反射路径。通过观察这个图像,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反射的特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例子。下面列举了五个简单反射和五个复杂反射的实例:简单反射:

  1、镜子:当光线照射到镜子表面时,它会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倒影。

  2、池塘的水面:当阳光照射到池塘的水面时,光线会被反射,形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区域。

  3、玻璃窗:当外部光线照射到玻璃窗上时,部分光线会被反射,使窗户的外观显得反射和闪耀。

  4、银质餐具:当光线照射到银质餐具上时,它们会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光的倒影。

  5、反光衣:在黑暗环境中,光线照射到反光衣上时,它会发生反射,使人们更容易被注意到。

  复杂反射:

  1、棱镜:当光线经过棱镜时,由于折射和反射的作用,光线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2、多面体水晶:当光线照射到多面体水晶上时,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光线会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射,产生美丽的折射效果。

  3、公路上的水洼:当阳光照射到公路上的水洼时,由于水洼表面的弯曲形状,光线会发生复杂的反射,形成一幅令人惊叹的景象。

  4、太平洋的海面:当太阳光照射到太平洋的海面上时,由于波浪的起伏和海面的平整程度不同,光线会呈现出复杂的反射,营造出美丽的海洋光影效果。

  5、钻石的闪耀:当光线照射到钻石的表面时,由于钻石的折射率高和切割工艺的精细,光线会发生多次反射和折射,使钻石显示出其独特的闪耀效果。以上是生活中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五个实例,它们展示了光线在不同物体表面上反射的特性和变化。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射现象的奥秘。

  3、选做任务:

  帮助培养A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B类学生通过绘图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反射例证,深刻体悟知识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以下是修改后的内容:选取任务:促进A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B类学生通过绘图和寻找生活中的反射实例,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原因。

  反思

  本节课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我们设计了实验和小游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强他们的多种能力培养。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他们愿意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还利用课前实验作业来节约课堂时间,并通过课堂作业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交流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我们也要承认本节课涉及到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任务,因此需要精确掌握课堂时间。另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的结合点,并更突出微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设计5

  一、学情分析:

  我担任初二(95、97、99、101)班的生物教学任务,我想本届学生已适应了课改的新教法。年龄也大了点,应该比初一强才是,但根据学生的成绩来看,差生也较多。要想提高成绩也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加强学生的纪律性,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

  三、确定发展目标:

  1、 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 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本学期教学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关键

  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过去一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4.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过去一年中的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5、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6、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7、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8、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9、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0、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实验的实施。

  1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12、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生殖方式的特点

  1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观察能力的训练

  14、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15、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16、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7、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18、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化。

  19、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20、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难点:

  1、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4、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5、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

  6、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6.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7、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8、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9、(1)《观察与思考》的组织教学(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10、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

  11、①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② 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1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13、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化。

  14、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五、转变理念、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目标的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念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探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重量。

  4、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5、在教学中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6、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7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9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0、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标准。

  六、提出学期学生学习常规要求;

  1、课前10分钟预习。

  2、课堂上积极发言。

  3、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4、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以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5、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七、设计安排学科实践活动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习法: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6)注重学生的实验与探究的设计和操作,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和作用,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八、课程教学进度表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其中授课32课时,机动2课时,每周2课时。(30课时):

  第一周:20xx-8-30—9-4 报名

  第二周:9-5—9-11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1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2课时

  第三周:9-12—9-18 第2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2课时

  第四周:9-19—9-25 第3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2课时

  第五周;9-26—10-2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1节 动物的运动 1课时

  第六周:10-3—10-9 国庆放假

  第七周:10-10—10-16 第2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课时

  第八周:10-17—10-23 第3节 社会行为 1课时

  第一、二章小结 1课时

  第九周:10-24—10-30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学圈中的作用

  第1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课时

  第2节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课时

  第十周;10-31—11-6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1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课时

  第2节 细菌 1课时

  第十一周:11-7—11-13 第3节 真菌 1课时

  第三、四章小结 1课时

  第十二周:11-14—11-20 期中考试

  第十三周:11-21—11-27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1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课时

  第十四周:11-28—12-4 第2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2课时

  第十五周:12-5—12-11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1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课时

  第2节 从种到界 1课时

  第十六周:12-12—12-18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课时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课时

  第十七周:12-19—12-25 第六单元复习

  第十八周:12-26—20xx-1-1: 第五单元复习

  第十九周:20xx-1-2—1-7: 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20xx-1-8—20xx-1-15:期末考试

生物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了解分析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难点:学生课下收集生物圈相关资料,课堂对相关资料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就同学们所知,地球上哪里能找到生物呢?生物要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2、小组内讨论、讲解:生物圈的范围。

  3、影片展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及相应的生物。

  思考:这三个圈层内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呢?比较说明。

  学习任务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2、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条件。

  3、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

  4、通过课件师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分析思考:月球、火星等星球上为什么没有发现生命?

  讨论: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对待这个所有生物的家,我们应当怎么办?

  三:系统总结

  引导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1、如果养花,应当提供怎样的条件?

  2、宇宙旅行应当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物质?

  五、诊断评价

  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地方叫( )

  a 大气圈 b 生物群落 c 生物类群 d 生物圈

  2、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

  a 森林和草原 b 陆生动物和人

  c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d 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真菌和人类

  3、果农在移栽植物幼苗的初期,幼苗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是下列哪种条件缺乏引起的?

  a 空气 b 水分 c 阳光 d 营养物质

  4、生物圈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 )

  a 人 b 生活在岩石圈的生物 c 生活在大气圈的生物 d 绿色植物

  5、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 、 、 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 ,还有 等微小的生物。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提到了那些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

生物教学设计7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生物教学设计8

  3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能说出淀粉在口腔的变化。

  (2)说出人体的消化器官名称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3)描述消化器官的功能及食物大致消化过程。2.科学探究

  通过间接的方法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的知识。3.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交流关于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2)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懂得怎样保护消化器官。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其消化过程

  教具准备:馒头、记录表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食物的消化 媒体:出示食物馒头。

  问题:今天我们将和馒头一起参加一个神奇的旅行,就是到我们身体内部去旅游一番,首先馒头来到出发地点:我们的口腔,想一想从我们的口腔出发,它的旅存行将到达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消化

  (二)活动一: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观察口腔的结构

  媒体:PPT展示馒头旅行的第一站口腔。问题:口腔这个旅游点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互相观察口腔的特点,填写观察记录,进行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同时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小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内有牙齿和舌等,口腔周围还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2.感受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媒体:出示慢头。

  问题:当馒头进入我们的口腔,它的人体之旅就开始了,接下来,它在我们的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请每个同学都来体验一下。引导:注意让学生洗手,按要求有序取馒头。活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感受慢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发现。思考:为什么馒头越咀嚼越有甜味呢“

  小结:口腔中的牙齿能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睡液腺分泌唾液使食物中的'小部分淀粉初步被分解为麦芽糖。馒头中含有淀粉,被唾液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馒头在口腔中咀嚼后能感觉到甜味。

  (三)活动二:食物消化的过程

  1.认识其他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的正确位置 媒体:PPT展示人体轮廓(或人体模型)。

  问题:咀嚼后慢慢咽下后,馒头第二站到达哪里?能否在人体轮廓图中正确画出的旅游路线和景点呢?(也可以让学生把属于消化器官挑出来拼在人体模型里)引导:让学生仔细想一想,馒头在体内消化的路线。

  活动:学生在人体轮图上画出消化器官(或在人体模型上安装消化器官)。

  交流: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画的图,并交流有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展示:请2-3个小组展示画的路线图。并说说食物进入咽和经过的路线及器官所在的位置。讲解: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人体内脏器官模型,看看慢头经过的路线和器官是这样的先从口腔进入咽再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小结: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等器官。2.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媒体:人体内食物消化过程的视频。任务:观察课本中的图,尝试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活动:学生互相相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问题:食物营养物质主要在哪个部位被吸收了呢?食物从口腔到食物残渣排出肛门,需要经历多长时间?

  小结:消化是人体将食物分解为身体能吸收的简单物质的过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通过消化系统被人体消化了。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营养物质被吸收后,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四)拓展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任务:分析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狼吞虎咽、饭后剧烈运动、贪吃冷饮等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交流: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这些习惯对消化系统有什么危害。

  小结:小小的习惯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平时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促进身体健康

  四、板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生物教学设计10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北京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人、动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节以讲解和比较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为主。教材中分别以家蚕和蝗虫为例,介绍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资料,对常见的其它昆虫的生长发育类型进行分类、总结。同时比较昆虫、两栖动物、人类和绿色开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点,课上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与多学科的密切。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描述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尝试在基于本学科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三、教学重点

  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所学,对常见昆虫的生殖发育进行分类;并尝试与多学科内容建立联系。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七、课后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12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生物的特征)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节课中大家看到的东北虎、乌贼、金鱼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课本、石头等都是非生物。实际上,我们都能对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断,但怎样按科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别,或者说生物到底有哪些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却不十分明确。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生物的特征

  [合作交流] (从生活出发,对比现实中存在的生物与非生物,得出结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小动物如猪、狗、牛、羊等,也有许多植物如花、草、树等,这些生物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岩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书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没有生命的。

  引导深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的手接触到烫手的火炉时,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把手缩回来,这是为什么呢?向日葵的花盘能够随太阳光的照射不同而转动,含羞草被人或动物碰到时,会自动收缩,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分析)

  小结 在自然界中生物为了保护自己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这就是生物的应激性,[板书(1、应激性)] 应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对刺激和反应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应的变化,包括温度、光照、声音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反应是指生物体作出的`一些行为或行为的改变。如:有人一下子从门背后跳到你面前,这时你也许会跳起来或尖叫,因为这种出人意料的行为使你作出了吃惊的反应。非生物如岩石,无论你怎样敲打,都不会做出反应的,所以不具备这种特性。

  生物除了具备应激性外,还有其它的特征,如“生长”[板书(2、生长)],什么是生长呢?

  讨论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对“生长”一词作出解释?能不能举出一些生物生长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点拨] ①生长的概念: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生长是发育的一个特性,生物都能生长和发育。②生长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如:小象长成一头大象,体形增大了,体重增加了,就是生长;而池塘里的水由少到多,有浅到满则不是生长,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③生物的生长往往都有一定的周期,都不是无限长大的。

  [设问] 母猪生下小猪、母鸡下蛋、植物结出种子等都是什么现象?大家能不能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能不能说出它的意义?

  小结 ①这些都是繁殖现象[板书 (3、繁殖)]。所谓繁殖是指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它的意义在于生物通过繁殖能保持生命的连续性,增加生物的数量。②蜻蜓点水、太阳花结出许多种子等都是繁殖现象。

  讲述 ①小象长成大象,幼苗长成大树,在这些过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养料,消耗能量,这些都是新陈代谢现象[板书(4、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贯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标志,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②生物的应激性、生长、繁殖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③生物在新陈代谢中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

  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表

  教 学 进 度 表

  学科:七年生物

生物教学设计14

  第一节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1)自由扩散: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①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密切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述: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对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情况。)

  提问:如果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浓度却是血浆中Na+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能力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达到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须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②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讨论,最后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K+

生物教学设计15

  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

  (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06-19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的启示》的教学设计12-10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23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