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1 15:54:58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推荐)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的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学,它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而这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圈主导者是:生物。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征”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学的第一单元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因为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并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分析,以及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辩认具体事例,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的各种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作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作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法。在这些教学法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与同学一起共同理解了什么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课件呈现《超震撼----毁灭世界的力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了自己生存家园的毁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呈现本校园景色,老师叙说,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生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把自己校园当成情景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到非常的亲切,同时让同学们感知到,生物学离我们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说起,学生容易从脑海中提出生活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校园的生物有:人、树、鸟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块等,并根据这些丰富的表像推导总结得出:像人、鸟、树这样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并且这些问题是在与同桌讨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结论: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三)生物特征的学习

  1、创设情境,激起疑问

  通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以教室里的学生和课桌为例)设计意图:学生和课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学生是生物,课桌是非生物。但是让他们找出区别,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人会动而桌子不会动。为此我又列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所以此环节把学生带入疑惑之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过渡语:你若要准确地判断桌子是不是生物?还得进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征这知识点的学习。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点

  学生根据老师以及学生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生物实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图,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讨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等基本特征,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伏笔。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回答问题,后仔细观察多媒4、逐一理解生物的各种基本特征。

  (1)、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提名小组代表发言,举例说明生物圈中的'生物要生存需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随后利用多媒体呈现:人为了生存要吃饭等食物,食肉性动物要以其它动物为食;食草性动物如:马、牛、羊要吃草等植物才能维持生命。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及动画,再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设计意图:体呈现的相关图片,动画。特别是植物吸收无机物,创造有机物的动画演示,使植物的生存也需要营养物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现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学生面前,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概括得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这样层层推进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2)、理解生物能进行呼吸

  首先全班学生玩憋气游戏,看谁坚持得更久。如果卧室放很多植物有什么危害?分析原因小组讨论。然后多媒体展示植物呼吸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人必须呼吸才能生存,随后的动画演示以及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不仅动物要呼吸,植物同样也要进行呼吸,最终在头脑中汇总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

  (3)、理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提名小组代表回答:你自己通过什么方式把体内的废物排出?植物又是如何排出废物的?随后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植物排出体内废物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以上问题,以及对多媒体课件图片的观察,认识到动物通过出汗、呼吸、排尿等方式排出体内废物,而植物是通过落叶把体内废物带走,从而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生物能把自己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4)、理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老师轻拍一位学生的头,学生抬头,问:“他为何抬头?在展示一些关于动物和植物对于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眼前情境,实物演示,学生在这些教学资源的引领下,自然而然总结出: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5)、理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老师提问:你们一生下来就这样大吗?随后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红狐的成长过程;菜豆的生长、鳄鱼的产卵等图片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这些生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设计意图: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自身说起,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不易觉察的多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使这些微观的生命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视野,从而理解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这一基本物征。

  (6)、理解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老师提问:想一想自己与父母有哪些地方长得相似,又有哪些不同?随后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猪的一家、一株玉米长出的不同颜色的籽粒。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用生活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让学生分析这几句谚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首先联系学生自己,从学生自身说起,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而且又没有注意观察的一些生物现象,从而找出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一些生活谚语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这两概念。

  5、总结:生物的特征

  6、补充

  (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案例1:水葫芦的过度繁殖引起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

  案例2:人类的过度砍伐导致大量野生动物灭绝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与同桌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呈现什么是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使知识条理化,利于知识的构建,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五)、巩固练习

  1、多媒体课件重新呈现珊瑚与珊瑚虫图片,再次让学生判断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

  2、以自己或选一种生物,与同桌说一说,自己或其它生物是否也有这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所学内容,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六)、课外拓展

  课后,学生思考或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其它特征。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课外同样也能进行。

生物教学设计2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动物的运动要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③情感目标: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3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②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2.4 教具准备:①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②学具:20 cm×2 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

  3.教学过程

  3.1 复习提问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3.2 导入新课 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材料。提问: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③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④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⑤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运动系统的组成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3.3.1骨的外形和作用 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多媒体课件提供常见杠杆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3.3.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①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炎对运动的影响,了解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②演示一根木条不能弯曲,两根木条连接后可以弯曲,连接处相当于关节,说明关节就是骨连接的方式。

  3.3.3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①多媒体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征。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的视频,说明骨骼肌有受刺激产生收缩的特性。③用木棍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附于不同骨的特点。④用玩具汽车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并且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特点。

  3.4 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 课件动画演示伸、屈肘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做伸、屈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变化,最后用自制模型演示运动时骨骼肌(用弹簧代替)的变化。学生制作模型,观察模型运动时皮筋的变化情况。

  小结:骨骼肌受到来自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引起躯体产生运动。

  3.5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 多媒体给出人体骨骼标本,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的位置。

  3.6 运动同身体各系统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在体育课上运动时,自己身体的各种生理特征变化。理解动物的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配合才能完成。

  3.7 巩固理解 讨论回答:①肌肉拉伤或骨折后,人就不能正常活动,为什么?②通过学习,你认为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运动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同时也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作为生活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个人,我们应当承担起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8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运动不但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还需要身体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对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重大意义。

生物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查的目标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性目标要求、技能性目标要求和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要求。其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生物学科被列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考查科目。其中实验和探究部分并入有关的知识考查内容,约占20%。可见实验和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面临生物毕业考查,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很多学生对初一的知识已经遗忘了,而实验探究部分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老师有必要帮学生归纳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2、过程与方法:

  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据问题作出假设、知道怎样提出问题、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等。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根据探究课题作出假设、找出变量,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学方法:归纳法、比较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分组分享教学法。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实验探究的信息。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个实验探究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收集和整理资料。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见学案)

  二、确定目标,筹划策略

  依据学案中“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认定目标,在学生认定目标后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励。

  三、分组分享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两年的学习中,哪一次实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类实验?为什么?请同学们用笔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导入,点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四、分组分享活动二

  ①先独立完成学案中的材料1,然后小组内分享,你是怎样找出变量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可依据问题探究,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自主探究,疑难问题同组(或同桌)相互合作,必要时求得老师的帮助。

  ③适时交流成果。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怎样找出变量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规律,并依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点拨。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1、依据学案中材料2中问题的设置,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活学活用。

  2、理清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可根据新知识的主干,构建出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结构形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及时释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六、分组分享活动三(梳理思路,归纳方法):

  你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变量怎样找?怎样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新课程的实施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驱动自己的学习动机机制、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来增长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七、运用知识,实践创新:完成学案中的材料3中课堂反馈,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查漏补缺。

  八、分组分享活动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想探究与这相关的哪些问题?

  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注重知识的发展延伸,让学生站在新的知识水平上重新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想探究与之相关的哪些问题?”拓宽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激励学生进行课下的探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收获同时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九、作业布置:完成复习资料中的实验探究内容。

生物教学设计4

  创新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灵魂,教师要合理的把控教学设计中创新的元素,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引进创新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并结合实践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遵循设计原则。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方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程度,要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方式,不但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还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课堂效率。2.遵循情境创建原则。问题情境的创建对于优化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合理的设置问题并创建情境,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能够开拓视野和思路,提高其逻辑思维,这也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不同与其他的科目,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达到高效准确的效果。除此之外,这些能力也需要学生日常的积累和锻炼,非一日所至,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合理的安排案例和情境创建,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3.遵循交换原则。交换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群体中去考虑问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交换式教学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

  1.引入课程,设定情境。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合理的引入课程,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合理的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情境,为同学创建良好的思考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当的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创景更加逼真的情景,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和易懂。例如教师在讲解抽对称图形的时候,可利用计算机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如风筝、飞机、汽车等,在展示过后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生活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提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合理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强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2.增进交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要充分的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和交流能力。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灵活的处理教材。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发给每个组,让同学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其拼成正方形后在计算每个边长为多少,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勾股定理重要的公式还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用。传统一人讲众人听的授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扮演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移交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拓展的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正和指点。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方程式,让同学进行应用题的复原,学生在复原题型后可以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如此一来教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名同学都加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牢固。

  综上,初中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逻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的探究。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遵循教学设计的原则,立足与学生,合理的引入教学案例,不断的总结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方案,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生物教学设计5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熟悉: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其特点。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肽键、肽单元、肽平面的概念。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组学概念,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应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难点: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测定。

  授课内容

  绪论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它是研究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分子及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科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机制的科学。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生物化学研究内容

  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3.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

  3.生物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几乎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作为生物催化剂,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存储,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种蛋白质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

  通过样品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的公式:蛋白质含量(g%)=含氮量(g%)×6.25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L-a-氨基酸:种类、三字英文缩写符号、基本结构。

  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

  3.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肽、多肽链;肽链的主链及侧链;肽链的方向(N-末端与C-末端),氨基酸残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一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二硫键的位置属于一级结构研究范畴。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主要化学键:氢键

  肽单元是指参与组成肽键的6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又叫酰胺平面或肽键平面。它是蛋白质构象的基本结构单位。

  四种主要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及影响因素。

  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5.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6.蛋白质组学

  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研究技术平台

  研究的科学意义。

  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

  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O2功能,氧饱和曲线。

  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变构效应:凡蛋白质(或亚基)因与某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构象变化,导致蛋白质(或亚基)功能的变化,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五、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胶体性质

  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生物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六、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七、案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生物教学设计7

  知识目标

  1、阐明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尝试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4、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昆虫翅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小结,使学生形成总结回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的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昆虫及翅的形态,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本章总结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确立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昆虫的翅和鸟的翼有何异同。

  教学方法:

  观察式、启发式、举例法、比较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生活中熟悉的昆虫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制作鸟的翼与昆虫的翅对比图片,投影几种昆虫翅的图片。

  2、学生准备:蝗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学生熟悉的一些昆虫录像(运用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看了录像后,在练习本上写出你所知道的.昆虫名称。

  生:写出知道的昆虫名称。

  师:请两名学生来说出看到的昆虫名称。

  生:其余的学生作补充。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昆虫都有哪些结构?

  生:学生回答都有足、翅。

  师:讲述现在已经知道的昆虫种类超过了100万种,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分布十分广泛。它们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有三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能飞行的动物。

生物教学设计8

  在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反思,这样才能有序的实现学习,实践,获得进步!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也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要有较强的预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新课和复习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而且复习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新课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学生好奇心,学习动力的调动方法也应作相对调整;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即时的找出解决的方法,这就要求有非常明确的教学计划。理清思路,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学习情况,在知识点掌握方面,找出学生原本存在的不足;

  2.对考试大纲的准确把握,明确哪些是重点难点,特别是在高考当中常考的热点;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哪些内容只要求做到熟悉这个知识点,而不用花过多精力,加深习题练习,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明确目标的有途方法;

  3.在讲复习课时,与新课在授课方式上的区别,如何组织复习课上的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信息等;

  4.总体评价。这也是在反思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课后反思,能更清晰地明确,学生的不足与进步,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进步!针对以上问题,根据这一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作为平行班的学生,在新课时,仍然存在较多知识点的遗漏,甚至没能完全掌握。比如:减数分裂,孟德尔遗传规律,种群相关知识的拓展。这是许多学生

  觉得头痛的问题,无法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或者只会背一些条款,却不知道灵活运用。这也是在第二点中要着重强调的。当然除了这些情况外,还有一部份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掉以轻心,等到高三的时候,想重新拾起课本,加入最后的.拼搏。这部分学生有着好学之心,但是知识差距较大。这部份人也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人,一方面,我个人奉行着?一个都不能少??有教无类?的原则,但是现实是这部分的学生玩心较重,三分钟热度,需要时时督促。而且旧知识遗漏较多,补起来相对更困难。但是,老师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有求学之心的人的,所以只能利用平时多关注,尽力帮他们补救。

  2.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是自己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具体如何解决,也只能说是在摸索中,有了一点小的见解:

  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这个情况下,就只能靠自己做大量的题,多涉猎。增加参考书的数量,老师只有做的题目,对于最新的题型接触远远多于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解决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生物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是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知识点和难点较多,也是本册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节内容是对前一章知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及如何被细胞利用作进一步的说明,并为后两章“人体的能量供应”和“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都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非常的重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心脏有好处;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通过图片观察心脏的结构,心肌壁的厚薄与功能相适应。2、心脏瓣膜的开闭与血流方向的关系。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课堂反思

  (一)成功之处是

  1、巧用谜语导入课题--心脏.出示幻灯片心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体验和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心脏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及感受心脏的跳动。此时教师设疑:“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的跳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心脏的结构。

  2、齐读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有个简单的了解,并标记。再自主学习观看心脏解剖图,独立完成讨论题。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师生互动完成讨论,并且进行总结规律,交给学生巧记的口诀。

  3、交流与合作,小组交流合作,观察血液循环的图片,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并且复习就知识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及吸入的氧气最终被送到哪里,了解血液里气体成分的变化,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动脉血和静脉血。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总结血液循环的口诀。

  4、借助与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化解本节学习难点

  用图片观察以及录像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脏的四腔,连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瓣膜作用控制血液的流向化解难点,达成教学目的。

  5、讲练结合,巩固本节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

  (二)不足之处

  1、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实际上是两课时的内容,内容量大,也是本册书的难点,特别是血液循环途径极其复杂,时间安排上有点不足,学生很难理解。

  2、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学生发言覆盖面还不够全面,应该让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4.说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能力目标

  运用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水循环,间接地改善了环境,从而自觉地产生热爱植物、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2.说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三、教学难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四、教学

  用红墨水浸泡过的整棵(带根和叶)芹菜、大叶黄杨的枝条、芹菜的叶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气孔,知道水分是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散发出来的。但同学们都知道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那么水分经根毛细胞吸收后在体内是怎样运输到叶部气孔的?

  根据前面所学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株的生长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回答经导管或输导组织运输。在学习植物体结构层次时,我们观察过导管细胞,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设计意图】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请同学们看红墨水染过的整棵带根和叶的芹菜,只是把根部插入了红墨水中,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这说明什么?

  红墨水被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经导管运输到达叶部,或在根、茎、叶中存在互相连通的导管。

  提问:如果水中溶解的不是红墨水,而是无机盐,是不是也随着水分一起被根吸收,并沿茎运输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活动,了解导管在茎和叶部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尝试分析实验现象,了解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网管系统。

  1.观察大叶黄杨的茎和芹菜叶柄中染红的导管

  每两个同学分发一段经红墨水染过的芹菜的叶柄,一段红墨水浸泡过的大叶黄杨的'茎,一把解剖刀、一个解剖针,请同学横剖、纵剖实验材料,观察导管在茎、叶中的分布。

  指导学生用解剖针从外至内试一试木本植物的茎各部分结构的软硬度,观察横剖面、纵剖面中哪一部位被染红?分析导管在茎内的分布。

  学生仔细观察,寻求指导,发现茎的中部最硬的部位被染红,树皮和中央没染红,推测导管在该部位。

  教师讲解:被染红的部位叫木质部,木质部由导管和木质纤维细胞即机械组织构成。导管在大叶黄杨木质部集中分布,在芹菜叶炳里分散分布。

  【设计意图】观察导管在植物茎和叶炳中分布的实验现象,为水分和无机盐在茎和叶中的运输途径提供证据。

  2.总结:水分是怎样从根部吸收到达叶部的?

  土壤中的水经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根中的导管,运输到茎中的导管,叶脉中的导管到达叶肉细胞,大部分由气孔散失了。

  (三)蒸腾作用的概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说出: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学生思考说出:在植物体表面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能够自主地构建并比较深入地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

  (四)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小组讨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及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可能会说: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植物体内水是从低处向高处流的?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分可以从低处向高处流呢?喝牛奶时,我们用嘴一吸,牛奶就上来啦?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嘴的吸力作用于牛奶,把它吸了上来,那么又是谁给了植物力量呢?

  学生思考,说出蒸腾作用。

  教师讲解:蒸腾拉力不仅促进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同时无机盐也搭着“便车”上来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及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2.描述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中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尝试描述绿色植物怎样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并在小组内交流。

  观看视频,加深对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示意图,理解图中的深刻含义,能够据图描述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五)总结

  土壤中的水经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后,沿着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脉中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大部分的水以气体形式从气孔散失进入大气,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森林,保护绿色植物。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生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获得人类生存的警示。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组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勿勿,你是否注意过脚下的蚂蚁?也许我们所见到的蚂蚁也总在忙碌之中,我们仔细观察过它们的.活动吗?有一个人就观察过,而且还对许多动物的集体活动做过研究。请看课文《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可结合课文注释适当作些补充(展示多媒体)。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点拨字词(展示多媒体)。

  2、交流初步印象,点拨:首尾写到人,人与动物比较;中间写动物,把动物写成人。(板书)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逐个研究

  问题一:作为生物,它们的“社会”是怎样的?

  1、学生朗读前两段,让大家讨论交流问题一。

  点拨:人类像蚂群;反过来,蚂蚁也像人类。生物社会行为与人类行为有极大的共性。

  2、研究两段运用修辞手法,探究其意义

  点拨:比喻、夸张等,表现了作者向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挑战的科学精神。

  问题二:作为“生物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自读课文3-10段,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多媒体展示)。

生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

  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

  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双眼皮,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见下页。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

  (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同学们对(1)(2)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待征,这就是遗传。(4)、(5)、(6)、(7)几种情况中,孩子继承双亲之一的性状,同学们也能接受。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是不是在调查中搞错了?孩子与双亲的上眼睑都不相同,是否有这种可能性?

  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2)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或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

  (3)假如,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这种后代是怎样产生的?

  示投影片:教材P、133图V—3。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遗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P、133下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

  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具体的性状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向老师或有关人员请教。

  【板书设计】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见下页首):

  4、通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2)禁止近亲结婚。

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已经准备好了,请大家欣赏。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生机勃勃、大地复苏,百花盛开的美好气息。

  2、冬天寒冷,大地一片萧瑟,树叶凋零,草木枯黄。而随着春天的到来,一切都焕发出勃勃生机,树木抽出新芽,鸟儿开始筑巢筑窝,花朵绽放五彩斑斓。这些变化背后可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阳光的增加、降雨的滋润等因素所致。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奥秘吧!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走进草莓采摘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采摘草莓。他们聚精会神地摘取着红红的草莓,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呢?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畅所欲言,最终总结出影响草莓生长的关键因素。老师特别强调,这些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好的,让我们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接着进行背景调查,然后制定假设,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最后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合作,共同思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希望这个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 汇报 展示,确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代表们开始展开汇报和交流。每个小组都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方案,既借鉴了教材的`内容,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将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老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产生影响。在实验中发现,黄粉虫幼虫更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下。然而,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明暗环境对比不够明显,导致结果不够明确。此外,黄粉虫幼虫的生命力强弱可能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另外,同学们围在一起也可能形成了黑暗的环境,这也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上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光照、温度、湿度、风等。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需要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小果农们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小果农,思考如何通过影响草莓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来提高草莓的产量。他们积极讨论,合作交流,各显神通,提出各种方法和建议,共同努力为草莓的生长增产出谋划策。经过集思广益,小果农们都展现出了优秀的果农素质。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了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学生们观看视频后,记录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汇报展示。老师总结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草莓的生长受到多种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鸟类等。这些生物与草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比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帮助草莓吸收养分,促进生长;而昆虫可能会传播病原体,对草莓造成危害。因此,了解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草莓种植,提高产量。例如,可以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害虫和病害的传播,保护草莓的生长。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不适合这两种热带植物的生长。香蕉树和椰子树通常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这是因为菜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例如,他们可以利用温室种植技术,在温室内控制温度和湿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他们也可以选择适合冬季种植的品种,如耐寒的黄瓜和西红柿品种;此外,菜农还会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地膜、棚架等,保护蔬菜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确保冬季蔬菜的生长和收获。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已接近100%, 对于国家实行这一政策,学生也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因此,本节课中应当让学生通过对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数据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探究性活动,更进一步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课时及内容安排

  本节内容计划两课时完成。

  教师以课前准备的“各国人均收入情况”导入本节知识的, 将学生引入到“计划生育”这一主题中来。

  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共设计了三个不同形式的探究性活动内容:

  1.以小品“超生游击队”情节为探究线索的──“超生的后果”。

  2.以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采用数学推算方法来进行的探究──“ 晚育的意义”。

  3.以分析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探究──“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通过上述三个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对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各项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技能目标

  1.锻炼收集材料的.能力。

  2.计算、整理相关数据,探究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通过学习,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理解国家“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

  以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为本章节内容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探究设计、数据分析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材料搜集、课堂讨论归纳,组织学生观看小品,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材料用具

  《超生游击队》小品的碟片。

  进行探究活动的用具: 乒乓球或卡片等 。

  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

  参考资料

  “各国的国民收入比较”资料 。

  优生优育的方法。

  【课题】计划生育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视频学习,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模型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2)通过情景模拟和资料查阅,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通过实验视频和Flash课件、课本图片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学源自于生活,科学的实验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探求真理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多媒体幻灯片。

  学生搜集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初中教材上神经调节知识等);阅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

  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二组:搜集神经系统的组成的资料并按照要求构建知识网络。

  第三、四组:搜集神经系统通过反射交接生命活动的例子,并加以解释。

  举例:排尿反射

  第五、六组:模型制作和模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教学环节1

  播放NBA某一场比赛的部分细节,教师发文“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队员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是如何处理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的?”“队员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探讨的问题,并且过渡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教学环节2

  第一小组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分类。

  第二小组展示所设计的知识网络图并加以解释。

  播放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Flash。

  讨论1:当皮锤轻轻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时,小腿突然抬起,整个过程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哪些部分参与?

  讨论2: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讨论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教师板书神经系统的组成的网络框架,学生以填图形式完成知识构建。

4、教学环节3

  第三小组分析反射的分类和判断方式;第四小组展示他们对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理解过程。

  教师点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人体有很多先天就有的非条件反射,也有很多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整个过程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参与。在神经元上兴奋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呢?(过渡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教学环节4

  播放蛙的坐骨神经制作和实验过程。

  讨论4:d奋在坐骨神经(传出神经)上是以什么信号传导的?

  讨论5:坐骨神经是怎样产生这种信号并传导下去呢?

  学生阅读教材18页并热烈讨论,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第五、六组利用制作的模型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模拟。模拟过程难免会出错,其他小组可以适当纠正。

  教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和连续性,呈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动画的播放。

6、小结

  梳理板书后设问:完成一个简答的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当传导到下个神经元接壤的区域时怎样传递下去呢?下节课将探讨这些问题。

附:板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02-24

【经典】生物教学设计06-19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的启示》的教学设计12-10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23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