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1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于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2、蝉退是指蝉退去限制身体进一步生长的外骨骼。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2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3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1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1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3、兔: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14、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的植食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16、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7、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4
1、有性生殖:
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
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马铃薯、蒜等
3、无性生殖的运用:
(1)扦插(2)嫁接
4、昆虫、青蛙发育的类型:变态发育。它可分为:
(1)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如:蝇、家蚕
(2)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3个时期。如:蝗虫、螳螂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5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6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
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
11、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移动,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7
1、病原体:引起某种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患者。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卫生、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锻炼、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4、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可针对多种病原体、由第一第二道防线构成、包括皮肤、粘膜、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的、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指人在体的第三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时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抗原。
5、抗原一般是外来的物质、抗体是自己产生消灭抗原的'。
6、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关节可细分为关节面(由关节头、关节窝组成)、关节腔和关节囊。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离。
7、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
8、学习行为: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由环境因素决定。
9、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和合作。如蜜蜂、蚂蚁、猴子、大象等。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8
一、动物的多样性
1、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
3、保护措施: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
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为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2)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2、易地保护:把野生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
(2)原因:栖息环境不复存在、种群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
(3)意义: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三、法制教育的管理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9
1、孢子植物有
(1)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2)苔藓植物:有假根,有茎叶的分化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2、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 不同点:菜豆种子无胚乳,玉米种子有胚乳;有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由胚乳提供,无胚乳的种子营养物质由子叶提供
4、裸子植物的特征:种子裸露,外面无保护它的果皮;被子植物的特征:种子外面有果皮保护,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免受外界环境的危害,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5、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籽粒饱满,胚结构完整,不在休眠期的种子
6、种子的萌发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7、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枝条由芽发育成
8、植株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9、花的主要结构:雄蕊、雌蕊(必不可少),花要结出果实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过程
10、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一、脑:小脑(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可调节身体基本生命活动)
脊髓: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作用。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做出有规律性的反应叫反射。
(3)反射的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有的,如:缩手、眨眼、排尿、膝跳等反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如:语言、文字等反射。
(4)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二、激素调节:外分泌腺:有导管、唾液腺、汗腺
(1)分泌腺体:内分泌腺: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和性腺
(2)激素: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3)常见内分泌腺和激素: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作用;症状: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肥大垂体:生长激素促进骨的发育,调节生长发育。侏儒症、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胰岛:胰岛素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11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4、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5、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体分为:头、躯干、丝织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击捕食)。
7、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8、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9、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2-17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6-20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12-14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热】06-22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11-21
(推荐)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6-21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8篇02-17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0-19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通用】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