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6-22 17:38:18 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常用(15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汉字的演变

  1、文字的起源:

  2、甲骨文: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

  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金文:商朝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铭文和钟鼎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4、小篆和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推广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5、草书、楷书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6、汉字的演变顺序: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8、汉字发展的意义:p104

  青铜铸鼎p106-109

  一、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铜、锡、铅)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

  青铜时代商朝时,青铜器灿烂发展二、主要青铜器:

  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朝残品的典型风格。

  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和青铜树: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三、青铜铸造过程:

  塑模------制范-------铸造成型四、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2)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南——成都平原——“三星堆” 3)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诸子百家p111-114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了《诗》、《书》、《春秋》作教材,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③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原因:战国时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  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还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和农家。  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轲(邹国,《孟子》)、荀况(赵国,《荀子》)。道家:庄周(宋国,《庄子》)。墨家:墨翟(鲁国,《墨子》)。法家:韩非(韩国,《韩非子》)。兵家:孙膑(齐国,《孙膑兵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方法:

  1、抓基础、重平时。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2、多看书、会看书。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更需要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3、听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其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可以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4、阅读教材的方法。主要是解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要熟悉教材,就要把教材精读数遍,一般是逐字逐句地读,不放过课文的注释和插图。然后要背教材,各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背的时候通常是先读一遍要背的内容,然后边写边记忆。过一段时间后,再在脑子里如放映电影一样地重过一遍。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有必要再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记忆就是这样在迂回中不断前进的。

  5、记忆的方法。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

  ①朗读记忆法:利用晨读晚读时间,反复朗读课文,强化记忆争取做到让历史知识脱口而出。

  ②反复记忆法:学历史不必花太多、太长时间,每天就花几个十分钟来看课本,这样对于熟悉课本有很大用处。总的来说,记不记得住关键是看重复的够不够。所以记忆历史要有恒心和耐心。

  ③睡眠记忆法:每天利用睡前十分钟回忆一遍需要记忆的知识。

  ④骨肉相连法:以时间为骨,历史事件为肉。回忆时,按时间顺序,回想历史事件及与该事件相关的发生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

  ⑤关键词记忆法:通过选择识记知识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短语,作为记忆整体知识时的桥梁和线索,把识记知识主要内容进行简化记忆。

  ⑥比较记忆法:把一些相反或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以加强记忆效果。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要注意理出线索。

  6、练习的方法。练习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考察记忆能力的,把书背会了,就行。一类是侧重于考查思维的,这一部分题目如果你没有那个能力,书背得再多也没用。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7、复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达到“在脑子里翻书”的境界,对教材相当熟悉。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等,每一种类型的复习目的、复习范围、复习要求是不同的,这需要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加以了解和适应。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因为历史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

  8、答题的方法。历史对文字组织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虑组织语言。在答题时,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是按点给分的。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3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推动教育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

  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市:商业区和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玄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3、画家:唐朝最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

  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

  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但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影响: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4

  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5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6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世界范围内,与秦汉帝国先后并存的主要有欧洲的、西亚的等古代国家。与的文明最为辉煌。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国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

  (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

  (4)秦采取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的赵国军队。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定都,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请简述秦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公元前209年夏,、率先发起了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

  请简述秦始皇做一些什么来发展经济?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请简述统一文字的意义。

  4、秦国以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公元前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历称为西汉。就是汉高祖。

  2、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他建议汉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请简述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汉武帝通过颁布“”的方法削弱封国势力,其巧妙之处在于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

  6、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设立;在地方将全国分为,称为“十三州部”。

  7、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公元前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出使西域。公元前年,汉武帝为了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是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为开始的。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交通线,因

  而得名。

  4、请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西汉前期,人们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2、东汉时期,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后人将他改进的纸称为“纸”。

  4、公元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5、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著有一书,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

  6、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并研制成全身麻 醉 药剂“”,这是世界医学的创举。后人尊称其为“”。

  7、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其中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其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第18课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于,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教义有利于,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引力。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道教产生于,他是与

  的结合。道教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3、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为主,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4、撰写的,是我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5、秦汉时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6、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生动展现出。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的。

  3、填表题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而且,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3、请简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进步。(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得到发展?)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课世界的科学技术

  填表题

  项目人物成就意义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请简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艺术特点。

  2、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是。为什么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4、东晋时期绘画艺术成就的是。其代表作是。

  5、请说一说顾恺之的绘画风格。

  6、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

  7、是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最的有山西大同的、河南洛阳的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7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13、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成为日后的华夏族。

  15、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16、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17、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8、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9、约公元前1600前,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0、公元前1046年,周商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1、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七上P·24)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见的义务。

  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2、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23、在原始社会未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4、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最早的是齐桓公。

  成语典故"不计前嫌"有关的是齐桓公,"退避三舍"有关的是晋文公,""一鸣惊人"有关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七雄并立的局面。

  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是长平之战

  3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牛耕开始开始使用。

  3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8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黄帝为什么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是因为:

  (1)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2)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怎样分封?有什么作用?

  答: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齐桓公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

  答:

  ①齐国地理位置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扩充疆界;

  ④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我,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列举孔子的思想内容和主要教育成就。

  答: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

  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9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字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珍贵的整套编钟。

  孔子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里。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0

  1、时间

  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

  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能有光明前途。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还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原因是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法令中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应属于法家家思想。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1

  文学、史学与宗教

  一、诗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品《离骚》、《天问》。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二、史学: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三、书法: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东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四、绘画:顾恺之,东晋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力求“形神兼备”。《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五、雕塑艺术:

  1、秦汉:秦始皇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2、北朝: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中的.雕塑作品。

  六、两教:

  1、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对我国有广泛深刻影响。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正式创立,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它为太上老君。

  七、战国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制作于战国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2

  1、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3

  第9课

  1.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主要思想:仁、礼。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家: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2.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墨子》

  法家:韩非“法治”,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

  儒家: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荀子,人定胜天。《荀子》

  道家:庄子,无为而治。《庄子》

  兵家:孙武(春秋)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孙膑(战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3.出现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4.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0课

  1.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3.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4.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司法、军事;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秦长城,连接秦赵燕城墙形成,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5.秦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6.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1课

  1.秦的暴政: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巨大的骊山陵墓;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把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2.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着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3)刘邦领导的农民军: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202年,刘邦获胜,刘邦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都长安(西京)。史称西汉。

  第12课

  1.汉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汉初的汉高祖、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3)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5)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6)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影响:汉武帝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上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东汉:25年,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东京)

  历史概念的掌握

  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中心环节,是掌握历史的关键,因此对这方面应予重视。

  掌握历史概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一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可分解为历史背景、起义经过、起义的结果和影响三部分,而历史背景可分为租税赋役繁重,刑法严酷这几方面,其他方面也可分解,这样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就会有一个深入认识。

  所谓综合,即在思维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例如,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节,教材对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西藏作了讲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的台湾、新疆、西藏,所以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

  2.比较和分类。所谓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认真对比找出其共同点,特别注意明确各自的特点,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不加以比较,这些条约中的条文规定就无法弄清,也就无法对一个具体条约形成准确概念o

  所谓分类,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依据事物的一般特征,把事物组合成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过程。例如对于部分历史人物,可分为下列几类:第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张角、李自成、洪秀全,第二科学家与发明家^张衡、祖冲之、李春、沈括、徐光启、宋应星等,第三医学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第四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罗贯中、吴承恩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类,明确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以形成农民起义领袖、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准确的历史概念。

  以上说的历史概念形成的方法,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通常是先分析后综合,也有先综合后分析,先比较再分类,也有先分类再比较,学习中应灵活运用,根据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4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5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2、生活地区:长江流域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生活地区:黄河流域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2、地区:黄河流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

  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夏朝建立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常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01-31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06-21

【必备】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06-21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通用]06-22

初一历史必考知识点03-18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06-21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02-20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备15篇06-21

(必备)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5篇06-22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备15篇)06-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常用(15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汉字的演变

  1、文字的起源:

  2、甲骨文: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

  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金文:商朝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铭文和钟鼎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4、小篆和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推广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5、草书、楷书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6、汉字的演变顺序: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8、汉字发展的意义:p104

  青铜铸鼎p106-109

  一、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铜、锡、铅)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

  青铜时代商朝时,青铜器灿烂发展二、主要青铜器:

  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朝残品的典型风格。

  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和青铜树: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三、青铜铸造过程:

  塑模------制范-------铸造成型四、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2)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南——成都平原——“三星堆” 3)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诸子百家p111-114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了《诗》、《书》、《春秋》作教材,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③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原因:战国时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  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还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和农家。  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轲(邹国,《孟子》)、荀况(赵国,《荀子》)。道家:庄周(宋国,《庄子》)。墨家:墨翟(鲁国,《墨子》)。法家:韩非(韩国,《韩非子》)。兵家:孙膑(齐国,《孙膑兵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方法:

  1、抓基础、重平时。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2、多看书、会看书。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更需要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3、听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其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可以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4、阅读教材的方法。主要是解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要熟悉教材,就要把教材精读数遍,一般是逐字逐句地读,不放过课文的注释和插图。然后要背教材,各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背的时候通常是先读一遍要背的内容,然后边写边记忆。过一段时间后,再在脑子里如放映电影一样地重过一遍。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有必要再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记忆就是这样在迂回中不断前进的。

  5、记忆的方法。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

  ①朗读记忆法:利用晨读晚读时间,反复朗读课文,强化记忆争取做到让历史知识脱口而出。

  ②反复记忆法:学历史不必花太多、太长时间,每天就花几个十分钟来看课本,这样对于熟悉课本有很大用处。总的来说,记不记得住关键是看重复的够不够。所以记忆历史要有恒心和耐心。

  ③睡眠记忆法:每天利用睡前十分钟回忆一遍需要记忆的知识。

  ④骨肉相连法:以时间为骨,历史事件为肉。回忆时,按时间顺序,回想历史事件及与该事件相关的发生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

  ⑤关键词记忆法:通过选择识记知识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短语,作为记忆整体知识时的桥梁和线索,把识记知识主要内容进行简化记忆。

  ⑥比较记忆法:把一些相反或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以加强记忆效果。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要注意理出线索。

  6、练习的方法。练习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考察记忆能力的,把书背会了,就行。一类是侧重于考查思维的,这一部分题目如果你没有那个能力,书背得再多也没用。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7、复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达到“在脑子里翻书”的境界,对教材相当熟悉。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等,每一种类型的复习目的、复习范围、复习要求是不同的,这需要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加以了解和适应。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因为历史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

  8、答题的方法。历史对文字组织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虑组织语言。在答题时,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是按点给分的。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3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推动教育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

  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市:商业区和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玄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3、画家:唐朝最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

  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

  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但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影响: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4

  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5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6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世界范围内,与秦汉帝国先后并存的主要有欧洲的、西亚的等古代国家。与的文明最为辉煌。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国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

  (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

  (4)秦采取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的赵国军队。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定都,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请简述秦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公元前209年夏,、率先发起了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

  请简述秦始皇做一些什么来发展经济?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请简述统一文字的意义。

  4、秦国以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公元前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历称为西汉。就是汉高祖。

  2、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他建议汉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请简述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汉武帝通过颁布“”的方法削弱封国势力,其巧妙之处在于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

  6、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设立;在地方将全国分为,称为“十三州部”。

  7、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公元前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出使西域。公元前年,汉武帝为了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是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为开始的。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交通线,因

  而得名。

  4、请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西汉前期,人们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2、东汉时期,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后人将他改进的纸称为“纸”。

  4、公元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5、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著有一书,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

  6、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并研制成全身麻 醉 药剂“”,这是世界医学的创举。后人尊称其为“”。

  7、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其中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其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第18课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于,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教义有利于,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引力。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道教产生于,他是与

  的结合。道教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3、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为主,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4、撰写的,是我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5、秦汉时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6、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生动展现出。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的。

  3、填表题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而且,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3、请简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进步。(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得到发展?)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课世界的科学技术

  填表题

  项目人物成就意义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请简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艺术特点。

  2、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是。为什么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4、东晋时期绘画艺术成就的是。其代表作是。

  5、请说一说顾恺之的绘画风格。

  6、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

  7、是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最的有山西大同的、河南洛阳的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7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13、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成为日后的华夏族。

  15、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16、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17、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8、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9、约公元前1600前,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0、公元前1046年,周商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1、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七上P·24)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见的义务。

  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2、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23、在原始社会未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4、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最早的是齐桓公。

  成语典故"不计前嫌"有关的是齐桓公,"退避三舍"有关的是晋文公,""一鸣惊人"有关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七雄并立的局面。

  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是长平之战

  3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牛耕开始开始使用。

  3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8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黄帝为什么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是因为:

  (1)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2)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怎样分封?有什么作用?

  答: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齐桓公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

  答:

  ①齐国地理位置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扩充疆界;

  ④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我,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列举孔子的思想内容和主要教育成就。

  答: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

  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9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字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珍贵的整套编钟。

  孔子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里。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0

  1、时间

  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

  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能有光明前途。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还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原因是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法令中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应属于法家家思想。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1

  文学、史学与宗教

  一、诗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品《离骚》、《天问》。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二、史学: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三、书法: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东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四、绘画:顾恺之,东晋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力求“形神兼备”。《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五、雕塑艺术:

  1、秦汉:秦始皇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2、北朝: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中的.雕塑作品。

  六、两教:

  1、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对我国有广泛深刻影响。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正式创立,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它为太上老君。

  七、战国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制作于战国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2

  1、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3

  第9课

  1.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主要思想:仁、礼。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家: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2.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墨子》

  法家:韩非“法治”,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

  儒家: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荀子,人定胜天。《荀子》

  道家:庄子,无为而治。《庄子》

  兵家:孙武(春秋)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孙膑(战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3.出现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4.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0课

  1.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3.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4.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司法、军事;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秦长城,连接秦赵燕城墙形成,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5.秦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6.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1课

  1.秦的暴政: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巨大的骊山陵墓;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把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2.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着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3)刘邦领导的农民军: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202年,刘邦获胜,刘邦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都长安(西京)。史称西汉。

  第12课

  1.汉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汉初的汉高祖、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3)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5)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6)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影响:汉武帝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上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东汉:25年,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东京)

  历史概念的掌握

  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中心环节,是掌握历史的关键,因此对这方面应予重视。

  掌握历史概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一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可分解为历史背景、起义经过、起义的结果和影响三部分,而历史背景可分为租税赋役繁重,刑法严酷这几方面,其他方面也可分解,这样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就会有一个深入认识。

  所谓综合,即在思维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例如,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节,教材对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西藏作了讲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的台湾、新疆、西藏,所以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

  2.比较和分类。所谓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认真对比找出其共同点,特别注意明确各自的特点,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不加以比较,这些条约中的条文规定就无法弄清,也就无法对一个具体条约形成准确概念o

  所谓分类,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依据事物的一般特征,把事物组合成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过程。例如对于部分历史人物,可分为下列几类:第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张角、李自成、洪秀全,第二科学家与发明家^张衡、祖冲之、李春、沈括、徐光启、宋应星等,第三医学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第四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罗贯中、吴承恩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类,明确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以形成农民起义领袖、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准确的历史概念。

  以上说的历史概念形成的方法,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通常是先分析后综合,也有先综合后分析,先比较再分类,也有先分类再比较,学习中应灵活运用,根据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4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5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2、生活地区:长江流域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生活地区:黄河流域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2、地区:黄河流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

  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夏朝建立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