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时间:2024-06-22 17:49:37 历史 我要投稿

[精]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5篇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

  郭嘉作为曹操第一谋士,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而刚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卧龙诸葛亮刚好追随刘备出山。一个鬼才 一个卧龙 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联系?

[精]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5篇

  郭嘉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而刚好郭嘉去世的那一年,卧龙诸葛亮刚好追随刘备出山。由于郭嘉的才华,使许多人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看法。我个人认为郭嘉确实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但诸葛亮也不差,只是他两擅长的领域有不同。

  郭嘉对于军事是十分擅长的,有了他才使得曹操的事业达到了巅峰时期,成长迅速。其官渡之战死后,曹操的国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他的才华不是贾诩、荀彧、荀攸、程昱可以比得了的,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曹操不一定能一统天下,但应该至少能少了很多弯路,曹操对郭嘉的信任甚至大于夏候兄弟。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确实比不上郭嘉,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自己比不上郭嘉。但是其外交和治国方面的才华确实很厉害。易中天老师也说过在三国中只有诸葛亮的城府才是真正的城府,比如司马徽的评价说,凤雏卧龙只要得其一就可以得天下,可以看出诸葛亮并非凡品,他的才华已世人皆知。

  对于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很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也无从证实,都是大家的`一些猜想罢了,其实不用纠结这个问题。这两人都是当时的人才,郭嘉有鬼才之称,诸葛亮有卧龙的称号。他两各有千秋,如果非要选的话我还是觉得郭嘉略胜一筹,毕竟他是曹操都言听计从的人。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什么意思?

  什么叫第一?哪有第一谋士之称?我是郭嘉半个粉,但是这称谓可万万不敢给他。

  奉孝的智谋的确绝伦,但也不能说他在曹营就无双、冠绝,更不敢说鹤立鸡群了。

  近几年网上排什么榜什么榜,都把他放在很靠前的位置。诚然,他的智谋未必担不起这个排位,但确实也只是“未必。”都说是天妒英才,他去的也的确太早,留下的功绩也确实是少,单拎功绩成果来看,这个位子是要不了的。

  好了,回归正题。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大智若妖谋若鬼神,可能确实有,但是历来文人涂抹附会却也少不了。

  建议题主不要只看演义话本,读两次三国志之类的史料再发问也不迟。

  我个人的偏向是历来附会,如果他俩同时出山说不定就有“会奇才乱世起风烟,齐出山双雄争高下”的说法了。孔明在奉孝在的时候出山,我还能说他看郭嘉谋数无双,心下起了争斗心,要出来和奉孝争个高下呢?

  都是历来附会,也许有真,真的是孔明怕他锋芒打算暂避?但我是不想信的,不管是从理性还是感性出发,我都更信前者。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2

  战国初期,七雄争立,战斗频繁,而吴起所在的卫国较弱,是列强争夺的对象。诞生于富有之家而又胸怀雄才大略的吴起,面对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祖国,不吝钱财,四处奔跑,立志干一番大事业,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结果功名未成,耗尽了家产,遭到乡里的讽刺和讥笑。一气之下,离卫到鲁去游学。

  吴起到了鲁国,受业于孔子名徒曾参门下,昼夜苦读,学习治国本事。母亲病亡,吴闻讯仰天悲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曾参见吴起不奔母丧,视他为忘本之人,与其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审时度势,毅然弃儒道改学兵法。三年业就,经相国公仪体的推举,被鲁穆公任为大夫。

  公元41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兴师伐鲁。鲁穆公任吴起为将,率兵二万,抗齐卫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不是齐军的对手,但吴起擅长用兵,不与敌正面交锋。当齐将张丑佯称讲和,到鲁军中探虚实时,吴起将其精锐隐藏,令其老弱病残者留守营帐。并设宴款待张,装出怯战申和的样子。齐军受了蒙蔽,认为鲁军不堪一击,贸然进犯。吴起乘其麻痹松懈,暗调兵将,指挥精锐,从三面突然开展反攻,齐军仓猝应战,一触即溃,大败而逃。齐鲁之战,显示了吴起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也因此遭到齐国的离间和鲁国大臣们的诋毁。而鲁穆公却轻信谗言,欲对吴起削职究罪。吴起自知留在鲁国已不行能有所作为,遂投奔到了广纳贤士的魏国,以求另创一番事业。

  此时,魏国已经兴起变法革新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正乐观进行改革。国君魏文候求才若渴,任吴起为大将,受命伐秦,连克五城,占据了全部西河地区(今陕西省大荔县以东地区);接着又帮助乐羊毁灭了中山国,协作韩、赵联军战败了齐国。从今,吴起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在魏国27年间,先后与各国诸候大战76次,获全胜64次,“辟土四周,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诸候国。吴起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并写出了《吴子兵法》48篇,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军事理论财宝。

  吴起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勇于改革的政治家。吴起在魏任西河守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实行重大改革,成果卓着,受到魏武候器重,后受谗逃奔楚国,任令伊,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实行了“明法审令”、“罢无能、废无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公族特权、节省经费开支、加强军事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楚国很快强盛起来。“南平百越,北并陈、蔡,都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威震八方,雄称天下。

  吴起变法的锋芒直指奴隶主,触犯了权臣贵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吴起遭旧贵诋毁被杀。但他的军事着作《吴子兵法》和政治上变法革新的主见,至今还产生着乐观影响。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3

  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通常在临死之前说出终身中最想说出的话或许说是终究的告知,而这些话语通常即是临死之人的真情流露。不管是关于古人仍是今人来说,莫不如此。就拿三国期间的司马懿来说,前期出身于并不显赫的世家大族,以后风雨几十年接连在魏国辅佐四代君主,带领军人队伍为国出征,终究成功逆袭夺得魏国大权。可就这么一个人在历史上却被塑造成一个虚伪、奸诈、阴恶、奸刁的形象而家喻户晓。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真是这么一个人吗?而他的临终遗言又躲藏什么样的玄机呢?

  公元251年八月,这一年司马懿73岁,一代枭雄司马懿总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结尾。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三国浊世之中能活到这个岁数,现已是屈指可数了。不管是旧日的恩人仍是曾经的对手,许多都现已离他先去了。现在放眼魏国乃至全全国现已没有人再是他的对手了,临死之前魏国的军政大权都在自个手上,司马懿总算说出了他离开人世之前终究的言语。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床前对他们提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吾死以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神州,慎之!慎之!”大约意思即是我在魏国当官多年,现在当官做到了太傅这个方位,位极人臣,方位现已够高的了;大家都置疑我对魏国不忠诚,我常常因而感到惊骇,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二人要将国家治理好,辅佐皇帝平定全国,一定要非常当心。

  有人说司马懿这么说彻底是在做秀,年轻时曹操让他当官,他装病骗过曹操;年老的时分也是经过装病麻木曹爽,发起政变攫取魏国大权。临死之前说一些好听的话即是期望在历史上留一个好名声。现实真的是这么吗?在小编看来工作远没有这么简略。这还得从司马懿前期当官说起,尽人皆知,曹操终身雄才大略,但也有好猜疑的缺点,关于人才他是爱才如命,永久也不嫌多,假如认定是人才不能为己所用,在曹操的眼里绝大多数只能挑选炸毁。司马懿不想给曹操当官,但又不能开罪曹操,所以只能装病,这次演戏肯定是被逼的,后来曹操下了终究通牒,司马懿才不得不当官。可司马懿一直不遭到曹操的重用,由于曹操看人很准,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关于这么的人才,只能用准则将他框起来。

  曹操识人很准,可他的子孙就不相同了。曹操临死之前特意劝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句话曹丕记住了,但也是听一半,做一半,对司马懿该信任仍是信任。到了魏明帝曹叡在朝年代,出于外部战事的需求,司马懿得以把握军权,他手中的权力进一步扩展,可这个时分司马懿仍然是魏国的忠臣,虽然魏明帝曹叡时间猜疑,可司马懿的臣子本分做的仍是不错的,贬官无怨言,升官不自傲。

  司马懿的转机就发生在曹魏曹芳在朝年代,魏明帝曹叡临死之前将养子曹芳托付给宗亲大将军曹爽和辅政大臣司马懿,而且特意组织曹爽的官职在司马懿之上。对此,司马懿也是彻底听从组织。开始的协作仍是不错的,曹爽对司马懿毕恭毕敬有什么事都商量着来。可后来曹爽不知哪根筋不对遭到谋士丁谧的离间,将司马懿架空,自个独掌大权。对此,司马懿虽有不满但也只能忍。可曹爽一犯起傻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得罪发起对蜀国的战役,司马懿劝阻,曹爽不听,结果魏军大北。这还不算,曹爽还在魏国境内广占良田,怂恿心腹违法乱纪,敲诈官员,营造豪华宫殿,俨然一副皇帝派头。在魏国境内曹爽搞得那叫一个怨声载道。看到此情此景,一声为魏国支付的司马懿天然不肯看到魏国毁在曹爽手里,所以装病发起高平陵政变,将曹爽集团连根拔起。因而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司马懿除曹爽,魏国反对者屈指可数,反而支持者甚多,为何?由于大家都知道假如再让曹爽这么折腾下去,国家早晚消亡,司马懿当政国家或许还有期望,这即是民心所向。

  除去曹爽,把握魏国大权,司马懿所在的方位可谓是进退两难,放弃权力,宗族或许消亡,把握权力,他人或许不满。太尉王凌即是一个再适宜不过的'比如。公元251年正月,太尉王凌企图发起对于司马懿的政变,司马懿竟以73岁高龄亲自征伐。终究王凌失利,被司马懿诛灭三族,王凌被剖棺暴尸。无可否认司马懿对王凌的处置的确过分凶横,但是从宗族和国家安靖思考,司马懿只能如此。由于他不期望看到宗族被灭也相同不期望看到国家因而骚动。

  平定王凌叛乱半年多后,司马懿溘然长逝,临死之前说出了那句遗言,这也可以认为是他终身终究的告知了,在魏国当了一辈子的大官,司马懿很满意,可他也很明白他身居高位,有多少双双眼盯着他,有多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他期望他的儿子们能像他相同,尽心辅佐皇帝,保护司马宗族。或许是两个儿子领会的太透彻了,终究不只保护了宗族,还篡夺了曹魏江山,这也纷歧定是司马懿期望看到的,试想假如曹爽全神贯注的为国家着想,辅佐皇帝,会给司马懿发起政变的借口吗?假如没有曹爽的胡作非为,或许司马懿只会想做一个魏国的忠臣看到国家安全,进而与世长辞。可曹家实在太不争气了,出了曹爽这么一个草包,天灭曹魏,谁也救不了。司马懿毫无疑问成为了曹魏的救星。可高处不胜寒,除去曹爽以后,身居高位的司马懿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也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虽然反对者许多,但国家不能乱,自个能做的只要这些,除了劝诫子孙当心谨慎,别的的他也管不了了,或许这才是一个实在的司马懿吧。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4

  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其主要谋士张昭求见。孙权问他有什么事,张昭严肃道:“咱们的大祸不远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孙权不解其意。

  张昭道:“您杀了关公父子,关公是刘备结义的兄弟,曾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已拥有两川之兵,更加上诸葛亮的谋略,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将领的英勇,一旦刘备知道关羽父子遇害,能善罢甘休么?一定会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我恐怕东吴难于抵御了!”

  孙权恍然大悟,大惊失色地连连跺脚:“哎呀,我是大大失策了!可事已至此,应该怎么办?”

  张昭说:“您不必忧虑,我有一计,可转危为安。”接着就详细讲述此计内容:“现在,曹操拥百万大军,虎视华夏。刘备要兴兵报仇,必定要与曹操讲和。假如 两处联兵而来,我们就危险了!所以,我们可先派人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以明白显示我们之所以擒杀关羽是曹操的指使。这样,刘备必恨死曹操,西蜀之兵也就不 会攻我们,转而攻曹操。我们则坐山观虎斗,然后从中取事。这才是上策。”

  孙权同意张昭的计策,马上派使者把关羽之头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里。

  曹操因为不久前关羽水淹七军,又大挫曹仁,正坐不安席,看到关羽头颅送到跟前,顿觉解除了心中大患,十分高兴,“云长已死,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啦!”

  曹操话音未落,阶下一人站出来大声道:“这是东吴嫁祸于我们的奸计!”

  曹操定睛看,原来是主簿司马懿。忙问他为什么如此说。

  “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现在东吴杀了关羽,怕刘备报仇,所以才把关羽首级献给您,以使刘备迁怒于我们,不再攻打东吴,而跟我们算账。东吴却想在我们和刘备两败俱伤时,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一拍额头:“你说得有道理。我该怎么办?”

  司马懿献计道:“这很好办。大王可以把关羽首级配上香木刻成的身躯,然后以大臣之礼隆重安葬。这样一来,刘备就不会恨我们,只会恨东吴而尽全力东征了。 我们却可以观其胜败:刘备胜则也攻东吴,东吴胜就同东吴一起灭刘备。二处只要有一处被我们消灭,余下那一处也就不会长久存在了。”曹操大喜。立刻召见东吴 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躯体,与关羽头颅配在一起。一切俱备后,曹操率领文武百官,大供牺牲,以王侯之礼隆重为关羽送葬。曹操还亲自在灵前 拜祭,并追赠关羽为荆王,派专门官员长期守护关羽之墓。这种葬礼,在魏国,可以说绝无仅有;以曹操的身份和人格,对关羽的.尊崇礼敬,也可以说无以复加了。

  刘备闻知,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与东吴不共戴天。

  孙权想嫁祸于曹操,但计谋被曹操手下识破,曹操将计就计,厚葬关羽,使得孙权的计谋破产,刘备还是要与孙权拼命。将计就计的关键是识破敌人的计谋和他们所想达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对手吃苦头,而且往往苦头还是对手自己找的。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5

  翻开《三国演义》,你的成就又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你聪明机智,你协助刘备为统一三国不懈努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你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你在赤壁之战之前,周瑜想方设法地害你,让你7天造十万支箭,而你却倔强地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前两天你让鲁肃准备草船,几个水手和几百个草人,而你却优哉游哉。第三天你和鲁肃趁着大雾,乘船下水在曹营前敲锣,惊得曹操立马派几千名射手齐发箭。却在船上悠闲地喝酒。还不忘记把船的另一边转过来,让曹操的射手把箭射满。事成之后,你还彬彬有礼地让几十位水手大喊:“谢丞相之箭。”气得曹操在府中大发肝火。你回到江边把箭全部拔下,第四天周瑜派人数箭,你不仅收获了十万支箭,还超额了,这可坏了周瑜的大忌。在此我也是非常地敬佩,你临危不惧,并不因为周瑜的任务太过分而火急火燎。你的镇定自若让我很是佩服。

  你聪明过人,可星落五大原,你知道吗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忍受着关羽、张飞、刘备、赵云的一一离去,最后只余你一人,你辉煌了蜀国,也成就了蜀国。诸葛亮,你让我永不能忘怀!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6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臣祁黄羊:“南阳县缺一个县官,你认为派谁去当合适?”

  祁黄羊立刻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让他去做官呢?”晋平公惊奇地问。

  “你只问我派谁去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派解狐去做了南阳的`县官。果然,解狐在南阳办事很公正,为那里的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个大法官,谁来当合适呢?”

  “祁午可以做好。”祁黄羊说。

  “可是,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晋平公感到很意外,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大法官,也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说:“你只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于是,晋平公派祁午去做大法官。祁午当了大法官以后,也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十分拥护他。

  孔子听说后,称赞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品德和才能作标准的。既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荐他;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推荐。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哲理点拨:做一个诚实坦荡的人,是没有必要顾忌大多的。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7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夷吾字仲,相貌魁梧,博古通今,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是他年轻的时候很穷,和鲍叔牙一起下海做生意,赚了钱的话,他就偷偷多分给自己一倍。老鲍明知这些,但是并不在意,他钦佩的是小管的才能。

  齐襄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纠,鲁女所生;次子名小白,莒女所生。二人成人后,襄公要请家教辅佐他们。管仲对鲍叔牙说:“咱们个辅一人,将来不论谁上了台,我们都可以互相推荐。”于是,管仲做了太傅,辅大公子纠;鲍叔牙做了少傅,辅少公子小白。

  后来,小白惹怒了襄公,和鲍叔牙一起出奔莒国;管仲则在齐公无知篡夺了王位后,和纠一起投奔了鲁国。那个无知也是倒霉,只当了一个月的候爵就被襄公昔日手下的众臣砍了头。这下轮到襄公的两个儿子来争夺王位了。管仲对鲁侯说:“小白在莒,近水楼台,我愿领一支人马去截击他。”鲁侯给了他三十乘兵车,星夜直奔莒国。小白呢,他向莒国借了一百乘兵车,这会儿正急匆匆地赶往齐国。管仲在即墨这个地方拦住他,劝他让大哥来主持丧事。鲍叔牙上前来呵斥,要催兵前进,管仲突发冷箭,射中小白。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到车上。管仲见偷袭得手,便勒转兵车,如飞遁去。管仲回报鲁侯,小白已经一命呜呼,鲁侯放下心来,一路饮宴,和公子纠缓缓前行。半路上却有消息传来,说小白在齐即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管仲那一箭正射在小白衣带的.王钩上,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头装死,连鲍叔牙都给蒙过去了。老鲍见小白没事,便让他换上便服,抄小路直达临淄。齐国的大臣见小白到了,就立他为君,这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齐桓公。接下来,齐鲁两军干了一仗,结果齐军大胜,鲁侯衡量得失后,杀了公子纠,又把管仲押送齐国,好让齐桓公报一箭之仇。没成想鲍叔牙在齐桓公跟前力荐管仲,齐桓公自己也深爱管仲的治国之才,拜他为国务院总理,统管齐国内政外交,官比鲍叔牙还大呢。

  鲁侯放虎归山,做了件大蠢事,真是懊闹不已。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8

  不拘小节懂幽默

  清代的纪晓岚,电视剧里称他为“纪烟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岁。他认为,养生不能照搬书中的'方法,须因人而异、辩证施为;做人要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也对养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中医理论认为,不拘小节之人,必定心胸宽广而安泰。伴随快乐,活得开心,焉能不长寿?

  人参养生好处多

  而北宋的苏东坡对人参喜爱有加,诗曰:“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倘若服用人参不灵验,无效果,苏轼也绝不会危言耸听,故作惊人之语的。乾隆帝喜食参众所周知,几乎每日进补,病后更是每日必喝人参汤。其在位60年,繁衍儿女27人,延年益寿89岁,被传为佳话。

  世界人参产业经过数百年发展,如今,韩国的高丽参的'品质享誉世界。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服用韩国高丽红参来保健养生愈来愈流行,环翠楼高丽红参,凭借其良好的功效赢得市场的认可和众多消费者的好评。

  白衣送酒

  东晋文人陶渊明,嗜酒好饮,然而家中贫穷,不能常得。

  一日,他家里没有酒了,便坐在野地里静静思索……忽然!他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走来,原来是官府小吏,他代表江州刺史王弘来给陶渊明送酒。

  陶渊明当即大喜,就地喝了个痛快。后来人们便用“白衣送酒”来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不拜将军

  三国时代有个人叫钟会,和他哥哥钟毓联手偷喝酒,但两兄弟却不知往里添水,以掩盖作案痕迹,父亲看到坛子里的`酒不喝自消,起了疑心。

  一天,他假装酣睡,看见两个儿子打开酒坛,故伎重演。

  不过钟毓喝酒之前,对天长拜,而钟会饮而不拜。

  于是他问两个儿子为何拜/为何不拜,钟毓说,喝酒是有礼数的事,所以我要拜。钟会说,偷酒喝是非礼之事,所以我不拜。

  长大以后,钟会出息了,在魏国作了官,直至当上了镇西将军,成了司马昭的心腹。并且因为有小时候那段事,钟会得了一个雅号“不拜将军”。后来凡偷喝酒的人,都自称不拜将军。

  酒池肉林

  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据传有一天,商纣王到女娲宫进香,看到女娲娘娘神像貌美,心痒如挠,夜不能寐。于是在全国选美,找到一个叫妲己的美人。为了讨好妲己,他下令以酒为池,以肉为林。

  这个酒池有多大?据说大可行舟,酒够三千人同饮,酿酒剩下的酒糟就堆积成了一个小山。结果,朝政混乱,民不聊生,诸侯叛乱。商朝从此灭亡。而这酒池肉林,也留下了以酒误国,以酒杀身的'历史之鉴。

  以茶代酒

  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代东吴的末代国王孙皓。

  传说孙皓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设酒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一升酒大约有二斤,七斤就是十四斤……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是孙皓父亲的老师,他的酒量只有二升。孙皓是个怎么样的人: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韦曜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干了干了!”。之后便留下了这么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谁说帝王皆冷酷,孙皓不就有一颗体谅人的心嘛!

  孔子酒醉枣子集

  春秋时期,百家学派蜂拥而起,学术争鸣十分激烈,门户之间的攻讦时有发生。然而,儒学的创史人孔子却没有门户之嫌,老子虽然是与儒学鼎足而立的道派代表,但由于孔子十分仰慕老子的名声和才学,依然和学生子路一道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由曲阜学园前往苦县。(今鹿邑县,老子的故里)拜见老子。

  这天,孔子师徒驱车来到苦县。则一进入县境,便有异香频频飘来,孔子大为惊诧,认为一定有上等美酒酿于老子的家乡。疑惑间已经到了枣集村,孔子师徒眼看天色将晚,便在村东的一家客栈寄宿。

  夜里,月色空明,晚风习习,枣集村的酒香阵阵袭来,芳香沁人心脾。于是,孔子师徒酒兴大发,心情亢奋不已,辗转不能入寐,孔子随命子路前往打酒。稍顷,子路从枣集村打酒而归,师徒二人如获到宝,便开怀畅饮。因为枣集村的酒酒香宜人,甜美非同一般,师徒二人的酒兴便一发而不可止,直喝到夜阑更深,月沉西天,以致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日高三杆时,师徒二人仍然神态朦胧,醉意犹存,但身心却感到异乎寻常的'愉快,似乎经过了神明的超度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为此大为感叹:“美哉!然惟酒无量不及乱。”就连同一向言谨行慎、唯礼是从的孔圣人也没有经得起枣子集美酒的诱惑。孔子酒醉枣子集一事,成为千古佳话。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9

  今天我们用了下午的两节课召开《历史人物故事会》。这两节课过得太快了,就像只过一小会儿一样。

  我们先在小组内一个人一个人的讲故事。然后从本组选出一个人来在班上讲故事。因为我们班是个大班,所以组很多,虽然一个组只出一个人,但是在班上讲故事的人也有十个。十个人想公平公正的排顺序可是个难事儿。可多难的事儿也难不倒我们语文老师,把十个人分的很好,用抽签来决定,没有人有意见。

  故事会开始了,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会轮到我的时候,我有些紧张。我刚要上讲台,就有一个人拉住了我的衣服。我回头看是我同桌高雪儿。她说:“他们选的不是你是我!”我问:“为什么?他们选的.分明是我,不信你问问他们?”她又说,你给我滚!她们选的是我才对。我们俩争了好长时间,最后她才下去。可能是因为这场争论影响了我的发挥,我并没有讲好这个故事。

  今天我很开心,是因为有机会上台代表小组讲故事,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今天有些怯场。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0

  姒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姒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姒启后就死了。姒禹死后,姒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姒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妫舜以后,王权进一步强化,传说姒禹涂山会盟时“执玉帛者万国”,“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此涂山就是河南嵩县的三涂山,亦即会稽山,正在夏人活动中心地区附近。可见经姒鲧、姒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形式尚存。而从妫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种人才辈出,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他是颛顼和少典氏的后裔,又名大费,与皋陶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的功绩在首创畜牧业。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姒启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

  然而,在益和姒启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姒禹死后,姒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还有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总之,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姒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甘之战

  姒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酋邦。传说姒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战前,姒禹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宣告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还传说:“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这些传说都反映姒禹与有扈氏之战,是一场权力之争。有扈氏以其强大,意欲僭取联合体王权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罚”,而且将战争的手段与加强政教的手段结合,最终才战胜有扈氏。姒启伐有扈,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姒禹伐有扈的.继续。

  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姒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文中第一段介绍《甘誓》背景,是姒启在战于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级官吏申明纪律约戒的誓师词。“六卿”过去的解释多认为是六军之将,实际上“六卿”和“六军”都是周代以后出现的,是成书时借用的后代词汇,其所指当即下文中的“六事之人”。在古文字中事和史是一个字,商代甲骨文中商王所称的“我史”、“朕史”、“东史”、“西史”等往往参与征战,所以夏后启召“六事之人”传达战争约戒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二段是誓师词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状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意思是指责敌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罚。其次宣布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还申命奉行命令者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在社坛前处死。和伐三苗的《禹誓》相比,可见姒启时最高行政长官的权威是前一个历史时代无法相比的。

  相传姒启初“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总结原因说“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于是励精图治,“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可见姒启取得甘之战的胜利,“灭有扈氏,天下咸朝”是很不容易的。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1

  趣闻一:

  朱起凤,浙江海宁人,光绪末年曾在书院任教。一次,朱起凤批阅学生策论试卷时,发现试卷中有人用了“首施两端”一词,他以为是学生的笔误,随即在一旁改作“首鼠两端”。结果考试结果出来后,“书院大哗”,有人甚至写信讥讽朱起凤。原来学生并未写错,“首施两端”是有出处的,例如在《后汉书》里不但赫然写着“首施两端”一词,而且注明“首施即首鼠也”。

  这件事发生以后,朱起凤深感自己读书粗略,知识面窄。从此他刻苦攻读,认真研讨,把古籍中所见到的“首施”、“首鼠”这类音义相关的词,随加摘抄,分类汇聚。通过苦心琢磨,细致比较,历时三十年,易稿十多遍,终于编成了洋洋三百多万字,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辞通》。一些著名的学者,诸如章太炎、刘大白、胡适、钱玄同、林语堂等纷纷为此书作序,大加推荐。

  朱起凤不文过饰非,对旁人甚至自己学生的批评,能正确对待,变压力为动力。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趣闻二:

  沈从文第一次从军解甲后,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凤凰城,来到芷江谋求出路。当然,沈家庞大的亲属圈不会让这位昔日的少爷穷途末路的,他的由县长任上下来的五舅很快又干上了警察所的所长,16岁的沈从文已经在军队里锻炼得有点儿“混得开”了,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被舅舅招到身边工作。一个外乡来的毛头小子,竟然在警察所里干得风生水起。后来警察所兼管税务后,沈从文负责收“屠宰税”。想想,一个嘴角还没长须的小子,每天端着账本,在芷江城里走动,多威风。那些屠户们个个见了敬三分。因为沈家当日的影响力,在湘西地界上,沈从文要混口饭吃,并且吃好,显然不是问题。再到后来,城里多个显赫人家相继看中了他,要把他拢为快婿,甚至要他随意挑选,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偏偏这个时候,沈家少爷的青春期到了,他不想那样干。原因是,他已经迷上了一个女孩子。但是,这注定了是一场骗局——因为一个姓马的私生子的“牵线”,理由是“我姐姐想约你去家里玩”,沈从文去了,并且上了心。也许就是“爱情”的萌动,他勇敢地拒绝了各路贤达的提亲,他心里只有那个姐姐。可是,他自己也糊涂了,那个姓马的小子开始亲近他,并且老向他借钱,最后,把沈从文身上保管的母亲卖地的钱弄丢了一千多元。实际上,那是沈从文的青春期反应而已,他被姓马的小子以“姐姐”的名义骗了,“姐姐”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事情的真相是——因为情迷心窍,沈从文落进了那个小马的圈套。如果仅此而已,那也是一个笑话而已,偏偏沈从文当真了,他觉得无脸见人,那一千元钱对败落的沈家来说,是笔大数目了,沈从文觉得对不起母亲,所以他悄悄地离开了芷江,开始了下一步的漂流。

  因为沈从文是个大人物,所以这么个青春期的小事件也变得非同寻常。事实上,这一走,就走出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沈从文来了。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齐白石老人享誉画坛起,市面上冒其名的画品越来越多。一些购画者不时拿着他的画上门求其鉴别或加写题记。后来他干脆声明“予之画从借山馆铁栅门所出者无伪作”。其夫人胡宝珠也会作画,为了避“夫人捉刀”之嫌,他忍痛割爱让胡宝珠不再作画。

  胡宝珠18岁嫁到齐家,齐白石作画时她便站在旁边理纸磨墨,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的熏陶,也不时习作。她天资聪颖,画艺日增。一次,齐白石看到画桌上一幅《群鹅图》,竟以为是自己所作,挥笔署款“三存印富翁齐璜作于故都”,并连钤三印。过了一天再仔细品味才发觉是夫人的临摹之作,于是题跋更正:“此小幅乃宝姬所临”。后来,宝珠又作了一幅《群虾图》,拿与丈夫品评。白石老人欣赏之余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构图着色无不酷似自己的亲笔;忧者恐人散布流言蜚语说齐白石作画有夫人代笔,连借山馆出来的画也不可靠了。

  宝珠作画原为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后,从此搁下了画笔。

  趣闻三:

  三国时,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他的缺点。吕岱不仅没有责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亲近徐厚。

  我们不得不钦佩吕岱不畏别人批评的态度,如小草般虚心接受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名将。

  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突然听到有位老人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还望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人说:“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我们不得不钦佩梅兰芳的谦恭,就是这种如小草般可视平凡人为师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生活中,我们都想如大树般活着,早已忘却了小草的存在。可事实上,拥有穿山裂石之力的,往往都是这些谦逊的小草。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2

  历史上有苏妲己吗?妲己,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传说姓苏,不过有关苏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史籍记述】

  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纣王徵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后被周武王所杀。

  【传说】

  1、妲己,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而苏护苏家正是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苏庄。商纣王子辛的爱妃,有美色,又能歌善舞。《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在后代,人们常将亡国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起来,因此,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成了诅咒的对象。

  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放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自缢而死。

  在《封神榜》中妲已被写成了是受了女娲娘娘派遣迷惑商纣王,使商纣王江山断送的狐狸精,相当于西施这种女间谍,可惜最后寸功未表,反被割掉了一颗如花似玉的大好头颅。

  妲己这个女人是随着《封神榜》的'流传而为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说她艳如桃花,妖媚动人,美丽多姿,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蛊惑纣王纵情女色,荒淫误国,不务正事,使商朝灭亡。当周人灭商后,在杀妲己时,连刽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愿替其死。

  《封神榜》毕竟属于神话小说。还有许多稗宫野史,传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比如:

  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圆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荒废国事。

  有一年严冬,妲己看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纣王命人将他双脚砍下来,研究那两只脚不怕寒冻的原因。

  有一回,妲己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为了好奇,不惜叫纣王命人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白白送了母子的性命。

  妲己怂恿纣王杀死一个叫比干的忠臣,还残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的说法。种种传说,已家喻户晓。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3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他少年时所讲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为少年的远大志向,成为激励人们立志奋进的不朽名言。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4

  李由——秦朝将军,丞相李斯的长子

  政治生涯

  李斯之子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

  ,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七十岁的'丞相李斯深有感触地说:“当今为大臣者位无高于我者,我可以称为富贵之极了。”然而盛极则衰,好景不长。

  事迹

  沙丘之变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南至云梦,东南至会稽山,刻石颂德。

  七月,始皇病死沙丘。佞官赵高胁迫丞相李斯诛杀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扼守三川

  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势如破竹。当义军攻下淮阳时,战车已有六七百乘,骑兵千余骑,士卒数万,声势浩大,势不可挡。

  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飞报丞相李斯:“贼军十万已到许县,日夜可达荥阳,城内25000名士卒日夜铸兵器,加固城墙,挖拓城河,防哨巡守。无奈兵力悬殊,存粮也只可用数月。望速派兵增援。”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正在咸阳宫取乐的二世一听,竟吓得丧魂落魄、六神无主。

  李由知道形势严峻,就亲自带兵防守。为稳定城内秩序,他组织百姓协助守城,令掌管治安者加强检查,防止奸细混入城内。

  第二天黎明,城外鼓角震天,义军潮水般涌到荥阳城下,箭如飞蝗射向守城者,并强渡城河架云梯攻城。李由指挥守城将士勇猛还击,死者的血染红了城河水。

  一连几天激战,双方伤亡惨重,义军只得撤回淮阳。《史记·陈涉世家》载:“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属蔡赐为上柱国。”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15

  秦武王是秦国末期著名的君王,虽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却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乃至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但是,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的他,却由于一时的逞能与卖弄,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险些改写一统天下的秦国历史。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

  话说齐国有个名叫孟贲的人,单字说,也是凭借力大的缘故而闻名于乡里。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一次外出打柴,他看见两只公牛正在打斗,二话没说,上前一手握住一只牛的牛角,愣是硬生生地把两只牛给分开了。其中一只牛见此人有偌大的力气,当时也就服软了,匍匐在地,而另外一只牛则有点桀骜不驯,两只牛角不住地晃动,大有要抵死孟贲的意思。孟贲当时就怒了,后果很严重。他用左手按住牛头,右手就去拔牛角,瞬间牛角被拔出,牛血喷出丈余高,那牛也立马倒地而死。

  人们都害怕他的蛮力,都不敢与他发生争执。没过多久,他就听说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他认为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国投奔秦武王。从齐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过黄河当然要坐船而渡,然而此时岸上等待坐船的人很多,按照当地人的规矩,应该排队登船(这一点今人应该好好学学)。然而孟贲来晚了,而他又不是讲规矩的人。于是,他把前面的人都拉扯到自己的后面,抬脚就要登船。

  当然有些人会看不惯,既而气愤,既而拿船桨打他的头,一边打一边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登船?!”看来他的名气还真是不小,都传到黄河沿岸了。孟贲二话没说,扭头就用双眼瞪他,顿时怒发直立,眼睛大有瞪裂之势。只见他大吼一声,河中瞬间波涛汹涌,先前登上船的人,都随着船体的摇动而站立不稳,纷纷掉入河中。为了早日见到秦王,孟贲也不与他们过多的计较,他把船桨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脚猛地一蹬,船儿瞬间已到十余米外,转眼间已经到了河对岸。

  很快,他来到咸阳城,求见秦武王。秦武王经过测试,知道他也是个名不虚传的人物,于是也拜为大官,与乌获、任鄙一起受宠。

  前面说过,秦武王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耻于与六国为伍。见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他便把秦秦国的相国一职,改称为丞相,且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秦武王素知甘茂、樗里疾都是博古通今、头脑极其聪明之人,于是借一机会单独问二人道:“由于我出生在偏远的西戎,从未有目睹过中原的强盛之势。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什么意思呢,如果我能灭掉周王室,得到应有的威望,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最后,秦武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攻打韩国(此韩国非今之韩国),樗里疾则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不光遥远而且艰险,劳师费财,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万一赵、魏二国再从背后偷袭,那后果不堪设想。秦武王转过身来看看甘茂,甘茂则自请入魏,让魏王不但不偷袭秦军,而且还会让魏国出兵助秦。武王当即大喜,给了甘茂很多财物,让其出使魏国。魏国答应出兵助秦。

  不久,秦武王让甘茂率军十万伐韩。后来有增兵五万,使乌获前往协助甘茂。秦、魏两军大战于宜阳城下,乌获手持铁戟一双,重一百八十斤,独入韩军,身后军士所向披靡,没有敢抵挡的魏军。甘茂与大将向寿各率一军,乘势并进。韩兵大败,斩首七万有余。乌获一跃登城,手攀城墙外沿,没想到这是个豆腐*工程,没有禁得起乌获的.巨大臂力,顿时坍塌下去,可怜乌获将军,被摔得粉身碎骨。秦兵受其感染,很快便拔下宜阳。韩王惊恐之下,只得让出三川之地。三川之地到手了,第一个愿望也完成了。

  接下来该游玩于巩、洛之间了,于是,秦武王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和大队人马起程,直入周王室所在地——雒阳。

  周郝王遣使到郊外迎接,礼节极其隆重。秦武王拒绝了周王的召见,他急于要见几件东西,是什么东西这么让他急不可耐呢?原来是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他早就让人打听清楚了,九鼎就放在周王室太庙的一侧。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周太庙所在地。走进侧室,果然见到九个宝鼎一字排列,相当整齐、壮观。这九鼎是当年大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上面记载有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士之数,足耳都有龙文,又称之为“九龙神鼎”。后来夏朝灭亡,九鼎落于商朝,为商朝的镇国之重器。等到周武王攻克殷商,就把九鼎迁到了雒邑。当年迁移之时,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马、车、船,能用的都用上了,宛似九座小铁山,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周览了一回,赞不绝口!鼎的腹部刻分别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秦武王指着“雍”字鼎叹道:“这个雍鼎,说的就是我们秦国!我要把它带回咸阳。”于是转身问守鼎的官吏曰:“此鼎可曾有人能举起来么?”小吏叩首答道:“自从有这个鼎以来,从来都未有人能举得动它。听人说每个鼎都有千余斤之重,谁能举得起来啊?”武王于是有转身问任鄙、孟贲:“你们二人力大无穷,能举得动这个鼎么?”任鄙不光是个勇士,而且还是个聪明人。他知武王依仗着自己的力气,喜欢争强好胜,于是乃推脱道:“小人只可举动百余斤的东西,这个鼎太重了,小人举它不动能胜。”但是孟贲却是个愣头青,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用在他的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只见他把袖子一卷,上前说道:“小人来试试,若不能举得动,大王也不能怪罪!”

  于是,孟贲将腰带束紧,用两个铁臂紧紧抓住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雍鼎”离起地面约有半尺,但很快又落回原地。由于用力过猛,孟贲眼珠迸出,鲜血直流。秦武王笑道:“爱卿果然力大。既然爱卿都能举起此鼎,难道我还不如你么!”

  这时,任鄙进谏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尝试!”武王笑而不听。当即解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任任鄙上前抓住他的衣袖再次劝谏。秦武王曰:“你自己没本事,难道是妒忌我?”鄙遂被说的顿时无语。

  秦武王大步向前,心中想道:“孟贲只能稍稍举起,我偏要举着它走动几步,那是方才能显现出我的王威!”于是,他猛的吸一口气,用尽生平神力,同样大喝声:“起!”那鼎也离地半尺。刚要转身走几步,不觉体力已经耗尽,大鼎从手中不觉落下,秦武王来不及收脚,大鼎已经重重地砸在他的右脚上,只听一声闷响,将右脚胫骨压个粉碎。武王大叫一声:“疼啊!”登时昏死在地。

  随从人员慌忙将他扶回住处。鲜血很快染红了整个床第,秦武王疼痛难忍,捱到下半夜就呜呼哀哉了!真真的中了他那句话——‘今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今日果然死于雒阳。

  其实,秦武王的结局完全可以是很美好滴,只因为他太争强好胜,以至于因此而命丧黄泉。你问我孟贲的下场啊,他几天后就被公议处死,连带着灭三族!从此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做人不能说不能争强好胜,但要看是什么事,有没有必要去争那个强、好那个胜。有时候学学任鄙,稍微收敛一下个性,考虑下事情的后果,也许事情的结局会是另一种样子!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06-20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的故事01-03

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06-03

历史人物励志故事07-03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4-20

历史人物张衡的故事11-24

【优秀】历史人物的故事06-04

历史人物的故事(必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