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汇总【5篇】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1
初中生在历史方面的学习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其中,中国历史是需要学生主要掌握的内容。中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将弘扬传统文化和历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信息技术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高中生、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都越来越依赖手机、电脑等这些新兴媒体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享受。但是,这些孩子并不具备成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的关键阶段中,由于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理解,这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势在必行。
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寻找切入点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有其固有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阅读和讲解,然后教师再对历史背景做一下介绍,这一节课就算完成了。对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谈不上高效学习。因此,在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之前,教师要想好课程开始的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成龙的电影《十二生肖》作为课程开展的切入点。在进行系统的学习之前,了解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事件等内容的了解程度,然后通过对《十二生肖》这部电影剧情的探讨,比如,开始时成龙扮演的JC对十二生肖铜首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在电影的最后这种态度有没有改变?是什么使他的态度产生了转变等问题,了解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想法,最后,再通过具体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接触真实的历史。
在以上课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成龙的电影作为切入点,很符合现在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在剧情讨论中使学生接触历史内容,并由主角JC的心理转变使学生产生思考,逐渐接近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在最后的课程学习中使这种爱国情怀得到激发和放大,由此,使学生在一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
(二)改变教学形式
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一成不变的历史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使其能完美地配合、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猜灯谜的形式教学。灯谜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如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灯谜分为谜面和谜底两部分,通过暗示、比喻等手法对谜底的事物进行描述。灯谜中所涉内容广泛,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人的思维活跃力有很好的锻炼,可以作为历史教学中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新形势。
案例:在教学灿烂的隋唐文化这一课程前,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舢字,作为谜面,谜底是打一唐代诗作名句。在猜灯谜的过程中,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将脑海中的'诗文内容全部温习一遍。在有学生回答时,教师要让其对答案的由来给出解释,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这样一来,由一个字引出一句唐诗,最后又落实到历史课的具体教学中,这样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程的学习质量。
(三)扩展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的内容不能只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扩展。例如,结合语文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诗词歌赋都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历史课程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鉴读与欣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又能由当时的历史背景进入历史课程的教学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类的电视剧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例如,《康熙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等,通过对优秀历史剧的观赏了解其所在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并进行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得到启发和萌芽,并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如,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得到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2
我们课题组开展的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我们将近期研究的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的一句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本阶段我们研究的同时,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强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个原则。
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时,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汉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能说会写也是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标准。同时,汉字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低年级中,教师可以讲解诸如“日”“月”“羊”“火”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结构和演变过程。在高年级阶段,则可以结合字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护着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国古代人所称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坛,这个神坛就是社稷,如果社稷变了,那么国家也就没了。由此,社稷一词在后来就与国家具有相等的含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可以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小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的因素,在节日当天进行教授。在教授时还可以加入相关道具,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和《看花灯》两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现场带上花灯,让学生猜灯谜,也可以带上笔墨,让学生自己编词造句书写春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提升了对课堂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师应引导发挥好学生的诵读特长,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通过读诵经典可以最直接地让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据笔者的`观察,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导致学生反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引入了唱诵式的读经方法,通过将诗歌编成一首首歌曲,让学生更加喜欢读经,也更容易记诵。例如,在教授古诗《十五夜望月月》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历史上还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他们的诗词选取的是什么景物?中秋节人们一般都会表达怎样的思绪?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教学,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诗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再引领学生走出诗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既锻炼了学生的品析诗文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针对本阶段研究的一点感悟,接下来的研究,我们会本着上述留个原则,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继续开拓进取!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3
当前,每册中学语文教材都有一定篇数的文言文,虽然这类文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是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对话,进而了解和领会博大的文学精华,领悟文章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和积累,使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继承,进而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一、深挖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经过相关的专家学者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既符合各年级段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探寻蕴含在文言文中的文化精髓,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深挖文言文的文化内涵,首先,从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入手,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比如,教学文言文《木兰诗》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来了解花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以及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不贪图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的女英雄形象,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愿望。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学习花木兰的爱国忠心和孝心,使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其次,从古代先贤的优秀品质入手,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比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再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报国的奉献精神。古代先贤的优秀品质能激励和熏陶学生,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美德教育素材,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知中华传统美德,并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拓展延伸文言文的内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一种隐性的德育资源,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恰当的拓展和延伸,营造良好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圍,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翻译和讲解文言文的文本内容,而应当结合具体情况,适时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进入到传统文化的宝库,并给予他们指导和点拨,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比如,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可以在介绍作者的生平时自然地引出三苏,甚至引出三苏祠的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使学生通过对苏轼三父子的了解,引起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并学习他们刻苦读书的品质。另外,在教学《狼》,教师要给学生介绍蒲松龄的生平,以及他的著作《聊斋志异》,谈及这些,学生自然会感知和学习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拓展和延伸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才更有意义,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有些是零碎的,只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另外,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可谓丰富至极,这些优秀的篇章和著作不可能全部选入课本,学生不可能只学习课本中的文言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篇章和名著,从中认识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厚的积淀。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在课前就应当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看看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官场是怎样的,以及陶渊明为什么会产生隐居桃源的想法。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就能对这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等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会知道更多的文学常识,因此,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让他们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作为其中的精髓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和传承。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4
由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继承与弘扬高层专家座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会议由许嘉璐主持。他说,研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继承与弘扬这个题目,是为了寻求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为了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络。为此,我们拟了两个分论题,一个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提升中国化国际话语权的关系。为什么要设立第二个论题,这也是我们大胆的推断,就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文化外交,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中华文化要走出去。现在世界上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应该说是相当片面的、缺乏的,甚至是误解的、扭曲的。至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地位显而易见,而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相衬。所以,我们谈当代文化的弘扬,就应该把中华文化走出去纳入到思考的范围。儒学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切入点,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重视发挥儒学易于为世界多元文化所接受的优势。
与会专家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
张岂之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时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有一个不足,就是儒学研究的历史基础薄弱。老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研究社会史,追求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儒家伟大之处就是它的社会性,儒家学说的出发点就是爱亲,第一要爱我的亲人,爱我的家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怎么会把儒家的亲情解释的非常清楚呢?研究儒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吸收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验,要把历史唯物论的方法继续坚持下去。
邢贲思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继承与弘扬,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就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儒家思想最值得我们来研究、传承、弘扬的,就是他强调人要自我反省。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强调要从外部世界来寻找知识的源泉,所以认识论在西方哲学里面是比较发达的;儒家思想则强调从人自身来寻找一种价值,从人的自身来寻找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一些基本原则,所以它强调道德教化,强调人自己要不断的反省自己,只有人自己把自己的精神方面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你才能谈到影响别人,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东西。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
陈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应该考虑三方面因素。首先应该考虑民族因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做事情,第一不能脱离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第二,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脱离民族文化传统。其次,应该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我们今天的阶段不是一般讲马克思的普遍原理跟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革命怎么结合,是要跟我们建设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国家怎么结合。中国化有不同的阶段,今天就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但是仍然是一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再次,应该考虑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
汝信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中国将来的新文化绝对不是新儒学,但是儒学的一切最精华的东西都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得到继承,因此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关系。
李君如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些问题不要回避,回避了之后可能引出好多争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对孔孟之道的批判,这是客观的历史。讲马克思主义,要讲马克思主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清算。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政党指导思想,也是一个民族的行动指南,这期间,我们清理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这个过程不能回避。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5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致力于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方面的教育功能,导致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心灵日益空虚,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是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他们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接受国学方面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断层了,要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有必要让家长和孩子同时接受国学的启蒙教育。
一、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种传统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传统都是重要的,对于主要靠文化认同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而言,传统就更加重要,因为它就像是我们的影子,抛弃了传统,我们就会像德国作家沙米索的小说《出卖影子的人》中的主人公那样,变成一个没有影子的人。哈耶克曾说过,对于传统,即便我们一时还不能理解,也要保持足够的尊重,因为传统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些也许还不为我们所知的智慧。现在的人可能不缺知识,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方法也很多,家长也高度重视,我们那么多大学,年年在扩招,所以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的文明有没有进步,我们的文明有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有文凭的人的增多而提高。比如,乘火车时经常看到车厢里有的孩子随便跑、大喊大叫,家长就是不管,其实是家长想让孩子有个天真自由的个性。但是他们的自由妨碍了别人的自由,这就是自私,这些孩子是需要规矩的。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一个人有文凭不代表有文化,一个人有文化也不代表有文明。一个社会不可能所有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一个社会之所以能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应该有文明,社会成员应该有教养。现在我们的情况实际上是有些人社会文明程度太差,你再有钱,经济再发展,城市乱哄哄的,不排队,不让座,乱闯红灯,不讲规矩,没有一个人会幸福的。
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文明程度的培养,是一项超级艰巨的任务。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载体。家庭的社会功能除了繁衍后代、绵延种族这一人口再生产的功能之外, 还要承担促使其成员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因此, 只要家庭存在, 家庭教育就会存在。而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一代与另一代之间的传承。
二、从《弟子规》开始教孩子学做人
中国如今有上亿独生子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一大批独生子女很聪明、很优秀、生活很优裕,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
如何让从小就习惯了宠爱、独占的孩子懂得感恩、分享、回报?如何让从小享受很多自由的孩子懂得约束、懂得退让?要是能寻找一本教材的话,《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受到重视,变得越来越热。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用它来培训员工。道理很简单,很多企业招进了学历很高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守规矩。
《弟子规》就是中华民族子孙的.戒律和规矩,也是把文化落地到文明的一部最重要的规章和指南。《弟子规》中不仅仅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应当遵守怎样的规矩,更是提出了有余力,则学文,将道德培养放在比学业知识更重要的地位。而这恰恰是现代教育体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品德;而对于众多成年人而言,《弟子规》的再阅读也是一次返璞归真之旅、一次再思考的过程。
作为蒙书的《弟子规》,短短1080字,360句,113件事,看似不起眼的一本书,实际却蕴含了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当然,《弟子规》不会包治百病,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东西拿到现在来用,肯定有不适用的地方。就拿孔融让梨来说,现在的孩子哪还有把东西自己不吃让给别人的啊?因为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这个问题。家长们都把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把孩子的营养抓得很紧,反而没把精力集中在让孩子学会懂事和孝顺这些浅显的道理上。《弟子规》所讲的内容今天来看,是属于道德最底线的。
这么多年,为什么《三字经》一直没有被淘汰、取代?因为它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而且易于记诵,态度中正平和,不仅孩子应该看,大人也应该记诵,时常拿出来看看肯定没坏处。孩子对《三字经》的记诵最好是八岁、十岁之前完成,但是对它的理解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三、父母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作为家长,孩子要学的知识,你勿需门门都懂、样样都会,但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你责无旁贷。
要细化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内容, 锁定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重视对儿童进行孝道的熏陶, 使其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也要从小培养自立的理念、树立自理的意识和培养自立的能力,教育子女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使子女形成不恃门第、自食其力的思想,培养其独立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还要培养坚韧的品质和受挫的能力,放手让子女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挫折, 通过真实的挫折及其感受来提高其耐挫、抗挫能力。否则,当子女进入到社会环境中,往往容易因迷茫和不能承受而走极端。当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传统东西的尊重和兴趣,才能激发子女的热情和意识。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做错的是小事而忽略。一位孩子只因为想吃东西,就偷偷地把小朋友的水果拿走悄悄吃掉,这时候,这位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孩子,反而说孩子只不过是拿了个水果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要知道也许就因为家长这样的一个行为导致了孩子终身的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教育孩子不要嫌弃事情小而忽略它的厉害。
父母要做到身教先于言传和言传身教相结合,搞好家庭氛围,让子女在生活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蕴涵,培养子女对传统的理解,而不是像某些信息载体宣传的那样,只是一味地对封建东西的批判和摒弃。要培养子女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缺乏对事物最起码的分析和判断,盲目排斥传统文化而追随外来文化。
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国学最核心的是对文化的兼容并包,继承国学应该继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长要告诉孩子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批判的,从名家经典中读开去,重塑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弘扬国学,求强国运。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家庭教育是长久之计,也是一门艺术,今后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相关文章: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06-23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集合5篇)06-23
弘扬传统文化07-04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07-05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12-28
弘扬传统文化的句子11-05
弘扬传统文化的日记12-13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