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15篇【实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了解西学传播、《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理解它们的特色和影响;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清朝晚期文化教育变革的学习,了解西学传播,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近代刊物与出版业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早期的大众传媒产生的基本史实,它们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革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和学习先驱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略知一二但却又比较陌生。从知识点本身而言,属于识记层次。虽然缺乏故事性、生动性,但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课前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提供资料,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西学文化与知识随着洋务运动、传教士不断传播到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
历史教学设计2
一、概念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
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
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历史教学设计3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xxx和社会xx,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xxxx?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
(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xxx和民族xxx激化。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历史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归纳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发展而来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了解一下吧。
[讲授新课]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我们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由于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地区,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腊形成了许多的小国家,它们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它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范围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希腊,而希腊的民主政治则以雅典最为完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到底有哪些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项措施使许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来的贵族都占据了第一、二等级。(打击了贵族的统治。)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除此之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接受上诉案件。废除了债奴制度。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4个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而且很彻底,共有六项:
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凡二十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第四,提高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参与立法;
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观剧津贴)
(四)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雅典民主制度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差不多都来源于它。其次,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民主,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民主政治;
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历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析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语言以及美术的社会功能,掌握类似美术作品的欣赏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并能运用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合作探究,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能够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
难点: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组织教学,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开始课程,提问学生:当你想去了解历史的时候,都会利用哪些渠道?学生自由发言,我会总结:除了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运用网络等资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术作品也是带领我们进入历史、了解历史的另一条渠道。顺势导入新课《进入历史》。
环节二:描述分析
1、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画面当中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
(2)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画面描述的是吐蕃国王派使臣禄东赞拜见唐太宗,希望与大唐联姻的场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装,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将唐太宗画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贵以及大国姿态,整体呈现出唐初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2、师生共同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荆轲刺秦王》,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同时思考问题:同样是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为什么该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画面场景围绕柱子展开,画家并不要求历史的真实,秦始皇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刺秦王的场景为进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气氛。画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间慌乱的场景。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并播放幻灯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以及照片《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画家在作画时将人物的位置进行了精心安排,神态上也做了相应的艺术处理,这样组织画面是为了渲染开国大典这一盛事的举办,记录了历史性的一刻。
4、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还有一些美术作品中会有权利的体现,教师出示作品《瑞鹤图》,请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屋顶上这么多鹤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师生共同总结:在古代,祥瑞和奇观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兴衰情况。画家截取了宫殿的屋顶,真实的为我们再现了今天早已不见的北宋宫殿的庄严。空中的白鹤围绕着屋顶成一个环形盘旋,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对这个景象的描绘是对皇权合理性的一种强调。而宋徽宗亲自画的这幅作品告诉人们:只有作为皇帝的他才有权利享有这个奇观。
环节三:总结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总结一下美术与历史的关系?谈一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忆作品并进行回答:美术作品反映历史。教师总结:人类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和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美术的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透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能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
环节四: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拿破仑加冕》《加莱义民》《梅杜萨之筏》《大卫》,组织学生欣赏,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
2、画面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小组之间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说明美术作品与一般历史事件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课题的理解。
环节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最后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
安排学生课后选择一幅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四、板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说明文阅读指要”,学会阅读说明文。
一、明确说明对象。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请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另外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二、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作者介绍说明对象时的思路和技巧。
1、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2、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
3、试列举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4、试列举我们学过的其他说明文,并说出它们的说明顺序。
三、概括对象的特点。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识),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信息(知识),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帮助说明信息的语言。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文章局部。
A、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B、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C、精读文章第五部分,回答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应怎样进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历史步伐?
历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展示、演唱、辩论等活动中,体验并了解在重大历史变革中,音乐作品所起的作用,并认识他们的艺术价值。
2、通过演唱歌曲《东方之珠》以及辩论音乐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从感性体验与理性评价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
教学方法: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体验重大历史变革中,音乐作品所起的作用,并认识他们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展开辩论,进一步探讨交流“文艺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展示与评议
1、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a.课题:音乐作品中的历史变革。
子课题:①音乐作品与中国抗日战争。
②音乐作品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③音乐作品与前苏联保卫战争。
④音乐作品与中国长征。
b.分小组展示学生在课外就“音乐作品中的.历史变革”这一主题的自选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2、评议:每一组展示完毕,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
说明:此环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展示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实践与体验
1、歌曲演唱《东方之珠》。
①欣赏原唱歌曲。
②学唱歌曲。
③启发学生进行歌曲处理。
④完整地演唱歌曲。
说明:此环节注重学生从演唱中体验、感受歌曲的情感特征。通过歌曲处理等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音乐作品在重大历史变革中的作用。
2、辩论会
①出示辩题:历史变革是由音乐作品激起并决定成败的。
②分组进行讨论。
③正方、反方进行辩论。
说明:从辩论中进一步探讨交流“文艺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注重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心理为主动探究的学习心理。
(三)总结与归纳
1、音乐作品在历史变革中的意义。
重大的历史变革,给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文艺作品在重大历史变革的当时起到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重大事件成为历史后,帮助人们记忆历史的变迁。
2、提升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中有丰富的内涵,作为高中生,在欣赏时要注意由感性的欣赏逐步向理智的欣赏过渡,使我们的鉴赏水平向高一层次发展。
历史教学设计8
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历史教学总结。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工作总结《历史教学总结》。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历史教学设计9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 重难点 重 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 点:
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古埃及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何时出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
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2、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建立、发展以及它们的文化遗存。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2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2课 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尼罗河的馈赠
2.金字塔与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
2.古巴比伦王国
3. 《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印度河、恒河流域
2.雅利安人与种姓制度
历史教学设计10
导入新课:
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进行了三次科技革命。不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或强或弱的不同命运。
复习旧知:
历史回眸一: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
1、故事切入:展示1888年法国铁路公司为慈禧太后修筑铁路的故事,学生阅读,初步明确中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同时也在小组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航:
A、火车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为最早的火车提供动力的是什么?
B、除火车外,这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还有怎样的创新?
C、在科技人物风云榜上,你会选择谁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说明理由。
D、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如何?
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师适当点评与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①列强加紧对东方的侵略,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之路,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3、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词,学生进一步夯实相关知识。
历史回眸二:有人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
1、故事切入:展示1901年慈禧太后与汽车的故事,学生阅读,初步明确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2、问题导航:
A、汽车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为最早的汽车提供动力的是什么?
B、除汽车外,这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还有怎样的创新?
C、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的电气时代中,你又会选择谁作为引领时代的风云人物?简要说明理由。
D、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借助我们当今生活中来自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让学生感受科技就在身边。
E、联系中国史,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要点归结: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人民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3、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关键词,学生进一步夯实相关知识。
4、总结两次工业革命学习要点,为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好铺垫。
学习新课:
活在当下:“网络时代的到来”
1、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回顾,运用“范例导学”,展示出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学生结合教材自学。之后进行自学效果的反馈,让学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并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生物工程)进行较为详细的点拨,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展示美国XCOR航天公司xxxx年开始用太空飞船搭载乘客进行太空旅行的相关新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魅力。
3、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进而总结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展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键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夯实相关知识。
过渡:有人还说,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
思维提升:面对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提示:从政策、战略、计划等方面组织答案)再次联系中国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并实施“863计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未来:“科技之光”下的思考
师说明:三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科技之光熠熠生辉。但在辉煌的背后,人类不止一次地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出示组图《大气污染》《资源枯竭》《太空垃圾》《遭受核污染的人》等,以事实阐述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小组探究:三次科技革命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应当如何全面地看待科技革命?)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学会辩证全面地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精彩回放:
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负面影响。
2、我国应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我们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青少年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立志报国,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努力!
直击中考:
1、总结命题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如何考,以及怎样备考等。
2、出示近年相关中考题目,让学生直面中考,实战演练,做到胸有成竹。
生答,师点评学生的作答情况。
课堂小结:
科技革命的累累果实,让人们享受祖先无法企及的舒适、快捷、沟通无限的现代生活。而科技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只有全人类共同面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课后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众多成果中,你认为哪一项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请谈谈它的利与弊。
历史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教材内容分析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二、教学目标
(1)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上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处的河流。
(2)通过阅读课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况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处的河流、食物品种、主要工具、居住条件、艺术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处,尝试分析其原因。
(3)对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变得丰富的可能因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农耕的片段,并提问:自从人类学会了农耕以后,人类社会会出现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时光倒流,如果你是一个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会哪些东西?
学生活动:根据提问,快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6000年左右。与北京人相比,他们会建造房屋,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会种植农作物。同时,我国南北地区也出现了差异性。下面我们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穿越变成河姆渡人,第二组穿越变成半坡人,来看看你们这些原始人类具体会一些什么。
请完成以下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我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9.其它补充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状况。
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提问: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提问。教师活动3:
展示半坡遗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遗址陶器,提问学生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解释陶器用途,展示当时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师活动4:展示几组图片:
第一组:半坡骨器、河姆渡骨耜,解释新石器时代。第三组:半坡种植的粟、河姆渡种植的水稻
第四组:半坡人饲养的猪陶器、河姆渡遗址的水牛第五组:半坡陶勋、河姆渡骨哨
第六组:半坡人的石制纺轮、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问学生: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5:
展示图片水稻、粟,猪、狗、水牛,半坡人聚落、骨耜,向学生提问: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参考课后练习第1题,回答问题。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包括物质上的给养,也包括精神上的滋养。自从农业产生以后,物质上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而获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类取得物质给养的过程中诞生的。“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学者篠田统说,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民族的命运。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提问:根据材料的说法,原始农业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性格特征?
四、评价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对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阶段: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板书设计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对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其它补充二、原始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课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从已经发现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断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习惯。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课堂大讨论上引导学生的发言,注意发言人数,引导发言的走向。
历史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情景模拟,移情深入到历史场景,根据史料并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概括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唐朝达到全盛的历史地位。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能力教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小组成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体会到“开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5.学生感受到唐朝统治前期的繁荣,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2.教材以杜甫的《忆昔》导入,从宏观上介绍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第一部分为“开元之治”,介绍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为人节俭,以身作则的情况。第二部分为“盛世经济的繁荣”,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开元盛世经济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耕技术,新品种蔬菜从西域传入,江南盛产茶叶,曲辕犁、筒车的创制;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长安坊市制。教材继而小结“开元盛世”的表现,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继而灭亡。第三部分是小字部分,略讲即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作品,对唐玄宗统治后期比较了解,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乱的史实,加上此部分在教材是小字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情况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去把握一个时代的特点的分析方法。学生也可以从提供的史料中提炼关键词,但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和古诗比较感兴趣,要补充一些关于“开元之治”的小故事,提供古诗时要加上注释,让文言文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会产生障碍。学生对图片能产生直观的感受,促进理解,因而要给学生提供曲辕犁、唐三彩和唐长安城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空间。另外,我校提倡“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小组合作参与度也是较高。但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小组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刻和不到位,教师要加以补充和引导。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比较内向,教师要鼓励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成果有所贡献。
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提问法
教学资源:学案(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课件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六、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课 “开元盛世”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历史教学设计13
【微课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2子目“选官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建树,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对此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是确定科举选官制为本节微课讲授内容的主要依据。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表面,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使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其次,学生的一些学习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评价等方面尚有欠缺。这些都是学生目前学习中的难点,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解决,使能力获得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卿世禄制,察举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
学生通过对中国选官制的演变历程的学习,锻炼梳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创立的特点和积极意义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微视频课学习,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学习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制定和不断调整的。
古代的制度为我们今天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这节微课我们就从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来学习科举选官制。
设计意图:以解读课题导入,既点了睛又交代了任务,同时还希望能起到激趣、凝神的作用。
二、微课讲授:关于科举选官制的五方面的讲授,依次是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其中,背景和影响两部分有所侧重,创立、演变和特点这三方面稍略。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出发点,五方面内容的设置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注重设问的技巧与作用,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希望能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三、微课结语:“一言概之,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促进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同学们,今天的微课——关于科举选官制我们就学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既结束了本课,又呼应了导入,既学到了知识,又略有回味。
历史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
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本课的地位:
这节课主要介绍唐代开放与交流的的外交关系。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剧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师点拨帮助。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日本和服图》和《唐代女俑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异同点?这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主要介绍唐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
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这三个问题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自己解决。
(2)为了使学生对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产生感性认识,我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阳节登高、菜肴的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轻松突破重点。
(3)接着出示《鉴真》的画片,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教师补充。
(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鉴真六次东渡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①“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②“鉴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绍玄奘西行求法的情况,是本课重点。我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具体步骤: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部片子的主题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历史上确有玄奘西行取经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个人和一匹老马,而不是3个徒弟的。
(2)出示“玄奘画像”,请学生介绍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师补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其经过的地方,解释天竺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
①观看这个路线图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贡献?
(4)为了了解学生对前两目的掌握情况,升华前两目的教学内容。我又设计一道题:“列表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目: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主要介绍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城市建筑布局特点。这部分内容课标虽然没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此,我采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具体步骤:
(1)出示“敦煌壁画中反映长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图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图片。(教师做简要介绍)。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了解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2)指导学生观看《长安城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
①长安城分成几部分?
②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又出示了《大明宫复原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使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宏伟。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部分构成?与长安城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认识长安城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课堂小结
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在此基础进行小结。
教师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势,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开放与交流的盛况。大唐帝国又以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交流,才会发展与进步。
4、课堂练习:通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欧洲三大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的根本原因及性质。
2、了解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以及颁布的法律文献。
3、掌握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及事迹。
(二)能力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资产阶级的教材内容,制作自己的“自主学习卡”,提高了分析问题和提问的能力。
2、通过“学生历史课堂自主提问”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图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洲三大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法律文献及人物分析。
难点:欧洲三大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世界历史部分有哪些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2、这些图片分别是哪国的什么事件?
3、你知道这几次革命的时间顺序吗?
得出结论
资产阶级革命的专题复习
(二)讲授新课
一、识记各国革命的名称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独立战争
3、法国大革命
4、美国南北战争
二、学生历史课堂自主提问环节(根据自已制作的自主学习卡)
提问形式:以级为单位每人加德育分
第一轮:第一轮:第1组提问第2组回答。
第二轮:第2组提问第3组回答。
第三轮:第3组提问第4组回答。
第四轮:第4组提问第1组回答。
第五轮:抢问抢答(不得有重复内容)。
三、知识大盘点
1、各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2、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3、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4、各国颁布的法律文献?
5、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一、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 国 大 革 命:法国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南北战争:南北两种经济制度水火不容,奴隶制的废存成为焦点问题。
二、性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南北战争: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三、革命方式:
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的方式:英国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方式推翻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
四、颁布法律文献:
抢答:每个法律文献是哪国的颁布的?具体名称叫什么?
1、史鉴: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
答案:英国《权利法案》
2、史鉴: 我们取消对英国王室效忠的全部义务,我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我们坚定地信赖神明上帝的保佑,同时以我们的生命、财产和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来支援这一宣言。
答案:美国《独立宣言》
3、史鉴: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除了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外,其他社会差别,一概不能成立。
第二条
答案:法国《人权宣言》
4、史鉴:
拿破仑:“我的光荣不是在打过四十次的胜仗,因为滑铁卢(Waterloo)之一败便可使它们完全被人忘记了。但永久不能被人忘记,而且可以与时间共存的,却是我的《民法典》。”
答案:法国《拿破仑法典》
5、史鉴:
宣言规定,凡参加叛乱诸州和地区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指1863年1月1日--编者)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陆海军当局, 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答案: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结论:“一部世界近代史也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和人治社会向民主与法治社会过渡的历史。”
五、重要人物:
请抢答:下列图片是哪个国家的人物?并说出领导的主要事迹?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拿破仑 林肯
六、智勇大闯关:
1、1.500多年前的一大壮举打破了美洲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一壮举是( )
A、哥伦布的远航 B、拿破仑远征 C、美国的建立 D、工业革命的兴起
2、“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犯的权利。”体现了下列哪一文件的核心思想(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法典》
3、1831年的一天,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奴隶主们正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一位北方来的年轻水手看到眼前的悲惨景象,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一天我有了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后来他当上美国总统,真的实现这个伟大的抱负。他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杜鲁门 D、尼克松
4、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下“今日无事”,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资产阶级颁布《人权宣言》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反法联军攻打法国
5、某文件中写道:“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它相当于国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此文件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件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领土扩张 C、美国南北战争 D、西进运动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材料二:革命形势飞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不久又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材料一中提到的《独立宣言》发表于哪一年?
(2)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谁?
(3)材料二《人权宣言》是在哪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
(4)指出《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在内容上的共同点。
【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设计06-23
历史教学设计02-28
【精】历史教学设计02-14
【推荐】历史教学设计02-28
【热门】历史教学设计02-28
【荐】历史教学设计02-28
历史教学设计【荐】02-13
历史教学设计【热】02-13
历史教学设计【精】02-28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