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送》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目送》读后感1
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妈妈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关于《目送》读后感2
取一杯清茶,在静谧的的午后或夜晚翻开书本细细品读,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书中的宁静或汹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值得我们慢慢地品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世界如此匆忙,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风景,没有时间去悲春伤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么。生活在“快餐时代”,我们所缺的是内心的“宁静”。所谓“宁静”并非大张旗鼓地去参观旅游景点,那样走马观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游”什么都没有留下。真正的“宁静”是沉淀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为每一个用心“看”到瞬间的刹那,都被你所记录,每一次记录都弥足珍贵,因为它稍纵即逝。作为学生的我们何尝又不该学会静下心去学习,去沉淀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我们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将成为老生常谈,很多永恒不灭的东西也都不一定会长存不灭,就像地球和太阳终会归于尘埃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东西。相信于不相信,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私密的东西,也是我们为之困惑的东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仅仅取决于你自己而已。但温暖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吗?希望我们不要再仅仅将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也许都在寻找更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像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像龙应台和她妈妈之间,也许像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矛盾缺越来越多总想着离开他们的视野范围,可同时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何妨不多和他们沟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们老了才后悔。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后悔。
金门的地雷,中东的战乱,……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无论牺牲了多少生命也换唤不醒为了权势而制造战乱的人。我们常说热爱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生命不漠视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还是待宰的珍稀动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声如雷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关注和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双手和可见的行动去践行这个愿望。
每一本书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能给我们以启迪。但愿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拥有澄净的心灵。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实。
关于《目送》读后感3
读了《目送》,我感触良多。作者描绘了当下的儿女如何对待父母,而且也描绘了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子女却漠不关心的样子。小时候,我们常常缠着父母“死缠烂打”。长大了,自己学会走动了,不用别人牵了,我们便忽视父母,看也不看一眼。
在这篇文章,“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出现了两次,到底有何意义呢?依我的看法,这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道墙”。作者用这段话让读者们觉得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是为了目送我们,一次比一次遥远,接二连三的再见;一而再,再而三的离开父母的身边,父母连追也不必追,只能站立在小路的那一端,凝视着我们的背影,越走越远。但是,无论我们走得多远,离家多远,无论我们失意失败或是风光得意,总有两双饱含泪水的眼睛,远隔千山万水,父母始终在默默注视着、暗中追逐着我们……
当作者的.儿子将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不仅送孩子到机场,也拥抱了他,他却只勉强地接受母亲的深情。之后,当他等候护照检验时,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作者却傻傻地一直等候,等候自己的儿子转头再看一眼,让自己能够安心,拥有一种满足感。但是,儿子又再次让母亲失望了。
在我身旁,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为什么呢?可能是这些孩子们从小就是父母们的掌上明珠吧。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没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忽视了很多身边的人,无形当中伤害了他们,甚至也伤害了最疼爱自己的父母。
后来,作者形容了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的事件。父亲没停在大学正门口,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没用,连一辆轿车也买不起,沦落到必须廉价小货车送作者上班。从父亲的行为当中,可以看出来他很疼爱作者,不想作者丢脸。自己想给作者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但那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目送》传达了一个讯息:天下父母者都是伟大的。他们在暗中保护我们,鼓励我们,为我们加油打气,但他们得到的却是我们的瞥眼,受到的却是我们的气。
高尔基曾说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心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得学会珍惜啊!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龙应台《目送》有感04-29
目送读书感想05-07
目送优秀作文03-02
目送读后感07-26
《目送》读后感12-15
目送读后感08-13
《目送》读后感(经典)08-24
《目送》读后感(精选)08-16
《目送》读后感06-26
读《目送》后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