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合集(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试卷,作为学生,想要成绩提升得快,那么平时就一定要进行写练习,写试卷,一份好的试卷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1
本次考试我们采用的是我校自己出的试卷,试卷还是很符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的,不管是从试卷的难易程度,还是从试卷的适应范围,还是切合中考题型等方面,都是质量不错的,既能检测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太难而丧失学习兴趣。但本次考试的历史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较细,有重点,感觉整体很好,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本次考试的试卷:
一、 历史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历史期中考试全校参加27人,及格的24人,50分以上的3人,40分以上的10人,24分以下的3人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卷,最高分57分,最低分19分,平均分37分,及格率72%。
从总体上看,要求识记的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要求理解部分的内容相对较弱。
从题目上看,选择题的正确率比较高,材料题中22题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的思想家是谁?他是那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题变相考查了诸子百家的学派、代表人物。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第21题分封制在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低,导致写不出完整通顺的答案。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或不能熟练运用,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历史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准确。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如相当部分选择题的`错误,纯粹属于审题不细心所造成的。
3、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过死,灵活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一些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得分率较低。
4、态度不端正。表现在字迹马虎潦草,随意性大,写错的地方乱涂鸦,卷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错别字太多,综合素养差。试卷中部分学生答题态度不认真,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字体工整。
二、改进建议:
针对这次考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觉得今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认真备好一堂课。备课时要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精心编制和设计导学案。认真上好一堂课,做到有效教学。学生明白的不多讲,重点难点,重点把握,重点讲解。做到讲练结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或其自己去寻找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
2、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选择题错误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抓基础知识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用双色笔构建每课的知识体系。
3、平时应加深对教材的分析力度注重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学生在课棠上应该多参与一些实例分析,增强解题威力。 培养学生审题意识,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答题方法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更加广度和更加深度地进行答题。
4、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通过引导,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型学习、合作自主学习,能够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点的延伸、整合、培养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2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平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领导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3
一、考试目的:
1、考查学生开学以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了解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层次性;
3、结合学生上课反应的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在试后进一步调整;
4、通过试卷反映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在教学
5、方式方法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善。
二、试卷结构:试题分值为100分。
三、试题类型:1、选择类(50分)2、非选择类(50分)(1).连线题(14分)(2).识图题(10分)
(3).解读材料,探究问题(16分)(4).历史人物探究(10分)
四、总体评价
本次历史试卷满分100分,共有两道大题共29小题;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道大题的分值分别为50分。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初一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又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和历史知识素养。
全校60人参加考试,以下是每10分的分数段得分人数比:
七年级历史平均分:86.52
五、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
选择题的设置是依据所学章节进行一一对应设置的,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全面。侧重点在上次调考之后的内容,学生的答题情况基本良好,部分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全部做对的包括1、9、10题,题目较简单。错题主要集中在2题(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5题(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7题(最早制造彩陶的原始居民)、13题(历史上明君与暴君的区分),14题(对牧野之战的识记)、18题(长平之战的相关内容)、22题(战国时期测定二十四节气),这些题目都属于理解性记忆的知识点,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上的重大战争相关知识识记不到位,理解不准确,尤其是对重大事件的时间记忆相当模糊,没有按时间顺序形成历史的思维,所以错误率较高。
19题(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代表是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20题(商鞅变法内容的应用)、25题(法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这几道题的错误率最高,都属于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简单应用。由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不能活学活用,所以在应用中就产生了相应的问题,错误率较高。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的题型较开放,有连线题、识图题、材料题、人物探究题,题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着重培养学生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生的答题情况较好,基本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具体答题情况如下:错误率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4
期末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五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列举题、知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可以说题型多样,内容全面。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33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1)本试卷具一定的创新,如:题型上的多样性,不再是一味的材料解析题。
(2)试卷能够较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3)本试卷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材料解析题部分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有话说,起到很好的效果。又有一定的区分度,改变过去照搬的习惯,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4)试题设计整体较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三)试卷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此次考试的结果让人较为担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牢靠,这与我们的学生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教学的负担仍然较重。虽然历史是开卷考试,但在七年级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去记忆书本上重要知识点的习惯。这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利的。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3、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如"丝绸之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一题学生有不少是将丝绸之路的影响作为答案。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4、第32题简答题,部分学生答得比较好,多数能讲出理由。但部分学生回答时考虑不够周全,口语化严重。此题出现少部分学生无作答情况。此题整体得分率较低。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应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要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
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平时要求学生要细以看题,不要因为粗心造成漏题没答。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用课本来组织语言。加强对学生答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课本知识的应用,注重题目设问的多样性。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5
一、考试目的:
历史期末考试是检测本学期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是对在教教师的一次考核。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以便日后教学予以加强。在考核中,使教师了解到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及加强的问题,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当,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分析:本次试题由客观题(选择)和主观题(材料分析)构成,其中客观题占50分,主观题占50分。试题侧重对第二单元的知识点的考察,第一单元知识占16%,、二单元知识占44%,第三单元占34%,七年级上册知识占6%,如27题的1小题“焚书坑儒”考查的是秦朝知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新人教版版教材为命题依据。
2、突出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考查: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基本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如选择题开始四道题非常典型,第1小题隋炀帝开凿到运河,第2小题武则天的功绩与无字碑,第3小题四大发明,第4小题景德镇瓷都。材料分析题的27题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几影响,28题中国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等。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3、难易搭配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55%左右,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45%左右),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选择题5、6、7、8、9、10、11等,材料分析题的26题都属于基础性题,材料分析题27、28需要分析思考,难度提高。基础性知识题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4、题型更科学,符合新课改要求:本次考试中
(一)选择题,直接考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是个别题在拐点儿弯之后才能答出知识点,这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考核基础知识,这对教学来说有益无弊,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首要重视的就是基础。但以往“死读书”就能出成绩的日子一去不返复了,更多的考题需要利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二者结合进行解答。像14小题这种对应列举题直观性题基本没有了。
(二)材料题从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会看题,也不会答题,两个问题答案不全,答题不全面。这需要以后多加强平时习题的练习。如26题“民族政策”和29题“经济重心南移”。
本次试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舒展个人才情,突出了学以致用,通过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图画的识读能力不强,如第5小题“四川的交子”、 第9小题“唐朝的曲辕梨、筒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历史书上直观画图知识的认识,点明与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27题的第3小问和26小题的第4小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26、27、28、29四个材料分析题基本都引用了文言文,如果文言文功底较差就很难理解题意和做答。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今后教学打算:
在期末复习中,按学校规定制定了复习计划,但在考试后,仍然发现问题,这说明教学中仍有不足需改进。考试的方向就是今后教学的方向,我决定以后教学中:
① 继续稳扎稳打,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②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其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③ 学生不会答题,以后加强平时多做练习,训练答题思路。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6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政治历史合卷100分钟。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两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七年一班平均分72.7,优秀率62%,及格率为81%;七年二班平均分78.8,优秀率71%,及格率为83%。两个班及格率差距不大,但优秀率差距较大,对于七年级来说,一班的优秀率太低,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如:“曲辕犁”写成“曲辕梨”,把“南宋”写成“宋朝”。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把“吴道子”写成“阎立本”,把“李白”写成“白居易”。
(3)读图、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第15题,把A和B的地点写颠倒。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如:综合探究题中的用史实证明观点,很多同学答题出现偏差,史实混淆。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7、抓好后进生。对历史考试来说抓好10个优生,不如抓好1个差生对均分的贡献大。同时,要抓好后进班的教学质量。
8、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通过这次考试,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不足,反思存在的问题,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7
20xx—20xx年七年级期末统考试卷在题型上依然延续了相同的题型:选择题25题共50分,非选择题4大题共50分。从总体来看:本年试题依然有很大的灵活性,对知识理解上的考察,相关专题的归纳,占很大的分值。
1、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覆盖全面
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实现了全面覆盖,25道选择题20课的内容都有涉及,多是考察的重点知识,还有几道选择考察的是归纳性知识,譬如24题即考察的是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顺序。选择题整体难度较去年降低。
非选择题的综合性依然比较强,涉及的知识点有分封制、商鞅变法、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两大治世局面、本学期涉及的经济活动、魏晋时期的文化等。
(2)以图读史
以图读史依然是本次考查的一个重点,本次试卷考查的更加灵活,依然是书上的图片,要求学生从图片中读出相关信息。
(3)联系热点
20xx年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起热议,本次试卷要求学生模仿越王勾践剑守护词,为司母戊鼎写一篇守护词。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可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
(4)论从史出
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近些年来,考题更是依据材料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融汇贯通。七年级的试题更侧重检测学生读史料的能力,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出现的材料题占总分值的一半以上。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校七年级共11个班级675人,全年级平均分为58.63,最高分为98,最低分为8,差距十分之大。全年级优秀率为12.59,良好率为31.56,及格率为54.07。
(1)选择题
本次失分题主要集中在第1、2、7、18、19小题上。
第1题的失分点在于学生无法判断北京人的“生活组织方式”。第2题的失分点在于学生不能区分什么“生产工具”。第7题,失分点在于学生未认真读题,没有选择“嵌错工艺”。第18题,依然将曹操记错为三国时期的人物。第19题为书中的材料,学生不认真读材料,而是记错为当时讲的另外一个知识点。
(2)非选择题
第26题分3小题。第(1)题共6分。其中分封制2分,商鞅变法的内容为4分。失分点主要在分封制,失分原因在看不懂材料,或者读错题。第(2)题共4分。失分原因在于学生不认真,把“公元前221年”看成“221年”,从而答错方向。第(3)题共2分。本题的失分点在于学生不能理解“趋势”这个词,不理解“地方行政制度”,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问题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27题分4小题。第(1)题2分,本题只要把握住铁质农具和牛耕的作用即可得分,失分多是不懂题的意思,出现空题现象。第(2)题6分,本题的得分率较高,除了一些学生空题以外,大部分学生能“依葫芦画瓢”写出对“司母戊鼎”的守护词(时期、规格、价值)。第(3)题2分,失分点为学生不懂“经济活动”分为哪几个,乱写的较多。但若是学生认真对题干,或者对课本知识点较熟,就能答出“商业”。第(4)题4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归纳的能力,失分点第一在于学生读不懂材料,第二在于学生不明白分值跟答题点的关系,4分的题误认为只需要答一点。
第28题分3小题。第(1)题2分,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失分点在于错别字,多写成“修”或者“体”。第(2)题8分,答出“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各2分,答出共同原因2点即4分。失分点在于 ①学生读不懂题,不明白何为“治世局面”②问共同原因却分开回答 ③错别字,主要集中在“武”字。
第29题分3小题。第(1)题4分,“造纸术”《兰亭集序》各占2分,失分点多在于“纸”写错字。第(2)题6分,民族交融2分,历史文化价值6分。“民族交融”为失分点,学生联系性和读图能力不强。第(3)题2分,问传统文化的发展的特点,得分率较高,只要明白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等即可。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相关文章:
历史试卷分析06-12
历史试卷分析11-23
历史试卷分析02-11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11-22
【优】历史试卷分析07-05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03-27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06-13
【精选】历史试卷分析反思07-06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优秀10-01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