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时间:2024-06-25 18:03:09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推荐)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都有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

  从汉服复兴到故宫文创成为爆款,从《中国诗词大会》大火到《唐宫夜宴》出圈,中国传统文化似春日绿意般蔓延出高不可及的朱红宫墙,走近人民群众,走入大众的心中,同时也提醒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身为华夏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理解文化的深层内涵。木心曾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目前文化潮体现出的通俗有趣,只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入口。当我们看到汉服之美时,应该去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服饰文化;当我们购买故宫文创时,应该走进故宫,听听清朝的兴衰;当我们观看虎年春晚时,更需要关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若我们只流于文化表面的下里巴人,而忽略其背后真正重要的阳春白雪,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热潮将泡沫般消逝,这会是民族的不幸与时代的悲哀。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对文化进行创新。诚如周国平所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在奔流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不断有人为它注入生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唐宋时期的诗词繁荣,无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文化进行创新。五千年后的今天,创新仍旧不可缺少:李子柒录制古风视频讲述非遗故事;樊锦诗构思“数字敦煌”保护文物;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掀起青年昆曲热……唯有创新,才能使文化继续生生不息。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把文化推出国门。例如,被誉为“当代鲁班”的阿木爷爷把有关中国传统木工手艺的视频上传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让国外网友叹为观止;北京冬奥会利用开幕式在立春这一诗意的巧合,将二十四节气设置为倒计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无论哪个领域,个人还是国家,都在不断把传统文化推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后,世界看到的便不止是文化,而是一个傲然屹立于东方的大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种种思想,是华夏民族性格品质之来源,故向世界充分宣传传统文化,便是立好中国形象,从而激发中国人更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决不能以跟风的态度面对兴起的文化热潮,而要借助这阵东风靠近传统文化,对其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把文化推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2

  每个小故事中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细细品读,也许其中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你的处世观点,一个小故事就可以完善你对生活的态度。停下来看一个有哲理的小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1

  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这样”。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赶紧问:“伤着人了吗?”并不问伤没伤马。孔子的一个学生因事被捕,进了监狱。孔子并没有嫌弃他,认为“他虽然进了监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也很爱惜动物。据说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便叫子贡给埋起来。他对子贡说:“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我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上吧,别叫他脑袋露着啊!”

  孔子很喜欢结交朋友。对于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风不同的人也不肯轻易绝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原壤是鲁国人,孔子早年的朋友,为人狂放,不拘礼节,思想作风和孔子很不同。可是孔子和他相处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着密切交往。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谦和的,可是他对于认为应该做的事,便坚决地去做,百折不挠。他说:“看见道义上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3

  邹鲁文化

  邹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儒学发源地,以鲁产孔子、邹产孟子而著称。邹鲁文化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汇了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博大而精深。

  古人之所以常说“邹鲁之士”或“邹鲁文化”,从来没有说“鲁“鲁邹”的,究其原因:邾为东夷古国,文化悠远深厚,鲁为东迁新国。“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鲁为娄转”是一个重要因素。另据传说,鲁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邹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从立国时间上看,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而邹则是原有的.东夷土著古国。从古文化遗存来看,野店遗址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纹……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天下学士不归杨则归墨。在此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著《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因此,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由此可知,“邹鲁”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且“邹”与“鲁”齐驱并驾,密不可分。

  邹鲁,在自然地理上,指今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区。主要有邾(包括小邾。邾,战国时改为“邹”)、鲁、滕几个诸侯国。其中邾鲁毗邻,两国“击拆之声相闻”。以上除“滕”外,其余地点均在济宁境内,由此可见济宁乃邹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4

  【传统故事】战国时有个叫薛谭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学艺。没学多久,薛谭便自以为把老师的'技艺全学到手了,于是向老师辞行。秦青也没挽留,只是说明日要为他饯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边的凉亭里为薛谭摆上了酒菜。酒过三巡后,秦青引吭高歌,对薛谭唱起了送别曲。

  这一曲时而高亢激昂,直入云霄;时而婉转动听,使整个树林充满回响。薛谭听后自愧不如,赶紧向秦青谢罪,希望留下继续学习。秦青见薛谭诚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从此,薛谭安下心来学习,再也不轻易说回家了。

  【人生感悟】薛谭学歌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学习要有始有终,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于表面,如果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到。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端正学习态度,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精要,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5

  我所教的学科和自然科学紧密联系,我和孩子们一起向往自然而美好的世界。有时候,人们难免因走得太快而失去了身边的风景,而我会带领孩子们静下来,慢慢看,我们的传统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给我们了不一样的收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底蕴深厚,在气象学方面,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谚语,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趣,所以,在学习该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非常喜欢。比如“初冬寒,春雨多”、“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热生风,冷生雨”、“九月寒霜十月雪”……看到同学们如此回味,我变萌生了给同学们讲二十四节气的想法,每到一个节气,我在课堂上都要提一提,让课前搜集好资料的小老师们讲一讲,就这样,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歌烂熟于心:“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节气和景物是相对应的,于是,孩子们更愿意观察身边的植物,看看在节气的流转中大自然的风景。

  学了节气,对于服务于中国传统生活的“阴历”,很多同学也迷惑,于是,我们一起观察月亮,峨眉月、满月等留给了孩子们无尽的想象,我们一起吟诵有关月的`古诗:“月有阴晴圆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老家底,是祖辈们为我们积累下的宝贵经验,是国家的宝藏。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想着如何利用好,开发好,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6

  济宁始祖文化

  济宁曾是富庶地区,是古代农业的发达地区,也是三皇五帝角逐的地区。这些传说中的人物,是当时的部落集团首领,他们各自代表着自己的氏族集团,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史籍中有关“三皇五帝”的资料较为丰富,但说法不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三皇是指青帝伏羲(太昊)、黄帝轩辕、炎帝神农,五帝是指:少昊、颛顼、、虞舜。这些始祖,除了喾和尧外,都与济宁文明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济宁古代历史上的闪光点。

  人祖伏羲,被我们济宁人当做直系祖先加以崇拜,因为济宁夏商之际的任国,即是伏羲的后裔建立的国家。据记载他始定父权人道,“画八卦以治下”;

  炎帝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区分出宜农植物及中医药物,奠定了农业的基础;据史书记载,炎帝曾“都陈,徙曲阜”(曾经在河南‘陈’定都,后来迁到济宁曲阜)。

  少昊,“因执太昊之法,故称少昊”,他也被我们济宁人当做直系祖先加以崇拜,他死后被葬在曲阜,斤济宁曲阜城东即有少昊陵,因其外形与埃及金字塔类似,故有东方小金子塔之称。

  颛顼也是东夷部落的著名首领,为五帝之一。他所处的时代在少昊之后,山东龙山文化当是颛顼、虞舜等东夷族团的物质文化遗存。帝颛顼,为高阳氏,其部落活动范围与少昊相同,其中心地在鲁南,是济宁人的先祖之一。先秦邾国(邹国)就是颛顼后裔曹侠建立的诸侯国,其国都地、先在济宁城南,春秋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迁至峄山之阳。

  虞舜,又名重华,是夏代之前虞氏部族最有名统治者,故称虞舜。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舜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诸冯在今济宁东邻平邑县境,靠近泗水县历山乡,诸冯村尚在;负夏在今兖州城西北40里的新驿镇顿村,秦之后这里是瑕丘县县城。《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意思是说,舜曾在历山耕地,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工具及工艺品,在负夏作买卖。以上五个古代地名均在济宁境内,历山在今泗水县历山乡;雷泽即历山脚下的洼地,老百姓至今仍称“雷夏泽”;河滨即今泗水县柘沟,自古就是制陶中心;寿丘在曲阜城东,今名旧县村;负夏即上文提到的今兖州城西北顿村。因此,舜年轻时活动的范围在今济宁地区,成年后,入主中原,取代了尧的地位,成为海内各部族推举的“盟主”,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另外,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除“三皇五帝”之外的另一位始祖蚩尤也与济宁史前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蚩尤是东夷族一位著名的部落酋长,他在世的时间与炎、黄二帝基本同时,其部落活动的范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逸周书·尝麦解》记有“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其文表明,蚩尤建设宫室的地方就是少昊之地。史学家王献唐先生的《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蚩尤之名,亦出邾娄,蚩—邾,尤—娄,音近,以其言邾娄,呼之曰蚩尤”,是说蚩尤是邾娄之地的人,其人名与地名音近,有蚩尤,故称邾娄。邾娄即邾国的前身,后演变为邹县。《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81人,并兽身人语”。今人认为,蚩尤部落有81个氏族,是一个强悍好斗的部落,炎帝与其作战“弗能征”,败走中原。《本纪》记载,蚩尤部族研制了兵器,有戈、矛、戟、酋矛、夷矛,称为“五兵”。黄帝之时,“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皇览》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阚乡城即今汶上县南旺镇村西。蚩尤是济宁人的先祖,近年来,曾有部分南韩客人前往汶上蚩尤冢祭扫认祖。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7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资料。有各种各样的泥塑,有精致的剪纸,还有一些赛龙舟的资料……其中我最喜欢泥塑,因为我从小就对泥塑特别感兴趣。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追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地下孝古就有很多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七千年前。

  有一次,我到爸爸单位去玩。爸爸带我去了他的办公室,我在里面玩了一会儿,觉得有点无聊。就在这时,我看见了一团泥,我就快速跑到了爸爸的座位上,就像一只饥饿的小兔子看见了一根又香又甜的萝卜一样。我满心欢喜地拿起泥团开始玩弄。我一边精心捏制泥团,一边想:我要做哪人小动物呢?想来想去,我觉得今年是鼠年,我就做一个小老鼠吧!说着,我就开始动工了。

  我用我那双灵巧的小手,又是拧,又是捏,不一会功夫就捏好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瞧,它的眼睛还在登我呢,多可爱的小老鼠啊。最后,我把这只小老鼠送给了我亲爱的爸爸。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瑞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逃灿烂的`古老文化,作为我庙会。走进隋唐遗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这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间,眼睛都不够看了。我们停留在一个摊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现在我的面前,一个个晶莹剔透、惟妙惟肖。妈妈告诉我说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没见过。我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缠着妈妈要买一个我的生肖——龙。妈妈看我喜欢就买了一个,接过钱的老爷爷就开始给我做。

  只见他从面前的小锅里拿出来一块用各种糖熬成的糖稀,两只手揉呀揉,揉成了一个里面是空的小球。然后从一头拉开成一条“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老爷爷的手里开始变大。老爷爷的手和嘴配合着,嘴吹着,两只手灵巧的捏来捏去,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就出来了。这手艺也忒好了吧!在老爷爷两只手的扭来扭去中,不一会龙身子也出来了,接着,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着糖稀还没干,把糖稀龙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举到太阳下,好晶莹剔透的龙啊!我在心里不由赞叹这位爷爷的手艺可真厉害!其实,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吹糖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不多见了,希望以后能够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让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8

  【传统故事】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钟繇,他是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小时候聪颖好学,酷爱书法艺术。为了练习书法,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练习书法。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还趁玩耍的间隙蹲在地上写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在练习书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钟繇终于成了一代书法名家。后来,有人登门去向钟繇请教书法秘诀,钟繇笑着说:“我哪有什么秘诀啊!我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加努力一点,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罢了。”

  【人生感悟】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泥土就会有绿荫,有艳阳也会有阴雨。一个耕耘者只要认认真真地劳动,定会有果实可收,也定能得到人们的爱戴。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别人取得收获的时候,有何感想?是喜悦,是嫉妒,是不屑一顾,还是其它?“天道酬勤”,看到别人的收获,不论如何,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家应该去思索,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负这大好时光,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致虚度。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9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0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后人称这里问圣贤之乡,“儒家五圣”均在济宁。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思想创始人,列为“儒家五圣”之首,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其与孔府、孔庙并称“三孔”,于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亚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子,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复圣颜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宗圣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

  述圣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运河文化

  承载了千万智慧与汗水的运河,绵绵延延了两千八百多年,她的精髓流进了沿岸数十个城市,她的品质流进了运河人的心中。尤其是作为沿河重镇的济宁,在运河千百年的熏

  陶下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济宁也被称为“运河之都”。

  济宁位于京航大运河的中点,是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又是整条运河海拔最高处,故有“河脊”之称。堪与都江堰工程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济宁之所以被誉为“运河之都”的重要砝码。早在元代,仅济宁一个码头就转运30万担皇粮,占全国北调南粮的三分之一。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浆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歌喧嚷,一片热闹繁荣景象。济宁由此成为鲁西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江北小苏州”。当时总管运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河道总督衙门”就设在济宁。

  今天,漕运当然早已废止,济宁以北也常常断航,不过盛产煤炭的济宁仍靠这条运河北煤南运,其中的60%运往苏州、浙江、上海。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1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2

  曹操碣石山观海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刘完素虚怀若谷

  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药方,终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集锦3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魏照拜师

  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公明仪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萨都刺一字之师

  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

  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

  陶宗仪持之以恒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3

  他最初在一家贸易企业打工,成为外贸红木出口领域专家,最终也开办了公司,又是一个成功创业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们总能学到许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为创业者的经历。

  戚赟20xx年从南京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业务员。这家国企有规定:新员工不得捧“老饭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业务,,要自己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公司为你提供活动平台。

  一般新员工多会选择做服装进出口贸易,因为服装比较容易看见成效。但小戚决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众多进出口生意中渐渐发现家具进出口生意较好,尤其红木家具市场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资源,竞争相对也小些。看准这个目标,他在企业又待了些时日,为日后自己创业精心做着准备。

  20xx年他提出了辞职,做起外贸生意,他从非洲、东南亚进口木材,委托国内厂商设计加工,制造好的成品销往国外。几年下来他对原料进口、加工厂商的选择到产品出口,都有了详实的了解。20xx年遇到国际金融风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转向国内,意外发现国内家具市场也很强劲,他此时投资30万元注册南京天朗写意家具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因为红木家具的市场项目起点高,资金投入高,高门槛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点的投资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竞争。

  戚赟认为,把红木家具当做纯商品,出息不会大;把红木家具当做文化产品来做,发展空间将很广阔。戚赟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家具,他常常跑博物馆、设计展会,从收藏的文物中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时代新意。他在自家对面租下一间房,当做读书屋,里面除了一些红木家具,还有他收集到的.旧书、资料等。他由此决定涉足红木家具的加工制造。一家红木家具厂厂长是木工出身,懂工艺但文化内涵不够。戚赟收购了该厂,让厂长变身为生产主管,专门负责精工制作、现场管理,他自己则担当了市场推广和形象设计,制作高端家具。去年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千万元。今年,戚赟正式成立南京紫庐文化传播公司,将文化产品从红木家具拓展到中国传统的刺绣、青花瓷、云锦等文化产品。

  ●专家点评:

  红木家具是家具产业中的一小部分。戚赟创业从小项目着手,因为先前明确看清了其市场目标,此外,该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对新进入者有限制,也帮助他较快获得成功。他的公司及产品在进行扩张时,建议采取“同心圆”战略——以核心产品红木家具为圆心,以同心圆的形式辐射扩张新的产业链,形成持续稳步增长的企业发展格局。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4

  苏轼不仅是宋代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一位茶人雅客,东坡爱茶与他仕途小有挫折,又因身为僚佐相对比较清闲,有机会广泛的交游结识僧道高人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的生活当中,茶的身影无处不在。苏轼不仅爱喝茶,更擅长煎茶、斗茶,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与茶有关的诗词创作占据了重要部分。在苏轼看来,茶是君子品格的象征;是佳人气质的体现;是高人风度的.展露。以茶安命,是苏轼的生存智慧,可以说,苏轼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领

  当诗人们闲来无事,静静享受恬淡幽静的时光之时,手捧茶叶,细品香茗,看着那清新翠绿的茶叶在杯中翻滚,舞蹈,体味着着茶叶独有的清淡舒爽的味道,心中的喜爱之情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而苏轼一生“性好山水”,在他的游览历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就会接触到各地的传统习俗,再加上自身对茶的喜爱,因此也更加关注于各地的茶俗。苏轼曾作诗云:“从来品茗似佳人。”可见苏轼对茶的热爱。在苏轼的日常生活当中,茶更是精神品格的体现与象征,在一次斗茶比赛中,苏轼得了“白茶第一”,史学家司马光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爱此二物?”东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茶墨俱香”被后人传为美谈。

  不仅如此,苏轼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陆羽《茶经》中的内容,苏轼从不盲从,而是进行实地的考察。茶贯穿了苏轼的一生,成为了苏轼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诗如同话语,是文人与茶之间的对话,是茶与文人心灵的交谈,茶如同一位挚友,陪伴在文人们左右。苏轼精于茶道,对茶的热爱贯穿他生命的始终,他对种茶、煎茶、品茶都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苏轼与茶结缘终生,而他也在有意无意当中将茶写进自己的诗词当中。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咏茶诗词,在苏轼的茶诗当中,茶成为了苏轼的倾诉对象,成为了苏轼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安慰。

  茶不仅仅和僧家深结佛缘,更与文人墨客广结雅缘,在诗人看来,茶不仅香气袅袅,更如白玉一般婉转优雅,所谓“婉转曲尘花”,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5

  一、 “神”话不再

  《故事新编》收录的小说历时跨度13年,鲁迅在创作《不周山》之时“不记得怎么一来,突然停了笔”,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不周山》后来改题为《补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编》的之首,可见它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低,也不是一篇“误人”之作。

  《补天》始于女娲造人,终于女娲逝世。在《补天》中,女娲被描写成一个与时代脱节形象,她在人类战争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她在现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篇中鲁迅对女娲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女娲造福于人类社会,但人们不懂得惜福。女娲的死是凄凉的,她被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所抛弃,与此同时,鲁迅对民众的无知更是不惜笔墨,“嫡系”之争,但竟不识自己口中的神。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承袭了传统,而未得其精髓;虽秉承着传统,却又活生生地抛弃了它。鲁迅运用“故事新编体”②,“并不直接针砭社会,而是用“曲笔”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观念”③。在历史故事上加以现代改编,虚实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

  《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铸剑》的黑衣人,笔者都将他们纳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并没有神话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较于其他官员,大禹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的为民办实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员的谄媚与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官场形态现今也是普遍存在。当舜要求百姓都学禹的行为时,吓煞了一批官员,但最后禹还是接地气儿,没让大家难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对此结局,嘲讽之意尽显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中大相径庭的羿。在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个普通大妈都可以呵斥他。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如今荒芜的田地已承载不了他的本领,即使利器在手也无济于事,与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无法适应现今的平淡。时势造英雄,时事亦覆英雄。羿一直都以英勇的形象被后人谨记,在这里,却俨然失色,时过境迁。这篇小说暗含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很多能人异士的惋惜,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但由于处在动荡的年代,不得不为形势所逼,身怀绝技却无处施展。

  《铸剑》中的眉间尺贪玩、弱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黑衣人果敢、决绝、胆大心细、目的性强。两人在性格、处事方法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黑衣人的复仇是成功的,但又带有戏谑的色彩,故事在滑稽幽默中结束。前半部分紧张、恐怖,后面略显恶心,而结局又是喜剧的。不得不说鲁迅有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也不失他对“油滑”的表现。《铸剑》的结局和开场一样悲凉苍劲,黑衣人不仅是为了眉间尺复仇也是一场文化复仇,他赋予了复仇更深层的含义,文化复仇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完成。

  这三篇以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说,所刻画的英雄形象一反常态,并不像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所接受的那样,光芒万丈,被视为崇高的神,他们性格的弱点与社会现实的写照,都映照着灰色的底调。鲁迅对传统的反向分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融会贯通,极具嘲讽戏谑色彩,英雄在鲁迅笔下也到了末路。

  三、智者遁形

  《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四篇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者,他们一直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支柱。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的精神能量并非长存于世。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逃离自己的国家,来到深山里,靠采薇过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刺激断了他们维持生命的最后一点希望。他们一直活在历来被视为传统的伦理纲常之中,这是他们万万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这使得他们的性格在小说中难免显得固执,他们一直坚持的信仰将他们逼上了死亡的道路。鲁迅对此类文人的教条做了适时的讽刺,将他们执拗的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他们的死亡,也是对当时儒者道路的终结。

  《出关》里的孔子、老子均为古圣人,虽然他们主张不同,但都具有时代意义。孔子的 “入世”,老子的“出世”,这与传统相符,但鲁迅在老子身上颇下功夫。故事中老子较为弱懦,他一直逃避,在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保障时,还是坚定自己的计划。这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执拗,逃避只会将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老子在关口被请过去做讲座、写书,但他的讲座和书又有几个人能搞明白呢?故事最后,关尹喜还盘算起了请老子的成本,觉得老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值钱。故事伊始,鲁迅在无形中将老子的“出世观”变的无处遁形,这也是他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思想提出的质疑。

  《非攻》主角是墨子,墨子成功劝住了楚攻宋,并向公输般灌输了“义”的思想,这一思想却不为楚王所接纳,因为他是君王,要的是既得利益,是天下。在墨子看来,得天下者非“义”不可。在这里,鲁迅顺便讽刺了一下儒家,“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儒家在他心目中的似乎已失去了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地位。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写庄子与鬼魂相遇的巧合。中间有他们对于“死”“活”的辩论、庄周梦蝶和骷髅还魂后的对话。这里庄子并不是一派威严,作者在幽默、滑稽中穿插了无厘头的情节,让人哭笑不得,庄子与鬼魂的对话就像人与野兽,不可理喻。 庄子一直忙于公务,分身乏术,这与传统文化中庄子的形象恰恰相反,庄子主张自由,逍遥,又怎会轻易受到官场的束缚!他与老子不同,老子是顺从的,而庄子似乎掺杂了不羁的性格,虽说都是无为,相较于老子,庄子更加主动地参与政治,他更加适合官场那一套。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比,在上一篇讽刺老子懦弱,这一篇则又讥讽庄子的那一套,对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如此调戏,不正是他对道家的抨击吗?

  四、绝望之于希望

  《故事新编》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魂灵复杂品性的阐释。他们被奉为崇高的存在,然而在当时社会,他们的作用被削弱了,从而产生矛盾性。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传统中都是光辉的,他们对中国后代的影响一直根深蒂固,他们都是中华文明大厦的建构者,但在这里,鲁迅却大反其道,透过这些文化先锋,将中华传统加以戏谑的思考,这也就是为何国民无法摆脱其自身桎梏的原因,因为传统中伟大的先人已如此不堪了,更何况是承继传统的后人。人性的愚懦、固执也是承袭的,想要改变如此艰难的现状,不可一蹴而就。

  笔者认为,鲁迅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他也曾试着从传统中寻求救赎人性的出路。从《故事新编》来看,他抨击儒、道,目前找到的是墨家,但墨子的“兼爱、非攻”,在人们苦苦追寻既得利益的动乱世界里,行不通。他寄希望于传统,有望从五千年的文明中寻觅精神放存处,但是绝望大于希望,绝望的背后又是对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信仰。他对先人的嘲讽,也是自嘲,他对传统文化嘲讽的越深,也就对自己所接受的传统质疑得越厉害。但就是这根深蒂固的五千年传统文化,曾让中华民族大放光彩,但又让中华民族深陷其中,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在《故事新编》中他对此极尽讽刺的手笔。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03-1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9-27

【精选】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7-05

传统文化故事及感悟05-07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经典)05-24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05-23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01-0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5-14

关于济宁传统文化故事08-2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必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