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时间:2024-06-26 13:25:21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汇总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还记得都学过哪些典故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汇总15篇)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2

  【传统故事】战国时有个叫薛谭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学艺。没学多久,薛谭便自以为把老师的技艺全学到手了,于是向老师辞行。秦青也没挽留,只是说明日要为他饯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边的凉亭里为薛谭摆上了酒菜。酒过三巡后,秦青引吭高歌,对薛谭唱起了送别曲。

  这一曲时而高亢激昂,直入云霄;时而婉转动听,使整个树林充满回响。薛谭听后自愧不如,赶紧向秦青谢罪,希望留下继续学习。秦青见薛谭诚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从此,薛谭安下心来学习,再也不轻易说回家了。

  【人生感悟】薛谭学歌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学习要有始有终,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于表面,如果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到。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端正学习态度,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精要,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3

  1、陶侃励志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故事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年轻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青少年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2、陈蕃立志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年轻人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3、从小立志的徐霞客

  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

  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故事启迪】徐霞客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同样,年轻人在人生经历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情绪,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4、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百里奚听妻子这样说,感觉很惭愧,于是下决心出去闯荡。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却没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门闩拆下来烧了。百里奚告别了妻儿,开始闯荡。他到过很多地方,虽然他很有才学,但是由于没有人举荐,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快,16年过去了,百里奚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谈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封他为相,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

  百里奚尽心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事启迪】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青少年来说,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立下实实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没有实际的改造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同时,立志,贵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自始至终。立志不易,守恒更难。

  5、崔铉胸怀大志,前程万里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故事启迪】纵观古今,确实是“人无志不立”。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农民领袖陈涉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许多年轻人立志奋发的座右铭。年纪轻轻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学习“四书五经”时,就立志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至临终,他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报国之心,永远那么执著。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中有许多人也是胸怀大志,虽然现在壮志未酬,但不等于身陷逆境就泯灭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反而因此拥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筹备力量和智慧。那么,从现在开始,为实现你的远大理想努力奋斗吧!

  6、项羽心存大志,取而代之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小小年纪就已非常勇敢。其叔父项梁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就培养他。项梁为他请来名师教读书,但是项羽学过一阵之后就厌倦了,天天跑出去跟人舞刀弄剑。项梁又给他请来剑术老师,但不久他又觉得舞刀弄剑也没意思了。项梁看侄子学无所成,就把他找来训斥一番。可是项羽一点儿也不服气,说:“读书不过是记个名姓罢了,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对抗一个人。我不愿学习这些,我要学习领兵打仗的本领!”项梁听了,觉得这个孩子有大志,心里很高兴,就教他学兵法。

  那时,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

  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人们都在大路两旁驻足观看,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就在这时,项羽忽然指着秦始皇对他的叔父说:“我可以夺取他的地位取代他!”

  项梁听了,吓得变了色,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责备道:“这话可不能乱说,你难道不怕咱们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杀头吗?”可是在心里,项梁却也赞赏他这小侄子的胆识。其实项梁看到秦始皇滥用民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觉得秦朝的气数将尽,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只不过他从没有流露罢了。自从这件事情之后,项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项羽了。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梁和项羽也在会稽杀死当地太守,举旗响应。他们带领义军转战南北,把秦军打得大败,最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直捣秦朝都城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就这样灭亡了。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真的取代了秦始皇的地位。

  【故事启迪】西楚霸王项羽为名门之后,将门无犬子,他自小就勇猛过人,心存大志。最终,项羽与刘邦率领义军攻破秦朝国都咸阳,俘虏秦王子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实现了自己最初取而代之的理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典故,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不值得我们刻意效仿。因为,古人的宏伟大志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的。而青少年立志,要结合自身实际去立志,为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奋斗。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陈胜是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的一个农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陈胜低着头,不言不语,同伴们就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头,说:“将来咱们要是富贵了,可千万不能忘了穷哥们儿啊!”

  大家听了,都笑道:“你我现在穷成这样,还说什么富贵不富贵?”陈胜叹口气说:“燕雀怎么能够明白鸿鹄的志向!”

  后来,秦二世征兵戍守边疆,陈胜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个农民吴广因为身高体壮,被派为领队的头目,奉命开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附近),并限期到达。

  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同行,恰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走了好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陈胜和吴广暗中商量:“看来我们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了,与其因为误期而死,还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这里起义,大不了也是一个死。”原来,按当时军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处死。

  两人商量定了,就趁着军官喝醉时把他们杀了。随即召集大家起义反秦。陈胜、吴广发出命令,定国号为“张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为标记。他们首先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后纷纷响应。

  陈胜、吴广编练部队,整肃军容,而后攻下附近各县,收集兵力,继续扩展,接着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这时陈胜的部队已拥有战国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于是他们就以陈县为根据地,拥立陈胜为“张楚王”。

  这个风声一传开,各地饱受秦朝欺压的人民纷纷响应,他们杀掉当地的官吏,举起了义旗,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故事启迪】陈胜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向高远。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还被拥立为“张楚王”。可见,贫穷并不可怕,贫而无志才是最可怕的。“苟富贵,勿相忘”是陈胜与穷苦出身的同伴们的约定。后来,陈胜果然富贵了,但是,当以前跟他一块干活的有些同伴来找他时,陈胜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这便为日后起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沦。年轻人只有有从坎坷和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不断的成长,通过历练,矫正自己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努力学习文化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仍然会有美好的明天。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4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后人称这里问圣贤之乡,“儒家五圣”均在济宁。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思想创始人,列为“儒家五圣”之首,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其与孔府、孔庙并称“三孔”,于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亚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子,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复圣颜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宗圣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

  述圣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运河文化

  承载了千万智慧与汗水的运河,绵绵延延了两千八百多年,她的.精髓流进了沿岸数十个城市,她的品质流进了运河人的心中。尤其是作为沿河重镇的济宁,在运河千百年的熏

  陶下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济宁也被称为“运河之都”。

  济宁位于京航大运河的中点,是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又是整条运河海拔最高处,故有“河脊”之称。堪与都江堰工程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济宁之所以被誉为“运河之都”的重要砝码。早在元代,仅济宁一个码头就转运30万担皇粮,占全国北调南粮的三分之一。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浆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歌喧嚷,一片热闹繁荣景象。济宁由此成为鲁西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江北小苏州”。当时总管运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河道总督衙门”就设在济宁。

  今天,漕运当然早已废止,济宁以北也常常断航,不过盛产煤炭的济宁仍靠这条运河北煤南运,其中的60%运往苏州、浙江、上海。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5

  【传统故事】商王武丁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人生感悟】一位贤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勤勉执政。商武王之所以能开创“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为他的贤明治国和知人善任。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虽然不是一国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做到勤奋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业。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6

  他最初在一家贸易企业打工,成为外贸红木出口领域专家,最终也开办了公司,又是一个成功创业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们总能学到许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为创业者的经历。

  戚赟20xx年从南京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业务员。这家国企有规定:新员工不得捧“老饭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业务,,要自己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公司为你提供活动平台。

  一般新员工多会选择做服装进出口贸易,因为服装比较容易看见成效。但小戚决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众多进出口生意中渐渐发现家具进出口生意较好,尤其红木家具市场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资源,竞争相对也小些。看准这个目标,他在企业又待了些时日,为日后自己创业精心做着准备。

  20xx年他提出了辞职,做起外贸生意,他从非洲、东南亚进口木材,委托国内厂商设计加工,制造好的成品销往国外。几年下来他对原料进口、加工厂商的选择到产品出口,都有了详实的了解。20xx年遇到国际金融风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转向国内,意外发现国内家具市场也很强劲,他此时投资30万元注册南京天朗写意家具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因为红木家具的市场项目起点高,资金投入高,高门槛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点的投资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竞争。

  戚赟认为,把红木家具当做纯商品,出息不会大;把红木家具当做文化产品来做,发展空间将很广阔。戚赟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家具,他常常跑博物馆、设计展会,从收藏的文物中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时代新意。他在自家对面租下一间房,当做读书屋,里面除了一些红木家具,还有他收集到的旧书、资料等。他由此决定涉足红木家具的加工制造。一家红木家具厂厂长是木工出身,懂工艺但文化内涵不够。戚赟收购了该厂,让厂长变身为生产主管,专门负责精工制作、现场管理,他自己则担当了市场推广和形象设计,制作高端家具。去年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千万元。今年,戚赟正式成立南京紫庐文化传播公司,将文化产品从红木家具拓展到中国传统的刺绣、青花瓷、云锦等文化产品。

  ●专家点评:

  红木家具是家具产业中的一小部分。戚赟创业从小项目着手,因为先前明确看清了其市场目标,此外,该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对新进入者有限制,也帮助他较快获得成功。他的公司及产品在进行扩张时,建议采取“同心圆”战略——以核心产品红木家具为圆心,以同心圆的形式辐射扩张新的产业链,形成持续稳步增长的企业发展格局。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7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曾在程颐门下学习。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师屋中打盹儿。于是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8

  我近几天读到《画坛故事》中的三个小故事,略有感触,写下此文。读完这三个小故事最大的感想是:若我们都能以谦卑来面对生活,那我们的人生将是光彩纷呈;若想获得成功,天赋或许是一方面,但后天的学习更加重要。

  细看展子虔交友,擅长画雄奇山水的他,在名气大了之后,不服山水画大师董伯仁对自己的批评,在认真审视自己的画作之后,一改骄傲之心,诚恳地向董伯仁学习,终成“唐画之祖”,字里行间中,我们能看到他那骄傲的个性,同时,隐隐透出的谦卑更让我们对他大加赞赏,自身的天赋加上谦卑的学习,何事能将他阻挡?何难能让他止步。他得到的,只会是愈来愈多的成功,是更加美好的人生。相反,倘若展子虔空有一身天赋,傲气不改,不难想象他的画技将难以提升,止步不前,对一名画家而言,一成不变的画技无疑是最可怕的,因为,人还是喜欢欣赏新鲜的、多变的,而非千篇一律的画作。就如古时的伤仲永,少时天赋惊人,很有名气,但他却未能谦卑地学习,可怜最后泯然众人矣。

  后面两个小故事《阎立本观画》、《王翚学画》,阎立本年少成名,偶得大师的石刻画,耐心地将石刻画冲洗,大发个中妙处,留宿十多天学习,终而“丹青神化”。王翚自幼天赋过人,且虚心地向王鉴求教,王时敏更是“以你的高才,究竟是来做我的老师,还是来做我的学生?”的'玩笑。不难看出,三位画家藏画技于一身,还能以谦卑之心不断发展自己,才逐渐名声大噪而流芳百世。

  一个人拥有了谦卑就拥有了成长的力量。从父亲手中接过“旺旺”的“米果之子”在短短三年就取代父亲成为“米果大王”。人们惊叹他只有高中学历,父亲让他谦卑,听取博士的意见,正是这种心态,他虚心求教,锲而不舍,最终有所成。

  我们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要向古人学、向名师学、向大自然学。当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还要不要谦虚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

  凡能成就一番伟业的人,大多都拥有一颗谦卑的心,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没有谁会样样精通,完美无缺,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以补己之短,更好地成就自己。如果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狂妄自大,不仅会失去学习方向,更会堵上自己发展之路,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需要这种谦卑的心态,这是一种能够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大智慧、大气度!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9

  曹操碣石山观海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刘完素虚怀若谷

  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药方,终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集锦3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魏照拜师

  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公明仪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萨都刺一字之师

  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

  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

  陶宗仪持之以恒

  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0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1

  一、 “神”话不再

  《故事新编》收录的小说历时跨度13年,鲁迅在创作《不周山》之时“不记得怎么一来,突然停了笔”,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不周山》后来改题为《补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编》的之首,可见它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低,也不是一篇“误人”之作。

  《补天》始于女娲造人,终于女娲逝世。在《补天》中,女娲被描写成一个与时代脱节形象,她在人类战争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她在现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篇中鲁迅对女娲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女娲造福于人类社会,但人们不懂得惜福。女娲的死是凄凉的,她被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所抛弃,与此同时,鲁迅对民众的无知更是不惜笔墨,“嫡系”之争,但竟不识自己口中的神。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承袭了传统,而未得其精髓;虽秉承着传统,却又活生生地抛弃了它。鲁迅运用“故事新编体”②,“并不直接针砭社会,而是用“曲笔”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观念”③。在历史故事上加以现代改编,虚实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

  《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铸剑》的黑衣人,笔者都将他们纳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并没有神话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较于其他官员,大禹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的为民办实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员的谄媚与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官场形态现今也是普遍存在。当舜要求百姓都学禹的行为时,吓煞了一批官员,但最后禹还是接地气儿,没让大家难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对此结局,嘲讽之意尽显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中大相径庭的羿。在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个普通大妈都可以呵斥他。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如今荒芜的田地已承载不了他的本领,即使利器在手也无济于事,与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无法适应现今的平淡。时势造英雄,时事亦覆英雄。羿一直都以英勇的形象被后人谨记,在这里,却俨然失色,时过境迁。这篇小说暗含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很多能人异士的惋惜,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但由于处在动荡的年代,不得不为形势所逼,身怀绝技却无处施展。

  《铸剑》中的眉间尺贪玩、弱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黑衣人果敢、决绝、胆大心细、目的性强。两人在性格、处事方法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黑衣人的复仇是成功的,但又带有戏谑的色彩,故事在滑稽幽默中结束。前半部分紧张、恐怖,后面略显恶心,而结局又是喜剧的.。不得不说鲁迅有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也不失他对“油滑”的表现。《铸剑》的结局和开场一样悲凉苍劲,黑衣人不仅是为了眉间尺复仇也是一场文化复仇,他赋予了复仇更深层的含义,文化复仇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完成。

  这三篇以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说,所刻画的英雄形象一反常态,并不像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所接受的那样,光芒万丈,被视为崇高的神,他们性格的弱点与社会现实的写照,都映照着灰色的底调。鲁迅对传统的反向分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融会贯通,极具嘲讽戏谑色彩,英雄在鲁迅笔下也到了末路。

  三、智者遁形

  《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四篇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者,他们一直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支柱。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的精神能量并非长存于世。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逃离自己的国家,来到深山里,靠采薇过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刺激断了他们维持生命的最后一点希望。他们一直活在历来被视为传统的伦理纲常之中,这是他们万万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这使得他们的性格在小说中难免显得固执,他们一直坚持的信仰将他们逼上了死亡的道路。鲁迅对此类文人的教条做了适时的讽刺,将他们执拗的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他们的死亡,也是对当时儒者道路的终结。

  《出关》里的孔子、老子均为古圣人,虽然他们主张不同,但都具有时代意义。孔子的 “入世”,老子的“出世”,这与传统相符,但鲁迅在老子身上颇下功夫。故事中老子较为弱懦,他一直逃避,在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保障时,还是坚定自己的计划。这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执拗,逃避只会将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老子在关口被请过去做讲座、写书,但他的讲座和书又有几个人能搞明白呢?故事最后,关尹喜还盘算起了请老子的成本,觉得老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值钱。故事伊始,鲁迅在无形中将老子的“出世观”变的无处遁形,这也是他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思想提出的质疑。

  《非攻》主角是墨子,墨子成功劝住了楚攻宋,并向公输般灌输了“义”的思想,这一思想却不为楚王所接纳,因为他是君王,要的是既得利益,是天下。在墨子看来,得天下者非“义”不可。在这里,鲁迅顺便讽刺了一下儒家,“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儒家在他心目中的似乎已失去了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地位。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写庄子与鬼魂相遇的巧合。中间有他们对于“死”“活”的辩论、庄周梦蝶和骷髅还魂后的对话。这里庄子并不是一派威严,作者在幽默、滑稽中穿插了无厘头的情节,让人哭笑不得,庄子与鬼魂的对话就像人与野兽,不可理喻。 庄子一直忙于公务,分身乏术,这与传统文化中庄子的形象恰恰相反,庄子主张自由,逍遥,又怎会轻易受到官场的束缚!他与老子不同,老子是顺从的,而庄子似乎掺杂了不羁的性格,虽说都是无为,相较于老子,庄子更加主动地参与政治,他更加适合官场那一套。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比,在上一篇讽刺老子懦弱,这一篇则又讥讽庄子的那一套,对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如此调戏,不正是他对道家的抨击吗?

  四、绝望之于希望

  《故事新编》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魂灵复杂品性的阐释。他们被奉为崇高的存在,然而在当时社会,他们的作用被削弱了,从而产生矛盾性。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传统中都是光辉的,他们对中国后代的影响一直根深蒂固,他们都是中华文明大厦的建构者,但在这里,鲁迅却大反其道,透过这些文化先锋,将中华传统加以戏谑的思考,这也就是为何国民无法摆脱其自身桎梏的原因,因为传统中伟大的先人已如此不堪了,更何况是承继传统的后人。人性的愚懦、固执也是承袭的,想要改变如此艰难的现状,不可一蹴而就。

  笔者认为,鲁迅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他也曾试着从传统中寻求救赎人性的出路。从《故事新编》来看,他抨击儒、道,目前找到的是墨家,但墨子的“兼爱、非攻”,在人们苦苦追寻既得利益的动乱世界里,行不通。他寄希望于传统,有望从五千年的文明中寻觅精神放存处,但是绝望大于希望,绝望的背后又是对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信仰。他对先人的嘲讽,也是自嘲,他对传统文化嘲讽的越深,也就对自己所接受的传统质疑得越厉害。但就是这根深蒂固的五千年传统文化,曾让中华民族大放光彩,但又让中华民族深陷其中,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在《故事新编》中他对此极尽讽刺的手笔。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2

  【传统故事】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钟繇,他是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小时候聪颖好学,酷爱书法艺术。为了练习书法,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练习书法。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还趁玩耍的间隙蹲在地上写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在练习书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钟繇终于成了一代书法名家。后来,有人登门去向钟繇请教书法秘诀,钟繇笑着说:“我哪有什么秘诀啊!我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加努力一点,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罢了。”

  【人生感悟】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泥土就会有绿荫,有艳阳也会有阴雨。一个耕耘者只要认认真真地劳动,定会有果实可收,也定能得到人们的爱戴。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别人取得收获的时候,有何感想?是喜悦,是嫉妒,是不屑一顾,还是其它?“天道酬勤”,看到别人的收获,不论如何,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家应该去思索,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负这大好时光,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致虚度。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3

  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中有许多的宝藏,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般只有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一则故事组成,篇幅较短,里面却包含了深远的寓意。

  我已经度过许多的寓言故事了,有告诉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的《刻舟求剑》,有告诉我们不能过分夸耀自己相对的两样东西的《自相矛盾》,其中的一篇《守株待兔》让我过目难忘,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古时候,宋国有个种田人,他的`地上种着一颗大树。一天,他与往常一样在田里干活儿,忽然有只兔子不知怎么的竟然一头撞在树上,脖子断了,死了。那人没花一点力气就白捡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他以为这样的好事还能发生,于是,他不干活了,天天守在树下,希望再有野兔来。结果,不进再也没有一只野兔撞死在地头而且他的田头长满了野草,庄稼全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对偶然得到的东西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寓言故事具有吸取教训,防范错误,追求真理与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我在读寓言故事的时候,也懂得了越来越多的生活道理。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4

  在宋仁宗时期,有一位英勇的英雄名叫武松,他曾单手打败猛虎,为民除害,因此被人们尊称为“行者”。然而,这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在《水浒传》中,武松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某年的元夜,东京城内热闹非凡,人们纷纷涌上街头欣赏花灯,欢度佳节。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一股暗流涌动,权臣高俅与梁山好汉之间的恩怨纠葛,注定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武松在梁山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汉,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都因不满朝廷的腐败而聚在一起。在这个元夜,他们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闹剧,目标直指东京城内的权贵。元夜的东京街头灯火辉煌,人流如织。武松与梁山好汉们混入人群中伺机而动,他们不仅要躲避官府的追捕,还要在闹市中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劫持高俅为兄弟们报仇雪恨。

  随着夜幕的降临,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戏码在东京街头展开。武松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智慧,带领梁山好汉们与官兵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战。在这过程中,他们不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战斗技巧,还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武松终于成功劫持了高俅。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元夜的高潮时刻,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一阵风突然袭来,吹散了灯火,将整个东京城陷入了黑暗之中。就在这时,武松突然听到了一声巨响,他环顾四周,发现梁山好汉们已经陷入了困境。武松挺身而出,带领众人奋勇杀敌。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武松展现出了无畏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最终成功地带领梁山好汉们脱险。

  当元夜的灯火再次亮起时,东京城里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闹剧中,武松和梁山好汉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勇气和正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在面对腐败和不公时,不能退缩,只有勇敢地站出来,才能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5

  济宁始祖文化

  济宁曾是富庶地区,是古代农业的发达地区,也是三皇五帝角逐的地区。这些传说中的人物,是当时的部落集团首领,他们各自代表着自己的氏族集团,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史籍中有关“三皇五帝”的资料较为丰富,但说法不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三皇是指青帝伏羲(太昊)、黄帝轩辕、炎帝神农,五帝是指:少昊、颛顼、、虞舜。这些始祖,除了喾和尧外,都与济宁文明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济宁古代历史上的闪光点。

  人祖伏羲,被我们济宁人当做直系祖先加以崇拜,因为济宁夏商之际的任国,即是伏羲的后裔建立的国家。据记载他始定父权人道,“画八卦以治下”;

  炎帝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区分出宜农植物及中医药物,奠定了农业的基础;据史书记载,炎帝曾“都陈,徙曲阜”(曾经在河南‘陈’定都,后来迁到济宁曲阜)。

  少昊,“因执太昊之法,故称少昊”,他也被我们济宁人当做直系祖先加以崇拜,他死后被葬在曲阜,斤济宁曲阜城东即有少昊陵,因其外形与埃及金字塔类似,故有东方小金子塔之称。

  颛顼也是东夷部落的著名首领,为五帝之一。他所处的时代在少昊之后,山东龙山文化当是颛顼、虞舜等东夷族团的物质文化遗存。帝颛顼,为高阳氏,其部落活动范围与少昊相同,其中心地在鲁南,是济宁人的先祖之一。先秦邾国(邹国)就是颛顼后裔曹侠建立的诸侯国,其国都地、先在济宁城南,春秋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迁至峄山之阳。

  虞舜,又名重华,是夏代之前虞氏部族最有名统治者,故称虞舜。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舜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诸冯在今济宁东邻平邑县境,靠近泗水县历山乡,诸冯村尚在;负夏在今兖州城西北40里的新驿镇顿村,秦之后这里是瑕丘县县城。《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意思是说,舜曾在历山耕地,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工具及工艺品,在负夏作买卖。以上五个古代地名均在济宁境内,历山在今泗水县历山乡;雷泽即历山脚下的洼地,老百姓至今仍称“雷夏泽”;河滨即今泗水县柘沟,自古就是制陶中心;寿丘在曲阜城东,今名旧县村;负夏即上文提到的今兖州城西北顿村。因此,舜年轻时活动的范围在今济宁地区,成年后,入主中原,取代了尧的地位,成为海内各部族推举的“盟主”,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另外,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除“三皇五帝”之外的另一位始祖蚩尤也与济宁史前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蚩尤是东夷族一位著名的部落酋长,他在世的时间与炎、黄二帝基本同时,其部落活动的范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逸周书·尝麦解》记有“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其文表明,蚩尤建设宫室的地方就是少昊之地。史学家王献唐先生的《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蚩尤之名,亦出邾娄,蚩—邾,尤—娄,音近,以其言邾娄,呼之曰蚩尤”,是说蚩尤是邾娄之地的人,其人名与地名音近,有蚩尤,故称邾娄。邾娄即邾国的前身,后演变为邹县。《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81人,并兽身人语”。今人认为,蚩尤部落有81个氏族,是一个强悍好斗的部落,炎帝与其作战“弗能征”,败走中原。《本纪》记载,蚩尤部族研制了兵器,有戈、矛、戟、酋矛、夷矛,称为“五兵”。黄帝之时,“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皇览》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阚乡城即今汶上县南旺镇村西。蚩尤是济宁人的先祖,近年来,曾有部分南韩客人前往汶上蚩尤冢祭扫认祖。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03-1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9-27

【精选】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7-05

传统文化故事及感悟05-07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经典)05-24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05-23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01-0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5-14

关于济宁传统文化故事08-2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必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