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故事(通用)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典故吧,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资料。有各种各样的泥塑,有精致的剪纸,还有一些赛龙舟的资料……其中我最喜欢泥塑,因为我从小就对泥塑特别感兴趣。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追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地下孝古就有很多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七千年前。
有一次,我到爸爸单位去玩。爸爸带我去了他的办公室,我在里面玩了一会儿,觉得有点无聊。就在这时,我看见了一团泥,我就快速跑到了爸爸的座位上,就像一只饥饿的小兔子看见了一根又香又甜的萝卜一样。我满心欢喜地拿起泥团开始玩弄。我一边精心捏制泥团,一边想:我要做哪人小动物呢?想来想去,我觉得今年是鼠年,我就做一个小老鼠吧!说着,我就开始动工了。
我用我那双灵巧的小手,又是拧,又是捏,不一会功夫就捏好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瞧,它的眼睛还在登我呢,多可爱的小老鼠啊。最后,我把这只小老鼠送给了我亲爱的爸爸。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瑞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逃灿烂的古老文化,作为我庙会。走进隋唐遗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这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间,眼睛都不够看了。我们停留在一个摊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现在我的面前,一个个晶莹剔透、惟妙惟肖。妈妈告诉我说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没见过。我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缠着妈妈要买一个我的生肖——龙。妈妈看我喜欢就买了一个,接过钱的老爷爷就开始给我做。
只见他从面前的小锅里拿出来一块用各种糖熬成的糖稀,两只手揉呀揉,揉成了一个里面是空的小球。然后从一头拉开成一条“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老爷爷的手里开始变大。老爷爷的手和嘴配合着,嘴吹着,两只手灵巧的捏来捏去,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就出来了。这手艺也忒好了吧!在老爷爷两只手的扭来扭去中,不一会龙身子也出来了,接着,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着糖稀还没干,把糖稀龙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举到太阳下,好晶莹剔透的龙啊!我在心里不由赞叹这位爷爷的手艺可真厉害!其实,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吹糖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不多见了,希望以后能够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让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2
茶,是一种很健康的饮品,从古至今,受到世界各地无数人的喜爱。
茶的味道,很难用语言去表述。刚刚入口时略显得苦涩,但是慢慢的,就会一点点地转甜,香甜的味道一点点变得浓郁,渐渐充满了整个口腔。虽为浓郁,但却不是像巧克力般甜腻的,而是一种淡淡的,清新的味道,口齿留香。但是,尝到这样的味道,是要慢慢地去“品”的,只有先忍受入口时的苦涩,才会感觉到到香甜的余味。也只有先感受到苦涩,才会愈发地去珍惜后来的甜美。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忙里偷闲地泡上一杯香茗,坐在藤椅上,钢琴轻灵的声音飘荡在空中,手中捧着一本诗集……这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灵魂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的一个过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大概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秀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中国,与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制茶、饮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不但茶有好坏,连水,也分三六九等。中国自古就有“品茶先品水”的说法,并非什么水都能泡出好茶。除了有好的`茶叶外,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五之煮”中介绍了煮茶和水品。“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当时有茶圣之称的陆羽的评价。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3
他最初在一家贸易企业打工,成为外贸红木出口领域专家,最终也开办了公司,又是一个成功创业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们总能学到许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为创业者的经历。
戚赟20xx年从南京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业务员。这家国企有规定:新员工不得捧“老饭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业务,,要自己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公司为你提供活动平台。
一般新员工多会选择做服装进出口贸易,因为服装比较容易看见成效。但小戚决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众多进出口生意中渐渐发现家具进出口生意较好,尤其红木家具市场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资源,竞争相对也小些。看准这个目标,他在企业又待了些时日,为日后自己创业精心做着准备。
20xx年他提出了辞职,做起外贸生意,他从非洲、东南亚进口木材,委托国内厂商设计加工,制造好的成品销往国外。几年下来他对原料进口、加工厂商的选择到产品出口,都有了详实的了解。20xx年遇到国际金融风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转向国内,意外发现国内家具市场也很强劲,他此时投资30万元注册南京天朗写意家具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因为红木家具的市场项目起点高,资金投入高,高门槛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点的投资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竞争。
戚赟认为,把红木家具当做纯商品,出息不会大;把红木家具当做文化产品来做,发展空间将很广阔。戚赟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家具,他常常跑博物馆、设计展会,从收藏的文物中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时代新意。他在自家对面租下一间房,当做读书屋,里面除了一些红木家具,还有他收集到的旧书、资料等。他由此决定涉足红木家具的加工制造。一家红木家具厂厂长是木工出身,懂工艺但文化内涵不够。戚赟收购了该厂,让厂长变身为生产主管,专门负责精工制作、现场管理,他自己则担当了市场推广和形象设计,制作高端家具。去年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千万元。今年,戚赟正式成立南京紫庐文化传播公司,将文化产品从红木家具拓展到中国传统的刺绣、青花瓷、云锦等文化产品。
●专家点评:
红木家具是家具产业中的一小部分。戚赟创业从小项目着手,因为先前明确看清了其市场目标,此外,该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对新进入者有限制,也帮助他较快获得成功。他的公司及产品在进行扩张时,建议采取“同心圆”战略——以核心产品红木家具为圆心,以同心圆的形式辐射扩张新的产业链,形成持续稳步增长的企业发展格局。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4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5
【传统故事】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钟繇,他是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小时候聪颖好学,酷爱书法艺术。为了练习书法,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练习书法。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还趁玩耍的`间隙蹲在地上写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在练习书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钟繇终于成了一代书法名家。后来,有人登门去向钟繇请教书法秘诀,钟繇笑着说:“我哪有什么秘诀啊!我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加努力一点,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罢了。”
【人生感悟】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泥土就会有绿荫,有艳阳也会有阴雨。一个耕耘者只要认认真真地劳动,定会有果实可收,也定能得到人们的爱戴。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别人取得收获的时候,有何感想?是喜悦,是嫉妒,是不屑一顾,还是其它?“天道酬勤”,看到别人的收获,不论如何,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家应该去思索,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负这大好时光,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致虚度。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6
邹鲁文化
邹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儒学发源地,以鲁产孔子、邹产孟子而著称。邹鲁文化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汇了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博大而精深。
古人之所以常说“邹鲁之士”或“邹鲁文化”,从来没有说“鲁“鲁邹”的,究其原因:邾为东夷古国,文化悠远深厚,鲁为东迁新国。“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鲁为娄转”是一个重要因素。另据传说,鲁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邹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从立国时间上看,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而邹则是原有的东夷土著古国。从古文化遗存来看,野店遗址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纹……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天下学士不归杨则归墨。在此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著《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因此,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由此可知,“邹鲁”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且“邹”与“鲁”齐驱并驾,密不可分。
邹鲁,在自然地理上,指今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区。主要有邾(包括小邾。邾,战国时改为“邹”)、鲁、滕几个诸侯国。其中邾鲁毗邻,两国“击拆之声相闻”。以上除“滕”外,其余地点均在济宁境内,由此可见济宁乃邹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7
苏轼不仅是宋代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一位茶人雅客,东坡爱茶与他仕途小有挫折,又因身为僚佐相对比较清闲,有机会广泛的交游结识僧道高人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的生活当中,茶的身影无处不在。苏轼不仅爱喝茶,更擅长煎茶、斗茶,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与茶有关的诗词创作占据了重要部分。在苏轼看来,茶是君子品格的象征;是佳人气质的体现;是高人风度的展露。以茶安命,是苏轼的生存智慧,可以说,苏轼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领
当诗人们闲来无事,静静享受恬淡幽静的时光之时,手捧茶叶,细品香茗,看着那清新翠绿的茶叶在杯中翻滚,舞蹈,体味着着茶叶独有的清淡舒爽的味道,心中的喜爱之情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而苏轼一生“性好山水”,在他的游览历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就会接触到各地的传统习俗,再加上自身对茶的喜爱,因此也更加关注于各地的茶俗。苏轼曾作诗云:“从来品茗似佳人。”可见苏轼对茶的热爱。在苏轼的'日常生活当中,茶更是精神品格的体现与象征,在一次斗茶比赛中,苏轼得了“白茶第一”,史学家司马光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爱此二物?”东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茶墨俱香”被后人传为美谈。
不仅如此,苏轼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陆羽《茶经》中的内容,苏轼从不盲从,而是进行实地的考察。茶贯穿了苏轼的一生,成为了苏轼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诗如同话语,是文人与茶之间的对话,是茶与文人心灵的交谈,茶如同一位挚友,陪伴在文人们左右。苏轼精于茶道,对茶的热爱贯穿他生命的始终,他对种茶、煎茶、品茶都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苏轼与茶结缘终生,而他也在有意无意当中将茶写进自己的诗词当中。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咏茶诗词,在苏轼的茶诗当中,茶成为了苏轼的倾诉对象,成为了苏轼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安慰。
茶不仅仅和僧家深结佛缘,更与文人墨客广结雅缘,在诗人看来,茶不仅香气袅袅,更如白玉一般婉转优雅,所谓“婉转曲尘花”,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8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9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曾在程颐门下学习。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师屋中打盹儿。于是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0
一、 “神”话不再
《故事新编》收录的小说历时跨度13年,鲁迅在创作《不周山》之时“不记得怎么一来,突然停了笔”,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不周山》后来改题为《补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编》的之首,可见它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低,也不是一篇“误人”之作。
《补天》始于女娲造人,终于女娲逝世。在《补天》中,女娲被描写成一个与时代脱节形象,她在人类战争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她在现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篇中鲁迅对女娲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女娲造福于人类社会,但人们不懂得惜福。女娲的死是凄凉的,她被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所抛弃,与此同时,鲁迅对民众的无知更是不惜笔墨,“嫡系”之争,但竟不识自己口中的神。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承袭了传统,而未得其精髓;虽秉承着传统,却又活生生地抛弃了它。鲁迅运用“故事新编体”②,“并不直接针砭社会,而是用“曲笔”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观念”③。在历史故事上加以现代改编,虚实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
《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铸剑》的黑衣人,笔者都将他们纳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并没有神话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较于其他官员,大禹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的为民办实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员的谄媚与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官场形态现今也是普遍存在。当舜要求百姓都学禹的行为时,吓煞了一批官员,但最后禹还是接地气儿,没让大家难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对此结局,嘲讽之意尽显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中大相径庭的羿。在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个普通大妈都可以呵斥他。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如今荒芜的.田地已承载不了他的本领,即使利器在手也无济于事,与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无法适应现今的平淡。时势造英雄,时事亦覆英雄。羿一直都以英勇的形象被后人谨记,在这里,却俨然失色,时过境迁。这篇小说暗含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很多能人异士的惋惜,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但由于处在动荡的年代,不得不为形势所逼,身怀绝技却无处施展。
《铸剑》中的眉间尺贪玩、弱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黑衣人果敢、决绝、胆大心细、目的性强。两人在性格、处事方法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黑衣人的复仇是成功的,但又带有戏谑的色彩,故事在滑稽幽默中结束。前半部分紧张、恐怖,后面略显恶心,而结局又是喜剧的。不得不说鲁迅有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也不失他对“油滑”的表现。《铸剑》的结局和开场一样悲凉苍劲,黑衣人不仅是为了眉间尺复仇也是一场文化复仇,他赋予了复仇更深层的含义,文化复仇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完成。
这三篇以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说,所刻画的英雄形象一反常态,并不像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所接受的那样,光芒万丈,被视为崇高的神,他们性格的弱点与社会现实的写照,都映照着灰色的底调。鲁迅对传统的反向分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融会贯通,极具嘲讽戏谑色彩,英雄在鲁迅笔下也到了末路。
三、智者遁形
《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四篇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者,他们一直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支柱。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的精神能量并非长存于世。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逃离自己的国家,来到深山里,靠采薇过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刺激断了他们维持生命的最后一点希望。他们一直活在历来被视为传统的伦理纲常之中,这是他们万万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这使得他们的性格在小说中难免显得固执,他们一直坚持的信仰将他们逼上了死亡的道路。鲁迅对此类文人的教条做了适时的讽刺,将他们执拗的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他们的死亡,也是对当时儒者道路的终结。
《出关》里的孔子、老子均为古圣人,虽然他们主张不同,但都具有时代意义。孔子的 “入世”,老子的“出世”,这与传统相符,但鲁迅在老子身上颇下功夫。故事中老子较为弱懦,他一直逃避,在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保障时,还是坚定自己的计划。这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执拗,逃避只会将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老子在关口被请过去做讲座、写书,但他的讲座和书又有几个人能搞明白呢?故事最后,关尹喜还盘算起了请老子的成本,觉得老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值钱。故事伊始,鲁迅在无形中将老子的“出世观”变的无处遁形,这也是他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思想提出的质疑。
《非攻》主角是墨子,墨子成功劝住了楚攻宋,并向公输般灌输了“义”的思想,这一思想却不为楚王所接纳,因为他是君王,要的是既得利益,是天下。在墨子看来,得天下者非“义”不可。在这里,鲁迅顺便讽刺了一下儒家,“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儒家在他心目中的似乎已失去了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地位。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写庄子与鬼魂相遇的巧合。中间有他们对于“死”“活”的辩论、庄周梦蝶和骷髅还魂后的对话。这里庄子并不是一派威严,作者在幽默、滑稽中穿插了无厘头的情节,让人哭笑不得,庄子与鬼魂的对话就像人与野兽,不可理喻。 庄子一直忙于公务,分身乏术,这与传统文化中庄子的形象恰恰相反,庄子主张自由,逍遥,又怎会轻易受到官场的束缚!他与老子不同,老子是顺从的,而庄子似乎掺杂了不羁的性格,虽说都是无为,相较于老子,庄子更加主动地参与政治,他更加适合官场那一套。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比,在上一篇讽刺老子懦弱,这一篇则又讥讽庄子的那一套,对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如此调戏,不正是他对道家的抨击吗?
四、绝望之于希望
《故事新编》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魂灵复杂品性的阐释。他们被奉为崇高的存在,然而在当时社会,他们的作用被削弱了,从而产生矛盾性。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传统中都是光辉的,他们对中国后代的影响一直根深蒂固,他们都是中华文明大厦的建构者,但在这里,鲁迅却大反其道,透过这些文化先锋,将中华传统加以戏谑的思考,这也就是为何国民无法摆脱其自身桎梏的原因,因为传统中伟大的先人已如此不堪了,更何况是承继传统的后人。人性的愚懦、固执也是承袭的,想要改变如此艰难的现状,不可一蹴而就。
笔者认为,鲁迅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他也曾试着从传统中寻求救赎人性的出路。从《故事新编》来看,他抨击儒、道,目前找到的是墨家,但墨子的“兼爱、非攻”,在人们苦苦追寻既得利益的动乱世界里,行不通。他寄希望于传统,有望从五千年的文明中寻觅精神放存处,但是绝望大于希望,绝望的背后又是对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信仰。他对先人的嘲讽,也是自嘲,他对传统文化嘲讽的越深,也就对自己所接受的传统质疑得越厉害。但就是这根深蒂固的五千年传统文化,曾让中华民族大放光彩,但又让中华民族深陷其中,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在《故事新编》中他对此极尽讽刺的手笔。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1
每个小故事中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细细品读,也许其中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你的处世观点,一个小故事就可以完善你对生活的态度。停下来看一个有哲理的小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1
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这样”。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赶紧问:“伤着人了吗?”并不问伤没伤马。孔子的一个学生因事被捕,进了监狱。孔子并没有嫌弃他,认为“他虽然进了监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也很爱惜动物。据说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便叫子贡给埋起来。他对子贡说:“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我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上吧,别叫他脑袋露着啊!”
孔子很喜欢结交朋友。对于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风不同的人也不肯轻易绝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原壤是鲁国人,孔子早年的朋友,为人狂放,不拘礼节,思想作风和孔子很不同。可是孔子和他相处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着密切交往。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谦和的,可是他对于认为应该做的事,便坚决地去做,百折不挠。他说:“看见道义上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2
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中有许多的宝藏,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般只有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一则故事组成,篇幅较短,里面却包含了深远的寓意。
我已经度过许多的寓言故事了,有告诉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的《刻舟求剑》,有告诉我们不能过分夸耀自己相对的.两样东西的《自相矛盾》,其中的一篇《守株待兔》让我过目难忘,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古时候,宋国有个种田人,他的地上种着一颗大树。一天,他与往常一样在田里干活儿,忽然有只兔子不知怎么的竟然一头撞在树上,脖子断了,死了。那人没花一点力气就白捡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他以为这样的好事还能发生,于是,他不干活了,天天守在树下,希望再有野兔来。结果,不进再也没有一只野兔撞死在地头而且他的田头长满了野草,庄稼全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对偶然得到的东西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寓言故事具有吸取教训,防范错误,追求真理与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我在读寓言故事的时候,也懂得了越来越多的生活道理。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3
【传统故事】战国时有个叫薛谭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学艺。没学多久,薛谭便自以为把老师的技艺全学到手了,于是向老师辞行。秦青也没挽留,只是说明日要为他饯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边的凉亭里为薛谭摆上了酒菜。酒过三巡后,秦青引吭高歌,对薛谭唱起了送别曲。
这一曲时而高亢激昂,直入云霄;时而婉转动听,使整个树林充满回响。薛谭听后自愧不如,赶紧向秦青谢罪,希望留下继续学习。秦青见薛谭诚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从此,薛谭安下心来学习,再也不轻易说回家了。
【人生感悟】薛谭学歌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学习要有始有终,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于表面,如果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到。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端正学习态度,要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精要,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4
【传统故事】晚上,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坐在院子里,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奶奶笑着说:“傻孩子,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你能数得清吗?”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你看,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离得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指着北边的天空,告诉孩子哪些星组成北斗星,哪颗星叫北极星,还说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在转。为了验证爷爷的话,这个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后,成为了伟大的天文学家。
【人生感悟】但凡做学问或专门从事一门职业的人,都是通过认真学习和小心的'求证之后,才能有所建树。正因为小张衡具有了这种可贵的精神,所以才成为了伟大的天文学家。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5
1、陶宗仪持之以恒
【传统故事】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人生感悟】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2、公明仪对牛弹琴
【传统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人生感悟】世上万事万物无定律,对牛弹琴的故事说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样如此,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读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好。真正会学习的人,善于取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效,所学知识能够在哪个方面对自己有所帮助。也就是说,学习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3、曹操碣石山观海
【传统故事】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所写的诗句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一首《观沧海》便展现了他宽阔的胸襟和卓越的气度。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应当学习曹操对前途的乐观心态,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消极颓废。
4、魏照拜师
【传统故事】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人生感悟】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03-1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9-27
【精选】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7-05
传统文化故事及感悟05-07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经典)05-24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05-23
传统文化经典故事01-0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5-14
关于济宁传统文化故事08-24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必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