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垂钓》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儿垂钓评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儿垂钓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儿垂钓评课稿1
王老师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从从容容教书,和和气气做人,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知性的气质,既润泽了学生又葱茏了自己!她的每一堂公开课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为了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奠基石!
《小儿垂钓》是一首古诗,28个字将一个酷爱垂钓的蓬头小儿活灵活现地诉诸于笔端。扩写古诗,在我看来,既是对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一种考验又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培养,所以很有必要。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作者的年代,亲眼看见这一幕生活场景,感受溪边风光无限,或许会下笔如有神。但是,现在却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把28个字写成三四百字的习作,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古诗教透,在学生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运用自己娴熟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节课,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展露无遗。
教师明确自己引导者的身份,把说话权还给学生,在学生困惑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予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十分细心,这点从板书上即能窥见一斑;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内心最真实地一面,让学生敞开心怀尽情地说,无所顾忌……
导写环节是我最欣赏的。本来我还在纠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得那么精彩,但毕竟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说的,怎样串联才自然呢?后来在指导写作的时候,看见大屏幕上出示的导写语,我眼前一亮,对呀!这些中心句既指明了每段的写作方向又自然而然的串联了几个自然段,使得文章布局行云流水!
小儿垂钓评课稿2
在南通市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有幸听取了通州市实验小学王树峰教师执教的古诗《小儿垂钓》,受益匪浅。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然后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让学生自读古诗,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在检查预习效果时,相机教学生字,再让学生轻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韵味,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几轮不同目的、不同要求的品读,并辅助于表演,让学生在深刻领会诗意、掌握必要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王老师的教学值得称道的主要有这些方面:
一、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进入诗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王老师安排的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想象画面、让学生协作表演等环节正是取得了这一效果。
二、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反复诵读有利于体会感情,进入意境。“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王老师在课上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练习:“初读读通扫清阅读障碍”;“细读读懂理解关键词语”;“精读读深欣赏诗词精华”。这是顺应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他们工作实践的阅读程序,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尊重个性,解放学生思维。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正确地理解和辩证地把握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一是把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二是凭借文本引导个性化阅读,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三是注重个性化阅读的体验和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四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如课堂上对“蓬头”一词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加强方法指导,拓展课外延伸。
掌握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习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起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或者从事实际工作都是有用的,因此,王老师不管是从学习原则、学习策略的层面上,还是从学习技巧、学习操作层面上,都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适当的课外延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是顺应课改的需要、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学习活动本身的需要的。
值得商榷的是,学生把“蓬头”一词理解为“蓬首垢面”教师是否应当进行纠正?
小儿垂钓评课稿3
1、学生提问诗人为何不写遥摇手,而是遥招手
为了辨明摇手和招手代表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做动作。学生起先一直做摇手的动作,不明招手为何意。终于一生做出招手动作,教师随即点醒:就是招财猫的动作。再配上教师自己夸张的摇手和招手的动作,学生体悟摇手代表“你不要过来,我不知道”。招手代表的是“你过来,我轻轻地告诉你”,人物形象立见不同。如此善于联想者,是李老师也。
2、学生提问为何“侧坐”莓苔?
师手握教鞭在学生面前直接半蹲,表情呆板。随即又手握教鞭一跳,侧坐上讲台,表情微笑。反复两次后,问学生:“为何用侧坐?”学生异口同声;“因为这样看得出这个孩子很可爱。”不用言语,用表演教学者,是李燕也。
3、学生提问为何要用“偷”?
教者引入小外甥偷吃薯片的故事,“我打了一下小外甥的屁股,对他说,你这个小偷。这是讨厌他吗?”
学生情商不低,“不是,是表达你对他的喜爱。”
“所以,有时使用这样重口味的词语可以怡情养性,欢乐无限。”如此“重口味”,是李燕也。
4、学生提问诗人为何用《池上》作为题目?
教者引导能不能用“小娃偷莲”作为题目,可以。所以题目可以以事件为题,如《小儿垂钓》,也可以以事件发生的地点为题,如《池上》,所以给文章取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然后询问提问的学生,“这个答案让你满意吗?”学生回答满意后,老师擦了一下额头,向学生以及所有听课老师幽默地自嘲:“哎呀,一身汗哪!”课后询问李燕,这个问题果然是没有备到。如此的真实和可爱,是李燕也。
再比如教学“蓬头”时,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教材插图,告知学生“教材上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好的,甚而老师说的也未必全是可信的。”更支持学生就此给编辑部写信。如此大胆和清醒,是李燕也。
诸如此类,再加上“点赞”“萌哒哒”“暖男”等时尚用语的出现,因此形成了这样一堂极具辨识度李燕制造的课堂。
这样一堂完全开放的课堂,这样一堂完全靠学生提问来生成、推进的课堂,配上李燕一向灵动幽默的教学风格,配上她极具表演艺术的语言和肢体,于是演绎了一堂由“真教师”创造的“真课堂”,呈现了一段师生共同学习的旅程,堪称经典。
与其说这堂课因为全新的形式颠覆了传统课堂,不如说学生和听课老师被执教者的妙语连珠和敏捷思维所吸引。一波又一波的与学生对话时的随机应变、信手拈来,一波又一波的来自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微笑和大笑,只有在当下那个场中才能被深深认同和感动——因为教者的勇敢和可爱。执教者凭着自己全方位的深厚的教师素养和高明的教学功底把一堂语文课变成了一堂好玩的课、有趣的课,一堂不仅可以用来聆听、更该用来观赏的课。试想,这堂课让前面一位端庄稳重的费老师来上会怎样?会是一节仍旧高效扎实的课,但绝对不会这么好玩,这么有趣味。只有消磨了“学”的痕迹,那时才代表着真正的学习的开始。而李燕,无疑拥有这样的才能。
李燕的课堂带着她个人的浓重色彩和深刻烙印。一个一走进课堂,一面对学生,便我的眼里只有你的老师,一个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场的老师,一个激情投入上完课后称脑子里一片空白的老师,一个会提醒学生把握学习节奏、使用零碎时间的老师。所以我想一个人最终能否成为一名好老师,技艺总是第二层面的,更多地或许取决于他内心是否足够柔软、足够敞亮去爱学生,爱这个世界,取决于她自己对于教育、对于人生是否有着充分清明的认识,就像李燕老师。
大道至简,教学无痕。没有优美语言的过渡,没有拨动心弦的音乐,也没有制作精良的课件,如此的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却有着最返璞归真的实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此间在场的孩子。从学生有疑处教之,真正地担负起教者引导的任务,解惑、传道,足矣。
【小儿垂钓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儿垂钓》评课稿04-15
评《小儿垂钓》的课堂教学06-11
小儿垂钓作文03-12
小儿垂钓教学实录07-05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01-11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04-24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优秀04-11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3篇02-23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3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