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27 11:16:37 农/林/牧/渔 我要投稿

(热)《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一辑的开头都有这样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为了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无疑是最成功的,在他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作者闫学老师把苏霍姆林斯基比作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并直言: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做这样的教师,在读完这样的书时,我对他的一些思想进行了解读,给我指明了方向,我不禁也想说: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所教的学科,这谈何容易,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或不感兴趣,当遇到这些学生时,教师们都应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鼓舞,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这一领域找到自信。学生的自信有了,那他在其它的任何领域都会有同样的自信,试着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愿望,陪着他慢慢成长。

  与自己的书相遇,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管理学校的重要思想,也是闫学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阅读习惯,在阅读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阅读中改进,反思学生在阅读中与一位大哲学家,思想家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已达到自我教育的母的。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让我的学生在多年后能不后悔自己遇到这样的老师,怀念自己在学校度过的岁月。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2

  假期中,我随心地慢阅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让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多次提到苏霍姆林斯基那浩瀚如烟的巨著,多次提及那浩如烟海的广阔思想,本书只是作者结合当下教学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及对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作出的一些想法,同样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童话般的教育教学向往、憧憬的同时也让我再一次陷入了对现在教育状况的一些沉思。

  书中好多内容都设计了我面对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简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现行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会不谋而合的大众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在阅读过后可谓真的是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就这样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次反问、甚至质问;很多次无奈、叹息;很多次向往、膜拜;很多次感慨、激动……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在写给教师的教育遗嘱中所郑重提到的。其实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无须多言,每一个教师都深知阅读的必要,诚然明白是一回事落实是另一回事,和书中所写的一样,作为现代大教育环境背景下的我们,面对了大量的复杂工作,工作量达到20课时每周,面对每天都需要“处理、解决”的学生,面对公开课、汇报课等的筹备,面对各级各类的比赛,为职称评定的诸多奋斗……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喊出“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看书”。

  书中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及的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具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他的课上的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笔记。当询问这位历史教师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备出这样一节精彩的课,他的回答是:用终身的时间备每一节课,但今天这节课只用了15分钟。其实透过他的回答,的确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以其丰富的底蕴,自己广阔的视野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知识的感染,在他的课堂上或许早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参,他就是凭借了自己强大的知识优势和精神魅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甚至照亮了学生今后寻求知识和人生理想的道路。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或许这不是神话,只是需要我们有更丰厚的知识底蕴,试想作为一个教师上课时已经不被框于课本的本来结构逻辑中个,可以随意调整自己,关注学生的表现,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谈话式的教学,在丰盈的知识长河中学生当然会自由驰骋。所以无论多么忙,一定要坚持阅读,不为任务而阅读,只为自己而读,就像其中一个章节提出的: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跟我们呼吸一样的自然行为。

  只有教师读书才能最终成为改善自身改变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其实本书中提及的很多内容,都无疑显示了阅读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3

  当再次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之后,自觉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家,是广大教师的典范,教师的榜样。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出来的,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为我们排解烦恼,给我们指点迷津……

  在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几条:

  1、“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妙就妙在让学生超越自己。人们常把学生比作一棵小树,教师就是栽培小树的园丁。一旦小树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园丁心里何等之没美啊!培养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师敬业乐业,奉献进取品质的集中体会,是教师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一位好教师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啊!

  2、“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要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就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4、“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4、“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6、“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有深入的思考才会产生认识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谁都会享受到了,它要经过深入地,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比如学生在刚刚学习物理的时候都有着很高的兴趣,如果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目光,尤其抓住几个真正喜欢学习物理的孩子,让他们在班级里起到带动全班的作用。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么几个孩子就会带动全班孩子积极认真的学习物理。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更给所有的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指导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4

  所谓代沟,并不是无法逾越或者说无法填平的,相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来说,作为成人的家长和老师们,只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一下,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读罢阿莫那什维利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我愈发坚信这个观点。

  书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坚强、对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地打动着我。作为家长,都担心花季的孩子,但孩子们却偏偏不顺父母的意——你让我往西走,我偏往东,看你咋办!这就是青春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逆反心理。当逆反心理与情感懵懂撞到一起,就给我们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位父亲,以行动告诉我们:怎样给女儿上青春期情感教育课。他用写信的方式回答了女儿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爱情?很多中国父母很忌讳这个问题,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当面很难说清楚,脸面也抹不开,那赶快拿起笔呀!做父母的如果正确地告诉了孩子,孩子就不会误会了。父母把期望写下,孩子把困惑写下,来往之间,可能问题就易解决。有时候,文字有着用语言说不出的魅力。

  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脑聊天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使得人们逐渐远离了书信,但我始终相信,书信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有什么能比两代人之间亲手写的信更加有意义?当时间匆匆走过,我们翻找出一张张粗糙的信纸,一起回味多年前的那些点点滴滴,就能感受文字中那份深沉的愈久弥香的爱。——书信表达的爱,平实但绝不平凡!

  家信,是亲情的寄托,是最人性最深切的表达,是匆忙岁月中留下的珍品。

  书中,作者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解释了爱情的真谛。这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好的.清醒剂。因为,现在的年龄都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也有些男女生开始做梦: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剧中一样,来一场浪漫的爱情。但他们知道爱情吗?难道,手牵手逛街就是爱情?难道,满嘴老婆老公就是爱情?难道,整天腻在一起就是爱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爱情的话,也只能是劣质的爱情,就像劣质巧克力,只有瞬间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爱情──优质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涩,使你更加珍惜这品尝的机会,使你更加地回味无穷。

  爱情并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天天粘在一起。在她需要温暖时,送上一杯咖啡,在他需要安慰时,送上一个拥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情。而现在的青少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生理欲望,硬是把爱情这顶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到头来,却都是一场空。()所以说,爱情是要一生来经营的。真爱不在一朝一夕的,而是永远的。这是我读了《给女儿的信》后的感受。

  对爱情这个敏感话题,在教学中一直是个禁区,没有人敢去涉及。很多教师遇到教材中与此有关的知识往往是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好在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男女生分开上。我觉得这是教育的进步,更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校园生活中的体现。

  其实,不管是在迁客骚人的笔下,还是在影视作品中,爱情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这也是每一个人要经历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说明白呢?你越是不愿提及,越容易激起青少年好奇继而探究的心理。与其让他们冒险,为什么不能给予正确引领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四封信“理智和刚毅”中写到:青少年时代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黄金时段,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一个父亲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父亲”了。我用引号把“父亲”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他告诉我们:当孩子们在青春期遭遇爱情时,我们应该勇敢地拿起笔,和她们一起面对。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5

  以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时,我是怀着敬仰的态度来读他的书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当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困惑、没有方向的时候,翻一翻他的著作,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就在其中。我还感受到大师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教育家和孩子们的心理专家,这样的人在我的.心中就似一名圣人,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翻越的高峰。哪怕我们要做好大师建议中的一条,我都觉得功夫深似海,我能学一招就够我获益匪浅了。利用暑假这段时间,我静心地阅读着闫学老师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正好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因为我们无法成为一名教育家,但成为一名好老师还是有一点可能行性的。 读闫学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觉充满诗意,她的文笔优美、叙事流畅、内容真切,我只用了十个黄昏大约十个小时左右就读完了她的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细读之后我发现闫学的教育观点也是很鲜明的,她不是我在新教育中见识到的一些非常另类的老师,但她的思想观念常让我耳目一新,“要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记忆也需要情感与色彩”、“爱情是一扇明净的窗户”等等这些观点和理念虽然脱胎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闫学还结合了当下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我觉得我们现在老师在教育中这些细节值得注意。 就来说说“要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这个观点,在教学活动中,我喜欢在一次给孩子相当丰富的知识量,来满足现在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在活动喜欢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来与与孩子进行课堂上的交流,常常看到积极的孩子不断发言,单一些孩子一节课开始要听,不久就无动于衷,上课好像与他们无关,我试图用各种方法提醒这些孩子,但常常一会儿他们的思想又开溜了,是我精心准备的活动不受欢迎吗?未必,看了闫学的“要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这篇文章,我茅塞顿开,原来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无法抑制承受高度的紧张,反而就高度的放松了,如果我在教学活动有张有弛,在活动中都给孩子想一想的时间,而不是我一问出,就希望孩子马上能回答出我的问题,给一部分思考慢的孩子都一点思考的时间,也许这些孩子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更多的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是一种“愚蠢”,“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哦,我犯得错误真是不小!闫学也在文章中说“无论如何,课堂都不是军营,学生也不是玩偶。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片刻的喘息,不要拿‘有效’、‘智慧’这些美好的词汇来掩盖。”非常尖锐的观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这一方面。

  “我想做这样的教师”,这是闫学老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的题目,也是我读了闫老师的这本书,想得最多的一句话。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却不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7

  作为一个老师,评价学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可是在中国,就如闫学老师所说,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几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历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要不然,怎么会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呢?即使如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在每天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管是即时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语,还是自己内心对学生的评定。

  暑假里看了学校送给每位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作为一个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可让人汗颜的是,我真的是只知道名字和他的几个小故事而已。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还以为此书是摘录他的'著作中有关班主任的篇章写成的,翻看后才知道这其实是闫学的“读书笔记”。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学校评定操行的根据让人耳目一新。

  “能进行自我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的一点;“尊重劳动人民,尊敬父母,尊敬老人,尊重妇女”——用了“尊重”而不是“热爱”,明显地,“尊重”更贴近现实,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能够做到;“不容忍坏事”“能为别人做好事”——这是要学生从小树立是非观;“能认真劳动(包括学习劳动和公益劳动)”——把学习看做是一种劳动,并且把它和公益劳动并重,而且对这两者的要求仅仅是“认真”,仔细琢磨,大有深意。

  我们经常在讲“教书育人”,可育人应该放在教书前面,只有一个人懂得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所学的知识才能用在正途上。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情感素养,形象地说,好比是调正了弦的小提琴。而只有调正了弦的小提琴才可能演奏。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基本的情感素养,才能对他进行教育。”闫学老师提到的周老师的案例也让我感慨万分。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班,第二年来看我的学生里,大部分都是原来的调皮捣蛋生和学困生,优等生只有几个,而那些成绩不上不下,纪律不好不坏的,特别少。仔细想想,那是因为我们在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捣蛋生和学困生的教育上,而那些中间的“灰色空间”往往是被遗忘的群体。

  看完此书,细想收获,虽然书中提到的一些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如把学习劳动和公益劳动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是仍然不掩它的人本价值,至少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念、实践让读者看到了另一种教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8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最大的感受是,闫学老师很诚恳、很实在。他没有跟随什么大潮流,一味的吹捧和夸夸其谈,而是用敏锐的眼光和智慧,诠释了智者的思想和教学智慧。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读后让人醒悟和清醒。不禁沉思。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老师?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思考。更重要的是闫学老师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深入浅出的为我们教师进行了剖析,使我们的眼前一亮,更感觉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恰是用智者的思想,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思考的盛宴。我们要做这样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进行议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

  闫学老师书中这样阐述:越有思想的老师,在教学上越有着自我思考的老师,他的教学风格就越是鲜明的。我个人追求一种如茶般幽远芬芳的'课堂教学风格,这固然与我自身的性格与志趣有一些关系。我更觉得真正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静心思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耐心地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在平等的对话中互相启迪,将思考引向深入。这样的课堂不会有意制造感动,也不会专门营造轻松,它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一个思考与品位的空间和时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课堂才能远离浮躁,远离喧嚣,才能成为学生生命得以成长的地方,才能成为学生能够自由呼吸的地方。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是我们老师的智慧和教学艺术所在,这也是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9

  这一学年,我有幸拜读了《走入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楷模,为人处事的楷模,全球教育高手 。他真实经历35年的文化教育职业发展,一心扑在文化教育工作方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本身的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造成了丰富多彩的苏霍姆林斯基文化教育工作经历。而这本书便是编者在全方位学习培训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著作的基本上,用心地从他这些独具一格设计风格的基础理论和教悔中挑选优中之优、头等大事,并对于此事生发一些感言后所撰写而成的。读过这本书要我更立即地、更便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产品教悔,也要我对将来的教育工作中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因为书里阐述较多的是教师、学员、阅读及家中教育难题,因而我将他们做为关键字明确提出来。

  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教师的教育素养最先就是指对自身所教的课程要有刻骨铭心的专业知识。而其关键特点的第一个标示,便是教师在授课时要立即诉诸学员的理性和内心。

  另外,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一层面更是在于此。要把读书作为第一精神实质必须,作为挨饿者的食材。要有读书的兴趣爱好,要喜爱博览群书,能够在书籍眼前坐下来,深层次地思索。

  此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便是要明白各种各样科学研究少年儿童的方式。沒有扎扎实实的心理学基础,就算不上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层面,这就是教师的語言涵养难题。在提高教育方法这最先要自身学习,努力本人的勤奋,提高劳动者的素养,最先是提高观念的素养。这就规定大家提高师德水准。他劝诫大家,沒有本人的思索,沒有对自身的劳动者的寻根究底的科学研究精神实质,那麼一切提高教学法的工作中全是难以置信的。苏老在一个实例中提及的这位十分受学员和听课者热烈欢迎的历史时间教师讲到:对这堂课,我提前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体来说,对每一节课,我全是用终身的時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一课的立即提前准备,换句话说当场提前准备,仅用了大概15分钟。这在其中的秘密告知大家,一些出色教师的教育方法的提高,更是因为她们坚持不懈地读书,不断填补她们的专业知识海洋.不难看出,一些教育大伙儿也罢,从我院走向世界的窦贵梅和晓梅校领导的发展也罢,都源于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很多的累积。

  二、学员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提到:在中小学里学习培训的时代,是少年儿童在社会道德的、智力的、感情的、人体的、审美观的.发展趋势中整整的的一个发展趋势阶段,希望小朋友们变成这世界的旅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化便是:让小朋友们去观查、思索和推论,感受劳动者的快乐和给自己造就的物品而觉得引以为豪,为他人创造美和快乐并在这里中寻找自身的幸福快乐,赏析大自然、歌曲和造型艺术的美,以这类美来丰富多彩自身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人的痛楚和快乐,像关注自身的事儿一样关注他人的运势。实际上,他所讲的是与大家的教育塑造战略方针是一致的,大家的培养目标便是让学员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的好学生。

  一年多的教育课堂教学职业生涯也更是那样一步步走回来的。大家塑造学员培养优良的学习培训、习惯养成;大家领着她们进行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这当中获得锻练和提高。

  三、阅读

  书里强调:在中小学里,单独阅读在学员的智力发展趋势、社会道德发展趋势和审美观发展趋势中起着独特的功效。阅读往往能变成一种强劲的教育能量,是由于人到称赞英雄人物的社会道德美和勤奋摹仿的情况下,便会想到到自身,用一定的社会道德限度来点评自身的个人行为和自身的为人正直。阅读和应对书本思索,应变成学员的智力必须。这一点针对塑造逻辑思维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沒有逻辑思维素养,也就不太可能有对学习培训的渴望和持续把握新专业知识的心愿。

  你是否还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自然光虽好,总要诸位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上。点亮个人内心的阅读务必是个性化的、非强迫性的。这代表着阅读兴趣爱好与习惯性的塑造就十分关键。阅读兴趣爱好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来源于家中和院校教育的危害。殊不知在我国的阅读局势令人担忧。20xx年,我国出版社研究会做一项调研:在我国有45%的家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橱;日本有96、8%的家中均有500本之上的藏书从而可以看出,差别之差距,难题之比较严重。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0

  今年暑假,我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这本书,的确受益匪浅,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洛维奇·苏霍姆林斯基真不愧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的称号。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首先,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见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其次,对于班上有几个后进生,作为教师,也许你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大喊素质教育的今天,你的成绩却被学生的考分所否定。我怀着即使他们不成才也要他们成人的思想,一次一次地给他们补课,鼓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自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这本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

  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再次,“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一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1

  很高兴能有一本好书伴自己度过漫长的暑假,它让我接触到了一位教育家伟大崇高的心灵,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挚爱,虽然这本并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但是仍能从其中引入的文字中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侃侃而谈,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让我有一种新的收获和体验。

  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到了学生的个性和谐,全免发展。当前正大谈素质教育,然而学生还在焦头烂额的应付考试,教师们则为了抓一系列的指标无奈的走上了与素质教育截然相反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强调学校生活的核心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并且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集体主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思想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关于教学方面的核心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强调教学与教育的统一,教学与发展的统一,教师要有两套教学大纲,要注意教学个阶段的相互联系等。他的这些观点贯穿于他的赏识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理论当中,而且他还总结了一些教学中的技巧经验,这些对我们现实中的教学也很有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我坚信,学校里往往带来很大不幸的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谈话。”他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术、艺术,谁要领导好教学和教育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使每一名青少年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在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教学思想中深有感触,他说,有些教师持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的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读到这我停住了,之前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竟然是错误的观点,反思自己的课堂,在过去的一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如何,可能现在就可以有一个评判了。只有让学生去实践,他才会掌握知识。学生得自己实践者解决问题,好的老师是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解决问题,并啊且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予指点。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老师把知识说明白的过程。这时才恍然大悟,之前每个老师都在说知识落实,当时就想不明白知识落实不就是老师讲明白后学生课下练嘛,错了,苏霍姆林斯基说了,学习的过程即思维训练的过程注重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课堂上应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的投入到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暴露的就越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做老师的,都知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给我们的建议是,请你努力做到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伪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学生的相互作用生活中、在精神财富的交流中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所以,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习感兴趣,积极一点主动一点,热情高涨一点,那么怎么才能把课上的很有趣,兴趣的源泉在哪儿呢?你应当努力是自己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也谈不上学生的注意力了。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和效仿的。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2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3

  于老师说:“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 读书,要和兴趣相通,和工作相融,和研究方向相关,和应尽的责任相连。越读书越能体验乐趣,越读书也越能感悟人生。”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我也逐渐把读书变成了自己的需要,在读书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其中,善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觉得读书要思考,否则就像吃饭不消化。我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看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这条建议,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会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就应该学会把抱怨抛到一边。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建议老师多读书,也建议老师们多引导孩子们阅读各类书籍。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阅读不是口头上的口号,而是要切实履行,因为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学习离不开的是读和写,这就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了。所以要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的,让它能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意味着长久的学习有了良好的阅读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而且应该帮助孩子们选择可读的、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书。由此可见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而又有古人云:“开卷有益”。 看来读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顾自身,我以前在读书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应该多读书,不再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读书而辩解,要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4

  作为教师,在办公室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个体差异大,个别学生厌学等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因此,当学校组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获益浅。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看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者认真拜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都提到,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身的知识的储备,使自身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身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地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身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关于课堂上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升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身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当我再次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身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身!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5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有关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的《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也更加看到了自己身上差距所在,以期望能通过学习能进一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阅读我可以感受到这位老人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至逝世,在长达35年的教育生涯中已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来培育人类的下一代的精神。带着极强的爱和历史责任感,这位老人从大处着眼,对学生培养、教师培养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某些“理论教育家”的凭空捏造,他切实地深入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与其他的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主题下面看到以下的内容:1、苏氏语录2、苏氏思想3、苏氏措施4、案例点击。从中我们可以聆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也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使我受益颇深,同时也感受到了校长的良苦用心,就是希望我们能从这本书中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更好得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者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学生的不听话、不上进时,有没有反思过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行为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和希望?我们应该振作精神从怨天尤人中解脱出来,对照《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问问自己:

  一、我们是否让我们的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了他在学习上的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做到使学生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快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和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

  二、我们是否做到了不仅欣赏学生的分数,更欣赏学生高尚的道德?我们常常这样形容学生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欣赏绝不能仅仅地停留在简单的分数上,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欣赏更加重要。我们要保证学生先成人,然后才成才。

  三、我们是否和学生一起体验过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这对每位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又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去做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四、我们是否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否能够欣赏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当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这个独一无二的特质,并能给予欣赏时,那将是学生莫大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往往能激发他不断地向前进步,追求高尚。

  五、我们的欣赏是否让学生的尊严感得到满足?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爱护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我想,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真正领悟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精彩的论述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时候。

  打开书本,与苏霍姆林斯基对话,感受他的热忱、执著和严谨,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智者形象跃然于纸上;合上书本,默默沉思,苏霍姆林斯基再次浮现于脑海之中:这位早已远离我们多年的老人,正用他那双依旧明亮、睿智的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说:老师们,你们应该能做得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1-05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1-2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04-14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2-29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09-19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0-3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1-27

(精华)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1-2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必备)05-27

(必备)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