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学设计经典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童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9个。
2、 积累词语句子若干。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边读课文边按要求圈划词句,并摘抄文章的中心句。
5、 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边读课文边按要求圈划词句。
分层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能摘抄文章的中心句。(后)
2、 能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要求圈划词句,并摘抄文章的中心句。(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感悟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并初步学习课文以“童谣引入”的写作方法。(优)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
1、出示图片:看,这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它吗?
2、生自由说
3、揭题 48、童年与蜗牛
4、读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
二、主动探究
(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
(2)重点 字音:犄、谨、跋、涉 字形:毅
(3)读读词语:启示、莫大、坚毅、激励、谨慎、敬佩、跋涉、醒悟、何况、慢腾腾
(二)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释疑
1、指名分小节读 读后评议
2、出示句子:小小的蜗牛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力量,也正是它坚毅的品格不断激励我走上新的`生活道路。(1)读读句子(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2)质疑:
3、重点学习第2、3节
(1)轻声读读第2节,用直线划出描写蜗牛胆小的语句。
完成填空:蜗牛喜欢住在( ),它总是藏在( )不肯出来。如果我们磨它们的壳,它们就慢腾腾地钻出来,而且非常( ),真是个( )。
(2)指名读第3节 思考:是什么让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交流:
4、这件小小的事,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大道理:(1)齐读第4节(2)出示句子:一个小小的蜗牛尚能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5、 这是一句反问句,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三、实践运用
1、齐读课文:说说你学到了些什么?
2、摘抄中心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形近字组词: 犄( )谨( ) 跋( )
椅( )勤( ) 拔( )
四、拓展延伸: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小动物,别看它们不怎么起眼,但它们却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小组讨论
童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文。
2、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时间】
二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题、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
二是要用心领悟;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的主旨。
2、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⑴教师范读文。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⑵学生反复诵读文,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藐(iǎ)项为之强(iàng)鹤唳(lì)怡(í)然癞(lài)虾蟆凹凸(ātū)为壑(hè)3、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⑴默读文,揣摩文,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徐喷以烟。以草为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⑵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文译成现代汉语。
⑶反复朗读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段?
⑵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物外之趣”?
第一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⑶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⑷“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⑸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
⑹“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互动释疑:
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三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背诵比赛,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赛,限时背诵文。
注意语音停顿,节奏分明。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1、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⑴这篇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⑵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3、总结存储: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4、作业布置:将“生活体验”写成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童年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我的开心地
教学目标:
1、回忆自己在家乡的童年生活,热爱家乡。
2、说出自己童年的游戏生活,与人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家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进而喜欢自己生活的地方。
2、使学生理解家乡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教师出示自己童年时的相片讲述,并讲述自己童年有趣的小故事。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尽量说具体。师生评价。
齐读诗文:一块野草地,一个土山坡,一座沙丘,一条小河……也许它并不美丽,却留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
小结:童年的生活多么有趣呀!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画面,说说这些孩子们是怎样在自己的'家园快乐的玩耍生活的。
2、生自由回答。
小结:是呀,不论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家乡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欢乐,板书课题——我的开心地。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
1、不管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的家乡都能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自由阅读P53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家乡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快乐。
2、同桌互说,全班汇报。
3、分学习小组讨论:在你生活的地方,你喜欢哪儿?你从中获得哪些快乐?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活动二
1、你家周围还有些什么呢?在这里发生过哪些难忘的故事。大家想一想。
2、生互相说一说。
过渡:我们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记的这么清楚,用你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吧!
3、画画你童年美好的记忆。
4、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去远行离开心爱的家,你的心情会怎样?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家乡留下了我们欢乐的笑声,也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脚印;这里有大人忙碌的身影,也有小朋友的金子般的爱心,这里永远是我们童年的乐园!
童年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课型、教时、教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师友互助
四、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入: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你也这样认为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一下自己的童年,你会怎么说?
学生自由发言。
若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哪种颜色?
学生思考后自由阐述,如:红色、绿色、黄色??
然而,有一位老人当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给自己那段本该多姿多彩的时光,用“灰黄”一词来形容。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童年,怎样的一位老人呢?我们走进课文《我的童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xx“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但有谁知道他风光背后的辛酸,他童年的苦涩艰辛呢?
2、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8.6--20xx.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但他待人十分谦和,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三、检查预习
1.字音:
诞生 ( dàn ) 教谕( yù )私塾( shú )
溺爱 ( nì ) 发酵( jiào )椽子(chuán)
光大门楣( méi )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
龙肝凤髓(suǐ )蹿( cuān )房越脊( jǐ )
2、词语解释: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溺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然,对。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光大门楣:光耀门第,光宗耀祖。门楣,门庭,门第。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面问题:
1、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2、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
“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五、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并明确答案,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明确: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六、迁移拓展
读了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你是否想起自己的童年?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七、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才是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2、预习下一课课文、了解写作背景、识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九、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凄苦的童年
艰辛的父辈 心酸的回忆
我的童年吃白面的回忆 深远的影响 童年的伙伴
十、教学反思:
离乡到济南
童年教学设计5
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课文重点:全文感情朗读训练点:全文
读说结合训练点: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3、制作课件帮助学生学习预习设计:
1、标出课文自然段,熟识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成果展示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精读感悟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
四、课堂练笔,感悟童年
1、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阅读《城南旧事》或是高尔基的《童年》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卸”9画,第7笔是“提”;
“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童年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前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课文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说几个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情分析
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
多数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概括、理解、表达、感悟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任务精神等,而一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概括、归纳、表达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到这种差异性。
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
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在阅读中能自主识字,能读准“澄澈”的“澄”的字音,能在语境中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五年级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地指导。
让学生读读原句,再去掉“几乎”或“似乎”,想象句子意思有哪些变化。从而理解“几乎”是指将近于,是一种将到而未到的状态,说明梦见自己在飞的情况极多,将近每天都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果不用“几乎”,就变成每天都是这样,没有例外了。可让学生用上“几乎”来复述“我”所提出的疑问。“似乎”是指仿佛,也含有接近而尚未达到的意思,说明好像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个地方,但并不是真的就能飞到哪个地方。如果不用“似乎”,就变成真的能飞到那个地方了。
目标二: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一就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概括内容的能力,但是本文的逻辑性很强,需要在表达时有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条理,那么给学生一条主线(即“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让学生在三读课文后借助板书组织语言,就能让多数学生思路清楚地表达了,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感受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
目标三: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与探
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发现的道理。
五年级的学生实际上对于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也充满了疑惑与好奇。那么以“发现”为线索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感受作者童年形象的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交流,就会满足学生的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童年的发现”,学生们自然能够感受到对身边事物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的设计(详见关于教学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认得细胞是否只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课文中“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果课前学生阅读过一些科学家在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遭遇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双关义,能体会到这是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被轰出教室这事的看法,也是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因此课内外结合,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课外获取的信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童年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课前准备:
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查阅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第三课时
一、写本课生字
二、写本课《小状元》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追逐迫害
课后反思:
童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
衰、绢、侨、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发现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童年教学设计9
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在幼儿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幼儿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我联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有关“幼儿趣味体育游戏活动”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全面开展幼儿趣味体育游戏活动,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4月22日上午、下午
二、参加单位:巨城中心幼儿园、移穰中心幼儿园
三、活动组织:以“人人参与,趣味竞争,团结协作,均衡发展”为目的,通过实践激发幼儿的体育兴趣,促进幼儿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并通过游戏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等良好品质。
四、活动的具体要求:
1. 巨城、移穰两所中心幼儿园组织活动,联校全体幼儿教师参加,也邀请部分家长参加。
2.游戏体现出各年龄段考察目标。
3、组织活动时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制定好突发应急预案。
五、体育游戏活动安排
《小猴摘桃子》活动方案
一、游戏目标:
1、能够参与小肌肉操作运动
2、会手脚协调的.曲线走
3、在综合练习走 跑 跳动作的同时,练习滚球
4、会双脚连续跳5米以上
二、游戏用具:塑料车轮 皮球
三、游戏过程
1、小猴起床(沿直线走)锻炼幼儿沿直线走的能力
2、跨过走地(双脚连续跳)培养幼儿双脚弹跳的能力
3、穿过树林(手脚协调曲线走)培养幼儿能够沿曲线走过障碍的能力
4、摘桃子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5、小猴骑车回家(滚球)锻炼幼儿的滚球能力
《勇往直前》活动方案
游戏目的:综合练习走跑跳钻等能力,培养幼儿在生活中能克服困难的品质。
游戏材料:塑料车轮 呼啦圈 垫子 山洞 皮球 纸箱
游戏过程:
1走过草地(沿曲线走过障碍物)让幼儿沿曲线走过塑料车轮,培养幼儿手脚协调的能力,能绕过障碍物改变方向。
2、翻过山路(让幼儿单脚连续跳过地面的呼啦圈,动作要迅速。培养幼儿的跳跃能力。)
3、垫上爬滚(让幼儿在垫上迅速地爬滚,培养幼儿的爬滚能力,锻炼手脚的合作,培养勇敢精神。)
4、钻过山洞(抱球钻)让幼儿抱球钻过山洞,培养幼儿改变方向和钻的能力,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克服困难的品质。
5、凯旋而归(投球)让幼儿把球准确地投入纸箱内,培养幼儿的投掷能力。
童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童年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含义。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和句子分析,感悟童年的珍贵与美好,体会诗作抒发的对童年的无限依恋之情,以及对成长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感悟童年的美好与作者告别童年的依恋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营造的诗歌意境。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童年说起)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 :划分节奏。
2、感知内容:通过刚才的朗读,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感悟,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朗读中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回味童年的美好 即将告别童年的依恋 感受成长的快乐
三、再读诗歌,品味语句。
(一)留住童年,是诗人想挽住如水的光阴,是诗人想珍藏如花的岁月,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心愿。我们知道诗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请问本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形容美好的童年的?
(二)分析语句:
(1)“摘下这片树叶,珍藏起一个不老的春天” (也就是 珍藏起永远的春天)
A、树叶:比喻,童年。绿叶代表了大自然的春天,代表了生命中的春天,也就是童年。
B、春天:比喻,童年。不老的春天,也就是永远的春 天。
提问:形象地展现了童年无限的生机、活力。童年就是那春枝上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树叶,珍藏起它,就珍藏起了“不老的春天”。
(比喻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似点: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人们对它的喜爱赞美永远不改变。)
提问:为什么“春天”会不老,而且能被“珍藏”?
是因为童心永存,是因为诗意常在,是因为格外的珍惜,是因为深深的眷恋。童年是永远不会 枯萎的回忆,生命的诗篇从此常绿。 “不老”与后面的“常绿”、“永远”相应,表明如春天般的童年将永远成为生命航程中的旅伴,成为生命中的永恒。这样,人的一生也就成了“不老的春天”。
(2)“童年没有遗憾,失落的往事是缤纷的花瓣”?
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没有遗憾?
交流:诗人将“童年的 往事”比作“缤纷的花瓣”,一方面表明童年的美好,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花瓣易飘零,往事常失落,但是花落香犹在,事过情常留,童年那种或温馨 、或苦涩的'感觉,酝酿成无限的芬芳在生命中弥漫。
(3)“芳香在生 命中弥漫”:
童年往事中的点点滴滴所散 发出的温暖和美好,一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生活之中。
童年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把它留在记忆中,留在生命中,带着童年的活力、梦想去迎接未来。
(4)“挡在前面的是山,踏在脚下的也是山”
提问:这 里的山指的是什么?“踏在脚下”你怎么理解?
交流:“山”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踏在脚下的也是山”的含义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达到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5)“迷路的只是眼睛,清醒的总是脚板”:
提问: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告诉人们用自己的脚去走,会走出新的天地。童年有时会迷惘,会受到种种诱惑,但只要带着勇气和果敢走过去,就能战胜一切。
(6)“如果前面是一片海,那就做一条乘风破浪 的船”
即使前面有大风大浪,也愿意搏击风浪,展示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再次表达了作者留住童年的愿望,也再次表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7)题目理解:留住儿童对未来的追求, 不怕困难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果敢的良好品质
(三)总结:
1、全文分两部分:
童年(1、2):表现了童年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童年的深深眷恋。
成长(3、4):表现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进的精神。
2、主旨理解:
这首诗是写给即将告别童年的孩子的,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告诉孩子们童年的美好与珍贵,希望孩子们能够把了无遗憾的童年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带着勇气和果敢走上成长之路。
四、拓展迁移
你的童年有遗憾的事情吗?现在回忆它,心情是怎样的呢?说说你的缤纷的童年故事。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
童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课内外结合,读完整本书。
2、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2、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以引导他们达到更高的阅读层面。
教学前准备: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老师做指导,学生初步阅读《童年》一书。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
二、导读教学
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
内容精要: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地位影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名家导读:
《童年》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这里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力量……”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这些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同志的祖父是个穿着旧呢制服的沙俄军官,外祖父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油画中裸露着赤铜色脊梁的那种人。也知道了高尔基在鞋店做过小徒弟,甚至和他一起看见了鞋店老板怎样去抚摸女客的肥足,又吻自己发臭的手指,听见了躲在门后的高尔基咯咯的笑声。高尔基是我和我们几代人的童年的伙伴。
——著名作家韩静霆
第二课时
一、畅谈童年,激情导入
1、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因为它值得回忆;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因为它美丽;也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因为它纯洁——你呢?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呢?——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照片。
2、请同学用简洁的话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
3、导语:前段时间,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童年》。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作者着力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板书: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
二、品读《童年》,分析人物
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三位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重点理解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教师随机板书:
童年
阿廖沙坚强、正直……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外祖母善良、能干……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外祖父凶狠、贪婪……侧面描写……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发现许多同学都知道要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进行分析。
4、举例说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随机举一个例子,启发学生)
三、对比童年,感悟生活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看完这本书后,你觉得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把大家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比一比,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总结童年,珍惜拥有
是啊,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但没受不好风气的影响,最后还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比高尔基的童年后我们也发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可贵,希望大家珍惜拥有的一切。
五、感悟童年。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在课后为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总结: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别让童年的欢乐就这样默默地走掉,让我们一起用心捧起童年的雨滴,一起用双手挽留童年的风,珍惜生活!
第三课时
继续交流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对小说进行初步的总结。
童年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拳、调、羹、邦、献、憋、制”,会写6个生字“粒、睡、拳、调、献、制”,积累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学习生字。
认读字学习字音,理解字义;会写的生字让学生从音、形、义几方面讲一讲。
音的`重点:“拳”:三拼音节;“调”:多音字;“制”:整体认读音节。
形的重点:“拳、制、睡”。第一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后两个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书写。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板书:玩具小熊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板书:要当不想当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听边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概括本段内容。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教师引读: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大的是(原来的,玻璃做的);小的是(用一粒纽扣代替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三)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非常亲密)
2、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哪个词语最能感受到“我”和小熊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板书:形影不离
3、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再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和小熊的形影不离,用直线画出来。
5、指名回答。(出示幻灯片):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齐读,读出“我”和小熊关系亲密的语气。
6、小组讨论: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我”和小熊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生汇报。板书:一心一意真正的朋友
7、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些语句的体会。
教师总结:我和小熊就是这样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甚至为了他,把命献出来都舍得。带着这份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四)学习4、5自然段。
齐读第4、5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五)学习完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五、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出示幻灯片):比较句子,哪一句的效果好?好在哪里?
(1)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2)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六、布置作业
略
七、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我”形影不离(小熊图)
想当珍惜
不再想当关爱
童年教学设计14
童年是一个美好而令人向往的百宝箱。打开她,你将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广博天地:那神奇的想象空间,那另类的思维视角,那忘我的游戏精神……都告诉我们孩子的童年时多么得独特。人们常说,和孩子的交往是一种美好和纯洁的享受,而我却时常感受到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期待。因为我需要思考:身为数学教学工作的我们,身为孩子的引路者,在孩子学到知识的同时,究竟能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数学课,如何才能让孩子亲近童年生活,回归童年生活?
一、充满想象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遐想的童年。
或许大家认为数学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学起来乏味。但数学从其源头看,本应是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任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并积淀着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坚韧的步伐、一次又一次前进的脚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作为儿童,他们本身又是如此生机勃勃,充满思考与想象的激情。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儿童数学教育,不能只是“数学”与“教育”的简单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她应该和童话、诗歌一样,善于点燃孩子想象的火花,善于激活孩子思维的萌芽。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我先伸出一个手指,问:“这是什么?”学生说:“一个手指呀!”我再问:“还可以是什么?”一句话,学生们茅塞顿开,“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教室。”“可以是一堆苹果。”“可以是一群人。”……显然他们的思路已经扩张,“1”的内涵很快就已涉及到了“一个物体”、“一个整体”,顺水推舟,单位“1”就得此得出。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先设计了一首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我先教了两句,再让同学编歌词继续唱,学生可热闹了,边编边唱,编了一句又一句,我说:“能编完吗?”学生说:“不能,可以一直编下去。”我有问:“能用什么方法来编完吗?”稍加指导,一堂“怎样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在《数青蛙》的歌曲中拉开了帷幕……就这样,一个充满音乐、充满色彩的数学世界向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步的走来,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会深刻的铭记:我们的数学课也可以边学边唱。从而,在童年的蓝天下,一种真正适合儿童思维发展的数学教育,正透过我们的课堂向我们走来。
二、充满游戏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欢乐的童年。
童年的数学应该充盈着一种游戏化的精神,孩子们才会沉浸其中而忘我地体验、忘我地感悟、忘我地创造。在《有趣的七巧板》中,每个小朋友拥有自己的七巧板,我首先让学生按我的要求来拼图形,很多孩子互相讨论着,还有的孩子自己思考着,然后让学生自己喜欢拼什么就拼什么。特别是最后,学生放开思绪,大胆地拼,将他们思维中的图形都拼的活灵活现。这一刻,小朋友真是热闹非凡,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能力,亦是活动,亦是学习的积木游戏,让他们沉浸其中而忘我的体验,忘我地感悟、忘我地创造着。不难想到,把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带入课堂的教学中,孩子的眼神会闪烁着怎样的渴望探索的目光,又会在他的童年留下怎样的印记。
三、充满赞赏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激励的童年。
“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走近儿童,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和欣赏。如果一个孩子从未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机遇,往往会自卑、消极,甚至自暴自弃,而一次成功的机会却可以十倍地增强儿童的信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毫不吝啬自己鼓励的眼神、赞许的话语,“你还能说得更响亮,对吧?”“老师知道你的答案正确的,赶紧和大家分享呀。”“你的动作很快,再仔细算算。”聪明的孩子一定会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我在上《认识乘法》时,为了要突破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用乘法比较方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方案,我让班里56个小朋友每人举两个手指头,引导小朋友用加法算现在一共举了多少个手指头,很多小朋友都站起来说了一连串的2+2+2+2+2……,正当我得意地想来个小结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的加法算式没那么长,我可以用56+56表示。”“每人一个手指是56个手指,再加每人一个手指又是56个,所以是56+56。”一个独特的想法诞生了,我带头拍起了手,那是一堂教研课,后面很多老师也鼓起了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每天都能看到那张自信的笑脸。
四、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自我价值的童年。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资源。“宇宙之大,粒子之为微,火箭之迷,化工之巧,地球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家华罗庚的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数学即生活,它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可以这样说,儿童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数学的氛围之中,儿童因为生活而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在教学《元角分》认识人民币时,我在我们教室开办了一个商店,买来许多小商品,贴上价目表,请小朋友备好零用钱买东西,售货员是小朋友,顾客也是小朋友,一场售货活动结束,怎样换币,怎样交易,在有序的活动中顺利完成。又如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方面,我带领小朋友走进学校附近的超市,我们在一方一方的货物架前估算数字,再进行验证,每当学生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字接近时,我总能听到孩子兴奋的喊声。在以后的很多时候,很多家长都跟我讲他们家的孩子在超市、在公园跟他们玩估算游戏,且玩得其乐无穷。
五、充满旋律的数学课,为孩子创造唱着歌谣长大的童年。
童年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六、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童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童年教学设计02-10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2-08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4-08
《童年的朋友》的教学设计优秀04-26
童年的发现的教学设计范文12-16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优秀12-19
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7-04
季羡林《我的童年》的教学设计01-09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5篇)02-20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