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4-06-28 13:28:40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精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5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1

  一、指导思想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立足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合理确定“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努力把“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部署、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规划编制任务和分工

  在配合农业部和省发改委等部门编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重点规划的同时,重点组织编制以几个层次的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要突出我省农业优势特色,明确全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主要政策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厅发展计划处牵头,会同有关处室编制(附规划大纲)。

  (二)行业规划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种植业、畜牧业、草业、渔业、农机化等四个行业发展规划。具体由厅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农机局分别牵头,相关专业站配合编制。

  (三)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主要编制草食畜、水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酿酒、特色渔业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由产业化处、渔业处牵头,相关业务处、站配合编制。

  (四)专项建设规划

  1.种植业方面专项规划:主要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建设规划,由种植业处负责编制;

  2.畜牧业专项规划:动物防疫体系由省兽医局负责编制;畜禽良种工程由畜牧处负责编制;

  3.渔业专项规划:水产良种工程由渔业处负责编制;

  4.其它专项规划:农技综合服务体系由科教处负责编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体系由农经处负责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由产业处负责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市场信息处负责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编制;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建设规划由草原处负责编制;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由科教处、能源办负责编制;农村清洁工程由科教处、环保站负责编制。在具体在编制中,各相关处室分别协调厅属相关业务站参与配合。

  (五)市州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州农牧主管部门可依据本级政府统一部署编制本辖区在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三、进度安排

  分为4个阶段:

  前期调研阶段安排(2011年2月至4月底):印发规划方案、成立编制机构。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开展“十一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加强与农业部和省上农业发展基本思路的衔接;各处室、单位确定规划编制规划重点领域,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5月):研究确定“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发展重点,拟定规划编制提纲和重点领域,邀请省上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等座谈征求意见。

  草案起草阶段(2011年6月至7月底):各处室、单位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意见,按照任务分工起草各类规划基本框架,纲要基本框架。征求各方面意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

  规划评估完善阶段(2011年8月至9月底):厅发展计划处统一对各项规划草案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报厅务会议审定,并上报省政府,农业部报送省发改委。

  四、编制要求

  (一)认真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厅相关处室、单位要对本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认真分析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判断“十五”期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发展机遇。测算和确定“十二五”规划指标、主攻方向、重点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

  (二)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在当前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条件下,要把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种复杂因素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谋划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研究提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政策和工作措施。

  (三)科学测算和设置规划指标。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产量、产值、农民收入的同时,突出对促进产业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与“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保持一定连续性,又要与国家和省上农业方面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反映强基础、保安全、促增收等的职责要求。

  (四)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五)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以增强规划在解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行业规划、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产业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相互不能矛盾的原则。要加强规划间主要指标、规划重点、重大政策等由各处相互衔接。同时,注重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应规划。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农牧厅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长任副组长,发展计划处、相关处室负责人做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发展计划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处室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具体编制工作人员,集中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各相关处室、厅属单位加强各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通过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规模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格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逐步转换,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对农业加大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十二五”规划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原产地标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注册认证步伐加快,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很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市场集散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政府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受历史和地域条件的制约,产业经营起步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更好改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经营利用率低,农业用地减少幅度大

  各地政府由于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低,使得农用土地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土地利用不充分。二是垦殖指数偏高。三是土地生产率偏低。四是耕地减少程度加剧。并且,由于对森林资源掠夺性采伐利用,重采轻造,疏于管护,导致各地政府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坡地侵蚀损失程度高,土地砂石化迅速扩展,土地肥力严重降低,都严重影响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

  2.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因素影响,各地政府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名牌产品产量低,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差,既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又不能准确市场定位,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小,导致人均农户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3.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健全,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尽管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但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扶持政策相比,由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缓慢,导致政府扶持政策出现偏弱。缺乏强有力的推手促进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导致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对特色农业市场、农民合作主体培育不充分,致使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劲探析

  特色农业发展是在政府统筹人力物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当地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是基本定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基本目标,如何统筹土地资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等要素,切实加以有力的政策引导,综合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等各环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1.做好规划布局,加快各地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布局各地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合理规划各地政府农业用地,实现各县市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生产企业集聚、土地利用节约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各地政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使特色农业产值超过各地政府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做好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针对各地政府特色农业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特点,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多成份、多行业、多层次的资源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投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避免利益冲突导致竞争优势分散。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支持生产企业、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村种养殖能人创办专业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原材料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链条式发展。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需求,努力构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平台。

  3.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提高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市场研发产品。通过政府引导,积极组织企业家、种植户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内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提高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高效规划项目、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前景好、消费需求潜力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培育适宜本地种养殖、加工的农业优势产业,突出产品特色,实现以特取胜,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依托产业培育市场。

  现代特色农业正是在传统的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按照高效、优质、环保等要求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尽管起步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工业产业的落后,才使当地具有地理和环境的优势条件,无论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劲怎么选择,环境保护首先是先决条件,优质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环保质量,有质量才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现代农业。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3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随时跟上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的步伐,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规划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据自己的农业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其次是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并进。树立“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的.观念,把发展“农家乐” 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镇特色。

  五、特色型等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村庄绿化、洁化、亮化与美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我镇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营融合,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的旅游标准,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4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农业部于20xx年底开展了21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今年上半年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从5月中旬开始,农业部会同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示范村(场)规划编制工作已顺利完成。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

  ■城市郊区村:北京大兴区北蒲洲营村规划锁定“有机农业+旅游”

  北蒲洲营村的规划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该村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的规划,实现最小范围的功能布局。按照北蒲洲营村生态有机蔬菜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村域土地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

  解读:北蒲洲营村重视发展环境友好型农村,充分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的有序规范发展,这也成为城市郊区农村示范规划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这方面,上海市嘉定区毛桥村的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将全村规划为以观光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区、生态工业区、生活区和观光农业区四大板块。

  ■农业产业村:江苏姜堰市河横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

  河横村位于江苏省姜堰市北部,河横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其规划的重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建设,四是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

  解读:从河横村规划的特点看,农业产业化深度开发是最大的亮点,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除了河横村外,还有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等。虽然目前多数农村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通过各自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将是实现现代农业目标的必由之路。

  ■特色产业村:陕西礼泉县白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礼泉县白村地处苹果产区,农业结构以果业、养殖业为主。该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该村村域布局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该村推进“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有:一是以果业发展为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果品村。二是从今年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延长果业产业链。四是发展运销服务组织,扩大果品的销售能力。五是以果业为主开发乡村旅游业,重点开发以农业科技园、“农家乐”和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圈。

  解读:从白村的规划看,以果业为主业的“一村一品”正在朝着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发展格局,并开始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向深加工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延伸,这符合村域经济的发展特征。但实施“一村一品”要特别注意产品趋同的问题,关键是要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科学引导“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革命老区村: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规划提升红色旅游品牌

  韶山村是的故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地处韶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为此,该村规划以开发红色旅游为主业。该村发展红色旅游的举措有:组建韶山村旅游服务开发总公司。总公司下设“红杜鹃旅行社”和“旅游纪念产品开发公司”,重点开发“农家乐”餐饮业和观光农业旅游等项目,并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打造“韶山村”品牌,进一步整合韶山村旅游资源,提高韶山村旅游的竞争力。

  解读:国家从20xx年开始大力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开发,韶山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包括贫困农村在内的很多老区山区村,要开发形式多样的“农家乐”项目,可以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贫困山区村: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茨营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

  茨营村地处贫困山区,是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条件落后,能源建设较薄弱。该村规划以“整村推进”的理念,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整村推进”以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心的农村能源建设。配合沼气工程,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形成以户为单元的“畜―沼―菜(桑、烟、果等)”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物业服务站;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解读: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点。从茨营村的规划看,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到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上,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和“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原则,改善基础设施,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蔬菜、养殖等产业,实现生态富民。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5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优质专用品种生产还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把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扶持重点项目

  一般来说,特色农业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特色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0类114个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外向型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坚持科学发展关的基础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一村一品”为主要内容,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以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从而进一步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在国家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开辟新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年)》。《规划》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划分,明确了各自的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包括中央补助投资、地方补助投资、企业自有资金及其他投资四个部分。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五类示范项目:一是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围绕本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实力,发展“龙型”经济。二是外向型农业示范项目。促进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出口,发展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是农业适用新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和先进工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关键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项目。支持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项目发展,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二、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幅度放缓,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削弱,而且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我国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由于地域广阔的农村,还处于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状态,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开发的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相对滞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的问题所在,体现为农产品整体质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矛盾和困难。由于这些地域是农业产业化潜力和开展的重点区域,小农生产方式无疑是大规模产业开发的一大障碍。

  2.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全球特色农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规模化和专业化,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优种率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2002年2月,农业部提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四大战略,指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以质取胜,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等四大发展战略,特别指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3.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3%,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但出口企业规模偏小,最初的巨额利润刺激众多民营企业加盟,容易引发无序竞争。

  4.行业标准缺,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管理和市场规范。我国产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国外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实施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依然是影响我国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量等是主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逐步对产品质量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监控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还比较突出,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和外销。

  三、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总体战略思路是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体系。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提升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大力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由国务院明确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要逐步实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领导,逐步理顺动植物内外检体系,减少不同部门的重复设置,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尽快制定和修订规范的有害有毒物质残留限量及检测方面的标准,使检测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我国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进程,尽快启动我国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推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关疫情管理规范,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逐步消除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有关禁令,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不足的状况,应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形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在相关法律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建立和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和执法机构及队伍建设,强化检测与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农产品安全工作程序。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重点要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分层次加快省级、市州级、县市级和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必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为全面推进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目前,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因不了解国外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经常发生农产品出口受阻情况,而有关部门的服务又不到位。因此,向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国外技术和市场信息,帮助外贸企业出口农产品,直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工作。

  2.做好区域布局,加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对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1996年至2008年底的相关数据统计,山东省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来说都居于前列,其中水产品和蔬菜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首位,这些农产品中约55%销往国外,商品率达70%。此外,蔬菜种植逐年扩大,一些优质蔬菜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订单农业也日益壮大,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个先导。

  “十五”计划纲要中曾特别强调了发展外向型农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协调、服务和政策支持,继续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蔬菜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蔬菜出口规模的.扩大。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商品化、企业化、市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及时调整农业产业化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升品质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仍然普遍存在着品牌偏小、生命时间短、影响力不够等通病,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名牌保护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足等制度缺陷。因此,实施名牌战略成为我国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名牌必须“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从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标志、包装设计,都要充分体现特色。此外,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推进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引进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的加工方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使之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在农工商、产加销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发挥农业产的比较优势,加大农业技术的创新,推进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农艺,休闲农业;把握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突出重点,强力推动,着力培育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的深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发展供产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

  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方法,吸引国内外商客入驻几个示范园,兴办加工园区,独资、合资、合作兴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界限,鼓励国有工商企业、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造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结合日益紧密。培育一批大龙头,建设一批大基地,发展一批大产业,形成“内外相连、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生产经营格局。调整国际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产品和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力创世界名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好对外的市场营销工作。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说明我国特色农产品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且到目前为止,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贸易大幅度上升,说明我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努力扩大中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03-28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0-21

农业产业工作总结07-07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华]12-17

农业产业工作总结03-15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14

农业产业脱贫调研报告07-04

乡镇调整农业产业论文12-15

农业发展规划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