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4-06-29 15:25:11 报告范文 我要投稿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范例【5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范例【5篇】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xx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精准扶贫,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摘帽。现结合xx市脱贫攻坚实践,就其以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实践,实现高质量脱贫,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xx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明确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首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统一,共生共融,共同作用于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xx市以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实践与典型经验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首先要选准、发展扶贫产业。xx结合自身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发展农特产业及旅游业,带动脱贫。

  为推动农业发展,xx在稳定发展粮、油等传统农业的同时,扶持发展了茶叶、瓜蒌、油茶等六大特色农业。在精准脱贫实践中,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分类指导贫困户发展茶叶、瓜蒌、蚕桑等特色种养业实现脱贫;结合村发展情况,确定贫困村发展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据统计,xx市有1000余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60个贫困村、8500多贫困户,60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均达到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标准,26176户发展了农特产业,全市茶叶、蚕桑、瓜蒌、油茶、食用菌等农特产业规模扩大至了42.6万亩。

  在精准脱贫实践中,xx大力发展旅游+、+旅游,推行景区包村和旅行社、酒店、农家乐等旅游主体包户,以订单、入股、劳务、创业等不同形式,带领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带动脱贫。全市30多旅游经营企业及旅游专业合作社结对17个贫困村,8000多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三年来共投入1270万元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商品,18个贫困村引进实施了投资旅游项目,规模近2亿元,xx年以来,xx全域旅游共带动6526户、22589人脱贫。

  xx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扶贫。农业是弱势产业,既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又被动于市场。xx紧跟互联网+时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扶贫,推进消费拉动,带动脱贫。在政策支持开办网店、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组织采购贫困地区农特产品进入网销平台,引导预算单位消费,并对接省有关单位消费,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拉动消费促脱贫。据统计,全市建有5个运营服务中心和544个乡村服务网点,电商网络覆盖全市183个村(居)。xx年,农村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9.9亿元,1200多名贫困群众走上旅游商品电商脱贫之路。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还要注重强基固本增后劲。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xx市全面加强农村路、水、电网及信息化等双基建设,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双基建设。xx—xx年,投入15亿元建成1863公里农村道路,xx年底60个贫困村内精品文章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还要注重强基固本增后劲。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xx市全面加强农村路、水、电网及信息化等双基建设,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双基建设。xx—xx年,投入15亿元建成1863公里农村道路,xx年底60个贫困村内农村道路硬化600公里,路面加宽改造120公里;xx年—xx年,投入2.05亿元,改造提升3631处八小水利工程和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投资7779万元建设266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0个贫困村通上自来水;xx-xx年投入3.48亿元,实施了568个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项目。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要扶志启智激内生动力。农民是农村主体,是农村建设的生力军。xx注重对农民进行常态化的技术技能培训。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对贫困户加大了技术培训及服务力度,如农业农村局在xx——xx两年间,共举办48期培训2300多贫困人口,并对600余户贫困户提供保姆式服务;致力于对贫困户进行志、智双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等各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效应,扶贫夜校密集地送思想、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仅xx年就举办了2389场次,参加人数5.2万人次。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要打造宜居生态。在精准脱贫工作实践中,xx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大产业扶持,使贫困户能安居乐业。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保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

  xx创新方式,真抓实干,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探索出了多个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亮点做法与典型经验,主要有一抓双促的xx经验。

  精品文章

  xx村抓党建促发展、促脱贫,把负债村建成了富裕村、明星村。在脱贫工作中,xx村实行三级—村干+党员+理事长包保贫困户制度。在村级发展上,xx村成功探索出村社一体、村企共建模式。一抓双促的xx经验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xx还建立起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基地等,让贫困群众以家为中心,在20分钟左右路程半径范围内就业,以家门口就业方式使贫困群众既能看家,又能养家,实现脱贫,稳定一方。

  这些实践促使脱贫增收短期目标与乡村产业长远发展的有效衔接。xx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农特产业及旅游业扶贫,很好地减少了盲目发展新产业的市场风险,带动贫困户稳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并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xx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在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中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与脱贫,以贫困地区问题的解决推进了整体的发展。产业发展、双基建设、生态宜居等方面,在要素、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的同时,都重于激发、引导贫困地区的动力和发展,逐步坚实产业基础、补齐公共设施与服务短板,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同时,又因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乡村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形成了相互支撑的格局,实现了两者的有机互动。

  三、精准脱贫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xx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发现工作中尚存需提升的空间,如农民中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帮扶干部积极主动性尚需

  充分发挥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村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

  必须要进一步形成在党委领导下责任明确的协同大扶贫格局。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xx党委政府主力推动、各方面齐心努力,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摘帽,将党委政府为主体的帮扶模式进一步升级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市场、社会群体、贫困户等责任明确的协同帮扶大格局,明确政府、社会和企业作为帮扶主体、贫困户作为脱贫主体的责任,使社会群体、经营主体等由在政策推动下的带领脱贫上升到以责任自觉担当脱贫,让贫困户或农民真正发挥脱贫及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无疑会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源。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培育农民。xx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践,有力地彰显了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农村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当家人及战斗堡垒,xx村的巨大变化就是很好的见证。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培育好村级党组织、发挥好党员的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育好懂农业善经营的人才,注重从高校毕业生、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尤其是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抓好村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在脱贫攻坚巩固乃至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必须加大力度培育农民。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选择发展项目,制订发展计划,参与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实施监督管理。通过充分参与调动农民群众精品文章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xx村五议三公开两参与做法,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进来,群众的意志得以充分表达,也确保了决策的科学与合理,确保着全村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要注重制度设计,聚焦实效改进考核机制。制度具根本性、持续性、长远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原则性的同时,要注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政策既具可操作性,亦能最大限度体现政策关怀。如我们在关注既有贫困人群的同时,也要关注更广泛的贫困群体——表面上看较好,但实际生活水平较低的相对贫困人口。

  从顶层设置一些享受低保及相关扶贫政策的前置条件。如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凭参加就业培训、务工凭据享受有关政策补助,享受产业分红等;动态化管理贫困人口,把好事做好贯穿于扶贫乃至一切工作的始终。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2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x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综合生产能力总体稳定。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不断夯实稳产保供促增收的产业基础。全县粮食产量连续x年保持在x万吨以上。蔬菜、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x年蔬菜种植面积x公顷,总产x万吨;水产品产量x万吨;生猪产能加快恢复,x年全年生猪存栏x万头,同比上升x%;家禽存栏x万羽,出栏x万羽,同比分别上升x%、x%;肉蛋总产x万吨,与x年基本持平。

  (二)特色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我县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安徽省农业(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x年食用菌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首批x个“一县一业(特)”创建示范县之一。东至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县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天鹅茶叶产业联合体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源口村、梓桐村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x家,涉及粮食、油脂、茶叶、中药材、竹木等,门类较为齐全。

  (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现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的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个,县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个。积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申报并全面创建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流镇、洋湖镇入围国家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x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区x家。涌现一批农村电商等“农业+”新业态。

  (四)创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一是打造一批创业创新平台。依托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渡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等。二是组织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推荐安徽巨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x家企业参加了安徽省创业创新大赛,伴亩东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鸿慧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分获池州市优秀创业青年和创业之星光荣称号。

  (五)规划体系逐步构建。相继出台《东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东至县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x-x)》。今年初经批准实施的《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新阶段东至“一极三地一门户”的发展定位,其中“三地”为我县乡村产业振兴确定了方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导产业不优不强。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x年我县水稻种植面积约x万亩,产量x万吨,而综合效益更高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仅为x万亩左右,优质稻虾米产量仅x万斤左右。二是地域品牌偏少。截止x年底,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企业x家,农产品数量x个,企业数量占全县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x%,数量偏少。品牌繁多混杂,效应不佳,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二)产业融合不够紧密。一是产业链条较短。一产向后延伸不足,“接二连三”不够紧密。农产品供应多以原始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产业融合主体和平台创建有待增强。我县虽在大力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但目前,仍然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三是产业业态发展不成熟。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尚未做大做强,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能力较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二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三是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四)发展要素严重制约。科技方面,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面较小,科技培训覆盖面不宽,部分农民仍沿用常规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山区,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金方面,“劝耕贷”、红色信e贷虽然为村集体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据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大户反映,部分金融机构存在惜贷现象。人才方面,虽然县里每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培训,但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仍然偏少,能够适应甚至引领电子商务、品牌策划宣传等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导致农村新生代力量匮乏。人员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在普通用工方面也存在较大缺口。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缺乏,也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一)制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在《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框架下,科学制定我县乡村产业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和要素配置提供引领。乡村产业规划主要内容建议为:一是大宗农产品,包括粮油、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二是特色农业。在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x应为茶叶、皖南土鸡、鳜鱼和中药材。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四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五是与产业相配套的共享设施,如烘干、仓储、冷链、物流、信息与展示展销平台等。六是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应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相协调;一产(种植业)应尊重县内种养传统和文化,但不拘泥于此,保持必要的弹性,留有空白;二产(农产品加工业)应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等,按县、乡(镇)、村三个层级安排,形成梯度。

  (二)对标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x年创建x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农业农村部从今年起,首批安排x个县(市、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于国家政策的鲜明导向,我县应立足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标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长市在省级园区基础上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级园区),或对标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通过对标,找准差距,明确目标。通过争创,补齐短板、增强弱项,推动我县大宗农产品产业全面升级,迈向现代化。

  (三)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我县跨长江平原区与皖南山区两个一级地貌区,南北相距近x个纬度,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县域农业产业多样性和规模参差不齐的特点。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方法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是振兴我县乡村产业的必然选择。

  1.突出重点、分级打造。在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综合分析产业规模、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和要素需求等因素,选择x至x个产业由县级重点打造,其余的分别由乡(镇)、村打造。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建的创业氛围,构建“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2.发展多形式产业化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共同驱动。近年来,国内比较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三是区域公用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旅游+,通过旅游、休闲、民宿、体验带动农产品销售、消费。目前,第一、第四种产业化经营形式在我县运行较多,其他形式运行较少。

  3.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园既是特色产业的载体,也是一、二、三产业(或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平台。应以乡(镇)、村为主体,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园。因园施策,融入产品加工、旅游、休闲、民宿、体验、文化等二、三产业(或业态),使特色产业园成为区域资源要素聚集区、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产业发展引领区、农民收入增长源。目前我县有一批特色产业具备建设产业园的初步基础,应按市场规则加强引导与支持,逐步打造。如大渡口的鳜鱼、小龙虾,东流的小龙虾、茶油,香隅的莲藕,尧渡三条岭的梨,洋湖的黑木耳、瓜蒌、牡丹,官港的皖南土鸡,泥溪的菊花,青山的中药材,茶区的茶产业等。

  4.全产业链检视,补链、强链、延链。按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内在要求,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予以全面检视,找准缺、弱链条,逐步进行补链、强链、延链。调研发现,我县特色产业需要补链、强链的地方不少。补链:如食用菌产业,企业品牌极少,没有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精深加工缺乏。鳜鱼产业,产前苗种培育、检验检疫缺乏,产后冷链、加工缺乏。土禽产业,专业化屠宰、冷链缺乏。强链:如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化、集中度不够。茶产业,x年我县茶园面积x万亩,干毛茶产量x吨,单产x公斤/亩,同期安徽省茶叶单产x公斤/亩,浙江省x公斤/亩。我县茶叶单产底于全省x%、浙江省x%。茶叶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茶园老化、管理粗放、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比低(我县x%、浙江省x%)。调研中,源口村茶农普遍反映茶园老化且零星分散,产量低,开辟新茶园的需求迫切。因生态红线及公益林保护限制,愿望不能实现。延链:目前国内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开发已逐步向下游延伸,通过延链,打破农产品的传统消费定位,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如茶产业,生产商研发茶系列饮料,主攻年青消费群体;研发茶系列化妆品、护肤品,主打女性消费群体。为此,我县应予以重视,未雨绸缪,支持企业延链创新。

  5.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和产品品牌三种。区域公用品牌又分为全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单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和单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类。从我县目前的现状看,农产品品牌主要是企业商标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缺乏。根据我县实际,可先行选择食用菌和茶叶两个单项产业创建区域公用品牌。理由:一是东至食用菌为安徽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示范县,“东至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基础较好,区域特色明显。二是东至茶叶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茶产业有企业商标品牌x余个,小而杂,影响力不够、品牌效应不足。三是需要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带动食用菌和茶产业做精做强。

  (四)多措并举,强化要素保障。一是继续有序推动土地流转。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率圩区普遍高于丘陵及山区,丘陵及山区土地流转零星、碎片,规模化不够。应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置换等措施,推动丘陵及山区土地流转,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充分利用乡村存量国有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支持。三是研究政策,破解茶农开辟茶园用地需求与生态保护红线及公益林保护之间的矛盾。四是支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中央和省级支农项目。五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3

  一、基本情况

  xx乡、xx乡、xx乡都是xx区的农业大乡,也是最早实现乡级农合联全覆盖的乡镇。三个乡的经济产业各有特点。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民利益联结紧起来、涉农资源统起来、合作运转实起来,让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区级部门和基层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径、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运作体系基本建立。围绕来料加工、柑橘、中草药、农精品文章

  家乐等十大产业,我们成立了覆盖主要农业产业和主要涉农经营领域的互助会。同时组建4个区域性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把全区540家农合联会员都纳入服务范畴,并由十大产业互助会作为农业主体对接市场,农合联全力高效协助配合,实现农民与市场无缝衔接。

  2.实体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区农合联运营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两大平台,优化整合涉农资源,有效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销售拓展、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以xx乡方向明、xx乡郑华丽、xx乡徐志辉等一批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格局,打造农民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

  3.精准化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比如,xx乡种粮大户郑华丽通过农合联将现有的45台农机农具和2条加工设备生产线以租赁方式为全区40家种粮户提供服务,将全区2100亩的种粮面积扩大到8450亩,并实现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xx乡村民方向明注册成立xx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产品经纪人+农户模式,仅一个经纪人就带动辐射500多户农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缺少大机制保障,农合联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涉农部门职能的转移还有待提升。农合联是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对农合联的介入并不是越深越好。按照省委文件两分离要求:管理与服务分离,监督与执行分离,需要将涉农部门的服务和执行的职能委托给农合联。但调研中发现,农合联毕竟是一个合作经济体,不是行政机构,不具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资质。而各涉农部门的服务职能是在相对封闭管道内运精品文章

  行,职能转移涉及权力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农部门在职能转移时存在挑三拣四拖泥带水的现象,服务职能打架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农民技能培训涉及农办、农业局等部门,让农合联来承接这项服务后,各方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在培训计划、资金保障等方面也难以统筹安排。

  2.缺少大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产业互助会成员均为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大户,新引进的`资本主体很少。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66.1%,在全省来看不算低,但平均经营耕地规模不足0.5亩,全区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不足100户,20亩-100亩的不足200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仍显不够。此外,各类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滥,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流通创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对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柑橘等主导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缺少大规划统筹,资源的挖掘开发、综合利用不够。各农业主体更多的还是陷于小农业圈,就农业而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拉伸得不够。多规合一、多态融合、一体整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还不到位,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间的多要素联动推进还不足,农村各类要素潜能的挖掘以及农民财产的赋权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与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也导致乡村许多沉睡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还没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缺少大产业带动,愿意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不多。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确实带动了一些产业增效、一部分农户增收,但离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全面振兴还有差距。全区农业户籍人口为22.8万人,可是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为5.27万人,而且50%以上是60周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农业收入只占26%左右。小农意识普遍存在,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有些兼业农户把种植业当成副业,即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土地流转难度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农户不论是生产还是经销都与市场脱节。甚至二十多年过去了,区里的农业大户和带头人仍旧是当年那批先闯先试的人。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我们应该把三位一体改革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1.强化规划的引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整治为抓手,把乡村作为一个大整体、生态圈,加快做好全域一张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现和挖掘乡村的潜在资源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通过统一规划,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村庄无序化等问题,进一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质量提升,为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突出产业的融合。要把准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坚持融合化导向,突出差异化定位,构建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为生产合作提供方向。政府要整合好各方资源、资金,有意识地引导产业规模化、精品文章

  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柑橘、中草药等产业发展,多产联动、多态融合,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打造农业+旅游+科技+文创+运动的新乡村、新平台、新社区。

  3.加强品牌的打造。品牌打得响,供销就不愁。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xx有礼城市品牌元素,从质量、设计、仓储、营销、保护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品牌体系。着力扶持培育壮大中澳柑橘风情园、农法自然、浙八味神农蝴蝶谷、大荫山丛林探险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让xx特色农业品牌、森林运动品牌、乡宿xx文旅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铺得开。

  4.用好金融的力量。借助金融的杠杆作用和专业能力,深化拓展信用合作。要结合绿色金融改革,把农村抛荒地、农民宅基地以及农房、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变成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的注册资本,让闲散土地成景区、荒芜田园成公园、闲置民房成客房,变乡村的资源、资产为资本、资金,促进康养休闲、民宿产业、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等新兴业态在乡村百花齐放。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4

  (一)基本概况

  杨市村位于枞阳县白荡湖东北稍,境内省级、县级四条公路贯通,交通便捷,是金社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55个脱贫帮扶村之一。全村区域面积6.3平方公里,辖53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庄,1个街道,人口5700余人(含城镇居民),耕地面积3367亩(其中水田2597亩,旱地770亩)人均耕地0.6亩,山林面积801亩,有三个圩口。今年以来,该村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力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经济状况

  1、人口、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等情况

  目前全村现有农村总户数1548户,农村总人口5350人,全村劳动力约3870人,在外务工人员有3120人,其中脱贫户外出507人。

  2、脱贫攻坚及巩固脱贫成果情况。

  该村20xx年有建档立卡279户,人口10xx人,贫困发生率19.80%。20xx年脱贫48户215人,20xx年脱贫19户78人,20xx年脱贫25户109人,20xx年脱贫61户244人,20xx年脱贫65户250人,20xx年脱贫63户12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贫困村顺利出列。20xx年脱贫1户4人,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零。目前该村易致贫边缘户 5户,人口数xx人 ,脱贫监测户 xx户, 人口数42人。

  3、村集体经济情况。

  该村利用集体资源,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想方设法扩展增收渠道,村集体收入由20xx年3.4万元到20xx年24.0997万元,主要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圩田、和水面流转、光伏收益和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分红收益,集体经济状况薄弱。

  (三)村两委班子情况

  村两委干部职数有10人,,其中党委5人,村委会委员5人,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后备干部1人,扶贫专干1人女性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村民代表81人,村民组长36人,组织机构健全。

  (四)村容村貌

  该村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落实了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使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保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五)近年来扶贫专项资金、帮扶单位扶持资金支持的项目情况

  20xx年党建引领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富源制香厂,20xx年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产业发展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19年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实施了5条乡村公路硬化、水利兴修12万元用于4个塘口清淤,村级发展专项2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中央财政发展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万元行业资金实施“万千工程”入股乌金白茶生态有限公司,铜陵市总工会、枞阳县总工会提供帮扶资金37万元新建村为民服务大厅,20xx年扶贫19.5万元进行楼庄小套泵站建设,扶贫专项资金72万元实施老茶园改造和新建钢构厂房。

  (六)今后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1、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是关键。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要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践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政治理念。村党委经常请农技专家及劳模指导粮食种植大户、水产养殖户传授农业技术以至于科学种田、指导稻虾养殖技术,以劳模对接的方式对一部分脱贫户进行传、帮、带;帮助指导他们如何科学饲养家禽家畜、种植草莓、茶叶、烘干粮食等来增加收入,利用帮扶单位宣传和互联网直播等方式营销农特产品,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是加强产业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布局,整合自然资源,利用县文化旅游集团平台搭建、休闲采摘、农家餐饮、农事体验活动,与附近的白云岩风景区、狂狮河漂流等观光旅游、户外运动对接起来,增加部分帮扶户的收入。二是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村专业技术、熟练技术和种养殖技术的能手队伍,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服务人员,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提高科技带头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主动联系县农业农村投资发展公司流转部分村民自留山山林和村集体山林对接国家储备林项目,这样可以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村集体可作为县农投公司委托方对山林进行有效管理,协助公司砍伐经济价值低的杂状树木,种植经济价值高苗木替代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管理收益。四、空心村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村里中青年大量外流导致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体;使之社会活力弱化。表现为村庄内生组织乏力和公共生活退化;房屋闲置老化。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呈现”断壁残垣、破败无序、人畜混杂”等脏乱差现象,既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又影响了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格格不入。村两委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国家政策,主动对接县政府乡村振兴局、交通、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力争把改造“空心村”落到实处。将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通村公路、美丽乡村创建、农村环境整治结合在一起,可以用补偿金弥补或规划兴建安置房,这样一来,农户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村集体实际掌握了土地使用权,农地的整治可以增加土地的增减指标挂钩,村集体可以增加较多的收入。

  3、铺筑返乡人才创业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亲的人更有信心,让愿意返乡创业的能人更有决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七)当前村集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xx年度,县政府安排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万元。根据规划,村集体新建800平方米(造价成本:900元/每平米)钢构厂房一幢,根据预算,附属工程围墙、水泥地坪、排水沟、简易绿化、公厕等尚有资金缺口45万元。目前帮扶单位中:铜陵市总工会承诺支持20万元,枞阳县总工会承诺支持15万元,缺口资金大约10万元。

  因村集体经济困难,迫切需要有关单位给予帮扶支持,目前钢构产房项目已在线上挂网拍租,浙江义乌市老板已经有意向合作,主要生产玩具。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村集体研究决定对厂区水、电、路、通讯、土地平整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截止目前,水、电、路土地平整、通讯设施已基本完成,尚有公厕和简易绿化等尚未完成。此外,该项目的实施,可使脱贫群体28户收益,解决就业岗位78人,人均每年可以获得3万多元稳定收入。

  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根本。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好巢,引好凤,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更是首要的政治任务,(我是农发行干部,县乡村振兴局同志说农发行不是帮扶单位,另有藕山镇万桥村是帮扶单位,县农发行领导表示不能支持两个单位),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我建议村两委一方面向镇帮扶联系人-人大主席汇报,再主动向县人大负责同志汇报,取得支持;建议对接获得我行项目贷款支持的县投发、县建投、县农投等相关企业,共同解决杨市村钢构厂房的10万元资金缺口,力争村办企业早日开工投产发挥效益。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乡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市人才办选取平桥区、xx县、潢川县、息县、新县以及所辖的部分乡镇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这几个县区及所辖乡镇在地理地貌、区域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总体反应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概貌,在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县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因此,我们主要调研的是县、乡、村三级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县区层面

  1.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情况。截止xx年底,调研的平桥区、xx县、潢川县、新县等四个县区的人才总量为35.4万人,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才6203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3名,省管专家2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名;

  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2名;

  市县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560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人才规模总量小,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等衡量人才发展主要指标,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服务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系统中,专技人员仅有918人,占总人数4048人的22.7%,大量的岗位被非专业人员占据;

  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少、占比低,服务水平不高。潢川县水产局共30名工作人员,没有一名是全日制专业院校毕业生。队伍出现老化,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为24%,36岁至50岁占比为37%,51岁以上占比为39%,近三年专技人才处于净减少状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潢川县农业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306人,40岁以下的仅有8人。

  3.保障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2.9%,本科学历占35.6%;

  过去转正的民师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近三年四县共引进教师2338名,减少3668名,队伍处于净减少状态。

  卫生系统人员分布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区医院编制不够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员,乡镇医院普遍编制未满。

  (二)乡镇层面(以新县千斤乡、xx县金刚台镇、潢川县付店镇为例)

  1.党政人才队伍。三个乡镇机构主要有党委、政府等行政机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编制共230名,其中在编在岗199人,空编31人。各乡镇具体情况如下表:

  三个乡镇35名党政领导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24人。30岁以下7人,30~50岁23人,50岁以上5人,平均年龄在42岁以上。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

  2.教育系统

  付店镇近三年教师退休16人。千斤乡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3人、退休19人,借调到县城12人,xx年调出4人。金刚台镇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2人、退休25人,xx年调出5人。

  三乡镇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少,中专和大专学历占48.6%,30岁以下占32%,31—49岁占40%,50岁以上占28%。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占0.5%,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占5.3%,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9人,占7.6%。年龄结构老化,中老年教师数量多且知识陈旧,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入学儿童减少,很多边远山区村小学生数不足30人。现行教职工配置标准是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但是,山区村小学学生少,需要开足规定的课程,教师的需求大大超过正常标准,导致各地现有教师总数虽然超编却依然紧缺,很多教学点需聘请代课教师才能维持教学,一名教师教4-6门课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学。同时,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体、音、美、艺类教师,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开展。xx县金刚台镇中心学校,上级配备的2台钢琴等设备长期闲置。

  近年来乡村小学合并,三乡镇43个村共有村小13个。付店镇4个村小,最远的学生上学为4.3千米。千斤乡2个村小,最远的学生上学为6.3千米。金刚台镇20名学生以下的村小有3个,最远的上学为3.5千米。走读生每日6点就得起床,冬季放学回家天色已晚,需要家长一日四接送;

  三个乡镇小学有住校生57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3.医疗卫生系统

  三个乡镇医疗卫生系统中,本科学历的有3人,大专学历54人,中专学历5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86人。受凡进必考所限,存在一定的空编,很多工作靠自聘人员解决,但自聘人员良莠不齐,大多数从事辅助工作。人才培养周期长,成长后容易流失,导致卫生院培养后备人才的意愿弱。村卫生室人员多为中专学历,大多是家族传承,年龄40~65周岁居多,医疗水平低下,大多只能胜任农村医疗保健等基础工作,且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

  4.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实用人才总数仅为1374人,占人口比例为2.9%;

  初中及以下1267人,高中及中专512人,专科及以上108人。普遍学历低、职称低;

  30岁以下165人,30~50岁805人,50岁以上917人,5.村干部情况。三乡镇48个村(街)共有村干部206,其中,支部书记、村委主任65人。

  从调查情况看,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不强,村支部书记中懂电脑操作的仅有6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数。

  二、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所调查县、乡党委、政府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类数据,可以看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无动力、缺办法

  1.工作无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开展专业服务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农技推广需要下村到组到户,种粮大户的科技需求不分节假日,这让专业技术人员觉得付出与所得相差太远。同时,服务乡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人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潢川县农业局在岗人员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财政供给部分仅够缴纳各种险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脸而已。

  2.服务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压力下移,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县级涉农部门,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只出不进、青黄不接,专业服务水平极弱。一些地区为了农产品安全配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同时,群众包产到户后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导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服务的切入点,没有职业成就感。

  (二)乡、村干部组织力不强

  1.乡镇党政人才组织力不强。一是自顾不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可以说没有节假日、全天候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引才、留才、用才无心思考。

  2.乡镇事业单位人才不忘初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同时,有限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抽到各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中去。xx县金刚台镇农业服务中心10个编制,实有人员10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且都属于专科学历,服务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

  3.村干部能力不足现象突出。一是年龄老化严重。调查的村干部平均年龄55.7岁,年龄最大的支部书记71岁,40周岁以下仅有11名,年龄偏大、断层现象突出;

  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长期以来,村干部很少主动离职。同时,待遇低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老干部难免,新干部难选,整个队伍新老更替缓慢。三是能力不足。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加上长期从事事无巨细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和思维固化,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优秀的乡村教师、医生大都被城里单位“吸”走,留在乡村的教师、医生老龄化严重,且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有乡村教育、卫生人才总量短缺,中学教师人均周工作量12节,小学教师16节,教学点教师包班、复式教学,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辅导及管理任务。乡镇卫生院一人多岗,导致乡村教育、医疗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认为乡村没有前途,纷纷向城镇转移。xx年1月4日,潢川县张集乡平楼村的孕妇龚长绘因就近的张集乡、伞陂镇等四个乡镇卫生院都没有接生条件,只好在在暴雪中历时12小时、穿越4个乡镇,通过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县妇幼保健院派出专家赶赴没有接生条件的卫生院接生。

  (四)引才难题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专科以上院校14.8万人,但回来就业创业的不足2.2万人,处于严重失血状态。

  1.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难。受凡进必考和“缺三补一”的限制,乡镇公务员长期配备不齐,有编无人,并且由于考试方法单一,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很难入围,队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术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遗留的存量以及复退军人的政策性安置,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难以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2.教育、卫生人才引进难。按照要求,新补充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以研究生、本科为主,但实际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县、本乡人才没有加分因素。平桥区二高属重点高中,xx年到郑州大学等三所高校只引进了4名教师,更不用说乡村的学校了。乡镇卫生院只能招到专科、中专学历的。xx年,我市实施的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双千工程”,卫生系统共引进841名,没有一名本科生。潢川县城区医院引不进人才,就从乡镇卫生院借调、遴选,两年共“吸”走95人,导致乡镇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来。目前,乡村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34.75%,村医中30岁以下的没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乡村体制内年轻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县城房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乡镇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比较困难。偏远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课余生活单调,导致人心不稳,特别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稳定,“在岗不在状态”。乡村教师还存在“高级后职业倦怠”现象,评聘高级职称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在一线教学,属于隐性流失。同时,乡村教师性别以女性为主,xx年“双千工程”招聘的教师性别比为11:89,女教师婚恋难问题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县、乡镇都是“吃饭财政”,村级靠转移支付,对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怀。xx县鄢岗镇把乡贤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选聘为“名誉村长”,帮助开展乡村治理,这些人没有任何报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怀。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导致乡村的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市场越来越小、产业越来越单一,人才容量也越来越小。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也伴随着资金、资源流失,加上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项目,乡村创业被冷落,导致乡村创业艰难、创业人才留不住。

  三、对策和建议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现代农民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城镇化潮流,通过定政策、建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新乡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汇聚、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一)抓关键,选优建强乡村干部队伍

  1.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坚持“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老xx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

  二是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在全县区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新招录人员时注重结构优化,可以设置专业限制,实现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并重的转变。对艰苦边远乡镇可降低进入门槛。

  三是建立关爱激励机制,关注乡镇干部的成长进步,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建立交通、通讯补贴,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干头。

  2.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二是建强后备队。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打造一支经得起事业考验、能得到老百姓信赖、让组织放心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兴产业,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

  1.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

  一是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围绕xx毛尖、油茶等特色产业和境内自然风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多彩田园综合体,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互联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人们在乡村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区之美,最后还买走各种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

  二是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借助“互联网+”将乡村产业进行改造,实现“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

  2.大力实施“头雁工程”。

  一是实施信商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信商回归创业,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人员、退休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回乡村发展。

  二是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把乡贤能人、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户长选聘为乡贤委员会成员,解决基层组织解决不了的“难”事和公益建设中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对政治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优先推荐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聚人气,建好保障型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卫生事业质量,是乡村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医疗人才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

  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主动组团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乡村急需专业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

  定期组织乡村医疗人才提供到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卫生医疗硬件环境。解决村医的养老、医疗保险。

  2.建好教育人才队伍。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特岗计划;

  通过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动到高等院校引进乡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师和外语、艺术类教师。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四)建机制,鼓励人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1.增强县级涉农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

  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xx]30号)文件要求,严把人员进入关,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县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涉农部门经费投入,让农技人员有钱从事专业工作。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农技推广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承担任务的情况以及后期评估的成效给予专门资助。允许农技人员针对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开展培训、授课、技术指导时收取适当的费用。同时,建立农技人员服务乡村目标责任制,每年服务乡村必须达到一定的次数和效果,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处罚。

  2.从制度上体现基层导向。

  一是从职称上体现。对乡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放宽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审时以实际业绩为主,放宽论文、论著、成果等条件要求。坚持评聘分离,保持职称的持续激励作用。

  二是从发展上体现。市、县部门补充新人原则上面向乡村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遴选,让乡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级对口单位学习实训的机会,结合专项短训、学术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职业成就感。

  3.实施乡村人才专项计划。

  一是整合人社、教育、农口、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乡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实现特色农业干起来、群众带起来、乡村富起来的目标。

  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专家教授、企业家、技能人才等为乡村提供精准服务。

  三是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4.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生活、工作条件。建设人才周转房,适当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帮助乡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比例,增加乡村人才评先评优机会。评选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时,优先选拔扎根乡村的人才。建立市、县、乡领导联系乡村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优化引才留才环境

  像“xx英才计划”激励产业人才一样,建议出台《关于促进xx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编制、安居、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

  1.完善引才政策。

  一是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方式,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边远山区的可以考虑户籍、性别限制。

  二是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对县、乡医院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办法: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自主设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聘用、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

  三是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购买制度,通过政府购岗方式,从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农业的亟需专业技术型人才,补齐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

  一是重视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建设,安装宽带网络,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家”的氛围,让乡村人才安心。

  二是建立乡村创业孵化组织,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支持、创新激励、创业场租补贴等方式,为乡村人才创业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的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就业和林下经济创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三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形成重能力、重业绩、重品德,按劳分配为主,按效率、按贡献分配共存的多元分配方式;

  允许企业采用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激励手段,让乡村人才名利双收。三是抓好优秀乡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事迹,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范例【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02-18

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06-20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06-29

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06-21

(精华)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06-22

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大全(5篇)06-23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汇编5篇]06-29

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范文02-29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3-08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5-1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范例【5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范例【5篇】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xx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精准扶贫,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摘帽。现结合xx市脱贫攻坚实践,就其以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实践,实现高质量脱贫,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xx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明确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首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统一,共生共融,共同作用于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xx市以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实践与典型经验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首先要选准、发展扶贫产业。xx结合自身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发展农特产业及旅游业,带动脱贫。

  为推动农业发展,xx在稳定发展粮、油等传统农业的同时,扶持发展了茶叶、瓜蒌、油茶等六大特色农业。在精准脱贫实践中,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分类指导贫困户发展茶叶、瓜蒌、蚕桑等特色种养业实现脱贫;结合村发展情况,确定贫困村发展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据统计,xx市有1000余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60个贫困村、8500多贫困户,60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均达到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标准,26176户发展了农特产业,全市茶叶、蚕桑、瓜蒌、油茶、食用菌等农特产业规模扩大至了42.6万亩。

  在精准脱贫实践中,xx大力发展旅游+、+旅游,推行景区包村和旅行社、酒店、农家乐等旅游主体包户,以订单、入股、劳务、创业等不同形式,带领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带动脱贫。全市30多旅游经营企业及旅游专业合作社结对17个贫困村,8000多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三年来共投入1270万元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商品,18个贫困村引进实施了投资旅游项目,规模近2亿元,xx年以来,xx全域旅游共带动6526户、22589人脱贫。

  xx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扶贫。农业是弱势产业,既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又被动于市场。xx紧跟互联网+时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扶贫,推进消费拉动,带动脱贫。在政策支持开办网店、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组织采购贫困地区农特产品进入网销平台,引导预算单位消费,并对接省有关单位消费,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拉动消费促脱贫。据统计,全市建有5个运营服务中心和544个乡村服务网点,电商网络覆盖全市183个村(居)。xx年,农村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9.9亿元,1200多名贫困群众走上旅游商品电商脱贫之路。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还要注重强基固本增后劲。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xx市全面加强农村路、水、电网及信息化等双基建设,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双基建设。xx—xx年,投入15亿元建成1863公里农村道路,xx年底60个贫困村内精品文章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还要注重强基固本增后劲。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xx市全面加强农村路、水、电网及信息化等双基建设,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双基建设。xx—xx年,投入15亿元建成1863公里农村道路,xx年底60个贫困村内农村道路硬化600公里,路面加宽改造120公里;xx年—xx年,投入2.05亿元,改造提升3631处八小水利工程和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投资7779万元建设266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0个贫困村通上自来水;xx-xx年投入3.48亿元,实施了568个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项目。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要扶志启智激内生动力。农民是农村主体,是农村建设的生力军。xx注重对农民进行常态化的技术技能培训。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对贫困户加大了技术培训及服务力度,如农业农村局在xx——xx两年间,共举办48期培训2300多贫困人口,并对600余户贫困户提供保姆式服务;致力于对贫困户进行志、智双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等各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效应,扶贫夜校密集地送思想、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仅xx年就举办了2389场次,参加人数5.2万人次。

  乡村振兴统领精准扶贫要打造宜居生态。在精准脱贫工作实践中,xx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大产业扶持,使贫困户能安居乐业。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保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

  xx创新方式,真抓实干,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探索出了多个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亮点做法与典型经验,主要有一抓双促的xx经验。

  精品文章

  xx村抓党建促发展、促脱贫,把负债村建成了富裕村、明星村。在脱贫工作中,xx村实行三级—村干+党员+理事长包保贫困户制度。在村级发展上,xx村成功探索出村社一体、村企共建模式。一抓双促的xx经验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在全省予以推广。

  xx还建立起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基地等,让贫困群众以家为中心,在20分钟左右路程半径范围内就业,以家门口就业方式使贫困群众既能看家,又能养家,实现脱贫,稳定一方。

  这些实践促使脱贫增收短期目标与乡村产业长远发展的有效衔接。xx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农特产业及旅游业扶贫,很好地减少了盲目发展新产业的市场风险,带动贫困户稳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并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xx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在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中重点突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与脱贫,以贫困地区问题的解决推进了整体的发展。产业发展、双基建设、生态宜居等方面,在要素、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的同时,都重于激发、引导贫困地区的动力和发展,逐步坚实产业基础、补齐公共设施与服务短板,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同时,又因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乡村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形成了相互支撑的格局,实现了两者的有机互动。

  三、精准脱贫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xx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发现工作中尚存需提升的空间,如农民中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帮扶干部积极主动性尚需

  充分发挥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村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

  必须要进一步形成在党委领导下责任明确的协同大扶贫格局。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xx党委政府主力推动、各方面齐心努力,实现了高质量的脱贫摘帽,将党委政府为主体的帮扶模式进一步升级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市场、社会群体、贫困户等责任明确的协同帮扶大格局,明确政府、社会和企业作为帮扶主体、贫困户作为脱贫主体的责任,使社会群体、经营主体等由在政策推动下的带领脱贫上升到以责任自觉担当脱贫,让贫困户或农民真正发挥脱贫及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无疑会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源。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培育农民。xx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践,有力地彰显了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农村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当家人及战斗堡垒,xx村的巨大变化就是很好的见证。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培育好村级党组织、发挥好党员的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育好懂农业善经营的人才,注重从高校毕业生、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尤其是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抓好村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在脱贫攻坚巩固乃至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必须加大力度培育农民。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选择发展项目,制订发展计划,参与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实施监督管理。通过充分参与调动农民群众精品文章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xx村五议三公开两参与做法,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进来,群众的意志得以充分表达,也确保了决策的科学与合理,确保着全村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要注重制度设计,聚焦实效改进考核机制。制度具根本性、持续性、长远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原则性的同时,要注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政策既具可操作性,亦能最大限度体现政策关怀。如我们在关注既有贫困人群的同时,也要关注更广泛的贫困群体——表面上看较好,但实际生活水平较低的相对贫困人口。

  从顶层设置一些享受低保及相关扶贫政策的前置条件。如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凭参加就业培训、务工凭据享受有关政策补助,享受产业分红等;动态化管理贫困人口,把好事做好贯穿于扶贫乃至一切工作的始终。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2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x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综合生产能力总体稳定。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不断夯实稳产保供促增收的产业基础。全县粮食产量连续x年保持在x万吨以上。蔬菜、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x年蔬菜种植面积x公顷,总产x万吨;水产品产量x万吨;生猪产能加快恢复,x年全年生猪存栏x万头,同比上升x%;家禽存栏x万羽,出栏x万羽,同比分别上升x%、x%;肉蛋总产x万吨,与x年基本持平。

  (二)特色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我县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安徽省农业(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x年食用菌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首批x个“一县一业(特)”创建示范县之一。东至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县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天鹅茶叶产业联合体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源口村、梓桐村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x家,涉及粮食、油脂、茶叶、中药材、竹木等,门类较为齐全。

  (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现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的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个,县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个。积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申报并全面创建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流镇、洋湖镇入围国家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x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区x家。涌现一批农村电商等“农业+”新业态。

  (四)创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一是打造一批创业创新平台。依托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渡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等。二是组织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推荐安徽巨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x家企业参加了安徽省创业创新大赛,伴亩东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鸿慧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分获池州市优秀创业青年和创业之星光荣称号。

  (五)规划体系逐步构建。相继出台《东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东至县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x-x)》。今年初经批准实施的《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新阶段东至“一极三地一门户”的发展定位,其中“三地”为我县乡村产业振兴确定了方向。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导产业不优不强。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x年我县水稻种植面积约x万亩,产量x万吨,而综合效益更高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仅为x万亩左右,优质稻虾米产量仅x万斤左右。二是地域品牌偏少。截止x年底,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企业x家,农产品数量x个,企业数量占全县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x%,数量偏少。品牌繁多混杂,效应不佳,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二)产业融合不够紧密。一是产业链条较短。一产向后延伸不足,“接二连三”不够紧密。农产品供应多以原始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产业融合主体和平台创建有待增强。我县虽在大力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但目前,仍然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三是产业业态发展不成熟。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尚未做大做强,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能力较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二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三是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四)发展要素严重制约。科技方面,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面较小,科技培训覆盖面不宽,部分农民仍沿用常规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山区,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金方面,“劝耕贷”、红色信e贷虽然为村集体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据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大户反映,部分金融机构存在惜贷现象。人才方面,虽然县里每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培训,但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仍然偏少,能够适应甚至引领电子商务、品牌策划宣传等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导致农村新生代力量匮乏。人员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在普通用工方面也存在较大缺口。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缺乏,也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一)制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在《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框架下,科学制定我县乡村产业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和要素配置提供引领。乡村产业规划主要内容建议为:一是大宗农产品,包括粮油、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二是特色农业。在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x应为茶叶、皖南土鸡、鳜鱼和中药材。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四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五是与产业相配套的共享设施,如烘干、仓储、冷链、物流、信息与展示展销平台等。六是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应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相协调;一产(种植业)应尊重县内种养传统和文化,但不拘泥于此,保持必要的弹性,留有空白;二产(农产品加工业)应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等,按县、乡(镇)、村三个层级安排,形成梯度。

  (二)对标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x年创建x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农业农村部从今年起,首批安排x个县(市、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于国家政策的鲜明导向,我县应立足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标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长市在省级园区基础上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级园区),或对标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通过对标,找准差距,明确目标。通过争创,补齐短板、增强弱项,推动我县大宗农产品产业全面升级,迈向现代化。

  (三)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我县跨长江平原区与皖南山区两个一级地貌区,南北相距近x个纬度,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县域农业产业多样性和规模参差不齐的特点。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方法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是振兴我县乡村产业的必然选择。

  1.突出重点、分级打造。在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综合分析产业规模、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和要素需求等因素,选择x至x个产业由县级重点打造,其余的分别由乡(镇)、村打造。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建的创业氛围,构建“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2.发展多形式产业化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共同驱动。近年来,国内比较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三是区域公用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旅游+,通过旅游、休闲、民宿、体验带动农产品销售、消费。目前,第一、第四种产业化经营形式在我县运行较多,其他形式运行较少。

  3.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园既是特色产业的载体,也是一、二、三产业(或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平台。应以乡(镇)、村为主体,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园。因园施策,融入产品加工、旅游、休闲、民宿、体验、文化等二、三产业(或业态),使特色产业园成为区域资源要素聚集区、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产业发展引领区、农民收入增长源。目前我县有一批特色产业具备建设产业园的初步基础,应按市场规则加强引导与支持,逐步打造。如大渡口的鳜鱼、小龙虾,东流的小龙虾、茶油,香隅的莲藕,尧渡三条岭的梨,洋湖的黑木耳、瓜蒌、牡丹,官港的皖南土鸡,泥溪的菊花,青山的中药材,茶区的茶产业等。

  4.全产业链检视,补链、强链、延链。按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内在要求,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予以全面检视,找准缺、弱链条,逐步进行补链、强链、延链。调研发现,我县特色产业需要补链、强链的地方不少。补链:如食用菌产业,企业品牌极少,没有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精深加工缺乏。鳜鱼产业,产前苗种培育、检验检疫缺乏,产后冷链、加工缺乏。土禽产业,专业化屠宰、冷链缺乏。强链:如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化、集中度不够。茶产业,x年我县茶园面积x万亩,干毛茶产量x吨,单产x公斤/亩,同期安徽省茶叶单产x公斤/亩,浙江省x公斤/亩。我县茶叶单产底于全省x%、浙江省x%。茶叶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茶园老化、管理粗放、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比低(我县x%、浙江省x%)。调研中,源口村茶农普遍反映茶园老化且零星分散,产量低,开辟新茶园的需求迫切。因生态红线及公益林保护限制,愿望不能实现。延链:目前国内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开发已逐步向下游延伸,通过延链,打破农产品的传统消费定位,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如茶产业,生产商研发茶系列饮料,主攻年青消费群体;研发茶系列化妆品、护肤品,主打女性消费群体。为此,我县应予以重视,未雨绸缪,支持企业延链创新。

  5.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和产品品牌三种。区域公用品牌又分为全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单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和单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类。从我县目前的现状看,农产品品牌主要是企业商标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缺乏。根据我县实际,可先行选择食用菌和茶叶两个单项产业创建区域公用品牌。理由:一是东至食用菌为安徽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示范县,“东至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基础较好,区域特色明显。二是东至茶叶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茶产业有企业商标品牌x余个,小而杂,影响力不够、品牌效应不足。三是需要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带动食用菌和茶产业做精做强。

  (四)多措并举,强化要素保障。一是继续有序推动土地流转。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率圩区普遍高于丘陵及山区,丘陵及山区土地流转零星、碎片,规模化不够。应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置换等措施,推动丘陵及山区土地流转,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充分利用乡村存量国有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支持。三是研究政策,破解茶农开辟茶园用地需求与生态保护红线及公益林保护之间的矛盾。四是支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中央和省级支农项目。五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3

  一、基本情况

  xx乡、xx乡、xx乡都是xx区的农业大乡,也是最早实现乡级农合联全覆盖的乡镇。三个乡的经济产业各有特点。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民利益联结紧起来、涉农资源统起来、合作运转实起来,让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区级部门和基层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径、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运作体系基本建立。围绕来料加工、柑橘、中草药、农精品文章

  家乐等十大产业,我们成立了覆盖主要农业产业和主要涉农经营领域的互助会。同时组建4个区域性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把全区540家农合联会员都纳入服务范畴,并由十大产业互助会作为农业主体对接市场,农合联全力高效协助配合,实现农民与市场无缝衔接。

  2.实体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区农合联运营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两大平台,优化整合涉农资源,有效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销售拓展、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以xx乡方向明、xx乡郑华丽、xx乡徐志辉等一批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格局,打造农民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

  3.精准化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比如,xx乡种粮大户郑华丽通过农合联将现有的45台农机农具和2条加工设备生产线以租赁方式为全区40家种粮户提供服务,将全区2100亩的种粮面积扩大到8450亩,并实现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xx乡村民方向明注册成立xx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产品经纪人+农户模式,仅一个经纪人就带动辐射500多户农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缺少大机制保障,农合联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涉农部门职能的转移还有待提升。农合联是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对农合联的介入并不是越深越好。按照省委文件两分离要求:管理与服务分离,监督与执行分离,需要将涉农部门的服务和执行的职能委托给农合联。但调研中发现,农合联毕竟是一个合作经济体,不是行政机构,不具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资质。而各涉农部门的服务职能是在相对封闭管道内运精品文章

  行,职能转移涉及权力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农部门在职能转移时存在挑三拣四拖泥带水的现象,服务职能打架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农民技能培训涉及农办、农业局等部门,让农合联来承接这项服务后,各方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在培训计划、资金保障等方面也难以统筹安排。

  2.缺少大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产业互助会成员均为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大户,新引进的`资本主体很少。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66.1%,在全省来看不算低,但平均经营耕地规模不足0.5亩,全区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不足100户,20亩-100亩的不足200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仍显不够。此外,各类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滥,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流通创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对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柑橘等主导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缺少大规划统筹,资源的挖掘开发、综合利用不够。各农业主体更多的还是陷于小农业圈,就农业而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拉伸得不够。多规合一、多态融合、一体整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还不到位,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间的多要素联动推进还不足,农村各类要素潜能的挖掘以及农民财产的赋权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与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也导致乡村许多沉睡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还没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缺少大产业带动,愿意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不多。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确实带动了一些产业增效、一部分农户增收,但离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全面振兴还有差距。全区农业户籍人口为22.8万人,可是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为5.27万人,而且50%以上是60周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农业收入只占26%左右。小农意识普遍存在,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有些兼业农户把种植业当成副业,即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土地流转难度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农户不论是生产还是经销都与市场脱节。甚至二十多年过去了,区里的农业大户和带头人仍旧是当年那批先闯先试的人。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我们应该把三位一体改革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1.强化规划的引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整治为抓手,把乡村作为一个大整体、生态圈,加快做好全域一张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现和挖掘乡村的潜在资源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通过统一规划,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村庄无序化等问题,进一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质量提升,为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突出产业的融合。要把准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坚持融合化导向,突出差异化定位,构建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为生产合作提供方向。政府要整合好各方资源、资金,有意识地引导产业规模化、精品文章

  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柑橘、中草药等产业发展,多产联动、多态融合,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打造农业+旅游+科技+文创+运动的新乡村、新平台、新社区。

  3.加强品牌的打造。品牌打得响,供销就不愁。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xx有礼城市品牌元素,从质量、设计、仓储、营销、保护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品牌体系。着力扶持培育壮大中澳柑橘风情园、农法自然、浙八味神农蝴蝶谷、大荫山丛林探险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让xx特色农业品牌、森林运动品牌、乡宿xx文旅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铺得开。

  4.用好金融的力量。借助金融的杠杆作用和专业能力,深化拓展信用合作。要结合绿色金融改革,把农村抛荒地、农民宅基地以及农房、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变成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的注册资本,让闲散土地成景区、荒芜田园成公园、闲置民房成客房,变乡村的资源、资产为资本、资金,促进康养休闲、民宿产业、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等新兴业态在乡村百花齐放。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4

  (一)基本概况

  杨市村位于枞阳县白荡湖东北稍,境内省级、县级四条公路贯通,交通便捷,是金社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55个脱贫帮扶村之一。全村区域面积6.3平方公里,辖53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庄,1个街道,人口5700余人(含城镇居民),耕地面积3367亩(其中水田2597亩,旱地770亩)人均耕地0.6亩,山林面积801亩,有三个圩口。今年以来,该村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力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经济状况

  1、人口、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等情况

  目前全村现有农村总户数1548户,农村总人口5350人,全村劳动力约3870人,在外务工人员有3120人,其中脱贫户外出507人。

  2、脱贫攻坚及巩固脱贫成果情况。

  该村20xx年有建档立卡279户,人口10xx人,贫困发生率19.80%。20xx年脱贫48户215人,20xx年脱贫19户78人,20xx年脱贫25户109人,20xx年脱贫61户244人,20xx年脱贫65户250人,20xx年脱贫63户12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贫困村顺利出列。20xx年脱贫1户4人,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零。目前该村易致贫边缘户 5户,人口数xx人 ,脱贫监测户 xx户, 人口数42人。

  3、村集体经济情况。

  该村利用集体资源,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想方设法扩展增收渠道,村集体收入由20xx年3.4万元到20xx年24.0997万元,主要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圩田、和水面流转、光伏收益和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分红收益,集体经济状况薄弱。

  (三)村两委班子情况

  村两委干部职数有10人,,其中党委5人,村委会委员5人,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后备干部1人,扶贫专干1人女性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村民代表81人,村民组长36人,组织机构健全。

  (四)村容村貌

  该村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落实了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使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保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五)近年来扶贫专项资金、帮扶单位扶持资金支持的项目情况

  20xx年党建引领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富源制香厂,20xx年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产业发展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19年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实施了5条乡村公路硬化、水利兴修12万元用于4个塘口清淤,村级发展专项2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中央财政发展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万元行业资金实施“万千工程”入股乌金白茶生态有限公司,铜陵市总工会、枞阳县总工会提供帮扶资金37万元新建村为民服务大厅,20xx年扶贫19.5万元进行楼庄小套泵站建设,扶贫专项资金72万元实施老茶园改造和新建钢构厂房。

  (六)今后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1、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是关键。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要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践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政治理念。村党委经常请农技专家及劳模指导粮食种植大户、水产养殖户传授农业技术以至于科学种田、指导稻虾养殖技术,以劳模对接的方式对一部分脱贫户进行传、帮、带;帮助指导他们如何科学饲养家禽家畜、种植草莓、茶叶、烘干粮食等来增加收入,利用帮扶单位宣传和互联网直播等方式营销农特产品,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是加强产业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布局,整合自然资源,利用县文化旅游集团平台搭建、休闲采摘、农家餐饮、农事体验活动,与附近的白云岩风景区、狂狮河漂流等观光旅游、户外运动对接起来,增加部分帮扶户的收入。二是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村专业技术、熟练技术和种养殖技术的能手队伍,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服务人员,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提高科技带头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主动联系县农业农村投资发展公司流转部分村民自留山山林和村集体山林对接国家储备林项目,这样可以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村集体可作为县农投公司委托方对山林进行有效管理,协助公司砍伐经济价值低的杂状树木,种植经济价值高苗木替代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管理收益。四、空心村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村里中青年大量外流导致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体;使之社会活力弱化。表现为村庄内生组织乏力和公共生活退化;房屋闲置老化。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呈现”断壁残垣、破败无序、人畜混杂”等脏乱差现象,既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又影响了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格格不入。村两委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国家政策,主动对接县政府乡村振兴局、交通、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力争把改造“空心村”落到实处。将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通村公路、美丽乡村创建、农村环境整治结合在一起,可以用补偿金弥补或规划兴建安置房,这样一来,农户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村集体实际掌握了土地使用权,农地的整治可以增加土地的增减指标挂钩,村集体可以增加较多的收入。

  3、铺筑返乡人才创业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亲的人更有信心,让愿意返乡创业的能人更有决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七)当前村集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xx年度,县政府安排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万元。根据规划,村集体新建800平方米(造价成本:900元/每平米)钢构厂房一幢,根据预算,附属工程围墙、水泥地坪、排水沟、简易绿化、公厕等尚有资金缺口45万元。目前帮扶单位中:铜陵市总工会承诺支持20万元,枞阳县总工会承诺支持15万元,缺口资金大约10万元。

  因村集体经济困难,迫切需要有关单位给予帮扶支持,目前钢构产房项目已在线上挂网拍租,浙江义乌市老板已经有意向合作,主要生产玩具。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村集体研究决定对厂区水、电、路、通讯、土地平整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截止目前,水、电、路土地平整、通讯设施已基本完成,尚有公厕和简易绿化等尚未完成。此外,该项目的实施,可使脱贫群体28户收益,解决就业岗位78人,人均每年可以获得3万多元稳定收入。

  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根本。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好巢,引好凤,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更是首要的政治任务,(我是农发行干部,县乡村振兴局同志说农发行不是帮扶单位,另有藕山镇万桥村是帮扶单位,县农发行领导表示不能支持两个单位),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我建议村两委一方面向镇帮扶联系人-人大主席汇报,再主动向县人大负责同志汇报,取得支持;建议对接获得我行项目贷款支持的县投发、县建投、县农投等相关企业,共同解决杨市村钢构厂房的10万元资金缺口,力争村办企业早日开工投产发挥效益。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乡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市人才办选取平桥区、xx县、潢川县、息县、新县以及所辖的部分乡镇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这几个县区及所辖乡镇在地理地貌、区域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总体反应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概貌,在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县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因此,我们主要调研的是县、乡、村三级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县区层面

  1.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情况。截止xx年底,调研的平桥区、xx县、潢川县、新县等四个县区的人才总量为35.4万人,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才6203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3名,省管专家2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名;

  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2名;

  市县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560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人才规模总量小,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等衡量人才发展主要指标,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服务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系统中,专技人员仅有918人,占总人数4048人的22.7%,大量的岗位被非专业人员占据;

  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少、占比低,服务水平不高。潢川县水产局共30名工作人员,没有一名是全日制专业院校毕业生。队伍出现老化,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为24%,36岁至50岁占比为37%,51岁以上占比为39%,近三年专技人才处于净减少状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潢川县农业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306人,40岁以下的仅有8人。

  3.保障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2.9%,本科学历占35.6%;

  过去转正的民师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近三年四县共引进教师2338名,减少3668名,队伍处于净减少状态。

  卫生系统人员分布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区医院编制不够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员,乡镇医院普遍编制未满。

  (二)乡镇层面(以新县千斤乡、xx县金刚台镇、潢川县付店镇为例)

  1.党政人才队伍。三个乡镇机构主要有党委、政府等行政机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编制共230名,其中在编在岗199人,空编31人。各乡镇具体情况如下表:

  三个乡镇35名党政领导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24人。30岁以下7人,30~50岁23人,50岁以上5人,平均年龄在42岁以上。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

  2.教育系统

  付店镇近三年教师退休16人。千斤乡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3人、退休19人,借调到县城12人,xx年调出4人。金刚台镇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2人、退休25人,xx年调出5人。

  三乡镇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少,中专和大专学历占48.6%,30岁以下占32%,31—49岁占40%,50岁以上占28%。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占0.5%,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占5.3%,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9人,占7.6%。年龄结构老化,中老年教师数量多且知识陈旧,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入学儿童减少,很多边远山区村小学生数不足30人。现行教职工配置标准是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但是,山区村小学学生少,需要开足规定的课程,教师的需求大大超过正常标准,导致各地现有教师总数虽然超编却依然紧缺,很多教学点需聘请代课教师才能维持教学,一名教师教4-6门课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学。同时,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体、音、美、艺类教师,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开展。xx县金刚台镇中心学校,上级配备的2台钢琴等设备长期闲置。

  近年来乡村小学合并,三乡镇43个村共有村小13个。付店镇4个村小,最远的学生上学为4.3千米。千斤乡2个村小,最远的学生上学为6.3千米。金刚台镇20名学生以下的村小有3个,最远的上学为3.5千米。走读生每日6点就得起床,冬季放学回家天色已晚,需要家长一日四接送;

  三个乡镇小学有住校生57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3.医疗卫生系统

  三个乡镇医疗卫生系统中,本科学历的有3人,大专学历54人,中专学历5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86人。受凡进必考所限,存在一定的空编,很多工作靠自聘人员解决,但自聘人员良莠不齐,大多数从事辅助工作。人才培养周期长,成长后容易流失,导致卫生院培养后备人才的意愿弱。村卫生室人员多为中专学历,大多是家族传承,年龄40~65周岁居多,医疗水平低下,大多只能胜任农村医疗保健等基础工作,且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

  4.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实用人才总数仅为1374人,占人口比例为2.9%;

  初中及以下1267人,高中及中专512人,专科及以上108人。普遍学历低、职称低;

  30岁以下165人,30~50岁805人,50岁以上917人,5.村干部情况。三乡镇48个村(街)共有村干部206,其中,支部书记、村委主任65人。

  从调查情况看,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不强,村支部书记中懂电脑操作的仅有6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数。

  二、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所调查县、乡党委、政府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类数据,可以看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无动力、缺办法

  1.工作无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开展专业服务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农技推广需要下村到组到户,种粮大户的科技需求不分节假日,这让专业技术人员觉得付出与所得相差太远。同时,服务乡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人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潢川县农业局在岗人员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财政供给部分仅够缴纳各种险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脸而已。

  2.服务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压力下移,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县级涉农部门,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只出不进、青黄不接,专业服务水平极弱。一些地区为了农产品安全配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同时,群众包产到户后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导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服务的切入点,没有职业成就感。

  (二)乡、村干部组织力不强

  1.乡镇党政人才组织力不强。一是自顾不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可以说没有节假日、全天候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引才、留才、用才无心思考。

  2.乡镇事业单位人才不忘初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同时,有限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抽到各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中去。xx县金刚台镇农业服务中心10个编制,实有人员10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且都属于专科学历,服务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

  3.村干部能力不足现象突出。一是年龄老化严重。调查的村干部平均年龄55.7岁,年龄最大的支部书记71岁,40周岁以下仅有11名,年龄偏大、断层现象突出;

  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长期以来,村干部很少主动离职。同时,待遇低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老干部难免,新干部难选,整个队伍新老更替缓慢。三是能力不足。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加上长期从事事无巨细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和思维固化,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优秀的乡村教师、医生大都被城里单位“吸”走,留在乡村的教师、医生老龄化严重,且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有乡村教育、卫生人才总量短缺,中学教师人均周工作量12节,小学教师16节,教学点教师包班、复式教学,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辅导及管理任务。乡镇卫生院一人多岗,导致乡村教育、医疗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认为乡村没有前途,纷纷向城镇转移。xx年1月4日,潢川县张集乡平楼村的孕妇龚长绘因就近的张集乡、伞陂镇等四个乡镇卫生院都没有接生条件,只好在在暴雪中历时12小时、穿越4个乡镇,通过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县妇幼保健院派出专家赶赴没有接生条件的卫生院接生。

  (四)引才难题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专科以上院校14.8万人,但回来就业创业的不足2.2万人,处于严重失血状态。

  1.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难。受凡进必考和“缺三补一”的限制,乡镇公务员长期配备不齐,有编无人,并且由于考试方法单一,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很难入围,队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术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遗留的存量以及复退军人的政策性安置,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难以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2.教育、卫生人才引进难。按照要求,新补充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以研究生、本科为主,但实际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县、本乡人才没有加分因素。平桥区二高属重点高中,xx年到郑州大学等三所高校只引进了4名教师,更不用说乡村的学校了。乡镇卫生院只能招到专科、中专学历的。xx年,我市实施的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双千工程”,卫生系统共引进841名,没有一名本科生。潢川县城区医院引不进人才,就从乡镇卫生院借调、遴选,两年共“吸”走95人,导致乡镇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来。目前,乡村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34.75%,村医中30岁以下的没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乡村体制内年轻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县城房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乡镇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比较困难。偏远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课余生活单调,导致人心不稳,特别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稳定,“在岗不在状态”。乡村教师还存在“高级后职业倦怠”现象,评聘高级职称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在一线教学,属于隐性流失。同时,乡村教师性别以女性为主,xx年“双千工程”招聘的教师性别比为11:89,女教师婚恋难问题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县、乡镇都是“吃饭财政”,村级靠转移支付,对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怀。xx县鄢岗镇把乡贤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选聘为“名誉村长”,帮助开展乡村治理,这些人没有任何报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怀。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导致乡村的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市场越来越小、产业越来越单一,人才容量也越来越小。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也伴随着资金、资源流失,加上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项目,乡村创业被冷落,导致乡村创业艰难、创业人才留不住。

  三、对策和建议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现代农民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城镇化潮流,通过定政策、建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新乡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汇聚、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一)抓关键,选优建强乡村干部队伍

  1.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坚持“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老xx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

  二是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在全县区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新招录人员时注重结构优化,可以设置专业限制,实现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并重的转变。对艰苦边远乡镇可降低进入门槛。

  三是建立关爱激励机制,关注乡镇干部的成长进步,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建立交通、通讯补贴,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干头。

  2.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二是建强后备队。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打造一支经得起事业考验、能得到老百姓信赖、让组织放心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兴产业,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

  1.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

  一是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围绕xx毛尖、油茶等特色产业和境内自然风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多彩田园综合体,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互联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人们在乡村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区之美,最后还买走各种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

  二是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借助“互联网+”将乡村产业进行改造,实现“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

  2.大力实施“头雁工程”。

  一是实施信商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信商回归创业,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人员、退休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回乡村发展。

  二是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把乡贤能人、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户长选聘为乡贤委员会成员,解决基层组织解决不了的“难”事和公益建设中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对政治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优先推荐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聚人气,建好保障型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卫生事业质量,是乡村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医疗人才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

  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主动组团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乡村急需专业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

  定期组织乡村医疗人才提供到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卫生医疗硬件环境。解决村医的养老、医疗保险。

  2.建好教育人才队伍。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特岗计划;

  通过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动到高等院校引进乡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师和外语、艺术类教师。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四)建机制,鼓励人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1.增强县级涉农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

  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xx]30号)文件要求,严把人员进入关,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县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涉农部门经费投入,让农技人员有钱从事专业工作。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农技推广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承担任务的情况以及后期评估的成效给予专门资助。允许农技人员针对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开展培训、授课、技术指导时收取适当的费用。同时,建立农技人员服务乡村目标责任制,每年服务乡村必须达到一定的次数和效果,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处罚。

  2.从制度上体现基层导向。

  一是从职称上体现。对乡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放宽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审时以实际业绩为主,放宽论文、论著、成果等条件要求。坚持评聘分离,保持职称的持续激励作用。

  二是从发展上体现。市、县部门补充新人原则上面向乡村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遴选,让乡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级对口单位学习实训的机会,结合专项短训、学术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职业成就感。

  3.实施乡村人才专项计划。

  一是整合人社、教育、农口、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乡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实现特色农业干起来、群众带起来、乡村富起来的目标。

  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专家教授、企业家、技能人才等为乡村提供精准服务。

  三是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4.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生活、工作条件。建设人才周转房,适当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帮助乡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比例,增加乡村人才评先评优机会。评选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时,优先选拔扎根乡村的人才。建立市、县、乡领导联系乡村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优化引才留才环境

  像“xx英才计划”激励产业人才一样,建议出台《关于促进xx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编制、安居、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

  1.完善引才政策。

  一是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方式,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边远山区的可以考虑户籍、性别限制。

  二是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对县、乡医院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办法: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自主设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聘用、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

  三是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购买制度,通过政府购岗方式,从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农业的亟需专业技术型人才,补齐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

  一是重视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建设,安装宽带网络,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家”的氛围,让乡村人才安心。

  二是建立乡村创业孵化组织,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支持、创新激励、创业场租补贴等方式,为乡村人才创业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的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就业和林下经济创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三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形成重能力、重业绩、重品德,按劳分配为主,按效率、按贡献分配共存的多元分配方式;

  允许企业采用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激励手段,让乡村人才名利双收。三是抓好优秀乡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事迹,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