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4-06-30 09:12:09 心理学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论文15篇【合集】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论文15篇【合集】

教育心理学论文1

  摘要: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本文主要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四个方面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教育技术理论的重要作用,帮助梳理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让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教育技术学的实践中从而实现更符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实践教育

  技术学、教学设计、学科帮助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而对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所以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帮助设计更有效合理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教育技术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的部分。

  1了解学习理论对设计教学系统方法的帮助

  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包括:S-R构成的联结派学习理论、R-S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完型学习理论、S-O-R符号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整体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主要是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反应的联结。第一,在学习了强化理论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正、负强化增强好或坏的事物出现的频率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利用正、负惩罚减少好或坏的事物出现的频率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第二,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程序教学的五个原则可以运用在各个学科教学上,让教学设计更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完整的设计课程。第三,班杜拉提出的发现学习提倡让学生观察模仿,让我们了解到榜样的力量。课堂上我们不需要真正的对学生本人进行批评,只要给他们播放相关视频,讲解各种例子,通过间接经验学习.认知派学习理论考虑到了人的主动性,能从人思考的角度分析学习过程,从学习对于人的影响和人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让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让课堂的学习更符合孩子的认知。一般的,我们的课堂是由老师教授学生被动学习,而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提倡让学生观察模仿,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方法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但是不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时间长、老师闲置等。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丢,而在教学中穿插着发现学习对孩子们会很有帮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人现处的阶段更加看重,更加重视人的认知发展。对于要讲授的内容首先要考虑人现在的发展水平和以往的学习经验,从而在课程设置上我会多往人性化考虑。

  2了解知识学习理论对每节课程内容管理的帮助

  根据人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重视内容和技能的设置,就像平时上课我们会先有新课导入阶段,之后一般都会是陈述性知识的讲解,这时候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要注意,概念性的知识最枯燥,我们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添加适当的调节气氛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相对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更大,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中,对于程序性知识的讲解一定要放在程序性知识之后,而且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程序性知识的讲解、练习、复习等。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每节课课程安排和实践把握上符合这些特征。

  3了解学习迁移理论对一学期课程内容管理的帮助

  学习迁移理论是自己已知的知识对学习一种新的知识的影响,这个理论很有利于长时间学习的计划,通过了解学习迁移的几种类型,有助于我们设计新知识的讲解方式和导入方式,比如,学生学过了一次离散性随机变量函数分布由此再讲二次离散性随机变量函数分布,通过正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规避负迁移来区分新旧知识的差别,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多音发不对,那么我们就尽量不要教给他太多,之后他不断学习后会自然而然区分并说好。通过对学习的迁移的认识,我们在设置课堂内容上主要要向同学们重点区分易混的概念,容易产生负迁移的地方我们要专门多次提出,并多设置几次练习来让大家记住。而对于那些会产生正迁移的知识,我们在课堂导入上一定要注意利用,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个知识,有助于课堂目标的完成。

  4了解认知发展过程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帮助

  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遗传素质有关,在学生的不同阶段认知的水平差距很大,我们需要根据同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首先,认知水平低的时候如果训练他们再多那效果可能也不如身心发展到同等水平上学生,所以,我们在授课上要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如果还没到该学习某课程的认知水平要有一段前期辅助。其次,根据认知水平的不同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要有一些变化,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后作业上都要依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比如说,一般小的时候记忆课文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但是随着我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会慢慢变成理解记忆。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变高,理解能力提高,课堂问题的设置,课后作业的多少等要跟随变化。在教学方式上,在当孩子们的认知到达一定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很少的提示让他们探究一些新知识等等。这些都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上。以上都是我认为的教育心理学对实践教育技术理论的帮助。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对人的认知和学习过程有很好的了解,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更是少不了用到其理论知识。现代社会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多思考如何实践教育技术理论,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总之,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让我们对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的设计及教学帮助很大.

教育心理学论文2

  高等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有诸多方式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都不尽人意。文章通过自主性学习的一些理论,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一些特点,描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涵及对于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影响。之后阐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优势指出自主性学习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权限,并使得学生提升学习的幸福感和尊重。最后,针对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述了如何使得自主性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获得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主要使得修习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通过该课程使得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有很多学者研究,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心理学的内涵、重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有对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进行讨论与研究,这些并提出一些适应高校教学的手段;也有学者基于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建构主义、SRS 模式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不管如何优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使得受教育者完全满足,也即无法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教育心理学的各项理论并在后面的工作与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因为这类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采用自主性学习方法则能够改变这样的学习面貌,使得学生真正从学习收益。

  一、学生自主性学习内涵及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有研究者给出了这样学生自主性概念,即“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偏好综合运用自身心智去自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各类事务的品性”。该概念指出自主性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性去处理外界相关信息,包括主动去学习并获得相关知识的一种品格。自主性学习有如下特性:

  一是正确自我认识:认识自我不仅仅是要确定出自己的优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认识自我的偏好与特点。很多人否定自己的偏好,这其实是在否认自我,对于自主性学习需要首先肯定自我,确定出我自己的偏好,再根据偏好结合自己的心智,独立思考、理性判定,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批判。教育心理学讲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各项基本知识与理论。这些知识与理论除了纯粹的理论之外有大部分是从各项实验与测试中获得的,这也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这些理论与实验的获得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习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相关知识点,结合自身认识去感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正确自我认识就要突破各类教育模式定式,努力实现学习者的自由表达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二是相对自我独立性:独立性与自主性意味着与外界存在差异,自我独立性是指能够使用自身的心智要素独立的做出决断,摆脱他人的干预和干涉,趋利避害,保全自我。但是相对的自我独立性是指在通过他人与自己的联系体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因为人本身是在外部世界的联系。中体现独立自主的,没有外部也就无从谈及内部,独立性是在与外界联系的过程中的保持自己的思想与品格。自我独立性就要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讲述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去思考,去分析得到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价值,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去独立思考与交流获得自己的知识。

  三是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在对自身认识清晰的基础上肯定自己的行为。自我认同不是盲目的自我崇拜或自大,而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与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结果,这样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让其能够认识到自身价值。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来说,自我认同感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前期理论的学习后使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这些理论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认同与肯定,能够成功预测部分结果或者能够根据现象获得相关理论,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充满信心。此外,自我认同还体现“在适应性方面,自我认同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主观方面,自我认同使人具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性;在存在方面,自我认同给自我提供方面和意义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额生活经历和个性,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识和认知都存在差异性,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获得与之相应的结果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愿望,也是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最好方法,只有让学生感到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让他们更为大胆的往前走。自我认同给了学生更为强大的前进动力。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优势

  首先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人的权利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获得知识与能力,只有自主的人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追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才能自主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拥有了自主的权利后不仅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心智去创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限,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安排课程,无论是课堂论述或课后的讨论都要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性,保证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赋权过程也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为主,避免了满堂灌输。

  其次,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赢得足够的幸福感。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充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于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有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指出自主性与幸福存在正相关,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如果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就会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是压抑的话其学习动力就会被浇灭。对于教育心理学本来就是教授人如何快乐的生活与学习的一门心理课程,如果缺失了自主性,戴上压迫与填鸭式的脚镣,这样的学习幸福感就会完全消失,这样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课程的教学中适得其反。

  第三,自主性使人获得尊严。尊严是外界对于本体行为给予肯定后本体获得一种幸福感。具有自主性的人对于尊严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对外界的思考、批判获得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且为他人所认可。因此,自主性能够使得这些人能够剥离外界纷繁矛盾,使得自己保持清醒,这些都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先决条件。教育心理学是让人获得自豪感的一门学科,通过教育心理的把握,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欢笑和尊重,自主性的开展使得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有主人翁的感受,这样每个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尊重。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培养

  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将有不同的方面内容需要在教育心理学课程进程中加以实践。学生自主性培养主要包含情感自主性培育、行为自主性培养以及道德自主性培养。

  首先,情感是能够影响人的一种态度,情感对于教育来说具有主体性力量,因为情感是基础性的心理现象,是真正属于个性的东西,情感的独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自主性认同是对情感的认同,而在教育进程中情感因素是其主导型作用。人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幸福,而学生的自主性是其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情感的自主性需要从以下方面激励发展:第一,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满足这些情感需要就能够使之获得自我认可,其自尊心也得到满足。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需要通过真诚沟通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得学生从内心认同该课程,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第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激励。教学过程是学生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适合的学习氛围就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环节,如学生可以针对试题的样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于一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获得提升,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情感更为愉悦。第三,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情绪。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教学过程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得整个教学进程的能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发掘,这样就能使得整个教学进程充满激情。

  其次,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行为的自主性根本是形成教学内容与学习动机的契合,使得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为了促进学习动机形成,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将学生的合理需求融入教学进程。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认真分析与思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需求需要区别对待,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各类现象与问题,与学生多交流与沟通,真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需求。但是满足心理需求不是满足学生的所有需要,而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需求,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实验方式方法,甚至直接就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验测试,让学生直接融入教学进程,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也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第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所谓针对性不仅是针对学生做出分类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问题也要有差异性的教学。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多方面,如基本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指导,小范围指导等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并获得相关结论,可能这个结论不是完全符合现实中的,但是也要帮助其分析其原因,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提升。教学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让学生从外围知识或实验逐步过度到核心的知识点,不同的授课策略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有着直接影响,也对其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易懂、好学、爱学,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后,要着力加强道德自主性培养。道德教育是自主性教育的重要根基。没有道德教育就失去了自主性教育的土壤和气氛,只有良好的道德自主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加强道德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第一,集体中的公平公正。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集体是人生活的环境。如果要自主的学习或干事就要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下开展。因此,民主的氛围对于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道德自主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意义。第二,加强“慎独”,培养自主性。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行为。对于道德自主性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保持清明的状态。教育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思考边提问题,自主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也只有做到自主性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时间紧密联系的专业课。对于该门课程本文采用自主性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做出了有益的理论尝试,试着从全新的角度去观察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论文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建构主义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和应用,并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科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总称。笔者试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审视教育心理学科教学,教育心理学科教学虽不能完全彻底地体现建构主义的精神实质,但能体现建构主义的意蕴。

  一、意蕴之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无论是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还是信息加工建构主义,都基本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离开主动,学习和教学都无从谈起。

  一直以来,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大都是高耗低效,教师教得厌,学生学得烦。学生学习主体性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表现之一是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失。由于教育心理学科理论性较强,加上传统课程观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控制课堂局面和课堂的有效管理,强调教师的“讲课”、把握和处理教材、控制教学进程,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学,“学路”围绕“教路”转。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的思路梳理给学生,把教材的标准答案塞给学生,把学者专家或编者对教材的理解、阐发灌输给学生,优秀教师最多只是能引经注典、旁征博引,并融进自己对教材观点的独特见解。不管怎样,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教师教学的“俘虏”。表现之二是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的缺失。因为现行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的单向静态交往,多向立体交往严重缺乏,课堂中学生难以互动,缺乏沟通与合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一种个体的自主行为,要靠个体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要靠“自得”,这种“自得”不可能由他人代替。观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实践中应遵循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己获得教育心理学科的知识。

  遵循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首先,转变教师角色。摒弃传统的教师“讲课”角色,教师不再做知识的“传授者”“解释者”,而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建构性学习是一种由内在认知驱动的学习,内驱力表现为学习者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与解决问题的倾向,它源于学习者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远大的职业理想,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教育心理学科知识的兴趣。再次,教师少讲、精讲。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中探索和尝试。并采用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实验、演示、质疑、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在总结中生成经验。

  二、意蕴之二:让学生在“建构”中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中的建构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既包括结构性知识的建构,又包括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加以改造和重组。

  教育心理学科从学科分类上看属于社会学科,人文性较强。按斯皮罗(R.J.Spiro)的知识结构分类,教育心理学科的知识更多的是具有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特征,教育心理学科的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时,要根据具体教育教学情境(学科、学生、教学条件、教学问题、家庭和文化背景等),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起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而且,还是单一以某一概念和某一原理为基础,通过多个概念、原理及大量的经验背景共同起作用。

  让学生在“建构”中学习教育心理学科知识,就要实施分层教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学生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实践中,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照顾个别差异。“分层”是为了保证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是为了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水平,不断地把现有水平变为最近发展区,循环往复,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意义建构,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地向前推进。

  让学生在“建构”中学习,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积极探索和尝试体悟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教育心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最符合建构主义意义的,它是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心理表征的建构,既包括教育心理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建构,也包括与教育心理学科基本知识理解和应用相关联的经验背景的建构。当前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大多是“讲经式”教学,强行灌输,有些甚至是“以词释义”,或者说单纯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忽视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建构过程。

  教学中采取探究式、体悟式学习方式是实现非结构性经验背景建构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体悟式学习也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以主动、自觉的态度通过领会、感受、参悟等形式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对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体系的学习方式。两种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情境性、开放性、独特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科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模拟情境引起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把想、说、问、做的权利还给学生;开展教育心理学科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教育心理学科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学习中培养个性和创造性,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倍加珍视学生个性化的意义建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即使“异想天开”也应鼓励他们的勇敢和创新精神,不能让学生机械地去重复和照搬给定的教材内容,不能被动地寻找编者和学者的标准答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各以其情而自得”,获得自由而丰富的经验,质疑求异,有所创新。同时,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教育心理学科知识涉及的领域很广,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哲学、法律、宗教、环境等;从学科来讲,涉及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历史、地理、生物、文学、艺术等。可见,仅靠课内有限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所以,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把探索的领域扩展到课外,充分利用课外教学和学习环境,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树立教育心理学科教学的大教学观。

  让学生在“建构”中学习教育心理学科知识,教学中要极力实现新知识与旧经验提升的双向互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用于新知识、新信息,新知识、新信息的进入又会改造和重组旧经验。因此在教学中的做法是:第一,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典型的教学案例,丰富学生的经验背景,为意义建构提供基础;第二,教育心理学科信息的广容性决定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内容大多是似曾相识的,使学生容易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但也容易使教学变得平淡以至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中极力下功夫,在学生“似曾相识”“平平淡淡”的感觉中,挖掘超出学生旧有经验的新成分,使学生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拓展空间。

  三、意蕴之三: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具有重要价值。学习资源是一种学习和认知对象,又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工具和方法。它们可能构成问题的背景,可能成为问题的环节,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能本身就包含着问题的答案;它们为主动建构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手段,提供了规定的情境和多样化的选择,也提供了表现创造性的空间。

  教育心理学科属人文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都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首先,课内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源,如教育心理学科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习参考书、教育心理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把它们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共享。其次,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课外的各种资源,如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改革的形势、家庭教育现状、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学校管理实践、学校和学生刚刚发生的事件等,以及校内外的广播、电视、校园景观、图书馆、阅览室等。再次,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师和学生本身状况也可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政治修养、文化素质、社会阅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能力、人格魅力、教育方式、教学风格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好的教师就是一本好书、一本好教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他们的家庭经济背景、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社区文化水平等都不同。正是这种差异成为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第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快速的信息资源。

  教育心理学科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有强烈的教育心理学科的资源意识,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善于开发和利用显性资源和潜在资源,并加倍关注和珍视教育心理学科潜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心理学科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育心理学论文4

  摘要:对于新型人才,高校教育在保证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要加强其身心健康教育。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开展适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文从高校教育的地位、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措施等方面对心理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古我国就有“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思想。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学生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是否受到良好教育决定了国家的发展程度。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下的大学生。本文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分析了心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了近年来大学生的犯罪率及犯罪原因,从而阐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高校教育的地位和任务

  高等教育是基于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式,大学生肩负着发展祖国未来的重任,方方面面的进步都需要优质的大学生在将来为之做出贡献。因此,大学生是全社会都投以关注的人群,是需要确保能够在各方面都在正确的路上行走的人群。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与专业素养上的,还包括素质、道德、心理健康等,旨在培养出品德优良的拔尖人才。因此对于大学生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针,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以人为本,制定出最适合当下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不能再以知识教育为重心而忽略了心理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摆在教育的第一位,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无论专业知识是否完全掌握,都应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用善良的心面对世界,对社会尽全力做出贡献。新型教育方式应该首先明确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去教导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成为一个三观健全,专业过硬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正处在形成自我人格,确定三观的重要时期,高校的指导方式和方向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应认真对待。

  2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大学生发生恶性犯罪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首先,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教师人数却不能及时跟上,这之中的空白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出现了部分停滞,不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每个方面,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上一种不良风气。其次,在大学生曾经的.学习生涯中,通常都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很少接触到法律方面,导致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薄弱,冲动时未能用法律约束自己,走了一条错误的道理,事后才后悔不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或者由于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建立了错误的三观,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或心理缺陷。这样的大学生在面对逆境时往往不能妥善处理,无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难以找到平衡自身心理和现实环境之间矛盾的方法,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慌乱的心态使他们选择了错误的处理方式,造成犯罪事实,更有甚者几乎完全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对于这种大学生,拥有再多知识也无法好好约束自己,无法对家庭、对社会做出应做的贡献。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高校要做的就是要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学生复杂的成长环境中找到最能影响他们的一种或几种,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心理教育方案。

  2.2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是一个十分自由、放松的环境,在紧张的高考战争中高度约束自己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感受到了不同于过去所有教育经历中的高自由度,这时候的他们离开了父母,开始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但是此时的大学生还是尚未从父母羽翼中完全走出来的孩子,并且还没有与社会有太多接触,不具有成熟的判断能力和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没有了父母的保护,他们在遇到自己没有想象过的挫折时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产生较强的心理波动并无处发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绝大多数高校都不具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学生的心理情绪无法得到正确的疏导与缓解,往往意识到了自己有心理问题也无处解决,后果要么是任其发展变得更严重,要么是找到了一个不正确的发泄方式,害人害己。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不仅是针对于心理教育方面的,但是心理教育是最应该也最亟待加强的一项内容。只有一个身心健全的大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所学全数奉献给社会,才能保证在一生中不犯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大错。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已经和老一辈有了较大的不同,但同样的是他们也需要得到认可,而不是用陈旧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批评他们,改变他们。我们的高校教育应该随着他们的变化随之变化,社会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不再是过去贫穷、受欺负的中国了,在温暖富足的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人会有与老一辈不同的价值观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给予他们肯定和支持,让他们也充分肯定自己。心理教育就是顺应大学生的改变,帮助他们肯定自己,排解不良情绪和不良心理,保证心理健康,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

  3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措施

  3.1高校心理学教育的相关机构设置模式

  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高校还应开设心理课堂,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教育,防止有些学生因为内向,不好意思,而不敢去心理咨询室。同时设立课后心理追踪系统,通过不定期的问卷调查、老师上门答疑等方式来监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于心理咨询室,除了当面咨询,还可开展在线咨询的模式,建立相关网站,让学生在寝室就能找到心理老师,及时排解心理问题。对于以上三个部门的老师,都应聘请相关专业人员,任职老师要保证专业素养过硬,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敷衍学生。不采用同时担任任课任务的兼职教师,要保证该项工作畅通无阻的进行。

  3.2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模式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心理教育几乎全都是采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能修习这门课的人数有限,课时有限,教师也不一定专业,并且还有其他例如电影鉴赏等在学生看来更有意思的课程的存在,让学生对心理教育相关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初衷完全没有达到。因此,我们应该转换观点,首先,要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并且将课时适度延长,加强心理教育的强度。其次,将心理教育与公共必修课,即诸如思修等全校每个人都会上的课结合在一起,在上课时将心理教育的观点融入课程专业知识中,无时不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心理教育不知不觉渗入学生的脑海,将心理教育彻底落实,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教育,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从此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3.3高校心理学教学内容模式

  在各种高校学生犯罪事件发生之后,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就这种现象,从原因分析到解决方法的讨论已经发表的一定数量的论文,但仅仅是纸上谈兵是无法改变这种现象的,唯有将之落实到实际中。这些论文是很好的理论依据,可以将其中涉及到的方法有选择性的实施,再根据学生的反应,筛选出有效的方式后大范围应用。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因此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通过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来通过边玩耍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愿的接受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不像知识教育那样教育内容固定,没有变化,对于心理教育,只要结果是好的,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可以是各种各样,不拘束的,所有方式都可以不受到学生反感的情况下采用。

  3.4高校心理学教学形式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心理教育,由于心理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能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因为我们要寻找更适合心理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地点不应局限于教室内,草坪、操场、走廊甚至网络,都可以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地方,教学方式也要采用游戏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方式。总而言之,就是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产生反感情绪,真正接受心理教育并且从中获取相关的心理知识。

  3.5高校心理学教学考核与心理档案建设模式

  心理档案对所有高校来说都是一个空白的领域,然而心理档案在心理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对每个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的记录,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考核,掌握各个时期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异常者要及时联系该学生并用适当的方法温和的进行处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档案资料,不遗漏任何一个人。并且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严格保密,不以任何方式泄露给任何人,增强学生对心理档案的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承担起帮助建立心理档案的任务,减轻档案室老师的重担,同时也能拉近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方便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

  4结语

  心理教育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保证其顺利开展,在发展初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有坚持并将其普及,才能保证心理教育起到它该有的作用,保证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栋梁,成为三观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肖冬梅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

  参考文献:

  [1]任呈强.论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xx,(4):77-79.

  [2]李必发.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多元化分析[J].科教文汇,20xx,(36):180-181.

  [3]李必发.“人性化”“民主化”“专业化”的高校心理学教育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296-297.

教育心理学论文5

  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引入运用,是保障和支持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事业顺畅有序组织开展,以及顺利获取最佳预期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围绕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发展心理学作为国际心理学理论研究体系中重要分支,是用于研究分析人类个体的基础性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现代心理学在研究事业的实践发展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最近几年间,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历史进程的深入推进,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低龄幼儿早期教育干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智力水平和思想品德观念发展,青少年群体的违法犯罪问题研究等领域均获取了广泛且充分的应用空间。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展开简要阐释。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分析,独立人类个体在针对现实客观世界展开的认识和分析活动,通常应当具体划分为两种形态,也就是综合性分析形态和个别化分析形态,在现有的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理论的论述和考量视野之下,综合性分析形态和个别化分析形态之间本身具备着较为稳定且充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和互相依存关系。在人类基础性思想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前在背景之下,不管是引入运用哪一种具体化形态展开基础性科学分析实践工作,均能在具体开展的分析实践工作过程中,实现对被研究对象要素的系统化和细节化分析拆解,并在这一具体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保障和支持边缘性学科形态,以及交叉性学科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官方性政策指导文件的制定发布,以及广泛性引入实施,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逐步获取了充分证实和彰显。在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基础性心理教育知识要素引入呈现,能够有效纠正现有在校学生群体,以及学科任课教师基础性观念认知体系中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保障和支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在校学生群体的良好优质成长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德育心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基础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全面充分关注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发展特征、基础性心理发展规律、基础性知识观念接受能力,以及基础性心理体验需求前提背景之下,借由将现代教育学理论和现代发展心理学理论中的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展开充分结合的历史背景之下,有效改善和优化了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在支持和助力我国现有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良好优质成长发展背景之下,为全社会共同进步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支持条件。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在我国全面素质教育事业的.具体化历史发展实践过程中,应当针对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中目前存在的基础性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全面有效的调查分析和教育督导。而切实培养形成指向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优质而且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充分解决和规避我国现有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基础性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优质而健全的基础性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建构,是培养和输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前提条件,切实将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引入呈现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工作实践过程之中,对于改善和优化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素质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实践影响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美育心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组织开展基础性美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借由针对对象学生群体展开适当程度的情感要素督导教育,保障和支持我国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在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部分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基于规范性学理分析的切入阐发视角,针对现代美育教育事业发展实践过程中的美育心理学理论和基本教育实践方法,展开了全面且系统的研究分析,切实形成和输出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成果。在现阶段具体组织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美育教育工作者借由对“美”的形象化引入呈现,能够充分激发和净化我国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情感感知,保障和支持我国现有青少年在校学生群體的基础性人格建构不断健全和优化。

  (四)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心理领域的具体运用

  在我国现有的校园教育事业实践发展体系之中,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是现代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手段,对于保障和实现现代基础教育事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基础设定目标,具备不容忽视的客观影响意义。想要切实将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引入运用到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实践过程之中,应当优先实现对基础性教学心理规律的全面充分研究分析,在充分诱导和激发现有的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背景之下,支持学生在具体参与特定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稳定且充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切实改善优化实际获取到综合性学习效果。

  针对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本文择取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教育心理学论文6

  青年人不是不能就业,关键是如何就业与就业之后如何发展。就业问题并不仅仅是学校与社会的事情,青年朋友应当树立起就业中的主体意识与职业规划意识。

  1.职业教育心理学概述

  职业教育心理学,又称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职业技术知识的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的科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包括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以及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极其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应用学科[1]。

  2.以开放的心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人是社会的动物,如果你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只从个人愿望出发,而不考虑社会和企业环境的需求与发展趋势,也不考虑过来人的忠告,只一味闭门造车,别说规划目标无法实现,单就执行规划中的可能遇到的那种强烈挫折感都会让你沮丧不已的。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对主客观环境认真分析,广泛听取领导、同事、家人以及职业顾问的意见之后,才制定出来的。而且,需要与社会及组织的需求变动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而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一份好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切实可行、适时严谨、弹性适度和可持续的。

  3.个人职业规划的内容

  3.1确定志向

  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所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这部分内容依赖家庭与学校教育。

  3.2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这部分内容可以借助职业心理测评来实现(具体测评流程如下),更多的是在实践生活中体验。

  3.3测评分析报告

  图1测评结果

  3.3.1兴趣特征

  被试者兴趣分布比较广泛,同时对很多方面都很感兴趣,这样很有可能会分散来访者的心理资源,如果调节不当,有可能会妨碍来访者的成就。

  3.3.2能力特征

  被试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研究能力比较突出,但艺术能力、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足。

  3.3.3人格特征

  非常喜欢交际活动,善于和人打交道,同时富于同情心,对人友善热情,具有相当强的耐力和韧性,富有责任感,在工作中擅长与人合作。

  4.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5.职业的选择

  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

  6.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在职业确定后,向哪一条路线发展,此时要作出选择。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对事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需作出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

  7.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目标的设定,是在继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后,对人生的目标作出的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通常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1至2年,短期目标又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3至5年。长期目标而一般为5至10年。

  8.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变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9.评估与反馈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

教育心理学论文7

  心理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之后,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最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刺激学生学习动机,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高职英语的教学有效性。本文针对心理学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几点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职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也更加受到关注。教师应该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教育是学生和教师相互合作的过程,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心理素质,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教学,必然能够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二、明确教学目的,因材施教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然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英语在学生未来工作以及学习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学习英语的好处,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具体地说,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难易程度,如果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而教学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又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挑战,这两种情况都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控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想法,从而明确教学目的,分类取舍,设计出最佳教学内容。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奠定心理预期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必然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引入对话式教学模式,创设英语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

  英语教学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内容。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情感传递,从而创设一种“情感效应”。

  合理地开展英语对话训练,会有效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很多英语领域的学者对“学习”这个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为“学得”和“习得”。这里的“习得”就是一种学生在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过程;

  而“学得”则是在明确语言语法的前提下,有规律地进行学习。以这个理论为依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创建更加适合他们的语言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引导性以及感染力,在对话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用平等的视角和语言,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学生的心理安全感,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逐渐缩短。

  比如上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Free talk”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题,在课堂上将自己编创的对话表演出来。这对于那些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是一种学习上的刺激,开始的时候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不要要求过高,要遵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心理,可以让他们先尝试读稿,使他们慢慢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树立了信心之后再进行脱稿发言。

  再就是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各种方式促进他们互相学习,比如组建课堂上的“Group Work”,即学习小组,教师要创造机会使小组内优势互补,小组间良性竞争,促使他们共同提高,从而使对话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加强心理激励,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知道学生之间的智力、兴趣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以科学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来启迪每一个层次学生的智慧,使其体味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强大的认知内驱力。

  比如经常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一系列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使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适时用“人人都能成功”的话语来激励每个学生,使他们保持心情积极、愉悦,具有满足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不但乐意在学习方面探索,而且不畏困难,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实现了心理健康与学习进步的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教育心理学,是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学习活动原本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智力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则是对这个系统进行适当的调节,对智力因素产生一种促进和推动。

  教师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这个部分进行引导和刺激,进而帮助他们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并对英语学科产生兴趣,最终促进自身智力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全面提升英语素质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论文8

  一、价值观与心理问题

  (一)价值观与心理问题的产生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的综合体系。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价值系统,人就是依据这一套价值系统去评价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并且以此去规范、引导自己的认识及行为,引导自己追求所需要的东西。例如,在人生的选择中,物质与精神,事业与爱情,国家与个人,他人与自我,孰轻孰重,都会因个人的选择不同引出不同的生活目的和生活态度。有无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念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

  价值观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价值观形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决定的。从一个个体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来看,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受个体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父母、学校、社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把外在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个体又在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根据自我的需要,不断选择、过滤外在的价值观念,将其整合成自己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人的多种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需要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孰重孰轻的矛盾,人的自我意识中对自己认识和接纳的程度以及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对选择外部价值观念的影响,人已有的价值观念与外部世界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等。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中,某一方面失去协调就会产生心理困惑。

  对于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价值观的关系,不同的心理流派有不同的看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摄入并内化了大量环境加给他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经验,而逐渐放弃运用其本性支配的‘机体估价过程’,结果使一些实际上有益于个体成长的具体经验被拒绝或被歪曲,从而产生失调”。①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价值信念实质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就形成了与这些行为相一致的价值观。理性情绪心理学学派认为,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人的价值观体系中的非理性信念是造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尽管理论家们对于价值观如何造成心理问题的认识各不相同,但对于价值观的状况影响心理健康这一点的认识是十分一致的。

  (二)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价值观

  在高校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发现,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都与他们的价值观状况有关。自我价值迷茫是当代大学生最常见的问题。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具有着生命的整体价值,例如,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等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人的生命整体的价值观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都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产生了片面的倾向,给学生个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惑。一些学生视学习成绩、知识、文凭、学位为生命的惟一价值。一次考试失败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一些学生为寻得一个能够给个人带来优越地位和丰厚收入的高学位、高学历,终日裹挟于文凭热、考研热、考托热、考级热、考证热当中,考前的紧张与焦虑,考后失败的失望与沮丧,一次次地挫败他们的自信。一些人视爱情为生命的惟一,恋爱使他们放弃了一切,一旦对方提出分手,突然发现自我荡然无存,心中倍感孤独与失落。有的视“性”为爱,随意发生两性关系,甚至长期同居,然而感情破裂后常常陷入怨恨、自责与内疚之中,也有人在无望中放弃了自我生存的权力。

  人际冲突引起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占的比例最高。现代社会赋予了个人越来越多的独立与自由,但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冷漠。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

  活节奏,过强的自我意识和过度的自我保护,再加上青年期的自我封闭心理,使得大学生之间的直接情感交流越来越少,他们渴望交流又怯于交流。大家普遍感到上大学后,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一些人缺少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感,奉行“自我中心主义”,我行我素,毫不顾及他人利益和他人的感受,宿舍中的人际冲突时有发生,一些人常常处于焦虑和抑郁情绪之中,有的人厌恶和逃避集体生活,有的人甚至发展为严重的人际交往恐怖症。

  选择困惑是大学生在择业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到来,使大学生们拥有了在择业方面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自由。然而,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使大学毕业生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内心高期望值与自身现有能力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就业市场现实需求的矛盾,择业的趋利性与自我发展的矛盾,多样选择本身存在的矛盾,都使大学毕业生们在择业的过程中时常处于多重心理困惑之中。

  对于常人来讲,以上这些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但是,当青年人将其视为人生的重大危机时,就会倾向于否定自我,否定自我的能力,甚至怀疑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大学生提出这样的人生拷问: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人生有何意义?我努力拼搏奋斗为了什么?我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人生价值观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困惑的最深层原因。

  二、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干预

  心理咨询对价值观的影响,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针对的是来访者个人的价值观,而不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它工作的层面是来访者的心理,涉及到他的情感、经验、认知、行为等各种心理因素,强调个人对其内部系统的整合。因为个人内部的心理倾向性决定了其选择外部经验与信息的倾向性,只有从其内部心理上进行调整,才能使其正确地选择与吸收外部世界一切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信息,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它不是从外部灌输一种价值观,它强调来访者个人自我的领悟与改变,咨询员只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促进作用,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非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建立一个促进人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心理咨询终极目标

  由于我国的心理咨询开展时间不长,学校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许多的心理咨询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心理压力,倾倒心理垃圾的场所,或者只是对某种具体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的解决与矫正。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帮助,但对于他们长远的人生成长与发展,对于帮助他们发展出自己面对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是很不够的。因此心理咨询从根本上来说应当首先关注青年学生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选择人生目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些关于他们成长发展的核心问题,关注他们的价值观问题。

  从促进人的成长发展意义上来理解,心理咨询必须建立与人生发展相一致的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学校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深刻认识,促进他们的自立自强,达到个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个目标既不是由咨询员从外部强加给来访者的,也不是学生自行确定的,而是由人的生命本身发展决定的,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和动机,是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惟有这个目标可以把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整合在一起,这不但适用于有心理障碍的人,而且也适用于那些对人生感到不满足,不快乐,不充实而寻求咨询的正常人。它不仅是所有的人,而且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上去理解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从人生发展的终极意义上确定一个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人

  的发展本质所需要的。如果离开了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在工作中只是针对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处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可能解决了学生当时的困惑,但对他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无太大效用的。相反,如果我们先肯定了终极目标,再根据来访学生本身的特质和问题,与他们一同制定具体的目标,才能协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困惑的具体问题解决便是价值观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副产品了。

  (二)运用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进行价值观干预

  “非指导式”咨询是“以人为中心疗法”所采取的方式。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条件,只有他自己才能发现他的价值”。②运用这一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价值观干预,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咨询员不评价不批评学生原有的价值观,无论其价值观是否正确。例如对于来访同学抱有的“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算个人的成功”的价值认识,咨询员不给予分析批判,也不把个人或社会提倡的价值观灌输给他,而是尊重地倾听,真诚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平等的回应,期间不作任何主观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就会放弃对以往价值教导者的防卫心理,重新评估自己个人的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对个人原有的价值系统进行澄清,放弃那些被家长、老师或社会习俗所给予的,但不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价值,重新认识自己多方面的价值。这个过程是来访者自己领悟的过程。

  理性情绪治疗学派的治疗重在改造来访者的价值观。理性情绪疗法的代表人物艾利斯认为,人的价值观体系中的那些非理性认识导致了人对自我价值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毁灭,造成了人与环境的适应不良和消极情绪的产生。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不适应行为和消极情绪背后不正确的价值认识,例如,失恋者认为不被对方所所爱,自我就没有价值的非理性认识,然后进行自我辩论,如,不被对方所爱,就说明我一无是处吗?不被对方爱,就表明不被所有的人爱吗?学生通过自我辩论,以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代替那些非理性的认识人,建立一套积极的,切合实际的人生价值观体系。

  现实疗法强调个人对自己价值选择所负的责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各种行为结果都是个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在运用现实疗法对学生咨询时,咨询员首先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拥有价值自由选择的权力,但个人同时负有对任何选择结果所负有的责任。协助他们探讨自己现实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并对自己的价值做出判断,使他一方面评估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是负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他人是否有益。一旦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他就会做出改变。总之,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把自由和责任相联系,帮助他发展出自觉自立、自我负责的价值意识和健康的人格。

  此外,行为疗法,意义疗法,完型疗法等心理咨询方法对于我们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迷茫,提高价值观辨别能力,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有实际的作用。

  三、心理咨询员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影响

  由于心理咨询是在咨询员与来访者的一种亲密的咨询关系中进行的,因此咨询员对来访者的价值观的影响非常重要。心理咨询中,咨询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咨询员要尊重和接纳来访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咨询员不排斥不批判不评价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否则会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抵触,妨碍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尊重和接纳并不意味着同意他们价值观中的那些不正确部分,而是理解这种价值选择背后的独特理由;以真实了解他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具体过程,便于在以后的咨询过程中协助他进行改变。咨询员对来访学生的尊重与接纳,会唤起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乐意与咨询员一起进行自我探索。

  第二,咨询员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学生。否则咨询员很可能把自己看得太优越,不相信

  来访者有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价值观问题。况且,有时咨询员本身的价值观当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因个人经历或文化传统带来的不恰当的部分,当咨询员对这些部分缺少自觉认识时,则会出现误导情况。例如,面对一位困惑于选择国家机关和公司之间的毕业生,如果咨询员本身的价值观偏于国家公务员,就为其出主意,帮他选择国家机关,那么就防碍了他依靠自我力量进行职业价值的判断与选择,无助于他个人的独立能力培养。

  第三,咨询员与学生沟通价值观。咨询员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并不是说咨询员可以保持价值中立或把自己的价值观掩盖起来。事实上,整个咨询过程其实都是在咨询员的价值观基础上进行的。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发生着改变。这种价值教育的因素是必然存在的。对此,学者们有明确的论述。美国学者考瑞说:“咨询员与当事人所沟通的,就是价值观。咨询员希望当事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人生应发挥哪些教育功能,这些的确都在散发他们的价值观。”③香港学者林孟平也认为:“在亲密的辅导关系中,辅导员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往往会无可避免地影响着辅导的终极目标;而不同的直接目标和中间目标,也往往朝着这个方向而产生。事实上,辅导的本质含有教育和学习的意味,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点。”④因此,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没有必要掩盖自己的价值观,而应当在与来访者沟通中自然地流露。咨询员“在咨询的适当时间,应采取主动与被动的方式,适当地与受导学生分享与讨论自己的价值观和对各事物的看法,那么咨询员只要让这一种诚恳的表现自然地流露出来,也就可以表现出对受导者的信任与尊重,就能影响受导学生。

  第四,心理咨询员要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员的价值观,JL、理咨询员自身的素质比起他的咨询技巧来,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影响更为重要。许多专家都认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倘若一位咨询员不清楚自己的需要,也不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怎么去面对一个价值混乱或自我价值感失落的学生?倘若咨询员自身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他又怎么能协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健全的价值观体系?心理治疗专家柏德逊认为,一个有能力的辅导员应该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对来访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应特别重视自己的价值观建设。他首先应当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应当拥有一套真善美和谐统一,促进个人、民族、社会整体发展的相对健全的价值准则。当然,这不是一次就完结的,而是一个一生不间断的持续过程。只有如此,咨询员才可以适当地处理咨询过程中价值观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协助学生们完成价值观的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一条新的途径,我们应当将其与思想教育有机配合,丰富与深化我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促进青年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论文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xx-3089(20xx)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總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xx,(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xx,(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xx,5(3):145-148.

教育心理学论文10

  [摘要]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也更加注重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理论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逐渐向创新方向发展,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实效性评判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就是要看学生在学习中能收获多少、学生在学习中有多少进步,所以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学前教育逐渐走上正轨的道路,在大学以及高职的课程中都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了解较少,而且掌握的知识只停留在教材的理论知识层面。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将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

  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不管是什么阶段的学生,都会有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的学习受心情的影响,每天处于一个心浮气躁的状态,对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进行消化吸收。这就说明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如果只是采用常年如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安排,通过运用一些方法使学生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热情。例如,教师教学“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时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渐渐失去兴趣。因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大多以专业性强的概念为主,所以如果只是单纯让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那么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了意义。对这种专业性强的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幼儿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教学方式还要转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以更加温柔、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更敢向教师提问,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简单的事例提高学生对某些专业性强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幼儿品德心理课之前,让学生对幼儿品德心理提前在网上有一个了解,这样比教师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自己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二、互动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最常见的互动模式就是学生自己不懂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做出针对性的讲解,这种互动性极大提高了学生上课学习的效率。这种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作为课堂时间的主人,教师完全让学生去展现自我,例如,在教学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以故事的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讲述者自我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其他学生对案例上的理解,从而能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分并让其他学生对讲述者的讲述进行分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纵向的知识点在脑子中横向排列,能将学到的知识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忆,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注重沟通和疑问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就是在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学习,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学生在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能是一个嘲讽或是挖苦的态度,而是应该以鼓励或是支持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表达能力较差、表达的不够清楚等问题,但是教师不要急于去打断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了之后,对学生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或是建议。《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说明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问,教师在发现学生的疑问以后即时帮助学生解决,这样在提问与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有利于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在教学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上课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学生学习中的倾听者和解答者。

  四、结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为此就应该通过倾听学生和耐心解答学生疑问,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储备教师资源。

  参考文献:

  1.于林.调动中职学生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习》的积极性[J].华夏教师,20xx(2):12.

教育心理学论文11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

  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

  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

  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教育心理学论文12

  美声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高校美声教学之中,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美声教学的教学规律相融合进行分析,详细论证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对高校美声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从而为美声教学开辟重要的教学方法。

  美声唱法是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民族唱法,并在此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新的演唱方式。其主要的特点是:富有穿透力、音色优雅、题材多样性等特点。从诞生之后,美声唱法就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进行传播。例如,利用歌剧、清唱剧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对于美声唱法的研究,已经渗透到教育学、心理学、声学、喉科学等多个领域,本文主要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美声教学的分析,希望通过分析提高高校美声教学的方法,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对于声乐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集中在理论认识之中,还需要从感性上加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两者要做要相互支持、互为补充,这样才能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关于美声学习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的说法:美声学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通过经验进行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工作事倍功半。因此,就要求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科学的认识作为基础,坚持以感性认识作为切入点,以理性认识作为基本原则。在学习中要注意,练声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首先掌握声音的概念,理解声音发生的机能,才能真正实现美声教学方法的全面提升。

  一、美声教学过程中感性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的初期阶段,感性认识是整个学习工作的先导和主体。感性认识主要是指,通过听觉刺激和外部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听觉意识。但是构建听觉意识,也是整个声学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因此,首先要求训练学生对自己发音准确性的判断工作。其次,要求加强对学生听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判断一首歌曲的歌唱方式和手法是否正确。在感性培养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关于乐音的感知,推动学生对唱法的掌握。

  在美声教学中往往因为术语的抽象性,导致学生的理解效果大打折扣,而感性教学手段就是通过学生的感性思维,将抽象化术语具象化,帮助学生加快理解程度。例如,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较为通俗的词语“声音靠前或靠后”,用来提升学生咬字位置,以便与帮助学生放松舌头,使声音更清晰的展现出来。

  感性认识使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具象化,也成为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加速剂。但是,仅有感性认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理性认识方面进行升华,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美声技法的能力。

  二、美声教学过程中理性教学手段的运用

  理性认识是一种更具科学性、更具严谨性的.理论认识,也是感性认识发展的产物。因此,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和了解一定的感性教学手段之后,就要加强对声乐发生的原理和产生的机制进行了解。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分别通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声学等角度,对美声唱法的发音原理进行研究,综合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

  三、美声教学过程中感性与理性教学手段的融合

  在美声演唱的过程中,绝不是通过单纯的发声机能发声,而是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因此,要求高校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发声练习,而且还有教会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练习美声。建立高层次的学生培养工作,正是国家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性手段和感性手段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要求。

  要达到这种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对培养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内容情感的表达进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演唱技法的理论指导,辅助情感的浸润,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声的神韵。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提升学生在演唱实践中的心理素质

  由于美声的演唱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和艺术,演绎的效果是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呈现的,并没有二次加工及润色的余地,所以对于演唱者而言,整个演唱过程也是一次重大的心理素质考验工作。因此,在学生演唱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冲动型性格和胆怯型性格的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同,就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依靠学生的气质和个性对学生进行划分,进而开展有区别的教学。通过经常性的开展演唱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同时有梯度的提升学生练习曲目的难度,通过多场次、高频率的训练,帮助学生对舞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的适应感和自信心,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学生的表演质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在高效的音乐专业的课程中,占有者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教学过程长期存在的棘手问题。所以就要求在美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发声过程和发声技巧进行指导,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寻求教育心理学的帮助,帮助学生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学生对于美声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时,才能推动他们对美声的学习兴趣。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彻,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这项研究组织中,对待文章中的不足提出批评和指导,从而促进高校美声教学方法的改良工作。

教育心理学论文13

  舞蹈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具备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每个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习。

  教师的性格也会影响到教育过程,很多老师倾向于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笔者认为老师更应该采用新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更自由地展示自己,这样课堂会更加有教学气氛和更加活跃。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中教育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现象,以及产生变化和规律的心理学科。而舞蹈教育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口传身授。它是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它需要教师运用身体运动与心理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舞蹈教学更加需要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姿势、语气、声调、手势、表情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进入舞蹈意识状态,帮助学生理解舞蹈。

  一、舞蹈教育者除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教师的职业情感

  (一)舞蹈教育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除了懂得教书还要懂得育人,掌握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懂得以身作则的道理,以自身的优良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达到德艺双馨这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舞蹈教育者应具备的职业感情

  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除了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能力水平外,还要有责任心,具备良好的人格,平易近人,这样才能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

  这些方面的品质主要表现在:有专业的精神,“敬业”,忠于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情绪稳定,学生和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感,有坚定的信心,有耐心,始终如一地坚持教育教学的工作,积极向上,活泼乐观,对学生不能有偏见,要公正不自私。

  二、舞蹈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怎么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越强烈,人的行为目标也就越明确,在舞蹈教学中,心理暗示是舞蹈教师用来间接,含蓄地对舞蹈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而舞蹈教师应用积极心理暗示可以解决许多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学中教师自身带有的不良情绪。

  当学生接受了教师积极引导或者暗示,就可以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舞蹈教师选择恰当言语暗示学生,并激励学生,努力创设环境影响学生,积极关注学生,那么学生只要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就会集中注意力,思维也会更加敏捷,这样就可以努力地学习。

  教育者从外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诱发学生增加自我激励,形成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系统,使学生真正地转变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我肯学”到“我能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育者要学会培养学生的自我有效感,平时就应该激励学生,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确立成功的目标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合理地评价,让学生判断自我反应,教师肯定的评价和判断可能引起学生积极的自我反应,也可能引起学生消极的反应。这时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理论来分析问题。然后教育者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判断自我反应,让学生把有效感与学习动机联系起来。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机水平而达到更好效果。

  舞蹈课程的训练是很艰苦的,现在的子女大多都属于独生子女,长期在家人的呵护中成长,因此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舞蹈练习基本功时,因为怕苦怕累、因为疼痛而掉眼泪,而这时舞蹈教育者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向高年级的同学学习,给学生讲诉舞蹈家和体育健将的感人事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吃苦是为了什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苦尽甘来”的道理,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所有的付出都不是白费力气的,终究会换来相应的回报,这样学生自己也会有成就感,还能增加对舞蹈的兴趣和自信心。

  很多学生刚开始训练时,一到下叉、下腰就怕,有的还不愿意做,有的不怎么用心去做,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选出好的学生来做示范,从心理上激励害怕的学生,并让其他学生一起鼓励她,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克服生理上的一些小问题,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大家都在很努力的练功。舞蹈教育者选择正确的时间教育学生锻炼自身的意志力,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有自己的目标,从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

  三、舞蹈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舞蹈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给学生讲解动作的顺序与要点,却忽略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教师强调的是学生对动作的记忆与完成度而不在意学生是否对这些舞蹈课程感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只有舞蹈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解,不断地示范,而学生却无精打采,学习气氛消沉,形成了一种老师疲惫,而学生却还是学不会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信心受到打击,无法对舞蹈课程产生兴趣。然而原本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舞蹈课程也变得让人不敢接近,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教师应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与动力,这便可以让学生感受舞蹈的快乐和优美,让学生融入到表演当中。因此舞蹈难以接近的想法将渐渐消失,甚至有些学生想要主动挖掘舞蹈的奥秘,感悟舞蹈情感。在学习中慢慢体会舞蹈的博大,了解到舞蹈内在表演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舞蹈产生爱意,同时产生足够的信心,可以大胆地发挥,不再害怕做错或者动作不标准而遭到批评。

  在教育方法运用得当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都得到提升,学习动机也得到强化,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增添新的事物,会使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好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

  四、舞蹈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在舞蹈课程中需要基本功训练,需要身体软开度。但这些并不是舞蹈的全部,舞蹈教师如果把它无限放大、扩大,容易造成许多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他们会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自己的软度训练,往往忽略了舞蹈表演与肢体协调能力的培养,而“肢体训练”已经渐渐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在做着无用功,对自身舞蹈能力的提升一点帮助也没有。况且学生每天像机器一样只知道训练,会丧失思考能力。

  每个学生都应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情绪也非常多变,教师应该调动学生活跃的一面,从而更加积极地去学习舞蹈,每位教师都应该具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才可以帮助学生。在舞蹈课堂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况经常出现,因此舞蹈教师不仅仅要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还要运用恰当有力的语言引导学生领悟,适时观察学生情绪,激发学生舞蹈的表演欲望,必要时还应结合一些特定的舞蹈情景,让学生能深入解读舞蹈,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使其发挥想象空间,进入创作领域。

  当今的教育越来越关注心理教学,因为只有好的启发和培养才能达到好的教学目的,舞蹈教育也不例外,心理学教育作用于舞蹈教育是舞蹈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我相信舞蹈将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因为美好的心灵塑造美好的品格,有了美丽心灵的舞蹈才会更美丽!

教育心理学论文14

  一、教育心理学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所必需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教育心理学论文15

  一、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铺垫近年来,许多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不完善和下降等不良的信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在高校学习特点不能完美融合等有关。因此,为提高高校教育工作和教学质量,心理学理论的相关应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正确的深入前提和学生心理疏导、激励等方法,进而辅以高校教学,从而在健康督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也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为高校教育工作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心理学理论在社会诸多领域都起着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面临我国当前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其发展的自身特殊性,其教育工作方法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符合实际的应用为高校教育工作方法的完善和提升等提供新的思路,并大大提升了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途径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不再单一的依赖于授课和被动的接受学生心理咨询等,改善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等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问题。在学生大学生活、学习中的改良和积极的心理沟通基础上,激励其积极接受专业课知识和人生观等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为社会提供良好素质的人才奠定良好根基。

  二、结语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有着诸多的良好作用,其有利于高校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自身、社会等多方面受益。因此,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值得提倡,并值得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在实践中不断将其完善。

  作者:胡双喜 单位: 新余学院

【教育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论文06-23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05-25

教育心理学论文【精华】06-29

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15篇]06-29

教育心理学论文15篇(优选)06-29

教育心理学论文15篇[合集]06-23

教育心理学论文【集锦15篇】06-29

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11篇)08-29

心理学论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