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9篇(合集)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1
读了《大学》这本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并把《大学》排在了“四书”的首位。
我最喜欢《大学》中“止于至善”的一段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就是说,作为君主,应当广施仁政;作为臣民,应当敬事君王;作为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作为父母,应当慈爱子女;与人交往,应当坚守诚信。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宋时期爱国将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在1126年,金兵攻打中原,岳飞要抗击金兵,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十分高兴,就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刺在岳飞的背上,教导儿子要精忠报国。岳飞投军后,打了很多胜仗,无数金兵闻风而逃……。但后来昏庸的皇帝却听信小人的话把岳飞杀害了,但岳飞的美名却流传于世。我特别敬佩岳飞,不只是他的勇敢和武功,而是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岳飞为什么能做到精忠报国呢?就是因为岳飞孝敬母亲,听从母亲的话。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不仅做到了“为人臣,止于敬”,也做到了“为人子,止于孝”。
读了《大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们从小就要认真听父母的教诲,不能跟父母顶嘴。对兄长要敬重,看到长辈和老师要敬礼。对人要有仁有义,不能骗别人,也不能把我所知道的`别人的秘密告诉他人。在学校要认真听讲,上课不说悄悄话。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上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定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大学》这本书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从孝敬父母开始,努力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尽到做学生的责任,从一点一滴做起,长大后,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2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总结和精华,包括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等。这些经典蕴含着古代智慧,展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培养道德品质、提升自身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是中国国学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录,记载了他和弟子们的言谈举止,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学》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更深入阐述,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在人生各个方面都要有适度和平衡。这些经典思想旨在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教人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道家经典强调返璞归真、修道养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中的经典之作,虽然内容难以理解,但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以幽默诙谐的'方式阐述了人生的观念,强调了放松心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这些经典启迪了人们对生命的看法,提醒人们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和谐共生。
佛家经典是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修身养性、舍己为人、慈悲为怀的价值观。《金刚经》是最重要的佛教经典之一,强调了无我和舍离的境界,启迪了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心经》是佛教经典中最为简洁和精要的一部分,通过心态和观念,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这些经典提醒人们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珍宝,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重要遗产。这些经典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品质、有责任感的人,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代社会对于高尚的品德和人文素养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国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升自身修养。传承国学经典可以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也是对我们祖先智慧和劳动的最好致敬。让国学经典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芒,与现代知识和观念相结合,将会给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意义。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3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把金子还给了当铺,就做到了“慎独”。《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因为君子在人前人后表现如一。而小人正相反,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通过学习《大学》,我知道了,要做君子,不当小人,自己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要做到“慎独”。比如,在朋友家,如果看到喜欢的玩具,不能偷偷拿走。在商店里如果看见了喜欢的文具,又没有带零花钱,不能趁店主不注意偷偷拿走。
学习《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学到了许多其他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4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一直对国学经典抱有极大的兴趣。读经典是我高中以来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国学经典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的精华吸引着我。在阅读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睿智和智慧的力量。
首先,我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涵盖了大量丰富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都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在读过这些经典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的深度和广度。这些经典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处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我的人文素养。
其次,国学经典教会了我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快乐,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疏于关注。然而,读国学经典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一现象。国学经典中所强调的仁义道德以及思想的升华,教会了我如何对待他人,如何追求真理和智慧,如何做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这些经典告诉我,追求物质享受只是短暂的,而追求心灵上的满足和智慧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境界。古人能够通过这些优秀的著作传承至今,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文笔优美和思想深邃,更是因为他们以身作则,将道德准则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古人的行为和言行都是他们思想的真实体现,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智慧和修养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来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和体验得来的。因此,通过读国学经典,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需要秉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为相结合。
最后,读国学经典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令我深感自豪。通过读国学经典,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学会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境界。
总之,读国学经典是一项非常宝贵的学习任务。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受益良多。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学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我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将继续努力读好国学经典,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5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做到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爱《大学》这本书,爱里边的名句,爱圣贤的智慧,更爱《大学》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后,我要努力钻研这本书,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6
“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当然,没有一官半职也无法说明你取得了成绩。正是这一句辛辣的书评吸引了我,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心理描写更彰显了人物百态,然而读罢给我最深的感觉却是:这里不是校园。没有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没有青春校园的生机和活力;没有学术论坛的笔剑争锋。
这里是一个工厂,专门负责生产经营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围城,城里城外的人们各显神通;这里更是一个集市,到处都是呼喊叫卖的声音。
文章还在陆续的连载之中,我还没有读到故事的末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来结束这所谓的`大学。暂且不去谈那些领导们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见异思迁,高歌的形骸放荡,马长有的拾阶而上,这哪里是大学教师的模样!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到底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在这样的校园里,这样的潜规则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开头的杜小春很像现实中的我,所以读到她出现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我知道,我是永远不会成为杜小春那样的人。我可以与名利无缘,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贫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灯不灭,走过悠长的黑暗,迎来的定会是灿烂的黎明。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过于此吧!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7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做人质根本。
善乃做人根本,正如儒家所信仰,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他的人生方向是他自己决定的,而他选择的人生方向则是由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的人或事物所决定的.,人善与恶决定于他由小到大所经历的事情。
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他就是在父母的教化中不断成长的,当他开始有记忆时,他便不断的在学习,曹植与其兄长曹丕的品质截然不同,同是在一个环境下长大的,而兄弟俩却截然不同,为什么……曹丕暴如猛虎,一心想夺取他父王的位置,而曹植却视权力于无物,才高八斗的他在其兄长的逼迫下不得不作出七步诗……这难道不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嘛?被乡人视为灾难,被别人惧怕,乡里人一心想除掉他,而他却全然不知自己在乡里人心中的地位,并很有礼貌的问乡里老人别人这么惧怕自己为什么都躲着自己,当他得知自己在乡里人眼里的地位时,他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为乡里人除掉害物……这说明他的本质并不坏而是在后天成长中造成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自别人眼里是一个灾难……
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曾在沈阳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小偷在偷东西,正在小偷将要盗窃时,一个小孩看见了,并喊了不许偷东西,当即,小偷给了那个小孩一个耳光,可是,现场并没有一个人为这个孩子讨回公道,而是在一旁观看……当你得知这个故事你是否想过,如果你在场,你是否会伸出手去帮助那个孩子,一个孩子知道去抓小偷而其他的大人却如此麻木,这说明什么……人本身是善良的,可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自己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所感染,一种惧怕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作祟,使得他们不敢去伸手……
有多少人在帮了别人之后反被诬陷,有多少人在帮了别人之后得到的不是帮助别人的喜悦而是被冤枉的痛苦与悔恨之情……正是有太多的这样的例子,所以使得人们的善心在不断的消退甚至消失。
请让自己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想想如今的社会状况,我们是不是该站起来来挽救社会的善心,来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如果想好了那就请站起来吧!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8
国学经典书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书籍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学问、精湛的艺术而闻名于世。它们不仅是一本本图书,更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宝库,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论语》。这部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论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道德伦理,教人如何做人处事,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观念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另一部不容忽视的国学经典是《道德经》。这是老子创作的一本哲学著作,以轻巧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道德经》阐述了道德的概念,探讨了各种伦理观念,并提出了“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新颖的思想。这些理念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还有一部备受推崇的`经典著作是《红楼梦》。这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人物形象闻名。它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风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通过一段段曲折离奇的故事,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而真实的世界。
此外,《周易》、《孟子》、《史记》等经典书籍也都是我们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书籍都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它们不仅告诉我们我们的过去,更能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国学经典书籍是一座宝藏,我们应该珍惜并深入研究。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这些书籍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读懂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9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11-12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03-09
【通用】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06-30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3篇11-12
国学的经典01-24
国学经典07-28
大学国学社工作计划12-14
国学经典07-14
实用国学经典作文国学经典 作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