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30 17:55:11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农业教学设计范例(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教学设计范例(15篇)

农业教学设计1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知识属于区域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农业的发展是区域各种资源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美国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课标解读: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农业的布局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让学生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知识迁移能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讨论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并用联系、比较的的方法了解了我国黄河的综合治理。今天我们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美国是发达国家,是因为他拥有发达的工业,其实美国不仅拥有发达的工业,还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其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这节课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媒体展示:美国农业生产状况)

  推进新课: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提示:美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有何影响;地形分布有何特点,对农业有何影响?)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活动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课堂活动:分析地形条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2.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

  国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活动2: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承转:由于以上原因为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并完成表格。

  1.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2.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候图)

  (2)二种不同种类小麦的分布位置。

  简介春小麦与冬小麦播种与收割的季节差异。当地以种植哪种类型的小麦为主。

  3.了解美国的“玉米带”:

  (1)位置: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与其它农业区的相对位置。

  4.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讨论: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温、水、土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其体现了农业发展的什么原则?

  美国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是山脉,中部是美国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国西部阳光灿烂,光照强,东部地区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充足,而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凉,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由于美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农业,这为美国农业专业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实质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原则。

  知识迁移练习:

  1.试分析我国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两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异同。

  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课堂小结:

  ¨一、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 1、自然条件

  ¨ 2、社会经济条件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 1、地区专门化

  ¨ 2、美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带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七、课后反思:

  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节内容为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专业带的分布。我对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已具备的知识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内容庞杂,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地形、土壤、;人文地理中的交通、工业、城市,人口问题等等,关键在于区位因素分析。美国农业带类型教材中涉及八种,每一类都各有其特色,按常规,需要在课堂上一一介绍其分布位置、原因、特点等。如此一来,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

  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附加了知识迁移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地理原理例证或验证,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农业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说明: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师生评议。

  (说明: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字词。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课堂讨论交流,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⑵“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⑶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⑷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段:

  ⑴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⑵小组交流,评选组内最佳讲解员。

  ⑶班级交流展示。

  (说明: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农业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新闻记者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所以一、二年级的新闻记者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新闻记者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新闻记者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投影片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2。师导言:

  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提高了不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农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袁隆平爷爷的像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3)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再读

  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2)汇报,要求用书上的话回答。

  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新闻记者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3。探究读

  怎样把课文读新奇的语气呢?

  (1)小组内练读(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班上汇报

  (3)评价(评出优点,如果你认为谁哪个词、句,读得不如你要给予示范。)

  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等多种能力。

  4。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5。展示读

  (1)小组内读,然后评选代表。

  (2)展示读。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对小学生而言,不更是如此吗?这一读书过程的安排,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谁不想分享这一快乐呢?)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

  三、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去掉音节认读生字。

  3。组成词语充分调动民生字。

  4。做游戏(找朋友)认读生字(教师参与)

  5。交流识字方法。

  6。把生字编成儿歌认读生字。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老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教学反思:

  课文《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中主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杂交水稻、大棚模型、无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几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感受农业的变化,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回顾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本课要求认识“我会认”中的14个字。读的方式有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以多种方式、变化节奏让孩子们在高效的、张弛有度的氛围中始终保持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这样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以回忆的方式既记住字形,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识字,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

  2、通读课文后,提问:文中介绍了几种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读一读,再交流你的看法。

  孩子们自己选择读,有的孩子读出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敬佩之情,有的孩子读出对蔬菜大棚的新奇,彩棉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自由练读后再全班练读评议,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评价的能力。

  对大棚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在交流时,引用了书上的词语: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把收集的有关资料和丰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时节大棚内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大棚装进了春天和秋天。”对杂交水稻感兴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产量和现在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对比,认识到了袁隆平的伟大成就的确引人注目。我也相机把在网上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既增加了对农业新科技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理解得很准确。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不到位,没有激励所有孩子表达的积极性。

  2、最后的想象拓展,孩子们没有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不尽人意!我以后要引导孩子多看课外书。使之视野开阔,想象合理。

农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主要地形组成。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高寒,及其带来的影响。

  3.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及生活的特色。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欣赏景观图片方式引入。师提问:这是捕捉的哪个地区的图片?生答略。)

  二、新课学习

  1、师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师提问:你能从图中找出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青藏地区有哪些山脉和河流?请举例。生答略。

  2、师展示《中国地形剖面图》,师提问:根据这幅剖面图,你们知道青藏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生答:高。

  师小结:青藏地区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3、承接提问:说到青藏地区地势高,会有什么影响?

  生答:海拔高,所以这里雪山冰川多。而且海拔高,所以气候寒冷。

  师展示雪山和冰川景观图并小结: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的发源地。

  师展示拉萨和成都气温降水量图,提问:说说两地(同纬度附近)气温有何差别?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答略。

  师小结:由于受地势影响,所以青藏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所以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这就不难理解传统服饰藏袍与气候的关系了。

  4、师讲述:气候不仅对生活有影响外,还对农业生产有影响。那么该区的农业生产在独特的高寒气候下有何特色?生自学阅读书88—89页,后小组交流回答。

  生答:这里以畜牧业为主。因为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只有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畜牧业。

  师反问:平原区的畜种能在这正常生长发育?

  生答:不行,只有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的高原环境的牲畜才可。

  师展示《青藏地区农牧业分布图》,提问:除了反映畜种的分布外,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答:种植业只分布在河谷地区。主要是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三、探索学习

  师讲述:暑假将至,了解了青藏地区,我们来次雪域高原之旅。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最后小组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结。

  五、结束语:青藏地区是个迷人的地方,今后大家好好努力,有机会亲自去感受一番。

农业教学设计5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黑土地----东北平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农业教学设计6

  教材说明

  本章分自然特征与农业、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两节内容。

  第一节是对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分为“世界屋脊”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两部分”:“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第二节内容分为“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江河的源地”介绍了三江源地区为何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为什么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讲述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三项内容。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1、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3、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教学重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引导、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二、新课教学

  1、世界脊梁

  教师: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位置和范围。

  出示教材图9.3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简要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学生指图回答: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教师展示图片: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

  提问:青藏高原上为什么这么冷呢?

  学生:因为青藏地区地势高。

  教师:在中国地形图上看青藏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估计一下,高原平均气温比同纬度东部平原约低多少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oC。)

  学生:思考回答。(低200C左右)

  教师:青藏地区地势高,会对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学生:气候、河流、动植物、农业、生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阅读教材第85~86页图文资料)。

  (1)请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山脉并用笔在图中圈出来。

  (2)归纳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3)比较同纬度的成都和拉萨两地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拉萨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

农业教学设计7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对生态农业系统进行了介绍。生态农业系统是一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科技含量较高,在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生态农业系统的概念和设计原理。然后,通过讨论认识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有哪些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知识链”则从整体上介绍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原理和意义。“实际用”则具体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系统,从而深化学生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的特点使学生首先通过“探究竟”的过程获得关于生态农业系统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一定的例子解释“知识链”部分对生态农业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的介绍,从而使抽象的名词变得比较形象,便于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原则。

  2.说出设计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系统的方式和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激发投身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2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3.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获取成果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本节中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太阳能量的原理比较抽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可利用具体的实例加以对比介绍,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四、教学媒体

  相关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身边事课本通过对右玉县生态农业系统建立前后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说明生态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在学生看来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教师进行引入时,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叙述引入并播放关于“右玉县”的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生态农业系统,激发学习的兴趣。

  探究竟教师布置学生参照课本的生态系统组成图,按照“小辞典”的内容表示图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并对连接的记过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教师在教师中巡视,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然后,教师提问一名学生将该物质循环过程在黑板上画出,引导全班学生对其进行修改,得出正确答案。用箭头表示“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图”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并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结论。

  然后,通过全班的讨论得出正确一致的结论。

  大家谈本部分有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与“知识链”的内容联系紧密,可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大家总结生态农业系统的特点,在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知识链”的内容加以讲解。

  第二个问题也涉及“知识链”的`部分内容,但此题属于开放型讨论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列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做出合理的点评。针对“身边事”“探究竟”中的生态农业的例子思考生态农业系统的特点,并进行交流总结。

  发挥想象举出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知识链在“大家谈”中已经渗透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这里教师可以以“实际用”中“桑基鱼塘”为例子具体加以解剖分析,分析人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固定太阳能利用率、生物能利用率的方式,农业遗弃物的利用等。同时,还可以根据此例和其他的例子分析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与“大家谈”的结论相结合,进行全面总结。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生态农业系统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实际用本部分介绍了几种生态农业模式,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或对课本介绍的几种生态农业模式加以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态农业模式的哪些方面显示了前面总结的生态农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身边事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农业系统么?怎样建立良性的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1.同学们请看教材的106页,根据下面提供的生态农业系统组成图,参照小辞典内容,用箭头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

  2.小组交流,看谁连接的更为科学合理。

  3.通过交流,请你们找出自己连接的生态农业系统有那些不足,并加以完善。、

  学生们回答完后,教师进行总结,首先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指出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4.请同学们展开讨论,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有哪些特点?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5.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来谈谈发展生态农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系统就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农业系统中,谁的作用比较突出?

  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说“人”。

  发展生态农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使资源得到持续的利用,提高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生产率。

农业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新闻记者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所以一、二年级的新闻记者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新闻记者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新闻记者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投影片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2.师导言:

  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提高了不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农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袁隆平爷爷的像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3)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再读

  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2)汇报,要求用书上的话回答。

  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新闻记者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3.探究读

  怎样把课文读新奇的语气呢?

  (1)小组内练读(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班上汇报

  (3)评价(评出优点,如果你认为谁哪个词、句,读得不如你要给予示范。)

  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等多种能力。

  4.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5.展示读

  (1)小组内读,然后评选代表。

  (2)展示读。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对小学生而言,不更是如此吗?这一读书过程的安排,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谁不想分享这一快乐呢?)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

  三、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去掉音节认读生字。

  3.组成词语充分调动民生字。

  4.做游戏(找朋友)认读生字(教师参与)

  5.交流识字方法。

  6.把生字编成儿歌认读生字。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老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教学反思:

  课文《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中主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杂交水稻、大棚模型、无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几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感受农业的变化,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回顾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本课要求认识“我会认”中的14个字。读的方式有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以多种方式、变化节奏让孩子们在高效的、张弛有度的氛围中始终保持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这样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以回忆的方式既记住字形,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识字,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

  2、通读课文后,提问:文中介绍了几种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读一读,再交流你的看法。

  孩子们自己选择读,有的孩子读出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敬佩之情,有的孩子读出对蔬菜大棚的新奇,彩棉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自由练读后再全班练读评议,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评价的能力。

  对大棚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在交流时,引用了书上的词语: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把收集的有关资料和丰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时节大棚内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大棚装进了春天和秋天。”对杂交水稻感兴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产量和现在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对比,认识到了袁隆平的伟大成就的确引人注目。我也相机把在网上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既增加了对农业新科技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理解得很准确。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不到位,没有激励所有孩子表达的积极性。

  2、最后的想象拓展,孩子们没有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不尽人意!我以后要引导孩子多看课外书。使之视野开阔,想象合理。

农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西北地区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

  2.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3.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区域人地关系。

  课前准备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荒漠和草原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自然景观

  2,位置3,气候特征及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区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理想。

  导入自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1,那个地方的瓜果最甜?

  2,济南明水地区的天然气是从那里引进来的?

  3,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的火焰山在什么地方?

  引出西北地区

  探究展示

  自主尝试

  一,荒漠和草原

  1,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2,分西北地区的`大致位置。

  3,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4,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5,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分部的?

  点拨提升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第74页活动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内蒙与新疆的代表牲畜什么?

  2,新疆地区的农业分布在什么地方?

  3,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的又是什么?

  4,为什么新疆地区的瓜果和长绒棉特别出名?

  点拨提升

  阅读活动P 76--77新疆地区为什么要发展坎儿井?

  提升检测

  巩固练习“学习检测”基础评估

  布置作业“学习检测”能力提升

  课后反思

农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农”“致” “勃” “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感受农业技术的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农”“致” “勃” “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疏通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下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孩子们,你印象中的农业是怎么样的?

  2、颂读古诗中关于农耕的诗词。

  [设计意图]农村的城市化使农业这一话题离学生较远,谈对农业的了解,读描写农耕的古诗词,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为“变化大”打下基础。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走进34课,了解农业的变化。(板题,重点指导写:农,读题。)

  4、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很有意思的图片,想看看吗?(出示巨型茄子、特长丝瓜等图片,一边出示一边介绍)

  5、引入:农业科技成果展中有好多这样的新产品呢!想去看看农业科技成就展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你们都那么期待,那么感兴趣,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个词正好写出了大家此时的心情,是什么呢?打开书,读一读。(师出示“兴致勃勃”让学生反复读,练习联系实际说句子。)

  6、齐读第一段。

  [设计意图]课标明确: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刻。

  二、层层递进,读文学字。

  1、走进展馆,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呢,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认读。

  1)读句子学生字(生字变色,并注上拼音)。

  (1)讲解员阿姨向我们介绍了袁隆平爷爷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

  (2)大棚能准确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让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3)无土栽培技术能使植物不用泥土也能长得十分茁壮。

  2)出示词语,查读。(自己认读,小老师带读)

  3)认读单个生字。(同桌查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不宜做过多的字型分析,但我们要让生字在不同环境中出现,句子中、词语中,再到单个生字,让生字不断地与学生见面,加深记忆。

  3、练读文中的长句:(生练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A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4、查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崔峦老师提出:培养基础语感的做法是找出文中长句子,一句一句读,读出停顿。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农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设计意图]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2、学生反馈阅读信息,抽说:你都知道了哪些变化?

  (师板书: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3、填空式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星期六,我( )地来到展览馆观看农业科技成就展。了解了( )( )、( )、( )后,让我感到农业的变化真大。

  [设计意图]崔峦老师提出: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简单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上两点的设计正是有此目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全部要写的字,让学生观察,整体把控字型结构。

  2、给每个字说词。

  3、重点指导:产、介,指导后写一遍。

  [设计意图]一年级指导书写重点关注关键笔画,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控字型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了解农业的巨大变化,当解说员介绍科学技术下的新产品,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当解说员介绍科学技术下的新产品,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一、复习。

  1、做《课程辅导》P52一、二题,订正。

  2、认读词语。

  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 百花盛开 瓜果飘香 十分茁壮 科学技术

  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设计意图]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所以我们要让生字不断地在学生面前重现。复习紧扣第一课时,既能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又能让生字再现,加深印象。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结合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学习第二段,思考一下问题:

  (1)图上画了些什么 ?

  (2)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看出杂交水稻的贡献大、引人注目?(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谈谈袁隆平爷爷及杂交水稻。)

  (4)是啊,世界上很少部分的耕地,却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中国人,袁爷爷培养的杂交水稻立了大功,袁爷爷立了大功。所以最—————

  生:引人注目。

  此时,你心里对袁爷爷怎样?(敬佩)请带上这种感情来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5)如果你就是展馆的解说员,你能不能结合课文与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袁爷爷和杂交水稻吗?

  [设计意图]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这一设计正是提供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

  2、分组自读指定的段落,划出最能体现农业变化大的语句,与同桌谈谈自己的看法。读出自己的感受。

  3、四人小组讨论如何结合课文与资料进行解说。(老师随着学生的解说出示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扶到放是教学必不可少的过程,由前面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将这些知识内化、运用。

  4、让学生看着板书与老师一起总结全文,强化词语积累:

  是呀,袁隆平爷爷培育的杂交水稻,贡献最大,是那么—————引人注目;蔬菜大棚里——盛开,果飘香(是那么神奇!);彩色棉花————————令我好奇;无土栽培的植物—— 生:十分茁壮;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先进的—— 生:科学技术;所以——农业的变化真大!参观前,我们是那样的——兴致勃勃,参观后,我们还是这样的——兴致勃勃,这都是因为我们感受到——农业的变化真大!

  [设计意图]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老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拓展交流:农业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四、作业超市:

  1、小朋友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家人一起分享一下

  2、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有那些想法,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再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虽然想象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想象是可能成为现实的呀!所以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板书设计:

  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引人注目

  大棚种植 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彩色棉花 令我好奇

  无土栽培 十分茁壮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农业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课程二“农业地域的生产与发展”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内外部知识的联系

  ①划分知识组成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又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地;

  农业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

  ②分析内部联系

  光照、热量、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

  自然条件因素、农业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三个因素之间是并列关系;

  ③分析外部联系

  联系已学习过的城市的区位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可联系乡土地理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热爱家乡,了解家乡,服务家乡。

  (四)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四、德育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本地的教学资源,采用案例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身边实例的解读,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德育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地图”,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食材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材料]:倪家营小麦丰收、肃南牧场,李绅悯农。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和材料,尝试总结农业生产的概念?

  [学生看图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倪家营和肃南县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教师讲解]:农业的我们按照传统分为两种:小农业单指农业生产,大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类。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

  (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

  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

  1.张掖市制种基地建设

  ——气候

  (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张掖葡萄与法国产区土壤对比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肃南祁连牧场与临泽鸭暖乡制种玉米

  ——地形

  (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4.张掖乌江大米

  ——水源

  (水源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

  5.张掖城郊发展观光农业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海南岛与张掖蔬菜远销各地

  ——交通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地理教学,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三)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教学设计13

  知识要求:

  1.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的几种不同的分类及其特点

  阅读要求:

  《农业的发展历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各种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农业投入-产出模式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谈话式讨论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绪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导入]上册,我们研究探讨了目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陆地环境,那么,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1.人类和一般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维持,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决定了需要环境提供生存的场所,即含有一定媒质(空气、水等)的空间;需要提供满足生存的物质基础;也需要环境具有容纳、清除代谢产物的能力。

  2.人类与一般动物又有很大不同,一般动物只是以自身的存在及生命活动来改变自然环境,而人类却能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因此,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深入。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通过消费活动(生产消费、生活消费)使产品消耗、转化,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废弃的物质能量输出给环境。

  ③人类通过自己的发展活动(生产、消费)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

  ④环境把它所受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反馈作用。

  ⑤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小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通过人类的发展而建立和深化的。人类的发展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而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有: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所以,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具体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方式与地理环境之间建立关系。

  就农业生产活动而言,一定地域的人们,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但进行农业生产有多种选择,是发展种植业还是畜牧业?是种植小麦还是水稻?就需要进行选择。如何选择?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逐一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新授]

  一、农业的概念

  1.农业: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广义的:农、林、牧、副、渔

  狭义的:种植业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因地制宜”

  (1)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同的光、热、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条件;

  (2)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举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

  2.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

  (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

  (2)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举例]华北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三、农业生产的性质

  1.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

  2.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

  [比较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繁殖过程与一般动、植物的区别;判定农作物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及其理由。]

  以小麦为例:小麦的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等自然再生产过程,无时无刻不受自然条件(光、热、水、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育种、犁地、播种、除草、灌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人类的生产活动,即经济再生产过程。而这些社会的生产活动(或生产过程)又无时无刻不受着民族习惯、历史基础、劳动力、国家政策、措施、工业、城市的发展、技术改造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产品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农产品的获取,除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具有自然属性外,同时还受多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备“自然属性”,因此不是自然资源。

  ①所谓自然再生产过程,指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必须依靠一定的空气、阳光、水和各种养料,经过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长、繁殖,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过程。

  ②所谓经济再生产过程,指农业生产还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资才能获得必要的产品,也就是需要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

  ③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生长过程,不同于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发的生长、繁殖的过程,而是自始至终在人类的干预下进行的。它以经济再生产过程与之区别。

  ④农业生产以自然再生产过程区别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

  [阅读材料]《农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差异

  四、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1.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

  自然条件:热量、水、光照、土壤、地形等

  劳动力

  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

  科技

  产出:农产品

  2.农业的投入-产出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合理配置、利用。

  增加农业的投入,如: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的产出,提高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

  3.农产品的重要性

  (1)为人类提供吃、穿、用的物质资料,保证全社会人们的需要。

  (2)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粮食、副食品、原材料、工业品的消费市场。是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础。

  五、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

  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密集农业,又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4.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划分为12种。课本上重点介绍了几种。其中又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两大基础部门以及混合农业。

  [小结]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类型和特点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地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即农业区位因素的不同。那么如何合理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下节课继续讨论。

农业教学设计14

  【课前透视】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还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

  课文内容中介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信息资料】

  1、生词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一参见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导入:播放录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吧!(板题)

  (录像的播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绍:(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师生评议。

  (初读课文就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读时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上。)

  二、识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字。(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精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农业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探究读:看到这些变化时“我”的心情怎样?怎样把新奇的语气读出来?(自由练习,小组练读评议。)

  (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尝试读书中提高了读书能力。

  3、配图读:图文结合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阅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践

  1、教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评为“最佳讲解员”。

  2、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试试说出类似的词语来,也可以课下收集,把他们记在积累笔记上。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地练习,增强学生积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充分尊重个性体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情感。

农业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设计理念】

  本课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引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词。会认14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农业的巨大变化。

  【课型】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乐意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设计意图】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

  1、凭借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

  3、看看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然后用序号标明。

  4、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农业科技成就。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教学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老师读生字,学生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指导学生记字、写字。

  1、认读8个生字和8个生词。

  2、重点指导:厂、产、农、纺、织

  3、识记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写字。

  (1)看清楚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我会写”。

  (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5、利用课件指导书写

  6、学生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评议,学习别人的优点。

  【设计意图】集体评议,可以增强学生写好字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生词卡。

  (1)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农业科技成就?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上画了些什么?

  (2)“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3)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4)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2)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3)小组交流,个别学生讲解。

  (4)班级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4、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先进的科学大棚种植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农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农业》教学设计07-12

农业教学设计11-09

农业教学设计06-24

地理《农业》教学设计04-02

【优秀】农业教学设计06-29

(推荐)农业教学设计06-29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5-13

(经典)《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11-22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5-14

《农业》教学设计9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