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散文

时间:2024-07-01 12:33:52 冬至节 我要投稿

冬至的散文大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至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的散文大全【15篇】

冬至的散文1

  我总在翻看《中国油画》杂志中朱乃正那幅题为《冬至,春远乎?》的油画。尤其在冬天来欣赏这幅描写冬天风景的作品。而且在今年这样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冬天感受画中的意境和画家那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品味画笔扫过画布时滞留下的点点色彩所寄予的无限深情。想象着作者在飘雪的冬天,站在紫禁城高大的城墙外,回首远去的角楼和逝去的岁月时,他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带给观众的那片温馨,以及灰暗的天空中跳跃的太阳。每到这时,我便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境地,忘记了窗外寒冷的冬天,悄悄地走近北京,走近朱乃正的身边……

  与往年确实有所不同。阳光依旧透过玻璃窗斜射进屋子里面,洒在母亲倾心培育很久而日见葱茏的花上,泛出斑斑点点的晶莹。这是母亲的菊花榭过之后,我从他手中接过的另类花种,至少有七、八种之多。母亲要离开家很长一段时间,到北京去度过冬天。临行前交给我照管好她们的任务。关于怎样护花,她只简单叮咛几句,讲的很宽泛。也许,他想我这个已到不惑之年又作了多年父亲的人,早已应该悟得养花的道理。我想也是,花总不至于像孩子一样难以养育,只需浇足水分,给足阳光,置于温暖的地方就可以了。

  我真的没有太多的在意,在此之前,我还从未发现这些花是有个性的,很像生活中的人群。自婚后,我虽然每周至少去看望一次母父,却从未在意这些花们的存在。有时,只是无意中用目光扫过窗台,才下意识地浏览一下花的姿态。母亲也从未在我面前专门介绍他们的性情和喜好,只是很小心地对待他们,就像很小心地对待我们一样。父母的这次远行是我有生以来与他们的第一次阔别,也是第一次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管护这些各具姿色的花卉。与花相处的久了,反而淡化了我对父母的思念,好象她仍然在我身边,仍然在把着我的手腕往描红本上添墨,仍然在把我扣错了位置的衣襟解开再从新扣上。他那端庄仁慈的脸庞时刻在花丛中闪现。那份恬淡与安详时刻伴随在我的身边。但是那天,邻居大妈微驼着肩背,站在门口和我微笑时便真的钩起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想起了我平日里与母亲攀谈时,每每忆及儿时的快乐与辛苦时,母亲那红润的眼眶甚至噙着泪水的双眸。她在无端的自责。一个母亲在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之后,却还要承受这种不应该属于她的自责。好象在那样的艰苦年代里我们没有过上现在孩子们所过着的富裕生活是她自己的过错。她那里知道我在回味过去的时候充满着一种对儿时的眷恋和现孩子无可想象的乐趣。在母亲的眼里,怎么我们永远也长不大了呢?

  恢职的意味,那气息在缕缕阳光的照射下氤氲。这是冬天的室内特有的光景,正是这种气氛,致使我每次接近她的花时都会猛然滋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不经意间便拿我们与花作了比拟。母亲的`孩子们一个个地从原本热闹的家里分离出去,把寂寞和孤独留给了母亲自己,和父亲独守着诺大的空房。所以,这些花随即成为母亲的儿女,弥补着他们的孤独,成为母亲的依恋和情之所寄。她用永不枯竭的母爱滋润着这些幸运的“儿女”。想到此,我感觉与花有了同宗同族、同父同母的亲情。

  仙客来厚质浓绿的叶片保持住了原有的蓬勃,它的浓盖下面已经孕育了颗颗花蕾,等待我用足心血之后腾出叶面再抽生出细长的花烃,托起那爆裂花冠;香雪兰初孕的花苞也已始酿淡淡的清香;而四季菊仍然不失朴实地展示它那带有野趣的风华,为冬季的生活添着红润。经过长时间花工般的劳作之后,我掌握了它们的习性,也就不在一味地统一浇水,统一置于温暖的地方。渐渐的,花工般的劳动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就像^***家弟子,经过十几载、几十载虔诚的打坐、诵经、修炼后,忽然接受到宇宙的灵息,顿悟了世界的空洞一样。再看一盆盆花便成了一张张脸,顽皮淘气却让人喜爱。

  比眨我仍然时常走进那个描写冬天的风景,而且总是一次比一次更为深刻地进入那个呼唤人心的世界:已然发灰的故宫红墙沉逝了远去的历史,冬天的太阳依然释放出温暖的阳光;风撩起婆娑的柳枝呼唤深处的春色。假如你再往那画的深处走去,便能看到在树的枝桠中穿梭着衔泥的燕子和长椅上依偎着的热恋情人……那时,由不得你的迟钝,便同画家一起陶醉了。即刻,便沉入温存的汪洋之中。

  天,只是母亲没有在我身边,这让我深刻地体会了人生历程中必然会体会到的情感。就像苏轼的“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的情境。好在母亲的花在我的操持下鲜亮光彩、生机勃勃,它注入了我的深情,就像母亲对我们一样。我想,当母亲归来时推开屋门,看到这些挺秀巨壮的花时,她会以为我们全在她身边活蹦乱跳一样,眼里一定会充盈着幸福的泪水。

  窗外又飞起了雪花,但屋子里却温暖如春。遥想北京的冬天,也在飘落着晶莹。母亲站在玻璃窗前凝望北方,凝望着翩翩舞动的雪片,她的思绪或许早已与我去共同感受花赋予我们的这个与以往不同的温馨的暖冬,聆听大地荡漾着春潮的脚步声……

  至,春天就在眼前。

冬至的散文2

  北方饺子,南方糍粑。家乡每年冬至都有打糍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躺在床上,喷香的蒸糯米饭的香味钻进鼻孔中,我心里清楚,今天是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我不顾清晨严寒霜冻,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

  头天就把糯米浸泡,第二天一早,就把浸在水里的糯米捞出,放在饭甑上,搬到锅灶上蒸。等蒸熟以后,就可以放在石臼里打了。村里只有本家大伯屋里一口石臼,人多就必须依次排队轮流着打糍粑。这天,大伯家起得格外早,把家里的大门打开,好让村里的人赶早前来打糍粑。

  把糯米饭倒进石臼里,用木槌轻轻舂捣,捣成糊状,才开始抡起木槌大力气捶打,还要有一人蹲在石臼旁在盆里沾点水,不停翻动石臼里的糯米团,使之受槌均匀。捶打是要有一定的`节奏的,不然会伤到一旁翻动的人。“咚咚”“咚咚”,一下又一下,不久,捶打的人浑身发热起来,外衣脱了一件又一件,身上不断冒着热气,石臼里的糯米团也打到黏稠泥状,挑起能拉伸很长,这就说明打好了。

  回到家中,趁热将糯米团抓起一团,放在手心里一挤,另一只手扭转拽下,顺势投入有芝麻白糖的盘中一滚,一个香气四溢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打糍粑的日子里,小孩们都起得早。我们小孩都盼望自家的父母能早点打上,好吃到这让人垂涎欲滴的糍粑。但石臼只有一个,大家都得轮着来。看到别人家先后都打好了,心里既羡慕又心生埋怨。我们来回跑动,通风报信,看见别人家差不多打好了,似飞一般跑回家中,告诉父母。父母才将热在锅灶上的饭甑端来,我们乐颠颠地跟在身后。

  刚打好的糍粑透着一股韧劲。吃糍粑时,父母一般都会一再嘱咐我们,不要吃得太急了,不然会噎住喉咙的。虽如此,但我们小孩架不住香气四溢糍粑的诱惑,顾不上拿筷子,用两手左右捏住往嘴里塞。由于吃得急,有时会噎在喉咙里,憋得满脸通红,两眼翻白,好不容易才喘过气来。

  如今,生活富裕了,但家乡冬至打糍粑的习俗从未间断。在不愁吃穿的年代里,打糍粑演化发展成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当地政府举办打糍粑文化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亲自动手打糍粑,然后大家围坐在桌前,你一筷,我一筷,品尝香甜软糯的糍粑。

  “咚咚”“咚咚”——打糍粑的木槌声,在宁静的山村里显得那么悦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温馨,胜过世界上所有的声音。

冬至的散文3

  熟记的节气恐怕只有冬至了。

  外婆曾给我讲过三十年前的冬至,那都是曾经的故事了。

  那时的冬至,家家都会烧竹皮上的那层东西,然后把烧成的灰捡到院子里,没风的天灰都会升起来。外婆说:“灰升起来,会生财。”

  外婆生了四个娃,我妈是老二,那时也才十多岁,最小的阿姨大概七八岁吧。冬至的时候,他们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糯米团捏成小动物的样子。平日里是没有糯米团可以玩的,因为这儿离海近,餐桌上摆的多半是海鲜。即使偶尔买了糯米粉也是拿来款待客人的。外公不让他们瞎折腾,可外婆护着,还偷偷拿了一小袋糯米粉给他们玩。捏坏了的糯米团是做不了汤圆的,可小孩子们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破坏,外婆只好把造型各异的“小动物”放进蒸锅里蒸来吃,然后晚上她会少吃几个汤圆。

  外婆说:“那时候生活不是很富裕,很少有机会能吃到汤圆。可不管当年收成怎么样,冬至那天一定要吃汤圆。”她又说:“我们的碗很大,可汤圆不多,每人半个碗都填不满。谁不想吃满满一碗汤圆啊?我就想了个办法,给每个人的碗里都混点年糕团团。年糕用的米便宜些,家里还有多的,反正放在水里也看不出来。”

  吃汤圆自然是全家人最开心的时刻了。小孩子们都会数数自己碗里的汤圆,比比谁的多。舅舅碗里的汤圆总是最多的,外公特意吩咐过让男孩子多吃点,以后千活有力气。大家都细嚼慢咽地品味着这来之不易的美食,他们都吃出了不是汤圆的年糕团团,但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外婆的碗——那个碗里的汤圆总是最少的。

  可如今,冬至却渐渐被人们遗忘了,越来越多的人只记得情人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或许没有小孩子会再去捏糯米团了,他们有各种颜色的橡皮泥,随时能捏出更多更好看的东西;或许没有人会再去捡灰求生财了,有人认为这是迷信,更多人恐怕早就忘记在冬至还要做这样的事了。

  有人说,现在汤圆到处可以买到,随时可以吃,何必非要在冬至吃呢?

  冬至的汤圆是曾经贫穷生活的'记忆。那时的孩子盼着冬至,数着汤圆,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得津津有味。现在的我们吃着汤圆,想起的大多是老一辈的艰辛,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才使生活慢慢地好了起来。

  冬至的汤圆是一种习俗的符号,是一种纯纯的文化。的的确确,如今的汤圆并不是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吃到了,但这并不代表汤圆在任何时候都有特定的味道。这种味道发自内心,饱含千年文化的积淀,寄托着全家人的情思。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能在冬至时全家坐在一起吃汤圆的家庭,太多的中年人因为工作繁忙无暇回家,太多的小孩子因为学业繁重忘记了传统习俗,只剩爷爷奶奶煮好了一锅汤圆苦苦等待。

  冬至像是年轻人给老人的一个承诺。小时候,年轻人告诉父母,长大后自己会好好照顾他们。没有一个孩子不想一直陪伴父母安度晚年,而后来却尽是忙碌带来的无奈。老人苦苦等待了一年,他们不奢求孩子能天天陪伴着自己,不奢求像三十年前那样过冬至,他们只想孩子能在冬至那天回家吃一碗汤圆。

  临近冬至的时候,外婆就像小孩子似的盼望起来,可现在的冬至似乎已不是她盼望的模样了。

冬至的散文4

  记忆是个很特别的匣子,在那里可以装得下很多的东西,包括过往,包括温暖。一切的过往都可以在那里更迭、延续。一切的温暖都可以在那里发芽、生根。

  ------题记

  冬至又至,我所生活的这个南方小城,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日,因为这里有着“冬至大过年”的习俗,公司也是按照当地的习俗,下午会提前一小时下班让员工提早回家过“年”。

  冬至前两天开始,朋友圈里便祝福声声。“冬至快乐”四个醒目大字也早在两天前就满满地占据了眼底与心里。

  今日,打开手机,朋友圈里更是被诱人的汤圆与形色各异的饺子充斥。而且,一大早就清脆响起的鞭炮声也提醒着自己今天是个大于年的好日子。

  与南方冬至的隆重程度相比,北方的冬至似乎没有南方这么受人重视。记得小时候,只是吃了面条,就算过了冬至。吃了冬至面,意味着白昼就要开始变长了。正如家乡俗语所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易经》有“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之说,意思是说这一天黑夜最长,最好是休养生息。于是,遵古人之意,那一天,吃完面后,大家便会关了门早早歇息。

  家乡的冬至面其实也是讲究的。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个清水捞面就应付过了冬至这个节日。渐渐长大,便也能从冬至面里感受到这节日的非常意义。

  记得每到这个日子,各家各户都会早早起床,赶往集市买个猪头回来,过水入锅煮上几个时辰,到了晚上放学回来,远远地便能闻到厨房里飘出来了阵阵猪骨香味。拆出猪头上的肉丝,下面入锅,面熟时,捞起,装上汤再洒上葱花、肉丝,一碗喷香入鼻的猪头骨肉丝面便摆在了面前,就那么看上一眼,口水已不自觉地在喉咙眼里转圈圈。快速将面端至面前,用筷子将面挑起,吹一吹热气,闭目先将那面的香味吸入鼻翼,感受完了那扑鼻的香味后才“哧溜”一声将面吸进嘴里,面吃完,汤喝尽,舔舔嘴唇咂咂嘴,刚才那面的余香味还会在脑子里不停回味。同时还会想着明年的冬至是不是还会有这么好吃的面吃呢。

  再大些,家乡冬至面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有鸡丝有排骨,有火腿有香菇,还有各种各样的炒菜配着那面入口,可味道却如何也吃不出儿时那种津津有味的感觉。或许是年纪大了,对吃的诱惑已能抵挡得住,又或是吃得太多,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或是我们的繁忙,让我们那颗爱吃的心在岁月里,花瓣一样,黯然关闭。

  时间总是匆匆而过,转眼又一个冬至。回忆起儿时的冬至,仿佛就在昨天。听着朋友圈里朋友发来的熟悉的祝福音乐旋律,心头有说不清的情愫在蔓延着。不知何时,眼眸里竟有点点滑滑的液体滴落在地,我知道,远在家乡的妈妈一定也在想着背井离乡的我们是如何度过这个“大过年” 的冬至的。 想起妈妈的温暖,即使在最冷的寒冬里,也丝毫感觉不出冬的寒意。

  窗外,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气温仍如昨日暖暖的让人觉不出一丝严冬的寒意。窗前那些四季桂,旧叶尖上又有新芽悄然生起。新芽的尖尖里,儿时与母亲陪伴外婆住在乡下的那个冬至夜晚温暖场景又浮现在了脑海里。

  那是一个无雪的冬至,当缕缕炊烟在村子上空袅袅升起时,一轮弦月如羞涩的少女般悄悄躲进了村头的树梢里。母亲在厨房灶前忙着往铁锅里下面添水,我则使劲地拉着风箱并拼命地往灶膛里添柴。院外觅食的鸡鸭也纷纷进了院子,昂起头来,只等穿着斜襟蓝粗布衫罩衫的外婆从屋里端出一瓢稻谷,扬起手臂往地上一撒,它们便“咕咕咕、嘎嘎嘎”地欢叫着围着稻谷低头认真地啄了起来。

  暮色渐深,月色愈浓。厨房灶前,我缠着外婆,喊着母亲,要她快快掀开锅盖让我尝尝今晚又有什么新鲜做法的面吃。锅盖掀起,高高的灶台上,我伸头仰脸朝锅里望去,随着厚实的木锅盖被母亲揭开,一团团白雾般的蒸汽霎时弥漫开来,不一会儿功夫,厨房里甚至是院子里都飘满了纯纯的小麦面香味。

  饭后,我和外婆还有母亲围着火盆坐在堂屋内。外婆摇着纺车,母亲纳着鞋底。我则坐在一边安静地听着外婆和母亲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村里婆婆姨姨们的事。

  此时的村庄,静寂而又安详。冬夜清亮月色里村庄,静谧雾蒙,不时有一两声狗吠声从邻家院里传来,划破夜的安静。

  面条吃得太多,感觉肚胀。裹紧衣衫,走出院外,院外的厕所里蹲下,掀开那层布帘,借着月光,我看到院外的土墙、老屋、栅栏、树木、池塘、小路,全都沐着一层月光。寒风吹过,吹起厕所外的草堆沙沙作响。风过,清冷月光下的村庄又恢复了寂静一片。

  快速完事,冲进屋里。“冷吧,快上床上焐着去。”昏黄的煤油灯下,堂屋一隅矮板凳上摇着纺车的外婆转头心疼地看着我说。伸出手,我淘气地把手从外婆棉袄下伸进她暖暖的胳肢窝里。外婆停下手,夹紧胳膊温暖着我。

  “淘气,快别捣乱外婆做事。”母亲在一旁用责怪的眼神看着我。松开手,搬来板凳坐下,托腮,我出神地盯着纺车在外婆手里轻盈而又灵活地转动着。外婆右手握着纺车的摇把,左手扯着细长的棉线,就那么不停地摇动着,“嘤嘤嗡嗡、嘤嘤嗡嗡……”的纺车转动声低沉优美,仿佛一首动听的`小夜曲,萦绕在屋前梁后。母亲则坐在外婆的纺车旁边静静地纳着鞋底,她时不时地把针往头发上轻轻一篦,用戴着顶针的中指用力把针从鞋底上插进去,反转鞋底再用牙用力咬下再将针拔起,动作娴熟有力。看看外婆,再看看母亲,歪头,我嘴角扬起,打心底里感觉到了一股微微的暖意和甜蜜。如豆的煤油灯在土墙堆砌的老屋里晕出一方柔和的暖意,安宁里有着淡淡的祥和与温馨。

  那些年,冬天出奇得冷,更比不得现在有暖气有羽绒衣。天寒地冻的冬至夜晚,我坐在火盆的旁边,伸出双手,不停地在火盆上绕来绕去,穿着棉鞋的双脚放在火盆上烤着鞋底,好让暖气从脚传到身上去。那天暖暖的炭火烤得我头晕晕得直想睡,但外婆和母亲没有回到屋里,一个人我又不肯去睡。火盆旁,我硬睁着双眼,努力地撑着昏昏欲睡的身体,听着外婆和母亲永远说不完话题。

  “什么味道。”说着话的母亲突然转头,顾不上多想,就用双手在我的棉鞋上扑打不停。警醒过来的外婆,停下纺车,蹲下身就来帮我解鞋带脱鞋子。越急越乱,慌乱中的外婆竟然解错了带子,把我原本打着活扣的鞋带弄成了死结。

  “你这死丫头,瞌睡不会去睡吗,怎么能在这打瞌睡呢。”看着火在我鞋底鞋帮上燃烧,看着解不开鞋带也用双手不停地帮我扑打着那没有熄灭下去的火势的外婆,母亲又心疼又着急。

  “快去找剪子。”外婆大声地向母亲呵斥。母亲边骂边去找来剪子,等母亲找到剪子,把鞋带剪子帮我脱下鞋子时,外婆的手已经被火烫得通红。翻箱倒柜地母亲又去找来香油(芝麻油)准备帮外婆擦上,可外婆却帮我脱下袜子,双手把我的脚捧在手心里,不停地摸这摸那。

  “疼不疼,烧到了没有?”外婆只顾急切地问着我,却没有理会母亲与她自己的双手。

  “没事,不疼。”

  “没事就好,回屋睡去吧。”钻进冰冷的被窝里,想起刚才那又惊又险的一幕,我开始害怕了起来。

  “我再看看,还好,没事。”外婆掀开被子一角又用手摸了摸我的脚说。

  “刚才吓死我了。”母亲也接了句。

  “我再去生盆火吧,这屋里好冷。”母亲说完,转身走了出去,一会儿,她拿进了刚才情急中被她扑灭了的火盆,把火盆放在里屋中间后,她走到院外草堆上拽了一小把麦秸杆放入盆底,然后‘嗤啦“一声划着火柴,把麦秸秆点燃,接着,母亲又把她刚拿进来的几根干柴放了上去,一阵黑烟过后,火盆的火苗呼呼窜了出来。清冷的里屋一下子温暖明亮起来了。外婆伸手帮了掖了掖被子,此时,我看到外婆的手上,有好几处红红伤痕。

  “娘,我看看你的手。”看着母亲的手,我怯怯地问道。

  “没事,我手没事的。娘,我给你擦擦手吧。”母亲一边把她的手往身后藏着,一边去拿香油过来给外婆擦手。

  “娘,你的手上起泡了。”拉着外婆的手,母亲心疼地说。

  “没事,过几天就好了。”外婆毫不在意地说。

  “娘,你的也起泡了。”昏暗的油灯下,我看到母亲帮外婆擦药的手背也起起了亮晶晶的小水泡。

  “娘,外婆。”看看母亲的手,再看看外婆的手,喊了句母亲和外婆后,眼泪便滑出了眼角。伸手拉起被头,我把头缩进了被子里,任泪水在眼里尽情流淌。

  去年年前,和母亲再回村里外婆那间老屋时, 推开院门,院子里空落落的,心也是跟着空了。院里那颗几十年的枣树已经没了踪影,光秃秃的院落里隔壁家树上吹落的枯叶满地乱飞,一阵冷风吹过,在院子里悬转了几圈后慢慢落地。

  那天,母亲掏了钥匙,用冻得通红的双手,哆嗦着把钥匙插进锁孔半天没有把锁打开。找来隔壁着的表哥,砸了锁,进了屋,看到堂屋那架落满灰尘的纺车,以及长满蛛蛛网的屋角,母亲和我都流泪了。

  母亲说外婆是带着疼痛离开的,她临终时因疼痛而蜷缩,最后蜷缩成一缕青烟。外婆临终那天,漫天飞雪,雪大路滑,接外婆的车子进不了村,是舅舅请了人一步三停地把外婆抬出了村的。听村里的婆婆们说,那天送外婆走的那天,母亲几次哭倒地在了雪地里,因此落下了天一寒头痛就犯的毛病……

  “嗨,下班了,回去过年啦!”办公室外,同事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沉思。

  “等我。”收拾完东西,和同事牵手走进了弥漫着节日气氛的小城温暖里。

  不知是思念太多,还是寒气侵入了脑髓,最近夜里总是会梦见外婆,梦见母亲。许多年过去,外婆的爱总是如影随形,母亲的爱也一直在她那絮絮叨叨里点点滴滴地流露着。

冬至的散文5

  一直喜欢清心寡欲的生活,偶尔也幻想着美好。走在秋逝冬至的巷道,心却是淡然的。随心自然是最好的心态,散淡生活乐趣随行。

  喜欢有那样的日子,当万物苏醒的春到来,寂静中听虫草的蠕动。看大地欣欣然睁开双眼,拥抱春姑娘的妩媚。春姑娘略带一丝的娇羞,拖着绿萝纱漫步在原野。你听,嫩芽破土的声音,轻轻地、轻轻地。你看,紫燕衔泥筑巢在檐前,欢快地忙碌。一缕阳光,悠闲地洒进小木屋,透着暖。偶尔一阵风来打探,帘动随风。翠笛悠扬,一笛清脆,宛若春水流淌欢快地奔向远方。多雨的夏季来临,喜欢倚窗听雨,雨巷嘀嗒青石板路,一缕缕丁香花弥漫雨中,眼前撑着一只花折伞的背影婷婷。粉嫩的荷,雨中更显娇滴,碧绿的叶满池摇曳。若是晴好的天,岸边的柳随风摇,夏蝉嘶北,一叶扁舟穿过苍苍芦苇荡,野鸭逐水戏波。坐在船头,任风吹乱了发梢,彩云倒映在水中。鱼鹰衔来一条鱼,又飞向别处。一个秋的午后,坐在秋日的暖阳里,一杯咖啡醇香缭绕。其实,不用品出拿铁、卡布奇诺、摩卡有什么区别,只是喜欢咖啡的醇香回味悠长。又或是苦涩的味道,也或是加了糖后苦中有甜的味道,感觉生活也是如此。耳边萦绕的萨克斯曲暂时可以忘却所有,或是悠闲的吧?又或是喜欢耳边:一曲高山流水之筝韵,一首神秘园之歌小提琴禅音,秋日私语跳动着钢琴的音符,竹林里婉转沉吟的箫音,沉醉在秋的怀里。银杏树叶飞落黄色的彩笔,把大地涂抹一层金黄。金灿灿的美,耀眼的美。夕阳西下,一抹余晖轻吻大地,斑驳的树影透过一丝晚霞。凝神,寻你。期待着你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携手漫步夕阳下。生命安好,寂静期待……这应该是一幅甜美的画。雪花飞舞的时候,伸出手让一片片晶莹飞落掌心,再看着它们慢慢融化。喜欢走在雪地里,脚下发出嘎吱嘎吱地声音,那是雪的哭泣吗?

  思绪飞长,更喜欢把心绪安放字里行间,每一个字符就是一个故事的脉络。闲暇可以用文字码放心情,堆砌明天,或许会掺杂一点点忧伤,又或有一丝惆怅,偶尔拌着星点的苦,最多的时候是溶入一块块方糖,让带有灵性的文字呵护和温暖每一颗脆弱的心。每个人的人生不尽完美,喜欢那句:“有缺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每天,匆忙中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或许寂静中那个才是真实的自己,任由所有倾泻来撕裂曾经,悲喜皆有。

  只是流年岁月再也回不到从前。我们也在慢慢变老,感叹时光匆匆。走的,留的,我们还剩下多少时光可以浪掷?昨日,已悄悄躲进泛黄的书简,一个回眸便成了一世挂牵,每一刻深情的凝神,早已成像于心底的胶片,荡在心里的那一点点微波似乎早已慢慢平复。

  渐渐地趋于平淡,不再幻想许多,活在现实中寻求那一份恬静也是心灵的归处和安然。学会用心感受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带给的欢愉,用心记录每一个点滴和瞬间美好。

  岁月流转,四季更迭,唯独喜欢徜徉在每年的秋季,夏姑娘拖着翠绿的长裙渐渐远去,初秋的凉意偶尔会夹杂着末夏的暖。微风下柳枝轻轻的摇摆,菊花毫无羞涩的打着朵,急盼着盛开。偶尔会从树枝传来蝉的鸣叫,没有凄切倒是有几分清脆。夕阳西下等来夜深深,初秋的夜比炎热的夏宁静了许多。月光隐没在薄云里,城里的月光总比不上乡野村庄的明亮,或许是城市的污染严重造成了视觉上的偏差。儿时夜幕降临小伙伴们就会相约捉迷藏,那时的月儿圆圆明又亮。时常会想起儿时的时光,只恨时光太短留不住过往的美好。

  秋是雾多发季节,清晨起来雾蒙蒙整个城市披上了薄沙。叶子是静静的,心也是静静的。秋是安静的季节,喜欢安静的'环境。走在大街上,虽然不是满眼绿色,偶尔见黄的叶子点缀了城市的秋韵。薄雾依然没有散去的打算,人们却是匆忙中的背影。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是为了生存,希望每个人都会有份安然。

  若是到了深秋,秋也有落寂的瞬间,思念如一条秋的藤蔓,紧紧缠绕。一念成痴久念成伤还是念,只因心里的那份挚爱。斑驳的树影,落影如画,柔柔的晚霞轻吻脸颊,鸟儿在树梢低语,蝉儿呼唤着爱人,聆听你的脚步声,期待着携手夕阳下,十指相扣漫步……

  走在深秋,即便是没有人陪伴,挽一池秋凉,览一抹秋霜枝黄,孤独的你是否会独自彷徨?玉蟾凝窗,谁撩起你的伤?暂且把忧伤搁浅在月亮湾,向着秋的风景深呼吸,这才是极好的心态。

  偶尔,也会有如此之念。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秋天里。让我看到黄叶随风飘落,让我聆听秋雨绵绵,让我看到大雁结伴南飞的远影。试想,人都有感性的一面。

  当秋雨不请自来,依窗听雨也是惬意的。烟雨蒙蒙淋湿了玻璃窗,模糊了视线。远处传来犬吠声,雨夜不会宁静。你听到雨打落花的声音吗?街灯点亮城市的街景,穿行在烟雨中的人都是归者吗?一曲幽怨的箫声划破夜空,是谁在低吟浅唱?流年的岁月,谁是听者?落叶纷飞的秋,是否凝结那永恒的眷恋?期待的眼神,你在不远处的身影。我听到了那熟悉的脚步声了……雨夜带来许多遐思和感慨。

  雨一直下,一场秋雨一场凉。朦朦胧胧中的城市穿梭着车辆和行人,哪里才是你的目的的?冷冷清清,满目凋零,梧桐坠落银杏飘零。满地落叶,铺开深秋的翅膀。冷清秋的夜是如此的空旷,片片黄叶忍不住的秋,瑟瑟西风吹不停的雨。

  落叶飘零秋韵浓,何时萦绕雁叫声?春花秋月雁两行,愁雨悲风锁秋声。秋雨,又凭添了许多感慨。

  一场场秋雨过后,北国便会是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又是一年冬季敲窗,深秋的背影依稀在舞落黄叶的忧伤。当深秋的背影已经远去,冬天的脚步更加急促了。一层薄雾给城市的初冬披上了朦胧的纱幔,太阳也朦胧了几分。路边的银杏树披着黄色的盛装点缀了街景。间或看到红果树上零星挂在枝头的红果,又给初冬增添了一翻景致。不几日,冬天已经隆重出行,冬天紧紧拥抱着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满地零落的枝桠铺盖了冰冷的大地。冬披着洁白的裙装,踏雪寻梅处笛声悠扬,若是梅边小酌听笛音是何等惬意?持一颗宁静的心,赏如此美的画卷。

  冬天里,会常常盼望着冬日里的那一抹暖阳,午后的阳光暖暖的,透过窗洒下一片温情。这样暖暖的抚慰凭添了几分懒散,眯起眼睛享受它的抚慰,闻到了它暖暖、甜甜的味道。就连呼吸也是暖暖甜甜的,午后暖阳明天是否还会赴约呢?

  细数人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便是时光也不会为自己而停留。为了生和存,不得不融入繁杂的世界,有些是容忍,有些更是无可奈何。任由时光和岁月蹂躏,偶然会有那么一丝的悲怜。多些释然,多些恬淡便是最好的心灵救赎。其实只要是生命安好,那就静静期待着万物复苏,若是有梦,只将窄梦付宽春。把一切,淡然于岁月的更迭中。沾一抹浓墨,勾画春色。衔一枝橄榄绿,呈现夏日的风景。涂一层金黄,展现秋景。画一道白,圈住冬韵。把一切,忘忧在诗情画意的文字里:清浅池塘//鸳鸯戏水//翠滴绿堤//蝶舞蜂追//蒹葭苍苍//懒蛙酣睡//满目摇碧//菡萏娇蕊//画船听浪//笛音萦回//暮云冉冉//紫燕衔归//月悬枝头//东篱星辉//淡淡轻风//微抚浅醉//闲眠花间//逍遥梦随……

冬至的散文6

  蹉跎流年,时值冬至,窗外没有风,没有雪,寒气却凛人得很,整个冬天被冬住一样凝固了。冬至也称之为“亚岁”,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殷周时期,冬至相当于春节,后来实行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节气的首位。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途中,他看到白河两岸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就是“饺子”,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于是和朋友满街找饺子吃,有一家砂锅店带着饺子,很少有人知道,老远的到了才知道今天没营业,跑到街南人又太多,一时间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了。商量着算了,吃碗面,于是又跑到北街,可惜面馆也关门了。冬至吃不上饺子,面也吃不上了,还要饿肚子了。朋友说开上车,跑远一点,一定得吃上饺子。朋友倒不是怕吃不上饺子冻掉耳朵,也没有纪念医圣,传习风俗的'想法,只是不愿向生活的无奈臣服,要和生活赌个小气。大概是因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是大吉之日吧,一转头看见一家小饭馆门上赫然写着饺子二字,门开着,正在营业。

  冬至了,春天就在一竿的距离,可冬至也是一个大大的生命门坎。街旁的村子里哀乐阵阵,白衣穿梭,又有一个老人没有熬过冬天最冷的日子,听说武子村也有一个老人在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的日子撒手人寰。在翻过两个沟一条梁的冯家山,在那棵千年古槐下,朋友的伯伯,只有六十多岁和蔼可亲的人突然间就没了。一年冬至夜偏长,今日始觉房栊冷。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脆弱得像一丝寒风中的枯草,说不定被那一股微风裹挟而去,无影无踪。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就算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天地酷寒,春天也已经迈开了步子,向我们款款走来。冬至开始数九,“九九消寒。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尽桃花开,虔诚地叩拜岁月,悼念花开花落,还有飘远了的生命。岁末的钟声清脆悦耳,只要有不向生活臣服秉性,有过生命的价值,生命即是永恒。

  冬至,春来。

冬至的散文7

  又是一年的冬至,妻子一早就煮好了饺子和汤圆,我们在温馨的热气中走入冬至。

  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从这天开始数九。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人们习惯认为从冬至这天进入寒冬,因此冬至这天强调进补,吃点好的补的,准备过冬。冬至这天,在中国大概是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还有广东人的煲汤,只有我生活的成都有点怪,时兴羊肉汤。

  妻子老家在北方,会包饺子。昨天就包好了饺子,冻在冰箱里。分别有韭黄肉馅和胡萝卜肉馅,考虑到家里几个人不同的口味。

  我的老家在南方,喜欢吃汤圆。小时候都是妈妈自己包汤圆,都是家里自己磨的糯米粉,自己做的陷。我没有学会母亲的手艺,现在的汤圆都是买着吃,还要看不同的牌子。

  成都的冬至时兴吃羊肉汤,过去都是到火锅店。全市不计其数的火锅城火锅馆火锅店,在冬至这天都以羊肉火锅为热卖,羊肉羊肠羊肚羊心羊肝羊肺羊脑羊尾羊鞭都烫在那锅羊骨头汤中还分红味白味。市内那府南河边上的小关庙,号称羊肉火锅一条街,更是热闹非凡。

  成都今年的冬至又有了新的气象,流行在家吃羊肉汤。女儿是赶时髦的人,前几天就通过网购预定了内蒙的鲜羊肉,昨天刚到。今天中午和晚饭,一家人就在家里品赏妻子做的羊肉汤。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我们老家也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冬至这天,家中的弟妹都要到海天园父母墓前祭奠送寒衣,我与妻则要在千里之外悼念。

  冬至这天,不管QQ还是微信,各个文学群、同学群都有着许多温馨的祝福,让人心里暖暖的。

  其实,冬至作为一个节气,不管各地的不同饮食习惯,还是各种祝福,以及祭祖悼念故人,都是祈求一种温馨,让生活在寒冬也充满热气和暖暖的亲情。

冬至的散文8

  冬至这天中午吃饺子时,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幼时吃饺子的一些片段记忆。

  1976年的冬至,因为父亲在镇机械厂上班,每月有6元钱的固定工资收入。冬至前一天,父亲托人在镇外贸提前给家里割回了一斤猪肉。冬至早饭过后,母亲就剁好饺子馅。

  中午吃饭时,我家周围的几位邻居家的同龄发小们也都端着饭碗走出门来,来到大家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的地方,边吃饭边聊天。

  我是个从小就不爱吃大肉皮的人,父亲割回家的肉瘦肉少,肥肉多,一家人吃起母亲包的饺子都感觉很香,唯独我不爱吃饺子馅中的大肉皮,那大肉皮吃到我嘴里恰如卡喉的鱼刺般难受。我吃饺子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小疙瘩,也会从嘴中吐出来。有时吃饺子时,我会故意把饺子馅用筷子捣烂,免得在吃饺子时吃到饺子馅。

  冬至这天中午吃饺子时,我故意把刚出锅的一碗饺子端到家外的饭场里吃,一是左邻右舍老幼们都有这个习惯,而是我只吃饺子皮不吃饺子馅的破绽害怕家人看到。

  这天冬至中午,大人们都在家吃,唯独我盛一碗饺子后从家里出来,恰巧饭场中还有几位没回家吃饭的发小们。一位发小看我只吃饺子皮不吃饺子馅很是不理解,他眼馋地看着我,我赶紧回答:“我不爱吃大肉饺子。”对方一听立马回答:“我爱吃。”我立马把饭碗递到他面前:“给,你吃吧。”对方激动地接过饭碗,三下五除二地赶紧吃了几个饺子后,又把碗递给了我:“等会你吃我家的菜饺子。”

  几分钟后,发小真的回家端出来了一碗热腾腾的`蔬菜馅饺子,我俩互通有无后,都很高兴地吃了起来。

  发小一家都是公社社员,那时候,农民兄弟都是靠挣生产队工分吃饭,除了平时卖鸡蛋和一些针头线脑等破烂东西挣些零花钱外,一般的收入都是年终时的集体分工,像我父亲一样,在外当工人挣些零花钱的家庭不多。

  1981年的冬至,是我上大队初中时的第一个冬至。冬至这天,学校特地提前十分钟放学了,主要是为了照顾女老师提前回家做饭包饺子。中午过后,同学们依然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一进学校,同学们竟然互相猜问:“晌午吃的是饺子吧?”

  “嗯。”

  “我一看你嘴角的大油我就知道。”

  也真是的,现在想想,我还好笑,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午饭后,你只要一看到对方嘴唇上有一圈厚厚的猪油印痕,恰如一枚枚椭圆形印章的印迹一样,只要问对方:晌午吃饺子了吧?对方一定回答:嗯。

  如今,每年的冬至来临,家家户户依然要吃饺子,冬至的午饭过后,你再也不会见到谁的嘴唇上会留下一圈猪油的印迹。那时,除了逢年过节,人们难得吃一次肉,经常吃饭不是没肉就是没有油。该过冬至了,人们割肉包饺子当然都喜欢割肥肉了,也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饭才有油水,吃起来才有香味。

  如今,人们吃饭的油水多了,过冬至割肉包饺子时,人们都要求突出一个瘦字,瘦肉成了人们改变膳食结构的首选。即便如此,过去只有老年人才得的脂肪肝、高血压等富贵病,现在的一些中年人竟也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所困。

  如何过好冬至吃好饺子,既要吃出冬至节气的温馨,又要吃出自身体健康来,这将是一门新的吃饺子学问。

冬至的散文9

  冬至的饺子对我们北方人来说,都不是很陌生。因为有一个传统的习俗,要包饺子祭祖、上坟。这是对土生土长的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地方的风俗!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也许对我们这一代来说,还是记得的冬至要吃饺子,还得给祖上去送纸钱。可是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来说,会是那么的陌生,怎么不叫人淡忘呢!

  记得小时候,父亲跟哥哥一起去上坟,都是一大家子人一块。有大娘家的大哥、二哥、三哥、我家的大哥、二哥,我叔家的两位哥哥一块,还有就是一个大家族里的哥哥们,一块浩浩荡荡,排成一支大队伍,很是威风。有挎着篮子装纸钱、香火、还有蜡烛。有端着传盘的,上面有饺子,菜系、还有水果。在那支上坟的队伍中,始终缺少女孩的身影!记得的小时候,多想跟着哥哥们一块,去上坟,还看满天的嫣红。

  那时不懂的女孩子,为什么不让去祖上的墓地,只有男孩子才有资格去那种场面。在那里有男孩子最自豪的尊严,记得童年里,我们跟着哥哥们走到离墓地很远的地方,偷偷地躲在那里,看哥哥们放烟火,过年还可以放烟花跟爆震。那时的心里总想,为什么我不是个男孩呢!回家跟父母怄气,虽然从小父母把我当男孩子养,性格跟男孩一样的,可那种场合还是不允许我们这些女孩子去的。那只是男孩子的一种祭祖的方式,女孩在祖上永远是不认可的,奶奶说:“去祖上就会给家里带来灾难。”那时不懂灾难的含义,只知道女孩子,跟男孩子是不一样的。也许只是一种封建思想,女孩从降生就不会认可为家族里的一员,只有一种姓氏留给女孩,按上一个美丽的名字,等待一个成熟的早晨,就会踏着晨曦而翱翔。

  事过那么多年,从没用心去想这件事,记得长大以后的日子里,哥哥们都成家了,我跟母亲一块去过几次,到祖上去上坟,也充当个男子汉,来恭敬的给老祖先们烧些纸钱,那是一种很自豪的心情,那时我问母亲,女孩子不是不让上坟地吗?母亲是个很开通的老人,只是微笑说:“你不是也来了吗?”这是存在心里的愿望,女孩子永远是一个过客,永远是门前的河水,总会流向大海,总有离开那块土地的时候。

  今天很冷,用下午的时间去看望父母,听母亲告诉我:“明天是冬至了,你回来吗?”我知道,明天我不会回来的,因为今天我就关了半天的门,为了给母亲送药,才回到家里。遗憾的是不能陪母亲一同来分享冬至的饺子,那顿芳香的韵味,我是不会陪母亲分享了。知道冬至又来到我的门前,叩响冬的大门。那一句叮嘱的母爱,告诉我冬至要吃饺子。当我踏着晚霞的余晖,离开母亲的家门,看见那些拿着东西来上坟的人们,让我把回忆!寄到很远很远......

  在东北的几年里,忘记了那些上坟的事!因为离开这片土地,远离亲人与故土,可那一盘冬至的饺子,总有它馨香的含义,在用满满的情怀,倾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习俗。

  远离祖坟,也远离上坟那段往事!只有用快节奏的步伐,踏着城市的灯火,而埋葬那段往事。从少女时代走往充当母亲的角色,形形色色的事情!总有让我怀念家乡,上祖坟的一幕幕,那是一种祭祖的荣耀,也是对故土的'一种爱护。总是用那一盘滚动的饺子,书写一段历来的习俗!

  冬至也有另一种新意,就是“过了冬,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中华先民把“冬至”视为过年,是因为古时候冬至节的风俗活动有类于过元旦(大年)节,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的时候,我们还记得那段充满欢心的日子,冬至还在你的心间吗?

  在东北流传——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俗称“捏耳朵”。

  冬至民间称“交九”,也叫“数九”,北方进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亲娘亲不如火亲”的寒冷季节。冬至是一九头,每九天数一九,八十一天后,天气转暖。各地总结出许多概括数九期间寒暖变化的规律,东北数九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寒冷并不可怕,那是季节对自然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季节的一次过度,每次的节日,总包含更心有的意义。在冬日的枝头摇曳,那段枯黄里的馨香,散发饺子的香醇,留恋你想家的眼神!在家的门铃中摇响,那份思念的亲情!淡淡地很纯、很亲切。

冬至的散文10

  万能的朋友圈总是把以往不太注意的节日渲染得惊天动地,从昨天的冬至夜到今天的冬至日,各种祝福纷至沓来,各种秀也晃瞎了满屏的狗眼。原本对节日没啥感觉的我,在晚间的食堂里,被饺子和汤圆瞬间击中,勾起了我对冬至的些许回忆与感受。

  冬至在老家被称之为“过冬”,留给我最深的记忆便是祭祖,或许这是后人对先人的一种尊重,赶在冬日来临之际,请祖先吃顿好的,再化点纸钱,让他们能渡过寒冬。所以,冬至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改善伙食,这在缺肉少油的童年,陪祖先吃顿好的可真是莫大的幸福。冬至留给的另一个印象便是“晴冬至,烂年边”,为了过年期间有能玩耍的好天气,我们总是希望冬至能下点雨。刚刚给年迈的老年打了电话,问她过冬了没?老太太声音洪亮且自豪地说,咱提前两天就“烧冬”啦,今天冬至下了雨,过年的时候是晴天哦,你们回来不用担心天气啦,搁下老娘的电话,心中顿然宽慰,只要您安好,我的冬天便不会冷。

  每逢节日,网上总有各种风俗指导,比如昨天的冬至夜,远在常熟的妻与南京的儿子,相约吃了羊肉。特别馋人的是常熟羊肉面,清香的羊汤里,在细细的面丝上搁上切得薄薄的'羊肉,再佐以香菜、蒜花、姜丝,看着妻发来的图片,勾得我馋虫四起,儿子的羊肉汤虽然应景,但也没有了家乡的味道,想必咱爷俩回到常熟,一定得去吃上一碗羊肉面。据网上的指导,南方人冬至要吃汤圆,北方人冬至要吃水饺,妻于是煮了汤圆,并拍照告诉我们爷俩,她代表我们吃了,我们都奉上笑脸。来到食堂,发现有饺子、有汤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在广东都有了过节的感觉,特别是有人说我是南方人,特地给我端来了汤圆,心里顿时觉得暖暖的了,虽在他乡为异客,水饺汤圆暖心间。

  冬至是隆冬的开始,而在广东却没有一丝寒意,这两天的气温回升,让人外衣都穿不住,中午甚至要开冷空调,下午在路上和驾驶员聊起数九寒天、雪花飘舞,身在南国的他满是向往,从没见过风雪的他,对于隆冬只有童话般的理解。冬至是隆冬的开始,而度过了严酷的隆冬,便是充满希望的春天,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每当我们面临挫折、考验、甚至绝境,就如同身在隆冬,只要充满信心、只要心怀希望、只要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走进春天里。

冬至的散文11

  寒雾,如飘动的轻纱,萦绕着周边的世界,虚无缥缈之中,只有远处的一面颓墙,异样清晰。迷惑的步子止于墙壁之下,瞳眸里闪烁出异样的光芒,墙壁正中间有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淡雅不落俗气,圣洁不可侵犯。突然,自梅枝杆处呈一裂痕,展开,接着整个墙壁轰然倒塌。

  梦醒,窗外的雾如梦境飘渺,给这个特别的日子镶嵌了几分诡异的气息。很久之前大家就开始青睐这个话题,茶余饭后,乐此不疲。你不能说它与你毫无关联,你跟它有着不诉前缘。这就是末日,末日,有玛雅人最早预言,有圣经源启录的准确记载,计算着,日历掀开一页又一页,这一天终究到来。人云亦云,虽然我并没有对这个特别的日子情有独钟,梦中墙壁坍塌,潜意识里带着的一份忧郁,一份来自地震水患后遗症的忧郁,更是一份对预言真实性的忧郁。我不禁对今天的世界,世界的城,城中的大街小巷滋生一种好奇之情。是悲戚?对末日的妥协。是绝望?对生命的终结。

  近日气温有所下降,行走风中,总感觉寒凉如影随形,想逃,却无处循迹。只身游走于熟悉的街道,看尽陌生的面孔,为梦中的不解寻求一份满意的答卷。宇宙万物构成了这样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山川草木禽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有了灵气,有了色彩,有了生命的`气息。无论置身何处,你都能触碰到美好的事物,油然而生对事物的好感。像这你平日里抱怨拥挤的公车,今天也显得那么和谐;像那嘈杂的街,无处不散发着生命雀跃的气息。是不是末日的到来,人更为懂得了珍惜,陪你度过世界末日,在日中成了流行。花店、餐馆显得更为忙碌了,多少青年男女为末日举杯,多少迪吧舞厅充斥着前所未有的喝彩,末日成了一度值得庆祝的节日?

  每个时代都是特有的,结果我们用简单的言行举止证明了自己的愚笨,没有傲骨,没有灵魂,是不是应正了老一辈说我们是毫无建树的等闲之辈。

  我敢喘一口气说,我想多数人为末日到来,牵动了神经,为之欢呼的情感,直冲到嗓子上来。然而古人日: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矣。你可否记得,末日当天亦是冬至,冬至,据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论历史虽不及末日预言久远,但它却是我国地道的传统节日。谈舆论也不及末日来的猛烈,它更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后汉书礼仪》又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那么你游走在笑语喧哗的街,可否惦记有人在菜市场为今晚丰盛的晚餐绞尽脑汁,是不是非等到一家人围坐着热腾腾的饺子。老人们的谈话提醒你,伴你度过冬至日。

  关于梦中素梅,我有幸在回家路上感受到一份惬意。那是个不大的土地祠,低矮的三面水泥墙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大相径庭,里面摆有一尊土地公像,两边立着两个大小一致的烛台。墩台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水果,几只半燃的香任由灰烬散落在铜钵里,祠庙外地面有残留的鞭炮皮屑,想必是不少人前来行祭祖之礼。一个身着粗布袈裟的僧人站在路边的摊位前,上面摆有素梅的图画,近看,一瓣两瓣,八十有一,这正是我梦中的不解之物。僧人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微笑道: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贴绘这九九消寒图是民间的习俗,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希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

  原来,有些东西,无需刻意记忆,依旧魂牵梦绕。

冬至的散文12

  每年冬至这天,家乡的习俗就是一定要包顿饺子吃,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老百姓一直都在流传“过了冬至就交九了,一定要穿暖和哦,家家户户定要吃水饺。”今年的冬至就要到了,不禁让我想起家里每年过冬至包饺子吃的情景。

  父母在世时,每年冬至这一天,妈妈早早的起床,把包饺子的面放点盐,先和好,那样擀出的饺子皮特筋道,妈妈在把自家种的大白菜,洋葱洗干净,晾晾水气,然后开始剁肉馅,那时也没有绞肉机,一大家十几口子人的饺子馅全靠妈妈手剁,妈妈很有耐心,总是把肉馅剁的细细的,然后把菜剁好后,拌在一起,放上花椒粉,滴上几滴酱油,再倒点熟油,颜色黄亮,闻着都好香。在我的记忆力里,那时生活条件都不好,很少吃肉,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过节家里才能吃上肉。

  紧接着,妈妈和姐姐就开始包饺子了,她们包的饺子都直直的站在那里,我在家是老小,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啥也不想学,手又笨,不会包,包的饺子不是睡在那,就是饺子皮张开口笑。所以,妈妈每次都不让我包,说我包的饺子下到锅里会烂成糊糊的,由于她们动作娴熟,包的又快,妈妈和姐姐每次一个小时就把全家人吃的饺子包好了。

  这时候,我的任务是坐在炉子旁边手摇鼓风机烧水,爸爸的任务就是下饺子,爸爸站在锅边守着家里那口大锅,锅里的饺子,不停地翻滚,爸爸也拿着汤勺不停地轻轻地搅着。那样饺子也没有粘连的`,也不会煮烂,等饺子煮了5滚后,饺子就可以出锅吃了。

  一家人围着一大盘热腾腾的饺子,飘香四溢,热热闹闹的吃着。妈妈总是说,加油吃,吃了饺子才能冬天不受冻,尤其是不冻耳朵和手,耳朵冻不掉,手不会起冻疮。对我们来说吃这顿饺子,真是一种幸福,感觉身上心里都是暖暖的。每年冬至这一天,妈妈都会让我给连队的“五保户”李奶奶送去一碗,李奶奶很感动。

  如今,父母也不在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东西也不缺,啥时候想吃饺子,很是随便,想吃啥样的饺子馅都可以,但是我无论包怎么样的饺子,也找不到和父母家人在一起吃饺子的那种味道和感觉了。

冬至的散文13

  今天冬至,三门峡正下着冰冷的小雨,而我的家乡此刻却是大雪纷飞。

  昨晚和母亲视频聊天,母亲问我:“明天有没有饺子吃啊!”我说有,她才放心下来。每次在和母亲的视频中,父亲是插不上嘴的,他总是默默地小声嘀咕,提醒母亲,问问我是否吃饱穿暖,一人在外多注意安全。平凡朴实的话语,含着他对儿子浓浓的关爱。

  相比父亲的含蓄,母亲是感性的。她说:“明天家里要包我最爱吃的白菜馅饺子,还要做山药大烩菜,可惜你不在,吃不到妈妈的饺子。”言语含着淡淡伤感,总要用一声唉叹来结束这段话语。每到这时,我总是及时打断她的话语,不想让她碎碎叨叨下去,我明白,下一刻她会把对儿子的思念转化成两行泪水,徒添一丝悲伤。我总是想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希望用假装镇定的态度,来缓解父母殷切的关心,让他们安心下来。嘴里常说着:“快了,快了,马上就能回家了。”心里恨不得即刻回到温暖的家。现实的状况,让我不能早日回家团聚,但这每年的假期,却是赐予自己最好的`礼物,更让我珍惜这难得的假期,总是想着能在这紧凑的时间里,办好多好多的事,多陪陪自己的家人,尽尽作为儿子的义务。可每年回到家后,父母总是忙前忙后,舍不得让我多干活,自己也就落得清闲,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特殊的照顾。然而每次走后,心里却是满满的愧疚,恨不能给他们帮忙,分担他们的劳苦,责任与誓言又一次次的空头流转了。

  我们总是忙于外界的情感交流,日日忙忙碌碌,夜夜推杯换盏,却总是忽视给家人的陪伴。其实,他们要的并不多,只想你能早早地回家,一起吃顿团圆饭,聊聊天就好。

冬至的散文14

  腊月的风犀利、刺骨、冷漠,且带一种野性,破门而入,侵袭我那简陋的斗室,让其暗度时光,雪借风势,胡乱纷飞,像个略者,横扫室内旮旯角,雪花如同一层碎烟沫,撒落一地。

  雪的飘逸,若在户外,是一种唯美,一种景致,若在屋内,就是一种不为,一种讨厌。

  冷嗖嗖的风,冰冰凉的雪,让我的心情怎么都舒畅不起来,站在窗前,偏风随着窗户的缝隙,像刀一样刮着我的脸,我跺着脚,搓着手,望着天,一股凉气从脚底板俨然升起,这份寒,冷却了我的遐思,祛散了我的热忱,僵持了我的神经,案台上的信笺,随风而逸,在飘走信笺的同时,也一并带走了我的思绪,心,像掉进冰窟窿里,那份失落感,油然而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冬季带给我亦幻亦殇。

  没见过如此大的狂风雨雪,风,吹起了尖锐的口哨,雨,倾斜着犀利的视线,雪,透着刺骨的寒气,把剥皮的树潦倒,把清瘦的松压垮,把受累的梅拉弯,这样的气象,试想,情抒再饱满的诗人,恐怕也难已描绘出它的美。站在窗前,我为裸着皮的树悲哀,为懦弱的`小草悲哀,为孤单的腊梅悲哀,此刻的风雨雪,显得及其霸道和绝情。

  雨夹雪,堪称邋遢天,是冬季里最糟糕的气象,雨不潇洒,雪不浪漫,再与风搅和在一起,更没有人喜欢,我被这种邋遢的天,糟糕了心情,糟糕了兴致,糟糕了对冬的另眼相看。

  是气象邋遢了我的心象,让我对冬说什么好呢?......

冬至的散文15

  三年前

  在一个暖暖的冬至

  你出生了

  为你接生的大夫

  拍了一下你的脚丫子,说

  今天就看你了!

  你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

  看着四周

  似乎在微笑

  今天,你已经三岁了

  俗话说,三岁看大

  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

  自己的世界观

  喜怒哀乐

  都像一个大人的样子

  那么懂事可爱

  三年间

  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

  在你面前

  我袒露无遗

  从医生说“今天就看你的了”

  到你会翻身、爬行、走路

  从丫丫学语到会说完整的'话

  再到自己会独自编故事

  时间见证着你一点一点的长大

  妈妈由衷地为你高兴为你开心

  又是一年冬至——

  你的生日已经来临

  妈妈没有更多的东西给你

  献上此诗聊表心意!

【冬至的散文】相关文章:

冬至经典散文12-14

冬至的散文07-01

冬至短篇散文12-15

冬至有感散文12-14

冬至忆旧散文12-14

记忆冬至散文12-13

冬至感怀散文12-14

冬至书散文12-14

冬至的随笔散文12-14

冬至节的散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