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散文【精选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冬至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至的散文1
曾有一段时间,一直以为,冬至就是十月一。(老家习惯阴历)
直至这个纷纷谣谣的冬至姗姗来临。
我才为自己的无知而郁闷,因为这个冬至不是十月一。
看着飘飘雪花,都是童年的记忆。
童年的雪,是那么的美,美得让人陶醉。
鹅毛雪花漫天飞,经常的一下就是几个白天黑夜,我们迈着小腿腿,你追我逐,欢快的笑声传遍了小村子,呵呵,能气死那句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我为什么把两个日子混淆了呢?呵呵,因为,老家习俗,这两个日子都要上坟。
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表达什么,反正,就从我开始走路跑步起,跟着几位长辈,在厚厚的雪里,看他们指着这个坟头说:这个是你谁谁谁,然后一群人跪在雪地里,上香烧纸,完了又踏着厚厚的雪去另一个地方,听长辈说:这个是你谁谁谁……
我们那时候管你躺在地里还是谁谁谁,我们只知道,这是一群人踏雪,从村子这头到那头,或者更远,直至后来-------
看着长辈一个个躺在了地里,才逐渐明白,这里躺着的是谁谁谁。
时间无意,催白了多少黑须,看着出生,经历着死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无忧无悲,当纵歌时该放声,不必太在意……
可以留恋可以贪婪可以放纵可以尽欢可以灿烂……
但不可以心不善不可以愚昧无知不可以自私不可以没担待没爱好没追求没上进没尊严……
因为当你也有一天,躺在地里,别人指着这个坟头说这是谁谁谁,你的后辈会问……
记忆里,跟这个冬至一样,雪花飘飞,。
记忆里跟这个冬天一样,冷的`会让人掉鼻涕。
记忆里,只是长了年纪,离开了故乡的那片坟地。
记忆里,消失了很多的乐趣,却增加了责任和担待。
那个谁谁谁,别在意,这个游子没给你上坟烧纸钱。
那个谁谁谁,别在意,还有很多个冬至会来临。
冬至的散文2
12月22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今年冬至前后,天气非常好,阳光灿烂。这时的阳光,不是火辣辣的,也不是热烘烘的,而是暖融融的。温暖柔情的阳光。普照着我所在的高楼林立的城市,同样普照着我曾经生活过的山岚起伏的乡村。此时此刻,我的心就像这冬至的阳光一样温暖。
我爱阳光,特别是冬日的阳光。它的味道,它的色彩,给人充实和满足的感觉。在冬日,沐浴在暖融融的阳光下,是最最幸福的感觉。透过阳光反射在墙壁上的影子,可以看到缕缕烟尘。我不动,阳光不动,而热气,在流动。生来畏寒的人,只有找到热量才能安稳。阳光,给了我最好的依靠。就在这冬至的阳光的抚慰中,我的.思绪在尽情地体会着冬至的温情。
在中国各地,冬至大如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交节时间不固定,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中,公历定在12月22日或23日。据说冬至是我国春秋时代最早用土圭观测太阳定出的第一个节气。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在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规定这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以后,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北移,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语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所以冬至又有“履长节”“长至”“天长节”“短至”等别名。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之至;昼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极点、顶点、之最的意思。如“昼短之至”,在冬至这天上海市全天见到只有太阳的时间短到10小时零9分,北京竟短到9小时零仅9分了。
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所以应该庆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小至”或“小冬”“冬除”;“冬至日”叫“长至”或“大冬”“冬年节”;冬至后一日叫“至后”,节期3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学生放假。谚语说:“冬至大十年,先生(指老师)不放(假)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工)不肯歇。”所以冬至又称“亚岁”“小年”,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外出的人,都应该尽可能的回家。冬至夜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做“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喝。
在北方,冬至这天的节日饭花样繁多,最重要的是少不了延续传统习俗“吃饺子”。在南方,合家团圆吃汤圆早成习俗,用糯米粉制成的汤圆是冬至的传统食品之一。“汤圆”中,“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在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全家人围成一圈吃汤圆,既有了冬至的氛围,又给了全家人一个‘圆满’的祝福,何乐而不为呢?”还有那众家交赞是馄饨。广东称为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也是较为普遍的冬至食品。据说,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至今民间一直流传“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人情味的节令啊!冬至一过,一系列中外喜庆节日,就会纷至沓来,就会像冬日的暖阳一样照亮你我的心房。人们相互发送冬至节的祝福。我把我所接受的和收集的冬至祝福短信整理出来,奉献给我的亲爱的朋友们: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今日冬至,太阳开始回来了,春天也越来越近,愿我的短信及我的祝福能像这冬至的阳光,为您驱走严寒,送去温暖。祝冬至快乐!
关怀不是今天才开始,祝福也不是今天就结束,我把最诚挚的心,最多的关怀和最深的祝福送给你,今天是冬至别忘记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一个饺子一颗心。吃韭菜馅饺子,愿你青春常驻;吃萝卜馅饺子,愿你健康长寿;吃蘑菇馅饺子,愿你钱袋鼓鼓;吃三鲜馅饺子,愿你家庭和睦。
今天是冬至,我送你一碗特制饺子:平安皮儿裹着如意馅儿,用爱心煮熟,吃一个快乐,吃两个幸福,吃三个健康,吃一碗发财,喝了汤吉利!
今天冬至,别忘记吃饺子,若忘记了。后果很严重:一不漂亮了,二没法带眼镜了,三没法听甜言蜜语了……吃饺子可防止耳朵被冻掉。
这条短信,收到就行;要是在忙,不回也行;我祝福你,知道就行;今天的你,顺心就行;记得复我,偶尔就行;看完之后。笑笑就行。冬至快乐!
愿摘下彩色的花,许下祝福,愿平安绕你身旁喜悦与你同行。让好运永相随……
知你工作辛苦送上我的祝福;懂你上班疲惫送上我的安慰;但愿我的祝福驱散你的辛苦;希望我的安慰消去你的疲惫。冬至到了,希望你以后开心每一天!
当凉意与秋雨结伴;当黄叶与晨露相依;当冷月共霞光一色;当大雁也打点南归,我的祝福伴随着冬至的到来飘然而至:天气凉了,请记得添加衣裳!
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祝冬至团圆,温暖溢满整个冬天!
装满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抛弃一切烦恼让快乐与你拥抱,存储所有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你微笑!愿我的朋友虽然天气寒冷但心里永远充满着暖意!
冬至送你一碗平安如意汤圆。用真情煮水,以祝福调味,让你吃出一天好运气,一年好福气。
再美的日子如果没人牵挂也是种遗憾。也许祝福只是一种形式,但却能给心灵带来温馨,所以我花了一角钱发条信息给您,祝冬至快乐!
冬至这天的各种风俗习惯,就像冬至的阳光一样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冬至这天的众多祝福,同样像冬至的阳光一样充满柔情。
冬至的散文3
朋友请我到餐厅吃饭,是现在最流行的“吃到饱”餐厅,每个人一百九十九元,任人吃到饱为止。
由于算起来便宜,餐厅内人声鼎沸,有许多场面到了不忍卒睹的地步,东西拿太多掉在地上的有之,剩下一大盘吃不完的有之,还有一些人吃得太饱,而抚着肚于叹气。
一般最能自我节制的人,也免不了吃下比平常食量更多的东西。
我对朋友说:“这种吃到饱的餐厅真是赤裸裸地表现了人的贪欲,也正是文明粗俗的表征呀!”
更有趣的事情是,当我们走出一九九元吃到饱的餐厅,才发现透明的窗玻璃上贴了许多减肥瘦身的广告。
朋友开玩笑地说:“减肥的美容院开的速度大概与吃到饱的餐厅是成正比的。”
我说:“如果大家每餐都不吃到饱,也就不需要减肥了。”
接着,我与朋友在公园散步,以消耗我们吃得过多的食物,边走就想起民间一个关于贪欲的寓言。
话说八仙之一吕洞宾刚成仙的时候,很想找一个弟子传授仙术,他想到:作为我的`弟子,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不贪心呀!
于是,吕洞宾心生一计,变成一个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子上贴了一张纸:“汤圆一文钱吃一个,两文钱吃到饱。”
从早到晚,许多人都跑来吃汤圆,却没有一个是吃一文钱的,全都是两文钱吃到饱。眼见黄昏来临了,吕洞宾心想收徒无望了。
突然有一个青年付了一文钱,吃一个汤圆就走了。
吕洞宾大喜过望,追上去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两文钱吃到饱呢?”
那年轻人无奈地说:“可恨我身上只剩一文钱,真可恨呀!”
吕洞宾长叹一声,纵身飞上天去,终生都没有收徒弟。
我讲这个故事给朋友听,我说贪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正常的习性,只是很少人看见自己的贪心罢了。
朋友说:“我们以后还是少去这种吃到饱的餐厅了。”
冬至的散文4
寒气袭人,雾霭蒙蒙,不觉今天就是冬至。若在往常,这个日子母亲是最忙的。记忆里,香香甜甜的糯米散发出稻谷特有的气息,还有母亲的笑容和家庭的温馨。
母亲在世时,每逢冬至,都是她在吃完晚饭后去煮糯米饭,做甜酒。我像个女儿,总坐在锅台下掴火,让炉灶的火光照亮我的脸,把一双冻得透心凉的脚堵住灶门,将母亲亲手纳制的布鞋烘干,脚趾和后跟冻疮处也烘得痒痒的,有点发烫,微微地出着脚汗。糯米饭有没有熟,只要看锅盖便知,没熟透时盖上有凉水汽凝结,而熟透时,锅盖上是干干的,摸上去烫烫的,让我“呼呼”地交替哈手,这种针灸般的舒暖贯穿了我的心也贯穿了我一生。
糯米饭开盖了。掀开围着锅盖缝隙的毛巾和旧衣,糯米暖香顿时弥漫了小小的厨房。瞬时,锅台下的我竟看不清母亲的身影。热蒸汽慢慢从窗户和墙的缝隙渗入空阔的寒风里。谷香绕梁,久久不散。在拌酒曲前,母亲总会先给我盛上一碗,然后把饭盛起凉在反扣的两口大锅盖上,母亲不时地会去摸摸。等到适当的温度,把洗净的陶盆拿出来,铺一层糯米饭撒一把捻好酒曲,一层,一层,又一层,中心留一个漏斗似的酒窝。最后母亲洗去手上的曲米,用棉布扎好再裹好。
该焐酒了,有时陶盆放在床上,有时也放在锅台里。叫人难忘的是我有几次钻进放在床上焐酒的棉被里,那令人心醉的幻觉会使我觉得像一只寒风中的渡鸦,幸福地藏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漫长的等待开始了,如同蹑手蹑脚躲在母亲身后偷看小鸡是将要否出壳般虔诚的心情。然而母亲不说“好!”,我是不敢偷动一下,怕那酒会因为我的唐突,变味失败,让母亲的手艺打折。酒没焐好时,心里总是痒痒地想到它,哪怕玩得入了迷也会突然神经质地跑回一趟,静静站一会儿,伸手摸一下,探进头闻一闻,这才放心回到老桂花树下去玩。
最及时的美味莫过于在摊凉糯米饭时,烤制糯米锅巴是一大绝活。锅台前,母亲用锅铲赶着菜油在洁白的糯米锅巴上行走,我仍然坐在锅门口烧火,听候母亲关于火候的调遣。火大了,油润不到锅底。火小了,不等饭粒焦香就结在锅底了,当听到菜油与糯米锅巴在锅底发出嗞嗞声,恰好发黄却还未干脆时,母亲就让我撤去底火,拿出准备好的荷叶按住锅底,用力以顺时针方向巧妙一旋,一口完整超大糯米锅巴出炉了。两个姐姐吃了,左邻右舍吃了,嘎嘣,嘎嘣地响,脆香扑鼻。冬至的锅巴像一顿乡下的狗肉会餐,见人有份。刚娶进来的新媳妇会半真半假地要求学习,妇女们嚼着锅巴相互打趣,乡音乐融,屋子里洋溢着乡下人的欢笑。
酒香了,那必定是冬至前一天或冬至正日,也正是土地使用权和劳动的自由回到耕者手中不久的日子,也正值中华民族重拾冬令进补习俗之际。母亲杀一只黄公鸡,用酿制好的糯米甜酒端到桌子上,第二天一早再撕一支鸡腿煮一碗冬至面。那便是一年来有滋有味别具一格的食物了。虽没有清明时怀旧队伍的浩大,没有端阳节放炮刈艾的敬重,没有春节大手大脚吃喝挥洒的豪放,但确实让疾苦后的遗民享受活着的诗意与恬淡。香暖熏湿我的眼角时刻,便是青少年甜梦的季节。虽然冬的'惯性还仍旧深化着土地的寒冷,但那“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希望已经种在农民的心田了。这酒,这面,这聚在一起的家人,隐隐感觉得到一种让人心渴而神秘的日子即将来临。简陋的饭桌上没有多余的食物,所食的都是母亲双手劳作的结晶和土地的作品。平生第一次醉了,醉的天晴地暖,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这一次让人们久亏的身心上了一节深深感性的大课。就连地下蛰伏的生灵,也正借用地心的余温积蓄来春嬗变的能量。
冬至的日子,我很寂寞,一如屋檐下树梢上的麻雀,一有空就会飞回母亲在世的光景,就着糯米锅巴,品味几口又香又甜的糯米酒。
成年后,似麻雀,冬奔夏跑,开始过着像鹰一样四处觅食的日子。每每看见日历上跳出冬至二字,就让我想起母亲,想起她亲手制作的糯米酒,还有那脆香扑鼻的冬至锅巴和吃锅巴的邻里乡音。
而今,又是冬至,不经意间我也到了母亲在世的年龄。回首逝去的冬至与往事,让我甜醉,又让我遗憾。愿拔掉鹰的一支翅羽,送我作笔,去写余生的文字,回味逝去的恬然。
冬至,象征着春的序幕,从冬至这天起,太阳不再斜视田园庄房的屋脊,新一代麻雀正在热议着即将春耕的秧田,春天终于离我们不远了。
冬至的散文5
在听得见自己呼吸的夜晚,静静地聆听着自己喜欢的歌。熟悉的旋律如精灵舞过,
转动的笔突然从指间滑落。音乐在黑色透明的空气里流淌,悄无声息。
已经陈旧了的歌词描叙的却已是不一样的心情。一个人不是很高兴也并不孤单。
悲伤沉淀成了湖底的淤泥,在这样静谧的夜里在骨子里缓缓流动。
面对着汹涌在窗外的忧伤,怎么能够,全身而退。
我难过地低头,手突然枯萎得长满了纠缠的曲线。再也握不起笔记录下那些久远的流年。
那些时间里的苇群漫无边际,有雪白的鸟从湖面划过。
清澈的阳光,透明的空气,远方山峦上的庙宇都清晰可见。
有大雨滂沱的季节,大点的雨滴落下来,溅起一地亮晶晶的水花。
我现在却面对着这连绵不绝的蒙蒙雨天,空气里弥漫着厚重的`水汽。
轻易打湿了苍白的路面,和我的心情。
夜晚的路灯昏黄而朦胧,清晰了悲伤的本质,沉重了我的叹息。
我想象着你站在这样氤氲的水雾与毛茸茸的灯光之中。
褐色的长卷发,脸庞上柔和的线条,温暖的笑容,迷人的气质。
我在黑暗中远远地欣赏,欣赏这一幅浓墨淡彩的油画。
偶尔想象这样的一个灰色的梦境,我像一只猫低着头沮丧地从马路边静静走过。
天空突然下起了骨灰,钝重的视觉让人喘不过气。
每个人都没有瞳孔,在我眼里惊慌失措。而我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漠然而立。
很多的人来发信息问天冷了,多穿衣。我怀恋起了去年大雪冰封的冬天。
将校服整整齐齐叠成坐垫放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将脚放进毛茸茸的卡通鞋里。
下晚自习一群人去校外热气腾腾的餐馆吃面条。
那样的呼吸都幸福得很粘稠,夜色也变得晶莹剔透。
如今我却在雨夜用伞撑起一片落寞,带着你们的祝福在远方好好生活。
冬至的散文6
又是一年的冬至,妻子一早就煮好了饺子和汤圆,我们在温馨的热气中走入冬至。
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从这天开始数九。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人们习惯认为从冬至这天进入寒冬,因此冬至这天强调进补,吃点好的补的,准备过冬。冬至这天,在中国大概是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还有广东人的煲汤,只有我生活的成都有点怪,时兴羊肉汤。
妻子老家在北方,会包饺子。昨天就包好了饺子,冻在冰箱里。分别有韭黄肉馅和胡萝卜肉馅,考虑到家里几个人不同的口味。
我的老家在南方,喜欢吃汤圆。小时候都是妈妈自己包汤圆,都是家里自己磨的糯米粉,自己做的陷。我没有学会母亲的手艺,现在的汤圆都是买着吃,还要看不同的牌子。
成都的冬至时兴吃羊肉汤,过去都是到火锅店。全市不计其数的火锅城火锅馆火锅店,在冬至这天都以羊肉火锅为热卖,羊肉羊肠羊肚羊心羊肝羊肺羊脑羊尾羊鞭都烫在那锅羊骨头汤中还分红味白味。市内那府南河边上的小关庙,号称羊肉火锅一条街,更是热闹非凡。
成都今年的冬至又有了新的气象,流行在家吃羊肉汤。女儿是赶时髦的人,前几天就通过网购预定了内蒙的鲜羊肉,昨天刚到。今天中午和晚饭,一家人就在家里品赏妻子做的羊肉汤。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我们老家也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冬至这天,家中的弟妹都要到海天园父母墓前祭奠送寒衣,我与妻则要在千里之外悼念。
冬至这天,不管QQ还是微信,各个文学群、同学群都有着许多温馨的祝福,让人心里暖暖的。
其实,冬至作为一个节气,不管各地的不同饮食习惯,还是各种祝福,以及祭祖悼念故人,都是祈求一种温馨,让生活在寒冬也充满热气和暖暖的亲情。
冬至的散文7
在时光的长廊里,我们
悄然地走进了冬至
说不清,那一缕翩跹的思绪
胸怀里却又了几许盼望
当钟声,敲响冬至的时令
盼望春天的念想
从心里落到了纸笺上
仿佛看到了春的气息,桃红柳绿
当冬至的一缕阳光照在阳台上
漂泊的心再也抑制不住那一份想念
想念,故乡的那片芬芳的土地
想念,故乡屋脊上袅袅的`炊烟
当时光的手掀开冬至的门帘
一个个在外打工的人儿
翘首盼望早点过年,拿着工钱
回家,和家人幸福的团圆
当我们踏进冬至的门槛
一朵朵心花跟着绽放开来
想回家,想看看年老的父母
想抱抱小孩,吃吃家里的大锅饭
当风儿摇响冬至的檐铃
藏在心里的那一颗相思树
便次第绽放,日里夜里想着远方
只盼望,他能早点回来
冬至,一缕柔风吹进了
人们的心里,那是
满满的爱,满满的亲情,满满的眷恋
只盼望,时光的一叶小舟快快地来临
冬至的散文8
伴着渐近的北风,一丝寒意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我下意识地整理好略显松垮的围巾,脑海中不禁浮现冬至娇弱的身影。
我第一次见到冬至是在七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时是新生的自我介绍,人很多。
我的记性并不好,那天没记住几个人的名字,却唯独记住了这个不起眼的女生,只因为她讲到的一个小故事。
至今仍记得,她说,出生那年正值冬至,家贫天寒,恰逢大雪,幸而得生。
她是刚经历生就擦肩死的人,如她的自嘲,不惧生死,何怕别离。
她的一生本应是不起波澜,踏雪不烂的,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如一颗投入心海的顽石,彻底的打破了冬至的安静。
那个人,是我们的同班同学——林宇,一个理想主义的代表。
冬至说,她最喜欢林宇的想做就做,可她没想到,她最遗憾的也是林宇的想爱就爱。
那时的我和他们两个还不熟,待我熟悉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到了一起。两个人,一个飘逸洒脱,一个淡然恬适,实在让人羡慕?
后来的一年里,我和林宇成了死党,学着绿林好汉的江湖规矩拜了关羽。那天,我和他一起喝了很多酒,记不得多少,只是知道脑袋昏的难受。他疯疯癫癫地拉着我,说了不少了东西,而我如今尚记得一句“你不懂我为什么爱她,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有多么的爱她。”
就这么一句深情的当初连我都感动的话,却成了如今我反驳“酒后吐真言”最好的实例。当然,我是个局外人,他们总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我,只能记起我看到的、我猜到的、仅此而已。
冬至总是安安静静的,无论是自习还是游戏。
每当林宇在体育场上驰骋,跑道边总可以找到冬至的影子,背着书包坐在地上,右手边是书左手边是水,她自己解释道,“右手是自己,左手是林宇。”
林宇是注定做不了学霸的,好动的性子安不下心来,可每当冬至轻轻地把他的被修改了大半的笔记放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又总能静下来安安静静的学习。
至少,我是羡慕当时的她们的。
有时候,她们也会吵架,给生活增添些调料剂。
那一次,林宇拉着我翘课打了一下午的篮球,我知道这是他心里不舒服。至于原因,我没有多问,却也猜到个差不多,是因为球场边本应出现却没来的女孩吧。
只是我没想到,冬至竟打给我电话,哽咽着吐着酸意。
她并没有过多的责备,大致的意思是让我帮忙和林宇聊聊,她不想每天不高兴的闹下去。
事情最后,是我约出来两个欢喜冤家,做了回功率足够大的灯泡才让两人再抛下我牵手而回。
这样的事情,我是见怪不怪的,好像所有的.情侣都会出现这样的小问题吧。
但我,似是太过低估蚁穴的实力,小蚂蚁是真的可以蚀溃千里长堤的。
最后击溃他们两个爱情的也是件见怪不怪的小事吧,那次,是大学毕业前的一次活动,冬至、林宇还有我都应邀参加了。
毕业的狂欢夹杂上离别的心酸,产物是不计后果的狂饮,我因为不喜这种以喝醉为目的的聚餐,没喝多少就提前离开了。
冬至显然更是不喜嘈杂,跟着我一起走回即将离开的校园,林宇是极为喜欢这种酒局的,甚至没在意我们的离去,沉迷于一群人的狂欢。
从酒店到学校的距离谈不上太远,却也不近,我和冬至并排走着。
天很黑,没有月亮,所幸我们早就熟识,要不少不了一番沉默和尴尬。
随意地谈论着身边的故事,自然也少不了聊聊林宇。我是一向不背着朋友黑他们的,笑着夸着林宇,我察觉得到,嘴里反驳的冬至心里有多么的欣喜。
可闹剧总是不知不觉就要发生的,如地震海啸般不可预料。
林宇彻夜未归,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冬至一大早打给林宇的电话里听到了另一个女生的声音,而林宇尚是一副没睡醒的模样。
安静的冬至,那次大闹了一场,而对于冬至,林宇竟没了以往的包容,狠狠地甩给她一副臭脸。
对于这样的事情,即使我是林宇的死党,也没一点要替他解释的兴致;而对于冬至,心里却为之有些心酸。
我单独的约出了冬至,她的目光,比原先的淡然多了一丝冷漠。我并没有提及林宇的事情,她的脸色稍微好了些,我终于知道这件事对单纯的冬至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有谁,能安然接受背叛呢?
那次,冬至走的时候回头对我说,“也许我和他真的不应该在一起,可我不后悔,就算现在的我已经伤痕累累。”
我记得了冬至决然的话,决然的眼神,有些心酸,为她惋惜一段流年。
毕业后,我和他们两个都不再怎么见面。偶尔的一次饭局,林宇坐在我的身边,还是喝了不少的酒,嘟囔着向我说着他的理论,“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他似是还那么理想主义的想找回走远的冬至,只是太幼稚,只知道开始的冬至喜欢他的想做就做,却不明白最后的冬至最厌恶这一点。
冬至,我也见过几次,到现在还是一个人。
我不知道他们是在等还是想做什么,只是觉得,一个人七年能等到就是童话了吧?而七年还没等到,应该早已风化了吧?
我一直是挺心疼冬至的,这个本应淡然一生却为爱波澜数年的女孩子,她自己现在能照顾好自己吧?
又快要冬至了,天寒人单,我也做不了什么,只能看着远方的天,轻轻地寒暄:
冷吗,冬至?
冬至的散文9
又到冬至,你们在群里说起饺子,让我想起了那两年,想起了樊同学,想起了你们。这样青葱岁月又将一段时间在我脑海中不得消停。也罢,谁让我们是同学。
迈入不惑之年,有关往事的记忆大抵褪去。又到冬至,饺子的话题突然将我拉回过去,点滴碎片重新拾起,拼接、整合。
97年,开封,黄校,文秘963教室。
这是一个冬至,忙碌了一下午的女同学们还在嬉笑着评比包饺子的技艺,而男同学们缺早已拿起碗盆擂起了鼓这是一个盛大的聚会。全班所有的同学在一起,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肆无忌惮地吃东西,而不用学习,想想都幸福。
华灯初上,一大盆饺子被那几位已记不起的男同学抬进了教室。狼多肉少,按生活委员樊同学的精确计算,这第一锅每人只能分到15个饺子。管它15、16,吃了再说。那个迫不及待,谁还计较多一个,少两个的事。反正我是一番狼吞虎咽,一阵秋风扫落叶,嘴也一路疾驰......
求学那两年家境并不殷实,上学路充满了辛酸。虽能果腹,却不敢任性。像那天那样的随意造次,那样的酣畅淋漓,还真没有过。
冬至前几日就已想好,一定要满足我那委屈已久的肠胃,我要让它有富翁主人的自豪感,我更想潇洒地回答墙根下山西刀削面老板的问题水饺都没有食呢,压根不想吃面。
就像看景和听景一样,当你真真切切身临其境时,一切却超出了你的预期。
前几年,光景日子有所好转,当我再次以旅游者的`身份回到开封,夜市上,我想以不计后果的消费来抹去那些艰辛的记忆。和五哥在一起相谈甚欢,我有些情不自已,我对游离于摊点的弹吉他唱歌的小伙说,有关兄弟的歌你随意唱,直到我叫停为止。可五哥的一通数落让我囧到无地自容,为这他差点甩袖而去......
第二锅那15个饺子让我吃得很艰难。我在埋怨,埋怨身体的不争气,我在抱怨,抱怨自己埋怨白吃喝的福气,我更在懊丧......
一切都和前一夜半梦半醒的想法偏离。
盆里剩下最后的三颗饺子,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樊同学笑嘻嘻的走过来:够了没有?
我抹着嘴,打着嗝:吃好了!
樊同学看着我近乎空了的饭盒,一脸的诧异全吃了?
我说不知怎的,好似不饿,剩了三个。
樊同学:你饿了还能吃90个?天的歌神呀,我第一次给你捞了30个,第二次30个......
哎,让现在的我都情何以堪,不提也好。
又到冬至,你们在群里说起饺子,让我想起了那两年,想起了樊同学,想起了你们。这样青葱岁月又将一段时间在我脑海中不得消停。
也罢,谁让我们是同学。
你们的小六子 。
冬至的散文10
桌上的台历翻到最后一页,心里开始有了些美好的期待,因为有个节日就要到了,这个节日就是冬至。而我知道,冬至这个节日的到来,对我其实是一个承诺。
小时候,我是喜欢冬至这个节日的。冬至这天早上,我通常是被母亲剁饺子馅的声响唤醒的,慵懒地起床,进厨房看看,母亲和父亲已经忙开了,剁馅、切葱、搅拌……小小的厨房里溢着浓浓的'甜蜜味道。我总觉得搅拌饺子馅的过程很诗意,就像把生活的百般滋味搅拌到一起,只有苦辣酸甜都尝过,才知道生活的醇厚香甜。
最喜欢的场景当然是包饺子了。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负责擀皮,父亲和母亲负责包。母亲总是嗔怪我们擀得不好,而父亲则打圆场:“她们还这么小,已经会帮大人干活了,很难得。”我和姐姐就在父亲宠溺的目光下,把饺子皮擀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母亲能用巧手包出各种形状的饺子:元宝样的、小鱼样的、小老鼠样的……
此去经年,我和姐姐都已经长大,为人妻,为人母,回娘家的时间急剧减少。
可是今年,在我做了母亲之后,我开始热切地盼望着能回到父母身边,做个小孩子,像小时候一样被父母宠爱。
打电话跟姐姐说起,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电话里就约定,今年冬至这天,一定要赶回家,和父母一起再包次冬至节的饺子,因为我们知道,饺子里藏有最深沉的爱,也有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想念,更有我们对一家人平淡相守的珍惜。
我知道,今年冬至,对我其实是一个承诺。这个承诺,关乎爱,关乎珍惜,亦关乎一份情。
冬至的散文11
今天是父亲离开11周年的日子。下午弟弟在微信里发来3张照片,是夕阳下老家的房子与果树。西北的冬天到了滴水成冰时节,果树与土地一片萧瑟。只有那熟悉的白色院落,虽然长期没有人居住,但看上一眼就让我顿感浓浓的温暖。每每梦中回到老家,安坐在东厢房里那面热炕上,静静望着年迈的父亲母亲忙前忙后,就抑制不住激动地醒来。
与11年前一样,中午吃了饺子。11年前冬至的午时,也是红红的太阳。父亲躺在炕上已经十来天不能进食,禁不住父亲再三要求,前一天晚上请王大夫来给打了止痛针吃了布洛芬,一夜没有呻吟,早上仍然在沉睡。我们呼喊,他只是眼皮稍稍动弹,不能言语。当时的想法非常奇怪,既想让他就这样安然而去,又痛惜父亲真的离开该怎么好。虽然父亲前几天已经给我们安顿完了他离世后的所有事项,但还是惧怕这一时刻的真正来临。在父亲生前主持修建的全村第一座全砖房屋里,所有人都沉浸在伤心悲哀之中。住的不远的小姨来电话说包好饺子了,要我们分批去吃。那天的饺子很香,茶几上摆的自制小菜很可口。可是我们都“食不在焉”。姨夫姨妈劝我们再吃些的`时候,我们都说早吃好了,该快点回去了。果不其然,父亲在正午两点过一点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永远永远地和我们分别了。以至每一个冬至,都是一个令我难过的日子;每一个冬至,都会让我记忆犹新。
与父亲走后前几年的冬至相比,今天的冬至我已经没有那么撕心裂肺地疼痛感了。有的只是隐隐的痛,深深的念。当年的疼痛无法形容,只觉得自己好多事情没做好:如果把父亲送到大医院,如果那个夏季请假回去不让父母那么劳累,如果过去的过去多替父母分担些,如果以前吃肉的时候别让父亲尽吃油水大的……无数如果都是自责,叹息一个人怎么会失去最亲。不得不承认时间是最有效的疗伤药品。是不断变幻的时光让我的创伤渐渐收口,生疼渐渐隐晦;是通过追忆父亲母亲对生命的坦然、人生的大度,让我对生命长短有了更清醒的认知。我自认为是理解父亲离开的:他们已经完成使命,继续存在只是儿女的负担,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女走进社会在各自的生活道路上会行稳致远,相信孩子们生活会越来越好……所以此时,他们离开最好。我亲爱的父母,生前身后永远想的是自己的儿女,唯独没有他们自己!他们想到了为儿女减负,却没想到儿女们是需要用孝顺和回报来完善自己的心性与人格的啊!
只想别人,忘却自我,这既是传统,也是他们独特的地方。父亲发病到离开只有3个月左右,让我们轮班伺候的日子不超过一个月。母亲更是从出现不好症状到离世在一周之内。我的父母是谁?他们为什么那么快甚至让我们猝不及防就走了?一想到他们生前的言传身教,一想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名声与作为,我就怀疑他们是哪路神仙在世,哪座星宿降临,否则,他们怎么会这么彻底地给儿女们留下如此的传承与怀想?当然,我的父母只是质朴简约的底层农民,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文化精神不低;他们虽然说不出多少高大美好的词藻,但他们不乏微言大义与人间大爱。农民父亲常被陌生人看作是位“领导干部”,因为他的谈吐行为包括形象不低于一般领导,他喜爱读书喜爱写字也喜欢管乡村的各种闲事,好多人家的家务纠纷都请他去“断”,是因为他说的话中肯公正,大家信服。母亲不善言辞,但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一般人达不到的清醒与准确,她隐忍不发的性格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却在帮助过于直率的父亲处理乡邻之间的矛盾中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我总在想,我从父母身上继承了些什么呢?我没有父亲的勇敢直率,也没有母亲的隐忍缜密,只剩下父母都有的老实肯干了。踏踏实实做好事情,不怕吃苦,认真负责,为人真诚善良,或许没有比这些更让我更受益的东西了。
11年了,与开始相比,现在梦到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今年大约只有两次,越来越归于模糊,许许多多细节都纠缠在一起区分不开了。对于此,我的理解是,父母对我越来越放心了。他们知道儿子会走好自己的路,会好好处理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会把他们牵挂的、想到的、不舍的事情办好;他们还知道,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姊妹兄弟永远聚拢在一起。事实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兄弟姊妹的日子都过得很好,大家比任何时候都能相互帮助、相互理解。
父母生前时,我陪伴二老乘飞机去过一趟北京西安兰州北戴河,这成了他们临终都念念不忘引以骄傲的事情。这些年,我出差的机会多一点,每走到一个陌生地方,看见不同的景色风光,不由自主地幻想,假若父母健在,再能陪他们一起来这儿看看就好了。虽然知道是痴心妄想,却经常这样痴心妄想。我总在心里说,我的到来就是父母的到来吧,因为我始终相信,父母一直跟随着我,在天上看着我呢。
今天是冬至,农历冬月初五。西北的苍天高远透明,此时的夜空星辰闪烁。我在窗口向外张望,似乎看到了熟悉的星星。我想,那一定有我的父母,用他们慈爱的目光,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冬至的散文12
月上枝头,思上心头。浅浅的一弯扁舟挂在静谧的夜空随风摇曳,是如此的深邃、唯美、祥和。月是故乡明,情到深处浓,一份牵挂,一种,犹如漫堤之水涌上心头,不能自已。
我心中的月亮是从那一碗晶莹剔透、热气腾腾的水饺开始的。那是九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傍晚,万家灯火,都在忙着晚饭。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我和母亲、弟弟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母亲在煮稀饭,烙油馍,父亲正辅导我做作业。这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推门而进,“杨老师,今天冬至哩!家里包饺子,给孩子们送一碗尝尝……”
“哦!今天是冬至啊!都忙忘了!……谢谢啊 ”父亲赶紧把人往屋里让,母亲接住了那一碗水饺。
书是借来读,饭是外家香。邻居老师送来的这碗水饺竟然让我感觉是那样好吃,虽然母亲也不论节假日隔三差五地包饺子,但我和弟弟感觉总不及邻居家的好吃。就这样,一碗水饺被我和弟弟吃完后,哭着闹着不够吃。
最后,在我和弟弟的强烈哭诉下,父亲不好意思拿着我家刚烙好的油馍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去换回一碗水饺,才算完成了任务。
邻里之间的一碗水饺也许代表不了什么,但是那份感情、那份淳朴与真诚却让人时时怀念。大年初一送碗凉粉,杀鸡的时候送个煮熟的鸡腿、以及一家有难,八邻支援都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
时至如今,我已工作,并已成家,从乡村来到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中讨,住进了单元楼房中。不要说单元中的住户互不认识,就是门对门的邻居,一个礼拜也说不上几句话,人与人都像戴了副防护面具,把自己隐藏的很深很深。邻里之间被一张张防盗门深深隔绝,再也见不了“邻里有女待出嫁,家家忙着赶红妆。五更相伴去浇地,待到丰收话麻桑”的景象了。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思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像赶鸭子上架似的涌入城市,但是农村人那种淳朴、善良却没有与时俱进地带到城市,与其说是思想倒退,不如说被先入为主的城里人同化,加上政府关怀不够,城市建设者在规划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统筹兼顾考虑农村人在过渡过程中种种不适与诉求,一刀切地分流安置。诸如文化活动中心等连接居民心理纽带,架通沟通桥梁的人文设施建设太少也是造成隔膜的原因。
又是一年冬至日,听着楼上住户咣咣地剁肉馅,包饺子。心想:“又是一个没人送饺子的冬至!” 管它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争取今年多包点饺子,给邻里也送点……
冬至的散文13
随着冬至的到来,冬的意味越来越浓,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踏着冬的脚步降临人间。
提起冬至,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饺子吧。人常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饺子还是难以抵挡的美味。冬至的饺子,除了美味,恐怕还有那道不尽的浓浓亲情和殷殷期盼。
(一)饺子
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今天冬至,记得要吃饺子哦!
这些话,大概已经成了冬至这一天的流行语了。又是一年冬至到,此时此刻,我也禁不住要问一句:“大家今天吃饺子了吗?”
在我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大人们常说,不吃饺子会冻耳朵的。饺子和耳朵有什么关系呢?这大概还得问问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先生了。
传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常常为当地百姓治病。有一年,长沙瘟疫盛行,于是他就在衙门口支起大锅,为百姓熬药,深受人民爱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看到自己家乡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中万分难过,决心救治乡民。然上门求医的人太多,他抽不开身。于是让弟子仿照长沙的办法,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父老乡亲舍药治伤。他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到锅里熬煮,熬好后再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一碗汤。人们喝下这种祛寒汤之后浑身发热,血流通畅,两耳随之变暖。服药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烂耳自然康复。张仲景的这种药名为“祛寒娇耳汤”,人们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取名“饺食”、“饺子”。
在我们家乡,就有一种饺子专门做成耳朵的形状。记得每年一到冬天,妈妈就会将饺子包成这种耳朵状的.,所以我也很早就会在一旁帮忙了。她先将面揉好、擀开,然后用刀切成一边较窄一边略宽的类似梯形的方片状。我则拿着面片,将馅放至较窄的一边,然后用手慢慢地将面片连同饺子馅一起卷向较宽的一边,随后将圆筒弯成弧形,将两头捏在一起,一个耳朵状的饺子就完成了。对于初学者来说,馅儿的拿捏是个问题,太多则会胀肚露馅,太少又显得没精打采。但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练习的多了,慢慢就会好的。
冬天是农村较为悠闲的日子,因而冬至的饺子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天,一家人能够围着桌子,吃着妈妈亲手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感觉整个冬天都是暖暖的。小时候,我们是一大家子,妈妈要忙好几个小时才能做够一家人的饺子,但看着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的笑容也在腾腾的热气中绽开......
那一年,我上高中,因为学校离家太远,只能住校。记忆中的冬天很冷,水管都被冻住了。学校只好给我们放假。也就在那个冬天,我的手、脚、脸和耳朵全长了冻疮。回到家中,妈妈赶紧将我塞到了热热的炕头。然而,随着寒气的消褪,冻疮处奇痒难耐,两只手一刻也没法停下来,恨不得自己变成千手观音。妈妈心疼的看着我,一边帮我揉搓,一边说:“我可怜的娃呀,都是冬至没有吃妈包的饺子,才会冻成这样……”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突然停下了我忙乱的手。
妈妈,冬至,即便孩子们不在身边,您也记得要吃饺子呀!
(二)祭祀
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在冬至都有祭祀的风俗。和清明不同的是,清明节祭奠是烧纸钱,而冬至则是烧“棉衣”。
记忆中的冬至,不只有母亲亲手包的饺子,还有她年复一年为已故亲人准备的“棉衣”
每当冬至快到的时候,母亲都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准备过冬的“棉衣”。小时候,大概是觉得好玩,我也曾在一旁学着母亲的样子做。说是棉衣,其实就是在四方形的纸上放几朵棉絮,大致折叠成棉袄棉裤的样子。妈妈告诉我,一定要做成成套的,不要做成单件的,就和我们换洗衣服一样,是要一身一身换的。
做完之后,母亲就把它们整整齐齐的摞起来,用布一裹,就像我们收拾衣服一般。等到冬至那天,便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去老人的坟上烧掉。到了坟前,先用树枝画个大圈,将做好的“棉衣”放到圈里面(母亲说,如果不画圈或者不放到圈里面就会被别人拿走的,老人们这个冬天就该受冻了。)然后,点火,边烧边说:“爸,妈,这是我和娃们给你们准备的冬天的棉衣。天冷了,记得穿厚点,不要亏待了自己。要是不够,你们就给我托梦,我再给你们做……”那时候,每当母亲说这些话时,我都忍不住想笑。然而,看着母亲严肃的神情,我硬是将笑声憋了回去。
年少无知,对于死亡没有切身的感受。而在那个小小的土堆里埋葬的,是与我未曾谋面的爷爷奶奶。在那个照片都很少保存的年代,我复原奶奶的样子大致依靠我的姨奶,家里人说她们俩长得很像。而爷爷,我几乎没有见过他的照片和长相相似的人。爷爷奶奶的坟也只有父母才能辨认出来,可见爷爷奶奶去世的时间有多长!即便如此,母亲还是年年做“棉衣”,年年烧“棉衣”,年年重复着那些在我当时听来毫无意义的话语。
两年前,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失去至亲的悲痛。跪在坟前,我用心读懂了母亲——那些“棉衣”,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冬至到了,我也想说:“父亲,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女儿一直惦记着您。如果不够,请您一定在梦中告诉我。”
走在异乡的大街上,我闻到了饺子的香味,但那不是母亲的味道。我听到了父亲的呼唤,但那也不是我记忆中的声音。这个冬至,不,也许以后每个传统的节日里,我都会这样,迷失在故乡的记忆里……
冬至的散文14
丁字说故事系列之
冬 至 之 后 , 是 小 寒
谭亚红
冬至之后,在办公楼里,我遇到了老钟。
“你们来的这批(人),是最好的!”真的是老钟说的这么好。
“是你说的`好!”
“不!厂里都这么认为。”
那天,何书记带着一班人马,前去招聘。他、她、他们都在犹豫:到底他们能否坚持……
“这次你们只有精整和7#台的打捆、吊筐两个岗位可以去。”
“打捆、吊筐都可以。”难道还有其他选择吗?
走在公司线棒材生产的轧制线上,朱朱、辉辉他们真正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红钢的温度,还有他们久违的工作,久违的激情,火一般的激情!
“你们有没有人愿意去除坑。”张主任试探着问。
“我愿意!”这是从高炉上下来的郑国。
郑国,这个人,不错!
只是问问!只是试探?
已是冬至,行业生产、价格仍然太冷。大家都在摸摸口袋里的“米米”,的确太少太少。
“郑国!怎么样?”见到好久未见到的他,我问。
“蛮好!你晓得,这里的高温与高炉比,不算什么。打捆,简单,聊撇。”
“这个月,你到手的米米……。”
“哇!比我还多。”
“班组排名第一。”
“哦!”
“还有嘉奖。班里安排的这个、那个工作,干完,干好,就行。”
阳光。不是因为他到手的米米,比我还多。是阳光!怪不得这几天的天气,也暖和了许多。
20xx年马上就会过去,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来。
冬至之后,是小寒。对于中国,甚至对于我们这个行业,尽管这是一个最最寒冷的日子。但是,我们知道:小寒之后,还有温暖!温暖的春天!
冬至的散文15
特别的冷,天也特别的黑。雪刚刚停,清洁工就忙着打扫街道。我一直把城市的楼房比作山峰,我们都是鸟儿躲在山的缝隙里。黑夜里蜷缩着脖子挤在被褥的窝巢,听着风吹过钢筋水泥屋角,幽幽的做个梦。期待着白天的太阳,等了很久,只有对面山上灯火的明灭,以及不知道哪一家传出的吵闹和大声的喊叫。夜是这么的漫长,好像一生都在夜里。冬天的早晨也如一个迟缓的老人,在一片雾霭里迟迟的不睁开眼睛。偶尔一两个人影和偶尔一两辆汽车,没有一点声息,象在水上飘过。混沌未开的一个城市,正用力的睁开眼睛。我知道这是冬至的早晨,这个早晨太阳还没有醒。
在冬至这一天我们度过了传播已久的末日说。大家都眼看着太阳,看它落下去之后还能不能起来。和太阳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今天才发现太阳是这么的好这么的'让人留恋。朋友们坐在一起说,如果太阳明天不升起来我们什么时候起床呢。我们不起床就在床上躺着吗。朋友们接着说,没有太阳可以,千万不要停电。有了电我们依然的可以做饭喝酒打扑克玩麻将,我们天天玩,等到下一个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想如果太阳永远不升起来怎么办。
当然最美好的是末日的第二天。接连的短信把我吵醒。短信里面的句子几乎都是一样的:太阳升起来了。
一个朋友说,我早晨一点就起来等了,你说这个时候要是太阳不升起来就永远不升起来了。我说过吗。我说过就是我欺骗了呢,或者我欺欺骗你时候你正在思考。其实我也知道太阳会升起来。我们离不开太阳太阳也离不开我们。如果没有了我们,太阳还有什么意思呢。太阳散射的光芒是为了万物万物没有了光芒也就没有用了。我们不用担心担心的是太阳。当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末日后的第一个周六快过完了。
被末日说闹的忘记了圣诞节的到来。这时候就看到小区的院子里早早的立起了两棵圣诞树。从楼上看下去,就是两个小矮人。积雪还没有清理干净,圣诞树就屹立着了。工作干完之后,保安正在看报纸。不知道报纸上面是什么消息,他戴着棉帽子和棉手套站在路灯下看报,是楼房涨价是摇号中奖是年末大甩卖,是什么东西吸引的他在黑夜里读着一张废弃的报纸。明天就是平安夜了,他在报纸上读着平安的消息吧。
也就是在周末这一天大家才彻底的忘记了末日说。晚上的时候大家如果相聚,就觉得相信末日说有些可笑。怎么就要相信呢。连地震都没有,怎么是,末日呢。大家笑笑,说,末日就是一个节日,有了这个节日就有了吃饭的机会。于是就有人建议,把十二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定为末日节,每年都要过。这样大家可以珍惜时间,好好生活,天天向上。更可以庆祝节日,喝酒聚会,消费生活。
如果有了末日节,传统就会改变。我们常说的迎接两蛋(元旦和圣诞)节日,就要变成迎接两蛋一节(元旦圣诞末日),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阳光和快乐。
【冬至的散文】相关文章:
冬至经典散文12-14
冬至的散文07-01
冬至短篇散文12-15
冬至有感散文12-14
冬至忆旧散文12-14
记忆冬至散文12-13
冬至感怀散文12-14
冬至书散文12-14
冬至的随笔散文12-14
冬至节的散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