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散文

时间:2024-07-02 09:20:15 冬至节 我要投稿

冬至的散文优秀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冬至的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至的散文优秀15篇

冬至的散文1

  冬至节到了,意味着年关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做着过年的准备。在这些准备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酿风肠。

  “风肠”又称“香肠”,得名可能跟这种食物需要风干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其香味浓郁,故而叫做“香肠”。

  因为今天是周末,我和他都在家休息,一大早我就往菜市去买做风肠的用料。去年我做的风肠肥肉含量太高,所以今天我选肉前特别记住了要选瘦一些的。猪肉行里挺热闹的,我选中第二张肉桌上一大块看起来瘦肉较多的猪肉,一称共12斤半。我很爽快的买下它,还买了两斤半小肠,然后到肉行旁边的小店买其他的作料。

  这个小店每年做风肠前我都要光顾一次。记得第一次做风肠时,无意中问起这个店的店主是否有做风肠的作料卖,谁知热情的.店主不但表示店里有我需要的东西,还将做风肠时每种用料的用量多少,做风肠的细微步骤都说的挺详细,使我做起来省了不少麻烦。今天我熟悉的店主不在,是她妈妈在,我费了不少口舌才买齐了需要的东西:二两五钱盐、三两白糖、一两古月粉、一小捆粗线、一瓶红星二锅头。

  买回家的猪肉是不能用水洗的,只能用干净的布拭去尘埃,否则风肠容易变质,难以久存。将尘埃拭去后,我嘱他将其切成小块,就像平常切菜那样,之后用盆盛装,然后我把买回的细盐、白糖、古月粉、二锅头米酒倒入其中,并充分搅拌混匀,直至它们完全混为一体。

  他做上面的事时我也不闲着。我得把买回的小肠上面的白色脂肪撕下来弃之不用(可以利用它来做炒菜的油,只是不能用来做风肠而已),然后从头到尾将小肠内的食糜挤出来,一共挤两次,再用洗净并檫干的、指头大的生姜放进小肠腔内,再从头至尾挤出生姜。最后将二锅头米酒倒约30毫升入小肠内,而后从上到下将酒挤压出去以充分洗去肠内的食糜。

  猪肉和小肠都准备好了,酿风肠工作可以正式开始了!我用粗线扎住小肠的一端,他把一个剪去尾部四分之三的矿泉水瓶与小肠另一端相连,并用粗线系住固定。然后他不断地将混有作料的猪肉通过矿泉水瓶送入小肠内,我则从上到下将猪肉挤压至尾部,直至整条小肠全部塞满了猪肉。以上工作完成了,我用粗线把小肠系住,并把它分隔成一小节一小节的,每节长约15厘米。因为酿风肠时携带了小部分空气进入到肠腔,可见猪肉和肠壁间有小小的气泡,我得用针刺入肠腔放气,放气时可听到空气排出发出的“咝咝”声。

  至此为止,酿风肠工作全部完成。我用竹棍系住风肠上的粗线,放到楼顶上让风吹干,当然有太阳晒会更好。2至3天内,他会用柑子皮、甘蔗渣放在柴上,使之出烟,然后用烟来熏做好的风肠2次左右,每次半天时间。约莫过了10几天,风肠就可以吃了。吃前放在煮饭的锅里一起蒸熟即可。蒸熟的香肠香、滑、翠、嫩、甜,别具风味,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上等食品。

冬至的散文2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仅有7小时34分。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东平、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冬至日里的确带着中华文化和本地文化的味道,老沙说的没错,等到那天老沙就可以收到他的'纸钱了,在另一个时空里过上苏州本地纯正的节日,哈哈。

  冬至日,那天地球白天开始变长,光明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增长,中国的北方地区那天有吃饺子的风俗,当寒冷穿透北方大片针叶林,穿过北回归线,真正的严寒其实从冬至才开始,一直到过年,那也是一年里气温最低的一段时间。当天地万物冰冻起来,就要从那时候开始,阴历一年里比较热闹的事情也就是节日多了起来,整个中华大地,进入冰封,春天进入冬天的孕育期。

  冬至到,年底要来临,也是归故乡的日子。我想起高中时候隔壁班一个女生的作文,作文里写她母亲在村口的大树下眺望她回家,作文就是写母女的思念依存的感情。那作文写的很感人,被当成了范文。一个母亲在村口眺望女儿回家,也成了故乡的原风景。这情景,也变成了游子对故乡眷恋的意象。看到这情景,每个人也都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也会在村口的寒风里眺望着自己的归来,游子们在每个寒冬都会思念故乡。每当冬至,寒冬,只有家和故乡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冬至的节气马上要到了,那天白天开始变长,就会不那么害怕黑暗了。以后的以后,白天越来越长,直到春天来临,所以冬至到了,是一个好消息,预示春天也要来临。

  冬至日时候,也可以来我们这里看海,如果没有来过海边的小镇赣榆,哈哈,不会懂海的辽阔和海风的萧瑟,这里就是我们的故乡,来看看啊。

冬至的散文3

  【冬至,东至】

  这是个悲戚的日子,很多人都回老家祭奠逝去的亲人,说一句“做冬至”,大家都懂。我父亲的坟墓在江南的东至县,于是,我便于冬至去东至。

  父亲去世四十三年了,葬于他乡一直没有把他的坟迁回来。早些年倒是有这样的打算,只是因路途太远,交通不方便,就始终没把迁坟的事付诸实施,现在却不想迁了。

  我的祖籍就在庐江,父亲是大跃进年代作为民工修佛子岭水库而后留在江南工作的。随后,母亲就去了江南,再随后,我们姐妹几个也就出生在江南。六九年父亲因病去世,我们举家搬回庐江老家住,把父亲一个人丢在了东至的坟墓山上。那时穷,没办法把他的棺木运回来,只能让异乡的青山翠柏陪伴着他。

  回到老家依旧穷,不能每年的冬至都去父亲的坟前焚香祭拜,家里拿不出往返的路费钱。虽然庐江和东至两地相隔不过三百公里,对于我们家来说,中间横着的却是真正的长江天堑!多少年,母亲和我们姐妹几个只能倚在门口,遥望江南,把无限的哀思凝结于长长的视线。那些年,我们总觉得父亲的坟墓离我们很遥远。

  记得八零年的冬至,我在巢湖师专读书,母亲专程去学校找我,带我一道去东至。我们从巢湖坐火车到芜湖,从芜湖乘小轮去安庆,再从安庆坐汽车到东至,路上两日,船上一夜,几番周转方才到达目的地。尽管如此,所花的路费却不贵,因为坐船比较便宜,而且不需要住旅社。

  父亲长眠青山独守清冷,其在天之灵想必是很孤寂的,但若知我和母亲去一趟东至是如此艰难,怕也是不会归罪我们的。那天,母亲在父亲的坟前凄凄地说,待孩子出来工作,有钱了,就把你的坟迁回老家,让我们离你近些……

  其实,走公路全程坐车去东至也是很费事的。记得后来某年的一个冬至日我和母亲再次去东至,就费尽了周折。先是从老家来庐江县城,从县城坐车到舒城,再在舒城转车到安庆,在安庆住一晚,第二天乘轮渡过江,然后从大渡口坐车到东至。这期间的转车也不是很容易,过路车往往不停,而且从舒城到安庆还要走一段回头路。那时我就感叹,去东至的路途也不亚于蜀道之难。

  父恩如山。冬至年年有,可我们却不能年年去父亲的坟前祭拜,我常恨自己是个不孝之人。是长长的路途阻隔着我,还是贫瘠的身躯羁绊着我,其中滋味谁人知晓?

  这些年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转了,我们又想着把父亲的坟迁回来,了却多年来的一桩心愿,可考虑再三又不想迁了。一方面是全家过得好好的,平平安安,想必是父亲坟墓的位置好,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着我们。更主要的是现在去东至方便了。自合界高速公路修成通车,再加上安庆长江大桥启用,我们现在去东至就像在县内转悠。从庐江到东至,连安庆大桥在内,全程高速,两个小时就到了,快而方便,一个上午就能来回。

  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去亲人的墓碑前焚香祭奠,尽一个后辈的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一种血脉情感的传承。这个冬至,我又去东至,我会在父亲的坟前告慰说,父亲,你现在离我们很近。

  【冬天,一个瞻前顾后的季节】

  到了节气大雪的时令,入冬的第一场雪才犹犹豫豫地飘落下来,给人一半惊奇和一半欣喜。鹅绒般的洁白拉高了天宇,也延缓了黄昏,山林和原野到处是童话里的情境。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是我的童话。可惜,朋友不能相聚,一个去了乡下的老家,帮着父母储藏秋天的收成,一个去了城里的学校,为孩子送去御寒的棉衣。似乎都在和着雪的韵脚,做着与时俱进的事情。

  遗憾的是,朋友真的.聚齐,天已放晴,雪留给我们的是一场浅尝辄止的痕迹。

  我总是不能理解冬的情愫。告别秋天它是那么优柔寡断,迎接春天它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在秋天的丰盈和春天的绚烂面前,呈现出反差如此之大的季节特征。

  当日历进入立冬的层面时,季节并不那么旗帜鲜明。

  很久的日子,秋韵依旧在浅冬里流淌,那些秋的作物堂而皇之的在田原里摇曳着风光。庄稼人身着秋衣秋衫,把垄起的山芋刨出地面,把粗壮的秸秆捆扎码堆,把黄灿灿的玉米串吊上屋檐,把整箩整筐的青菜萝卜装进路边的卡车……此时,我以为冬天还很遥远。

  看着遗留在地头的棉桃还在不断地绽开,真的应该感谢温暖的紫外线。冬阳下的蔬菜、薯类,因为没有寒冷才这样鲜活。就连攀附在酸枣树上的牵牛花也在把最后一只喇叭高高竖起。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莫不是季节亦有情有义,宁可失了自己的本性,也要给世间延续一份温馨?生命是相通的,人如此,季节亦然。我想。

  然而,季节的更替终究不可回避,寒冷也终究要来临,无雪的冬天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天。没有冬天的传承,就不能催生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季。

  朋友告诉我,他的女儿不喜欢棉衣。学校里好多人都是,这个天气还飞舞着裙裾。

  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雪要浅尝辄止?它不想冰封一切,让所有的美丽都收藏起来。这让我想起冬眠的生命。

  那些蛰伏在地下土层和深山洞穴里的根系和虫兽,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生命孕育的过程,漫长的冬季是它们孕育的环境。我想,冬的情愫里一定有这些生命的触角。当它们需要温暖的时候,雪便铺满大地,厚实如被;当它们需要养分的时候,雪便融化成溪,清凉甘甜。很多时候,春季的第一抹嫩绿就是在雪融的湿润中亮起。

  记忆里总有这样的情形,在冬的日历还很厚厚的时日,春的色彩就已露出端倪,冬季里的春天并不是诗人想象的结果。即使呈现的是冬的本性面貌,柳堤上、河沿下,以及田原山峦,都在传递春的信息。已记不清那些蛰伏生命的第一声啼鸣是在冬末的雪前还是雪后?

  雪霁。清风徐徐,暖阳融融。我走在熙熙攘攘的路上,感觉所有人都在背负着某种使命。秋的厚重渐行渐远,春的轻盈越来越近,我们与冬同步,和季节同行。

冬至的散文4

  "古人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科学的解释是,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当然影子也就最长了。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冬至日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又是北半球白天最短暂,黑夜最漫长的一天。这一天在中国的先民心中,被称为”至日”。" 从小路走过,有人家在桥下祭拜,面色凝重。

  冬至,祭祖,拜父母,拜师。在这个石瓦砖墙的时代中,人们没有忘记这一传统,又无从祭拜,只得在这偏僻的小路上,独自祭奠着。

  是的',独自。

  远处近处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这似远似近的声音,总是让我想起过往。尤其临近傍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那天涯,凭吊楼阁。

  冬至了。小雪已逝,大雪已过。”君子以见天地之心””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而我仍然没有守足本心,反而,讽刺地,迎合了这个时代,躁动不安。

  不立心,不守份,如何安本?

冬至的散文5

  从曾经热闹非凡的空间到静寂如水的清闲,我每天以无声的脚步绕过岁月,穿透心灵。在这个冷清的冬日里,我撇开网络的纷纷扰扰,曾经的那些风花雪月仿佛被冰冻三尺般凝固,如歌的青春里,我轩墨素描,用思念低吟你的名字,一遍又一遍的呼唤。

  寒风撕裂的天空,伴着雨雪的缠绵,梅林的牵挂又一次沦陷于爱恨交错,冰凌侵骨的凄风。旋绕于心口的爱恨,随窒息的清冷颤抖我的身子,摇摇欲坠。试问,人世间的恩爱冷暖,是否真的如天长地久?心与心的间隔是否超过乡村与城市的间隔??携手与网络,爱恨于网海,相忘于红尘中的我们,是否依然记得牵绊海誓山盟和天荒地老曾经的流年?

  寒冷的冬天里,宁静的我时常喜欢将自己置身于世外的岁月。抛开青春的喧嚣,纵使红尘俗世再多浪漫旖旎,再多缠绵妩媚,也动摇不了我这早已经习以为常安静的心境。偶尔那一刹那,脑海里你的呈现却似丢进湖面的小石,荡漾的碧波出现层层涟漪,扰乱了我平静的键盘,致使根深蒂固的千千结,愈来愈浓厚,直到所有的思念伴随冬末的阳光无法自拔。

  漫漫人生路,冬至寒风中。总有那样一些你魂牵梦绕人,陪着你一起相濡以沫,一起风雨彩虹,彼此为了真情实意而默默的付出,从不奢求回报。流年花开的日子里,是你用温情的眼神,滋润苍桑的尘封心灵世界,即使岁月艰辛尘埃满地,为了那份执着依然无怨无悔。那些夜深人静,我依着窗台,静静翻阅QQ里面你的来世今生,期盼每一个冬至夕阳西下的黄昏,你与我淡出网络能并肩于公园之中,呼吸着同一片碧空如洗天空的气味,感受相互心跳的幸福节奏。

  思念无边无际的蓝天碧云,那些无与伦比的云裳或媚或妩的非幻莫测。冬风起扬的时候,纯白色的云朵凑成一团团,一簇簇,拼成一个异常艳丽而赏心悦目的心型。原来,红尘外的浮云漫天也如斯浪漫,此时此刻的我,无所谓奢求幸福,只想在这个清冷的冬至与欢声笑语有关,与海角天涯有关.

  每一个幸福的微笑,都由心而然,悄无声息地融进心扉,只是一声软语低吟我想你就春暖花开,有一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爱与不爱,恨与不恨,所有的是是非非便让不离不弃思念你的梅林无语言对,流经它年,我恍然彻悟,思念如故。又一次通过QQ走进你的世界,依旧是触手可及的人情冷暖,依然是牵手一生的真情融合,爱在冬日以至的季节里阳光而绚烂。

  凄冷的冬至,无怨无悔的梅林爱浮起翩蹁,若不是爱到深处的相思,若不是日思夜想的幻影,若不是柔若似水的情怀,若不是冬至如诗的言语,又怎会如此依恋,如此深刻?举头思明月,皎洁的月色是否能懂此时的冬至那般深厚低沉。低头念轻吟,网海里QQ上谱写的爱恨交织,是否心灵相伴一生的融合,岁末冬至,你是否依然知道,我独看高月,清风弄影,键盘敲字,是有且只有为你给我一个妩媚的眼神,是能且只能让我有一次缠绵的心跳。

  借着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挥手离别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的悸动岁月,锦瑟梧桐,落下冬至完美的帷幕,当思念爬满青春的起跑线时,相思成疾早已成为生命里雪绒花一样的五彩斑斓。依然是红尘一路醉月风楼,依旧是冬至一宵翩迁起舞,葱茏岁月与时光一起,冬至流年。

  凄冷而玉琢的'冬至而至。我爱,因为你的玲珑抚慰心海波涛,我乐,因你的冷艳沐浴季节,我喜,因为你的淡然恰似冬风,拂过脸颊,冷冽,舒缓。冬至不想凭借忧伤的旋律来感化风情的婉转,亦不想凭着庸俗的眼光来对峙天涯的情思,于是,心随冬风起,亦随雨至落。

  冬至的雪莲花,如诗意般飘飞,多愁善感的梅林不想预知未来的我们是否会像此时的落花一样,远离天涯,陌上江南,也不能臆想流经它年的我们,是否永远如现在一样相偎相依,更不能断测风月残年时的我们是否依旧相濡一生。然而,冬是爱的恨,至是花的影。岁末将至,冬日给与春天或是承诺的,永远是春暖花开的追随,是天荒地老的生不离,是海角天涯的死不弃,是相濡一生青青子衿的相伴到老。

  冬至的阳光倾注而下,梅林居住的城市依旧是温情如旧,有人说,爱牵挂于心的人,心灵与城市乡村交汇成悠扬的乐符,没有冬天,没有严冷的侵袭,只有明媚的微笑和舒心的幸福相随。有牵挂和爱的人爱的有效期是天长地久,当爱占据整个心房时,天会知道未来的路有多长,因此,阡陌红尘深渊里的思念会无边无际永无止境的延续……

  冬至以至,岁末已末,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周而复始的循环渐进后,梅林终于明白,生活是实实在在的,青春和生命的追逐不过是阡陌红尘港湾心灵的安息漂泊,是想牵一双有恒温值得思念的幸福手,是想暖一双有感恩值得怀念热和的手,冬至渐长,恩爱见长。

  关于冬至如烟的记忆,氤氤氲氲出进于脑海中,爱,随着岁末毅然决然幸福的执着。

  冬至于风云之后,欲将乘着寒风离往,徒留天空下冬雪凋零的雪花,转身天涯。一片一片又一片的雪绒花,最后迷离了眼颊,乱了天涯。爱过无痕,爱过无影,明天的冬至,又是一次雨过天晴,把华丽的侧身,投进流年的冬至,馥郁成一场柳絮飘洋的青春。

  冬至飘过,云消雾散,相互说声珍重,牵挂依然,幸福依然。风过无声,风过无痕,不说再见,也不许说再也不见。流经它年,天荒地老在海角天涯。

  岁末未央,梅林重新掀开QQ,认真地看你写给我的那些文字,那是写给属于我们的日子,写给专属青春和岁月的勿语,情不自禁地欢然一笑。这个冬至以后,你的轮廓依然清楚如昨。铭记你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有的恩爱仇恨,只留给时光惦记,我们的曾经,还有那些逝去的青春。

  梅林在长江南以南, 你在漠北山之川,生命的轮廓中间隔着岁月的河流,思念一如既往疯狂滋长。梅林在冬至以至里守望,你在大雪漫天中远驻,你和我彼此靠着一根网络的交叉相互传递线真情,也许,流年经后,我们依然如昨,相知如镜,相伴天涯。只是不说再见,也不说再也不见。

冬至的散文6

  20xx年,我在湾仔纸箱时,冬至前几天张大炮(司机,河南人)对谭老板说;“老板啦,今年冬至节你要对关二哥好点,关二哥保你发财,我们好加薪啊。你就献一只烤鸡,一只烤鸭。你要知道关二哥是男人,男人就是喜欢抽烟,喝酒。你千万别忘了。”

  冬至节那天,谭老板(女,广东台山人,很相信迷信)果真给关公敬献了一只烤鸡,一只烤鸭,一瓶啤酒,一包五叶神烟。张大炮正在装车,见谭老板拜神以后不久就离开了,认为她不会很快回来。他赶紧跑上楼把祭品拿走放到宿舍里去了,准备晚上几个人慢慢地做夜宵享用。谁知老板不到一个小时又回来了,见贡品没了,她知道是张大炮拿了,站在二楼楼梯口大声问道:“张大炮,是你把关老爷的贡品拿走了吧?”张大炮不急不慢也不笑,好像很正经地说道:“老板啊,我在这忙得不可开交,关二哥给我打电话来说,他那里有点吃剩了的酒菜,扔了太可惜了,叫我拿来,我就没有客气了。”谭老板……

冬至的`散文7

  随着冬至的到来,冬的意味越来越浓,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踏着冬的脚步降临人间。

  提起冬至,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饺子吧。人常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饺子还是难以抵挡的美味。冬至的饺子,除了美味,恐怕还有那道不尽的浓浓亲情和殷殷期盼。

  (一)饺子

  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今天冬至,记得要吃饺子哦!

  这些话,大概已经成了冬至这一天的流行语了。又是一年冬至到,此时此刻,我也禁不住要问一句:“大家今天吃饺子了吗?”

  在我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大人们常说,不吃饺子会冻耳朵的。饺子和耳朵有什么关系呢?这大概还得问问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先生了。

  传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常常为当地百姓治病。有一年,长沙瘟疫盛行,于是他就在衙门口支起大锅,为百姓熬药,深受人民爱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看到自己家乡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中万分难过,决心救治乡民。然上门求医的人太多,他抽不开身。于是让弟子仿照长沙的办法,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父老乡亲舍药治伤。他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到锅里熬煮,熬好后再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一碗汤。人们喝下这种祛寒汤之后浑身发热,血流通畅,两耳随之变暖。服药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烂耳自然康复。张仲景的这种药名为“祛寒娇耳汤”,人们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取名“饺食”、“饺子”。

  在我们家乡,就有一种饺子专门做成耳朵的形状。记得每年一到冬天,妈妈就会将饺子包成这种耳朵状的,所以我也很早就会在一旁帮忙了。她先将面揉好、擀开,然后用刀切成一边较窄一边略宽的类似梯形的方片状。我则拿着面片,将馅放至较窄的一边,然后用手慢慢地将面片连同饺子馅一起卷向较宽的一边,随后将圆筒弯成弧形,将两头捏在一起,一个耳朵状的饺子就完成了。对于初学者来说,馅儿的拿捏是个问题,太多则会胀肚露馅,太少又显得没精打采。但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练习的多了,慢慢就会好的。

  冬天是农村较为悠闲的日子,因而冬至的饺子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天,一家人能够围着桌子,吃着妈妈亲手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感觉整个冬天都是暖暖的。小时候,我们是一大家子,妈妈要忙好几个小时才能做够一家人的饺子,但看着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的笑容也在腾腾的热气中绽开......

  那一年,我上高中,因为学校离家太远,只能住校。记忆中的冬天很冷,水管都被冻住了。学校只好给我们放假。也就在那个冬天,我的手、脚、脸和耳朵全长了冻疮。回到家中,妈妈赶紧将我塞到了热热的炕头。然而,随着寒气的消褪,冻疮处奇痒难耐,两只手一刻也没法停下来,恨不得自己变成千手观音。妈妈心疼的看着我,一边帮我揉搓,一边说:“我可怜的娃呀,都是冬至没有吃妈包的饺子,才会冻成这样……”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突然停下了我忙乱的手。

  妈妈,冬至,即便孩子们不在身边,您也记得要吃饺子呀!

  (二)祭祀

  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在冬至都有祭祀的风俗。和清明不同的是,清明节祭奠是烧纸钱,而冬至则是烧“棉衣”。

  记忆中的冬至,不只有母亲亲手包的饺子,还有她年复一年为已故亲人准备的“棉衣”

  每当冬至快到的时候,母亲都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准备过冬的“棉衣”。小时候,大概是觉得好玩,我也曾在一旁学着母亲的样子做。说是棉衣,其实就是在四方形的纸上放几朵棉絮,大致折叠成棉袄棉裤的样子。妈妈告诉我,一定要做成成套的,不要做成单件的,就和我们换洗衣服一样,是要一身一身换的。

  做完之后,母亲就把它们整整齐齐的摞起来,用布一裹,就像我们收拾衣服一般。等到冬至那天,便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去老人的坟上烧掉。到了坟前,先用树枝画个大圈,将做好的`“棉衣”放到圈里面(母亲说,如果不画圈或者不放到圈里面就会被别人拿走的,老人们这个冬天就该受冻了。)然后,点火,边烧边说:“爸,妈,这是我和娃们给你们准备的冬天的棉衣。天冷了,记得穿厚点,不要亏待了自己。要是不够,你们就给我托梦,我再给你们做……”那时候,每当母亲说这些话时,我都忍不住想笑。然而,看着母亲严肃的神情,我硬是将笑声憋了回去。

  年少无知,对于死亡没有切身的感受。而在那个小小的土堆里埋葬的,是与我未曾谋面的爷爷奶奶。在那个照片都很少保存的年代,我复原奶奶的样子大致依靠我的姨奶,家里人说她们俩长得很像。而爷爷,我几乎没有见过他的照片和长相相似的人。爷爷奶奶的坟也只有父母才能辨认出来,可见爷爷奶奶去世的时间有多长!即便如此,母亲还是年年做“棉衣”,年年烧“棉衣”,年年重复着那些在我当时听来毫无意义的话语。

  两年前,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失去至亲的悲痛。跪在坟前,我用心读懂了母亲——那些“棉衣”,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冬至到了,我也想说:“父亲,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女儿一直惦记着您。如果不够,请您一定在梦中告诉我。”

  走在异乡的大街上,我闻到了饺子的香味,但那不是母亲的味道。我听到了父亲的呼唤,但那也不是我记忆中的声音。这个冬至,不,也许以后每个传统的节日里,我都会这样,迷失在故乡的记忆里……

冬至的散文8

  杜甫《小至》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这首诗描绘的是冬至时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很愉悦的心情。就像雪莱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不用说“冬至阳生春又来”了。刺绣的女子因为白天日益变长,连线也要加长了,因为可以做更多的活了。而柳树快要舒展,梅花跃跃欲放,在一片春天的希望中,“教儿且覆掌中杯”,一幅悠游自在的样子。

  小至是冬至的前一天,也就是今天;明天就是冬至了,这意味着一个回归年的结束。关于冬至,不妨絮叨几句。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常常听到人们说“冬至至长,夏至至短”,又说从冬至过后就开始“数九”。那时候不懂,就懵懵懂懂过去了。后来读书后才知道,冬至这一天夜间最长白天最短,所以过了冬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这就是“冬至至长”;而夏至这一天,夜间最短白天最长,过完夏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短,就是“夏至至短”。“冬冷三九,夏热三伏”。过了冬至,往往就有近四十天的'严冬时节,尤其是冬至过后一个月前后是最冷的时候。这从冬至过后的“数九歌”就略见一斑:“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庄稼老汉垫衣毡;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测出冬至的具体时间,是我们先祖的一个伟大发现。相传,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一个节气,时间是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的确立,使人们能够准确掌握时令,为适时耕作和收藏、出行和归来等提供了极大方便。冬至除了是一个重要节气,还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唐宋时,冬至和春节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从这些相关典籍中,我们就知道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和冬至时的隆重场景。

  在冬至时节,我国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吃”的风俗,北方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有吃红豆糯米饭、吃长线面、吃狗肉的习俗。这些吃的东西,都有一些传说。比如吃饺子。东汉末年,正是冬至这一天,“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耳冻伤,伤寒流行,病死极多。他就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给穷人。穷人们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在冬至日,人们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和御寒驱邪,人人都吃饺子。比如吃馄饨面。汉朝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常常带领部族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恨之入骨。于是,他们就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而食之,祈求平息战乱,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因最初制作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人们就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比如吃狗肉。有一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比如吃红豆糯米饭。相传,共工氏有一个逆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又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因为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现在我们这里,农村基本上不会把冬至这个节日当回事了;只有城里人在冬至时节吃点狗肉,主要目的也只是亲戚朋友聚一聚乐一乐。一些人说,吃狗肉能够御寒;民谚亦云“冬至进补,春天打虎”。但如果从养生的角度,其实冬至时节,不宜“贪吃”,不宜吃所谓的“补品”。“气始于冬至”。在冬至时节,可以吃谷、果、肉、蔬,但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可以适当多些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但尽量少些糖类、脂肪、盐类。

  临近冬至,否极泰来,阴气渐渐褪去,阳气慢慢回升,“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一家人喝点酒,说说话,不失为人生之幸福。

冬至的散文9

  冬至,又称“亚年”,在乡下,迎接冬至,几乎等同于过年,是正式而又隆重的事。

  冬至,寒冷一天胜似一天。旧日乡下,为了御寒,父亲把干黄的谷草抱回家,捋齐整,然后续在床铺上。厚厚的一层谷草,让床铺瞬间就高起许多。晚上,躺在被窝里,谷草窸窣作响,清香氤氲,它们抱成团,偎着我的身体,阻隔寒气。四肢暖暖的,连梦都分外香甜了。

  除此,我的母亲,临近冬至时是闲不住的。新棉花已经弹好,母亲白天要把旧棉被抻展来拆开,用手触摸着,哪里薄了,就用新的棉花续上、熨平,然后一针一线缝制。阳光刺白,好像也被缝入了棉被里。夜晚掌上灯,我们姐弟脱下的棉衣棉裤,母亲要细致地检查,找到破洞,就着昏黄的光线修修补补。幼时顽劣,袖头特别容易磨破,棉花时常被我掏掉。母亲就要另接一块布,续一些棉花,如此忙到子夜。

  冬至节,占据我对美食所有想象——羊汤。冬至当日,我会拿到几元零钱,走几里山路,到镇上喝羊汤。在小镇的.三岔路口,有一家羊肉汤馆,简易的苫房,门口吊着几扇羊排,矮角凳,长条桌,黑脸膛敦实厚道的掌勺师傅。筒子锅热气蒸腾,肉香弥漫。粗瓷蓝边畅口大腕,高高码放。一元钱的汤,杂肝,肉片一铺,几乎已经平了碗面儿,加一勺汤,辅以油辣椒,吃得满头流汗,通体发烫,那寒气,早被抵挡在身子之外。

  冬至时节,河沟里的冰冻结实了,家长不再担心小孩撒野。我央求父亲给我做一个陀螺。也许是受节日的感染吧,不苟言笑的父亲,脸色有了温暖。他拿出板斧,用槐木条子削陀螺,先削岀一个锥尖,用锯子锯到合适长短,在砂石上打磨一番,最后用手掌一熨,满意地递给我。印象中,我的陀螺在冰面上转得最为平衡持久,我挥动鞭子抽打着,我上下被棉衣包裹着,臃肿得像企鹅,嘴上哈着热气,一会儿就汗涔涔了。

  冬至那天,村小学的老师也格外的开恩,课间我们晕头巴脑地挤油、斗鸡,老师并不阻止,而是笑眯眯地盯着看。校园里吊的那一节铁轨钟,也提前响了,一向古板的老师痛快地说,都回家吃饺子去吧。然后我们像一阵风,消失在巷子的各个角落。此时,饺子的香气开始在村子的上空悠悠弥漫……

冬至的散文10

  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至在乡村是件大事情。

  小时候在乡下常听奶奶讲:大冬大似年,小冬不值钱。冬至早晨,奶奶总会煮出一锅汤圆给家里人吃。这汤圆奶奶好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了,先是扒出一笆斗新收的糯稻,倒在天井里晾晒一两个太阳后,马上安排家里人送到轧米厂进行碾轧,当她接过滚圆晶莹剔透的糯米时,赶紧拿出淘篓,用小碗量了几碗米下河淘洗,然后往水桶里一倒,加上水浸泡一两个时辰,待糯米吸足水后,她再用小碗将糯米从水中捞出,领上我们去村东首的磨房冲兑米粉。

  这些天磨房里自然不会闲着,大家早已是按次序地候着。勤劳的奶奶此刻也不会闲着,赶紧蹲下身子围在碓边,和碓边的婶娘们一起筛起碓里的粉来。随着筛里的米粉越来越细,碓里的糯米越来越少,大家很欢喜地干着。

  随着冬至这天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飘出汤圆的香味。有时奶奶辛苦做出的汤圆也会讨得爷爷的骂。有个堂弟一直在游荡,早已到婚龄,家里感觉他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主,全家人都为他着急。那年他正好是冬至回家,奶奶盛给他一碗汤圆,结果他吃出个单数,奶奶特别地开心,她摩挲着堂弟的头说:孩子,今年你肯定能相上对象了。在一旁的爷爷说,你发什么神经,你奶就会鬼神,莫听她瞎嚼道,孩子你自己把握!其实,堂弟早已相中一个,只不过没有明跟家里说而已。也就是在那年春节,他和对象一起回家过年了,喜得从来不沾酒的爷爷竟然喝了二两入肚不醉。

  以后渐渐大了,读过“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诗,知道汤圆就是团圆、圆满的意思。但奶奶还是忍不住给我说破了这吃汤圆的事。说,吃汤圆就是团圆、圆满的意思,也就是大家拧成一股绳的意思,就能办成任何事情。我问,如果不吃汤圆?奶奶叹口气说,那就麻大烦了,那就难过数九寒冬了。

  数九寒冬,是民间谚语,是说从冬至开始,就真正地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寒冬了。也就是说冬天里,北风一起,天更加地寒冷起来,空气中似乎有穿透力,把天空萧杀得混混沉沉,虽然喜鹊还在没有树叶的枝头上咯咯地叫着,麻雀倦怠在屋檐下看着晶莹而透亮的排在窝前的冰挂。原本大地像被雪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结果有些地方被往来的行人踩了无数遍,变成了灰褐色,再让冷硬的风一吹,结成冰苔,更加坚硬,寒冷一路走来,不听农人的招呼,像个玩皮的孩子,时不时地揣一把钻心的风往你怀里一塞,让你一下子冻得前心靠后背。

  乡下的言辞有时真的很有风雅之意,于是这数九寒冬也有了诗般的开始,村巷里流传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尽杨花开!”冬至既是寒冷的开始,又是温暖亲情时分,怎么着品味,都是有极大的意思。细究着,如同看门前河里的冰、窗里的雾花、缩在袖里的'手,以及奶奶逼吃汤圆的神情,你是越想越有味儿的,心中莫名其妙就感动了的温暖,忙忙碌碌快一年了,该是关心一下家人了,别到年底闭了眼睛一思量,倒像是什么也没做出哩。

  其实,今年还是丰收得很,米缸里满是新米,屋檐下悬挂着腌鱼肉。刚挑完河工的男人一天喝上两顿自酿的大麦酒暖暖身子,一个寒冬下来至少要醉个几回。我也大概是从那时开始喝起酒来的,起初是爷爷先用了筷子头儿沾了酒让吮吸,见我没反应,接下来叔父们就大胆起来,竟然也给我斟了小半盅了,让吱儿一声喝进肚去,到底还是被酒呛得直流出鼻涕眼泪来,在场的人惹得奶奶一通骂,这通骂却骂出一屋的笑声来。

  就这样,冬深了,寒潮一波接着一波,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在野地里四下奔跑。早已收割完毕的田野空荡荡的,冷冰冰的,没有一点儿热乎气,田野上行人不太多,只有麦子和油菜们在不声不响地休身养性。这时,“嗖”地一只慌里慌张的野兔从墒沟里窜出来,慌不择路,只顾朝前冲,以至渐渐变成一个点,消失在远方……

  父亲把庄稼的秸秆堆在村前屋后,一垛挨着一垛,又把粒粒庄稼拾掇进家,每一粒都诚实饱满。然后他打量着这一切,心里生出满足和感激。他背叉着双手,走出村口,在一片麦绿中走走停停,偶尔发现冻僵的油菜,嘴里不住地念叨着。

  行走在乡下,很喜欢看到这样的一幕幕乡村俗俗的景致。从刚一松驰下来的农人手掌里蹦了出来,勤劳的农人们仿佛被这个季节闷死,很快,他们又找到一份可以慰藉心际的事儿。一片片飞舞的纸钱灰,漫漫地漂浮在空中。此刻,农人们想到了亡灵,他们在天堂里是否也和活着的人一样,可以静心地享受这冬日里的清闲。此刻,无论是多么矜持的农人,脸上都写满了悲痛和怀念的神情,他们会在这阴晦的日子里,默默地悼念着那些亡灵。常日在家操劳家务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迈着蹒跚的步履,丢下家里的琐事,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点上几柱清香,阿弥陀佛地祭拜了起来,仿佛要将世上一切存有恶之念的人,从这阿弥陀佛的祷念声中拯救出来。此刻,农人们无奈地将自身臃肿地裹起来,任凭冬日的雪儿在农人们裸露的脸上,狠狠地刻划几道印记,好让自己在皲裂的皮肤上记住冬日严寒。这时孩子的手被冻后就肿得跟发酵的面一样,又疼又痒,不能写字,有心的姐姐常为小弟弟们织棉手套或暖袖。庄上要数狗伙最有意思了,他是个惯宝儿,上有四个姐姐争着为他织手套,但一到这个时候,手依然像个馒头,现在他在苏南打工了,也不见冻疮了。

  冬至这日就在人们虔诚的祈祷声和三叩九拜中漫随袅袅烟灰缥缈而去,不留下一点痕迹,而寒冷却在大地上潜伏下来,撵都撵不走。其实冬日已到了很多日子了,只不过它偷偷地掩藏在往日的晨雾寒露里。

  乡谚说:亲鱼越冬深处扎,塘底深坑集中点。爷爷早已把门前屋后的树修剪了一遍,再从草垛上拖来新收的穰草,往船上一搬,奶奶把船儿往永东河边上一靠,他们知道这儿水深,又是朝阳的地方,撒些穰草,给鱼儿暖暖身子,布些树枝给那些捕鱼的造成些麻烦,好到了腊月底就是满仓的鲫鱼、黑鱼。又是一捆穰草抛撒下河时,奶奶发现有一把草中还有几粒稻穗,她又唠叨起来:明年再不能要你那粗心的孙子帮忙脱粒了,瞧瞧,收一半损一半……

  无力的阳光渐渐西下了,农人们只好耐心地蕴藏起自己的性子,待到春天来临之际,再从这冬日的阴晦里挣脱出来,精神抖擞地去迎接一个崭新的天地。

  夜深了,冻醒的喜鹊在活动筋骨时,翅尖儿碰响了巢边一串风干的楝树果,弄得满院子格噔的声响,憋了许久的男人起身准备去茅房撒泡尿,一推门,飕飕的小北风扑面一个激灵;仰起头,呵,好大一个圆月亮,正在沉静冷澈的天井上不眨眼地瞅着,羡慕着农人的老婆孩子热炕头滋味,也许一家人团圆在一起比什么都会好。

冬至的散文11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起源汉代,盛行唐宋,也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是一年廿四节气之一。

  先看唐朝的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这是杜甫《小至》里的冬至,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也是“阳生春又来”,你看,室内宫女绣纹添线,玉管葭莩灰飞;室外柳枝舒展,梅花欲放,阳气回升,春天很快就要来了。“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这是白居易笔下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可以想象,诗人身处异乡,灯前抱膝独坐,思念家人此时在念叨漂泊在外的'他。游子佳节倍思亲既是一种乡愁,也是一种幸福。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这是宋代的冬至,是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里的闲情逸致,想想,风萧萧雨霏霏,枯草湿了,又不是赏花时节,可谁又有诗人这份独游寺庙的雅致呢?不过,他的同胞弟弟苏辙在他的《冬至日》里也自得其乐:“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出迎过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一个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却不改其乐,把儒贤颜子当“先师”来景仰的人,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如此兄弟俩,不都是在十丈红尘里,守得一方自己的净土?

  那么,同时代的朱淑真又有怎样的《冬至》呢?且看:“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好一个喜庆热闹节日:击乐声声,阳气回升,葵影移动,寒梅花开。可陆游的冬至却显得寂静清贫,“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原来,岁数大了,诗人也怕添岁。

  在众多写冬至的诗词里,要数元代尹志平的为最,“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正如有人说的其生机暗涌,天心契合,人心朗润,与时光同道,与自然同理,不愧为经典之作!

  看,古人的诗情词意岂止道出了冬至的自然规律、时令玄机?更是阐明了冬至的深意和本旨。

冬至的散文12

  记得小时候每逢冬至临近时,父母亲总会商量腌制一些什么,诸如鸡鸭鱼肉什么的,有时候也会灌制一些香肠。当这些腌货挂出来时,我就会盼着能吃到这些腌货的日子。

  当我结婚后,父母已老,不再有精力操持这些腌货。于是,我只好到市场上去买现成的腌货。后来,听说腌制品含有亚硝酸盐,是致癌的。于是,我们小家庭失去了吃腌货的乐趣。

  后来,到大哥家吃饭,吃到了大嫂腌制的咸肉,真的香啊!儿子直叫好吃,回家时大嫂拿了两条咸肉包好让我们带回家。此后,每逢春节去大哥家,大嫂总会准备好两条咸肉让我们带回家。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几年就过去了,大哥的两个孩子都已成家,几家一分,大嫂腌的咸肉供不应求。我们去做客的时候,看到大嫂腌的咸肉越来越多,我们感到不能增加大嫂的负担。于是,我和爱人商量,我们自己腌咸肉,大嫂的咸肉我们不能拿了。

  随后的国庆期间,我们去大哥家吃饭,我和大嫂说今年咸肉我们自己腌,不能再麻烦您了。大嫂说,不麻烦的。我说,我想自己试试。回家的路上,儿子不开心了。儿子说,大妈妈腌的咸肉那么好吃,你们会腌吗?我说,我们会的,你放心好了。

  冬至到了,我把大嫂教的方法和网上搜得的方法进行综合,制定了自己的实施方法,我冠之以“安全腌制咸肉法”。

  因为,目前市售的咸肉大部分含有亚硝酸盐,这是在腌肉时为了防止产生肉毒杆菌而人为添加的,同时亚硝酸盐还有防腐和使肉色变得鲜红等优点,尽管在合格的咸肉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极微量,对人是安全的,可是人们总是不放心。因此,我的方法是一种不含亚硝酸盐,又可以长期保存咸肉的腌制方法。

  腌制咸肉一般选择在冬至前后,室温低于摄氏10度时比较容易腌制好。将新鲜猪肉(一般是五花肉或腿肉)切成宽5厘米左右的长条状,用盐200克、花椒25克均匀地擦在肉上。然后,把肉放入腌制容器,最好用陶瓷或搪瓷容器,将腌肉放入后,用手压紧。如果腌制容器没有盖子,应用塑料薄膜蒙上并用绳子扎紧。

  初次上盐24小时后,腌肉会渗出一些血水。这时,将100克食盐,再次抹在肉上,将肉上下调换一次。

  再次上盐24小时后,腌肉会渗出更多的血水。这时,将100克食盐,再次抹在肉上,将肉上下调换一次。

  盐上完后,每2-3天将肉上下调换一次,约10天左右即可腌好。如果,室温超过15度时,应加入50克高度白酒,以保证腌肉在腌制中不变质。

  腌好后,晾晒是关键。将腌肉挂在通风和阳光好的地方晾晒,要注意翻动,使阳光均匀地晒在腌肉上,一般在10天左右,肉皮上和肥肉部分有少许的油渗出即可。这时候的咸肉切面,肥肉呈白色和浅粉红色,瘦肉部分呈深红色,否则还需要晾晒。

  腌制并晾晒好的`腌肉,应放入冰箱冷冻储存,不能放在冷藏室,因为用这种方法腌制咸肉中的盐分比较少,放在冷藏室久了会发霉(因为没有亚硝酸盐等防腐剂)。

  通过用这样方法腌制并储存的咸肉,味道不太咸,香味浓郁,可蒸、煮、配菜,一般在2年内不会变味、变色。

  一般腌咸肉,用盐在14%至18%,本方法仅用8%,因此,比用盐多的咸肉味道更鲜美。

  另外,晾晒是关键,必须在大太阳底下暴晒,不能放在没有太阳的地方。吹干的咸肉,没有晒干的香。

  当最高气温超过18度时,则不能保证咸肉的腌制质量,因此必须注意气温的变化。

  当我第一次用使用上述方法腌制的咸肉与香芋同蒸的时候,厨房里飘出的香味,比我大嫂的咸肉更胜一筹,儿子终于放心了。

  现在,每当我下班打开家门的时候,我马上就会知道今天晚上的菜里有没有咸肉,即使只用了一点点,我也可以闻到。因为,这种诱人的香味是独特的。

  我和爱人将我们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了很多亲朋好友,他们都取得了成功,享受了自己亲手腌制的美味咸肉。

冬至的散文13

  寒雾,如飘动的轻纱,萦绕着周边的世界,虚无缥缈之中,只有远处的一面颓墙,异样清晰。迷惑的步子止于墙壁之下,瞳眸里闪烁出异样的光芒,墙壁正中间有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淡雅不落俗气,圣洁不可侵犯。突然,自梅枝杆处呈一裂痕,展开,接着整个墙壁轰然倒塌。

  梦醒,窗外的雾如梦境飘渺,给这个特别的日子镶嵌了几分诡异的气息。很久之前大家就开始青睐这个话题,茶余饭后,乐此不疲。你不能说它与你毫无关联,你跟它有着不诉前缘。这就是末日,末日,有玛雅人最早预言,有圣经源启录的准确记载,计算着,日历掀开一页又一页,这一天终究到来。人云亦云,虽然我并没有对这个特别的日子情有独钟,梦中墙壁坍塌,潜意识里带着的一份忧郁,一份来自地震水患后遗症的忧郁,更是一份对预言真实性的忧郁。我不禁对今天的世界,世界的城,城中的大街小巷滋生一种好奇之情。是悲戚?对末日的妥协。是绝望?对生命的终结。

  近日气温有所下降,行走风中,总感觉寒凉如影随形,想逃,却无处循迹。只身游走于熟悉的街道,看尽陌生的面孔,为梦中的不解寻求一份满意的答卷。宇宙万物构成了这样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山川草木禽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有了灵气,有了色彩,有了生命的气息。无论置身何处,你都能触碰到美好的事物,油然而生对事物的好感。像这你平日里抱怨拥挤的公车,今天也显得那么和谐;像那嘈杂的街,无处不散发着生命雀跃的'气息。是不是末日的到来,人更为懂得了珍惜,陪你度过世界末日,在日中成了流行。花店、餐馆显得更为忙碌了,多少青年男女为末日举杯,多少迪吧舞厅充斥着前所未有的喝彩,末日成了一度值得庆祝的节日?

  每个时代都是特有的,结果我们用简单的言行举止证明了自己的愚笨,没有傲骨,没有灵魂,是不是应正了老一辈说我们是毫无建树的等闲之辈。

  我敢喘一口气说,我想多数人为末日到来,牵动了神经,为之欢呼的情感,直冲到嗓子上来。然而古人日: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矣。你可否记得,末日当天亦是冬至,冬至,据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论历史虽不及末日预言久远,但它却是我国地道的传统节日。谈舆论也不及末日来的猛烈,它更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后汉书礼仪》又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那么你游走在笑语喧哗的街,可否惦记有人在菜市场为今晚丰盛的晚餐绞尽脑汁,是不是非等到一家人围坐着热腾腾的饺子。老人们的谈话提醒你,伴你度过冬至日。

  关于梦中素梅,我有幸在回家路上感受到一份惬意。那是个不大的土地祠,低矮的三面水泥墙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大相径庭,里面摆有一尊土地公像,两边立着两个大小一致的烛台。墩台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水果,几只半燃的香任由灰烬散落在铜钵里,祠庙外地面有残留的鞭炮皮屑,想必是不少人前来行祭祖之礼。一个身着粗布袈裟的僧人站在路边的摊位前,上面摆有素梅的图画,近看,一瓣两瓣,八十有一,这正是我梦中的不解之物。僧人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微笑道: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贴绘这九九消寒图是民间的习俗,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希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

  原来,有些东西,无需刻意记忆,依旧魂牵梦绕。

冬至的散文14

  冬至,很长一段时期在我的记忆中只是一个稀松平常的节气,就像一年当中的春分、秋分、夏至等节气一样,感觉没有特别之处。后来,略懂了些节气变更的规律,知道了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白天就会一天天的增长,阳气上升,同时会进入一年最冷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严寒的季节就会从这天开始的。再后来,读了些书,开阔了眼界,多增长了一点见识,还知道很多地方是把冬至之日当成节日来庆贺的,有喝冬至酒、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等活动。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跟着翻阅了些资料、书籍,更知道庆贺冬至日,是有历史根源的。《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冬至夜思家》诗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包日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良,还应说着道行人。”,宋代诗人陆游的《辛酉冬至》写道:“今日日南至,家门言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原来,古人早就把冬至视为“阳气之至,阴气始生”的吉日,视为一年的开始,视为值得庆贺和思念亲人的日子,寄托着自己的情思。不仅如此,从一些古文的记载中,我们还能看到先人们对节气把握的准确,理解的深刻,注释的祥细,为后人们丰富节日生活,赋予了多彩的文化内含。冬至日的到来,古代人们除了庆贺祭祀外,还从自然中悟到了调养生息,孕育精力,积蓄力量,以期积攒饱满的精力,迎接新的季节的开始,奏响新的节气的激昂乐章。只可惜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好的传统和文化渐行渐远了,甚至好些人将它们遗忘得差不多了。如今至日的到来,似乎只有部分人还在挂一漏万地举行一些祭祀活动,别的一些庆贺之类的就很少见了。我们村子小,就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且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到了冬至日这天,其他省份的人还记得到坟上焚纸祭祖,怀念先人。唯有我们本乡本土的人这天没有任何的表示。对此,我往往心中有些纳闷和失落,总认为本地人缺少情调和对自然的敬畏,硬生生地将一个有明显节令之分的节气给冷落了。对此,我曾不解地问族上的`长辈,为什么我们本地人氏在冬至日没有任何的庆贺祭祀活动。老人们告诉我说,我们这一带的本地人,在几十年前也是会庆贺冬至日的。每当这日到来,会上坟祭祖,出嫁的女子还会携夫将子回乡为父母送福,族上人会聚在一吃吃喝喝热闹一天。只是几十年的工夫,由于战争频繁,人们背井离乡,生活在风雨飘遥之中,这此习俗就失传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鬼子入侵以后,乡人们到处逃难,无家可归,几年时间里一些好的传统和庆贺活动都在生命的朝不保夕中丢得差不多了,包括冬至日的庆贺。我听后,不禁为包括冬至日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的丢失而叹息,更对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无比憎恨。

  对一个节日的遗忘,于我无疑是一种憾事。我生性喜爱自然,敬畏自然,对自然顶礼莫拜。冬至是季节变换的明显分界点,掀开的是新的节气的激昂华章,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节气,喜欢它在沉寂之后升起的大自然的新的信息,喜欢它不易察觉的丝丝缕缕的阳气的上升。尽管我知道冬至过后,节气进入一个更加严寒的时节,试想,一个不经受严寒考验的生命哪能迎接各种挑战,又哪能在苍茫萧条中寻得勃勃生机。所以我渴望在一种历练人的季节里寻觅一种潜伏的希冀,一种深蕴的生机,求得反思后的安然和超脱,求得一份深沉激动的美丽。

  所以,我喜欢冬至日的庆贺,喜欢它深蕴着的款款情意和期盼、祈福、思亲、求平安仪式,就像古代那些具有古道热肠的人们和多愁善感的文人,对冬至日进行深刻的宣扬,寄托对亲人的思念、祈福、增添寿康。

  冬至之日的到来,尽管我们本乡本土的人,再也不举行仪式庆贺了,丢失了传统,但记忆深处总忘不了一丝温暖的萦动。

  是日,有时是阳光洒下的薄薄温暖,有时是寒风的呼啸,有时是雪花的飘落,给人的感觉总的是寒冷的印象。常使人们的身子瑟缩着,行动笨拙,蜷缩于户,不想远足。但冬至时节的寒冷的,会让我们期盼到一点点口福。这日,母亲会想办法买来一些“元宝”(猪肉骨头)与白嫩的萝卜炖汤给我们暖身子。开炖前,母亲找出家中的古朴黑色的陶瓦罐,用竹刷帚洗干净。看到被漫长的岁月踱上了层悠悠暗光的陶瓦罐,我们沉睡的味觉就被唤醒,平日里饥饿的胃也活跃起来,知道了有道美味要填补心间。肉骨头和萝卜要在锅内煮一段时间,捞出后装入陶罐内,再放入灶内的旺旺的炭火上久炖。到了旁晚,炖了几个时辰的肉骨头汤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母亲将陶瓦罐取出,把香喷喷的肉骨头汤倒入大瓷碗内。虽然看上去是亮晃晃的清汤寡水,但那香气却渺渺地在屋内飘散,直抵内心。低眉之间,浓郁的悠悠浓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冬至日虽然是寒冷的,但享用到了御寒而温热的肉骨头汤,身上的寒气就随着丝丝的汗珠挥发而去,全身流动着的尽是温融融的热流了。

  如今,冬至的到来,尽管没有了庆贺的仪式来释放它蕴孕的内含,但心里却有份久久的期盼,期盼那温暖阳光的普照,期盼明媚春天的到来。

冬至的散文15

  晚上九点我和父亲给母亲做完肢体锻炼,就随手拿起杂志,和衣躺在床上翻阅,不知过了多久,竟沉沉睡去。若在平常,醒来定是天亮时分,天生睡眠不足似的---老公为此总说我没心没肺。而今夜则不同,凌晨时分,竟朦胧醒来,再也无法入眠。

  夜好静,父亲房间的空调声显得那么清晰悠远,我暗自笑了,想必父亲一定是忘了关空调而睡着了,因为他是舍不得整夜开着的。

  想继续昨晚未看完的那本杂志,而床上却已没了它的踪影,探身张望,却发现它竟然歪歪斜斜地躺在地板上睡着了,不惊扰它了。我懒懒地躺着,任思绪天马行空。

  床前的灯光亮得刺眼,却不想去熄灭它---这仿佛是黑暗中的阳光。于是,便闭着眼睛,感受着它温暖的抚慰,让它陪我一起翱翔。

  忽然,听见父亲卧室的门扭动的声音,随之客厅里传来他有些沉重的脚步声。

  莫非白天他吃东西吃坏了肚子?不会啊,上午的水饺他没吃几个的,说想喝清汤面,我还特意为他和母亲做了两碗手擀面呢。

  “爸,怎么了?”我冲着客厅的门问。

  声音不敢太大,怕惊醒了身边正甜睡的小侄---弟弟在老家教书,不到双休日不回来,弟媳今晚在医院值班。

  “你妈可能身体不太舒服,不时喊叫。”父亲说着就扭开我房间的门锁,站在了门边,很孤独无助的感觉。

  “啊?咋回事?”我立刻翻身下床,疾步走到父亲的房间。

  母亲的眼睛好大好亮,却充满了恐惧不安,灵活的左手伸出被子擎在头部左侧手术伤口处(两年前她因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嘴唇稍稍咧开,有些许痛苦的表情在里面。

  我忙俯下身子,微笑着柔声问:“妈,您怎么了?哪儿不舒服啊?您用手指指指好吗?”

  我轻轻抚摸着她的手。她望了我一眼,嘴里再次发出焦躁痛苦的声音,令我不寒而栗。怎么忘了,失语的母亲一直神智不太清醒的,也无法正确地用肢体来表情达意的啊!我知道我又难为她了。琢磨吧,猜测吧,像以往一样。

  我摸摸她的额头,没有发烧的感觉啊。父亲立刻把体温表递给我,我掀开被角,打算给她量量体温,她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摇着头,咧着嘴,特抗拒似的。我只好贴了贴她的额头,一点也不烫的,忙安慰道:“妈,没事的,您别紧张。”而后我把手轻轻伸进被子里,摸了摸她的腹部,不烫也不胀啊。量量血压,也正常的。我就更疑惑了,跑回房间,拿了手机,想着打电话给弟媳让她咨询当班的医生或直接让120的车来,到医院检查一下。而父亲却坚决反对,说是夏天在老家时也曾有过一次这种情况,仅仅是一阵就过去了,第二天好好的,想必可能是肚子或头哪儿疼吧,为此他执意缓缓再说。父亲身体也不好,高血压、冠心病,不能生气的,先顺着他吧,一会看情况再定吧。

  两年来,我陪伴老人的日子加起来也有半年之多,还真的没有遇到此类情况的发生,这是为什么呢?是母亲右侧的身体忽然间恢复了一点知觉?大脑也清醒了?而语言却依然是障碍,导致心情不好,在发泄吗?再看母亲左侧不能动弹的胳臂、腿脚暖袋暖着,都热乎乎的,我用手抚摸半天,依然没有丝毫的动静。我又试图把她的右手拉到我胸口前,让她感觉一下我怦怦的心跳,她却使劲把我推开,此反应和平常她心烦时的表现没有多大区别的,不是清醒康复的征兆啊!

  我知道父亲比我更担心更心焦,如若真的是头痛脑热的,深更半夜数九寒天,家里还有小侄,母亲前几天还感冒,就不折腾她了。对了,母亲感冒未痊愈的,有一点咳嗽,晚上她躺下时我还喂过她糖浆了呢。父亲说会不会是糖浆没有温热喂服而引发她的肚子疼呢?就这样胡乱猜想着,我后悔着,埋怨着自己。

  父亲新烧了开水,我用小勺一点点地喂母亲,她仅咽了两小口,后来就绷着嘴不咽了。生病以来,母亲的吞咽总很困难,特别是喝白开水,如若不伴着水果或其他食品仅三两口能勉强咽下外,再喂就绷在嘴里了,一不小心会呛住的。从而导致许多药品都只能在餐中喂服,尽管知道效果不好,但别无他法。

  父亲示意我别喂了。这时的母亲已稍稍平静了一些,她还用左手擦了擦唇边的水迹,只是目光中依然有些许的不安。我紧握着她的左手,她长叹了一口气,我的心被震得好痛好痛。哎,无法解开的谜团真的让我心神不宁。

  手机里存有好几位为母亲治疗的医生的手机号,包括省院的',每次有不解进行询问时,他们也都热情地给我或多或少的解释,打消我的顾虑。可这不是时候啊,凌晨时分,怎能忍心去惊扰别人呢?拿起的手机却只好无奈地放下。

  摸摸母亲屁股下的尿垫,有一小团湿了,忙取出,拿了一块新的过来,正准备放进去。

  “暖暖再放吧。”父亲的话让我的动作戛然而止,也让我的心再次潮湿。于是扭过头去,把尿垫贴身暖热,又轻轻放进去。

  母亲的情绪已比最初安稳了许多,父亲坐在左侧,我俯身母亲右侧,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空调依然在响,灯光依然很亮,整个房间里像春天,而置身于其中的我们心头却郁结着一层化不开的冰寒。

  “爸,没事了,您休息去吧,我陪着妈。”我站起身,轻抚摸了着父亲的肩头。

  “你快去那屋睡去吧,还有孩子呢。”父亲立刻站起身来对我说,像刚刚醒来一样。

  这时母亲的眼睛已经没有了精神,折腾了一阵子,可能也累了,也瞌睡了吧。

  我知道父亲的牵挂,只有他睡在母亲的身边,他才会安心啊。

  回了自己的房间,再看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而我还是毫无睡意。

  杂志虽然已被我捡起,但我对它却没了一点兴趣。只有床头的灯管依然明亮如阳光,驱赶着黑夜里这潮涌的凄凉,不忍也不想去熄灭它,就让它陪我度过这个不眠之夜吧……

  真的期盼黎明早一刻到来,明天真正的阳光取代它的温暖……

【冬至的散文】相关文章:

冬至经典散文12-14

冬至的散文07-01

冬至短篇散文12-15

冬至有感散文12-14

冬至忆旧散文12-14

记忆冬至散文12-13

冬至感怀散文12-14

冬至书散文12-14

冬至的随笔散文12-14

冬至节的散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