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15篇[精品]
历史人物故事1
在天长东乡,住着一户有钱的老员外,名叫沈万山,外号神万山。老夫妻二人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名唤沈凤仙。据说,以前他家和别人一样,祖辈种田为生,轮到沈万山,家里渐渐发了起来,但真正发财的原因还真亏他的女儿。这故事得从头说起。
沈凤仙从出生起就与众不同,自幼聪明过人,无论针功还是习文,她一看就知。她会纺纱织布、描龙绣凤,还会吟诗答对、能歌善舞,而且长得十分漂亮,有沉鱼落雁之容,老夫妻爱如掌上明珠,想找一个合适的后生招婿在家,继承家业,可上门求亲的不计其数,跑破了门坎,女儿也不同意,老夫妻拿她没办法。
原来凤仙十七岁时,晚上睡梦中被一美貌后生惊醒,姑娘哭着不允,可那青年说了多少知冷知热的话,并说自己是财神化身,能让她一生富贵。姑娘自知已经失身,也就不哭了。姑娘二十岁时,突然怀孕了,这事被老员外知道了,大发雷霆,无论谁说情,都不依,说她犯了家规,这是犯七律之罪。他给女儿一把菜刀和一条绳子,要她自己去死。姑娘绝望了,哭得泪人一般,母亲只是哭,也没有办法。
就在这天晚上,那后生来了,说:“凤仙,你的事我知道了,你明天和你母亲说好,暗地里买一个丫头赔你,乘坐你家推磨的小驴车,让它自己走,它在什么人家门口停下,你就嫁给他,穷你别怕,我会来帮助你。”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姑娘下楼来到母亲房中,趁父亲不在说出此话,母亲转忧为喜,并买了一个叫小红的丫头。这天晚上,女儿给母亲叩了三个头,上车了。由丫头小红赶车,就这样慢慢地走了。女儿走后,老夫人把后楼放了一把火给烧了,还哭着说“女儿被火烧死了”,老员外信以为真,也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主仆二人坐上车后,小驴不紧不慢地往前走,姑娘也不知东南西北,只好听天由命了。当天晚上,小驴车来到南阳(今汊涧)一小户人家门口停下,不走了,丫头狠命赶驴,它就是不走。姑娘知道了,叫丫头下车。这家老妈妈看见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到他家来,赶紧让坐、倒茶,问长问短,姑娘问他家有多少人、以何职业为生,老妈妈笑着说:“我家姓王,老头子早死了,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叫王喜,给人家挑水,挣钱糊口,别人都叫他王挑水的,今年二十岁了,只因家穷,到现在还没有老婆。”老太太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又问:“天这么晚了,姑娘到哪里去?是不是走错路了?”姑娘说:“我到外婆家,多年未来,找不着了,想借宿一宵,明天就走。”老太太犯难了:“我家地方太小,住哪里呢?”说着儿子回来了,虽然衣服破旧些,但人品很好,浓眉大眼,说话满脸笑,忠厚老实。姑娘暗自高兴,但无法开口,只见小伙子用帽子捧来一点米,这是明天一天的口粮,全部放在了锅里,煮成了干饭,来招待客人。小伙子一边忙着,一边老是看着姑娘笑,姑娘很不好意思。还是丫头小红心灵,说:“老太太,大哥,我告诉你,我们小姐父母双亡,没有亲人,烧纸时,不小心把火弄出来把房子烧了,现在投亲不着,如果大哥不嫌,小姐愿意与你结成百年之好,你看如何?”老太太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小伙子不知说什么才好,心里像是吃了蜜糖,甜到心。老太太说:“我这里房子少,正愁没法住,既然姑娘愿意,今晚就成亲,今天是八月十六好日子。”说完就叫儿子去买菜,买鞭炮,由小红伴着小姐,当晚连丫头四口人高高兴兴地热闹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王喜起床,准备去借早饭米,凤仙看出他的心思,走到外面破墙根,拿出一块石头,用手轻轻一掰,拿一点给丈夫,叫他去当钱,王喜拿着小石头来到银器店,一看是一块乌金,当下换成银锭,买米买菜,老太太高兴地笑着对人说:“我家娶了位仙女媳妇。”
说也奇怪,别人怀孕九个月就生了,而凤仙整整十二个月才生,王喜得了贵子,但他不知道媳妇怀的是别人孩子。可凤仙知道,她给孩子取名叫王胎来,意思是胎里带来的,可孩子眼睛、鼻子、嘴和脸没有一处不像王喜的.,从此他家的日子越来越好。王挑水也不再给人挑水了,他不知哪来那么多钱,开始建房,开店,并在南头买了一大片地,建了圩子,直到现在这地方还叫王圩。
他家富了,也叫起员外来了,别人如不称他员外,叫王挑水的那可不得了。据说天长知县母亲过七十大寿,全县大户人家都接了请帖,王胎来回家问父亲,有没有请他去吃酒,王喜说没有。王胎来人小,说话倒是可以,他说:“这太不像话,怎么看不起我家?我家在南阳也是大户人家,虽没有官,但有的是钱。”这话被路人听见,当时为了讨好,跑到天长,告诉县太爷。县太爷知道后,立即叫人送去请帖。来人很会说话,说:“县太爷叫我负责送请帖,怪小人忙忘了,小人罪该万死,请王老员外父子要高抬贵手,如果让县太爷知道了,说小人办事不妥,小人是要吃皮肉之苦的,千万千万要原谅小人。”王员外听了说:“好,我不怪你。”到了这一天,王员外忙于事务,分不开身,由十三岁的儿子王胎来前去拜寿。吃完酒上帐时,王胎来到帐房,叫先生写白银两骡车。先生没有下笔,看这孩子笑笑,管钱人在先生耳边轻声说:“你写,到明天就去取钱,看他怎么讲。”哪知轻声说话也被王胎来听见了,他大声说:“请先生下笔,明天到南阳王府取钱,王胎来决不妄言。”当场人都看着这个不平凡的孩子。先生写下了。第二天派人前去南阳王府,确实拖了两骡车银子。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天长。
话说沈万山自从女儿走后,他以为女儿真的死了,大哭了一场后,也病了很久,从此家境越过越贫,赌钱场场输,坐吃山空,房子烧的烧了,卖的卖了,老太太哭瞎了眼、愁白了头,心想:我女儿若在家该多好呀!说也奇怪,老太太正在思念女儿,突然女儿打发儿子王胎来赶着当年的驴车来了,原来女儿也在思念母亲,所以叫儿子前来看望外祖母,但她万万不知道父母会落到如此地步。王胎来赶着驴车随着驴走,到了一座破屋前,不知不觉小驴停下了。他下车看见门外坐着白发老人,也不问,就直接上前说:“外祖母,孙儿接你来了。”老太太问:“你是谁家孩子?”孩子说:“您老人家看看我就知道了。”老人家听了眼睛一亮,瞎了十年的眼睛陡然就好了,她望着虎头虎脑的孩子问:“孩子,你是谁?”孩子赶忙跪下说:“外婆,我叫王胎来,今年十三岁了,是您女儿沈凤仙的儿子,你要不信,你问问您家这头当年推磨的驴子,它是见证。”这毛驴像听懂人话似的,向老人点点头,还嗷嗷地叫了两声。老人家心里想:女儿走了整整十三年,这孩子真是外孙无疑了。当时把喜讯告诉了老头子,孩子跪着叫外公,老人家以为女儿死了,现在看来沈家没有绝后,真是喜从天降!第二天,孩子要外公外婆一同去南阳,老夫人倒没有意见,可老头子说:“我当年要处死你母亲,他不会认我的,再说这路也不好走啊!”王胎来看出老人家心思,说:“外公,我母亲叫我来接你,让我给你们带来了两双鞋子。”老人穿上,腿也好使了,精神百倍,祖孙三人同时坐着驴车来到了南阳。
这时,王喜母亲已经病故,丫头小红也早就嫁了人,家里只有三口人。当岳父来到之时,这父女情、母女爱就无法表达了。说也奇怪,现在女儿家住的房子前前后后都和沈家当年的一模一样,楼房、耳房、前厅,到处都是原来的样子。母亲问女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连锅灶都像女儿在家的样子。女儿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暗中有人指点,按照我在娘家住房的样子建的。”女儿问母亲:“那些房子还在吗?”母亲说:“后楼烧了,前厅卖了只有耳房,我们住着,也坏了。”孙子胎来笑着说:“都被我们抬到这里来了。”所以有句古话:“沈万山家宝贝是活的。”
后来,老夫妻俩在女儿家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再后来,王胎来又娶了亲、生了子。王家虽未做官,但王家世代忠厚、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南阳首富大户。
历史人物故事2
一天,我正翻看着《中外历史名人》这本书,偶然间看到了李时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刹那好像有身临其境地观察着李时珍的感觉。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学医家之一。他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医学,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学医的,李时珍从小就跟着他们一起学医。有一次爸爸带着哥哥出门了,家里只留下了小儿子李时珍,不久,有两位病人来了,李时珍说:“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来,我先给你们治吧。”病人同意了,李时珍立刻开方抓药,晚上,他爸回来了,问:“这是你开的?”李时珍小声说:“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的症状,为什么开这种药讲得头头是道。
李时珍十几岁的时候,发现当时流行的《本草经》有误差,便准备将其修正。而他父亲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读的书不够,再等会儿吧。”李时珍听后认真读书,知识量大大增加。之后他便翻山越岭,尝遍百草,还经常询问山中的猎户、农民……终于,他写成医学名著《本草纲目》震撼全国。
李时珍一生学医,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也仍造福众生。我要当一名医生,我要向李时珍学习!
历史人物故事3
雍正对道教修炼的丹药,非常感兴趣,在宫中蓄养道士为他炼丹。他亲自用朱笔书写密折数份,特谕一些地方心腹要员:"留心访问,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开导,不可强迫,并相赠重金来安顿他的家人。对本人更要优礼荣待,迅速派车护送来京;朕有用处,一定要博问广访,竭力为朕寻找。"为了消除诸大臣的疑虑,他同时说"即使送来的人没有本领,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试用的方法。"诸大臣接到如此上谕,又怎敢怠慢,纷纷推荐道士进京。
这些道士之中,他赞赏的是紫阳真人,说他所著的《悟真篇》,阐明了金丹的真谛,堪称"神仙"。雍正还写过许多歌颂道士采药、炼丹、放鹤的诗句。在他的《御制诗集》中。就有这样一首描写炼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熟,天符降紫鸾。"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宫中炼丹图。
雍正服食丹药,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补充元气的济丹,从不间断。他曾将济丹赏赐给心腹鄂尔泰和田文镜吃。说济丹是"经过精心炼制,不论寒热温凉,效果殊异,确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良药,尽管放胆服用,不必有所怀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仓促驾崩。雍正驾崩后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谕旨,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出宫,称他们是"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谣出事"。并将所有炼丹原料清运出宫。
历史人物故事4
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分享:多多益善
【释义】
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人物】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心中很不高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历史人物故事5
孙权忧虑将帅的才干,发怒叹气,心中怀念吕蒙和张温,考虑到朱据文武兼备,可以继任吕蒙、张温的事业,由此便任命朱据为建义校尉,领兵驻守湖孰。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征召朱据至京将公主孙鲁育嫁给他(因此孙鲁育被称为“朱公主”或“朱主”),任命朱据为左将军,封爵云阳侯。朱据为人谦虚,多交士人,轻视财货,乐于施舍,俸禄赏赐虽说丰厚但常不够用。
牵连免官魏明帝曹叡曾秘密召见隐蕃,让他作为间谍叛入吴国,命令他一定要想办法在吴国谋取吴国廷尉一职,伺机陷害、离间大臣,挑起吴国内斗。吴黄龙二年(230),隐蕃假装从曹魏叛逃,投奔吴国。隐蕃私底下凭借出众的`辩才获得了东吴豪杰们的亲善,其中朱据、廷尉郝普更是称赞隐蕃有王佐之才,与他极为亲善。太常潘濬之子骑都尉潘翥也与他亲善,从卫将军全综以下官员都与他交往。但也有少数官员不和隐蕃来往,如杨迪、潘濬。潘濬还为此痛斥其子一顿。外人都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反感隐蕃。黄龙三年(231)隐蕃果然反叛并被诛杀后,大家才明白过来。朱据受到波及,他被免官禁足在家中,过了四年才被重新启用。
历史人物故事6
今天我们用了下午的两节课召开《历史人物故事会》。这两节课过得太快了,就像只过一小会儿一样。
我们先在小组内一个人一个人的讲故事。然后从本组选出一个人来在班上讲故事。因为我们班是个大班,所以组很多,虽然一个组只出一个人,但是在班上讲故事的人也有十个。十个人想公平公正的排顺序可是个难事儿。可多难的事儿也难不倒我们语文老师,把十个人分的很好,用抽签来决定,没有人有意见。
故事会开始了,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会轮到我的时候,我有些紧张。我刚要上讲台,就有一个人拉住了我的`衣服。我回头看是我同桌高雪儿。她说:“他们选的不是你是我!”我问:“为什么?他们选的分明是我,不信你问问他们?”她又说,你给我滚!她们选的是我才对。我们俩争了好长时间,最后她才下去。可能是因为这场争论影响了我的发挥,我并没有讲好这个故事。
今天我很开心,是因为有机会上台代表小组讲故事,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今天有些怯场。
历史人物故事7
庄子,一个战国时期的奇人,人们不了解他,甚至于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而庄子的思想,却影响了中华几千年,庄子的思想源自老子,而又发展了其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了。“道”即有形又无形,“道”生万物,“道”便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终结。
庄子的资料少的可怜,而我们所研究庄子也只能通过《史记》中仅有的史料和一本《庄子》。提起《庄子》,古今学者无不叹异,有人说过庄子的文章“一等战国文字,为习气之所使,纵横跌宕,奇气逼人。”鲁迅先生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同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据记载庄子名周,宋人。与孟子同处一个时代,只可惜两人不曾相识,不然将会产生多么激烈的火花。我是喜爱庄子的,为了他那一种恣肆的逍遥,或许是我太缺少的东西吧!物质文明的世界给我太多的压抑。
《庄子》一书中,那些另人惊叹的奇幻想像,那包容天地的奇“气”,让我们在读的时候,不仅为它赞叹,神游其中,不知那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幻的世界。
而庄子的深刻的哲思也正包含在这些想像当中展翅千里、扶摇直上的'鲲鹏和斗于蜗之左右角的触氏与蛮氏,这是庄子穿越时空界限,无古无今、无生无死的境界。
而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而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中国的历史上多了几个飘然物外的隐人名士。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作文 篇于谦,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时身兼我的偶像。
于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十余岁就已经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过日子,可能能混个尚书退休。可是天不如人愿,很快,异族骑兵重振雄风,蒙古铁骑冲进了关内,围困了都城北京。这时,大部分官员主张学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谦却坚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北京最高军事统帅。在于谦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又被击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来,于谦被小人陷害,在刑场被处死。在牢里,他的附属们都惊慌失措,有的出钱买通权臣,有的那声喊叫,请求面见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动不动……可他却是稳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最后,英勇就义。
于谦不但文武兼备,不屈不挠,而且还是个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员去他家抄家,却只见满屋破布,于谦的妻子儿女,仆人随从全是布衣平民的样子,身上破烂不堪。官员们不信于谦这样的大人竟一贫如洗,便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最后真让他们找到了屋后有一个封得严实的木屋。官员们大喜过望,打开门后,里面竟是皇帝赏给于谦的华丽服装,尚方宝剑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员们不禁惭愧不已,各自离开。
我心目中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智勇双全,有胆有识,不畏权暴,清廉公正。你喜欢他吗?
历史人物故事8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明朝开国太祖,是个精力旺盛,忠于职守,惩治贪污的一代明君。他虽专治跋扈,“天下唯我独尊”,但他是农民出身,充分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苦,对农民疾苦十分关心。
这位重八太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重八太祖在农民起义的战乱之中,首先并无行动,因为他想:万一战乱平息,造反可是要杀头的。后来,一个算命先生对重八太祖说:逃避可能有祸,但是造反必能成就大业。于是,重八太祖反了。重八太祖获得了武装之后,静止不动,积极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后来,重八太祖运筹帷幄,与大敌陈友谅作斗争,战争结束后,重八太祖一鼓作气,推翻了元朝统治,成立大名帝国。
重八太祖不仅聪明,而且还很关心民众。因为幼年时期,重八太祖受尽了贪污官吏的欺负,所以后来成为了皇帝之后,严惩了那些贪污的官吏,不论多少,一律斩首示众。他还拨下几十万辆银子,去救济农民,但他直到去世了,也仍未制止那些以身试法的贪污官员。
重八太祖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一代明君啊!
历史人物故事9
诸葛亮八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清人张澍引《诸葛氏谱》说:“玄死时,瑾年十三,亮年八岁。”此说错误颇多,疑为“珪死时,瑾年十五,亮年八岁”。封建时代,父亲是一家之长,家中的顶梁柱。顶梁柱的崩折,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长子诸葛瑾已经十五岁,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八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诸葛珪出现在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具体如下:正望间,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玄德踊跃曰:“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
历史人物故事10
一、司马相如传略
司马相如,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18年。原名犬子,字长卿,因仰慕战国时期名相蔺相如,而改名相如,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人,祖籍陕西韩城,侨居四川蓬安。中国古代文学家、辞赋家,与西汉扬雄、东汉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20岁入仕为武骑常侍。后因作赋才华出众,得到汉武帝赏识,初封为郎,官至中郎。曾出使西夷,为开发西南边疆、团结少数民族、维护大汉统一作出重要贡献。晚年因病辞官,居家作赋、撰文,后而终。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汉赋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全文收录其作品三篇赋、四篇散文,即可看出其在太史公心中的重要地位。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突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故事,更是人所共知,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之首。”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凤求凰》《难蜀父老》等。其文学成就对汉赋和汉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作出重要的贡献。被后人誉为“赋圣”和“辞宗”。
二、司马相如著作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分为大赋、小赋、骚体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奠基人、汉大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体大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的`经典之作。其余尚有《长门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等,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相如的作品,第一是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表现在讲究场面的开阔,讲究层次分明;多层次的描写,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动,形成了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第二是讲究绘声绘色,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大,穷尽极相,惊心动魄。但总体气氛富丽、欢愉、热烈、庄严。第三是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汉字字形构造的特点,在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强烈的视觉刺激,增强文章视觉上的气势。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三、司马相如名句
1、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上书谏猎》
2、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上书谏猎》
3、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子虚赋》
4、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子虚赋》
5、登明堂,坐清庙,次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上林赋》
6、于斯之时,天下大说,乡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功羡汞五帝。若此,故猎乃可喜也。《上林赋》
7、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长门赋》
8、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长门赋》
9、《凤求凰》(其一)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10、《凤求凰》(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四、司马相如轶事
司马相如,出身贫寒。少时喜好读书、击剑。20岁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因而常有不遇知音之叹。后故借病辞官,来到四川临邛县,与县令王吉交好。
临邛县有一富豪,名叫卓王孙。膝下有一女,名为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本已许配人家,但不幸未聘夫亡,成为望门新寡。卓王孙得知县令王吉有贵客,便特意设宴请客,司马相如随县令王吉一同前往。
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早就得知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卓文君也久仰司马相如的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佯作不知。凭借琴声和辞赋,相如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文君怦然心动,不由为相如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产生敬慕之心。宴毕,相如通过文君的侍婢,转达了自己的心意。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卓王孙的强烈阻挠。于是,两人约定私奔。深夜,文君收拾细软,逃出家门,与相如回到成都。卓王孙闻之大怒,指责女儿违反礼教,声称连一个铜板都不会给她。
司马相如的家境穷困不堪,除了四壁之外,简直一无所有。文君只好把自己的首饰当了,解决衣食之忧。虽然生活窘迫,度日艰难,但两人的感情却日益加深。一天,文君对相如说:“其实,你只要跟我回到临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们借些钱,我们就可以设法维持生活了。”相如听后觉得有理,便跟文君一起回到临邛。他们把车马卖掉,又借了一些,当做本钱,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当垆卖酒,掌管店务;相如系着围裙,和伙计们一起洗涤杯盘瓦器。
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没脸见人,就整天大门不出。他的弟兄和长辈都劝他说:“你并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而相如一时不愿到外面去求官,虽然家境清寒,但毕竟是个人才。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如此难堪呢?”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给文君送去一些钱财,又把她出嫁时候的衣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又一起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相传后来,司马相如得到了汉武帝重用,有财有势,产生了纳妾之心。卓文君闻讯,泣作《白头吟》,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赠与丈夫。司马相如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纳妾之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没有背弃最初爱恋、也没有放弃最后坚守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历史人物故事11
项籍在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历史人物故事12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历史人物故事13
趣闻一:
朱起凤,浙江海宁人,光绪末年曾在书院任教。一次,朱起凤批阅学生策论试卷时,发现试卷中有人用了“首施两端”一词,他以为是学生的笔误,随即在一旁改作“首鼠两端”。结果考试结果出来后,“书院大哗”,有人甚至写信讥讽朱起凤。原来学生并未写错,“首施两端”是有出处的,例如在《后汉书》里不但赫然写着“首施两端”一词,而且注明“首施即首鼠也”。
这件事发生以后,朱起凤深感自己读书粗略,知识面窄。从此他刻苦攻读,认真研讨,把古籍中所见到的“首施”、“首鼠”这类音义相关的词,随加摘抄,分类汇聚。通过苦心琢磨,细致比较,历时三十年,易稿十多遍,终于编成了洋洋三百多万字,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辞通》。一些著名的学者,诸如章太炎、刘大白、胡适、钱玄同、林语堂等纷纷为此书作序,大加推荐。
朱起凤不文过饰非,对旁人甚至自己学生的批评,能正确对待,变压力为动力。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趣闻二:
沈从文第一次从军解甲后,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凤凰城,来到芷江谋求出路。当然,沈家庞大的亲属圈不会让这位昔日的少爷穷途末路的,他的由县长任上下来的五舅很快又干上了警察所的所长,16岁的沈从文已经在军队里锻炼得有点儿“混得开”了,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被舅舅招到身边工作。一个外乡来的毛头小子,竟然在警察所里干得风生水起。后来警察所兼管税务后,沈从文负责收“屠宰税”。想想,一个嘴角还没长须的小子,每天端着账本,在芷江城里走动,多威风。那些屠户们个个见了敬三分。因为沈家当日的影响力,在湘西地界上,沈从文要混口饭吃,并且吃好,显然不是问题。再到后来,城里多个显赫人家相继看中了他,要把他拢为快婿,甚至要他随意挑选,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偏偏这个时候,沈家少爷的青春期到了,他不想那样干。原因是,他已经迷上了一个女孩子。但是,这注定了是一场骗局——因为一个姓马的私生子的“牵线”,理由是“我姐姐想约你去家里玩”,沈从文去了,并且上了心。也许就是“爱情”的萌动,他勇敢地拒绝了各路贤达的提亲,他心里只有那个姐姐。可是,他自己也糊涂了,那个姓马的小子开始亲近他,并且老向他借钱,最后,把沈从文身上保管的母亲卖地的钱弄丢了一千多元。实际上,那是沈从文的青春期反应而已,他被姓马的.小子以“姐姐”的名义骗了,“姐姐”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事情的真相是——因为情迷心窍,沈从文落进了那个小马的圈套。如果仅此而已,那也是一个笑话而已,偏偏沈从文当真了,他觉得无脸见人,那一千元钱对败落的沈家来说,是笔大数目了,沈从文觉得对不起母亲,所以他悄悄地离开了芷江,开始了下一步的漂流。
因为沈从文是个大人物,所以这么个青春期的小事件也变得非同寻常。事实上,这一走,就走出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沈从文来了。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齐白石老人享誉画坛起,市面上冒其名的画品越来越多。一些购画者不时拿着他的画上门求其鉴别或加写题记。后来他干脆声明“予之画从借山馆铁栅门所出者无伪作”。其夫人胡宝珠也会作画,为了避“夫人捉刀”之嫌,他忍痛割爱让胡宝珠不再作画。
胡宝珠18岁嫁到齐家,齐白石作画时她便站在旁边理纸磨墨,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的熏陶,也不时习作。她天资聪颖,画艺日增。一次,齐白石看到画桌上一幅《群鹅图》,竟以为是自己所作,挥笔署款“三存印富翁齐璜作于故都”,并连钤三印。过了一天再仔细品味才发觉是夫人的临摹之作,于是题跋更正:“此小幅乃宝姬所临”。后来,宝珠又作了一幅《群虾图》,拿与丈夫品评。白石老人欣赏之余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构图着色无不酷似自己的亲笔;忧者恐人散布流言蜚语说齐白石作画有夫人代笔,连借山馆出来的画也不可靠了。
宝珠作画原为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后,从此搁下了画笔。
趣闻三:
三国时,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他的缺点。吕岱不仅没有责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亲近徐厚。
我们不得不钦佩吕岱不畏别人批评的态度,如小草般虚心接受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名将。
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突然听到有位老人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还望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人说:“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我们不得不钦佩梅兰芳的谦恭,就是这种如小草般可视平凡人为师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生活中,我们都想如大树般活着,早已忘却了小草的存在。可事实上,拥有穿山裂石之力的,往往都是这些谦逊的小草。
历史人物故事14
父亲威廉和母亲芬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小弗洛伦斯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等。她把这些东西用于赈济穷人,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弗洛伦斯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弗洛伦斯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加上国力衰微,战争频繁,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在弗洛伦斯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的不佳的名声,和她们那低下的素质。
1845年8月,弗洛伦斯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弗洛伦斯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弗洛伦斯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和当地的牧师一道,弗洛伦斯积极地投入了护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在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以前连弗洛伦斯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想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弗洛伦斯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逢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连姐姐也歇斯底里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这不单有失贵族身份,还会把病菌带入家门,害死了全家。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弗洛伦斯“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
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她给朋友克拉克小姐写信说:“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务。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们简直是乏味透顶。我也不禁要问自己:‘这就是生活吗?难道一个有理智的人,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这些吗?’”
她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离,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议)。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弗洛伦斯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弗洛伦斯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不过南丁格尔在晚年公开迂曲的表白了自己的性取向,她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与英国和普鲁士女性同床的兴奋之情,她还在不少私人书信中赞许自己与女性之间的爱情,欧美专家经过了多年的考究与核实确定了南丁格尔的确有同性恋的倾向,南丁格尔也展示出了自己冲破成规这勇敢的`一面。
经弗洛伦斯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两周以后,她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她对护理“贼性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机会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冲突。我显然是不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我应该就这样坐以待毙吗?绝对不可以!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与我的。”这次,她的确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为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决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弗洛伦斯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父亲见劝阻无效,气愤之下,提着枪牵着爱犬走出家门。他走后,她们更吵得天昏地暗。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灵巧地躲开了。
第二天,弗洛伦斯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弗洛伦斯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她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32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维恩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
“尽管我的年龄的确不小了,不过我会更加坚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实上,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重获自由。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我并不多么留恋。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历史人物故事15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故事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6-25
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06-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1-03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4-20
历史人物故事03-10
(精选)历史人物故事06-26
历史人物故事04-13
(通用)历史人物的故事06-05
历史人物的故事(必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