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02 14:03:2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通用)《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它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的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该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有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学科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二、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您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个问号,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你再努力一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的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三、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是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五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一百零七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既: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者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既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他编了一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他收集了一套供他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家碰上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他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苏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新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教法、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研究经历中总结出了一条有效的研究方法——教育日记。他建议每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他本人也是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坚持写教育日记。在他看来,教育日记是教师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并且有助于自己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分析积累素材。这种研究方法简单易行,只要新教师有恒心、有毅力,能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我看来,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点滴浪花、每一步足迹,回头看看,将是一部多么精美的书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

  最近读完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捧读此书,分明感受到作者新锐而独特的视角及他那丰厚学养,思想,智慧都在滋养,渗透教育者的心灵,进而提升着自己的智慧。因此,读一读,品味,思考;再读一读,再思考,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其中以下几点让我深有感触:

  1.教师要终生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由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

  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教师要善于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

  读着读着,正犹如在与一位睿智的教育大师零距离的对话,虽是无声,却感觉到彼此心灵交融相通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这是一本大家公认的教育经典,因此如何解读这本书就成了一个经典难题。更让我觉得困难的是,我始终无法认可这本书在教育中的经典价值,尽管它讲了不少有效的教育策略,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智慧,也不缺少作者对教育的奉献精神与浓浓爱意。但在我的眼中,始终觉得这本书还是浅了一些,尽管有不少的有用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过于有用,让读者简单模仿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深入地思考这些教学方法有用性的原因何在。

  当你翻看《给教师的建议》的目录,就会发现阅读这本书的困难,因为全书只是作者教学经验文集的汇编;甚至可以给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在作者之后的一百年里,会很难发现有比这样的经验文集更为全面而又有用的文集。所以,这本书为我们提供远不只是一些有用的方法,而是透彻理解教育过程的原始资料。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如果教师关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要精心呵护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学好的,再调皮的学生,在他的心灵深处都是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的。这学期,有一个插班生叫邱友煊的孩子让所有任科教师头疼不已,上课坐不住,老是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习。可是他也有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每当他觉得自己表现的不错的时候,下课时就会到我身边来问我:“老师,我今天上课不错吧?你能不能跟我妈妈说我今天在学校很乖?”他也想学好呀!

  “有些教师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困惑莫解。”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但我自己尽量注意不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始终认为学生上课不愿听,那是因为我的课不够精彩。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学生非常专注地看着你,那是因为你的话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地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不是抱怨学生不听课。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要保护好想说话的冲动,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第二个条件是有话可说。写不出绝对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你没有发现自己头脑中的矿藏。如果文章是皮毛的话,思想是皮,语言文字是毛。每个人都有很多词语,就缺一张皮。因此,常做三件事:一是怀疑,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专家、教授和领导。崇洋而不媚外。二是保持独立人格。要有自己的语言。三是表现自我。写作是表现自我最价廉物美的方式。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想像,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眷顾你。第三个条件是会写、善写。准确表达你的思想观点,让别人看懂你的意思。当你枯坐那里半天一个字也挤不出,实在不能怪你不能写,而要怪自己不能思考。

  三、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了,批评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头来是教师吃不了兜着走;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在过去,家长和教师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场上来管教孩子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过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长看来,满腹经论的教师简直像神一般,需要顶礼膜拜的,教师焉能有错?二是因为在过去,人们将师生关系定为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这种伦理关系是仿效伦理中的斧子关系来确定的,于是,教师早已被请下了神坛,新的师生关系应该被建立起来。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这种新的关系意味着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一篇文章《捧着良心教书》,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分上,而是看在学生分上,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如果教师连这一道防线也崩溃的话,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将彻底崩溃。在看文章的同时,我的思绪总是不停地翻滚着,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件件相关的事情。我同事的一个学生被学校领导冤枉了,领导凭着自己的权威对我的朋友严厉地批评着。我同事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与领导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论激烈的`时候,他想起下一节是自己的课。于是,他马上停止了与领导的争吵,对领导说:我得对得起学生。然后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一下子似乎把刚才的不愉快全部忘记了,完全沉浸到他的课堂中去了。过后,同事对我说:如果看在领导的面上,那天我就不高兴走上讲台了,但我们不是为领导而教书,我们是在为孩子而教。

  六、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5

  苏霍姆林斯基,他是前苏联的一名教育家,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更是被很多教育工作者视为珍宝,我在大学期间读过一遍,当时是作为纯理论书籍去拜读。直到从事教学工作,我又重新翻开这本书,细细品味,更加觉得这本书是教育界的瑰宝。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整天只有24小时,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还要照顾家庭。有时候精疲力尽,真的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而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那位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没有教过课的肯定不能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而当我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学生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有时候就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

  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教出好学生来?多读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会无形作用于你的生命,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无涯的胸襟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他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这本书,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更有信心去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当我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之时,就好似苏霍姆林斯基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轻声交谈;当我放下书细细回味时,就好似看见他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师生中间。听着他柔和的话语,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不禁被他出色的业绩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更多的是收获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开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典范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历,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藏。”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屡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屡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安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笔记,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严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典范反思自己的言行,鼓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 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开展做出自己的奉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7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仿佛在跟大师之间进行一个心灵的对话。听他娓娓道来,讲述教育故事中的得与失,收获与启发。而我作为一位倾听者,带着敬仰之情虔心学习。

  大师说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族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心向学校的磁石。”这一点儿我感同身受。班上有一个孩子,小时候因为生病,导致比同龄孩子发育迟缓,说话不清,走路不稳。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不比别人,比自己,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这个孩子比以前快乐多了。他的奶奶多次对我说,感谢冯老师,我家孩子比以前好多了。

  大师说,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一点儿我特别赞同。那种持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教师,我亲切地叫她周姐姐。周姐姐已坚持写日记25年。曾经有一次,这位姐姐告诉我,在她的.日记里有我。当她翻看日记,读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时,这是何等的享受!大师坚持写日记32年,在一本本的日记中,记录了孩子们的多个方面,从记录的各项数据看,得出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且在日记里,还记录学生家里有哪些书籍,家长的教养如何,父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花费多少时间,把这些材料加以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大师谈到,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这一点儿,我要像大师学习。

  而大师谈到“怎样培养脑力劳动者的自我纪律”的十五个方法,与我、与学生、与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个心灵的洗涤。但凡优秀的人,自律尤为重要。这个寒假,我也尝试着让自己、孩子学习这些优点。即每天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每天读,哪怕每天读两页也行。早睡早起,寒假期间每天6点半起床,做家务,让孩子们晨读。告诉孩子们不要在无谓的小事上浪费时间。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个习惯,我在我们的和合名师工作室也学到了不少。现在我的笔记本就有7个,工作上的、孩子教育方面的、读书、练字、学习等。

  当然,我还会继续与大师“交流”,丰富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8

  《给教师的建议》是很早以前,我还在师专附小的时候,学校统一购买,统一发放的。说实话,当时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去翻开看看的欲望。书很厚,绿色的外壳,没有繁冗的装饰,封面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黑白像,一看就知道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许是当时的我并没有对教育真正“开窍”,一本书一摆就是许多年。也许是“缘分”到了,去年整理书柜时又把它翻了出来,粗略一读,方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明确的提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总结为三个素养:一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认识,二是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儿童研究的方法,三是教师的语言修养。

  记得才参加工作时,有位老教师对我说:“要给学生一瓢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当时对这句话一知半解,教书多年后,才理解这句话说的不正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认识吗?而苏老师提出的教学大纲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的入门知识,是沧海一粟,广博的知识还应从教学之外的书籍来。阅读,应当成为老师的一种专业需求,而非业余爱好。书中列举了一位历史老师说他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的例子,正是在向我们说明要当好一位教师,功夫应该是下在平时的。

  从事小学教育,因年龄的关系,我已经和学生有了很大的距离,我总是习惯性的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有时总不能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当想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看似很简单,但对他们来说很困难的知识时,无从下手。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并没有用儿童的思维和心理去研究问题。有时,看一些优秀的老师上课,总是惊叹他们四两拨千斤的“神功”,精心去思考,原来是他们独具的儿童视角使他们更能明白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一定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的“晴雨表”,孩子认可了你,对于你教授的学科就有了喜爱的基础。

  语文,教授的是我们的母语。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但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根基。语文教师如果能凝练自己的语言,用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教育教学,学生一定会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获得更有效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教育素养”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你是什么样的教师决定了你的学生能获得多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底色。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但是我从每个建议中发现,遵守教育规律,遵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发展规律,用心对待孩子,用心对待教育事业,我们也能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9

  早就想拜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名气很大,师范生的必读书目。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阅读完之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一、读书破万卷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此建议和我们参加栾老师的语文阅读小组是相合的,在这种共同阅读和共同交流过程中多多少少我还是读一些东西的,虽然没有样样都读,但也像“海绵里的水”。阅读的目的应该是感受,让自己没有办法去世间所有的情况下通过书籍感受世界。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一部分。

  二、喜而爱之,乐而往之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课堂上的情感投入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的一手好字,一口投入的朗读腔都可以触发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热爱,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体现在让学生热爱,而语文更是最好的践行学科。那种对教材的知识认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企图用各种惩治措施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不喜欢被强迫,作为一个独立人格我们尚且都不喜欢,更何况孩子呢,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在长久的教育教学中必然站不住脚,只有热爱,我们才会选择奋不顾身。

  三、三人行,必有吾师

  在“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现在网络信息十分丰富,是共享的、宽泛的,我们作为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最终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名师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在我所在的教研组,我是听过所有老师的课的,其中有五位老师,我是跟听了一年,五位老师毫无保留,一位青年教师何其幸哉,工作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工作效率也是事半功倍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务必快速成长,肩负起时代赋予我的使命感,做一个时代奋起者,传播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身上所承担的绝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课业和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让您的孩子在学习的旅途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道德的升华。能腾出一点时间,读一点书。要让自己不为考试、不为高分、不为声誉,只为修心。

  最后,教师并不是演员,但我渴望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我会用我的心灵浇灌这份职业,在今后漫长的教育征程上,我会用真心承担起育人的重担,一路向前,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塑造不平凡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0

  教育心理学不反对记忆,是反对完全不能理解的记忆;教育心理学也不反对作业,相反还应该做家庭作业。但是,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这样的知识能协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六: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感悟: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3

  到了初中和高中,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身的程度。

  小学教师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

  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在语言里,有xx~2500个写法正确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 3篇

  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了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其意义不仅如此。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学后掌握知识的工具。

  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00个修辞性的成语也是基础言语训练的一种独特的"骨架"。600个"童话用的"的词,也就是那些在儿童的童话里经常重复出现的词,这是最低限度的词汇量。

  数学方面,在小学的四年级的教学里,孩子们要牢记这样一些运算,这里不仅包括乘法表,而且包括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这里还包括最典型的测量和量的变化。到了初中和高中,不要再让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而应当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

  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

  我努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2

  一口气读完李镇西老师写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这本书,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平常在教学、在与家长的相处、与孩子们的沟通、与同事们的共事中的种种疑惑与不解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浅见。

  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孩子,正因为我们相处的对象不同,所以决定我们必须学会独特的沟通方式。面对这一群祖国的花朵,到底怎样与他们相处,怎样沟通、怎样合理处理他们中出现的矛盾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呢?李镇西老师说:“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是非凡的,人是有尊严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再说得深刻一些,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别人,就是一种民主生活方式的体现。所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或者在处理学生的各种“民事案件”时,一切以尊重为前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当然要有班规,而且每个班都有班规,但从班规的制定到班规的实施中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往往处理得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班的班规约束班级个人的种种言行,同时引领班级积极、阳光地向上呢?李镇西老师的班级是这样的:

  班规不仅管班上的孩子,还管班主任、管各科任老师,违反班规者都必须按班规处理。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在这,班规也是规矩,既然是一个班级,所以班级中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既然老师都能遵守了,那么班级中的学生也自然不会做违反班规的事儿。这个班级必然是一个阳光向上、带着积极灵魂的班级。

  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是一个有爱心并且民主的老师。爱心和民主是李老师的教育观念。爱心才是教育的真正真谛,要有怎样的爱心还必须学习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总之,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我的教育之路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也会向着这道光亮继续我的教育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3

  这个月我看了几页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读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语“先入为主”,是的,“第一次”是鲜活的,所以许多的第一次都是记忆犹新,很难抹去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看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深刻的第一次印象真是太重要了。我一直以为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作业粗心大意,理解方面有差异,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进行了反思。的确,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没学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取得好效果的方法——独立的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每一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尤其是学困生,我们应该走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身边,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给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务必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都进行独立思考,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最后,文中提出了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应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应该说,这个目标要求很高,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方便以后的学习。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精心备课,预设好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好可能出错的学生,在课堂上灵活授课。大部分教师都会认为,学生出错尤其是书写出错,尤其是第一次学习的新教材,出错是太正常不过了,今天通过学习,知道了这真是太多老师极大的误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性都在于老师的调动和是否严格要求,所以,以后教学中,切记严谨、严格!老师的要求会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日久变成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都要走出教育的误区,学生的正确率是掌握在老师的手里。正确对待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机会,让学生思考中收获,慢慢养成精准的学习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4

  偶然从书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写着: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利用这2个星期的假期细细的阅读一番,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通过假期中对这本书的阅读与学习,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书籍之一,虽成旧,却给了我深刻的回忆。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实例来加深真实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书中的理论为我指点迷津,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和措施,读了以后增加了信心。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联系教学中,一再地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再联系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兴趣产生动力。

  通过对《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学习,确实获益良多。我准备把在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新学期的教学中去,在工作和学习中争取不断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要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反而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_篇四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有一条--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警醒。

  “千万别认为学生投资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师在四十分钟里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生命浪费。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这段话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过去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有些时候会在课堂上遗漏一些知识点,有时会由于表达上的不精准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有时候一堂课讲下来自己都觉得枯燥,可想而知学生的感受。但事后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师,经验不足在所难免为借口来安慰自己,反正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慢慢磨练会好的。当看到这段话,我深深反省,这是多么不为学生负责的借口啊。我们常感叹青春易逝,常常会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么美好有珍贵的时光啊,而对于这些正当年的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稍纵即逝,他们又有多少可以给我拿来挥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于眼前,不思进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让自己成长。首先就要从课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称为“守财奴”,要从每一节课里榨出油来!其实这一点确实是老调重弹了:高效课堂。领导们、有经验教师们不止一次的在强调这一点,以前一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看过这条建议后,我有意识的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理解后,我算是给自己拟定了新学期的努力方向:

  1.高质量的备课。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突破,只有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效率自然高,也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同时,老师上课时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尽量做到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

  2.重视课堂信息反馈。如完成练习后巡视,查对学生做正确的比例有多少,同时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进行积极的教导,不放任学生长时间自由支配学习时间。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此外,明确教学目标、精选典型例题、语言简练、规范板书,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几点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做到,争取四十分钟能榨出油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09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01-25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03-30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1-11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笔记01-1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范文12-1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范文07-1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范文03-30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精选15篇03-15

《给新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