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设计

时间:2024-07-03 07:26:04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旅游规划设计

旅游规划设计1

  一、生态旅游区规划目标

  生态旅游区规划是在对旅游地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价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旅游规划理论,而进行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的优化配置,对旅游地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构想和旅游活动的空间布局。从规划设计者的角度分析,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核心目标包括两个方面:

  (一)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目标

  生态旅游区规划的首要目标或者说是基本的目标,是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和恢复难度。每个生态旅游区项目的建设,都是以可供开发和利用的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前提的,如果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造成了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其次,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为了满足和达成旅游者的生态旅游体验,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和环境做进一步的恢复性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更大的吸引力,从未实现生态旅游区规划的第二个目标即为项目本身带来经济效益。

  因此,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是应该贯穿与从项目决策、选址到规划建设,直至项目运营管理全过程的目标,作为规划设计单位,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足够的重视和不折不扣的贯彻。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资源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破坏,之所以我们能接受这种可控的影响和破坏,是因为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可以通过吸引生态旅游者,一方面给旅游区投资开发者带来旅游收入,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有效增加就业,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生平,运营成功的生态旅游区,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土地增值等经济效益。因此,在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生态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以及投资开发者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在保证第一目标的'前提下,精心规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让每一个生态旅游区都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保护性开发在天鹅湖生态旅游区规划中的实践

  (一)项目基本情况

  奉节天鹅湖旅游区位于奉节县城后山,距县城8km。规划区范围东起天鹅湖现有入口大门及采石场,西抵放马场,南面原则以1000米等高线为界,北面以900米等高线为界,东西最长为2900米,南北最宽为1300米,总用地面积188.81公顷,合计2832.19亩。

  (二)项目现状特点

  天鹅湖旅游区的基地属典型的山地地形,山、林、水等自然环境也是旅游区最大的资源与优势,坡地自然地形使整个基地内几乎处处可观山看水、显山露水。规划范围内大部分为森林用地,主要水体有天鹅湖、大垭合水库及部分水塘沟渠,水质清澈,基本无污染。现状水体面积约为4.95公顷,其中大垭合水库水体面积约2.76公顷,天鹅湖水体面积约1.14公顷。综合分析,项目在生态资源方面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高山悬湖,景致独特,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天鹅湖位于海拔990米的后山山顶,内可亲湖,外可观江、城,既有幽静的内部环境,又有壮丽的外部景观视野,环境极佳。

  二是生态敏感性高,虽然现状植被丰富,覆盖率高,但受坡度、汇水面等方面的的影响,植被和水体的自我更新能力都比较差,存在极高的生态敏感性。

  天鹅湖旅游度假区现状接待规模极小,中低档的宾馆,招待所,及小型农家乐及大中小会议室,仅可容纳500多人的住宿,一次性接待各种会议250多人。配套餐饮业主要以家常菜、露天烧烤为主,夏季平均每天接待1500人左右的餐饮。宗教寺庙有玉皇阁、聚仙宫、南天宫等。区内居民主要从事农、林业,主要农作物为红苕、洋芋、玉米,有少量的水稻,平均亩产580公斤左右,并有一定的养殖业,果树发展也有一定的基础。总体来看,规划区内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受基础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山高差别大的影响,人口稀少,仍处温饱线以下。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基于对项目现状的分析,天鹅湖旅游区规划与其他生态旅游区一样,必须是在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前提下的开发。并且,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落后性,无论是保护性的目标,还是开发性的目标,都面临比其他项目更大的挑战。

  (三)保护性开发的规划设计策略实践

  1.规划目标

  城郊型旅游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其生态的脆弱性,导致其介于以保护为主的风景区和以开发为主的旅游区两个标准体系之间。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下,进行适度开发是项目规划最大的挑战。通过分析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天鹅湖生态旅游区规划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减少植被破坏、确保水质稳定;自然的山林植被和天鹅湖这一高山悬湖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价值所在。维护良好的植被覆盖、确保湖水水质稳定,保护并优化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规划的首要目标。二是规划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互动的良好基础。作为城郊型旅游区一方面是城市旅游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城市休闲生活的延伸,在产品设计上,必须兼顾不同游客、不同时间的多样需求,有效增加客流,发展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当地的农民的种养殖业,形成产业互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此,规划确定了项目的整体目标为:在维护现状生态网络平衡下,进行适度开发,打造以服务城市为主体,多样旅游方式并存的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自然体验、特色体验、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功能。

  2.规划策略

  (1)保护为主,适度开发

  对于以保护周边生态为目的的城市近郊型旅游区,完全“封闭式”的保护模式不切实际,需要寻求人类与自然生物系统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基于近郊型旅游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尊重和保护现状自然生态网络的前提下,实现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结合,是达到多方协调的途径。①严格控制环湖过滤带和汇水廊道。通过优化、改善水体边界,严格控制地表径流周边森林植被,将水渠、湖体边界软化在湖体来水处,同时通过水中浮岛、景观湿地等改善水体环境。②基于生态评价下选择旅游建设用地。结合对规划区内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在保证生态环境、旅游区景观及综合开发量的前提下选择生态敏感性低的区域作为旅游建设备选用地。③提倡低碳交通方式。在现状道路尽量保留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区道路系统的规划,科学管理进入旅游区机动车辆,禁止机动车进入公共旅游区域,正确引导游客使用环保游览的出行方式;在旅游区营造环保交通氛围,如规划沿湖的电瓶车游览系统、自行车租赁及旅游骑行线路等,尽可能减少机动车对天鹅湖旅游区的干扰。④采用生态化建设。采用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用地开发建设,开发用尽量采用组团布局方式,高度保持旅游区的原生态性,同时严格保护水体及岸线环境,采用先进环保建筑施工工艺降低建设时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切实改善旅游、度假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环保、节能、生态的旅游度假空间。

  (2)公共优先,聚落布局

  基于旅游区有别于城市开发区的建设模式,规划借助田园式的开发模式,将功能划分为开敞式的公共活动、集中式的公共接待服务和聚落式的私人产权房产三个类型,根据空间的景观环境、可达性和私密性进行科学布局。根据天鹅湖旅游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对景观资源的评价、活动项目的私密性要求,规划采用环状向外辐射的方式对整个旅游区进行布局,确保公共人群能享受到最优的景观资源。在旅游区核心区域利用环湖景观采用开敞式的布局方式优先打造公共活动区域;核心区采用组团布局手法,在适当位置聚落式的布局公共接待服务区和旅游度假区,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以私密性的活动项目为主。

  (3)多样活动,突出体验

  在不同游客的多方需求下,追求旅游活动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重点策划自然体验、特色体验、商务会议及休闲度假等多样主题活动,突出游客对各种活动的参与、体验主观性。

  a.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职务人群对旅游项目的需求程度,受不同社会特征的影响而有所侧重。本案作为城市近郊旅游度假区,应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b.满足不同时间的需求

  以倡导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为主导,设置一系列项目,突出旅游区体验性,满足游客春夏秋冬、白夜黑昼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旅游体验。

  (4)重视环境,提升品牌

  通过对天鹅湖旅游区内现状环境的整治、优化,重视生态环境,重视人文居住环境,从而提升旅游区的品牌价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在风貌控制上,主要通过对建筑的风格、布局、结构形式、材料及色彩等要素提出要求,以达到旅游区整体风貌协调、融合自然的效果。重点塑造中央环湖景观带等公共活动区域,通过草坪、花境、古树名木、湿地植物以及各种乡土树种等创造出一个自然、生态的优美软质旅游区环境,与园路、广场、各式休息平台、景观构筑物等小品一起形成天鹅湖优质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区品牌价值。旅游区外环非旅游建设用地以外区域则采取保留现状植被为主的方式,形成一个原生态的旅游度假环境。

旅游规划设计2

  1引言

  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方兴未艾。2009年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政策基础。当商业地产在一二线城市逐渐趋于饱和之时,众多主力地产转型文旅产业便是顺理成章的战略了。在这方面,万达走到了前面。长白山、西双版纳、大连金石的逐步开业,万达的文旅已经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是继商业地产之后的下一个发力板块。文化旅游城项目将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最好的融合,把主题公园、游乐、酒店、商业等有机结合,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依托,互为支持,产生综合效应。万达董事长讲到,文化旅游域的核心意义在于做中国自己的文化旅游,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旅游地产概述

  2.1文化旅游地产的概念界定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极具发展潜力,对文化旅游相关概念和内容的了解有助于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从时间上看,国内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即宽泛定义、双重定义以及较为具体的定义;从研究角度看,起初主要从旅游者出发定义,逐渐转变为从文化旅游经营者角度出发定义,或者均衡双方进行定义。同时,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从2006年起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可能与《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后续相关政策的出台有一定的联系。

  2.2文化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是众所周知的投资大、风险高、回收慢的行业,以宋城为例,在短短的几年中宋域与杭州乐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反对宋城景区建设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假古董”,这种意见是偏颇的。人文主题公园不是“博物馆”,不能用学术的眼光来看待它。它是大众文化产品,它的出现是大众文化发展的结果。大众文化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

  大众文化之所以迅速发展,在于它具有贴近大众生活、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最能满足大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闲暇的享用,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娱乐性。大众文化产业与商业化和产业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大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结果。与物质产品不同的是,虽然文化产品要进入消费领域一般必须具有物化形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等非物化形态的东西,这是文化产品的本质。人们购买文化产品,主要是消费其蕴含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价值,这是与物质产品的根本区别。“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既强调了文化产品的物化形态,更重视产品的内在价值,体现了神形兼备,是物化形态与观念形态的有机统一。

  单纯的地产项目、影视项目、旅游项目、商业项目,其实发展空间都不大,但若能将其联动起来,又按照各自的产业规律办事,实现异业之间的平衡、融合、创新发展,为消费者创造最大利益,那么其前景必然是可观的。对文化资源的有效商品开发是文化产业区别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独特之处。例如武汉的万达电影乐园与汉秀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两个项目的设计制作整合了诸如全球顶级电影特效制作公司ILM、世界顶级舞台艺术大师弗兰克德贡等行业大腕,联袂为武汉奉献融合科技和文化的多维度震撼体验。

  再举国外的案例,乐天世界(图1―3)便是通过娱乐元素带动市场的典范。它是韩国首尔市中心一个集娱乐、参观为一体的娱乐休闲场所,有惊险的娱乐设施、凉爽的溜冰场、各种表演、民俗博物馆,另外还可以在湖边散步,是一个愉快的主题公园。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多达600多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10%。独具匠心的自然采光设计,使得这里一年365天都可以接待游客。“沈阳乐天世界”也将于2015年开业,是大陆地区最大的集商业、宾馆、室内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复合园区。

  3文化旅游地产规划设计策略

  某知名企业家讲到:文化旅游城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资金,也不是土地,而是创意和知识产权。在其文化产业集团旗下,有着院线、影视公司、剧场、电影科技娱乐园、文化主题公园、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业态。这是其作为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帝国的标志。

  3.1选址定位

  项目所辐射的目标区域特点,决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作为百万平米级、超大规模的文化旅游城,其选址一定不是在一线城市或者消费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而且城市土地供应也很难承受得起。所以,其选址也许更关注城市带,诸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或者类似沈抚同域之间的地带开发。在这些城市带之间,那些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更加深厚的地段,将更加容易获得青睐。根据“购物中心定位二八,黄金定律”求证分析,购物中心商圈辐射人口数与购物中心零售服务面积之比为4:1,100万平米的文化旅游城,其辐射人口在400万以上。此外,还要兼顾可达性,交通方式主要为城际高铁与自驾。

  3.2叙事主题

  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正如购物中心走向主题化的趋势一样,文化旅游城也将有各地的显著特色,而非简单复制。有了主题的文化旅游城,便有了自身的灵魂。但既然是文化旅游城,文化与旅游版块将是产品的核心。叙事主题可以侧重地域文化的发扬,也可以侧重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可能整合两种兼而有之的资源。当每个文化旅游城有了自己的主题后,人们的旅游目的地便多了选择,可以去北方滑雪,也可以去水乡荡舟,或者体验西域风情。所以,主题文化将更加使得文化旅游城独树一帜,体验式的消费文化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3.3业态组合

  有了主题,文化旅游城还要有适宜的业态组合。某董事长讲到文化旅游城内容包含文化项目、旅游项目、商业街、主题乐园与停车楼。主力业态定位、科学业态配合、合理租户组合的目的是制造文化旅游城张弛相间的兴奋点,实现顾客尽可能多的消费需求。如果将商业、游乐、主题公园、酒店简单组合,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业态将围绕文化与旅游的主题,有机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机性消费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商业消费中体验互动的乐趣。这些业态组合,也许将考虑养生、疗养等业态,以吸引更多长期的顾客。大型和特殊的娱乐业种应该放在文化旅游城纵深区域,以活跃文化旅游城立体纵深区域,且易于错时经营与区隔管理。

  此外,文化旅游城也可以考虑根据当地资源规模、开发力度,而分级开发。比如A级,100万m2以上;B级,50~100万m2;C级,小于50万m2。如此的量身定做,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3.4休闲体验

  文化旅游城之前,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生活空间,即第一空间(居住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第三空间(购物休闲场所)。文化旅游城将人的第三空间拓展,或许可以称作为第四空间,远离都市尘埃与压力的度假养生,休闲娱乐。

  美利坚MALL是全球第二大Shopping―mall,四个角是主力店,中间围合的是7.6万m2的主题公园,餐饮、娱乐及零售三大业态互动,年营业额50亿美金。美利坚MALL里面有一个娱乐项目叫谷物场,模拟农村场景,对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社会来讲,城市的小朋友便多了一个低成本的体验场所,有相当大的聚合力。文化旅游城有别于城市综合体,是因为有文化、有旅游、有商业、有养生、有休闲,为度假量身定制。

  4规划案例解析――万达青岛东方影都项目

  青岛东方影都(图4)位于青岛市区西部优美的海滨沿岸,是一个以影视产业为核心,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旅游项目。本项目总占地376hm2,总建筑面积540万m2,由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建设,其中文化旅游投资超过300亿元,是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项目,也是世界唯一具有影视外景、影视制作、影视会展、影视旅游综合功能的项目。

  4.1优越区位优势

  东方影都项目位于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CBD的核心区域,西接规划中的CBD商务区,东临黄岛新区,北靠苍翠绵延的群山,南依波涛澎湃的灵山湾。项目紧邻滨海大道,交通非常便利。滨海大道为双向八车道,连接青岛和日照两个城市,途经日照港、董家口港、黄岛前湾港和青岛港四大港口。项目通过跨海大桥50分钟可到达青岛流亭机场,通过海底隧道30分钟左右的车程可到达青岛市南区栈桥,与市区之间可实现半小时生活圈。周边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可通过疏港、青银、同三、济青高速南北线以及胶州湾高速等前往各大主要城市。穿越本项目的规划M1号线共经过青岛市五大行政区域,分别为黄岛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城阳区,线路全长约60km。这是一条主城区连接黄岛区和城阳区的南北骨干线路,不仅拉近了市区与西海岸的距离,也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

  4.2独特设计手法

  本项目被现状滨海大道自然分为了南北两大区域――山体区和填海区。针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形特质,在规划设计中分别采用了两种风格迥异而又殊途同归的设计手法。

  巧于因借,师法自然。山体区位于滨海大道以北,西侧和北部为秀美绵延的自然山体,现状地形起伏自然,坡度适宜,自北向南坡向滨海大道。绵延流畅的柏果树河自北向南将山体区一分为二流入大海。在柏果树河中部有一座现状水库,站在朝阳山上一眼望去,恰似一颗明珠。为了最大可能地利用好现状自然条件,规划时采用了“巧于因借,师法自然”的规划设计手法,巧妙地保留了秀美的朝阳山、柏果树河以及柏果树河水库。为了更好地保护现状地形,在山坡脚下、沿河两岸规划了低密度的影视产业区和影视外景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互为因借,相得益彰。另外,分别在柏果树河两侧地块规划了一个100m至120m宽的景观广场,完美地将影视产业园景观引到了滨海大道,并与柏果树河形成了纵向的三条景观绿廊。

  以人为本,巧夺天工。填海区位于滨海大道以南,现状岸线相对呆板,结合岸线整理的需要在浅滩区规划了一个人工岛屿,有效地美化了岸线形态,优化了海流走向。人工岸线与沙滩岸线完美结合,曲折有致,大大地增加了城市的沿海面。考虑到城市居民及游客的休闲需求,在规划中巧借岸线规划了3800m沿海景观步道,将滨海沙滩、滨海酒吧街、汽车极限秀、影视会展中心、滨海酒店群、游艇交易中心、游艇码头串联在了一起,巧夺天工,甚为壮观。

  青岛东方影都作为世界首创的综合型文化旅游项目,将有力提高青岛市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的文化旅游设施水平,使青岛的文化旅游达到国际化水准。青岛东方影都,一个神奇的“东方好莱坞”即将诞生。

旅游规划设计3

  村镇体系结构不完整、级配不合理。乡政府驻地综合实力较弱,缺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产业,难以真正形成全乡的中心。村镇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尤其缺乏功能性的公共服务设施。①产业发展。20xx年现有耕地面积4386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280578亩,森林覆盖率30%。全乡农业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xx年粮食总产量为1233吨,油料51.9吨,蔬菜27624吨。20xx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税收完成1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大乡。②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主要以柴鸡养殖和蔬菜、脱毒薯种植及农家乐旅游开发为主体的综合生态农业。20xx年,全乡兔养殖9520只,柴鸡养殖28万只,奶牛养殖1438头,脱毒薯种植9459亩,蔬菜种植9663亩,两家柴鸡生产及产品销售企业“,小龙泉度假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已达上万人次。规划区位于崇礼县西北部,西北与张县接壤,一条朝山公路贯穿全乡,南与张家口公路相连,北与张北公路相连,东面与沽源县赤城县接壤,西面与张北县接壤,南面紧邻张家口市。张家口积极推进建设的京尚高速公路与北京规划的昌赤、滦赤两条一级公路衔接,经张家口市赤诚、崇礼、张北、尚义,接在建的京藏高速公路。在张家口境内京尚直接与丹拉、张石、张承等高速连接成高速公路网。境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资源丰富,林草繁盛,景色怡人。现已发现许多矿石;鸡鸭鹅等野生动物;中药材,蘑菇、山野菜等野生植物。

  旅游策划与规划目标

  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点,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社区参与,农游兼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利用塞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形成集休闲度假、塞外运动、农业耕作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度假的塞外风情基地。主题:大驿马、慢生活、生态乐农庄;发展目标:都市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摄影、观光的最佳去处。开发项目:农家乐、生态农庄耕作、生态果园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营、田园观光、垂钓休闲、湿地观光、滨水运动、木屋度假、特色小吃乡村特产一条街。开发项目:骑马重游古驿道、婚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游赏、民间竞技项目娱乐。开发项目:戏曲大观园、民间艺术品参观选购、乡野风光写生摄影基地。

  规划主要内容设计

  按照规划战略,以及区内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条件,规划形成“四心带五片,二轴串多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四心:位于片区北段的综合服务核心节点、游憩娱乐片区的次要服务节点、农业观光片区的次要节点和休闲度假片区的次要节点。二轴:沿着水系的两条功能发展轴和景观带,贯穿基地内部。五片:旅游服务综合片区、综合娱乐游憩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运动娱乐区。充分考虑基地现状、景观特色等资源,打造张家口市高档旅游休闲片区。基地分为18个详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片区、果园采摘区、农家乐片区、乡政府、驿马图乡学校、绿化景观广场木屋度假区村民安置区、学校现状变电所、生态果园采摘(生态农庄耕作)、垂钓休闲、湿地观光区、旅游小镇田园观光、经济项目娱乐区、花卉种植区、登山滑草、野外宿营区。规划区的景观结构为“:一核二带,点轴结合”。一核:湿地景观核心。二带:滨水绿化景观带。当地环境的方法,有机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和旅游发展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确定相应机构和法规,明确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全体居民参与到改善生活与发展旅游的过程之中。

  乡村规划并非从“理想的白纸”上开始,乡村作为复合有机体,它的发展与生长都应强调“脉络”的延伸,包括自然脉络和人文脉络两部分。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秉承这一主题,连接乡村历史特色和自然资源,创新营造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区域。

旅游规划设计4

  一、引言

  借助杭州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东风,顺应休闲度假旅游兴起的激流,千岛湖正全力推进建设旅游综合体和精品旅游城市,着力推进千岛湖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提升转型,致力打造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而进贤湾正是千岛湖旅游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今后五年千岛湖重点打造的四个休闲度假区块之一。

  同时,在新一轮的《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分区规划》中,已将进贤湾所在区域调整出景观核心区的范围。同时,在《千岛湖城市总体规划》中又将进贤湾划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成为城市“一主两翼”结构中的“西翼”,四个城市组团之一,承担起旅游度假和休闲商业服务的重要城市功能。

  二、整体城市设计理念

  规划区内的山、湾、岛、谷形态优美,植被丰茂,景观价值高;同时地形复杂,坡度大,生态景观敏感性高。因此开发建设需以对水体、湖岸线、照面山和山脊线等核心景观资源的保护为前提,在宏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进贤湾的功能定位和项目选择,对各类项目的建设要求进行系统分析,谨慎选择开发方式。

  结合对千岛湖已有的建设方式的反思,以及通过对生态环境和功能定位的分析,规划以“大疏大密”为基本理念,指导总体的用地布局。

  “大密”是对“大疏”的支撑,集中较高密度建设,留下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生态景观的保护;较高密度建设可以带来高密度的公共活动,进而带来较高的投资效益;集中开发可以降低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大疏大密”的建设方式有利于特色化、多样化的环境塑造。

  三、规划结构

  在对地形、发展定位、功能构成等前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整体城市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园七区”的规划布局结构。

  “一心”:为规划的临湖小镇及周边的滨水活动区,是规划区的中心空间,更是旅游休闲活动的核心所在,是进贤湾里人气最为集中的区域,联系着周边众多的项目,并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设施。

  “一带”:即生态体验带,充分利用规划区内滨湖岸线较为平缓的地形特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木栈道等尊重生态、自然的设施,开辟生态体验、亲水活动的'空间,以弥补目前千岛湖滨水不亲水的遗憾。

  “三园”:即休闲运动园、水上游乐园、会展婚庆园,分别以山地户外运动、养生休闲,水上运动、狂欢派对,会议展览、婚庆节事等为主题,形成不同的项目活动空间,作为进贤湾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公共活动的空间依托。

  “七区”:主要包括四片生态居住社区和三片主题度假区。生态居住社区主要分布在进贤湾入口地块,并结合公共活动园区周边布置,聚集人气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实现设施共享。主题度假区选址应相对独立,体现其私密、安静等要求,度假区建设应突出不同主题,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四、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R类用地)

  规划中涉及到的居住用地共计110.27hm,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8.70%。

  此类用地从居住功能上可分为生态居住社区用地和村民安置用地两类。

  其中,生态居住社区用地总面积99.84hm,主要集中在规划区的西侧,以及公共活动的区域,既保证相对独立,满足私密的居住要求,又与各种服务设施、游乐项目相邻,以丰富日常活动,方便实现各类服务设施的共享。

  村民安置用地占地10.43hm,主要依托规划区北侧的现状村庄和主要交通干道布置,有道路和山体与旅游度假区相隔,既保证满足因开发建设对周边村民吸引而带来的用地增长需求,又为旅游度假区对服务人员的需求提供人员保障。

  2、公共设施用地(C类用地)

  规划中的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指服务设施和主题度假区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C1)、商业金融用地(C2)、文化娱乐用地(C3)和体育用地(C4)四类,共计240.44hm,占规划建设用地的62.59%。

  (1)行政办公用地(C1)

  主要指旅游度假区管理、行政办公用地等配套设施,占地6.27hm。规划共布置两处,分别位于规划区北侧主次入口的周边地块。

  (2)商业金融用地(C2)

  主要包括商业用地(C21)、服务业用地(C24)和旅馆业用地(C25)三类。商业金融用地总面积97.18hm。

  其中,商业用地(C21)指临湖小镇用地,面积共计5.72hm。位于规划区的核心位置,是各类服务设施最为集中的地方,为公众提供包括饮食、住宿、购物、娱乐等多种服务,成为规划区内最为热闹的地区。

  服务业用地(C24)是指位于环左公路南侧的旅游集散中心,面积3.83hm。作为整个区域的主入口,以及提供售票、服务、信息等服务的中心。并在此处安排公交换乘系统,以限制机动车的大量驶入,从而缓解可能因此带来的生态压力。

  旅馆业用地(C25)主要指各宾馆和主题度假区用地,总用地87.59hm。安排在规划区中心沿湖的周边山体上,分别根据不同的主题建设,以满足高端游客的休闲、度假、会议等需求。

  (3)文化娱乐用地(C3)

  文化娱乐用地指游览设施、项目的用地,主要包括水上游乐园、会展婚庆园等,总面积25.36hm。布置在临湖小镇周围的滨水地区和周边的山体上,是安排各类公众活动项目的主要空间。

  (4)体育用地(C4)

  体育用地指临湖小镇北侧的山地户外运动场地(一、二期),总面积111.63hm。

  3、林地(E4类用地)

  与普通的城市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同,本次规划中的大部分用地不属于建设用地范围。但由于旅游项目的自身特点,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规划对林地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

  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的用地分类标准,规划将林地(E4)分为三类:风景保护用地(E41)、风景恢复用地(E42)、野外游憩用地(E43)。林地总面积546.36hm,占规划区陆域总面积的58.72%。

  (1)风景保护用地(E41)与野外游憩用地(E43)

  这两类用地同属于地形分析中的主要临湖(大湖、进贤湾)界面,均属于严格保护范围。其中,野外游憩用地(E41)主要包括滨水岸线和湖中的大小岛屿,此类地区是观赏千岛湖优美风景的首选位置,加之规划区内滨水岸线大多坡度较缓,也是开展亲水等生态体验活动最为理想的空间选择。因此,在强调保护的前提下,可通过木栈道等少量贴近自然的人工设施,为游人提供连续的、自然露天游憩场所和生态体验空间。

  风景保护用地(E43)则是除野外游憩用地外的第一照面山范围,这类用地景观敏感度极高,需受到绝对的保护。区内以植被培育为主,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边界。

  (2)风景恢复用地(E42)

  包括除建设用地和第一照面山外的山体,这类用地是需要恢复、培育、涵养和保持的用地。在下层次规划设计或建设过程中,此类用地内的建设用地边界在保证各地块用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在规划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设计需要下可作适度的调整。

  五、道路交通规划

  1、交通系统

  规划交通系统由道路系统、水上交通和步行交通组成,局部地块可设置缆车、索道、垂直升降梯等立体交通方式。

  规划中,道路多以较大的坡度集中解决高差,山顶道路坡度平缓以利于布置用地;道路坡度控制依据规范,干路4%以下,支路8%以下;地块内部道路允许局部达到12%;在满通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道路宽度,以降低道路造成的山体创伤面高度。规划确定的干道宽度为7.5m;其余为各项目园区的内部道路,宽度为6m。

  根据地形特点,道路断面设计可采用车行道和人行道不同标高,甚至双向车道不同标高的形式,以减少土方量,将山体创伤面化整为零,易于遮挡。主入口道路设计则应充分考虑景观化的需求进行处理。

  2、道路系统

  (1)外部交通

  环左公路作为规划区的主要对外交通道路,向南与千汾公路、千成公路连接,并通过千岛湖大桥与县城相连;向北与千黄高速、汪宅环湖公路、左口环湖公路相连,红线宽度18m。

  (2)区内交通

  规划区内的机动车交通主要指与环左公路相连,联系规划区内不同地块的道路属于干道,也是规划中需进行控制、定位的道路,红线宽度7.5m。各类道路的具体断面形式参照第八章中“分类控制”的相关内容。

  规划区内应优先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在旅游集散中心设置公交换乘中心和公交首末站,节流外来机动车辆。规划区内沿主要道路布置绿色公交(如电瓶车)线路,建议在滨湖小镇等5处设置公交停靠站,并保证其服务范围在以300m以内,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出行需要。同时,非机动车行系统的建立应考虑到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需求,应充分利用滨水岸线组织步行系统或自行车租赁系统。

  (3)停车场及公共交通

  以保护规划区内环境、减少区内交通压力为目的,规划主要布置四处公共停车场,将大客车和部分私家车截留在度假区外,同时提供更为环保、便捷的换乘方式。其中,一处位于环左公路东入口的公共停车场布置应结合游客集散中心的建设,形成整个区域的服务、信息中心;另一处位于规划区东侧旅游码头的西侧山体上。另外两处停车场分别位于临湖小镇南北入口,结合坡地的地形特征,建议停车场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现状地形与亲水平台、广场统一考虑进行布局。有效提高空间利用增加活动区域的同时,也有利于塑造临湖小镇的入口景观。

  其它地块内部的停车场设计应依据《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按照中小城市级别配建,由于规划区属于山地,应多利用山地地形地貌建设地下、立体停车设施。

  (4)地块内部道路

  规划区内除上述道路外的其它道路为各项目内部道路,红线宽度6m。由于规划区内以山地为主,为了给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项目策划和建筑设计留有余地,且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本次规划对内部道路的线形不做具体定位。

  3、水上交通

  规划区内共设码头两处,分别位于临湖小镇附近和规划区东南角。两处码头均为旅游码头,作为规划区和周边景区的主要水上联系。环绕规划区外侧布置主航线,区块内主要是支线,除限制船速和达到环保要求外,不作其它限制。

  六、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区拥有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划以丰富的自然景观类型为基础,组成“一心、一带、五区”的景观风貌体系。

  “一心”:作为规划区的区域中心、活动中心、服务中心,临湖小镇也是空间景观的核心。临湖小镇通过较高密度的建设,在为游客提供充足、多样的服务设施的同时,充分体现山地小城镇错落、丰富的景观特征。

  “一带”:对于千岛湖来说,“金腰带”(滨水岸线)的景观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在规划区内作为第一层次的景观要素,生态滨水景观带串联了不同的景观分区,突出了千岛湖独特的景观特质。

  “五区”:规划区分山体峡谷风貌和湖岛屿景观风貌两种。其中,山体峡谷风貌又可分为山地运动风貌区、峡谷城堡风貌区和山地生态居住社区风貌区,共三类四区;湖岛风貌则主要指以水上乐园为主体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景观特征。

旅游规划设计5

  前言

  随着旅游规划行业竞争态势的全面展开,旅游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规划的现实需求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特点,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旅游规划界对传统的规划思想和经典的研究方法不断重新认识,更加重视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客观实际,是否科学合理,重新规划的发展前瞻性与现实可操作性是否相统一,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要求规划的组织高效有力,规划的制订、修编周期将大大缩短,因此旅游规划的快速设计时代到来了。

  旅游需求的`发展变化、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开发、旅游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呼唤着“创意先行、快速设计、直击要点、融入规划”。我们在旅游概念性规划中只是做了一个突破模板化的大胆尝试,八大要点浮出水面,也许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求能推进中国旅游规划的不断创新。

  1大势研判:项目背景与资源解读

  1.1研究框架

  首先介绍策划背景,内含策划目的、策划范围、策划内容、策划分期、策划原则及项目开发的意义;其次进行资源解读,包括地方旅游资源解读、项目区位解读、地脉解读、文脉解读、资源评价;最后做国内外同类旅游资竞合分析。

  1.2分析重点及图件说明

  1.2.1策划内容

  图1规划类型分析图

  1.2.2项目开发指向

  一般针对三种类型旅游资源项目进行开发:

  (1)资源价值高、区位好、经济好及可开发空间大;发展有基础,要提升做大,项目创新、营销推广及经济业态组合等突破发展。

  (2)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不好、经济差。

  (3)资源价值低、区位好、区位好。

  1.2.3涵盖图件

  包括规划范围图、区位分析图、综合现状图、旅游资源评价图、区域旅游板块图等。

  1.3项目案例

  以《武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资源解读部分为例。

  (1)绝佳区位: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呼和浩特四大省会城市,西连新疆,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代为商家必争之地。武威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通全境,省道308线、211线和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

  (2)九个绝世资源: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中国普氏野马及野骆驼养殖地;中国唯一的西夏碑;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北避暑胜地——凉州气候凉爽;民勤国际治沙生态聚焦点——决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亚洲第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

  (3)七大绝妙地貌:冰川雪山:祁连山雪山;戈壁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漠;三大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高原交汇地;绿洲风光: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绿洲中心;丹霞地貌:本康丹霞地貌;峡谷风光:天祝三峡;草原森林:抓西秀龙大草原。

  2主题致胜:旅游区总体定位

  2.1研究框架

  首先从区域旅游研判入手,着重从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省域旅游来看;其次做总体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再次划分旅游产品体系;最后做旅游产品设计。

  2.2分析重点及图件说明

  2.2.1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1)自然生态游:山岳、山地、森林、峡谷、地质、水域、湿地、草原、沙漠生态游。

  (2)人文历史游: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古城、古街、古镇、古村、名人游;地方文化游;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民俗体验游;宗教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城市风光游;主题公园游;民族文化游;专题文化游(丝路、黄河游、汉江游、茶、酒、边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游。

  (3)休闲度假游:山地度假、避暑度假;滨水度假游;温泉旅游;养生度假、保健、医疗游;乡村度假游;草原度假游;体育度假游;美食娱乐游。

  (4)乡村体验游:地方乡村游;乡村生态、观光农业游;乡村民俗体验游;乡村节庆游;农家乐游。

  (5)专题旅游产品:自驾游;商务会议游;康体健身、体育、运动游;户外运动游;探险游;修学游(摄影基地、写生、夏/冬令营);科普游;工业游;节庆旅游产品;购物旅游。

  2.2.2旅游产品设计

  (1)“2+8+5”模式,即早晨2小时、白天8小时、晚上5小时项目。3小时餐、6小时住,开发夜游项目。

  (2)“十二体验”设计:A“自然体验—观:水、花、林、山、谷;B人文体验—看:猿文化、民俗、玉文化;C温泉体验—泡:主题温泉;D养生体验—养:康体馆、疗养园;E美食体验—吃:生态餐厅;F住宿体验—住:温泉酒店、山景别墅、猿人穴居、乡居;G运动体验—动:徒步、骑车、健身、运动场地;H娱乐体验—娱:水上娱乐、演艺娱乐;I民俗体验;J购物体验;K宗教体验;L宜居体验—居。

  (3)旅游新业态:由旅游发展而产生新业态变化。A旅游综合体设计B旅游文化娱乐产业C旅游景观地产D旅游文化民俗村E旅游综合服务商业街F自驾车营地G乡村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村、山水人家、民族风苑H户外运动产业等I会所经济J庄园经济

  2.2.3涵盖图件

  主要包括客源市场分析图。

  2.3项目案例

  以《龚滩旅游度假区策划方案》总体定位和形象口号部分为例。打造世界知晓、国内知名的土家文化原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土家文化的发祥地;国家级古镇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庆国际化山水大都市城市扩张的休闲度假承载地;建设为重庆山地民族古镇大旅游品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核心区;宜游、宜居、宜购、宜娱、宜创、宜养、宜修、宜业的高品质旅游区,实现“山水、古镇、田园、土家文化”的精彩结合,营造诗情画意的山水古镇生态度假画卷。主题形象口号:乌江经典·醉美龚滩;辅助形象口号:龚滩一梦·情醉千年;土家风情·丹青龚滩;山水仙境·古韵龚滩

  3指点江山:总体空间布局

  3.1研究框架

  首先介绍战略发展布局;其次规划总体布局;再次做一轴(带、廊)的规划说明;最后做分区规划说明。

  3.2分析重点及图件说明

旅游规划设计6

  一、项目现状与资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个陵墓群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有墓葬二十二座,现仅存十六座,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边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赞干布祠庙,内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

  该片区包含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宗遗址、金城公主墓、烽火台遗址、运水隧道等。

  日乌德钦寺雄踞青瓦达孜山腰,其遗址遗迹的断壁残垣具独特的历史风情和观赏价值,更因其具有青瓦达孜宫遗址的可能性,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升级。

  3、琼洁雪古村落

  琼结雪古村落是吐蕃古都的历史碎片与现实载体、一个未开发的宁静村落。古都格局犹存且独具美感,古都后裔的生活也是生动风景。

  4、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主要由平原和坡地组成。藏王墓群和琼结雪古村落均位于琼结河谷的平原地带。青瓦达孜山西南半坡,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山坡上平缓地块较少。

  5、植被

  受到高原气候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影响,规划区内平原地带缺乏高大的林木植被,而坡地部分则多为的黄土,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藏王陵墓周边的农田,种植有青稞、小麦等农作物;沿河地块的植被主要是杨、柳等林木。

  二、定位与战略

  1、定位

  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历史记忆复原为主导,保护历史遗迹遗址,修复琼结琼洁雪古村落街巷格局与建筑肌理,再现历史原貌,活化历史文化,增进历史的现实感,重建世界对吐蕃古都的历史记忆,让吐蕃古都活起来。在景观营造方面,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吐蕃建筑、园林、广场、道路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吐蕃古典文化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吐蕃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吐蕃古都的历史文化追忆产品、吐蕃古都的居住文化产品、美食文化产品、商业手工业文明产品、衣俗婚俗丧俗节俗和艺术,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满足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

  2、景村一体战略

  将藏王墓、青瓦达孜山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雪古村落捆绑为一个吐蕃古都。

  3、保留与发展战略

  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以免导致文化空间破坏,缺少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旅游区休闲、购物、就餐,形成本地人与游客共享的商圈,提升旅游区内商铺经营财气,优先安排原住地及周边居民就业,通过建设幸福古都改善其居住品质、美化生活环境、带动致富,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更好的融入和支持旅游事业,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旅游区开发模式。

  三、空间布局

  1、有机整合、人性化布局原则

  因地制宜地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通过调整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使整个旅游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主题清晰、功能互补的功能分区和旅游线路,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2、以自然手法分割与融合各功能区

  分区规划要求体现和再现吐蕃古都的历史聚落,并融于大自然与现有人文史迹中。以自然手法分隔与融合吐蕃古都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尽可能用河流、林卡勾勒边界,区隔休闲区的静与商业区的动;用古村落阡陌交织的古街老巷道路网络系统融合居住区、商业区的繁华便利;用以生态游步道串联观光片区,烘托沧桑历史与优美风光。

  四、重点项目设计与创新

  1、古村落的“保留”设计

  1)创意思路

  就如何提炼琼洁雪古村落个性上,它关系到整个吐蕃古都旅游区的个性气质,琼洁雪古村落,它的规模和格局,根据布达拉宫壁画记载,传承了吐蕃古都的轮廓形态,可以通过人工再现手法,重塑古都的历史意境。实地考察中,琼洁雪古村落的错落街巷、过街骑楼和阳台、院落盛开的花卉,令人印象深刻,有种误入欧洲鲜花小镇之感,因此我们将琼洁雪古村落作为吐蕃古都游憩区来打造,让琼洁雪古村落做为吐蕃古都的核心载体,打造成欧洲中古世纪的鲜花小镇一样具有美学气质和休闲气息的地方,吸引游客前来、驻足、寄情于古,这里通过古都意境重塑工程、鲜花工程、重点项目示范工程这三大工程来实现构想,前两个工程顾名思义,通过环境和景观修缮再现一个历史残垣与浪漫色彩交织的土蕃古都,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留住文化空间,保住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

  2)规划范围

  琼洁雪古村落,占地面积210000平方米。

  2、的园林-独特的“林卡”

  1)创意思路

  林卡”是藏语的音译,泛指树茂草盛、风景优美的地方,吐蕃时代,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王室林卡则更是藏王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该区域是吐蕃王朝宗源地,几代赞普分别在此建立宫殿,建设王室林卡有充分的理由与历史依据。

  依托深厚的吐蕃王室文化与天然树林景观,建设一座典型的吐蕃王室园林,为规划区的林卡赋予吐蕃王室园林的色彩,成为吐蕃王室休闲生活的体验地。

  2)规划范围

  琼结河东南昌嘎村苹果园,规划面积44000平方米,该区块毗邻琼结河,水资源丰富,且有大面积的苹果林林,环境优良,昌嘎村还是琼结乡村旅游示范点,有生态观光园一座,种植草莓有机蔬菜。

  3)林卡的设计

  主要为赞蒙湖,林卡王宫建筑,特色帐篷及园林绿化组成。

  3.1赞蒙湖

  建设要点

  a)林卡内开凿出一个线性人工湖,丰富林卡景观,同时也是为休闲业态营造环境。

  b)该湖泊命名为“赞蒙湖”,与赞普林卡的名称对应。

  c)杜撰文成公主经常在湖边游憩故事,建文成公主与宫女湖边游憩的雕塑。

  d)采用修旧如旧方式建设一座古亭或摆放休闲茶座,作为游客休憩的场所。

  e)区内酒店、餐厅等可沿水系分布,增进住宿就餐环境的优美感。

  3.2林卡王宫建筑与帐篷

  建设吐蕃王宫主题酒店,并取名为“林卡王宫”,集餐饮、住宿、文化表演于一体。在本林卡区规划林卡王宫酒店,一则土蕃王宫的居住文化体验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青瓦达孜山青瓦达孜宫遗址已不存在,且青瓦达孜山遗址片区以保护为主和地势高给排水难度问题,不适合开发建设住宿项目,二则规避了过多酒店住宿放置于古村落,占用居民居住用地。而利用林卡空地,让游客在树林环绕的优美环境中体验土蕃王族休闲生活,对游客居民开发商三者都是更好的选择。

  3.3建设要点

  a)依托赞蒙湖水景,依水而建。

  b)固定建筑与移动帐篷相结合,灵活应对客流变化,同时丰富游客体验。

  c)酒店的固定建筑主体部分采用石木结构的藏式碉楼形建筑,融合吐蕃宫殿建筑特点。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尽可能的呈现林卡景观,增强室内外的通透感,增强采光。

  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4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5绿化设计主要以现有的果木植被为基础,广泛种植杨树、藏青杨和汉柳,而人工湖周边则主要以种植柳树为主。

  4)史迹的保护与设计

  4.1规划思路:乌德钦寺遗址现仅存寺庙墙体轮廓,地上藏传佛教仍清晰可见;琼结宗遗址仅存地基;青瓦达孜宫的城墙和石砌碉堡现在该遗址区仍有残存。

  深挖本区作为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宫殿青瓦达孜宫遗址所在地的历史价值,以“保护先行合理规划”理念对遗址进行保护,增进废墟历史传承,提升观光价值。

  4.2主要内容:日乌德钦寺遗址修缮工程

  对该片区以保护为主,旨在通过自然修缮手法,如日乌德钦寺遗址的墙体固化、边坡绿化、野生花卉种植、道路铺装做旧与改善等绿色保护措施,增进断壁残垣的观赏性。为保护和防止游客踩踏新开挖出的遗址地基,在不对遗址因施工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地下遗址遗迹上空覆盖玻璃保护屏障,游客仅通过玻璃屏观光地下部分。

  ①墙壁固化

  采用专业古建施工单位,用藏区特有原生态建材对日乌德钦寺遗址墙体进行加固。

  ②路面原生态铺装

  对遗址地面过多的碎石、乱石、晃动垒石进行清理,以大小规整的卵石加嵌草铺装出一条游步道,引导游客沿游步道参观遗址,其余地面则覆盖草皮,通过自然修缮法进行绿化,起到土壤加固作用。

  ③边坡绿化与野生花卉种植

  选择适应本区海拔和气候条件的四季常青草种和低矮野生花卉对遗址周边大面积的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以鲜艳的植物色彩烘托遗址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感,提升吐蕃史迹的观光价值。

  ④烽火台修复

  雄踞山上的青瓦达孜宫及其烽火台,因其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而使吐蕃王国在数次战争中胜利,烽火台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照史料文字、图片记载以及青瓦达孜山遗存的城墙堡垒,原址恢复该烽火台一座及其相连城墙,并将该烽火台开发为休闲观景台,也是旅游区独特的风景。

  ⑤运水隧道修复

  该隧道不仅是吐蕃时期往山上青瓦达孜宫送水的运水隧道,还是吐蕃王宫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作为吐蕃王宫山上与山下的唯一内部通道,具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恢复该运水隧道与山下泉水;在修复隧道的技术层面,应防止隧道爆破带来的坍塌问题、隧道内壁的加固问题等等;山下泉水可用打磨做旧卵石或石板自然围合,石板上可用藏文篆刻泉水可治愈眼病等美丽传说,水边树立吐蕃运水工具等景观小品。

  5)特色集市与广场的设计

  ①吐蕃古都的八角街

  项目选址:五世达赖故居前干部居民楼所在地、县政府接待中心以南松赞干布路两岸沿街建筑。

  建设要点:村落式购物街区,建筑肌理自然融于琼洁雪古村街巷,吐蕃时期商业手工业文明体验地。模拟琼洁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街巷肌理来设计本购物街区,既有临街商铺,也有隐于闹市中的院落式商铺;购物街与古村的街巷相通。

  ②羊皮卷广场

  项目选址:位于琼洁雪古村落入口前北侧,松赞干布路以西,对角线地块为本规划入口服务区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建设要点:选择本土风干羊皮纸为景观素材,以丙烯或油画颜料在羊皮纸上绘画,画卷上加涂透明漆,保证画面不易剥落;主体景观考虑尺寸较大,可采用PU人造革替代;并在各羊皮画卷前后装裱透明亚克力,外框为木材做画框,以亚克力画框的形式规避日晒雨淋造成的损毁和修缮。

  广场特色迎宾演出:琼结白面藏戏、吐蕃宫廷乐舞、古鼓舞、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羌姆”神舞等。

  五、结束语

  民俗风景旅游区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景观形态,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世界的瑰宝,对于现在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吐蕃古都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探索民俗景观的一个鲜明的案例,民俗景观设计还需要设计行业者不断的完善和努力。

旅游规划设计7

  一、能源城市旅游区概况

  1.1能源城市

  能源城市是是指以依靠能源资源相关产业发展壮大起来,并以能源资源相关(如煤炭、天然气、石油开采业等)占其地区生产总比值较大,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的城市。能源城市有一下几个主要特征: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并且易于开发;主要依靠开发本地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采掘业和加工业,并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比重;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

  1.2能源与旅游区的关系

  现在国内的旅游区规划建设很少有建立在新能源利用基础上的,多数旅游区都是依靠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利用新能源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如果仅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为旅游区建设的重点,那么就会面临很多城市的这些资源并不是很出名,再加上客源市场小,旅游发展当然滞后于很多地方,比如榆林市,地处西部偏远地区,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旅游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陕西的延安、西安等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依托资源优势,以旅游、能源、原材料、生物资源开发等,不仅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而且还能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旅游、能源、矿产、生物、气候等资源丰富多样的组合优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面向市场,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以新能源利用为基础的旅游区,形成能源与旅游区建设相辅相成的新形式非常有必要。

  二、旅游区规划的一般设计方法

  2.1技术路线

  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城市旅游区规划的技术层次应该是:

  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旅游区规划(产品规划)旅游区控规旅游区详规

  2.2旅游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2.2.1第一阶段:资料、资源调查与评价

  (1)资料、资源调查:资料收集,要注意目的性、可靠性和原始性。在资料收集与汇编中,尽量保持其原始性,不要随意整理、取舍,包括提供的单位和个人姓名的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经查核、提炼、改写的工作成果,可在规划说明中反映。

  (2)综合评价:

  旅游区的综合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质量与水平: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设施状况、监护管理。

  ②开发利用条件:交通通讯、食宿接待、客源市场、运营管理,从社会、经济、时间、技术等方面,分析其开发利用功能价值和经济效果。

  ③规模范围:旅游地面积、体量、容量。

  ⑤开发现状:从艺术特点、自然规律,经济效果上综合分析、评价旅游地开发现状。

  2.2.2第二阶段:编制规划

  编制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做多方案的比选。

  2..2.4第三阶段:方案决策

  该阶段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组织各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专业评议和综合评议,并对规划做出技术鉴定报告时期。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上报。

  2.2.5第四阶段:管理实施

  这是各旅游地在规划实施和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工作内容。一个好的旅游规划要使其变成现实,最终成为人类寻求旅游、休闲和环境质量的空间,实现旅游地应有的旅游效益,则需要到位的管理实施,否则仅为一纸空文。

  三、以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的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

  秦塞国家长城公园地处榆林市榆阳区,规划用地面积约1343平方公里。榆林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优越,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源远流长,具备吸引高端旅游消费人群前来旅游的潜力。而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提高景区品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塞长城国家公园从榆林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出发,立足于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是一个集文化体验、生态度假、能源展示、生态治理、特色农业观光和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生态公园。

  3.1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

  能源城市旅游空间形态划分和形式界定上,可以将旅游空间形态分为三级: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旅游点是由场地组成要素构成的具有独特旅游价值的地块,如公园绿地广场上的喷水、街旁游园中的休闲广场、山涧的瀑布、坡地上的植物植被等。在视觉上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称为旅游单元,如沟谷、滩涂、盆地、山峰、山脊,每一个旅游单元都至少有一个旅游点,由一系列的旅游单元组成旅游区,旅游单元构成旅游区的物质实体。具有游憩和审美观赏价值的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就组成了旅游空间形态体系。

  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旅游空间体系就是由旅游景区、游憩区、旅游景点构成。由2-4个旅游景点构成游憩区,也就是一个旅游单元,再由若干个游憩区组成旅游景区,由此展开公园的空间景观序列。其主要特点是在组织旅游空间的同时将能源旅游资源、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与之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具有榆林魅力的旅游空间。

  3.1.1旅游与能源旅游资源的空间结合

  榆林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在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中,规划用地东部分布有相当多的煤矿,在旅游空间组织时尽量与矿产资源相结合并加以利用,将此区域作为整个公园的能源供给中心并结合能源展示,充分利用榆林作为国家能源示范基地的优势,将节能、低碳这条主线贯穿景区始终。规划一、二期用地以能源展示为主,向世界展示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风貌,同时国家公园内的建筑、景点和景群都已节能建筑为主,实现能源、低碳的目标。

  3.1.2旅游与现有的地貌、水系的空间结合

  榆林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网分布密布,大多为内陆湖泊、水库和河流,旅游结合当地地貌,创造独特的毛乌素风景区、防风固沙风景示范区和国家自然水体风景区,充分展示榆林当地的.体毛特征与自然景观,并结合旅游设施、修学培训、国际会议等功能,实现旅游与现有地貌、水系的结合。

  3.1.3旅游与历史文化的空间结合

  榆林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榆林长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长城文化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榆林作为昔日的九边重镇,是昔日边陲和民俗文化融合之地,是塞北蒙汉文化的交汇区域,涵盖了黄河文化、草原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种文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榆林的边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上,榆林市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大秧歌、信天游、绥德石狮、三边剪纸等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富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同时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旅游结合榆林的历史文化空间,以秦塞长城为核心,结合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等重要景点,并结合大型展演活动、考古活动、游览活动、节庆活动等,将历史文化与榆林特色结合。

  3.2道路交通结构设计

  3.2.1旅游区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能源城市的旅游区的交通组织方式分成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针对能源城市的特点,道路交通设计主要考虑与能源、游线结合,采用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方式并行,在园区主要道路上采取人车分行方式,进入旅游区后步行道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离,设置步行道与车行道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采取围绕旅游区或场地群落布置方式,并以枝状近端路或环状近端路的形式延伸到游憩场地出入口。在布置时尽量避开露天矿藏和自然水体等,并设置适当数量的停车位;步行道路应尽量在景区内部,将绿地、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与景点串联起来,规避矿区,并延伸到游憩活动场地的入口。在园区的次要道路上主要采取人车混行的方式,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主要是方便游客观览和通行,并且能够作为生态通廊和消防通道,采取近端式布局,并在近端处设置回车场地。

  3.2.2道路类型、分级

  能源城市旅游区的道路有步行路和车型路两种类型。在人车分行的路网中,车型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兼有非机动交通和少量步行交通,主要方便于游客通行与能源的输送,步行则兼有步行交通和步行休闲功能,并可兼为非机动车服务;在人车混行的路网中,车行路共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形式,也同时有专门的步行路系统,但一般主要是用于休闲功能。

  道路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主路、支路和小路三个等级。

  3.2.3通路设计

  通路作为旅游区空间结构的骨架,为出入口为起点,将区内各游憩活动场所、主要建筑物及各个空间作线形连接,这便是最简单的通路特性。

  从平面上分析,根据能源城市旅游区的特点,通路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向心式”、“环绕式”和“自由式”三种基本类型,在设计时一般会将三种通路方式混合使用,达到机动灵活的作用。

  3.3游憩空间构筑

  能源城市的游憩空间有别于一般城市旅游区,其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在规划游憩区的同时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合,既要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要凸显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

②游憩区与旅游区的交通连接,方便游客穿行和到达,要与旅游区内部的各种设施衔接,并与能源展示点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览的同时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提高节能意识。

  3.4游憩活动设计

  旅游过程的游憩活动包括十个方面,即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学、悟。在能源城市的旅游区中,从游客行为活动的特征来看,观赏、娱乐、运动、疗养是最纯粹的游憩活动;修学、感悟、体验是过程中的精神活动;运输、住宿、饮食、购物既能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础服务,又能满足旅途生活的心理需求,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往往带着享受和休闲的性质。在游憩活动设计的同时加入生态、低碳的理念,结合能源展示,使游客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到能源的魅力。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结合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以文化展演、节能展示、康体健身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带:长城镇北台活动带、春渡榆溪绕途旅活动带、花开几曲问陕北活动带和秦道飞沙龙寨行活动带。

  3.5能源利用

  3.5.1风能、太阳能的利用

  利用风力推动发电机发电,产生能量。特点是发电效率高、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可靠性强、无污染。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生物质原料,为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生态能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5.2生态水资源利用

  陕北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域,因而对规划景区内的水资源必须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规划与治理。规划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形成溪流并汇成一个个水眼,既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

  4、总结:

  近几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越来越重视,能源城市的发展问题不断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能源城市拥有丰富的能源储备,但是城市经济发展上去了,却带来了城市环境恶化,居民生活枯燥无味等问题,所以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展本地旅游业的同时还能丰富市民的生活。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不在盲目追求新奇独特的游览项目,愿意接受主动选择接近自然及低环境影响的旅游形式,能源城市刚好可以利用自身能源利用与旅游区结合,创造其独特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及其理论还在探索阶段,本文以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从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道路交通结构设计、游憩空间构筑、游憩活动设计、能源利用五个方面阐述了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的一些方法,由于时间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及有待深化的部分,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为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旅游规划设计8

  区域旅游规划中综合集成技术的引入

  旅游规划可以按地域范围划分为地方性规划、区域及区域间规划、全国规划、国际性规划,按规划时期划分为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按组织结构划分为部门规划、项目规划、综合规划等。其中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区域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方创琳(1999)在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中,总结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定性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法、统计图表法、地图描述法、对比论证法、专家咨询法、头脑风暴法、反头脑风暴法、提喻法、推理法、问卷函询法等等,而这些方法在规划中分析问题时,一般遵循收集资料整理加工分析资料综合归纳形成理论体系的思路。除了以上提及的定性方法,区域发展还可用定量方法进行规划,它是以逻辑演绎为推理方式的量化方法,大多数定量都是定性分析思维的归纳和经验积累,定量和定性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区域发展规划目标服务的。

  区域发展规划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是针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多时段特点,通过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型和专家判断相结合,提出经验性假设,然后通过经验性数据和资料以及参数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路与实证研究一致,其实质是将理论模型、计算机仿真技术、专家群体和智能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与政府决策者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官、商、产、学、研“五位一体”的系统集成环境,并通过政府意志、科学理论、专家经验集成的整体优势,寻求区域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区域旅游规划必须在遵循区域发展规划方法论的大框架下,结合区域旅游业的特点设计集成系统,以此提高规划的效率和成效。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系统设计

  (一)区域旅游规划过程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逐步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必然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广阔,很多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而这些资源的区域性又很明显,所以对旅游规划和旅游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区域旅游规划要求处理协调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关系,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由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为了提高规划效率,其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成为必然。“3S”技术一体化的发展也使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因此,与会计信息系统一样,区域旅游规划也必然走上信息化道路,而在此过程中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建立在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旅游规划的对象是旅游系统,具有综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所以对旅游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和关键。从本质来看,旅游规划是一种战略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它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旅游规划的过程如图1表示。

  有些学者根据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设计出一套三段式流程设计模式的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方法,其由地脉文脉梳理理念认定与提炼、理念渗透与扩散三部分内容组成,是一个脉络相连、互相照应的组织结构。其中地脉文脉的梳理是对地方分散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加以凝练的概括,理念认定与提炼是以地脉文脉为本源,以旅游地为载体,进行理念认定与提炼,构建支撑整个规划的战略理念。这种战略理念既具有产品形象性,又具有战略方向指导性。理念渗透与扩散则主要包括产品开发和市场规划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包括景观创意、城市设计、旅游商品设计、特色餐饮规划、旅游交通创意、地方节事策划、服务设施建设、代表娱乐项目创新等内容,市场规划包括旅游形象市场定位、促销口号、旅游标志、地方名称、营销方式等内容。笔者认为若在实践中运用它,将能使规划用地很好地展现地方个性与特色的效果。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关键点

  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以下两个方面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其实施的好坏程度关乎到整个系统的水平。基于此,笔者对其做一较为详细的阐述。

  1.战略决策研究。战略是指相对较长时间对全局的决策,战略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风险性的特点。因此,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战略决策研究中,方案制定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从指导性而言,是在决策中需要强调方向性,而不是要做到细致入微;从全局性而言,在决策中要强调方案的面面俱到;从长远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从系统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的内部有整体性,相互勾稽,相互支撑;从风险性而言,是需要在决策方案中考虑整个决策的风险性,并与此同时做好风险应对措施。

  2.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根据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任何组织和系统的.良好发展,需要处理好组织内部、组织和环境之间两个方面的平衡,即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组织的对外平衡是指组织通过外部环境保持平衡,以提高组织效力的过程。而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必须注意系统的外部平衡,即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但是外部系统不断变化,所以这就要求在规划中留下一定政策弹性,使得在外部环境在发生变化时,能自动调整或者不用对内部系统做出大的调整便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得规划系统迅速从与外部环境不和谐纠正过来,以实现新的和谐和平衡。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应用

  文章对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讨论主要是基于系统结构模块。而从功能结构模块来看,其一般由四个方面组成:基础资料子系统、现状分析子系统、旅游产品设计子系统和环境建设支持子系统。对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

  区域旅游规划集成技术的应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一般产品不同,旅游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只能在资源所在地进行,必须依靠旅游者自行前来购买才能实现旅游经济运转,因此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度,更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

  其次是旅游设施的选址。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旅馆、餐饮、购物、会议、展览、医疗保健、邮电服务及观光、游憩等设施,而选址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因此,科学选址、合理布置旅游设施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至关重要。再次是旅游路线的选择及组织。旅游路线应该有机穿插游赏空间和过渡空间、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且要主体鲜明,既有统一感,又有层次感和变化感为最佳;最后是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要研究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并且要根据供需匹配的原则,使二者实现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可以定量研究旅游问题,不仅可以将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而且提供了综合分析的工具,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思维的创新,综合集成技术为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在区域旅游规划过程中,一些规划人员逐渐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区域旅游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旅游规划工作效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减少规划的主观成分,也实现了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它还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的创新,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动。综合集成技术集成了规划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对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树立全过程地动态管理和监控。这些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旅游规划整体水平的提升。

旅游规划设计9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古迹众多,风光秀美,尤其是西部的茅山,峰峦起伏,绵延百里,是闻名世界的道教圣地,史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茅山东麓,规划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以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方山森林公园为中心,打造一个集生态游憩、宗教观光、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乐园(图1)。

  为配合景区开发建设,金坛茅山风景区规划建成以“五横三纵”为主骨架的风景旅游道路网,辐射各旅游景点,服务景区内各居民安置点。(五横:白乾公路、直茅公路、金沙公路、张常溧公路、金竹公路;三纵:茅山——方山旅游路、新浮路、花茅——薛茅公路)

  1、道路功能定位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内部道路系统,在图1

  满足各功能区基本要求和组织景观的前提下,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其他道路三个等级(图1)。主要道路是旅游景区与周边道路相衔接、景区内部各功能单元之间相相衔接的主要道路,构成旅游区的路网骨架,以机动交通为主,如金沙公路、新浮公路。次要道路是景区内各功能单元内部、与主要道路之间联系的道路,通向或连接主要景点,以人行和机动车为主,如致和公路。其他道路是景区各功能单元内各游赏景点的联系道路,是旅游景区深入每个景点的游览线,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考虑游览车和消防车通行。

  2、交通量预测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由于历史、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景区开发比较滞后,现有景点少,景区内道路基本以三级公路以下的乡村公路为主。若采用一般公路交通量预测常用的以现状OD资料为基础的四阶段法,由于相关小区和路网资料的缺乏,将导致预测结果失真。

  考虑到作为景区内的风景旅游道路,未来的.交通流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游客人数和周边旅游景点的开发图2

  强度,因此采用未来游客人数结合沿线景点开发的方法进行预测(图2):把金坛茅山风景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根据未来特征年景区的预测游客总人次,以景区未来的路网规划和主要景点的区位确定游客在风景旅游区中交通出行的主要路径和分布,参照类似景区的经验数据确定游客出行中某一道路的占有率,结合该道路沿线居民的出行数量,最终确定其未来各年的交通量。

  以新浮公路为例,计划于2012年建成通车,交通量按15年预测,远景年为2027年,各特征年定位2015年、2020年和2025年。

  (1)旅游交通出行

  ①游客人数预测

  根据《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茅山风景旅游区到2012年,接待游客规模约为250万人,2020年游客接待规模约为520万人,根据插值法和考虑未来的游客增长率,确定未来2025年和2027年的游客人数分别为680万人次和730万人次。考虑到未来日游客人数与本项目的日均交通量密切相关,而风景旅游区旺季和淡季的游客人数变化较大,完全按照旺季或者淡季来计算日游客人数会造成投资的浪费或降低道路的运行的质量,参照一般风景旅游区的经验,全年可游天数(日)按200天计算,具体数据如下表: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可以分为南北两片(图3),南片主要是方山森林公园游赏区,北部片区主要为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观光农业康体体验区。北部片区的纵向道路主要有新浮公路、花茅公路和茅山旅游路:新浮公路位于路网中间,沿线主要为生态观光园、休闲度假村;花茅公路位于东侧,其东侧为扬溧高速,西侧主要为观光农业区;茅山旅游路位于西侧,沿线主要为茅山风景名胜区。

  根据《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结合景区内四个主要游览区和规划路网,确定四个游览区游客吸引量。图3

  未来年各主要游览区游客总量预测表(万人)

  按游客在旅游区平均每天出行次数为2.5,计算各主要游览区各特征年出行次数:

  根据新浮公路沿线景点规划、与对外公路的衔接状况,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确定新浮公路分担的游客出行次数为观光农业康体体验区和茅东旅游度假区出行次数总量的50%,各特征年出行次数见下表。

  未来各年新浮公路出行次数预测表

  ②车型比例预测

  新浮公路主要服务于旅游区游客,客运占主要比例。因此,进行旅游区游客交通量预测时将车型比例分为小客车、中客及大客四类,符合新浮公路旅游道路的出行特点。

  根据项目区域路网历年交通构成分析,车种的比例变化与GDP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车型预测采用指数模型,与GDP回归预测,同时参照类似景区的经验数据(如杭州龙井山等相关景区),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式中:Y:交通量;X:GDP;α、β:回归参数。

  车型比例预测结果

  ③游客交通量

  根据车型比例预测,按小客车平均载客3人,中巴为15人,大巴为30人考虑,计算出未来各年由景区游客产生的客车出行数量。

  未来各年游客交通量预测结果

  (2)沿线内部交通出行

  新浮公路向南直接联系薛埠镇区,沿线兼有致和安置点,具有服务沿线和镇区居民出行的功能,货车主要服务于沿线度假区、休闲社区以及生态农业基地的物资运输,具有一定的比例,参考一般经验数值,沿线内部交通量取游客交通量的25%。

  (3)路段流量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新浮公路未来路段流量见下表:

  未来年流量增长主要集中在2012至2020年,一是由于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二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居民的旅游需求,同时小汽车的普及也会不断增加景区的游客人数,进而使本项目在这一阶段的流量激增;2020年之后,景区发展趋于平缓,增长率逐渐降低,流量稳步提升。

  3、道路景观设计

  风景旅游道路景观设计既要使道路本身成为可供游览的景观,又要让道路融入整个景区,成分景区的组成部分,不能对景区产生明显的分隔作用。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道路景观设计以整个茅山道教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对道教文化的提取、概括,结合不同道路沿线衔接的不同景点,既融合道教文化的精髓,又营造各自的氛围。

  以茅山旅游公路和金沙公路为例,茅山旅游公路沿线主要经过乾元观坤道文化保护区、仙姑文化旅游村、道教文化博览区(元阳观、崇寿观)等富有盛名的道教观宇,因而将其定位为人文景观路,旨在让游客感受“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考虑在道路交叉口或局部开阔地设置道教文化景墙、三清道尊像等元素与植物结合在一起,通过道教文化符号诠释其景观特色,凸显道教文化特点(图4)。金沙公路沿线主要经过旅游度假村、民族风情度假园、茶园、苗圃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因而将其定位为生态景观路,通过节点设置景石图腾柱、景石与花卉组合诠释其景观特色,营造路在景中的氛围(图4)。

  在此基础上,道路各专业设计注重细节设计,配合景观总体设计要求,主要体现在:

  (1)线位布设顺应丘陵区的地形走势,不改变区域固有的地势特点。尽量绕避生态敏感区(植被茂盛区、物种分布连续区以及独特珍惜物种分布区),尽量减少破环和切断生态链。路线布设把握与景观的空间关系:对于规模宏大的景观,路线布设适当远离,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视野;对于点式景观,线位适当靠近,便于游览。

  (2)边坡防护以自然植被为底,配以景观树种、山体开挖石头形成景观小品,削弱道路的独立存在感,融路于景。利用山体挖方边坡,篆刻道家经书典籍或反映道家文化的画作,增添道路的景观文化。

  图4

  (3)道路排水边沟采用矩形代替梯形,同时减小边沟宽度、加大深度,以减少圬工敞口面影响景观视觉。

  4、结论

  (1)根据风景旅游道路的交通组成特征,提出将风景旅游道路交通量分为因游客产生的流量及因沿线内部出行产生的流量两大部分,并均以景区未来游客人数预测为基础的方法。继而以金坛茅山风景区内的新浮公路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为风景旅游道路交通量预测方法提供借鉴。

  (2)道路景观设计以金坛茅山风景区的道教文化基础为背景,结合不同道路沿线人文、生态景观差异,赋予每条道路不同的景观设计主旨,做到统而有别、形散而神不散。同时道路路线、排水、防护等各专业设计注重细节,服务于道路景观要求。

旅游规划设计10

  0引言

  乡村旅游是20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在初期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首先,乡村旅游应该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规划建设模式,保证乡村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次,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需要坚持依托当地资源、挖掘乡村特色的原则;第三,绿色环保理念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得到突出体现;第四,解决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本文以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介绍该方案在乡村旅游规划及建设理念上的探索与思考。

  1项目概况

  1.1村庄基本情况

  1.1.1区位与交通崇礼县距离北京152公里,处于环京津经济圈层内。驿马图乡距县城75公里,距张家口市45公里,西北紧邻张北县,南靠石嘴山乡,属于坝上与坝下的过渡地带。大朝线公路贯穿全乡并且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各村,地理位置独特。

  1.1.2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驿马图乡全境均为深山区,境内主要有古界、元古界地层,在局部地区和山区间沟谷中有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零星出露,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545米,为通往坝上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3条主沟纵贯全县,4725条支沟交错其间。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驿马图乡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

  1.1.3乡域人口乡政府所在地在驿马图村,20xx年底乡政府驻地总人口为594人,其中在册农业人口为412人,非农业人口182人。

  1.1.4村镇空间布局驿马图乡的村镇空间布局沿水系和交通较发达地带呈线性发展,人口分布是以村庄为基本居住单元分散布局,自然村数量多但规模小并且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1.1.5现状村镇布局的主要问题村镇体系结构不完整、级配不合理。乡政府驻地综合实力较弱,缺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产业,难以真正形成全乡的中心。村镇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尤其缺乏功能性的公共服务设施。

  1.1.6驿马图乡的社会经济①产业发展。20xx年现有耕地面积4386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280578亩,森林覆盖率30%。全乡农业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xx年粮食总产量为1233吨,油料51.9吨,蔬菜27624吨。20xx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税收完成1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大乡。②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主要以柴鸡养殖和蔬菜、脱毒薯种植及农家乐旅游开发为主体的综合生态农业。20xx年,全乡兔养殖9520只,柴鸡养殖28万只,奶牛养殖1438头,脱毒薯种植9459亩,蔬菜种植9663亩,两家柴鸡生产及产品销售企业,“小龙泉度假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已达上万人次。

  1.2村庄旅游发展依托因素分析

  1.2.1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规划区位于崇礼县西北部,西北与张县接壤,一条朝山公路贯穿全乡,南与张家口公路相连,北与张北公路相连,东面与沽源县赤城县接壤,西面与张北县接壤,南面紧邻张家口市。张家口积极推进建设的京尚高速公路与北京规划的昌赤、滦赤两条一级公路衔接,经张家口市赤诚、崇礼、张北、尚义,接在建的京藏高速公路。在张家口境内京尚直接与丹拉、张石、张承等高速连接成高速公路网。

  1.2.2资源环境得天独厚境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资源丰富,林草繁盛,景色怡人。现已发现许多矿石;鸡鸭鹅等野生动物;中药材,蘑菇、山野菜等野生植物。

  2旅游策划与规划目标

  2.1驿马图乡旅游规划原则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点,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社区参与,农游兼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2.2规划定位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利用塞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形成集休闲度假、塞外运动、农业耕作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度假的塞外风情基地。

  主题:大驿马、慢生活、生态乐农庄;发展目标:都市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摄影、观光的最佳去处。

  2.3旅游产品规划

  2.3.1乡村物质文化的体验开发项目:农家乐、生态农庄耕作、生态果园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营、田园观光、垂钓休闲、湿地观光、滨水运动、木屋度假、特色小吃乡村特产一条街。

  2.3.2乡村制度文化的参与开发项目:骑马重游古驿道、婚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游赏、民间竞技项目娱乐。

  2.3.3乡村精神文化的感知开发项目:戏曲大观园、民间艺术品参观选购、乡野风光写生摄影基地。

  3规划主要内容设计

  3.1结构分析图按照规划战略,以及区内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条件,规划形成“四心带五片,二轴串多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四心:位于片区北段的综合服务核心节点、游憩娱乐片区的次要服务节点、农业观光片区的次要节点和休闲度假片区的次要节点。二轴:沿着水系的两条功能发展轴和景观带,贯穿基地内部。五片:旅游服务综合片区、综合娱乐游憩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运动娱乐区。

  充分考虑基地现状、景观特色等资源,打造张家口市高档旅游休闲片区。基地分为18个详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片区、果园采摘区、农家乐片区、乡政府、驿马图乡学校、绿化景观广场木屋度假区村民安置区、学校现状变电所、生态果园采摘(生态农庄耕作)、垂钓休闲、湿地观光区、旅游小镇田园观光、经济项目娱乐区、花卉种植区、登山滑草、野外宿营区。

  规划区的景观结构为:“一核二带,点轴结合”。一核:湿地景观核心。二带:滨水绿化景观带。

  3.2发展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结合规划采取保护当地环境的方法,有机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和旅游发展的要求。

  3.3注重多方参与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确定相应机构和法规,明确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全体居民参与到改善生活与发展旅游的过程之中。

  4结语

  乡村规划并非从“理想的白纸”上开始,乡村作为复合有机体,它的发展与生长都应强调“脉络”的延伸,包括自然脉络和人文脉络两部分。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秉承这一主题,连接乡村历史特色和自然资源,创新营造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区域。

旅游规划设计11

  一、重要意义

  乡村是羌族最原始最古老的羌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神秘的释比文化和羊皮鼓、口弦等一系列的原生态、舞蹈,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之一;同时村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各类野生动植物和特色中药材、野生蘑菇等);再者我村还拥有独特的旅游环境和丰厚旅游资源,是一个休闲娱乐的世外桃园。对乡村打造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是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和乡人民政府、村两委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理县、活力理县、和谐理县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加快理县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理县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设好理县的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1.项目名称

  旅游休闲度假村(以下简称“度假村”)

  2.发展定位

  以理县享誉四川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文化情趣为一体的具有省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四川、阿坝州旅游的一个新品牌。

  3.总体目标

  建设省级知名、州内前茅的旅游目的地;创造特色乡村和集现代化旅游规划建设的州级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基本原则

  符合《理县旅游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理县城乡总体规划,符合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城市化发展相结合,景区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相结合。

  (二)发展规划

  将旅游度假村建设成为州级前茅的旅游休闲度假村,使之成为带动理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乡村增长极,进一步彰显理县的`城市魅力,提升理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开放度,成为理县建设省际性现代特色乡村旅游的重大示范工程。

  1.规划格局

  旅游度假村将主要依托坪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原有丰厚而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略微改建完善使之成为能留住游客的圣地。

  (1)下寨古羌原址进一步修善。

  (2)将村所属坪的草坪改建成为小型人工湖泊,在人工湖泊旁修建羌式木楼用以接待游客,作为供游客赏玩的娱乐的场所。在坪西面修建一处商贸居住区,用作游客居住和当地农民使用的商贸展销点。

  (3)在坪西北方向有很多斜坡地,利用这些土地种植青草,作为滑草场。

  (4)在坪的北偏西有一座山,此山山势斜缓,山上有一条河流,到了寒冬时节便大雪掩河,我们将此处作为滑雪场。

  (5)在坪正北方向三条河流,常年水流不断,我们将其中两条河道可用作漂流.

  (6)第三条河流将其改道至北偏东的山上流下,依就原有地形顺势而下形成较为宏大的瀑布。

  (7)新寨背后500m处便另一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我们将其围建成为猎场,如金丝猴、野猪、野兔、野鸡等,可供游客赏玩。

  (8)在村正东方向岔路口便有一座羌碉,在羌碉前方有一条小河,我们将修建一座木板桥(情人桥),在河对岸是一座圣山,通过情人桥,沿悬岩石梯而上变可上山许愿求神。另外我们将计划开展一年一次“转山会”,此“转山会”融合羌族释比祭山活动和原生态舞蹈,感受羌寨魅力、感受羌寨风情、感受浓郁的羌风特色、感受古羌文化的传承,游品别味风情,使游客能参与更多的休闲娱乐的项目。

  2.投资建设平衡分析

  经过测算,度假村前期开发总投资约500万元,预计10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3.实施步骤

  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周期为5年,分三步实施。

旅游规划设计12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的增长,既依托于旅游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本科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中,“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旅游资源调查、开发、规划的一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可以初步从事相关的实践工作。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与我国高校重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教学手段是相对应的,具有积极意义。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践、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加深对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提高学生素质。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特点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专业化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旅游规划相关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格式和事项,能够熟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步骤和内容,并能使用相关应用软件进行作图,可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旅游规划工作打下初步基础。所以说“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而若想掌握上述能力,知识范围则要涉及地理、历史、城市、交通、建筑、市场、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这就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综合性,涉及多学科领域,与“旅游地理学”、“旅游市场学”、“城市规划原理”、作图设计等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前后教学计划安排的不合理,并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间内容的交叉和重复问题,只重视课程内部的衔接,而忽视了课程间的关系。

  2.任课教师师资队伍薄弱

  旅游规划涉及范围很广,需要的规划人员应具备有旅游、市场营销、区域规划、建筑、交通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而目前课程的任课老师主要来自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专业,缺乏跨专业知识,使得教学层次受到限制。多数任课教师参与旅游规划项目较少,实务经验缺乏,这就必然会影响教学水平。

  3.实践教学比例过小,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费、时间、教学计划等限制,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即使安排了少量的实践课也只是在附近的景区作一些简单的资源调查评价、市场调查等基本工作,真正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产品开发设计等工作,则较难实现,这就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

  4.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

  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许多学校还是主要采用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缺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这种评定方式造成学生只注重分数,特别是只注重期末考试,而对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课程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和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这三方面问题,对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进行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关系,力争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理论联系到实践案例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又能把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践中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

  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可以根据各个学校课程设计不同而做出调整。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所做出的课堂内容体系安排如下表所示:

  实践教学内容是“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区的空间布局设计、形象设计及项目设计,还包括制图等实践内容。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讲授相关理论方法,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分析,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再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巩固理论方法的掌握。

  2.教学方式的设计

  (1)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应更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多采用案例教学。任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引入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参观展览馆等途径,让学生对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实例进行直观的学习。任课老师可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加以分析和点评,从而促使学生开拓思维方式。

  (3)实践教学方式设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实地调研。选择某一个具体的旅游地,让实践小组分别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评价等工作,并为后续的资源开发和形象设计打好基础,有课题的任课老师,更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课题中的资源考察、资料收集等具体工作;二是实训教学。大力提高教学硬件水平,完善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撑,开展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实训教学,让学生突破技术关,初步掌握规划制图功能,进而结合前期实地调查案例,进行地图数据化、功能分区设计及规划图件绘制等工作。

  四、结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中资源调查、资源评价、市场分析、形象设计、功能分区、 图件制作等工作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来完成。只有重视和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旅游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85-88

  [2]严少君,俞益武,方躬勇.旅游规划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111-112

  [3]王计平,方田红.“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9(18):96-98

旅游规划设计13

  旅游规划一方面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另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

  1.1景观设计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滨谊在《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指出,旅游规划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

  (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

  (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

  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

  (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

  (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

  (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

  与旅游规划三元性相对应产生了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规划流派:

  (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

  (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

  (3)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其中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的景观流派,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1.2景观设计理论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园林是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的环境综合体。其规划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科学性和艺术性。园林学具有十分丰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东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现自然山水的思想,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与人工巧于结合,从而作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即强调人工美。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为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合理地综合应用形式美法则和造景手段。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比和微差、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稳定和均衡、统觉和错觉、主从和统一等。造景手段主要有:隔景、对景、障景、添景、夹景、漏景、框景、借景等。

  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必定涉及到景观设计、建构筑物布置、色彩搭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就必须应用园林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来加以指导:

  (1)旅游规划设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应具有连续的时空动态性:这就要求所规划设计的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等不但具有空间体量感,而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晨昏各异、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种景象,另外当景物与观赏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能产生步移景异之效果。

  (2)能创造多种审美内容和多种审美途径: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审美内容,并能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途径来感染游人,给游人以多种感觉器官上的审美享受,即眼一画境;耳一声境;鼻一香境;舌一味境;身一爽境。

  (3)要能和谐融合多种艺术:把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盆景花木的栽培艺术、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叠山理水的造型艺术、唱歌跳舞的表演艺术等和谐融合在一起,提高其美学价值,使之更好地满足游人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和游览需求。

  2.景观设计在不同层面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发挥

  根据刘滨谊的旅游规划三元论可以将旅游规划分成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其中三层面是:区域一景区一景点;三阶段是;发展规划一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而本文则根据旅游规划不同的三个尺度层面加以认识,即区域一城市一小城镇。

  2.1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与景观文脉整合

  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侧重空间关系分析,侧重在区域内视觉体系的构建,即旅游景观的布局和建设,完成从理念定位到空间定位的实现过程。景观生态学把空间划分为不同尺度的等级体系,空间由点、线和面要素组成,不同要素完成不同的功能,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

  (1)节点。观察者可以进入或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是认识观察区域、形成印象并便于记忆的参考点(标志)。典型如道路的交叉口、广场、地铁站或核心景观、标志等。参照生态学中物种迁移等战略点选择,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节点。

  (2)景观轴。是区域内游客可感受到的线性成分,可以是核心景观系列,一般沿主要交通线或游览线向两旁延伸,从而连通节点和敏感区。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旅游交通体系和解说系统。

  (3)敏感区。指观察者可以在区域内随意进出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敏感区具有鲜明的主题,经过人们的想象领悟,便形成了人们对敏感区性格的意象。如景观资源集中的景区、建成区。

  目前世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由表及里逐渐转向深挖景观文化内涵,因此旅游景观的文脉整合就是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文脉整合就是将旅游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策略中,维护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并体现这个特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部分构成有内聚力的整体,强化其区域特征,以此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规划中景观设计前期的文脉整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本质优势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区域旅游的竞争本质上是区域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文脉是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升华,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而造就了文脉的独特性,通过在旅游规划中文脉的整合,可以明了区域发展旅游的文化优势及其在更大区域中的地位,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2)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和本质就是旅游文化的开发,即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旅游规划中景观文脉整合可使规划者在旅游产品开发时明确目的地景观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其本质特点。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就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目的地的文脉为基础来设计旅游产品,深挖文化底蕴,注入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具有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对该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目的地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这实质上也是对旅游地文化的理性综合。可以认为,文脉是旅游地本身第一性的,是核心,而反映在事物外表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是文脉的外在体现。因此,文脉是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旅游规划中通过文脉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旅游地形象建设可以引导潜在旅游者建立或重构旅游地的本底感知形象,进而触发其旅游动机。

  2.2城市旅游中景观塑造的作用

  随着城市旅游研究的兴起,城市景观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逐渐出现城市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理念。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

  城市景观结合城市建立旅游形象、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好客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旅游景观塑造时,以下景观设计及其概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景现场(field)。“场”是一切事物共有的属性。景观场是由构成景观的视觉事件及其位置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整体。景观场主要体现为城市整体环境。具体来说,城市环境又由城市实体景观和城市空间景观构成。从本质上看,城市实体景观主要是可见的景物,城市空间景观则主要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心理感受。城市景观场的本质是城市旅游景观的有形构造及其相关的无形表现。城市景观场作为一个系统,可从肉眼可见的物理景观(Physical landscape)和肉眼不可见的意境景观(Mental landscape)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价。这是城市旅游景观概念与经典景观概念的不同之处。

  城市空间景观根据平面景观、立面景观和顶面景观3个指标进行塑造。构成平面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点和线,具体包括景核(一般为城市中人流集中、景致独特、风景优美的地段)、景节(次一级的密集区或景致独特地段)、景廊(平面廊道,一般为交通道路)、景基(除景核、景节、景廊以外的构建城市景观的要素)等4个次级指标。立面景观是三维概念的景观,具体包括视点(旅游者观察的立足点)、视焦(在视点上看到的主要的视觉吸引物)、视廊(视觉通道)、视域(视域质量较高的视域地区叫做主体视觉空间)4个次级指标。顶面景观是指在建筑物顶层构成的趋势面(顶面)之上的景观,具体包括天际线(顶面在远方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顶面实体景观(主要有电线、烟囱、电视传导收发塔等)等2个次级指标。

  景现流(FlOW)。在现代城市中,“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流主要体现为城市活动。在实际表现上,城市景观流主要有人的活动(人流)、物的活动(物流)、经济活动(价值流)和信息活动(信息流)等形式。其中人流是城市旅游景观流的中心,人流与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完整的城市活动系列。按照景观流是否直接体现为实物,可以划分为实物流(包括人流、物流和价值流)和非实物硫(主要是信息流)。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正是这些景观流的存在,使得景观得以正常的维持、发展和变化。因此,城市景观流是城市旅游景观功能的客观物质基础。

  景现形象(Image)。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直接表现形式,城市景观形象是指城市所表现出来的、被旅游者所感知的一种印象,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形象客体、城市形象主体和城市形象实践。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景观场和城市景观流在城市居民及外来旅行者头脑中的综合体现,是经过人脑的接受而形成的一种理念。作为城市景观形象的综合结果,城市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形象在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体现,具体包括人一地感知要素和人一人感知要素两个子系统。

  具有城市个性形象的城市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集中在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遗迹的保护与旅游功能的设计、城市绿色景观的设计、城市休闲环境的创造(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等方面。从空间上划分,城市中心地段的旅游感应气氛和城市郊区的休闲项目设计是城市旅游规划应该主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2.3景观设计在小城镇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小城镇景观的二元素。小城镇风景资源虽知名度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与水指的是自然风光,仙与龙则指蕴含的文化韵味,两者有机地融合便达到“虽由人作,苑自天开”的效果。

  (1)自然风光:山、水、林、田构成了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要素,共同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规划设计者应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小城镇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景观资源,研究确定小城镇的景观特色与目标。

【旅游规划设计】相关文章:

去海南旅游骑行线路的规划旅游攻略12-14

旅游教学设计05-25

规划设计招标公告11-18

设计职业规划03-24

《浙江旅游》 教学设计12-16

规划设计合同02-24

规划设计合同(精选)05-27

规划设计岗位职责03-21

规划设计合同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