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7-03 11:02:53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通用】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通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

  高中生物选修一是生物学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分子遗传学、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以下是本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笔记。

  一、分子遗传学

  1.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指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DNA分子的一部分。基因编码了生物体内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控制生物体形态、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特征。

  2.基因的遗传方式

  基因遗传可以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表达在生物体积极的特征上,隐性基因则被掩盖。

  3.基因的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变化。例如,可以发生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功能丧失、增加或变异等。

  4.基因重组的发生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繁殖中,基因在染色体上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染色体互换、重叠、基因转移等方式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生态环境

  1.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系的总称,包括生物群落、生态环境、生态地理和生物圈等。它是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相互作用和共存的系统。

  2.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协调和稳定状态。生态平衡可以通过生态复原、保育、修复和污染防治等方式来实现。

  3.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体形成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它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生物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4.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死亡、种群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等。因此,防止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三、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DNA重组技术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这种技术在农业、药物和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复制生物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生产出与原始生物体相似的生物体。

  3.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一种具有微电子技术、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特点的新型生物学工具,可以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中应用。

  4.基因检测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的基因序列来诊断疾病,预测遗传病的患病风险以及其他基因信息的获取等。

  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是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在分子遗传学方面,我们学习了基因本质、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等。生态环境方面,我们了解到了生态系统构成、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在生物技术方面,我们学习了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等。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将为我们今后的生物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是。

  4、酶的特性:

  5、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所需要的能量。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2、

  3、: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使酶失活。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二、结构简式:A代表P代表~代表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

  绿色植物: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24[H]+6O2→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产生乳酸: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中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a()叶绿素

  叶绿素b()

  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中,且他们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碳酸钙可。(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最宽的是,最窄的是。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反应式:

  水的光解: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

  CO2的固定:C3的还原: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六、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3

  好的,以下是一个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的例子,仅供参考: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碳元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氢元素(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氧元素(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磷元素(构成骨骼、磷脂等)。

  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糖蛋白、纤维素、淀粉、糖原)。

  3.糖类:组成生物体的最主要的有机物,是构成细胞中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蛋白质: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载体。

  5.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包括$DNA$和$RNA$两种。

  6.脂质:组成生物体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细胞内结构的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7.细胞内各种生物分化的原因:遗传物质相同,环境因素基本相同,营养条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生物的细胞中所含蛋白质不同。

  8.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核仁(与核糖体活动有关)、染色质(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9.细胞器的结构:线粒体(双层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双层膜,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内质网(单层膜,能合成蛋白质等物质)、高尔基体(单层膜,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无膜结构,能合成蛋白质)、中心体(无膜结构,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0.细胞膜的结构: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大多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11.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复制,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表达。

  12.细胞器的联系: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3.细胞核与细胞器的联系: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细胞核中复制,在细胞质中表达。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4

  在现行的高考中,生物是以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由于在卷面中生物所占分值较少,所以考题数量有限。全卷共7个题,覆盖高中三册内容,知识点多面广,一道选择题可能涉及好几章的内容,这给高中生物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重点内容的把握要深浅得当,对非重点内容要“广积粮”。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笔者就高中生物的复习提出自己的一点体会,即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高中生物复习中的“点”,即指具体的知识点;“线”就是以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为线索,贯穿知识点的链;“面”则是以点线为基础铺织而成的知识网络。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点”已较为熟悉,但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要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常常需要在老师的复习指导下完成,而由知识的点向线、面转变则是专题复习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就“植物的个体发育”的专题复习谈一点看法。

  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作为专题复习来说,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发育”那一节,也就是不能再停留在点上。根据个体发育的概念,经历了如下过程:即从受精卵细胞分裂开始?邛形成胚及种子?邛种子萌发进入胚后发育?邛植物的新陈代谢?邛发育成成熟的个体等过程。在复习中,基础知识是点,上述知识链就是线,以此线为线索,将所学各板块知识联系起来,并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点、线铺就的面。因此,可将该大专题分为如下小专题:

  一、种子的形成:种子的形成包括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

  由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这个过程在胚珠的胚囊内完成。在形成受精卵的同时,一个精子和两个极核受精,形成受精极核,这就是高等植物的双受精现象。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而受精卵则发育成胚。

  1、胚的形成:(以荠菜为例)荠菜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经过短暂的休眠,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基细胞(靠近珠孔)和顶细胞(远离珠孔),基细胞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形成一系列细胞,构成胚柄。胚柄的作用是:①从周围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供给球状胚体发育;

  ②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胚体发育完成后,胚柄就退化消失。顶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球状胚体,最后形成具有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的荠菜的胚。

  2、胚乳的发育:受精极核不经过休眠,就开始进行核的有丝分裂,形成很多游离的.胚乳核,再形成细胞壁,分隔生成胚乳细胞,整个组织称为胚乳。

  3、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发育过程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对于双子叶植物,胚乳的营养全部转移到子叶中,所以又称无胚乳种子。而单子叶植物,胚乳中

  的营养一直保留,未转移到子叶中,形成有胚乳种子。

  例1:荠菜受精卵至少经过多少次有丝分裂,才能形成具有16个细胞的球状胚体?

  A、4次B、5次C、6次D、7次

  分析:由于球状胚体由顶细胞发育而来,故共需要5次有丝分裂。例2:观察分析发育着的胚株结构示意图,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A.②和③的发育起点相同

  B.在正常情况下,若①的基因型为aa,②的基因型为Aa,则④的基因型为AAaC.④处细胞中的染色体有2/3来自雌配子D.②将发育成种子,①将发育成种皮分析:此题的关键是弄清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来源,以及高等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胚及胚乳基因型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答案A、C拓展延伸、种子和果实形成过程中基因型及子代数分析

  由于种皮、果皮的遗传物质均只来源于母本,而受精卵、受精极核则来源于双亲,所以植物正反交的结果,其基因型不同。

  例2: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为显性,许多杂合的红果番茄自花授粉,结了1200个番茄,其中黄果番茄有多少个?

  分析:P:♀红果(AA)×♂黄果(aa)↓

  F1红果(结在亲本上,其内种子的胚基因型Aa,胚乳的

  基因型为AAa,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AA。)↓

  F2?(果实结在F1植株上,仍为红色,其

  内种子的胚基因型为1AA:2Aa:1aa,

  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Aa。)

  注意:基因型同母本的结构其表现型全部滞后一年表现。思考:利用正交和反交的原理还可以判断什么遗传现象?

  练习: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

  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以下哪代植物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A、B、C、D、

  F1植株和F1植株F2植株和F2植株F1植株和F2植株F2植株和F1植株

  二、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形成

  该阶段常与细胞呼吸相联系,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更是热考点。种子从萌发到形成早期

  幼苗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时,能量靠子叶或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供给,此过程中种子细胞内进行着复杂的代谢。下面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有机物的变化

  由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代谢(主要是呼吸作用)增强,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尚不进行,所以有机物总量减少,所含能量也减少;但在总量减少的同时,有机物种类,特别是小分子有机物的种类会大大增加,这样就能满足种子萌发过程中构建新细胞的需要,这也是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的利用过程。对于单子叶植物,这个过程由胚乳供能,双子叶植物则由子叶供能。由此说明,黄豆萌发形成豆芽,能量虽然减少,但所含营养更全面。

  2、吸水方式及水含量变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增加,即主要是自由水的含量增加,为呼吸作用及其他代谢过程提供适宜的水环境,此时至细胞形成中央大液泡以前均以吸胀吸水为主。由于蛋白质的亲水性比淀粉和纤维素大,故相同质量的豆类种子比小麦种子萌发所需水多。

  3、.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DNA含量变化

  由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均为有丝分裂,故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不变。4、种子萌发过程中活动加强的几种细胞器

  种子萌发过程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消耗能量多,故活动加强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5.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呼吸方式的变化

  在种皮未破裂前,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种皮破裂后,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这也是与种皮破裂后胚细胞的快速分裂需更多能量相适应的。若此时种子仍处于较多水环境,则易烂根烂芽。因此生产上种子催芽时应注意通风透气就是这个道理。

  例3: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鲜重测量,作出如下曲线。下列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ab段种子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较小C、bc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加,种子开始萌发

  D、c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分析:若bc段种子开始萌发,有机物不会增加,故C错误。

  例4:番茄种子萌发露出两片子叶后,生长出第一片新叶,这时子叶仍有功能。对一批长出第一片新叶的番茄幼苗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放在仅缺N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并对子

  叶进行观察,最先表现出缺N症状的幼苗是

  A、前去根尖的幼苗B、前去一片子叶的幼苗

  B、前去两片子叶的幼苗D、完整幼苗

  分析:注意题干中子叶仍有功能,说明子叶中N元素可以转移

  练习1:下图表示小麦种子萌发时总干重和胚乳干重的变化曲线,据图可以推断;A、萌发种子的鲜重随时间稳定增加B、萌发时由于呼吸作用强,产生大量的水蒸气C、种子的重量主要是贮藏在种子内的水分D、贮藏在种子内的养料被胚用于萌发

  练习2:(20xx年广东高考大综合)下图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曲线,据图回答: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为三个分阶段,第一阶段是吸胀期,种子迅速吸水。第二阶段是吸水停滞期。第三阶段是重新迅速吸水期,主要通过渗透吸收水分。第三阶段由于胚的迅速生长,胚根突破种皮,______摇呼吸加强,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______阶段。

  三、幼苗形成后的代谢

  植物幼苗形成后的代谢主要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有机物和能量代谢)。这个过程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进行了详细讲解,我就不再叙述其知识点,这里总结其知识网络如下:

  从上面的知识网络可以看出,植物从土壤中获得所需水分和矿质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再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这样,植物的生长也逐渐由营养生长过渡为生殖生长,并形成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殖器官花。此时,一个成熟的个体长成,完成了植物个体发育的一生。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育三大生长阶段的讲解,形成知识点、线、面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对“一颗种子如何发育成了一株能开花结果的植株”这个神奇的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并能在不同的题设情景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5

  一、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6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确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有5点,

  ①催化细胞内的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②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③免疫功能(抗体)

  ④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⑤生理生化反应)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7、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8、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9、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应该注意事项: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现象: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10、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1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有4点,

  ①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④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而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所以细胞膜功能有3点,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细胞器根据膜的情况,可以分为双层膜、单层膜和无膜的细胞器。

  (1)双层膜有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能说叶绿体是一切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原核细胞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同理不能说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场所。

  (2)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等:其中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部环境,维持细胞形态,与质壁分离有关;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也就是翻译的场所;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细胞器的分工合作,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来说明问题: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4、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三、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3、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③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5、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四、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x有机物x。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实际上,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4、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最终是由ATP转化而来的。

  5、ATP普遍存在于活细胞中,分子简式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般的共价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这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ADP+Pi+能量ATP是不可逆的:

  (1)当反应向右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对植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2)当反应向左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用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神经兴奋的传导、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对植物来说,能量用于矿质离子的吸收、光合作用暗反应、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的生命活动。

  ADP和ATP转化的意义可总结为:

  (1)对于构成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2)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

  (3)ATP是生物体的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6、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

  有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7、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的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意义主要有:为自然界提供x有机物和xO2:维持大气中xO2和CO2x含量的相对稳定:此外,对x生物进化x具有重要作用。

  8、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包括水的光解和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暗反应中,(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9、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五、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和细胞的核质比。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是指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

  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口诀:前期:两失两现一散乱。中期:着丝点一平面,形态数目清晰见。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数目加倍两移开。末期:两现两失一构造。三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四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3、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五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色素积累(如:老年斑);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六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7

  1.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主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P71图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协助扩散: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P71图47)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动运输: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过程中,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方式。(P72图48)如Na+、K+、Ca+等离子意义: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是细胞吸收大分子时,大分子首先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然后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的现象。

  7、胞吐:是细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扩散作用: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扩散。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物质通过细胞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膜的方式自由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细胞蛋白质不需要内的能量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需要不消耗葡萄糖分子进入人的红细胞主动运输内吞、外排与浓度无关与浓度无关需要不需要消耗不消耗K进入红细胞等+举例酶原颗粒的分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8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

  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

  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

  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

  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

  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

  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②是O2③[H]④是ATP⑤是ADP和Pi⑥是C3⑦是CO2⑧是C5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

  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9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0

  高中生物选修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生物学中重点、难点与热点课程的体现。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备考与学习。

  一、细胞生物学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研究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科学对象。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生理、化学、调控、分化和遗传等方面的学科。

  1. 细胞膜

  细胞膜是细胞外围的一个薄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组成。它不仅可以保护细胞,还可以调节物质的进出,是细胞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2. 细胞器

  细胞器就是细胞内的各种有具体功能的亚细胞结构,包括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它们各司其职,在细胞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或多个新的、功能相近或相同的细胞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大类。它们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

  二、基因遗传学

  基因是指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遗传单位。而遗传是指父母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过程。基因遗传学就是研究基因、遗传和变异的学科。

  1. 基因

  基因是一段能够编码蛋白质的遗传物质序列,它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基因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决定我们身体的各种基因型和表型。

  2. 遗传规律

  遗传规律是指遗传过程中发现的几个经典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性遗传规律和显隐性遗传规律等。这些规律揭示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3. DNA

  DNA是指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大分子生物物质。它包含了生命的遗传信息,并在每个细胞的.核内以双螺旋结构存在。DNA是基因遗传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三、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是指生物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种类、新形态以及保持和改进原有生命方式的进程,包括了进化的原理、进化的证据等内容。

  1.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由于生存竞争中的不同生物之间的适应性优势,导致了能够生存下去的生物形态、特征得以保留和增强的过程。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2.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生存环境、表型和基因变异等原因导致的物种间差异和变化。这对于生物进化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样才能够保证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率。

  3. 生物进化证据

  生物进化证据包括了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遗传学和生物形态学等方面。这些证据揭示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进化在生命界中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选修一中重点的知识点总结。我们需要认真理解,结合实际学习,并努力掌握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方法和应用技巧。通过细致的学习和归纳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中的各种复杂理论和实际应用,掌握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方法,更好地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

  必修一: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这部分经常会在选择题中出现,题目并不难,但是需要考生记住哪些是糖类,哪些是脂肪,不要记错。

  2: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部分知识点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非常重要,中等偏下的考生容易记混淆,需要加强记忆。

  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成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这部分知识点会在填空题中出现,常见的考法有: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4:生物的膜系统指的是细胞器膜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组成。这些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很相似,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这部分知识点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都有可能出现,会考察它的组成成分。

  5: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大小还受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在作答的时候注意看题目要求,是否需要作答完整。

  必修二:

  1:孟德尔试验成功的原因:选用了正确的试验材料;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队及以上的性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试验结果;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才提出的假说并设计新的试验来验证。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两个定律可以说是遗传学部分最重要的两个定律,经常在大题中出现,很多与遗传有关的题都是围绕这两个定律出的,同学们要记牢。

  3: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但是没有说明遗传信息可以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没有说明遗传信息可以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中心法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法则,经常在考试中出现。

  4:单倍体植株长弱小,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却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这部分也是常考点,属于重难点知识,考生们要对此给予关注。

  5: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大家对种群的基因库都会有一定的概念,但是完整地描述出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同学们尽量记住种群的基因库的概念,避免丢分。

  必修三: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这部分知识经常在大题中出现,考生们要牢牢记住呀。

  2: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纸杯,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指的是原有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两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同学们一定要区分好,不能混淆。考察方式主要是举一些例子,让你判断它属于什么演替。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负反馈调节不但在生物群落内部存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调节。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直接、间接价值。考生们要注意对这几种价值进行判断,不要混淆。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

  题型一

  曲线类答题模

  正确解答曲线坐标题的析题原则可分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步骤:

  1。识标: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础。

  2。明点:坐标图上的曲线有些特殊点,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应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

  3。析线: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或超过一定范围时),随“横坐标量”的变化,“纵坐标量”会有怎样的变化。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题型二

  表格信息类

  题型特点:它属于材料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题。可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种题型,其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隐蔽,不易提取,因而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表格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仔细阅读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确该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2)对表格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准确把握表格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3)将材料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证。

  (4)对材料分析及与原理结合论证的过程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以起到首尾呼应的答题效果。

  题型三

  图形图解类

  题型特点: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以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进行考查。这类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

  解答该类试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意:

  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2。找答案:

  (1)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要一一理清。

  (2)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题型四

  实验探究类

  题型特点:实验探究型试题主要包括设计类、分析类和评价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设计类实验是重点,包括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改进方法等。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要解决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解决该“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

  2。明确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有关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4。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得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题型五

  数据计算类

  题型特点: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命题方向: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育种、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题型六

  信息迁移类

  题型特点: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资料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

  命题方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一般方略为:

  1。阅读浏览资料、理解界定信息:

  通过阅读浏览资料,明确题目事件及信息的类型,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界定主题干下面次题干的有无,确定解题思路。

  2。整合提炼信息、探究发掘规律:

  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来说,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迁移内化信息、组织达成结论:

  紧扣题意抓住关键,根据整合提炼的信息,实施信息的迁移内化。信息迁移分为直接迁移和知识迁移,直接迁移即考生通过现场学习、阅读消化题干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迁移为自己的知识,直接作答。

  题型七

  遗传推断类答题模板

  题型特点:遗传推理题是运用遗传学原理或思想方法,根据一系列生命现象或事实,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相关的遗传学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类题型。该题型具有难度大,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命题方向: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断、性状显隐性的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推导、显性纯合子和显性杂合子的区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判断等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3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高中生物知识点

  细胞质基质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线粒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是平滑而连续的界膜,内膜反复延伸折入内部空间,形成嵴。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腔内有成环状的DNA、少量RNA和核糖体,它们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质还要在胞质内合成。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动力车间。

  叶绿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平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

  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

  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液泡

  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

  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核糖体

  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4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定义: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场所:细胞核 模板:DNA的一条链

  信息的传递方向:DNA-mRNA

  原料:含A、U、C、G的4种核糖核苷酸

  产物:mRNA

  2翻译

  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场所:核糖体

  条件:ATP、酶、原料(AA)、模板(mRNA)

  搬运工: 转运RNA(tRNA)

  信息传递方向:mRNA-蛋白质

  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翻译位点: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一种tRNA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进入相应的位点).

  3、RNA的类型

  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

  4、RNA与DNA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 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碱基组成中有 碱基U(尿嘧啶)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 单链 ,而且比DNA短。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 携带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 反密码子 。

  tRNA种类为:61种

  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

  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

  众所周知,生命科学是二十一世纪发展最快的科学,而且生命科学将成为将来决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科学制高点。学好生命科学,对于我们在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学好生物学呢?

  1.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 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2.完善理论体系。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白痴病”?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 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内环境自稳态理论的前提是弄懂pH值、体温、血压、血糖、渗透压、氧分压、电解质浓度等;同样,生态平衡理论的运用也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3) 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生物学各种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理论又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使人们认识的`生物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实。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把某个理论放在整个生物理论体系中加以考虑,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生物理论的掌握更加完善,运用起来更加精确。

  (4)提高解题技巧。近几年生物学高考题目主要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非选择题有填充题、分析说明题、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其次,要学会区分对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接着,要知道生物符号的特殊含义和正确写法;最后,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增长知识、熟悉理论,还应当培养实践能力、加强科技意识、训练创造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明确实验的主要目的,规范实验的操作要求,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其次要学会知识和理论如何与实际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从而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更加扎实、更加全面;接着要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随着世界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内容不断涌入到考题之中,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生物等,因此,学生有必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关心科技时事、了解科技发展动态;最后,我们还必须经常进行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尝试从一个现象联想到另一个现象、从一种知识迁移出另一种知识,让自己的知识和理论系统化、立体化,使自己的生物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师建议:

  1、考试范围:必修二全册和必修三第一、二章。试卷上有50道选择题共50分,简答题50分,其中包括实验设计一道

  2、复习注意:首先是下功夫,扎实细致地进行复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总是能反映在成绩上的。其次是注意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针对性的多做一些习题,对做错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要特别注意复习巩固、加深理解,避免再次出错;翻阅以前的习题、试卷,对一些以前出错的题重复做一遍;考试时先做简单的题目,先把稳得的分得到,仔细审题,抓住要点。

  高中生物学习技巧

  方法有两个,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高三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高二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课本是最最最根本的,大家一定要三本课本读的滚瓜烂熟。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在做好了以上两种归纳的基础之上,便做着两种归纳的归纳,也就是特殊知识点的归纳,把基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还有把习题归纳中常错的、易错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识点也一起抄下来,这样就组成了特殊知识点归纳。平时在听完课,做完习题后应该着重做基本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而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应该先看一边书本,再看一遍知识归纳,一边看一边把重点要点写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识归纳,最后就只看这本特殊知识归纳。如果时间允许,边看边把记不住的打上记号,到了最后的最后就只看有记号的。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知识点过一遍了。懂的看一眼就行了,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烂熟于心了;而不太有把握的,经过这样抄一遍,看几遍也都攻下来了,所以上考场的时候就可以信心百倍了。我高考前两个星期就是先花了一个星期把书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做了特殊知识归纳,然后接下来那个星期就看特殊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我是看卷子的)。

  然后讲讲做题。

  练习题的选择:主要做好老师发的卷子,自己再有一两本就可以了(根据自己能力,难度可稍大)

  常用:优化设计、黄冈考典、易错题宝典、龙门书局(实验!)

  要点: 多做 精做(高考题,实验设计题,经典实验题)

  简答题要认真对答案,能背下更好(主要是练表述和实验设计注意事项)

  归纳

  做过的题目要有印象,不要做了跟没做一样

  课上课下多和同学老师讨论

  听课

  做好预习

  听课时记一些特殊的例子,自己预习是没有留意到的和不明白的

  讲卷子时不管做没做对都要留心,主要记下一些技巧性东西和每道题的考点

  及时提问

  以上是复习准备的方法,是知识录入,那考试时应该怎样把知识提取出来呢?我想,首先应该确信自己每个知识点都弄懂了,遇到一个问题时,要做的就是把答案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看到一个题目,先把握住这道题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点,然后以这个知识点为关键词,搜索若干个出相关的知识点,就像在网上搜索资料一样;简单的题目答案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而复杂的题目则需要在搜索出来的知识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或是搜索出所有合适的知识点。后一种方法在生物考试中尤为重要,因为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联系性,生物体各种形状和功能的联系决定了我们学的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也决定了试题答案要求全面。生物试卷中更多的是多选题和简答题,全面和体现联系是取得高分的关键。牢固的基础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灵活的思路则是学好这门课,考出好成绩的根本。

  上面介绍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我觉得不仅适用于学习生物,也适用于学习其他科目,当然要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而不断改良。我的学习方法,像知识归纳,是要花很多时间和心血的,我并不十分聪明,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勤奋来收获更多的知识。勤奋、付出,是每一个求学的人都必须做到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25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9-27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03-03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06-06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荐]07-03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热门]07-03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1-23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4-16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20篇07-06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