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大全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苏东坡传》有感1
他,北宋大文豪,一生创作了四千多首诗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是个美食家,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也与他有关。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
苏东坡善写诗词,会作画,才华出众,但是几乎一生都被卷入政治漩涡中。按理说,无论是谁遇到这种境地,一定会心灰意冷,郁郁寡欢。可是,苏东坡却和别人不一样,即使屡屡遭贬,也能悠然自得地写出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好诗,还能抒发出“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难道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开朗旷达的表现吗?
看完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默默地反思我自己:我若是苏东坡,遇到那么多的挫折,我还能像他那样的乐观吗?No!曾经,我就因为一次语文考试考砸了,还闷闷不乐了好几天,甚至有点一蹶不振的样子。现在想来,这点挫败跟苏东坡比起来,算得了什么?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啊!考砸了,找出原因,吸取教训,重头来过嘛!人家苏东坡曾经受他人之事牵连而受难,可他也没因此埋怨生活,抱怨他人,反而从无趣、乏味之中找乐子,那道著名的美食--东坡肉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我的心顿时像明镜般敞亮,仿佛心结找到了秘钥,是苏东坡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挫折,依然保持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感染了我!我告诉自己,以后若是遇上什么困难、挫折,我不要再去自怨自艾,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它、战胜它,因为我很幸运,我“遇见”了我的榜样——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2
《苏东坡传》叙述了苏东波的一生,让我们能够对这位诗人有更深的了解。
《苏东坡传》似一位老人,将苏轼的一生娓娓道来。
《苏东坡传》似一盏香茶,把苏轼的性格细细品味。
《苏东坡传》似一片大海,把苏轼的命运包含其中。
说到苏东坡,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东坡可谓闻名天下,妇孺皆知。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叙述了这一位伟人的一生,使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鲜明。苏夫人评价说他的性格坦白直率甚至有时急燥火暴,这样的形容是十分贴切的。苏东坡因为这样的性格,似乎对很多人都以诚相待,抱以真心,也正因为这样的真心诚意,才足以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成为名人贤士。
苏东坡的尽忠职守是令人感动的.,他所管理过的地方,无不百姓和乐。他曾为陕西的百姓求雨,他是一位雄辩滔滔的奇才,也正是这一点,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他也曾为百姓驱鬼斗魔。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为老百姓治水救旱。算是真真正正尽到了一个为人父母官者的职责。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话足以概括出苏东坡的一切了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3
调令,密州、徐州、湖州。爱护百姓,政绩卓然,与民同乐,吟咏句句龙吟凤哕;拒行新法,上书言弊,据理力争,写就篇篇血泪精华。大雁南飞,只为避寒,携带文种,无意播撒却争传,皇帝泣泪,禁不落箸。
这传奇故事的文笔,却毫无做作地传达给了我这样地观众——没有多少注释,也没有《百家讲坛》评论的冗长拖沓,更无直截史料的晦涩与不自然,看到的只是娓娓道来的故事,但感受到的是不分种族、语言、文化的精神感染。
对我而言,书中的苏轼,如同秋天南飞的大雁,尽管不情愿,但还是顺应了命运;在长征之中与风雨搏击,但更因此扶摇直上、平步青云;有失意但不气馁,有困苦却以苦为乐,有所厌恶而从不掩饰,有所乐必众乐乐??
他在一生的流放之中,如同南飞的'大雁,带去北方的混着种子的沙土,将传统文化的土壤伴着种子撒向四方。这使得苏轼收获了后来无比的盛名,使他能躺在摇椅上享受新枝上的春光,却也使他在飞翔的途中难免为“乌台诗案”这样的荆棘所绊。
但无疑的是,他的诗,以及他的人性光辉,已经在林先生这样的先人的心里,撒下了一颗颗种子。而如今,林先生的远飞,更是将这些种子再次根植于我们这些后来者心中??
读《苏东坡传》有感4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轼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轼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轼,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读《苏东坡传》有感5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的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苏东坡传》有感6
一直以来都很想读的一本书,前段时间松松来杭州的时候,又和他一起去了一次苏东坡纪念馆,我忽然发现原来我已经离苏东坡这样近了,所以是时候该读本书了。
东坡居士留给我们不朽的财富是他的乐观、通达。这种乐观通达表现在与外界的交互上,是如他所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表现在他对自己的要求上,则是不为自己的人生预设一个定型。若一个人有东坡的才气,却遭如此贬谪,很难不郁郁寡欢。但东坡之为东坡,就是因为他只管坚持自身的品性,而不管境遇如何变化。在朝堂之高则言天下百姓之疾苦,主政地方则造福一方人民,即使没有权力时也依然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一番利民的事业。说到底东坡居士为人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超世之才,更是因为他的`才和气相辅相成,浩然之气借着不世的文采喷薄而出。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原来古人动辄几个月的出行并不仅仅是我们所以为的路途颠簸,还意味着游山玩水、吟诗作词、走亲访友。原来送别一个人后,送别的人群还可以再在原地聚会两三天。原来花几个月走上千里去看望一位朋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古人的亲情、友情的表现形式也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书中我印象很深的两处,第一处是弟弟子由以及东坡的儿子们尤其是苏过和东坡的深厚情感。虽然是因为有礼法的约束,也是因为东坡的家庭关系本就融洽,但是亲情与物质捆绑的程度显然要远远小于现代。第二处是关于友情的,东坡从海外还归中土时,“这一大家人,有少妇有婴儿,一起乘船往南雄。还不曾走很远,吴复古计一群和尚追上了他们,和这位大诗人在船上盘桓了几天”。吴复古是东坡的道士朋友。
在那个时候,吴复古想找到东坡,能做的也只有在码头上问问东坡往哪边去了,走了多长时间,然后就乘一条船去追他了。这种寻找不像是我们拿着导航去一个地方,困难只在于用多长时间跋涉过一段确定的路途。这种寻找是不确定的,但这种不确定之中又似乎蕴含着一种早晚可以遇见的肯定。所以当吴复古追上一条船,会问问船上有没有东坡,问了一条又一条的船之后,终于遇到载着东坡的船,当两人隔着两条船和中间的一汪海水而面对面时,吴复古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想起本科毕业的时候我曾经绕着南京的明城墙走了一圈,但是中间有好几段城墙已经不在了,那天手机导航又刚好坏掉了。所以当我沿着一段城墙走到了头,需要寻找下一段城墙的时候,就只能一边走,一边问。我不知道我要找的那片城墙在哪,但内心又觉得走一段路之后会遇到它。我记得在走了一段时间后,我在一座桥上倚着栏杆休息,看流水流过,看河边的柳枝随风摇曳,再抬头忽然看到了不远处屹立的城墙,脸上就不自觉地浮现出微笑,心里有一种温淡的兴奋浸润开来,吴复古的感受应该也大致如此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每当听大人们唱起这首诗,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心里浮现出的不是像李白一样的放荡不羁,也不是像唐伯虎那样的悲伤心痛,而是一个一心想着百姓的诗人。
我认为,看待一个人,并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好,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质。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身,诗文词书画,在才俊辈出的宋朝中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出的进取、旷达和正直,使他千年不朽,一直闪耀在中国的历史的星空中。
我还记得《苏东坡传》中,有一次苏东坡与他弟弟的谈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从不刻意追求名利去讨好某人,在他眼中,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田间的一个小乞丐,他都一视同仁,哪怕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在他眼中也是一个好人,不过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救国罢了。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样,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没错,苏东坡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他的名字,他的诗作还留给人们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中包括正直和仁慈。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给鲁迅的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相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苏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世间再无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8
1.相信真的有天才,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天性。虽然苏东坡不断被小人谗言,但还是不能影响到皇帝对他的喜爱。皇后说每次皇上举箸不思食的时候就是想看苏东坡的诗了。古今几人能做到?我等碌碌无为之辈,常常思索活着是为了什么。跟他们相比,我们活着是不是真的没有意义?只是为了人类繁衍?繁衍的轮回中几千年会出几个这样的人,等待他们为人类的文明增添浓墨的一笔。——20xx年3月30日
2.做翰林学士时,苏东坡常在夜里深锁宫中。有一个极为崇拜苏东坡的,勤于搜求苏东坡的字,苏东坡每一个短简便条若由苏东坡的'秘书交给他,他就给秘书十斤羊肉。东坡已经风闻此事。一天,秘书对友人的口信请苏东坡回复,东坡已经口头回复了。秘书第二次又来请求,苏东坡说:“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秘书说:“那人一定要一个书面的答复。”苏东坡说:“告诉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苏东坡是个很风趣幽默的人。
读《苏东坡传》有感9
最近我读完《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著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读《苏东坡传》有感10
余秋雨贴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横跨欧亚版块,探微究深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风雨阁,阳关塞外凄迷纷飞的风雪,收归于他的《文化苦旅》。其间,他特意从书里挖出一块空白,盛放启迪他的林氏《苏东坡传》,与深思之后感知到的,苏轼身后醇和而圆熟的生命形态与厚重从容的文化面貌。
动容之余,心生好奇,遂取《苏东坡传》,细细读来,念罢掷笔,我沉默而满足。
我向早已溘然长逝的大师深深致敬。林语堂先生本人博闻强识,通晓古今,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毫不费力,着实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而同时,又秉承着对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一派热忱与景仰,为其笔耕不辍,以一只灿然生花的妙笔,行文腔调诙谐轻松,一字一句又压得端庄肃穆,使整本书并不流于富艳轻浮,也不过分地板正迂腐,将苏东坡本就波澜壮阔的一生,写得更添风起云涌,顿生心生望洋兴叹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经非常全面了,少时才华横溢,得到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刮目相看,以至于因福得祸,科举中屈居第二。慷慨陈词,直言不讳,针砭时弊,非但没有被"察纳雅言",反而触怒新近,囿于囹圄之间几陷于死也,众友力挽狂澜,免其一死,而后,又屡屡卷入云谲波诡的政坛时局,一边流离着为生计奔走,一边自得其乐地纵情逍遥,一直到客死异乡。
生命的终了,是一抔黄土,三两凄凄哀哀的啼哭,几缕悠悠荡荡的青烟缭绕不绝。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终究难逃生死两个大字,不过,能用他晚年最倾心的五柳先生的诗去歌咏他的一生,也堪称圆满,苏轼若泉下有知,定会欢喜异常,取酒醉饮。
笔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纤薄的纸张上晕染出一个黑黑的圆点。这是篇读后感,这样有读无感,寥寥几笔,猝然结尾,显然不行,无形中令人觉得态度敷衍而轻慢。
我轻轻地拨开记忆,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苏轼,苏子瞻,苏东坡。
有一句庸常的话可用以描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正如苏辙点评,"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真是太了解他的哥哥了。苏轼的文章如此浑然天成,他的笔端如此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观火针砭时弊。毫不夸张,苏轼悠游地握住了一个时代的`文脉。小人在浓稠绵密的黑暗恨得牙痒痒,眼发红,疯狂地想鞭挞摧毁他的灵魂。即使苏轼并没有很主动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诗名早已让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注定了他人生的并不乐观的走向。
这同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纵容小人为所欲为,而让怀揣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没,被吞噬。古中华文化脉络中缺乏明辨真与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渐显露,一呼而天下应和,云集景从,然而没有自我辨别的前提,文字就变成相互攻伐的利刃,伤得人体无完肤,着实是一种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东坡侥幸得雪,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归正传从细微处看,苏轼被一代又一代朴实的人铭记。其伟大之处,恰恰不在于他的伟大,——当然他遭的罪都是源于为民请命——而是他的真实,可爱,可亲。
他是如此鲜活的在十丈红尘里摸爬滚打,却不是摆在神坛上慈孝温文的圣人。东坡尝过战栗的滋味,钦差奉旨前来提他时,他栖栖惶惶,藏匿于屋里不敢出来;他也手足无措,对家人的安危忧心忡忡,几欲投江以解当前困境。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于每个人能从中窥探到曾经狼狈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诞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学不会沉默,苏轼恰算是其中拔尖儿的。记得满城风雨的"乌台诗"案,泼得他满身脏水,拉得他锒铛入狱,身心俱疲。然刚踏出牢狱,酒香浓郁,穿巷而来,他顿时忘乎所以,挥毫泼墨"毕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塞翁失马""曹操窃禄"的暗讽,辛辣更胜往昔!直教人血气上涌,仰天大笑,不愧是苏东坡!
苏轼固执并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层的生命自信,虽自嘲曰"无药可救",窃以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脱出常人碌碌无为,日复一日生活轨道,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利的缠绕,从而获得个体的独立,逃离人生的困境,纵使尘满面,鬓如霜,也能同岁月一起悠悠变老,同生命并肩走到白头。
,念苏诗,高唱赤壁赋,追溯时间汹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词句的浓郁芬芳刹那间馨香满怀,东坡巉巉矗立,云深沾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苏东坡传》有感11
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读《苏东坡传》有感12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中学时代,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当时的反响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方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于此。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缺乏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假设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仰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读《苏东坡传》有感13
子展,苏子展... 我不知道一千年前的宋朝,是否能像我称呼先生的名字一样温柔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童年在学习先生的诗歌。只恨当时只会背诵古诗,无论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的忽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作者。那时候,我觉得诗人都是枯燥的,自命不凡的,不仅有那么多的悲伤可以谈论,而且我们写的诗也必须由后人背诵,这是超级难记的。
苏轼啊,这个学生一生被流放到了好多好多不同地方发展的人啊,这个国家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艺术史上都留下了一个深刻文化印记行为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发展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进行思想,初中学生之后中国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不能没有教育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成为可能存在只是企业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可以叙述方式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进行中考结束后的那个自己空闲暑假,我就想通过尝试可以了解学生一个中国古人,机缘之下我们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寿司疤痕被放逐到荒凉的赤壁,也喝,并与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谁做只是写幻想,只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寿司”,“将涵盖其中改变尽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时候,它并没有改变,因为,所有的`事情,和我没有结束“。
他说:“船从那时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们过余生。” 但他写完这句话后,就上床睡觉了。 还有,张先年今年80岁,嫁给了一个18岁的女孩,在婚礼上他可以取笑一个“树梨压海棠”吧。 苏先生的心总是那么明亮可爱,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发展作为中国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得到治愈自己一颗学习疲惫的心了。
书中我们说道:元气得到淋漓不断富有中国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总是非常不容易进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环境艰苦也能活出一个多姿多样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像一阵清风,一轮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着袁农民乞讨。 世上没有人。” 他死了,离开了我们很多。 是他内心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喜悦,是不朽的,每个人都会看到。
读《苏东坡传》有感14
东坡仙中人,禅悦聊自适。——题记
我最喜欢的书,是《苏东坡传》;最敬佩的人,则莫过于苏东坡了。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温柔;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桀骜不驯。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其为“大自然的顽童”,苏东坡正是因为这股率性和倔劲,才让他在什么情况下都有着一颗乐观的心。官场似海,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贯穿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性格,注定是处于浪尖之上。他的正直,他的调侃,让政敌们恨之入骨。
于是就变成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林语堂形容其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巨儒的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厚道的法官”。或许正是因为乐观的性情,因此他受尽小人诽谤。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去管理人民,他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与农人谈天说地。他纵情山水,但又同时装点山水,于是便有了苏堤。在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他的泪水,而是看到了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林语堂在写这本书时,并没有将东坡的形象美化,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东坡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可就为政敌们留下了一个把柄。另外,林语堂还引用了大量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东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出这样的'抉择的。
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将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干劲十足的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令人神往。林语堂对苏东坡独特的理解,让人加深了对苏东坡的印象。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茗。虽只尝一口,却回味无穷。
读《苏东坡传》有感15
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苏东坡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苏东坡传》个人感悟10-11
读《苏东坡传》有感11-02
读《苏东坡传》有感11-18
读《苏东坡传》有感通用03-02
读《苏东坡传》有感作文12-17
[精]读《苏东坡传》有感02-19
【热】读《苏东坡传》有感08-27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11-02
读《苏东坡传》有感12篇11-02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