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5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
从头到尾读一次,结合题目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大体感知作者写作的意图。
阅读题大体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中心概括、发散型题。
对于基础题型包括字词加拼音、解释,拼音这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如果没有硬功夫这些题很难做出来。词语解释我们可以先解释字面意思然后把它放在句子中理解。
接下来的题就需要结合主题,每段的关键词句来回答,例如概括中心,看似很难但是如果我们平静下来结合上述我提到的不难答出来,有的阅读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上习题的提示来进行答案的总结。
至于发散性较灵活的题,大家看到之后会很害怕通常就空下,没有多加思考。遇到这样的题型可以结合主题、文中的关键句作答,也可以联系我们学过的类似课文组织语言作答,所以大家一定要试着去做,这样我们的阅读分数不至于太低。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方法
纵观全文。在阅读时,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细节上,在读完文章之后,常常会有没读懂的感受。因此学会训练自己统观全局地看问题,通读文章,是非常重要的。
理顺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架构。比如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倒叙法等;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顺序关系等。逻辑关系和架构的寻找需要我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处寻找。
区分观点和举例。一篇文章长则几千字,分析起来一头雾水,非常麻烦,一般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需要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如果能区分开观点和事实,就容易去除冗余,使得分析变得清晰简单。
拿笔做一些标记。在书上做一些标记,有助于提高阅读时的注意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不同符合代表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帮助我们阅读。
理解生疏的句子或者词汇。一篇文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超纲的词汇或者复杂的句子,我们找出这些难懂的内容单独理解,就可以加强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加之多多练习,就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六年级孩子做阅读理解题的能力
1、掌握方法,独立阅读。
(1)多读:在课外阅读方面,我注意让学生掌握不管读什么书,都应按这样的步骤去进行:先粗读,再细读,最后再精读。并注意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读有所获。并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教师注意把握动态性原则,因内容而异,教育学生采取相应变式,充分发挥模式作用。
(2)多动手:语文学习不仅使学生读懂课文,受到思想教育,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化过程。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结合的环境,让学生的说、写有形可依,有据可依。我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让学生多动手写一写读书笔记,要求他们对书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语、歇后语等分类摘抄,写一写读后感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绘动手去画一画。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坚持实践,从不间断。
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好,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阅读实践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今天可进行可不进行的事,它需要的是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做到以“趣”求“活”,“活”中见“悟”,即便是一时难于理解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及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同时教师注重点拔,引导学生广泛获得课外知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大阅读量,丰富知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3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4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总结:文学写作用语,叙事指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
初中语文阅读理因果式组合段落
下面是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因果式答题的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哦。
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热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以上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因果式答题技巧的讲解学习,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答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的知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5
阅读理解试题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及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 和 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 就是对文中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深层理解 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或从上下文、字里行间悟出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而可能存在的和必然的结果来。
以题材或体裁论,大致有下述几种;
1.记叙文(故事、人物小传、新闻报导、史地知识介绍等)
2.说明文(科普文章、文明书等)
3.论说文(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论述)
4.应用文(书信、广告、通知等)
做阅读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判断出所给文章的类别,根据各类文章的性质,在开始阅读后有意识地着重去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内容和词汇。这样既抓住了要害,又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在若干细节及无关全局的问题上纠缠。初中阶段,碰到的'主要是记叙文。如果是故事或传记,就应特别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址,主要情节及最后结局。故事传记主要地叙述主人公的主要特征,他与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应同时记住。新闻报导、史地知识介绍,往往是一个一事的介绍,比故事、传记要简单,但也离不开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对于上述要求它们同样适用,而新闻报导特别强调时间性、准确性,因此要搞清时间、地点和数字。
2.解题时,不要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对地深层理解的文章。应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3.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说来,论述性较强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主题句。读了主题句后,便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因为主题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而该段其余的句子则是用来阐述或说明主题句的。有些趣味性、讽刺性、幽默性较强的文章,在文章结尾的时候,一句道破天,使我们对文章下子全明了。得出全文的主意和作者的意途。
4.一定要掌握好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题,待全部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
5.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不达意,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6.有的学生要“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倒读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艺,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析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6
【引言】
现代文指中学生阅读中经常接触的除古文以外的文章,由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在中学考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文阅读中词、句、段、篇之间休戚相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反之亦然。特别是词语、句子含义的考查是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也是考试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现代文阅读中关于词语、句子含义题的解题技巧和要领。
【技法指导】
一、诵读全文,领会主旨。
文章中某些重要词语、句子的运用,与文章中心息息相关。
因此,把握文章主旨,才可深刻体味、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表达作用。
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心主旨是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结尾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结合文章中心内容可见,这里的“赞誉”一词并非“表扬、夸奖”,而是正话反说,表“谴责、控诉”之意。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句人间最亲切、最美好的呼喊却是孩子们的临终言语,能有力地激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仇视。
二、结合文体特点理解。
在说明性的文章中,某些词语的运用是为了收到准确说明的效果;在议论文中,一些词语的表达是为了使论述更加严密。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早”的前面加了“比较”二字,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更加准确。
结合文体理解句子时,一些以人为主的作品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往往要从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从句子中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要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看法等。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表明了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已经抛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心中装的是全人类。
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还应注意:
1.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如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
特别是一些反映具体语境意义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更要结合语境来推断其含义。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只有结合上下文语境才知道,“钥匙”指法国语言,“监狱”指普鲁士兵对法国人的统治、封锁。
2.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
先要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如:斯蒂芬?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句中的“这些”,指代前文中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3.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
如对一些比喻性词语的理解,首先弄清它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比喻义。如: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路”本意指自然界的道路,而在本文中暗喻为人生之路。
现代文阅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时还应注意:
1.从句子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角度,理解一些句子的表达作用。这些句子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文段中,往往起到领起下文、总结、过渡等作用。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2.一些描写性句子的理解。一类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是为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服务的;一类是环境描写,往往是为了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理等。如:孙犁的《芦花荡》:“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苇子在这险恶的环境里狠狠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那种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斗志和力量。
【阅读训练】
种瓜小唱
□韩静霆
种瓜,有花有叶有实,很 人。春天,孩子找来了几粒种子,颜色土黄,状如小指甲,表皮网络凸起,全不似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 的梦。不管。
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瞧,小生命伸开油绿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熏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生命的颤动。
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侍候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着黄亮的铜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
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万万没想到,赶到纽儿(指瓜果等刚结的果实)长大,却是几个苦瓜。
我播种希望,收获了失望;我渴望甜香,得到了苦涩。我叹息,我懊恼,我自责。但我转念一想,苦瓜毕竟也是收获呀。
南方人不是很喜欢吃苦瓜吗。它的样子挺特别: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
颜色是绿中透黄,黄里含橙。剖开表皮,裹着种子的是血红的瓤子。
是不是它浸了我的苦心,吮了我的心血,才生得这般模样呢。也许是的。
忽然我的思绪飘远了:大自然有苦瓜、苦茶、苦菜、苦杏仁;人世间,一辈子在事业上苦斗,但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吧。他们为后人在岔路口插了若干“此路不通”的木牌。失败者生命的轨迹,为成功者提供了捷径。失败使后人变聪明。还有谁能断言苦后不甜。
你瞧,在漫长的航程里,苦海、苦船,可远方总有彼岸。蜜蜂在哪采了苦粉,别歇翅,定会找到甜香四溢的花园。而且,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
看来,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噢,仔细尝尝自己种的苦瓜吧,苦瓜配上姜、辣椒,别有一番滋味。
苦味入心,清心明目,使人冷静地回味思索,也促人盼望明春那播种的季节早来,跃跃欲试。是的,人不嫌弃苦味,它是甜的陪衬。
但人总不会习惯天天吃苦瓜。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有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
赶明年,我想种甜瓜了。
也许,秋后又收获了苦味,那么,我还是要嚼碎它,咽下去。
前面还会有播种的季节。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
是不是。
(选自《初中生》)
探究练习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A.疑惑 B.迷茫 C.迷离 D.诱惑
2.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苦瓜的样子和表皮颜色的语句。
3.文章第四段开头写“我的思绪飘远了”,由苦瓜联想到与“苦”有关的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联想到人世间_______的人。
4.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与下列哪一项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选择理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A.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吧。
B.谁能断言苦后不甜。
C.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
D.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5.文章第七段中“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让土地荒芜,要抓紧时间播种。
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之词语、句子含义》
阅读训练:
1.D C
2.样子: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表皮颜色:绿中透黄,黄里含橙。
3.苦茶 苦菜 苦杏仁 苦斗
4.B
5.不浪费光阴,不虚度年华;在有限的生命中抓紧时间,努力奋斗,使人生丰富而充实。 。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8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拉开档次的题目。
阅读理解五级的目标部分描述如下: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上海的要求更高一些,30万词以上)所谓阅读能力是指视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对所读材料的评价能力。
阅读理解考查的项目大多是根据这三种能力的要求设计的。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在做阅读理解时,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时要去掉杂念,心绪要安定,精神要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失去自控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恐慌,过分紧张的情绪都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因此,遇到困难一定要从容不迫,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对所读的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二)要提高视读的速度考阅读理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考的是考试速度。20xx年上海英语中考阅读理解文章每篇均达到400词左右。慢读是不行的。因此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快速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眼球总是不断地移动——停顿——移动着。理解是在“眼停”的瞬间进行的。我们要使眼停的时间相对增加,就要扩大视读的广度,把逐词逐句的点式阅读变成一次扫描一句的线式阅读,并且把看到的东西迅速报告给大脑,形成眼脑较快的直映能力。切不可在个别难懂的词句上磨蹭,只要全篇理解了,个别难懂的词句可以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去猜测,去推断。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技巧
克服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由于考试的时间有限,在保证不出偏差的前提下,一定要尽可能地提高阅读速度。倘若能注意克服以下不良习惯,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
①心读。考场上不能出声阅读,于是有的考生就在心里读,有时考生的嘴唇也在动。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一定要下决心克服。因为这样做会直接制约着阅读速度的提高;
②回视(指重新阅读上文)。阅读中的回视是一种无效劳动,所以应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尽量不要回视。这坏习惯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克服掉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当引起注意并加以克服;
③一个词一个词地看。阅读时,视线应从左向右跳跃式移动,着重扫描意群,同时注意意群中的重要单词,以寻求主要的语言信息。可将冠词、系动词、助动词及不定式符号等小品词一扫而过,不可一词不漏地全部都看一遍;
④只读不记。正确的做法是:一边阅读一边用笔记下或标出那些与文后所设问题有关的信息。这样,在做题时就用不着重新查阅短文,至少不用一句一句地再寻找那些隐约有印象的'信息,从而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判断要有依据,推理要顺乎作者的意图。对于推理性或评价性之类的阅读理解题目,在材料中一般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读全篇,对所获信息加以筛选、提炼、推断,对作者的思想倾向,对文中提及的人物或事件可能产生的结局等,加以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对这种题,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以个人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意图。
遇到生词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中考英语试题中,一般是不会盲目地出现生词的,但不排除出现影响答题的生词,同时也可能出现猜测生词的题目,因为猜测词义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当然也在考查范围之列。遇到这种题目,只要理解了全篇材料的大部分内容,弄清了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出它在文中可能存在的含义是不难的。英语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很多
中考英语阅读答题技巧
一、强转折和强对比处常考
(1)“强转折”引导词:but,however,although等
攻略:引导词(比如but)之前不是重点
引导词(比如but)之后才是重点
(2)“强对比”常见引导词:unlike,but,however
攻略:A具有X属性,B与A不同,问B有什么属性?
答案:非X属性
二、列举处常考
列举是由and,or,aswellas,notonlyAbutalsoB等引导的并列成分。
Which题型——攻略:文章里面列举的去a,b,c的这种标示,a,b,c=名词
Except题型——攻略:给出一个(除了这一个,找到这个例外)
三、例子常考
例子的引导词是:forexample等
攻略:找forexample(前面的那句话:中心句)
四、数字和年代常考(比较容易忽略的点)
攻略:先将数字圈起来
五、级及的绝对含义常考
绝对含义引导词:never,all,only,no,none,always,must等
级引导词:most,adj。+est,adv。+est
攻略:在阅读的时候就把包含绝对化或级的那句话标上小红旗
六、段落主题句常考
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往往是表达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常考主旨题(找到中心思想)
七、专有名词常考
专有名词特点:首字母大写
攻略:标上重点,易考,可以迅速定位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9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0
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通过上面对阅读理解转折式答题技巧的方式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1
1.考察作用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运用排比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引用诗句、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等,这种题目的答案一般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同学们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
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1、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2、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3、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4、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2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知识划重点★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点概述重要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含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在实用类文本中多指的是重要的科学术语或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但考查又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能力上,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概述。“理解”是指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调整认识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结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概括段意的句子;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③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④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结合近几年新课标I卷及各地模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客观题几乎没有出现过,而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所出的主观题也较少,且大多出现在传记类文本中。主观题中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客观题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着力点这一考点着重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中领会这些特殊句子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点概述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取舍,辨别正误,略过无关信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信息,或对某一观点、信息等重新排列组合,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识别、分类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维习惯和水平。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着力点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新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四、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1.“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奧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而新闻类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样,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概括中心意思,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五、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点概述“文体特征”主要是指某种文体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科普文章等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如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作为叙事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讲究尊重史实,也有文学特征,即强调艺术性。传记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真实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传主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多采用第一人称;他传,是别人为传主作传,多采用第三人称。从表达方式看,有叙传和评传之分。叙传重在“叙”,着重写人物事迹;评传重在“评”,即在叙述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加以评述,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考生对此应予以重视。“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如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双线并行;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从叙述方式看,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烘托)、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拟人、反问等。
2.“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具体考查形式为主观题,命题设置的角度有:(1)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2)分析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3)分析文章所用修辞手法,特别是对“引用”的作用的考查;(4)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他传、评传等。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着力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为一个重要考点,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升温趋势,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
六、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点概述“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侧重从文本的思想观点角度作评价,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感情倾向,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要求考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支持他们自已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出现频率较低,且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把握,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观点及倾向。
七、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点概述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其次,对文本价值的阐述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侧重从考查考生对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能力。要求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八、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点概述高考语文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的要求中,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内容,这是该考点的重点和难点。“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包括人物的形象、文本的风格、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查着力点“深度”是思考的关键,“思考”与“判断”也不是两分的。要有深人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准确地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明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从效果角度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与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考点概述。“不同角度发掘”要求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出多侧面的考查。“不同的层面发掘”要求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包括文本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情感态度所反映出的人生价值。“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属于现实性的。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命题主要从两个方面:(1)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审视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例如对一篇传记,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探讨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层面认识。对实用类文本而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审美、文化等层面进行解读,发掘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十、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考点概述所谓“写作背景”,就是指文本中用来说明文本所述情况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解释其发生或发展的主观条件及其意义的情况。写作背景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写作背景人手,是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实用类文本创作求真实、忌虚构,从背景对于内容解读的指示作用更显重要。了解写作背景的另一个任务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概括。也就是从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写作意图,直接影响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文本的结构安排等。所以,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1)时代和社会背景;(2)作者的写作动机;(3)文本的表达目的;(4)文本的表达方式;(5)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6)文本的隐含意义等。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考查着力点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十一、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点概述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疑问、见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解读,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些见解还应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要求。
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查形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本中这些问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往往会产生较大或深远的影响。文本中的某一问题在解读时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方式和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考查时一般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以“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形式设问。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查着力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求考生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3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
请从下面所列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从提高修养或者丰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西游记》 《水浒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类考题解答有难也有易,难在谈的感受必须针对所选名著中某个具体具体部分,并要有独到的见解;易在题目具有一定开放性,考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精读过的名著和自己熟悉的情节、人物去谈。解答这类题时,可从中选择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名著,和自己认为较容易的方面进行评点,同时应力求语言简练概括。
示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高强、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又很幽默。在三打白骨精中,深入妖精洞内打死白骨精,救出了师傅等人。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正义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4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蠢蠢欲动,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5
一、把握论点。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
二、弄清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三、搞清论证方法及论证方式。
搞清论证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搞清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其次,还要明确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针对事物或问题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就是通过反对错误或FD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在驳论文中,用到的论证方法还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归谬法等。
四、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五、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由于议论文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因而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或剖析事理一针见血,或讽刺社会不良风气毫不留情。除了严密的逻辑性外,遣词造句也是颇费心机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考点透视】
议论文的一般考点有:(1)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寻找论点,弄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3)辨识理解论证方法;(4)理清议论结构;(5)把握文意、层意、段意;(6)理解论据选择的技巧;(7)品析揣摩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8)体会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特点;(9)理解中心句、支撑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0)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意图;(11)为观点寻找或补充论据;(12)立论与驳论的区别等。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7-03
阅读理解的技巧07-03
阅读题的答题技巧06-13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07-21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07-30
英语阅读理解技巧06-24
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06-07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优秀02-23
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合集】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