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03 17:34:2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1

  我喜欢一首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它来自诗人艾青之手。在那个战火不断,硝烟四起的年代里,火焰没有烧尽国人的斗志,却燃烧起诗人艾青的滚烫心灵。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爱之深,情之重,仿佛如爱情般至死不渝,又比情爱来的深沉,伟大。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深情,能将个人融入祖国的寸土寸草中,最终流下悲愤的,滚烫的泪水。

  因为一首诗,我想了解一个人,进而熟悉一段历史。艾青是一名爱国诗人,也是画家和现当代文学家。前期,他曾去过自由奔放的海外,学习过梵高,皮埃尔奥古斯特的绘画,读过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小说,更接触过黑格尔,康德的哲学思想。深受外国各种优秀代表主义的影响,这些都注定了他情感的伟大,与思想的深沉性。后期,尽管他遭受了时代的不幸,但因为有对民族的热爱,就更加反思这段悲剧的来源,他在诗中吐露真情实感,不遮掩伤痛,不夸大苦难。他是一名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是常态,激起国人爱国爱民便是他的使命。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样的诗句最激动人心,我会说,感同身受的文字最有温度,更激动人心。艾青说:“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诚然,个人的痛苦若抛开时代,就显得无足轻重。杜甫的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形象地表现出他个人的'痛苦与时代的大背景相融合,目之所及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情之所至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那一段情感是发自肺腑的为着我的国啊,我的民。

  艾青作为一名现代诗人,有着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念,但他依然爱着我们的国。我们的党还在艰难的雏形阶段,尽管它还没有走上理想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有着光明的未来,而未来充满美好,它是值得期待的。艾青爱中国,所以他爱中国的一切,包括它的不足,包括它的稚嫩。他爱这土地,因而爱土地上贫瘠的泥土,和荒凉的秋季。

  艾青的一句“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就是对我们民族的期待。雪莱曾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确实,拨开荆棘后,等待我们的是玫瑰,守得云开后,看见的是月明。只有满怀期待,坚守信念,未来才会如彩虹般绚丽。

  艾青是一名优秀的党的文艺工作者,如果说,鲁迅犀利的笔锋能割裂民族的劣根性,使国人心口一痛,那么艾青深沉的文字就能抚平战火带给人的疮痍。用爱感化堕入苦难的国人,重拾理想,更加爱国,将人与祖国联系在一起,宛如血肉相融。前方,有战士浴血奋战,拼死一搏,后方,有文人大笔一挥,鼓舞士气,或忧国忧民,或直抒胸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身体的奋战也好,精神的觉醒也罢,都是使国之更强的良方,内外皆固,方可无坚不摧。

  无论在哪个年代,爱国的这种情感都不可缺失,红色精神都需要永远传承。读一首诗,看一段纪录片,听一回爱国故事,了解一个人物进而去熟悉一段历史,真真切切地感悟时代带给我们的悲痛,先烈与之顽强奋斗的精神,从而激发爱国情感,跟随党的脚步,传承红色薪火。共同创设美好未来!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2

  所谓国人有梦,则中国有梦。中国人的幻想便是中国的幻想。若谈中国的幻想,必定要谈到艾青。这个诗作中充分地描写着一代中国人的幻想和命运的诗人,用简洁而又生动的笔触,将周遭最低层人民的幻想反映得淋漓尽致。这样一种对于中国梦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体现。

  从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读来感到昂扬向上的《给太阳》,再到包含着作家深情,时时刻刻体现着自己期望能为祖国尽一份力的《煤的对话》,无不反映着诗人期望警醒世人,期望让四周的全部人团结起来,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的愿望。而这样的愿望在那个动乱的年月,便是全部国人的中国梦,是全部爱国青年的中国梦。

  有人曾经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由于在动乱的年月,需要的不愿定是一支笔书写千秋,而更可能是武生一身戎装,披挂上阵马革裹尸。然而,他们却错了。由于正是由于动乱,正是由于人心不稳,才应当在这样的日子里拥有一种共同的幻想,为了这样共同的幻想而去奋斗。

  而艾青,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那个年月里,全部国人的中国梦。他用朴实的笔法将这一切书写出来,再让这一切进入全部中国人的心间。

  每一首诗,都浸润着诗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期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月当中进每一首诗,都浸润着诗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期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月当中进行的,对世界和国家的反思和思考。而反观当今,虽然我们处于和平盛世,但心中的幻想却不行缺少。少年有梦,则国家有梦,这并不是一纸空谈。“中国梦”的'提出然全部人开头认真端详幻想这一个永恒的话题,也让中国开头位置思考。而读罢艾青诗选,我对幻想又拥有了新的理解,发觉其实不论如何,幻想才是人的心中最不应当缺乏的东西。

  所谓幻想,就是拼尽全力为之奋斗的东西。而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可能思考一些远大的问题太过遥远。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在这样的奇怪年华中努力学习,尽力做到为着自己的幻想而奋斗。然后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3

  艾青的诗是古诗的和这首诗的外套的完美结合。它通常能够是我的开放,小幽默地描绘它。在他的诗中,现在有一个安静流动的蓝色忧郁。我爱爱清的诗,因为诗这种蓝色的忧郁。是第一个担心和担心的世界,经过音乐和音乐的世界的忏悔精神,锻炼出了诗人对我的大感受;所以痛苦不是因为自己的私人,所以悲伤不是因为自己的利益。

  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一根嘶嘶的喉咙唱歌,这根喉咙被风暴打了;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含有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诗人的感情从自己的悲伤出来,会去哪里?中国的文化土产生了对祖国,人民和光的这样一个答案。人们的土地被栖息,作为诗人的心的形象自发地出现。曲元的香草美,杜甫的国家在山川和河流,城市春天深植被。感觉当花飞溅,恨其他鸟惊。

  不是因为时事的艰辛和选择精神逃避,不是因为食物和水果,担心整天吃没有鱼。也许无处不在,永远不会是一生,但我仍然会站在那里,微笑,看着大海(爱清礁)。诗人走出了未来的内心经验,与古国的未来,未来和忧虑。你不能想象诗人的肩负荷的力量,他想要把更多的责任给世界作为他的职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基础的来源。

  建国前,他的`作品比较乐观,也批判讽刺黑暗势力,像《透明的夜》写作方向,积极乐观,没有消极,思想。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先是赞美了大堰河以及我对大堰河养育我的感恩之情,下文笔锋一转,写了大堰河的死,痛斥侵略者的无理与作者的惭愧心理。

  建国后,他同样歌颂光明,但他写作题材更加丰富,写作手法与技巧,也更加灵活。并且每一篇文章的叙事性比较强烈,思想深度也更加深入,如《镜子》这篇文章从一面小小的镜子引申出自己的问题思考深度更加深入。

  总之,艾青诗选是一本语言简单易懂,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书。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4

  艾青,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的保姆家中寄养所以对土地和民众产生了依恋的感情。他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因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背而被中断学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沮丧愤懑的情绪,在他一段习画的经历中他所构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之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本诗选在资料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诗选基于客观评价高潮期作品选用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种陪衬的主角。虽然这种取舍让本书看起来有点失衡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会更加突出。诗选也着重挑选作者抗战时期的短诗,短诗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当中不容忽视。

  在导读中了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艾青的诗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然这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进入新时期之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出了很多影响很大的诗篇。而与他高潮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比较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缺点就是艺术感染力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

  读完这本诗选我发现艾青的诗擅长用色彩感强烈,立体感鲜明的画家眼睛和艺术手法,与大地,太阳北方广袤的泥土,民众痛苦的脸色等意象结合。艾青与大多数早期现代派诗人不一样也有益于某些乡土派诗人。艾青创作的题材,紧贴民族和民众情感,具有史诗眼光和视野,他也善于捕捉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情绪,借以概括中国某一特殊时期的整体感受和思想感情,传达出中华民族最强烈的内心境绪。

  艾青是一个一向在文学道路上奋斗的人有过沉淀但他又重新绽放光彩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他的这股冲劲。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5

  每首诗都要通过自己的心去写1940年。

  中国农村的旷野景象。

  诗人以他那细致而准确的笔触,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然而是凄苍的图画。诗人写到了旷野上的山坡、小路、池沼、小屋、田畴、农人,也写到了旷野上的雾、墓堆和石碑……

  诗人这样精细地描绘旷野上的景色,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呢?看完了全诗,仔细想一想,就会领悟到诗人那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看看我们的旷野吧,这旷野本来是广袤的、富饶的、美丽的。我们的农民们,一代又一代在这片旷野上耕耘生息。农民们爱这片土地,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他们总是希望着,以自己勤劳、聪慧,以自己的血汗,能使这片土地富裕起来,昌盛起来,使它更加辽阔,更加瑰丽……然而,进入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依然是这样荒凉,这样贫穷,这样愚味。人们看到这里,自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为什么呢?看看我们的生存环境吧!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他们除了享乐,除了对这片旷野进行奴役,除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之外,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中国,雪上加霜,又给这贫穷的土地加上了新的重压,这片旷野,这些旷野上的一草一木,这些农人们,又怎能承受得起这样的重压呢?人们读到这里,自然又会进一步想到:难道这旷野就这样忍受下去么?不能忍受下去,又该怎么办呢?正像诗的最后,诗人那严峻的发问:

  “旷野啊——/你将永远忧虑而容忍,/不平而又缄默么?”

  想到这里,诗人那深层的意图明显地露出了:旷野的这种凋蔽景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改变这种面貌,就必须起来斗争,与侵略者斗争,与腐败的统治者斗争,非如此没有其他出路。

  这首诗的积极意义燃烧着人们的心!

  而诗人内心世界的这复杂的活动,在诗中并没有直白地道出,而只是通过对旷野上景物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首诗的高明之处,也就是说它的艺术特色,正在这里了。

  我们看,诗人的描绘多么深切入微:

  “人们在那些小屋里/过的是怎样惨淡的日子啊……/生活的阴影覆盖着他们……/那里好像永远没有白日似的,/他们和家畜呼吸在一起,/——他们的床榻也像畜棚啊,而那些破烂的被絮,/就像一堆泥土一样的/灰暗而又坚硬啊……”

  我们再看:

  “农人从雾里/挑着篾箩走来,/篾箩里只有几束葱和蒜;/他的毡帽已破烂不堪了,/他的脸像他的衣服一样污秽,/他的冻裂了皮肤的手/插在腰束里,/他的赤着的脚/踏着凝霜的道路,/他无声地/带着扁担所发出的微响,/慢慢地/在蒙着雾的前面消失……”

  这深切入微的描绘,使读者去感受去思索。这几乎是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地让人看到真实面目,从而使读者感受到这种画面的严峻性。

  其实,诗人自己的.感情也渗透于这白描的景色之中了。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到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平!

  一般来讲,诗中都是有“我”存在的。这“我”有时直接出现,有时不直接出现。不管如何,“我”的感觉,“我”的思索在诗中是无所不在的。道理很简单,诗是由诗人写的,诗人的思绪、感情就不可能不在诗中流露出来。

  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我”就是直接出来说话的,而且像大特写似的把“我”推到读者面前。而这首诗《旷野》,诗中并没有出现“我”,完全是直接写实的描绘。但是,“我”是不是就于诗中没有存在呢?不是。“我”的目光,“我”的情感,“我”的思索,都深切地含在其中了。

  艾青说:“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

  他明确主张,诗人写诗,必须把诗人自己摆进去,溶进去。诗中没有诗人自己,那是不可想象的。诗人要把自己摆进去、溶进去,就必须忠于时代,忠于生活,忠于自己的真切感受。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6

  读了艾青,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精神”这个词。它不必须非得是黑夜里肆意燃烧的火焰,也不非得是黎明到来时的曙光。一人、一纸、一笔,就足以道精神。

  正如鱼的化石,应对外界的事物变换始终沉默不语,但你却不难想象在数万年前,这条鱼儿在水里是怎样欢快地游。这就是精神,更是灵魂。你能从鱼骨中看到江河湖泊,亦能从人眼中看出精神的光芒。

  艾青如此。正逢新旧社会交替。应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艾青从不吝啬自我的鄙夷和痛恨,同他又极力追逐光明与期望。他的精神,是《启明星》,驱散黑暗;是《向太阳》,向往阳光;是《春天》,期望完美;是《雪莲》,纯洁地应对人间丑恶。世间污浊我独清,一把烈火向光明!

  我何不想拥有这般精神谁人不想拥有这般灵魂 小时候看到街上的叫花子,眼神中没有半点希冀,也看不见追求。我也曾听到,一些小商小贩,商讨着等了以后开大超市。我开始思考,人是靠什么活着。读了艾青,我明白了,人活的就是精神。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再怎样伟大,也只能影响当代。而如果是他精神的伟大,却能够影响一批人一辈子。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对于艾青来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与黑暗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对于他的精神来说,驱逐黑暗,迎来光明是他一生的追求。

  新时代的人们,谁都得拥有这般灵魂!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必须有着艾青般的魄力与追求,在追逐光明的时候,不忘以自我的精神传递黎明的曙光。同时,我们更要有一个饱经风霜、不屈不挠的灵魂,不论踏足山巅,还是跌落低谷,我们都要时刻记着:精神不倒,人也不败。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十二):

  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们国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能够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故事,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终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句子,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当坚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坚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7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受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扬、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写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期望的憧憬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肤浅,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艾青的爱国心,我想到了那时的中国还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者……

  徐悲鸿诞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学校画画,1920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在那时中国落后留同学备受欺凌。后来徐悲鸿憋足了学习的劲儿,势为祖国争光。徐悲鸿在1920年画展引起了轰动,使整个美术界震惊。

  鲁迅从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这证明白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解放事业。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中”为传颂的名句。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逝世后,全国人民给他献上了“民族魂”的大旗,这正是人民对他中肯贴切的评价。

  这就是鲁迅与徐悲鸿的爱国之心,而我们从他们的品质中我们可以学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期望全在我们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奇怪,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永久矗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8

  暑假,很喜欢躺在阳台的躺椅上,依傍着落日晚霞的余晖,吹拂着偶尔掠过的微风,倾听着旁边树上夏蝉的吱唧,有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品读艾青的诗,我没有机会处在艾青的那个时代中,而眼前的环境又是如此优雅惬意,我肯定不能完全体会到艾青当时的心境该是有多么的复杂、悲痛和无可奈何,然而从他的诗句的点滴中我依旧能够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悲切,一首作于1937年12月28日雪夜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再一次让我见识到了在艰辛的岁月里挣扎的农人——那张被岁月与风霜的利剑折磨得充满沟壑的脸,那根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的脊梁,那双因为对生活缺少期望的黯淡的眼眸。我感到的不是心痛,而是怜悯,我很同情那些由于无休止的战争的受害者,对于命运给他们带来的磨难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地理解,而我们这么旁观者仅有叹息和悲悯的权利。但当我读到“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啊”,我感到了悲痛,为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民族,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感到悲痛,我想当时的作者肯定比我更加愤怒、惆怅和悲痛,否则怎样会写出“中国,我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这般诗句。雪中的中国在颤抖,在哭泣,正当被黑夜笼罩住的中国又该如何找到前方的光芒。

  一篇又一篇无声的诗作,一点又一点充满血泪的词句,这些让我这个无知的读者时刻在期待着迟来的黎明。

  最终,我和作者以及广大的劳动人民等到了盼望中的曙光,一篇《黎明的通知》仿佛在向世间宣告被黑暗和痛苦吞噬的日子即将走向终结,而新生活的诗篇就要开启,从作者的欢快隽永的文字间我读出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喜悦,作者是光明的使者,将光明与喜讯传播开去,“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打开所有的门欢迎”,甚至是让汽笛鸣响,让号角吹响来欢迎,欢迎这让中华四万万同胞欢呼的讯息,读到此,才觉得一向绷紧的那根心弦此刻松了下来。

  或许真的是一首诗一种心境吧,读了《艾青诗选》里的很多诗,发现都是在感叹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为民族命运的担忧和一向追求光明,当我遇见《盼望》时,我却又是另一番心境。

  都说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帆船,我们不仅仅是船长,还是水手,舵手,艾青说“一个海员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另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

  之一,因为少了悲怆的气息,呈现的.是一种豪迈慷慨的气魄。不管是盼望出发还是盼望到达,这样的海员都是勇敢坚毅的,他们不怕远方未知的惊涛骇浪,不怕前方的狂风骤雨,有了这份盼望,他们会果敢地克服即将面临的任何艰难险阻。我扪心自问,我心里有这种盼望吗?答案是模糊的,因为我并不能找到那份清楚的盼望。

  记得在大一的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课上,教师让我们轻轻闭上眼,聆听着优美的轻音乐,让我们想着我们的未来,可是当时我的脑海中总是一片空白,我不明白将来会在什么样的公司里工作,不明白可能会有怎样的经历,不明白将来的家是什么模样……可当教师问道有多少人能够清楚地看见自我的将来的生活的,我发现全班150人仅有4,5个人举起了手,我认识到原先大学生对于自我的未来是如此的一无所知,就算是小学生也会大胆地想,但我们此刻都少了那种儿时的魄力了,儿时那种纯真的梦想在如今看来好像成了荒诞的幻想。没有了心中的盼望,我们便不会更加努力地生活,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感觉上了大学以后变得颓废了,变得庸碌了,我以往多次寻求原因,可总是不了了之了,此刻我坚信了,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缺少的那份“盼望”。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此刻大学生活的思考,我会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我会像那些海员一样,盼望着我的大学生活的出发,盼望着我以后梦想生活的到达。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9

  最近我阅读了艾青的《向太阳》,作者写下这首诗距现在也有半个世纪了。

  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我仍能感觉到面对太阳来临时诗人内心的澎湃,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由昨天写到崭新的一天,太阳就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一种解脱,一种释放,一种希望。回想那段艰难的抗战时期,国家,城市,村庄,小至以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和黑暗之中。那个时期的人们向往太阳,向往太阳所象征的自由与解脱。终于有一天,初升的那轮太阳,发出了耀眼,却又温暖的光,人们终于获得了自由,他们也虔诚的祈祷,这抹阳光能永不泯灭,给他们的后代,给炎黄子孙留下用他们殷红的鲜血与蜡黄的皮肤混合成的,橘黄色的,太阳光。所以,作者说,太阳,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

  在太阳下,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曾经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诗人说,他“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因为这是阳光下最真实的姿态。广场上,人们高喊,“看我们/我们/笑的向太阳/”。少女们背着募捐袋,唱着清新的歌,太阳照着她们的,骄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着的两臂,他们,她们,在阳光下,沐浴着午后的阳光,享受着阳光,珍惜着阳光。

  这些发自胸腔的语言与歌声,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

  生命内部残留的酸痛,只说明必须挣扎好久才能站立起来。这些谁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觉都切切实实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实的诗句有了很大的张力和重力。事实上,这种交织着昨夜的伤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苏醒时带泪的欢欣,绝不能认为只属于曾经是囚徒的诗人自己对人生的回顾。应当看作是一个为了拯救民族的危难和命运与千千万万祖国的儿女们奔走抗争的赤子的心声。

  那个时期的人们,格外珍惜阳光,不是因为那时候的天气不好,而是这阳光,是他们所奋斗而来的,而现在的我们,在阳光的呵护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阳光呢?

  我想这也就是爱国的意义!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发扬现在所拥有的,就是为了,让这抹阳光,照耀得更加绚丽,灿烂,耀眼。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 篇10

  翻开《艾青诗选》,很多诗都给我以启迪。

  其中,《我的父亲》这首诗吸引了我,赶紧翻至244页:“但是我拂逆了他的愿望,并没有动身回到家乡,我害怕一个家庭交给我的责任,会毁坏我年轻的生命……”

  看到这里,一种相似的感受油然而生。有时,别人会跟我讲一些大道理来劝我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希望我如他/她所说一样,而不是现在的我。我就会很害怕,我如果听从了他/她的看法,我会比现在更优秀吗?我会开心吗?我一定得这么做吗?……思绪开始像弹弹球一样在地上、墙上胡乱穿梭。最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不!我要坚持下去,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论结果如何,只有这样,才不算是挥霍青春,也才不会后悔。

  后来,我又看到一篇令我深思的诗歌——《少年行》。

  “一个热情而忧郁的少年,离开了他的小小的村庄”,为什么他会感到“热情”?“忧郁”又是为什么呢?“热情”是因为可以去追逐自己的意愿了,“忧郁”则是要离开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以及关系十分密切的朋友了。就好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弟弟孙少平走进城市,没有什么大成就,但他收获了心灵的高贵和精神的富足,这也是他出农村的目的,成就了自己。换做是我,我一定会跟随自己的意志,选择离开。“我不喜欢那个村庄————它像一株榕树似的平凡,也像一头水牛似的.愚笨,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其实我也不太喜欢我的家乡,而不是与他们一样。因为在那里,我是平凡人中的一员,我不想要平凡,我并不普通,我要优秀,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不能挥霍青春,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要好好学习,成就自己的意愿,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艾青诗选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11-01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07-27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09-09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04-22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15篇11-06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13篇08-01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12篇01-26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15篇12-03

《艾青诗选》阅读感想03-10

《艾青诗选》经典读书感想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