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1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1]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芒鞋:草鞋。
【译文】
不要在意那穿越树林的风声,不要在意那敲打树叶的雨声,我要一路吟啸寄兴,我要一路信步徐行。手持竹杖,脚蹬草鞋,比那骑马还轻松,有什么可忧可怕的——任凭一蓑烟雨,伴我直道而行的人生!微寒的春风频送,把我的醉意吹醒,凉沁沁,微微冷;自有斜阳多情,山头依依遥相迎。试回首,一路萧瑟又何妨?尽管归去——无所谓风,无所谓雨,无所谓晴。
【解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和几个朋友到黄冈城外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返回的途中遇雨,携带雨具的仆人们先走了,他们只好冒雨赶路。同行的人都被淋得狼狈不堪,苏轼却浑然不觉,写了这首词,写了他风雨中的淡定和从容。
上片,写雨中举步,不仅不以风雨为然,“莫听穿林打叶声”——起句就不同凡响,光彩照人,而且在风雨中保持着“吟啸”“徐行”的潇洒风姿,以“竹杖”“芒鞋”(草鞋)为乐事的心情,还由近及远、由物及人地喊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壮情怀,显示了他仕途坎坷中不悲观、不消沉的心态。
下片,雨过天晴,春风微冷、斜阳迎人的情景中,又借景抒怀地回顾来路的风雨,表达了视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为平常的胸怀,显示了他履险如夷、坦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和沉勇、开朗、达观、潇洒的性格。上下片的结尾皆语意双关,情味隽永,富有理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他雨既不怕、晴亦不喜、超越宠辱得失的'恬淡彻悟的人生态度,这种从自然晴雨中引发而来的人生哲思,实际上是他亲历仕途风云后的内省和了悟。
全词从风雨如晦的阴雨写起,词的境界却异常清丽、澄澈,没有丝毫的压抑、消沉、阴郁。有人说,这是苏词中最为快适、潇洒的一首快词。刘石先生解读这首词:塑造出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苏轼走过坎坷不平的漫长人生。
静而思之,艰难曲折岂止存在于苏轼的仕途上。人生路上谁人不是风雨兼程呢?我们不也该保持这种豁达和潇洒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译文】相关文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02-0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06-2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04-1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02-2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词赏析06-30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1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听声》改写02-20
《夏日题老将林亭》原文,译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