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时间:2024-07-05 13:44:01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典故范文精品(9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典故范文精品(9篇)

历史典故范文1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历史典故范文2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历史典故范文3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不过要论成就李白这个后辈要比孟浩然这个前辈强多了。李白,唐朝有名的'诗人,号“青莲居士”,有“诗仙”的称号,他的诗即使是现在,仍被许多学者争相研读。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两人认识前,孟浩然的名字已经被许多人熟知,李白就一直很仰慕他,渴望跟“偶像”见一面。有一次李白在黄鹤楼上喝酒,听说孟浩然就在附近飞襄阳隐居,便立马去拜访他。孟浩然也早就听说李白的大名,衣服都还来不及整理就出门迎接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人生、谈抱负,人生好不快活。

  但是好景不长,孟浩然不久后便要去远游,李白有事在身不同同去,不然照李白热爱游历山河的性格,铁定会和孟浩然作伴。临别前,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设宴践行,酒过三巡,站在高楼上眺望远处渐行渐远的帆船,李白内心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后世传诵千年的千古名句送别孟浩然。

历史典故范文4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地区展开了争夺中原的官渡大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驻守在黄河北岸,兵强马壮,粮草已基本用完。

  谋士田丰劝袁绍打持久战。消耗曹军实力。袁绍不听,反将田丰关进监狱。另一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乘机偷袭许昌,却被袁绍怀疑为曹操的奸细,想调开前线兵力。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营。

  许攸建议曹操出奇兵突袭袁绍粮草供应的大本营——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献策,亲自率领精兵强将,夜袭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

  袁绍部将曾经主张全力增援乌巢,袁绍却坚持要与曹军正面决战:结果,既攻不破曹军大营,又损失了乌巢的粮草,军心大乱。

  曹操乘势大举进攻,扬言直取袁绍的老巢郡合黎阳。袁绍从河北官渡前线分兵赶去久远,曹军尾随追杀,袁军无心恋战,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损失足有七八万人。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体现了曹操的指挥才能。

历史典故范文5

  依旧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依旧是孔子的弟子。闵损,字子骞。他的生母早亡,父亲续弦。继母生了两个儿子,经常虐待闵损。冬天的时候,给闵损穿芦花做的衣服,而给弟弟们用的是棉花。

  这一天,随父亲出门,牵车的.时候因为太冷而打颤,绳子掉在地上。父亲很生气,提鞭就抽,抽破衣服飞出来的却是芦花。父亲回家要休妻,闵损跪在地上求父亲放过继母。

  说:“如果母亲留下,那么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您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受冻”父亲十分感动,留下了母亲。

  而他的继母听说此事,痛改前非,自此待闵损如亲儿子一样。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历史典故范文6

  孟尝君小时候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亲想要扔掉他,还是她的母亲瞒着父亲把他偷偷养大的。不过田文毕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着自己的雄辩之财和出众表现最终在四十几个兄弟中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可能是小时候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很严重的阴影,继位之后,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来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纳,因此他的宾客号称有三千人。但是人多并不一定就能办好事,有一次孟尝君应秦王之邀出使秦国,秦王因担心放他回去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便将他软禁了起来。这时田文的一个食客便扮成一条狗偷了狐白裘献给了秦王中的'一个妾让她说服了秦王放田文离开。但是当田文逃到函谷关的时候,秦王有改变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这时另一个食客便发出鸡鸣叫的声音骗过守卫开了城门,孟尝君总算回到了齐国。这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来历。

  这个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时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场的行为。就像孟尝君那样,离开秦国要用这样的伎俩才能回去。

历史典故范文7

  暑假里,我阅读了《历史典故》这本书,这本书由一个个历史小故事组成,令我映象最深的是《后羿射日之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杨》,初看这个题目,我以为是后羿怎样射日,其实不然,故事讲……

  古代神射手后羿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功夫,他的射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夏王想亲眼见证一下他的绝技,就请他到皇宫后面的花园,叫人拿来了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让这个表演更有意思,定下了一个赏罚规则:如果你射中的话我就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我就削减你一千户封底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面色凝重的`走到离靶心一百步的地方,脚步不是一般的沉重。然后,后羿拿出一支箭放在弓弦上。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的后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颤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最终后羿下定决心松开了弦,“啪”的一声,箭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距离。后羿的脸“刷”的一下变白了,接着又连射了几箭,偏的更加离谱。

  最后后羿收好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的走了。

  这个故事我反复读了几遍,从中我知道了一些道理,后羿平日射箭,是在有一颗平常心之下射箭,水平自然发挥正常,可是如果靶奖罚看的太重,他的心情就无法静下心来。只赢得起、输不起这是很多人心里想的。

  应该从后羿身上吸取经验,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拥有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讲尤为重要。

历史典故范文8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世人对萧何的评价可真有意思了!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其实最初韩信逃到汉中投靠刘邦之时并未受到重用,刘邦看韩信千里迢迢来投靠他觉得十分不易,于是就封了个管粮仓的小吏给韩信,因韩信在军界从未立过战绩,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

  一天晚上正值明月当空,韩信心灰意冷准备离开汉营,正巧被萧何知道了,于是萧何骑马就去追韩信,费了好大力气才追回韩信,此典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后经萧何拼命举荐,刘邦才答应与韩信见面,他们二人畅谈一番后,刘邦便认定韩信就是他最理想的`大将。没过几日,刘邦建了一个高大的拜将台,正式封韩信为汉军大将。而后韩信百战百胜,攻城略地,最终在九里山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挫败于垓下,项羽败至乌江自刎。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韩信以及彭越等一类将领,认为自己对汉朝立有巨大功勋,称王并不过分,但从刘邦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异姓割据者,即使政局暂时安稳也是不可能长久的,万一将来他们造反,天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况且这些都是长期跟随自己征讨天下的功臣,他们幅员辽阔,物资充分,带兵的实力绝不是刘姓那些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能对付的,不如趁自己还有能力,索性逐一消灭掉,给刘家子孙一个平稳的环境,让自己的宗亲来取而代之。

  名曰同姓王,这样就算将来他们这些同姓藩王造反,天下还是刘姓的天下。萧何协助刘邦臣,不顾及长期的手足之情,削除异己,最后也落得被刘邦深为忌惮的处境。而事实证明,即使是同姓宗亲,也会造反的,正如后来刘邦死后不久的七王之乱。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历史典故范文9

  谋君篡位的历史典故 士会回到了晋国,和赵盾、荀林父他们一同辅助晋灵公。晋国的一班大臣一心要继续晋文公和晋襄公的霸业。霸主的职责在名义上还是说扶助周室,抵御蛮族,征伐乱臣贼子,帮助有困难的诸侯;但是事实上并不如此。就是谋害国君的所谓乱臣贼子也不一定受到责备,更不用说受到霸主的惩罚了。士会是在公元前614年回到晋国的,就在这四五年里(公元前613—609年),重要的中原诸侯国,像齐国、宋国、鲁国都出过谋君篡位的大事。晋国对这些大事没有准主意。开始还想用传统的办法,发兵去征伐,后来,接受了人家的礼物,就睁一个眼,闭一个眼,天大的事也没了。就这么着,一来二去,“霸主”也不像个霸主的样儿,号令诸侯的那份势派声威就差得多了。 公元前613年(周顷王6年,晋灵公8年,齐昭公20年,宋昭公7年,鲁文公14年,楚庄王元年),赵盾趁着楚国刚死了国王的机会,打算恢复晋国的霸业,就约了列国诸侯在新城[宋地,在河南省商丘县西南]开会。到会的有晋、宋、鲁、陈、卫、郑、曹、许八国诸侯。蔡国仍然归附楚国,没来。赵盾叫嘤缺带着兵马去征伐。蔡国就又脱离了楚国,归附了晋国。齐国本来要来开会,因为齐昭公潘病得挺厉害,也没来。没到会盟的日期他已经死了。太子舍即位,不到三个月工夫,就给他的叔父公子商人刺死了。 公子商人是齐桓公的儿子,齐昭公潘的兄弟。他把家产拿出来帮助穷人,收买人心。这回刺死了太子舍,还假意请公子元[也是齐桓公的儿子]做国君。公子元说:“兄弟,别连累我。你能让我安安静静地做个老百姓,我就够知足了。”公子商人做了国君,就是齐懿公。 赵盾为了这件事,又替晋灵公会合了八国诸侯[晋、宋、卫、蔡、陈、郑、曹、许],准备去征伐齐懿公。齐懿公向晋国送了不少礼物,八国诸侯总算没跟齐国动刀兵。齐懿公的君位就这么坐定了。 齐懿公做了国君,要怎么着就怎么着。他想起从前跟大夫丙原因为争夺土地的事闹过别扭。那时候齐桓公叫管仲去判断这件案子。管仲断定公子商人理亏,把那块地断给了丙原。现在公子商人做了国君,就把丙家的地全都夺过来,还恨管仲帮助过丙原,把原来封给管家的土地也夺回来一半。管仲的后代怕齐懿公再找碴儿,就逃到楚国去了。丙原早就死了,不能再杀他,就叫人把他的尸首从坟里刨出来,砍去一条腿,算是一种惩罚。他还问丙原的儿子丙蜀[《史记》写做丙戎,《左传》写做丙?chu四声],说:“你父亲的罪应该不应该办?我砍去他的腿,你恨不恨我?”丙蜀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没受到刑罚,已经够造化的了。现在砍的是他的枯骨,我怎么能怨主公呐?”这一来,齐懿公就把丙蜀当做心腹,一高兴,把夺来的地全都还给他。 做了国君不但要报仇就报仇,而且要哪个美女就得是哪个美女。他听说大夫阎职的太太挺漂亮,召他进宫。一瞧果然不错,就不让她回去,叫阎职另外再娶一个。阎职是他的臣下,表面上也没有说的。 齐懿公叫人准备了一个避暑的地方,叫申池。那边有池子,挺干净,可以洗澡、凫[fu二声]水。池子旁边全是竹子。竹林子里面歇凉,最好没有了。公元前609年的伏天,齐懿公到申池去避暑,带着些个宫女,还有他的心腹丙蜀和阎职。天又热,酒又喝得多了,更加热得慌,就叫人把竹榻放在竹林子里,痛痛快快地睡他一觉。还有宫女们给他打扇。丙蜀和阎职都没有事,一块儿到池子里去洗澡。他们两个人各有各的心事,可是谁也不敢先跟谁说。丙蜀跟阎职闹着玩儿,拿竹竿子打他脑袋,还用水撩他。阎职火儿了,骂他不是人。丙蜀笑着说:“人家抢去你的老婆,你都不挂火儿,我跟你闹着玩儿,你倒生这么大的气!”阎职狠狠地顶他,说:“人家砍了你老子的腿,你都不说什么;我老婆的事还值得提吗?”这一来,两个人的心事全都说出来了。他们既然把心事都说出来了,就用不着再顾忌,很快地商量了一下,立刻穿起衣裳,带上宝剑,一块儿跑到竹林子里去。齐懿公正仰着颏儿打着呼噜,宫女们在旁边伺侯着。丙蜀做着手势轻轻地对宫女们说:“主公一醒就要洗脸、洗澡,你们快准备热水去吧。”她们都走了。阎职摁住齐懿公的手,丙蜀掐住他的脖子。齐懿公刚睁开眼睛,他的脑袋就掉下来了。他们把他的尸首扔在竹林子的尽里头,把他的脑袋扔在池子里。他们坐着车回到城里,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然后带着家小,把能够拿走的东西装上几辆大车,慢慢地出了南门走了。家人们催他们快跑,丙蜀说:“这种坏蛋死了,谁都高兴,怕什么呐?”还真没有人追他们。他们就这么不慌不忙地投奔楚国去了。齐国的大臣都认为齐懿公商人谋害国君,夺了君位,还横行霸道地对待大臣,早就该死了。他们商议了一下,立公子元为国君,就是齐惠公。 齐懿公商人还没给丙蜀和阎职杀了的时候,宋国的公子鲍还把公子商人当做老师呐。他看着公子商人刺死了太子舍,送点礼物给晋国,国君就做定了。他也这么办了。公子鲍是宋昭公的兄弟,不过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他的祖母宋襄公夫人顶宠他。宋国的大臣们也也都跟他合得来。这还不算,他也像齐国的公子商人一样,把家产和粮食拿出来救济穷人。公元前611年,宋国碰到了荒年,公子鲍仓库里的粮食全发完了,宋襄公夫人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给公子鲍去散给灾民。这么一来,宋国上上下下都说公子鲍是个好人,要是他做了国君,宋国人够多么造化啊! 向着公子鲍的那一班大臣就刺死了宋昭公,立公子鲍为国君,就是宋文公。为了这件事,赵盾又出了一回兵,他派荀林父为大将,会合晋、卫、陈、郑四国的兵马去征伐宋国。宋国的大臣宋华元到晋国的兵营里去见荀林父。他说明了宋国上上下下全都信服公子鲍,还央告霸主准他好好地去管理国家。华元又奉上好几车的金、帛,犒劳军队。荀林父全收下来了。郑穆公兰反对,说:“我们跟着将军是来征伐乱臣贼子的。要是您答应跟宋国讲和,怕不大合适吧!”荀林父说:“宋国跟齐国的情形差不多。咱们对齐国已经宽大了,对宋国也不能太苛刻。再说人家宋国人自个儿都愿意立他为国君,咱们何必太死呐?”荀林父就跟宋华元订了盟约,确定了公子鲍的`君位。 接着,鲁国也干了这么一套。鲁国的大夫东门遂[鲁庄公的儿子,也叫公子遂和仲遂]杀了国君,还挺有把握地算计着晋国不会跟他过不去。公元前609年(周匡王4年),鲁文公[鲁僖公的儿子]死了,公子恶即位。到了给鲁文公出殡的时候,齐惠公元刚即位。齐惠公要改一改齐懿公商人的那种横行霸道的做法。他做事挺小心谨慎的。一听到鲁文公出殡,赶着就派使臣去送丧。东门遂对叔孙得巨[叔牙的孙子]说:“齐是大国,公子元才即位就派大臣到咱们这样的小国来吊孝,明摆着是要跟咱们交好。

  咱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去跟齐国联络联络,将来也有个靠山。”叔孙得臣觉着他说得挺对。他们两个人到了齐国,一面祝贺新君公子元,一面回谢吊孝的盛意。 齐惠公挺客气地招待他们,特意请他们喝酒。在酒席上,齐惠公随便问到鲁国的新君为什么叫“恶”。他说:“天底下的好字眼多得很,为什么偏挑了这么一个字眼呐?”东门遂回答说:“先君一向不喜欢他,故意给他起个坏名字。先君喜欢的是公子接,喜欢他品行好,有本事,能尊敬大臣。不但先君,就是敝国上下也都指望他做同君。

  可是公子接虽说是个长子,究竟不是正夫人生的。”齐惠公说:“历来立庶出长子的也有,只要人好就成。”叔孙得臣紧接着说:“因为先君死守着老规矩,立了公子恶,就把公子接埋没了。为了这件事,敝国上下到今天还都抱怨着先君呐!贵国要是能够帮助敝国立个贤明的国君,我们愿意事奉贵国,年年进贡。”齐惠公一听到“年年进贡”,就挺高兴地答应了,跟他们订了盟约,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公子接。

  东门遂和叔孙得臣有了齐国给他们撑腰,就大胆地杀了公子恶和他的亲兄弟公子视,立公子接为国君,就是鲁宣公。鲁宣公把济西之田送给齐国,作为谢礼。有人对东门遂说:“您这么干,不怕晋国来征伐吗?”东门遂冷笑着说:“齐国、宋国杀了国君,晋国收了点礼物就堵住嘴了。咱们死了两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说晋国的赵盾连他们的国君还照顾不过来呐!” 说真的,赵盾和士会眼看着晋灵公长大了,可是越大越不像话了。

【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经典的历史典故07-16

(精选)经典历史典故07-24

历史典故05-19

经典历史典故02-19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历史的典故05-21

经典历史典故[经典]08-02

经典的历史典故05-30

经典的历史典故【精选】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