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业推广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推广论文1
1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效
江苏省根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打造农业强省的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科技转化运用的支撑和导向作用,着力攻克影响高产稳产的技术难点,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增加粮食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1粮食总产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20xx年江苏省粮食总产达330.8亿kg,创新世纪以来最高水平,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414.6kg/667m2,连续6a保持在400kg/667m2以上,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553kg/667m2,连续18a保持在500kg/667m2以上;小麦单产322.9kg/667m2,实现了新的突破。
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围绕“四主推”和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全省各地切实加强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种田大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强化技术服务。20xx年全省水稻、小麦、油菜优良品种覆盖率分别达83%、90%、98%;全省种植面积66666hm2以上的水稻品种有14个,其中,超级稻678000hm2,占30%,粳稻1956666hm2,占86%;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949333hm2,优质化率达85%以上。全省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和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分别占50%、25%左右,其中机条播小麦占21%,水稻机插秧915333hm2,精确定量栽培、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和塑盘旱育抛秧分别达1521333hm2、1044666hm2、196000hm2。
1.3农作物科技综合展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新技术集成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充分利用并拓展农作物综合展示基地功能,依托展示基地面向农技人员、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宣传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发挥展示基地熟化集成、展示示范、观摩培训等功能,是农民亲近的田间学校。20xx年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共建立了12个水稻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共展示水稻品种55个,展示技术12项,展示新产品15个、新模式5套,有效推动了全省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推广。二是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幅提升示范带动能力。20xx年认定2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xx年认定了4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总量达到71家,建成面积102000hm2,占规划面积的68%。全省农业园区示范带动433333hm2,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1.4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20xx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共设立超级稻技术集成示范、水稻优质高效栽培、麦棉油超高产栽培、发酵床养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家禽健康养殖、蚕桑高效养殖、果茶花高效生产、设施蔬菜高效生产、食用菌高效生产、智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12个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协作组,每个协作组设1名首席专家,由首席专家加强协作组内项目实施的组织与实施管理,显著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1.5每年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极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全省3万多名县乡农技人员已普遍轮训一遍,20xx年已开始第二轮培训。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参训农民达200万人,每年培育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农民10万人。在农民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组成有100名成员的讲师团,积极开展培训。针对农村剩余劳力不足、素质弱化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造就新一代知识农民。
1.6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把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自20xx年我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来,全省选择16个县进行试点,20xx年率先在全国全面推进,实现产业全覆盖,20xx年实现村村全覆盖;共选聘技术指导员160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20多万户,辐射带动农户400万户。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到户指导,创新入户模式,严格督促检查,绩效公开,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成果转化“最后1km”问题。
2江苏农业推广存在问题
2.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江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虽然不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但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传到急需的农民手中,形成闲置,无法融入产业。
2.2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接受农业行政部门和上级推广机构的双重领导,导致农业推广机构受行政干预影响严重,系统内的管理弱化。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是业务上的指导和建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系统功能和管理作用发挥不够。
2.3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及素质有待提高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载体,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效。但由于农技推广工作艰苦,尤其是基层的推广人员待遇低,基本生活、工作条件差,造成人心不稳,跳槽或改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推广人员知识面太窄,技术陈旧,知识结构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际经验尚不如长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的农民。
2.4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务农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由于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而这些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整体偏低,对接受新技术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只能重复较低层次的`简单再生产,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2.5土地经营分散化江苏省目前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的仍占大多数,土地经营规模小,影响了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运用及土地产出的增加。
3加强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3.1明确推广机构职能定位,科学合理设置推广机构江苏省应在强调突出公益性职能的大原则下,进一步细化明确省、市、县、乡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责定位,省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县级机构应逐步将工作重点放在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上,与其他各类新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成差异化服务。
3.2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合理配置人员对农技推广的人员配置,要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严格考核、业绩评价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真正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一线人员待遇,引导、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到第一线工作。
3.3保障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充足的农技推广经费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保障。各级政府应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通过省级财政增量投入调控和引导市、县、乡镇相应地加大投入。同时逐步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稳定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支持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将技术推广经费的使用置于有效的评估之下,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
3.4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推进新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和壮大多元化的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主体,提高各主体的服务能力,并促使各类服务主体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可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激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科技服务。
3.5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并将该中心建成集农业生产各专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等)的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基地。由于各区域中心承担了多数专业的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活动,因此,中心站也是一个技术与信息交流的场所,成为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中心。所有区域中心试验站的人员构成应该以目前县乡两级技术推广人员为主。
3.6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引进竞争机制,对农技推广基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竞标制,并成立农技推广基金会,鼓励所有农技推广人员根据农民的技术需求,申报相应的农技推广项目,使最有能力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领衔实施农技推广项目,以取得好的推广成效,提高农技推广经费的使用效率。
3.7构建农科教企联合协作的推广机制支持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农技推广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服务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农村科技服务力量,将服务直接联入农户。
农业推广论文2
摘要:果树在种植生长期间,管理工作的好坏影响到果实的产量和质量,要想提高经济收益,就必须加强果树管理。本文介绍了果树管理注意事项;指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果树管理;注意事项;农业技术;应用
1果树管理注意事项
1.1摘心
一般在9月下旬,针对尚未封顶的新梢,摘除还没有木质化的细嫩部分,促使养分积聚在已经木质化的部位。如此能够为叶片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枝条成熟。
1.2疏枝
在摘心处理之后,冬季修剪时要把长枝、密枝等清除,避免养分在冬季消耗过量,为果树贮存营养。
1.3防涝
如果发现果园内因地势问题积水,要建设疏水沟渠,尽快将积水排出果园,避免树根长期浸泡在水中。还要扒开树根颈上部的表层,有利于土壤通气,促使根部正常生长[1]。
1.4深翻树盘
最好的方法是从果树定植外缘开始,通过扩穴、深翻、施加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1株果树深翻树盘的过程,可以2~4a时间完成,将深度控制在60~80cm,有利于深部根系的'合理分布,保证土壤透气,提高根系的吸水能力、吸收养分能力。
1.5秋季施肥
进行土壤施肥,常在9月份进行,以圈熟肥为主、氨肥氮肥为辅,数量100~150kg;进行叶面施肥,常在8月中旬—9月中旬进行,包括过磷酸钙(0.3~0.58kg)、草木灰浸出液(浓度为6%),喷洒2~3次。1.6保护果林8月份应该向果林喷洒硫酸亚铁波尔多液,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该溶液的配置方法如下[2]:向3kg硫酸亚铁中加入30kg水,形成硫酸亚铁溶液;向3kg生石灰中加入70kg水,形成石灰乳;将硫酸亚铁溶液缓慢倒进石灰乳中即可。
2果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果树修剪问题
管理人员没有对果树进行合理修剪,就会导致主枝干张开角度小、甚至不能张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枝干偏移到中心位置,树木呈现抱团状,继而主枝干的数量减少。实践表明,合理修剪枝干能保持营养均衡,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效预防病虫害。修剪工作不到位,则会影响果树的健康成长。
2.2果园修整问题
果园在管理期间,存在明显的头重脚轻现象,也就是将管理重点放在了果实成熟前,收获后往往缺乏系统的管理工作,导致果园内杂草丛生。研究表明,秋季温度适宜、光照合理,此时果树的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管理人员应该对果园进行修整,例如施肥、修剪枝干、病虫害防治等[3]。
3果树管理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1栽培技术
果树栽培离不开相应的设施,常见如温室、塑料大棚、人工光源等,能够为果树的生长提供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要求合理调整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果树能够正常开花、结果,即便是在反季节的条件下,也能够保证果实新鲜无害。以塑料大棚为例,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打破植物冬眠机制、控制果树的生长、提高果实产量、果树整体管理等。管理实践经验表明,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加强调控管理,能够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最终增加经济收益[4]。
3.2寒害预防
除病虫害以外,冬季寒冷天气也容易危害果树的生长。相关报道显示,每年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我国果树在生产、售卖阶段均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应该研发新技术,提高果树的抗寒性能,保证健康成长;果树种植要因地制宜,在寒冷地区可以引进抗雨雪、耐低温的果树种类,并对种植技术进行改良[5];加强果园管理工作,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必要时采用有效的防寒御寒措施,从而减轻寒害对果树的影响。
4结语
果树管理的6大注意事项,分别是注意摘心、注意疏枝、注意防涝、注意深翻树盘、注意秋季施肥、注意保护果林。分析可知,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果树修剪、疏花疏果、果园修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从栽培技术、嫁接技术、寒害预防方面入手,为果树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晶华.果树栽培管理及盐碱地果树栽培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90.
[2]陈志霞.农业技术在果树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初探[J].种子科技,20xx(07):81.
[3]张硕.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xx(11):29.
[4]秦路军,徐海苗.果树定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xx(22):29-30,32.
[5]刘勇,孟凡武.果树春季霜冻防控管理技术及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xx(20):75-76.
农业推广论文3
摘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是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这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体现。只有技术人员懂技术,推广技术,农业生产者使用技术,才能提高农业的单位产量和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最大化的挖掘潜在的劳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增大农业技术推广技术的投资力度,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应科学认识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关键词:投资;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农业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经济机制上看,农业增长的特殊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中的劳动力、现有的土地消费和积累的资本。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效推广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使其充分运用至实际的农业生产环节中,提升了土地以及农业资本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处主要利用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分析理解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的横轴坐标为时间,纵轴坐标为新技术采用率。在技术的初始推广阶段,其效果大多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新技术的效果未得到有效验证,以致多数人并不愿意承担风险,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尝试。当少数人使用后觉得效果不错时,则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采用新技术,此时新技术的采用率也会随之增长,使用人数增加。当新技术得到多数人的采用后,由于采用面较广,因此其扩散曲线斜率也会下降,最终趋于平缓,这便是农业技术S型曲线的形成过程[1]。而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多数地区可以挖掘潜在的劳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且在旧技术与新技术不断更替的过程中,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的增长带动国民经济的提升,我国必须加大新农业技术的研究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升级。且还应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新技术,从而提升农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
2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教育、科研以及推广环节出现脱节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三者并非实现有效结合。比如农业科研单位并未有效融入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领域,且农业教育工作也并未结合社会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农业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力过程带来了一定阻力。另一方面是投资带动力较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但当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市场并未完全打开,以致推广效果较差[2]。除此之外,我国正加快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财政支出更倾向于城市建设,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投入的投资数额较小。
3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3.1强化农业科研以及教育的全面结合
农业技术生产的关键在于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且农业技术也主要产生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农业教育环节。对此,应大力支持农业单位的科研工作,并鼓励学校教育中的农业院校,为农业技术的研究提供良好氛围。农业局可以利用研究所功能研究新型农业技术,而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且政府也应给予企业一定支持,鼓励其创新农业技术。这样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才可以提升技术的研究效率,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深层农村基层。
3.2建立多元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为了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应转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模式,在满足市场以及农户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以国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院以及农民合作社为辅的多层次推广模式[3]。且高等农业院校也应设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门进行技术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合理利用民间资本,鼓励企业投资,并激励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
3.3农业技术推广中加强科技普及
为了提高农村科技水平,首先要根据当下农村经济及农民素质水平的实际状况,加大对农民技术的培训力度。此外,对学历不够或素质较低的农业技术推广从业者,进行相关职业培训,以多种方式与渠道持续提高农民的业务水平。
4结束语
增大农业技术推广技术的投资力度,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相关部门应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增大扶持力度,且确保这些资金全部使用至推广工作中。同时,还应科学认识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参考文献
[1]耿增鹏,孙洁.简析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05):103.
[2]冉莉.探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技服务,20xx(11):8.
[3]李慧.试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J].农民致富之友,20xx(21):91.
农业推广论文4
【摘要】网络发展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物联网变为可能,并且物联网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今,农业机械化推广中也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文章对物联网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农业机械化推广;实践应用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不可分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促使互联网不断向前发展。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物联网的强势发展,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让经济发展变得更加繁荣。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业,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手工逐步向机械化生产过渡。机械化生产方式不仅能提高生产数量和质量,还能够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发展。
一、农业物联网概述
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并把物品的具体信息存至互联网中,通过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实现物品的买卖以及交换,最终完成智能识别物品、进行定位、详细跟踪、以及对物品的监控和管理。其中射频识别和红外感应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是物联网技术中经常用到的信息传感设备。农业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和农业相结合,为农业人员提供更加丰富的.农业信息。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农作物产品的流通方向等信息。让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状况以及相关物流信息等,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农业物联网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让农村经济朝着繁荣方向不断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还能够使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促进农村不断改革,使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应用
1、农机装备技术领域
农业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主要是为了帮助农业人员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土壤、空气、水分、光照等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确保农作物有较高收成。利用智能网络和相关技术,能够计算出农作物生长所需条件的各项指标。农业人员在管理时,也能更加便利。而且还能对环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现阶段,澳大利亚已经将物联网技术成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设备能够通过已经输人的信息,对农业用具进行判断。并且农具能够准确判断农作物,为其喷药。这种自动机械化处理,能够节省人工成本,而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我国还出现了一种灌溉的系统。这种系统同样利用了传感器,对农作物根植的土壤进行监测,土壤的湿度和土壤何时需要浇水都处在传感器的监测当中。这种细致监测能够将灌溉所需进行科学控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农业生产利用物联网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2、气候智能型农业领域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也受到一定限制,而且农作物的产量也不断下滑。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无疑会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产带来问题。农作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正是眼下农业生产中要重点解决的事。物联网技术有一定优势,正好可以用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感应能力,能够对环境变化进行时时监测,环境出现变化时,能够及时向农业人员提醒,让农业人员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这种对农作物的具体防护,能够使农作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农作物对灾害的抵御能力也得以提高。物联网技术能够帮助农业人员为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业最终产量调节出更加合适的环境。比如,在农业水利设施中安装专门的水位监测装置,能够对水位信息进行很好的监测,及时收集水位相关信息,并处理这些信息。
3、农机化区划与农机现代化45管理
农业生产中会用到大量的农业机械。气候变化能够影响农作物产量,多产和少产情况所需要的农业机械不同。农业机械的频繁更换会给农业人员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损害。如果农作物的成熟期比较短,对收割时间有要求,那么所需的机械设备就相对多一些。机械设备少很可能会需要大量人力补充,这样就会在时间和人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但是机械设备投人过多,又会增加农业人员的资金投人。农机45体系,是一种农业机械经营模式。l2]在这个模式中,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的运输情况、销售情况等进行定位,提高了对农作物的监管。如果产品在运输或其他环节中出现问题,也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及时得到反馈,并对问题进行补救。农机供应商可以利用45管理系统,对农机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争取为农业人员带来更加方便和有质量的服务。
4、农业机械化应急体系
农机机械化应急体系,主要是为了应对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利用物联网监测环境,并对环境中不稳定的条件形成一定的预警模型,在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及时提醒农业人员。灾害发生时,农业机械能够降低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大大减少了救灾的投人。
三、结束语
在农业机械中使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农作物的生产情况进行更好的控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在自然灾害的预警方面,也有很明显的作用。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农业机械化,能够对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晓洁.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xx,07:210+214[2]王文德.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实践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xx,24:334
农业推广论文5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发展工作,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农机推广工作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必须常抓不懈。本文从农机推广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农机推广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乃至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思路,努力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使用农业器具开展农业生产的历史也很悠久,农业机械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当中,农机推广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保证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向现代农业进军的不竭动力。农机推广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手工到农业机械的.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化实现的是机械替代人力的全过程。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的发展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2 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但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规避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环境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进程都十分有益。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抢抓了农时,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率,符合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推进。
2 做好農机推广工作的具体措施
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首先要从农机推广上下功夫。尽管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此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机推广地位
很多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效果不好,主要与当地的重视程度有关。部分地区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上部分地区农民的不配合,直接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地位,农机推广人员首先要以身作则,认真对待农机推广工作,要积极探索如何做好农机推广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家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争取农民的积极配合。
同时建议农机推广部门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农户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户解决在使用农业机械乃至一些农机技术上的难题,与农户做朋友,帮助农户认识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2.2 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
积极做好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的工作。基层农机推广部门需要逐步建立起科、工、户一体化农机新产品研发以及多元化的推广机制,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推进农机推广工作的不断发展。
2.3 不断壮大农机维修业,辅助农机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农业机械化部门不能忽视农机维修的重要性。针对农机维修行业要致力于农机维修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维修和服务能力,同时还要与其他农业机械化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同合作,共同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作贡献。
2.4培养农机推广人才,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农机推广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业务能力强是基本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农机推广人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创新思路,不能墨守陈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更新,关注农机推广新变化。建议相关单位要积极组织培训和学习,帮助农机推广人才进步。
3 结语
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努力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农机推广水平,单靠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农机推广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才可以取得新成绩,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宏汉.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xx,(15).
[2]张广东,刘玉琴,李晓燕.对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xx,(05).
[3]刘国林,杨宇.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耕作与栽培,20xx,(06).
[4]王涛.浅谈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技服务,20xx,(18).
农业推广论文6
摘要: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体结构体系还需完善、投入力度普遍偏低三个方面入手,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从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完善现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结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等方面,提出促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基层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农业技术推广团队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来说,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而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因为缺少充足的工作经验以及社会阅历,无法担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就使农业技术推广团队无法融合一些新鲜的血液。此外,在开展人才招聘时,往往将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安排在非农岗位上,造成了一些专业人才在无形之中的浪费,从而使当前大多数岗位被非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据[1]。
1.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体结构体系还需完善
在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为了提升推广水平,构建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构建完备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方式,将农村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方式进行转变,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看,在应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时,相关的探究部门、职责机构以及农村联合机制缺少完备性,无法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到我国农村之中,所以,怎样才能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转化,构建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问题发展,是当前农业部门首要处理的问题。
1.3投入力度普遍偏低
以某市为例,经过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资金朝着逐年递涨的趋势发展,但是推广费用却明显减少。结合中科院农业政策探究部门统计调查显示,农业部门自20xx—20xx年期间,经费总收入情况和财政部门拨款情况年均增长率为3.1%和3.04%,和西方国家进行比较,资金投放力度明显偏低。其中,在有限的投资费用中,有75%的资金用于工资的发放以及其他应用,只有10%的资金应用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技术部门,普遍存在推广经费匮乏的问题,因为缺少充足的推广资金,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促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化措施
2.1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2.1.1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各个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让其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自身专业水平,从而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此外,还要安排城市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工作,给城市、乡村的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提供平台,开展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相关科研的探究工作,进而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实力[2]。
2.1.2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除了要高效应用农业专业知识人才之外,还要开展农业技术部门人才的编制工作,确保农业技术团队编制不被非农业专业人员所占用。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发布相关的'优惠政策,提升中级以上标准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起到挽留人才的效果。
2.2完善现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结构
要想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国家有关部门就要加大资源的投放力度,组建完备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团队,切合实际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各项要求进行满足。此外,在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为了保证推广工作的全面落实,还要制定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框架,从而确保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2.3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关部门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机制,同时在机制中,对推广经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财政预算范畴内,既要满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需求,还要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逐年递涨。因此,为了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关部门就应全面了解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示范基地的构建力度,采购相应的办公设施,为公益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出台相应的法律机制,防止出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私自挪用现象。
3.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繁琐的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还要具备充足的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落实。因此,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放力度,构建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改革,在根本上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孔继林,刘昌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J].基层农技推广,20xx(1):6-7.
[2]陈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xx(16):27.
农业推广论文7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农民急切的期望着农业技术的水平不断增高,而在这个时刻,我们国家现有的农业技术由于是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所以这种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一天一天的暴露出了它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个缺陷,创造一个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就成为了,我们国家迄今为止在农业这个领域上一个急切的需要去解决的课题。本文一开始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创新内容做了一个具体的阐述,接着对这个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对其未来发展的探讨。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发展趋势
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是主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中,我们国家的农业正在一步步进入市场,相应的农业科技也正在飞速发展前进,在一些高科技工具的应用和高科技方法的运用上,已经正渐渐同世界一起大范围的普遍化。就在这个时刻,我们国家曾经应用的旧体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基本上来说已经适应不了现如今社会发展所需,例如推广理念上的差异、职能分化上的不同、管理体制上的出入、运行机制上的不一样等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国家正在一点一滴的加大该体系的改革力度和创新力度,并且速度是越来越快,丝毫不敢松懈。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和成果
1.1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需要针对我们国家目前基层中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所面临的问题,使公益性、经营性的技术推广互相分割开来是一部分基层的'推广单位常常犯的错误。事实上,为了更好的将其进行推广,应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前提下把农业技术进行推广,通过试行承包农业技术、结合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等方式,促进我们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与此同时,有一些农产品的主要产地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体制改革,比如以国内外知名学府、国家级或省(市)级著名企业、国家开办或省里主办是农业科研院和相关的各个专业化服务的组织为改革主体,把国内外的市场作为根最本的导向,以此完善农业推广中的服务、将农业技术的创新作为推广中最主要内容建设。
1.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在最近这些年间,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次次的实践中,他们总结了推广过程的失败教训和有效方法,渐渐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这种制度把农民在生产中的实际科技所需放在第一位,再由当地政府机关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挑选,最后择出一些在工作上认真负责、能够吃苦耐劳的、同时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到基层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就相当于是在最先进有益的农业科技和相关农产品的企业以及进行生产实践的农民三者之间搭建了一个供其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桥梁,这也是为了满足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更有效的将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与国家经济之间的紧密结合。
1.3探索新型推广组织形式
为了使科技、农民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们国家的各个市县的农业科技园就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与此同时,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又是的农业科技园一步步形成发展,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与进步又相应的使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和其成果的逐渐转化,并且在农业科技园发展的期间,农业科技园也解决了许多科技问题,这些科技问题一直阻碍着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的脚步。也因为农业科技园的作用,各地都在一时期渐渐冒出了许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对于提高农业科技的水平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在现如今的时代我们国家的农业科技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对我们国家迄今为止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与大胆的科学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来愈快的发展需求。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因此,我们国家的农业类型在每一个地区都有差异,且东西、南北、沿海内陆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存在着不平衡,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能是复合型发展,这个复合型包括了多层次、多类型和多种体制共同存在,这也给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变革更新造成了难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理应把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看作是这个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次就是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持续的完善,在优化中进步,并且结合农产业发展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还要对推广岗位管理的制度进行改动,以此完善制度。只有拥有了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才会充分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之后的推广工作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仅如此,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能够具有高效率、快速、灵活多变的特质,农业科技、推广、教育部门之间的强强联合还有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间的有效合作,都能够把农业推广的成绩效果持续不断的提升。还有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注意广大农民接纳的程度,只有找到能让广大农民接纳新农业科技的方法,把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组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相互间紧密的结合,推广体系才能蒸蒸日上。比如利用参与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让农民亲自参与到推广的过程中;还有利用一些其他项目把推广模式带起来,以促进各个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把农业开发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将水利、农技、信贷等部门合其为一,为农民提供系统化的、完善的推广服务等。
3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对于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颠扑不破的。相关农业单位部门要想在这个日新月毅的新时代,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和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适当的对其他国家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进行分析借鉴,以此为基础,再加上我们国家自身的具体实际的需要,以此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最后对我们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最终使我们国家一步步形成将市场型、公益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强强联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达到国家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的新层面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赵武军.“农业专家大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xx,(04).
[2]杨连志,唐玉琴,郑维莲,闫士环.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与探讨[J].天津农林科技,20xx,(03).
[3]吴春梅,陈文科.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xx,(02).
农业推广论文8
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环境被严重破坏,给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认识到农业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绿色农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效果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推广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农业理论简述
绿色农业的概念范围相对较广,其中不仅包括了绿色植物业,还有园艺类农业、菌类农业等,这些农业类型的性质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却有一致性。在绿色农业的应用方面,还包括了无公害性质的绿色农业产品,即绿色食品。
传统性质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应用农业技术及如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没有考虑农业生态这一层面。绿色农业理论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对农业技术进行绿色创新,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方向转变,合理应用绿色技术。目前,绿色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不仅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合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收入,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其推广策略
(一)主要农业技术的推广
1、粮油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绿色农业的实施、发展,粮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应重视优质粮油技术。优质粮油技术的应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及自然因素等给予支持,如土壤因素、光照时长等。优质粮油技术的推广需要既满足生长环境的具体需要,又保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水稻品种来说,要注重其外观及营养成分,保证水稻的品质较高;对于玉米品种,推广人员应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油质丰富的品种;对于小麦品种,推广人员应保证其内部面筋的具体含量及蛋白质成分等。
2、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是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较好,农产品的.具体生长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毒害物质的残留量在可控范围内,农产品的安全性较高。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栽培技术的推广也变得更为重要。
某地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着重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地时,推广人员主要选择了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水源充足、空气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在确定好栽种区域后,推广人员还采取了“连片种植”的栽种形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面积在66hm2以上,便于统一管理。
其次,推广人员还很重视选种工作,主要选择的作物种子都是抗病害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在选种后,推广人员还对作物种子进行了高温晾晒,并将其浸泡于药剂水溶液中,以此杀死种子中残留的细菌成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公害农产品受病菌、细菌的侵害。
最后,推广人员还着重对种植工作加以推广、分析。推广人员告诉种植户,在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水旱轮作”,尽量避免同一种作物的连茬种植。此外,推广人员还表示,种植户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自身状况来安排种植时间并选择恰当的种植方式。种植户应当严格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密度,避免农产品在栽种过程中过于紧密,以此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得到阳光的充足照射。此外,推广人员还指导种植户培育壮苗,合理进行移栽。若种植户种植的是豆类作物,应在作物展开第一片真叶的时候将植株进行移栽;若种植茄果类作物,可以选择9月—11月期间进行作物移栽,这样就可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生长情况较好。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做好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当地得以大范围应用,推动了绿色农业在当地的合理、有序发展。
3、农业管理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农业管理技术推广也较为重要。传统模式的农业种植,有时并不关注农业管理技术,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户的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针对绿色农业,其农业管理技术主要可包括灌溉与施肥两个主要方面。在农作物灌溉方面,沙质土壤一般可以进行常量灌溉,黏质土壤应采用深沟排灌形式,地势较为低洼的土壤环境可以选择小水频灌形式。夏季时可以每日进行多次灌溉,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且不可在中午时分进行灌溉。在施肥方面,应尽量选择生物肥料,也可选择复合肥及有机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控制相应的施肥量即可。
4、病害防治技术
推广人员可以利用农业措施加强病害防治效果,如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进行灭蛹,以此杀死虫卵,避免农作物遭到害虫侵袭。推广人员应当指导种植户对农作物的病害枝条、腐烂枝叶等进行及时的剪除、杀虫及清理。推广人员还可以指导种植户利用物理措施与生物措施。若采用物理措施,需要种植户使用杀虫灯、诱杀剂、诱杀板等捕杀害虫;若采用生物措施,种植户可以选用合适的生物药剂、或在种植环境中放养鸡鸭、害虫天敌等,以此达到病害防治目标。
(二)具体推广策略
1、加强宣传
若想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此保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首先就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宣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户长时间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对于绿色农业技术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应用。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农业技术,让种植户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明确知道绿色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其个人收益,也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丰产。农业部门可定期指派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到各个乡、镇、村开展宣传,还可以与当地的媒体等展开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2、结合实际
一些地区虽然积极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绿色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环境相结合。因此,农业部门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应先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开展情况、发展趋势、作物生长情况、作物分布情况等加以分析,还要将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纳入考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才能选择相应的绿色农业技术加以推广,确保所选择的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匹配,避免两者存在严重脱节。
结语:
绿色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种植的效率与产量,还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农业的相关理论体系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大范围、高效率地推广包括粮油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要采取相应的推广策略,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农业推广论文9
1几种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为专家研究、实验、示范、推广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让专家们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展开应用技术研究,从而带动产业带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专家大院模式拓展为一体两翼模式,示范推广的同时开展三个层次的系列化培训,并进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强,产业方向明晰,提供的设施条件优良。湖南农业大学“双百工程”模式强调高校科技团队直接与农业基地一一对接,并建立长期工作机制,在管理制度、合作机制建设上都有一定突破。“双百工程”模式推行项目责任管理,以制度来规范、约束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方式、效果,使农业高校为农服务走向了主动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规范管理轨道。
2依托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启示
2.1高校参与农业推广优势突出
1)人力资源。至20xx年全国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和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达到74所;同时,在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农学专业的大学达150所。20xx年371244人,其中博士在校生7302人,硕士在校生32336人,本科在校生188067人,专科在校生143539人。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优秀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涉农类高等农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生力军。
2)物质资源。高校非常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许多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直接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对生产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多,建设力度大。
3)科技资源。科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往往有完成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参与技术研发等的科研任务和考核要求。从对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来看,我国高校相较其他科研院所、企业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20年来,农业高校先后转让重大科技成果915项,大部分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农业高校在推广、服务中同时获益
1)推动教学。与理论学科、基础学科教学相比,作为科技型、实践型的农业院校,需要将教学与农业工作对接、融合,在实践中教学、在推广中学习,在应用中研究,实现教学、科技、服务三位一体。教学贴近实际,一是将农业推广的知识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范畴,二是在教学阶段上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具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这种教学兼有科技服务的功能,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推动科研。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推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成果的价值与效益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带来相应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在应用科研成果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通过科技推广人员反馈给高校,成为高校进一步攻关的科研课题或教育教学案例。
3)推动就业。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可有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农业高校学生在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与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让他们对我国三农现状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增进与农民的感情,体会农民的困难与需求,逐步树立用科技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有利于推动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2.3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政府部门尤其是当地科技部门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在推广过程中有三个主要职能:一是产业规划布局,二是相关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配套,三是管理协调。只有技术,没有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合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不了,在小范围实验示范成功了,推广效果也不会好。技术的推广要符合当地的产业规划布局,同时也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避免权益损害。鼓励和支持高校参与农业推广,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农村公共服务职能如培训、示范、推广等下放或委托给院校承担。在资金引导上,政府势必要加强投资,如设立专项培训和科研、推广经费等对涉农高校给予支持。
2.4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涉农高校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农业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性研究数量不占优势,且现有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获取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业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因此要大力推动涉农高校建立与市场紧密对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科研项目的遴选、确立、评价上进行有效引导。
2.5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体制
农业项目根据产生效益时长,可分为短期项目、中期项目、长期项目。大多数项目从土壤改良、环境改造着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科学测验、科学规划,盲目跟风,只见短期效益,看不到长远效益,频繁换产、换项目,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农户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根据作物生产周期、品种更新周期,在一个较长时段科学评价推广项目的效果。
农业推广论文10
摘要分析了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提出了吸引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措施,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等方面探索了该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特点;培养模式
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这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生源基础,1999—20xx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7.57%[1]。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从20xx年开始招收在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20xx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次转变。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必然不强。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1招生方面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20xx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xx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对于大多数农科院校而言招生比较困难,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有缺口的情况下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更困难。因此,近2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成绩靠后的学生中调剂而来,部分是本科基础较差的应届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和学生基础都稍逊一筹。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应届生报考。
2.1.1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学费可以比自筹学术型研究生低。这样可以吸引一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2.1.2 增加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选拔优秀应届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
2.1.3进行正面的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知度。目前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处于低谷,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刚招生2年,就业去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招生,而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农业推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
2.2培养方面
2.2.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在职推广硕士不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没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与在职推广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把他们对职业的要求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性研究生应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2.2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2]。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生源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相联系。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其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需设置”,并且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点。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化。注重应用型课程,相应减少纯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2.3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能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而对于农科类而言,试验的周期较长,结合这一点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和现场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到全日制推广硕士学制较短和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导师对这类研究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采取“双导师”制[3],也就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研究生基本素质层次的培养;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研究等实践应用能力层次的锻炼。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应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案例式、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结合学科前沿、国内外最新形势,把农业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4]。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等。
2.2.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来源于校外导师的课题或校内导师的横向课题,必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设计等形式,也可以采取澳大利亚一些高校的做法,学位论文不一定要进行答辩,如果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答辩,其余的学生学位论文只要导师和同行专家评阅通过即可按照规定授予学位。
3参考文献
[1]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专项[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xx.
[2] 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8):32-35.
[3] 冯涛.突破培养资源瓶颈,促进研究生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xx(12):175-176.
[4] 赵贝贝,徐德武,郑国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8(6):616-618.
农业推广论文11
一、抓示范、建基地
推广普及增产增效新品种、先进适用新技术。实施水稻统一“供种、供肥、供药、植保”、小麦统一供种和蔬菜补贴农药统一供应等惠农措施,全区优质水稻、小麦品种覆盖率达100%,群体质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整建制建设,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千亩粮食繁种基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哈密瓜和蜡梅研究所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先后引进粮油、经济作物新品种100多个,通过不断研究培育,4个品种获得上海市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抓培训、求实效
努力培育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每年深入镇、村、户举办农技实用技术、专业农民、示范性、引导性以及专家坐堂等各类培训与科普活动70余期,万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田水平,培养了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20xx年,中心首次创新开设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参与式的培训,工业区25名种植哈密瓜的学员平均增收6000元/户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训一户、辐射一方、带动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农民田间学校嘉定示范点挂牌成立。
三、抓指导、推入户
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xx年中心全面推行农业科技入社惠农工程,积极引导合作社及社员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来,共对本区粮食、蔬菜、园艺经济作物的96户次的农民合作社进行了上门入社技术指导,探索出了以合作社为中心进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运用科技的科技进村入社(户)有效途径,确立了以“指导一社、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技术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科学种田水平。
四、抓科研、促转化
提升科技含量,推动嘉定农业生产。中心立足科技先行,积极开展各类新农艺的试验与研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切实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十二五”期间,共承担部、市、区级科研项目近40项,获部、市、区级科研成果11项。其中《小麦新品种“扬麦11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创新性地开展了水稻全量秸秆还田下的播量、氮肥水平试验,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明确了秸秆还田下的最佳播量及氮肥水平。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促进了“扬麦11号”小麦新品种的推广,从而调优了我区小麦品种结构、有效缓解了稻麦茬口矛盾,提高了小麦产量水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目前,“扬麦11号”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区种植面积的60%。作为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之一,多年来嘉定区哈密瓜研究所在科研攻关、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相继攻克了上海地区哈密瓜生产中的黄化早衰、连作障碍等技术难题,选育出了“华蜜0526”、“华蜜1001”等多个优质哈密瓜新品种,通过“研究所+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实践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广大农民“科技致富”,为嘉定特色农业发展积聚力量。
农业推广论文12
摘要:伴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农业技术的综合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关于技术的推广工作水平并不理想。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水平,本文简要分析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思考
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农业生产工作的着重点已经转移到了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以此提升农产品的效益以及质量,还可有效提升农民的综合经济收入。想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经营水平,需要高度重视技术方面的创新与推广。
1、强化市场指导
在农副产品商品化以及市场化的发展环境之下,农户增收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地提高。但是,农民对于市场经济的表现存在比较突出的盲从与畏惧心态,一方面是害怕,对于一些新的品种不敢尝试,缺乏对于市场的开拓意识以及竞争意识,存在严重的畏惧心态,大面积的土地用于传统作物种植,同时连年减产,导致更不敢参与市场指导。另一方面在于项目选择的盲从,经常出现别人种什么我就种什么,例如前两年河南省固始县大量种植月苋草,许多农民都盲目跟从,导致严重亏损问题,从而对市场形成明显畏惧心理。农民对于市场的畏惧以及盲从,从根本上来看是市场信息以及反馈机制的不成熟,也就是农民无法获得相关的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需要积极承担起农民信息服务这一基础职责,并将其纳入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层面上,从农经站基于依托,配备专业人员构建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市级到县级需要适当增加投入,构建计算机网络并为农民提供种植与养殖等市场供应支持,从而实现信息服务的指导帮助。
2、强化专业农业技术推广
产业化经营属于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各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化支柱产业并不相同,所以在经营中需要注重核心技术的推广。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强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首先需要积极转变生产理念,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提供各种技术的研究、示范以及推广支持,拓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其次,便是做好人才培养,鼓励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借助试验示范以及知识更新等途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益。最后是注重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配套综合性的种植技术,涉及品种选择、耕作制度以及栽培模式等组合,构建技术标准,促使生产规程更加完善,提高技术推广效益。
3、强化资金支持
基于国情与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需要突出公益性元素,此时只能借助政府的.扶持与资金的支持,并基于政府的监督管理,强化投入资源的利用合理性。另外,还可以借助专项资金的设置,提升农业技术服务的相关占比配额,并借助补贴奖励资金的方式提供支持,引入社会资金,借助招标的方式实现人才的吸引,尤其是短期内无法收效的一些环节需要借助政府资金的支持保持工作的持续与稳定,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前来看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今后需要针对性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并基于重视度、资金支持以及人才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优化,完善体制强化、培训教育、科技素养提升等工作,从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性,为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推广论文13
[摘要]农业在我国产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较大比重,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加强“三农”建设,是党和国家当前阶段推行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的人均受益,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三农”建设的现状与基层现代化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当前阶段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三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1当前阶段“三农”与基层农技推广的发展现状
1.1“三农”建设的现状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是促进整体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推进农业相关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力量。然而,现阶段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生产模式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农产品种植、产业经营、劳动生产处于分散状态,生产水平较低。在我国,农民生产大多采用分户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的管理生产结构,导致现代化技术的普及成为建设难点;其次,农业产业机器化、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源投入较大。目前,农产品的供需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导,对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区域化农业发展的特性,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产品过剩,价格低迷的情况。
1.2在基层建设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体制结构不合理
在基层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体制的专业化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仍旧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乡镇组建的农业科技部门大多参照上级县政府单位农、林、畜牧业等部门进行建设,是县级农业相关部门的延续。这使得乡镇农业部门以双重管理为主,其农业技术的推广有上级部门进行指导,人力、财政等管理工作则主要有乡镇政府负责。双重管理体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推广工作的灵活性,保证县级单位对乡镇基层政令执行的有效监管。但在另一方面,人权、事权的归属不同,不利于乡镇基层专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建设,降低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乡镇一级的技术推广人员时常被其他单位抽调,发生“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分散了技术人员的精力,人才流动性大。
1.2.2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强
现代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阶段农业技术的`分类逐步细化。新技术的研发、优良品种的培育、土壤成分的配比技术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然而,基层推广人员的编制问题及财务、事务的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政府专业化人才储备匮乏。一方面,农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实际工作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专业推广人才的流失,导致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出现技术断层、先进技术的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实践阶段,技术掌握不熟练、缺乏相关经验地情况下,使得部分技术人员在进行推广工作时进度缓慢。
2在基层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建议
2.1深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农业在产业结构类型划分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现代化技术的管理、生产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程度不深。为此,深化农业领域技术改革,政府应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应创新技术引进方式,立足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尝试。首先,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理论指导,合理地将科学技术引进到农业发展建设中来。提升农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完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农业发展的单一性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为农业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次,深化农业技术的应用程度。在保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其大范围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等行业。在农业领域深化技术的利用程度,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还能在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科技和农业现实生产中起到桥梁作用,应当改变目前过分侧重种子供给、播种培育指导等产中领域的现状,把服务领域前推后移。一是加强对本区域农业、农民需求的调研,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研制培育更适合土地生长的作物新品种,生物肥料、动植物疫苗等,提高农业整体科技化水平;二是把农业推广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向农民提供订单式服务,开展市场营销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3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一是把农业技术推广纳入法治轨道。相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各地各部门应强化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察力度,确保把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参照其他项目资金的申报、管理、使用、评价成熟的做法,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管理、使用、评价一整套流程,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充足、使用有效果。
3结语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引用到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还能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保障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此,相关政府部門应从基层出发,通过改革技术推广管理机制,运用创新推广模式,提升员工专业化技术推广水平,强化政策扶植力度等方式,深化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适用范围,提升农业技术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菊英.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服务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J].农家科技旬刊,20xx(04).
[2] 麦麦提图尔荪,塔什.当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农家致富顾问,20xx(06).
农业推广论文14
1我国古代农业推广活动
1.1推广历史悠久
千百年来,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也是历代政权建立的基础,因此,从我国整体历史上看,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重视对新农业技术(如农业工具、作物品种等)的推广和应用。我国历史上战争不断,国家的经济实力几乎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为提高国家和社会的财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统治阶级都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籍此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社会财富,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易系辞》中就有:“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1],介绍的就是农业工具的推广活动。“以教天下”体现了推广的力度和广度。神农氏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亲自革新农业工具并加以推广,可见社会对农业推广非常重视。姬弃是周朝的始祖,黄帝后代,善农耕、懂技术,亲自将耕种技术和方法告诉百姓,百姓获得了好收成,这对周民族的兴旺起了很大作用[1]。后从周朝的发展来看,其重视农业就兴旺,不重视农业就衰败。发展至今,周朝发展和兴旺的地方创立了西北农学院,不能不说其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2]。汉武帝时期都尉赵过推广代田法,结果达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称便”的效果;宋太宗时期,守边将军何承矩在边防引种南方水稻获成功;另外,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3位皇帝都亲自抓农业推广工作。其中,宋真宗推广的“占城稻”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亲自推广农业,其为推广一种拔秧的农器———秧马,奋斗了近10年之久,其在流放期间也一直推广该农器具,使得该农器具得到了很大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民拔秧的劳动强度[3]。明清时期,农业推广活动仍然非常受重视,许多家庭的几代人连续从事推广活动。明末清初时期,陈振龙家庭,先在福建等南方地区,后在河南等北方地区积极推广甘薯生产,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甘薯甚至被人们称为“金薯”[3]。康熙皇帝亲自推广“御稻”也被历史传为美谈,“御稻”系康熙本人培育而成,在华东地区推广试种,得到了很好的种植效果。乾隆时期,贵州遵义知府在遵义推广柞蚕,收到良好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该知府也被人们称为“蚕神”[3]。农业推广活动可以说贯穿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对农业推广有着迫切的需求,都对农业推广有着很高的积极性,都积极发展新技术、培育和推广新品种,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2推广内容多样
古代农业推广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有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生素,如农具、品种、栽培方法、耕作方法、收割方法及加工方法等。从粮食品种到蔬菜,到耕作工具,到粮食加工工具,无不成为古代农业推广的实质内容。
1.2.1农具的推广。农具的推广在农业推广活动中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犁具的推广就是我国古代农具推广最成功的范例。随着秦统一天下,犁具从中原转入关中地区,至汉代,犁具已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犁具的推广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4]。古代从官员到农民都非常看重农具的改进和推广,如汉朝赵过在关中推广三脚楼;北宋太宗和真宗在河北及宋、毫等州推广踏犁;苏东坡在南方推广秧马等[5]。新创制的农具种类虽然不多,但每一种农具形制上、性能上常有改进,改进的农具必然很快被推广。1.2.2新品种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每一种粮食品种的确定和广泛推广使用,无不是我国农业史上的大事。稻、麦、棉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能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品种,可以说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管子轻重篇》记载:“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神农种植谷物,并加以推广,奠定了稻谷作为我国农业主要作物的基础[6]。我国人民自古就注意到了作物的品种差异,并对优良品种进行了有力的引种推广。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就命令江淮、两浙地区的广大农民种植从福建调运来的收益好的品种“占城稻”;宋代守边将军何承矩就成功从南方引种水稻到北方种植;清光绪年间,县令刘渠川从江泊引种桑苗至湖北江陵,至今该地仍有桑树种植产业[6]。根据经验,我国古代农民在日常生产中开始了良种选育,虽然良种选育全凭经验,但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使一些优良品种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快速传播。而且农民这种自发的良种选育行为,无论是在时间和地域上都发展很快,南宋后期有从华南地区引种到长江流域,后向北方地区不断推广的行为。甚至还从海外引进了棉花、甘薯、玉米和烟草等。这些品种经过广泛引种推广后,成为我国主要的作物品种[7],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1.2.3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许多先进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也随着作物的引种推广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耕作工具、耕作方法,如犁具和牛耕方法等。汉武帝时期大力推广的代田法已具有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准,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以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其要求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代田法就是现代提出的轮作[8]。并且注意到了不同环境下作物的栽培技术不同,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作物的栽培技术。
1.3推广形式多样
1.3.1农民自发的农业推广。在原始的农业生产阶段,农业推广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为人们推广农业技术的最原始的动力。自发式的农业推广活动是古代农业推广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主要通过原始的“口传身授”和现场指导来完成农业推广。当一个农户发现别人采用的品种或工具或方法优于自己时,生产利益驱使其从别人处学习使用有关农业技术,如此,优良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传播。这种自发式的传播,主动性强,传播效果好,传播速度快。在古代农业科技不发达,信息流通不畅,政府组织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自发式的农业推广活动是古代农业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过该种农业推广活动,由于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实际交流才能得到发展,而古代交通落后,人们远距离活动少,活动范围有限,这些社会条件严重削弱了农业推广的力度,推广进度较慢。
1.3.2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劝农活动。纵观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农业推广活动也非常重视,这就产生了农业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劝农活动[8]。劝农活动是政府主导进行的农业推广活动。所谓劝农,就是规劝农民要重视农业生产活动,在农耕时给农民以鼓力和帮助,或向农民推广一些好的农业技术或作物品种。劝农活动有力地助进了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由于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其主导力量有时可能是帝皇,其影响和推广效果往往较好。而且其推广的技术和品种往往较成熟,易较快产生社会经济效果。政府从事劝农活动,往往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统治阶级为了稳固社会统治,富国强兵,都希望作为社会主要经济支柱的农业得到较好发展。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财富丰富了,国家才能征用人力和物力去发展武力,保卫国家或对外侵略。虽然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封建统治或穷兵黩武,但实际上起了农业推广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4存在的不足
1.4.1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古代农业生产多为最原始的耕作,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还不可能对作物的生理和种植有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认识。人们只是看到生产效益,从追求生产效益这一最原始的物质追求出发,从而自发或被动地进行农业推广活动。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缺乏科学认识,也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宋代守边将军何承矩引种水稻到北方,先引种晚稻到北方,结果北方冷天来得早,造成引种失败,第二次改引种早稻才成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多次农业推广失败的案例,给人们带来了困难和灾难。而这其中多由人们缺少科学认识引起。当然,千年的农业推广活动,正是人们探索真理,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但也不能否认古代农业推广是在没有系统科学指导,严重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的情况下进行的。
1.4.2落后的农业推广方式限制了推广的发展。古代农业推广方式基本包括2种:一种是自发的,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主要是官员主导)。自发的方式一般发生在农民自身周围,推广进度较慢,传播范围有限;政府主导的推广方式,虽然影响范围较大,但古代交通落后,信息不畅,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反馈和解决,也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的力度。由于各种利益的限制,缺乏专业推广人士和机构,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有迫切需要,但缺乏经济和政治权力,难有力量推动农业推广发展。农民与专业人士之间缺乏根本的利益联系,没有形成一种有力的、社会化的、有效的农业推广方式,农业推广活动难以形成独立的体系。
1.4.3社会制度制约了农业推广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以至近代半封建社会,社会制度决定了农业生产受多方面的制约。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风险,但其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生产手段基本以人工为主,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农民虽然有着对农业推广迫切的需要,但当其对一个新技术和新品种不熟悉,或没有看到已成的收益时,由于对生产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很难决策去进行试生产。这种心态对农业推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政府或官员主导的农业推广,虽然一定程度了减少了风险程度,但政府或官员的最终目的是富国强兵,通过征税将农民得来的财富归于国家之手,用于保证国家的安全或对外侵略。历史上,很多农业推广活动都是在国家处于战争边缘或战后,被政府积极倡导进行的。如明朝初年,明太袓要求地方政府做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中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9]。这是统治阶段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目的在于征税。在经过了多年发展,“到明太祖洪武18年(1385年)全国税粮达2800余万石,洪武26年(1393年)达到3200余石”。严重的赋税也是对农业生产的一种阻碍和制约[10]。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农业科学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甚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战争年代)对农业推广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2我国古代农业推广对现代的启示
2.1现代农业推广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体现在生产要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规模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资金的投入以及对生产资源的规模组合;科技化主要指生产上基本以现代科技为力量,以科技带动生产;市场化主要指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只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孕育出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就初步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在现代农业中,对生产起决定作用,对市场承担风险的将不再是农户,而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也就是说,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劳动力,而是资本。资本通过运作和开发市场、发展技术、推广技术、组织劳动力、组合各种生产资源,从而完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且对整个生产过程承担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中,农业推广将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个有力环节。农业推广人员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而承担农业推广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的将是企业,农业推广人员将不再有后顾之忧,其更多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服务。而且推广的技术也是企业在经过多方决策后才决定的,减少了推广技术的生产和市场风险。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直接建立在企业的生产体系中,另一部分虽然可能独立于企业之外,但实际上成了企业生产的配套服务机构,其农业推广活动将受到企业的指导和约束。从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和社会体系来说,独立于企业生产体系外的农业推广体系与企业生产体系仍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以其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将农业推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推广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生存下来。现代农业对农业推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推广将不再是被动的,服务对象虽然还是农民为主,但对农业推广的效果担负经济责任及其他责任的将是企业。
2.2现代农业推广需要培养专业的农业推广人材从事农业推广,不仅要求推广人员必须对现代农业科技有所理解,掌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推广人员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推广人员实际负责着一线生产的技术指导,对一线生产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并能作出专业的推断和处理。同时,又需要将一线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回馈给科研人员和决策人员,对技术的革新、改进以及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着一定的专业影响力。因此,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有力地培养专门的农业推广人员,生产单位必须要有专门的推广部门。在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中,有必要培养专门的农业推广人材,设置相应的课程,实现从教育到生产管理的一条龙培养,保证专业性农业推广人才的可持续培育和发展,保证现代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2.3现代农业推广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农业推广活动从其产生到发展,都是一种需要付出价值的劳动,尤其新品种和新工具的产生,更是凝聚了人们的辛苦和智慧,因此,从现代市场观点来看,农业推广活动无疑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需要付出报酬的劳动。在古代,在自发的农业推广活动中,可能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农业推广服务的感谢,或予以感谢之词,或予以实物报酬。在统治阶级主导的农业推广活动中,其得到的是国富民强,政权巩固,国家安宁,其政权也就得以持续。在现代农业推广活动中,无疑需要从市场的角度来对待这一市场行为。从市场角度看,从推广本身而言,推广者和生产者均需要对推广的结果负责,更由于现代农业的高风险,需要推广者和生产者都积极投入到推广和生产活动中。因此,现代农业推广需要有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而现阶段,我国许多专门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并不对推广的结果担负市场和生产风险。这就增加了生产者的生产风险,增加了生产者对新品种的推广抵触。因此,探索出一种完善的能共同承担农业推广风险的市场机制,在现代农业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农业推广论文15
1.优化招生宣传工作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在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严格按教育部和辽宁省招考办相关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考生的复试过程中,特别注重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考查,以培养层次高、社会需求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进行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录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目前,我校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研究生教育经费比较紧张,为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学校准备从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入手,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2)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吸引校友、行业企业通过教育捐助和设立奖助学金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养导师承担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学科、导师之间就创造研究生培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竞争,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通过调节招生指标,对科研课题及经费充足,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管理水平高的学科、导师实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额倾斜,但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导师承担。
(4)开拓与用人单位产学研办学的渠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承担研究生培养的集中实践环节和做毕业论文所产生的费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绝大多数为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因此,选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且具备良好师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尤为重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每年都会选拔具有丰富农业推广理论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授课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推广师资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理念、专业实践、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
3.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生管理的关键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科技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渔业领域专业型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为了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非常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加强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梯队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师制。学校既注重扩大导师数量,又非常重视提升导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首先,实施导师遴选条件改革;其次,建立导师学习和学术交流制度。一方面,通过导师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发挥老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新导师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新导师就导师职责、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鼓励并组织导师参加国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促进导师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充足的师资力量为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严格规范质量管理
4.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和规范学习要求
课程学习是渔业领域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农业推广理论、专业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国内各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农业推广硕士课程的课时少、缺乏专门教材的现状,我校教师在授课时充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设置需求,着重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课程量,增加案例教学研讨的比重,在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的基本要求外,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安排教学计划。为充分保证授课质量,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除了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考勤外,还会派专人定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考勤。
4.2加强课程考核及考风建设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课程知识,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进行了严格规范的考核。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考风建设的经验,学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的考勤记录,确定学生考试资格。每次均由研究生学院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考场,在校内抽调责任心强的教职工任监考、巡考人员。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的考试安排不仅端正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实习、实训考察,能使研究生实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和启发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和写作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应用所学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实践推广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安排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要求授课教师在实习中结合实物授课,进行案例教学。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使研究生们能与这些专家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和探讨。此外,学校还定期聘请校内外渔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专场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专业视野。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大连汇新钛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实训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为渔业领域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场所。
6.规范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对学位论文质量、研究成果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求渔业领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取自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我校从单纯的研究类论文过渡到研究类、调研报告类、规划与设计类、研发类和总结类这五种类型的选题。要求选题应当具有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近的先进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可行,更强调其社会需要性。选题能充分体现选题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代渔业技术推广、渔业资源保护、开发、水产品加工利用等问题的能力。为使研究生做好选题工作,我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和学生应定期进行论文选题研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确立选题方向后,由其导师组织相关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研究生学位选题无创新点、重点不突出、研究手段滞后、缺乏社会专业特色,或者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研究生学院则要求其限期修改或重新开题,由导师组织专家再次进行检查。
7.规范论文评审答辩
7.1学位论文盲审
我校对专业型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1)综合运用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研究的工作量大小和技术难度;
(3)论文研究所体现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研究(或项目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7.2严格规范答辩程序
学位论文答辩乃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关,只有规范论文答辩过程和答辩环节,才能严格把握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应由校内和校外的5-7位专家组成,其中必须要有来自渔业领域生产和管理的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专家。论文答辩按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学位申请人在论文答辩结束后要及时按答辩委员会所提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以进一步完善论文质量。总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的系统工程,为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学校应借鉴其他类别较成熟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针对渔业领域和生源结构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及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加强对实践环节和论文选题等重点环节的管理,系统地构建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农业推广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推广论文05-22
[经典]农业推广论文05-24
农业推广论文11-14
[合集]农业推广论文05-23
农业推广论文[通用]05-25
(精华)农业推广论文07-06
农业推广论文【优选】06-19
农业推广论文【集合】06-18
关于农业推广农业技术论文12-15
生态农业推广分析论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