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5:20:00 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5篇[精品]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5篇[精品]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由于学生只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教材的问题情境,探索、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

  ②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③能运用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②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数学方法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算法与算理。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4图是一个简单图形(花瓣或剪纸图案)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圆形或风筝)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中等发展学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三年级的学生会上网查询资料,会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或网页。通过三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初步学会调查、探究、质疑。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如图案二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下节课一起来研究。

  〖教学反思〗

  1.学生收集到的图案大多是平面图形,联系生活较少,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部分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案例点评〗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节课中的两个题目是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节课是因为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而商0,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6123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尝试探索

  1、创设情景:本月轮到你当家庭主管,负责分配零用钱,零用钱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给家里3个人,每人该分配几元?

  (1)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请你试试看。

  (2)小组讨论,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3)汇报,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2、情况分析

  (1)在计算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

  二、引导归纳,提炼方法

  1、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的竖式该怎样写?(这是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准确引导,方向明确)

  2、提炼:用被除数十位的.1除以3,不够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写0,1减0得1,再把个位的2写下来,12除以3商4。(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介绍简便的写法。

  三、独立尝试,巩固提高

  1、尝试写竖式计算:5224在尝试解题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别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12个大格一共就有60个小格。)他说的好不好?钟面上还有什么?(还有三个指针)

  2. 认识时分秒针走动

  师:钟面上三个指针的长短粗细一样吗?我们看钟面上这个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时针转动一大格就是1时,时针表示时。(师把“时”字贴在黑板上)黑色的长针叫分针,分针转动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大格谁知道是几分钟?转动两个大格呢?转动一圈是多少分钟 分针表示分。(师把“分”字贴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两个针外,还有一个针在转动,这个针最长最细,它叫秒针。

  师:请观察,秒针动一下就是走一个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这些,你现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图片)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 认识几秒。

  师:现在请想一下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个大格呢?

  师: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是60秒)秒针表示秒。师把“秒”贴在黑板上。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看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有一天,这三兄弟在钟面上交谈,时针和分针要进行跑步比赛,请同学们观察,时针和分针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看他俩谁跑得快?(师演示)时针跑了多远?(时针跑了一个大格)时针跑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跑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圈)分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时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所以我们就找出了时和分的关系:把1时=60分贴在黑板上)1时=60分,2时=( )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时=60分,两个60加起来就等于120,所以2时=120分)分针和时针比赛完后以后,秒针也来参加比赛,秒针要求和分针一起赛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当秒针到12时比赛开始,(好,开始。 比赛时间到)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个小格)分针跑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跑了多远?(秒针跑了一圈)秒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贴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谁知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说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画苹果 写字 写数字 做蹲起 背古诗 背诵乘法口诀 做口算题 要求:听我计时。)

  五.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六.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6

  教学内容: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 总结。

  货比三家

  教学内容:课本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丽丽要为自己买一个新的铅笔盒,请同学们帮助她选一选,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学。

  1、设立情境,复习旧知作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一读各种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

  2、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思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自主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数点为中心,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

  (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提出新问题,延长知识点。

  (1)根据主题情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大家试着解决。

  4、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与同伴检查完成情况,每人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反馈评价时说说如何比较0。05元与0。50元、6。00元与6。0元的方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明晰比较三个数大小的策略与相应的步骤,并能对策略与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五、总结。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8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

  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情感目标: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相片一张,药盒、树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幼儿园要举行涂色比赛,请你帮帮聪聪小朋友,他该选哪张纸?(出示三张大小不一的纸片),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所说的“大”是指纸片的什么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请大家看一看放在你们面前的有哪些物体?

  (课桌、铅笔盒、课本、练习本、药盒、树叶)

  (2)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再摸摸课本、练习本等物体的面。

  (3)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4)物体都有它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哪是物体的表面?

  (5)比一比,课桌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桌面和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练习本的表面和药盒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观察)

  (5)(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表面在哪?比一比,哪片叶子的表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重叠)

  (6)刚才我们用观察和重叠方法,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2、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这些平面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3)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哪部分?(指名学生摸)

  (4)明确: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3、概括面积含义。

  (1)根据板书整理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整理完成面积概念板书)

  (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分开解释为: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2)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3)阅读课本概念。

  4、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发给三名学生每人一个画好格子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对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他们各自手中长方形内的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展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这个统一的标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3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完成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给下面物体的面积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数学书封面___操场___黑板___教室门___邮票___文具盒___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比划一下)2、先观察、欣赏75页数学游戏:图案设计大赛。

  3、课后作业:设计比赛: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五、课堂作业:

  1、填空: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___。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___、___和___。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教室面积大约是48___书签面积约有60___手帕面积4___球场面积400___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___一扇门的面积约是2___

  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___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___

  3、选一选。

  (1)___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①指甲②粉笔盒底面③课本封面④方凳面

  (2)度量操场的面积应选用___作单位。①平方厘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

  4、判断对错。

  (1)课桌面的面积约36平方分米。___

  (2)床的面积约4平方厘米。___

  (3)方桌的桌面大约有1平方米。___

  5、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数一数,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___平方厘米___平方厘米___平方厘米

  6、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请把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涂上颜色。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9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

  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笔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

  2、出示例题

  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层)

  224÷8=28(本)

  ①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全班校对。

  2、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四、全课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4——7题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0

  ⊙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有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的同学吗?

  师: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平时谁来照顾你们呢?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师:有一位亮亮同学,他的父母也到城市里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跟亮亮的生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左边的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阅读图上的文字信息,初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和贡献。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右边的情境图):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图中的数学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并解读每条信息的含义。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问题):谁能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请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好之后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生将列出的算式呈现出来,并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汇报。

  预设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首先得求出八月收入了多少元,即800+185,再从总收入里面减去花掉的钱,列综合算式为800+185-745。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题方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先用父母寄回的800元减去八月花去的钱,再加上奶奶的补助,即可求出这个月节余多少钱,列综合算式为800-745+185。

  (4)明确运算顺序。

  师:这两个综合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预设

  生:这两个算式都没有小括号,只有加减法,所以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

  师: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之后,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水到渠成之功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解决问题: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1)出示题目,独立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

  (2)尝试理解,集体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示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课件出示教材上的示意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③全体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明确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3)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请学生根据刚刚的分析和理解,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小括号的用法。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2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3

  一、设计说明

  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不仅在生活中运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l、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各项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活动当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合作,促进交流: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组织活动,引发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我组织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所独有的特点——数学思考。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4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中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五件衣服(出示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活动策略: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l、破密破。(课件出示课件密码门)

  (1)学生用数字抽拉卡拉一拉,并记下结果。

  (2)学生汇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密码)

  (3)生生相互。

  2、早餐搭配。(课件出示情境图)

  (l)老师提出要求: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2)学生独立练习,在书上连一连。

  (3)学生汇报早餐搭配。

  3、路线选择。降件展示游玩景点图)

  (l)师引导观察: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线?从百鸟园去猴山有几条路线?

  (2)学生独立思索后小组交流

  (3)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4、评选小小节目主持人活动。

  师提出要求:主持人要求一名男同学与一名女同学搭配,每小组根据男、女生人数设计搭配,由组长作好活动记录。

  (1)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2)各小组展示记录

  (3)师生共同

  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

  1、 看图出示以下情境和问题:

  ①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②从学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③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请学生尝试列出解答上面各题的算式。

  一般来说,学生都能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下列4个算式:124÷3≈、223÷4≈、100÷3≈182÷4≈。

  3、体会除法估算是解答问题的一种工具。

  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从上面4个算式中抽出:124÷3≈,请学生尝试估算。

  (2)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还

  可运1箱,每人大约

  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估算223÷4≈。

  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与124÷3≈的估算过程方法会基本相同。有以下几种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 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 平均每小时 平均每小时

  约行50千米。 约行55千米。 约行60千米。

  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4)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过以上两例、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2、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再现问题:

  ①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a、在解决问题①中,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b、在解决问题②中,将182

  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3)交流看法:

  请学生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在班上进行思想的碰撞。通过研讨,让大多数人明白:在问题①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问题②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渡

  困难期。

  (4)估算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学生作业后,点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面对第1题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面对脱离了具体背景的除法估算,请学生根据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确求出估算结果。完成后,可请学生简单说一说是将被除数看成多少来计算的。

  3、补充练习:160人去春游,每辆车坐28人,6辆车够吗?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将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个问题之中,培养学

  生灵活解题能力。

  解法一:28≈30 解法二:160≈180

  30×6=180 180÷6=30

  160<180 180>160

  6辆车够。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06-08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经典】05-30

【优秀】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设计07-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0-2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01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模板02-2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1-18

密铺小学数学设计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