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07 16:04:14 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热门)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热门)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1

  通过近几年的新目标教学改革,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而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其次,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那么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因为发问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外在表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一般人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反之,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因而,历史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归结到最后还是在于一个“兴趣”问题。

  其实,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的戏剧性,又饱含各种人生哲理。暂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好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的人群,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下,由无数复杂的情感、利益衍生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富有情节又耐人寻味,也包含许多发人深省的悬念。如此生动具体的历史,为何在教学过程中却找寻不到学习的乐趣呢?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教材的“繁、难、多、旧”,而新教材对准上述四种病症,改变了这种格局,化“繁、难、多、旧”为“简、易、少、新”为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增添盎然生机,寻回本应该属于历史课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从属地位一跃而成为主体地位。新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意在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能力,为师生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然,作为一个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今后还需要多吸取些其他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2、合作探究的时候,教师游走的范围应当遍及教室的每个角落,不要遗漏任何一组学生;教师不要在小组中逗留太长时间。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时不宜太快或太频繁,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

  3、需要掌握的原则:鼓励——但不能庸俗化(适度);自主——但不能不帮助(引导);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实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伪矫情(自然);创新——但不能浮躁化。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2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语言;表述能力

  初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如: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说出”、“讲述”、“简述”、“复述”、“评价”、“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历史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学生历史语言表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述能力不尽人意,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述还是在作业、测试的书面表述中,都不能恰当的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基于这一问题,笔者试图以九年级《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为例,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述能力。

  一、培养学生历史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且已经沉淀下来的'人类活动的客观存在,因此历史表述要求比较高,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还是历史过程的阐述以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都要求用词准确和严密,不能够想当然的遣词造句,自编自造。

  1.准确使用历史词汇、名词、名称。比如本课中,为什么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称之为“法国大革命”。只有引导学生从革命的范围程度、成果、规模、影响等方面理解,学生在表述这一历史事件时就不会出现偏差。

  2.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资料以及网络媒体等,通过讨论,同学间互相学习,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比较完整的看法,并加以提炼、小结,语言较流畅、用词较准确。本课中,关于拿破仑的评价,初中学生大部分缺乏基本的了解,应该引导学生课前做些资料搜集,可以避免课堂上无话可说而随意评价。

  二、培养学生历史语言表述的条理性与层次性

  历史发展是诸多因素的结果,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因素,有时一因多果,有时一果多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事件表述、历史人物评价时,历史语言尽量做到条理性与层次性。

  1.条目化训练。无论口头回答还是书面表述,平时都应该要求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先要说这个问题有几条,然后再按顺序表述每条的具体内容。例如本课中,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等方面思考回答;而评价拿破仑时,应该按照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方式进行。这样做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以训练学生的条理性与层次性的表述。

  2.程式化训练。历史学科的表述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事件,每一个人物的活动都离不开背景、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这样的程式,我们表述问题时就得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学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这几课时,从整篇课文上来说,都应该把握革命爆发的原因、标志、经过、颁发的文件、结果、意义等这样一个程式;如要回答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都可以表述为就要回答为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一个程式。

  3.思维导图训练。坚持让学生做思维导图。开始是老师做示范,后来让学生自己做思维导图归纳,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觉得思维导图为比较复杂,会有畏难心态,起初可能做得不太好,但只要坚持做就会有效果,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吗,建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历史语言表述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4.组织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初中生来说,这是难度比较高的表述训练,所以要找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写。在写小论文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用书上的材料,还要用其它史料,并且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

  二、培养学生历史语言表述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历史原本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描述的对象是无法重现的事物,教师的教学语言如生动形象并富于幽默,便能将历史再现成栩栩如生的真实画面。

  1.坚持讲历史故事。每节历史课让l-2个学生在限制定的时间内讲一个和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起初学生会出现语言繁琐、表述不清楚,甚至不知如何表述而中断的现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材料的收集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能够完整流畅地表_出所演讲的内容,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在本课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罗伯斯庇尔或拿破仑有关的故事。

  2.重视对课文(教材)中图片的描述。课文(教材)中的图片都是经过挑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图片,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考试中也有一定的分值。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一定的想象,对历史教材的插图进行丰富多彩的描述,可以使历史人物的事迹得以拓展,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可以将重大事件变成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使同学们饶有兴趣的获取新的知识,既使得课堂生动活泼,也培养了学生历史语言表述的丰富性。

  语言表述能力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体现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想象能力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在某一节课偶尔培养,应该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进行培养训练,才能取得效果。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3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

  2 、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

  3 、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

  4 、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5 、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 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4

  一、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平时还要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这样讲课时就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生正好也看过那部影视作品,那你的讲课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四、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

  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5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的过去,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到人类的文明进步、社会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参加了一节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课,通过这次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魅力和重要性。

  这节历史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老师首先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谈起,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勇敢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于困难的积极应对能力。同时,老师还引导我们思考大禹治水的`意义,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认识。

  除此之外,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包括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变迁。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故事,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对不同世纪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进行介绍,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感性的理解。这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历史中去。

  而且,老师还组织了一次历史课堂上的小考试,通过此形式,老师加强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且以此展示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这个小考试使我意识到细节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知识的印象。通过这次考试,我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熟悉,也了解到自己在学习历史方面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此外,对于历史的学习,老师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我们参观了博物馆,通过观察一些古代文物和历史遗址,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生动性。通过亲身参与,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并且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这节历史课中,我不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深刻体会到历史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我意识到要理解历史,不仅要掌握事实,还要思考历史中的意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这次历史课给我的收获非常大。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历史不仅是过去的事情,更是影响着现在和未来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增强自己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我相信,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将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且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6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厅函[20xx]14号)要求,全面推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以下简称“三科”)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促使“三科”教师精确把握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xx年7月13、14日两天,我有幸参与了由宁夏教育厅牵头,王俊昌主持的20xx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这次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我品尝了一次精致的文化大餐。

  7月13日上午随着教育厅岳伟鹏讲话的开头,为期两天的培训正式拉开的序幕。会上岳领导谈到改革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他说,从古至今,但但凡一个鼎盛兴旺的朝代,必定是一个注意历史的朝代,例如曾经辉煌的西汉时期,就有司马迁和《史记》。现在宁夏历史学科不受重视,被边缘化。借着20xx新补编教材改革的'东风,历史课堂的春天马上到来。此话一出,受到的全部历史教师的全都赞同。之后我们又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的工作的讲话视频。使我充分熟悉到了部编教材的意义就是立德树人。更使我明白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之后是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人张静主讲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从张教师的讲话中,我了解到了部编历史教材的背景、构造和重要问题,总体而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教材表达国家意识,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我更好地了解了历史教材,明确了教材目标,根本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构造特点,把握了教材教法,提高了对新教材的讨论力量和教学实践力量,更好地把握编者思路和目的,理清教材的框架和主线,为实施好新教材奠定坚实的根底。

  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细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历史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讨论学问之间的整合,加强历史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意学生“学会学习”力量的培育。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展历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展指导并组织学生进展合作沟通,得出有关结论。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一方面为学生把握历史学问和技能,进展历史力量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制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教师指明白促进学生素养全面进展的根本途径。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我们要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教材突出了,凝视学生的生活阅历。亲密历史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来源于生活,所学的历史学问都必需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因此新教材所供应的各种素材并不是全部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7

  20xx年7月14日,我参加了“20xx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活动,主要学习了张静老师《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和丁丁老师的《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介绍》。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两位老师的讲座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并结合一系列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尤其是丁丁老师给我的震撼,她的敬业让我有些惭愧。培训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回顾对部编教材的学习,我以下几点体会:

  一、新旧教材的变化 。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材料、活动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关于这点,丁丁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对教学的钻研和思考,如指南针、司南、罗盘的区别,自己制作指南针,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一些资料信手拈来,如澶渊之战和孔府牌匾等,在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即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也增加课堂生动性。所以说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方法操作应用的基础。还有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本次学习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向丁丁老师等优秀教师学习,最大价值的发挥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作用。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8

  一、新课标的变化

  20xx版历史新课标同20xx版课标一脉相承,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一)更加突出育人导向。注重以史育人、培根铸魂。历史课程育人四大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基础性,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凝练出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

  (三)新建了评价体系。新课标设计了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这样就使中考及平时的阶段性考试有了权威的依据,防止命题的随意性,特别是随意拔高命题的难度,进而干扰课程标准的落实,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中注重育人。教师眼中要有人,不能光看到分数。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立德树人。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叙述和评价史事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始终。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检测、作业的设计,都要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其经过学习后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达成度,避免以单纯识记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确定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改变以往的目标表述。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历史影像,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再现历史情境;或从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回溯历史的源头,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单元学习,还是每课学习,都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递进性的问题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迁移,获得新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展史料研习,学生学习历史不是简单地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以及运用有价值、可信的史料来判明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认识。所以,要考虑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并予以实践,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9

  上个月20日到22日非常有幸去烟台聆听了优质课评选活动,虽然限于时间问题,只听了两天,但却让我受益匪浅,这是我第一次听初中省优质课,听课回来让我既感动也感慨。每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大好的学习机会,应该珍惜也更应好好的总结反思,吸取经验,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我听课的内容包括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八上《血肉筑长城》《内战烽火》,九上《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美国南北战争》。

  省优质课确实高手如云,让我敬佩,让听者也津津有味。以我有限的水平粗略的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每个课件制作都非常精美。图片音乐,视频,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一一展现,一下子就把人吸引。在课前的视频图片呈现中配上或震撼或优美的音乐,很好的调动了气氛和学生注意力。可见授课老师精心准备是不错过每一个细节的。

  其次,授课教师的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设计独特。如讲述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枣庄的张老师,把课文分成四个篇章,第一篇蔡侯造纸,传承文明。第二篇,九章算术,名扬世界。第三篇,地动神仪,名扬世界。第四篇,东汉神医,妙手回春。内容清晰条理。而临清的曹老师,在讲述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用汉武帝的招贤令写在什么材料上等问题的形式导入。在《血肉筑长城》这一课,临沂的主老师用故事导入法,一个叫阿抗的战士的战地日记贯穿始终,设计独特,又能抓住重点。而《内战烽火》这一课,桓台的黎老师用展示厅的方式,分了重庆厅和大别山厅,在展示厅中列出重点问题。郯城的张老师,用展示伟人的足迹的方式,足迹一深入虎穴谋和平,来看背景,足迹二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转战陕北。足迹三,尖刀插入敌胸膛,挺进大别山。步步深入,层次递进。而在《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济南稼轩中学的程老师,则是运用中心人物林肯的生平事迹,贯穿联系本课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一家族西迁,南下谋生。二就职前后,危机重重。三解放黑奴,转败为胜。四船长殉难,精神永存。整个课件的分层步骤体现了每个授课老师的独到的设计思路,脉络清晰,血肉丰满。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录音,图片,历史故事来丰富课堂内容又紧扣教材重难点。每个授课老师的课件都充分看出其用心用力,充分挖掘有用的材料进行了精心的组织。例如,《昌盛的秦汉文化》这一课,于老师播放土豆网的视频,2008奥运会开幕式展现美丽的造纸术。播放了地动仪的原理视频。在《血肉筑长城》郑老师用歌曲的方式导入,在授课过程中播放了抗战的视频;听感人故事,觅获胜因素,播放录音。最后奏响凯歌中又播放了相关视频。在《内战烽火》这节课,刘老师用视频《亮剑》节选导入新课。威海的孙老师在讲课中播放了视频内战的准备,再让学生回答美蒋有何阴谋。并播放了视频大别山战斗场面,让学生思考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在《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中,济宁的赵老师播放了视频《大国崛起》中介绍马克思的部分。并展示了《巴黎公社》视频资料。而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济宁的.周老师和济南的程老师,都播放了诗歌朗诵,《哦,船长,我的船长》一个放在了课中,一个作为课堂导入。可见在授课中多媒体音像资料充分发挥了作用,不仅使得课堂丰富多彩也显得生动有趣。也可见授课老师们精心选取恰当运用颇费心力。

  第四,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部分让学生自学并展示学习成果。而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例如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中曹老师用我来做导医,让学生来解决患者的苦恼,从而进一步掌握医学成就。最后的课堂总结中,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归纳本课的内容,各组内一人来执笔,同伴出谋划策。在《内战烽火》中,德州的刘老师模拟中共中央记者招待会,让班长做发言人。小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学生表现很好。班长的回答也很精彩。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郯城张老师用我做小记者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来当新华社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结合课本给大家报道。在第2部分让学生做小解说员,在延安红色旅游景点给游客介绍转战陕北的状况。总之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虽然形式不一,但小组合作探究起到重要作用。在学生活动中老师的组织和语言鼓励导引是很重要的,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回答又有精彩表现,也可反应出老师的能力水平。

  第五,授课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练生动,很有感染力和魅力,又非常注重语言的过渡衔接。在这两天的听课过程中,有好几位老师的语言非常有魅力和感染力。我也明确的感受到老师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或优美生动,或亲切自然,或慷慨激昂,或幽默诙谐,各位老师就像一个个表演家,让课堂活色生香,好的语言的确给课堂大大添彩。威海的常晓伟老师音色动听,很有感染力,又富有激情,整节课没有一句废话。烟台的孙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声音洪亮,语言流畅,又很具有幽默感。鼓励学生的话语让学生在欢笑之余营造了课堂轻松活跃的氛围。而桓台的黎老师声音优美,整节课声音不轻不重,语速不快不慢,娓娓道来,有种自然的吸引力,就仿佛是在与你单独面对面的交流。老师们也非常注重知识的衔接过渡,用语言表达联系,使得过渡自然,又承上启下。几位老师最后的结语,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联系现实,或娓娓动听或饱含激情的语言在音乐中回响,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这两天的听课中让我领略了老师们不同的风采和特点。他们丰富的知识,专业的素质,独到的思维,生动的语言让我敬佩不已。但无论讲解多么的天马行空,不论资料图片多么的丰富生动,他们都不忘落实课本知识,抓住课标要求,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而服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一定要努力学习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让自己的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10

  又一年的探索、学习,我对历史新课标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加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2、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3、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4、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加强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11

  本月中旬,县教师进修学校来我校进行学科教学指导,通过交流与学习,我受到很多启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一、课堂导入利用的内容要有意义。

  比如:初二历史上册第六课《近代工业的兴起》,由提问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而导入新课,它的意义就不大。应该明确口号的提出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间的关系,这样导入就非常能说明实质问题。即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认识到军事落后,国家的国防力量薄弱,为了加强军事和国防而向西方学习军事,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再次失败,有志之士认识到是中国的制度落后,因此要通过改变中国的制度,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因此,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活动,以此导入新课。交代清楚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要渗透学科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1、初三历史上册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一课中,新航路的开辟在当时环境下并不是以积极因素带给世界众多的影响,它的开辟最早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黄金的诱惑而引发人们去东方,希望能获得财富。它间接的产生了众多积极的影响,如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使人类的交往扩大了空间。直接的影响却是消极方面,即新航路开辟之后,充斥了血与火的掠夺,开始了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殖民扩张活动。

  2、在复习初一上册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造成“千耦其耘”的间接现象是奴隶制度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工

  具已经得到改进,牛耕技术也已经广泛推广,但是生产效率还是不高,直接的原因是在于奴隶们消极怠工,甚至是搞破坏,导致生产力低下,生产效率不高,有的贵族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象,就把部分土地分给了奴隶租种,以收取收获物为租金,以此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最终出现了“分地则速”的现象,使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

  3、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最终兼并六国打下基础。为什么变法就能使秦国富强呢?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变法中有一条“承认土地私有”,它不仅使那些得到土地的老百姓更加辛勤努力的耕耘劳作,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可以去开垦荒地,使秦国的土地面积大量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因此国家强盛起来。

  作为教师要将课本的知识完整详细的传授,在备课的时候,既要将课本内容详细准备,同时,也应该满足部分优等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学科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在课堂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参为依托,以教材为主要内容,认识到要探索教学规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必须转变“中学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的传统观念,不能只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不能只做教书匠。时代越来越需要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加以科学地总结,上升为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真正让人体会到:

  一堂好课是精雕细琢地“磨”出来的,是时间、精力、智慧和实践的结晶!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12

  随着教学现状不断地发展、改革和创新,初中历史学科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可是,最近几年的初中历史成绩在中考比例中总是变化无常,作为历史老师,我们不得不努力地去适应现行的教学现状。以下是我个人对初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和分析,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变化与改革。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初中历史课程在我州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先是把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初一、初二历史老师匆匆忙忙地给学生上完课程就等待初三会考,那时候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应付心理,反正会考及格就行了,大部分都是临时抱佛脚。后来又在初中阶段取消会考,把历史改为县统考科目,而且把历史老师的教学成绩放在全县排名,但只是教到初二就结束了,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种状况持续不久,历史又恢复了县统考,历史老师和学生又开始回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经过这些反反复复的变化,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科目只有通过考试,老师和学生才会认真对待。

  2、在初中,历史教学得不到重视。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主观上把所学科目分为了主科和副科,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打心底排斥副科,重视主科。学生们把学习时间大都花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科上。正是觉得初中历史属于副科,在安排课程上时间也较少,有的学校每周甚至才有两节历史课。课时量少且不说,而且几乎都是把历史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第一节,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两节课教学效果很不好。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考试成绩就会不太理想,渐渐地,部分学生就放弃历史学科。老师们应该能够意识到,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是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各个学校、各位老师要高度重视它,改变历史是“副科”这样的不正常定位。

  3、不懂历史的老师在教初中历史。非专业历史老师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知识连贯不起,掌握的史实不多,知识讲解不到位,很多时候连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在教学中只是念完课本一遍,然后就让学生自学。这种教学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可是,即使学生乏味了,不喜欢历史,这部分老师还总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们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想给自己充电。再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历史专业,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了,学校应该让这些具有历史思想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为学生所学的科目与科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历史学得好对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都有很大帮助。

  4、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滞后。当前,特别是农村初中仍广泛沿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那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按照先划重难点、然后背诵的教学方式,很少真正根据教学内容传道、授业和解惑。

  二、高效历史教学的策略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科对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人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识,还能壮志,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13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学习初中历史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14

  跨学科学习是解决学科分裂的强有力的推手,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我觉得跨学科教学目前仍存在以下影响因素: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学科整合教学和教师业务水平。虽然历史课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理解消化运用这些知识,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学习迁移产生主要影响。从自身角度来说,在一周只有两节历史课的情况下,教师们既要保证学生成绩又要利用简短的课时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将上述意识和能力深入学生内心,需要很高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这对新老师的我有一定挑战性。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15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07-06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06-22

初中历史听课心得体会11-09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05-27

(经典)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06-01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07-04

[荐]初中历史心得体会07-07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03-20

初中历史听课心得体会01-24

(精选)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