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秀评课稿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优秀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评课稿 1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赵军文老师上苏教版六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赵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
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自然相关;
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同,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而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老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后来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己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后,面对那满黑板的问题,赵老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动讨论其他问题,希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赵老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还是举赵老师这课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第二步,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轻松自在,并读出意思。第三步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第四步
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优秀评课稿 2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沈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握了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扎实的字词学习;二是有效的初读课文;三是深入的阅读理解。
在字词版块的学习中,沈老师的引导扎实而且有效。在对字词展开学习之前,沈老师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沈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三拼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沈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点下读得非常好。
因为这首儿童诗简短且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而且由于字词版块的有效铺垫,初读课文时显得十分顺利。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沈老师首先抓住了孩子们对于一句话的理解。在沈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句号,什么是一句话。沈老师也很大胆,能够给予孩子尝试标出课文有几句话的机会。事实也告诉我们沈老师的尝试是正确的',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句号,什么是一句话”,因此标得非常好。在引领孩子认识一句话的过程中,沈老师以“指名分句连读课文的形式”进行了朗读课文,使孩子们对于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沈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十分巧妙。比较法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沈老师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与“弯的月儿小的船。”进行比较,在交流中孩子们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课文原句的妙处,朗读上口的优势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并且引导孩子理解“像”的句式,以“弯弯的月儿像”的句子形式出示给孩子,让他们说一说,在交流中使学生理解了句子。在阅读理解第二句话的时候,沈老师重点抓住“尖尖的”这个短语进行理解,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
最后,沈老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指导孩子进行了写字练习。本环节也十分扎实有效,孩子们也因此写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字体。一句话,本节课是一堂非常完美的课,孩子们学得高兴而且有效。
优秀评课稿 3
许老师执教的《变形美术字的设计》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许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初一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许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
其二,独特新颖的舞台主持加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
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艺术字、广告字是学生自带的、大量字画来自学生生活,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
其四,学生进行创作《变形美术字的.设计》时,有的拿画笔画,有的用彩纸旧挂历纸去剪贴,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2、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许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生、师生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3、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许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
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
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
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先个体后合作,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4、教师素质良好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当然,在赏评《变形美术字的设计》的同时,我们也有以下思考: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利用这份天性,为学生创设条件。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要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如何把学习的自主权更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总之,许老师执教的《变形美术字的设计》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学生的心情一直处于快乐和兴奋的愉悦状态,是一堂新课程标准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由于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那么对美术课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加上本人能力有限,平时钻研也不够,以上这些只是我们体音美组每位成员对《变形美术字的设计》一课的肤浅看法(本人整理所得见解),在赏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优秀评课稿 4
李老师教学的目标明确,教学手段也很多样:所做的所有工作就围绕一个目的———让学生理解何谓“自然之道”的“道”?这在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目标的明确就为整堂课找准了靶心。至于能不能射准靶心。
李老师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紧紧围绕我和同伴的言行与向导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的“语文化”,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很难界定是纯故事性的文章,或者说是纯科普性的文章,当看到教材时也很难一下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所谓的聚焦点。一不小心可能会把重心偏移到科学知识的说教上去。于永正老师说的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所谓“语文方式”,就是通过读(引读)、说、写、思等方面的训练进行教学,李老师都恰到好处地用到了。本节课所谓“语文问题”,就是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碰撞与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进而体会“自然之道”的内涵———好心办坏事。徐老师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设计了诸多语言训练点,比如入情入境的`引读,想象说话,自由体验,读后写话的训练,课堂中有效的评价等。更重要的是落实到文本中的词句,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闪光点"———灵敏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突破难点:
师:这是怎样的笑声?
生:这是满足的笑声,因为这是食肉鸟的意外收获!
师:重复一遍给大家听。
生:(重复发言)
师:为什么说是意外的收获?
生:因为食肉鸟很容易就得到了这次食物!
生:如果不是向导抱走侦查龟,食肉鸟就不会这么容易得到今天的美食!
师:是啊……
点评:这在教学预设中并没有涉及,课中学生的感悟很准确,也很有深度,对于理解文章主旨是很有益处的。教师马上捕捉到这个信息,追问下去。这是大自然对我们无视自然之道,好心办坏事的最好的嘲讽,也是文章的价值取向,在教师的机智处理下,这一难点在此得到突破,而且是水到渠成的。
两个小观察与建议:
1、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行为我们是否足够关注?
我们都很注重引导学生去文章当中去寻找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然后来承接和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意识很好,李老师也做到了。如果我们再仔细点,会发现只有部分学能做到真正得法地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也就是课堂上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还只是很空泛的,很模糊的,甚至很不准确的,乃至根本无法表达,因此他们的思维始终是跟着别人的。有的甚至连笔记、横线、记号也没有做,中高年级的学生可能也需要培养这种阅读的习惯,既然老师已经有强烈的意识,那么也要让学生有强烈的意识,不仅要找到段落和句子,还要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在旁边写上小小的批注等等。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最简单的就是考试阅读题,连最基本的找文中的词语,居然许多学生找不出来,有的问题回答是不着边际,都与此有关吧。
2、关于引读。
李老师在课堂上几次用到引读。这首先是老师对文本钻研很深的表现之一。但老师的理解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内心体验。因此,在引读上,教师火候已经到了,可以看到李老师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茅塞顿开,这时内心情感的喷薄啊。可学生那头还是有点慢热型,跟不上号。我想可能跟今天上课的环境有关,也有可能跟学生对文章的熟练程度和体验的深度有关。
优秀评课稿 5
听了周芳田老师这节数学课受益匪浅,周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周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优秀评课稿 6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结合生活情景辩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在二年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辩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判断了一个角是锐角还是直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关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雷老师老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她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复习旧知识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2、在活动探索中,雷老师设计了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小房子,让学生数角、画角,还让学生用一张纸尝试折出锐角、直角和钝角,通过游戏活动既帮助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本堂课板书较精简,可以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
4、在讲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时,雷老师让学生用手来比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概念。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感觉到有几点如果改变可以锦上添花:
1、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角,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情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2、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小房子中找角以及用纸折直角、锐角、钝角,都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折,再汇报,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3、本课毕竟是节概念教学课,雷老师在新课中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未加过多讲解,整堂课在时间上讲多练少,还需要调整一下。
4、雷老师是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所以上课比较严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多加入一些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到及时评价的话会更好。
总体来说,本节课讲得很好,能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进行授课,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评课水平有限,敬请指正。
优秀评课稿 7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在上课伊始,章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采用图片的形式导入的新课,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先让同学们看文中插图,然后以“我看到了_________来凑热闹了!”这样的句式说话导入,这些小动物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看到图片的时候也比较有学习的欲望,举手的孩子明显多了,积极性明显高了。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章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找一找文中一共介绍了哪些小动物,用横线画出来,然后讨论交流并随文学习生字词。通过分类识记的方法,我把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宝宝全都归类在了一起,一些细心的孩子发现这些这些生字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蜻蜓、蝴蝶、蜘蛛、蚯蚓、蝌蚪、蚂蚁”这些小昆虫的名字左边都有个“虫”字旁,而且它们的读音都与右半部分有关。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孩子们掌握形声字这一类字的识记。
三、重视读、写的层次指导
孩子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积极性较高,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本节课整堂课的重点就是在不断地鼓励学生大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来深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在朗读的时候,章老师采用了我问你答的形式,这样的朗读方法非常吸引孩子们,因此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非常地集中。除此之外,章老师也注重了说话练习,让孩子们进行了课堂小练笔,模仿课文说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孩子们众说纷纭,学习效果显著。这堂课是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的一堂课,明显感觉自己的课堂效果有了提升,对于我们平常还应多听课,多学习,把别人优秀的地方借鉴过来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
优秀评课稿 8
“五校”联片教研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池培培老师的《坐井观天》,课堂上池老师和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块教学是课堂上的大亮点,纵观整个课堂,板块教学清晰明了,重点研读部分更是紧紧抓住小鸟和青蛙的3次对话,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识字教学也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对于“无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
在感悟了“无边无际”之后,教师出示句式“小鸟飞呀飞,它看见---”,并提供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说得头头是道,只是提供图片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再如在研读第2次对话时,教师让学生分别说出小鸟和青蛙对天的看法后,因势利导,玩“从纸筒里望天花板”的游戏,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了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的原因,这样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当然,池老师也善于创造想象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只不过时间匆促,学生没能尽情展开来说。
末了,提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PPT的制作非常精美,但是文本语言的字体颜色为白色,背景是浅绿色,在今天晴朗的日子里,学生看得颇为吃力。此外,对于文本的3次对话,朗读指导应该也是一个重点,今天落实得也还稍有欠缺。
优秀评课稿 9
今天,有幸听了刘培培老师《春雨的色彩》一课,这虽然只是一节常态课,但刘老师讲得非常精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一点儿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就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春雨细如丝。像春姑娘纺出的丝线,轻轻垂下;春雨柔丝似水,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春雨美如画,染红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春雨是无色的,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刘老师讲得也是诗情画意。
优势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了一个《小雨沙沙》的视频,然后说: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在欣赏中很好地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优势二:自主合作读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机认识生字,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住生字,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优势三:朗读感悟体会情趣
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老师抛出主研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以后,学生充分自学、讨论,教师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师导学上,能够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课文中小动物的对话,通过不同方式地读来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戴上头饰,兴趣极浓,踊跃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着去读,读出感情和语气。这样,不但锻炼了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优势四:拓展思维启发想象
教学最后时让学生回答“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以玉兰花和迎春花这两种春天最常见的花为例,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仿写,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通过观察春雨的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在老师的大胆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待研究一:
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思维要继续开拓,可以结合学生的前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寻找春天,看看春天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有了生活经验,在最后一个环节就会畅所欲言,不会觉得陌生。
待研究二: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比较深奥,但是针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去引导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老师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优秀评课稿 10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优秀评课稿 11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大家上午好!
实值冬寒赴横店深感暖意,节临圣诞品好课倍受启迪。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一起,参与本工作室的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收获了感动与幸福。在此,我代表工作室全体成员衷心感谢横店教育总支和横店小学的领导对这次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要感谢向晓鸣、胡建华两位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倍觉神清气爽;如临大海,心胸豁然开朗。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师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清灵和敞亮,目光变得更为清澈和深邃,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下面分别评一评两位老师的课。
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评胡建华老师执教的《小草的生命》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建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
胡老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小草的形象与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胡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举例略)。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3、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举例略),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4、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胡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例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换词比较,动作演示等方法体会“冒”一词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岩石妈妈”、“小诗人”的身份夸一夸小草,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小草精神的赞颂,升华了情感美。
5、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善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例如,创设“岩石妈妈”与“种子宝宝”的对话情境,以“贫穷”一词为切入点。从小草的生活环境入手,联系学生的经验,初步了解小草恶劣的生存环境,感受岩石妈妈的担心与关爱,小草的坚强和自信。又如,师生合作,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小草的角色之中,在课文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小草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体会小草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6、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胡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动态学情的处理方法上有失偏颇,例如前排一个男生表现很积极,发言未经认真准备,老师的评价使他有受挫之感。
3、教学时间应紧缩一些,这节课超时多了点。
优秀评课稿 12
昨天,听了两位老师的四年级科学玩气球,总体来说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玩气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学生常见的玩气球活动,开门见山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课堂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科学学科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优秀评课稿 13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优秀评课稿 14
一年一度的浐灞优课是老师们学习、交流的平台,非常有幸能参与本次优课展示。活动结束后,深感意外的是自己并不是长舒一口气完成了一项任务,而是回味无穷。回想从接到任务到今天,心中颇多感受,我想,这种独特的体验正是本次展示课带给自己的成长吧。
我执教的是统编版第七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接到任务后,我并没有着急备课,而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确定的知识。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了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设计了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
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
【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优秀08-18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最新10-04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优秀08-25
(经典)优秀评课稿04-11
优秀评课稿经典11-26
评课稿优秀06-20
优秀评课稿12-26
优秀评课稿01-09
评课稿优秀06-25